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小学生必读)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篇一】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以人为镜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
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
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
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
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
”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可以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
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篇二】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五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 《纪昌学射》 ⽢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
只要他⼀拉⼸,射兽兽倒,射鸟鸟落。
飞卫是⽢蝇的学⽣,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师。
有个⼈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
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就仰⾯躺在他妻⼦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上⼀下快速移动的机件。
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眨不眨了。
纪昌⾼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
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还要练出⼀副好眼⼒。
极⼩的东西你能看得很⼤,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清⼆楚。
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
”纪昌回到家⾥,就捉了⼀只虱⼦,⽤极细的⽜尾巴⽑拴住,挂在窗⼝。
他天天朝着窗⼝⽬不转睛地盯着它瞧。
⼗多天过去了,那只因⼲瘪⽽显得更加细⼩的虱⼦,在纪昌的眼睛⾥却慢慢地⼤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在他眼睛⾥竟有车轮那么⼤。
他再看看稍⼤⼀点的东西,简直都象⼀座座⼩⼭似的,⼜⼤⼜清楚。
纪昌就拉⼸搭箭,朝着虱⼦射去,竟然射中了,⽽细如发丝的⽜尾巴⽑却没有碰断。
纪昌⾼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
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你学成功啦!” 智慧⼩语: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艺,都必须有顽强的毅⼒,由浅⼊深,循序渐进,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然后才会得到真正的提⾼。
不费⼒⽓的“窍门”、“捷径”是没有的。
2.⼉童国学经典故事简短 《闵损芦⾐》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骞的⼈。
在他很⼩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
⽗亲娶了后妻,后妻⼜连续⽣了两个弟弟。
⼈都有私⼼,因为不是⾃⼰亲⽣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就有很⼤的差别。
后母平时对⼦骞很不好。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中华经典小故事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国学经典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国学经典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们以简炼的文字、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哲理思想,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120个国学经典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魅力。
1. 《大禹治水》在洪水泛滥的年代,大禹带领群众管理四方水患,耗费了九年心血,最终使得大地恢复了宁静与安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干够战胜难点,取得成功。
2. 《尧舜禹治天下》尧舜禹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三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管理天下,用智慧和仁德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黄金时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管理原则。
3. 《曹操与刘备》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名将,而刘备则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帝国的创立者。
这个故事讲述了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斗争与较量,展现了不同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性与意志。
4. 《关羽与张飞》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义兄弟,他们忠诚勇敢,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和团结一致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难点和敌人。
5. 《孟子劝学》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教育无处不在”的观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才干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6. 《荀子劝学》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人之性恶”的观点,并主张通过教育来陶冶人的性情。
这个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思量问题的思路。
7. 《论语中的孔子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展现了孔子的智慧和理念。
这个故事通过引用《论语》中的名言名句,为我们解读孔子的思想和学说。
8.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性中善恶与爱恨纠缠的复杂情感,让人们思量人的内心与命运。
9. 《孙悟空与猪八戒》《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一、《国学经典小故事》简介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为您精选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提升道德修养。
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孔子篇1. 《诗经》赋予的智慧在古代,孔子的学生颜回认为自己受益匪浅。
他感慨地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表达了他通过阅读《诗经》获得的智慧,使他思想纯洁,从而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
2. 《论语》中的九族孔子讲求孝道,他在《论语》中说:“九族可为宗,宗族可为国。
”这句话强调了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只有家庭和睦,才能造福社会,实现国家的繁荣。
三、老子篇1. 《道德经》中的至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灵活和柔弱的方法往往比强硬的手段更加有利。
同时,保守宝贵的资源和智慧也需要谨慎。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不应过分干涉,而是应该倡导自然而然的发展。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领导者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重,不自私地为人民服务。
四、孟子篇1. 博爱和教化孟子强调“爱人”,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用爱去感化他人,才能促使他们向善。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心灵,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2. 仁的真义孟子提倡仁爱之道,他说:“仁爱者,天下之父母也。
”他告诉我们,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爱,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秉持仁德,在待人接物时才能更加宽容和善良。
五、朱子篇1. 知行合一朱子讲究“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能力。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正自己的心性,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影响家庭,再者影响政治局势,最终影响整个天下。
少儿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忧考⽹分享的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七篇。
欢迎阅读参考!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 《史记》中记载,舜的⽗亲是个瞎⼦,⽣母去世后,⽗亲⼜娶了⼀个妻⼦,并⽣了⼀个⼉⼦。
⽗亲喜欢后妻的⼉⼦,总想杀死舜,遇到⼩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亲就在下⾯放⽕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笠保护⾃⼰,像长了翅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了。
后来,⽗亲⼜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亲和弟弟⼀起往井⾥倒⼟,想活埋舜,但舜⼜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样侍奉⽗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都归服于舜。
【智慧⼩语】:⽗亲⼼术不正,继母两⾯三⼑,弟弟桀骜不驯,⼏个⼈串通⼀⽓,要置舜于死地⽽后快。
然⽽,舜对⽗母不失⼦道,⼗分孝顺,与弟弟⼗分友善,多年如⼀⽇,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崇⾼,⾮常令⼈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少⼉经典国学故事精选⼆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大全
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大全【篇一】三分钟经典国学故事唐朝有位知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著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进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兴奋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很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情愿拜您为师,请您告知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张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恳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今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到底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美,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知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坚决果决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美丽。
【聪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运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假如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假如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担忧,心定不下来。
经典国学成语故事25篇
1、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2、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3、自相矛盾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
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
”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4、守株待兔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5、打草惊蛇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
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
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
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6、黄粱一梦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
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
”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
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
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
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7、开天辟地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七篇】【篇一】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以人为镜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
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
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
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
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
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
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
”故使太宗逐步平息了怒气。
唐太宗就“以人为镜”常观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于改过、从善如流。
后来魏征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说:“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而今魏征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镜子。
”【智慧小语】:身体的仪表妆容,能够用镜子来观察;而自己的心态行为,就要靠别人来监督,或靠自心来反观,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立即改正。
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能够推知自己肯定有过失,应反观自己力图改正,并真诚地感谢指责自己的人,也应万分珍惜这种福报机缘!【篇二】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阅读:编蒲抄书西汉时期的路温舒,他少年时非常热爱学习,可家里十分贫穷,没钱去读书,只好以替人放羊为生。
有一天,他赶着羊群来到一池塘边,看见一丛丛又宽又长的蒲草,灵机一动,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晒好压平之后,切成与竹简同样的长短,编连起来。
然后他向人家借书,抄写在这些蒲草上,做成一册一册的书。
从此,他每次去放羊,身边都带着这种书,一边放羊一边读书,从中获得了很多知识。
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导语】对孩⼦来说,讲述故事是⼀种很好的教育⼿段。
下⾯是⽆忧考分享的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1.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师道尊严 明代画家唐伯虎从⼩就喜欢⽂学和画画,师从当时画家沈周学画。
转眼⼀年过去了,他画技⼤长,所画的画已经显现出⼤家风范,在附近很有名⽓。
唐伯虎开始有点洋洋⾃得,觉得⽐起⽼师的画来⾃⼰也毫不逊⾊,从他那⾥再也学不到什么。
于是,他借⼝母亲需要照顾,向⽼师提出想早点回去。
他还拿出⾃⼰的画作请⽼师点评,实际上是想炫耀⾃⼰的画艺。
沈周⽼师知道他的⼼思。
他既没有强留唐伯虎,也没有看他的画作,只是请他到⾃⼰房间来吃饭送别。
这个房间只有⼀扇窗户,窗外景⾊怡⼈,沈周⽼师就让唐伯虎过去开窗通风。
唐伯虎朝窗户⾛去,可谁知那“窗”怎么开也开不了。
唐伯虎问,“窗户上锁了吗?”沈周笑笑说:“哈哈,你看仔细了再开。
”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细⼀看,才发现这哪是什么窗户,⽽是⽼师挂在墙上的⼀幅画。
⽼师这画画得⼗分逼真,以⾄于让唐伯虎误认作是窗户。
唐伯虎羞愧地对⽼师说,“请⽼师原谅我的肤浅骄傲,我愿意再跟您学习三年。
” 此后,唐伯虎改变了⽬空⼀切的态度,认真领会⽼师的教导,终于成为⼀代⼤师。
智慧⼩语:《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只有对⽼师怀有尊敬之⼼,学⽣才会仔细聆听⽼师讲授的内容,然后才能恭敬地对待学习、知识,最后学⽽有成。
2.适合幼⼉园⼩朋友的国学经典故事 苏武牧⽺ 匈奴⾃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平静了好长⼀段时间。
他们⼝头上表⽰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匈奴的上层发⽣了内讧,苏武⼀⾏⼈也受到了牵连。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那么有关儿童经典故事有哪些呢?儿童睡觉前最喜欢听故事。
讲什么故事最能使孩子满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国学经典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儿童国学经典故事篇一:买椟还珠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
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儿童国学经典故事篇二:姜太公钓鱼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烂杀百姓。
纣王手下有个叫姜尚,又名姜子牙的大臣,他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走,隐居在渭水之滨。
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
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如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
一般人用弯钩钓鱼,弯钩上挂着鱼饵,然后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5篇)
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5篇)小学生国学经典故事 1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
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
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
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
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
”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
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
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
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
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4、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