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

合集下载

新闻史真题整理

新闻史真题整理

新闻史部分华科2001年一、填空题1、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原件是< >2、1827年创刊与广州的< >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家英文现代报纸3、1920年,周恩来赴法国勤工俭学,行前被天津《》聘为特约记者4、国务院批准,从2000年起,将每年的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是因为___成立于1937年11月8日5、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刊物《共产主义杂志》1847年9月在伦敦试刊出版。

试刊封面上印有_____二、简答题1、《申报》的创刊出版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什么意义?2、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业务改革的成就主要有哪些?3、分析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4、为什么说《新莱茵报》是“革命的无产阶级最好的机关报”?三、论述题(任选一,观点明确,层次清楚,联系实际,有一定深度,1000字左右)1、评析中国国人创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的遭遇2、分析世界通讯社产生的社会背景2002史论一、填空题1、宋代,“小报”的编印者为了扩大信息来源,聘请了业余与专业的采访人员,称之为__2、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附张__,开我国报纸附刊之先声3、1900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是孙中山亲自筹办的,其社长兼总编辑是__4、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__5、1946年2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在江苏淮阴成立,这是解放区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校,由___任校长二、简答题1、梁启超前期与中期报刊思想有哪些不同?2、简述启蒙报刊时期陈独秀民主、科学的办报态度及其在当时的意义。

3、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新闻整风改革的经过。

4、简述“韬奋精神”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1、评述20世纪20年代我国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大发展。

2、试论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报刊政论时代”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新闻业的影响。

2003年史论新闻史部分一、名词解释1、报房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3、时务文体4、反客里空运动5、《泰晤士报》二、简答题1、简述“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

《申报》在新闻实践应用中的贡献研究

《申报》在新闻实践应用中的贡献研究

《申报》在新闻实践应用中的贡献研究《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

它是近代中国最有势力、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性中文报纸。

作为最早创办的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申报》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不断推行自身的改革,在办报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很多独到的方法,奠定了现代报业的发展方向,为日后我国形形色色的报纸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业务革新影响深远《申报》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板块组成,形成了所谓的《申报》模式,是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现今的中文报纸从内容到形式上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

(一)早期《申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影响。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因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十分注重办报质量,不断改进新闻业务。

为《申报》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为其他商业性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申报》是在国内第一家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的报纸。

津沪电报线路1881年12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②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连续报道达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

③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之苦”。

④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爱好。

这一创举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⑤刊载新闻图片。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是年8月18日,《申报》在其发表的题为《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版雕刻的“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第一张新闻图片。

中国新闻史重要报纸与报人

中国新闻史重要报纸与报人

宝宝我爱你,我们一定会幸福一、《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主要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

1907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其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

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历时78个年头。

特别要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早期的《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申报》创刊之始,就登载了征文艺类作品的启示,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同时,《申报》还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2)《申报》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

(3)对于新闻的报道与写作,《申报》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申报》对几件特殊特殊新闻的处理,使它名声大振: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的社会新闻。

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报道。

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的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四是《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

同时,《申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报社的业务。

《申报》在与《新闻报》的竞争中实施的改革:(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席子佩管理期间,对《申报》做了进一步改革。

一是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二是在1909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申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刊之一,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单介绍《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申报》最初创刊于1893年,由刚刚回国的杨衢波创办,其宗旨是“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提出时代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报刊的共同使命。

杨衢波认为,只有通过对于教育、文化和实业等方面的宣传和倡导,才能够引导新的思想观念,并且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申报》在宣传教育、文化传播、思想启蒙、新闻报道等方面逐渐地形成了其自身的特色,慢慢地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佼佼者。

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间,《申报》更是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申报》的发展史上,其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变化和事件。

其中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杨宇霆接手《申报》之后,刊登了胡适、陈寅恪等许多文化名家的文章,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1924年4月,《申报》的编辑部和民国政府关系恶化,杨宇霆被迫流亡法国;1927年,当时的主编苏曼殊集合了一批知名的文化名流,大力发动文化运动;同年6月,《申报》发表了史诗《长江》,引起轰动。

1932年,杨惟义以总主编的身份接手《申报》,将其发展成为了一个以政论为主导的报纸。

《申报》不仅在新闻传媒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申报》通过其镜头和笔触记录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和中国各地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载体。

其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及时、客观的原则,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申报》对于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注也对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申报》在政治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世纪末的中国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历史时期,而《申报》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它的存在为许多反对封建制度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了一步。

论述申报的发展

论述申报的发展

论述申报的发展
《申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营报纸,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也展现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申报》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

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为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创刊时,《上海新报》独占中文商业报坛,但《申报》以压报价和刊登文艺性材料战胜了《上海新报》。

接着,《申报》又对新闻业务进行改革,包括发表政论文章,打破了《上海新报》不发表论文的惯例。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对报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同时,他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这些措施使《申报》的发行量迅速上升,从1912年的不足万份,到1920年3万份,1922年上升到5万份,1925年到达10万份。

在北伐时期的申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改变了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

这一时期,《申报》开始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申报》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它不仅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

《申报》的发展历程

《申报》的发展历程

《申报》的发展历程:
1.创办初期(1872年-1898年):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
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

主要是以新闻报道为主,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同时,《申报》也积极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如科学、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知识,成为当时上海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2.全盛时期(1898年-1928年):《申报》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力和读者群,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它不仅报道国内外新闻,还开设了各种专栏,如小说、诗歌、戏剧、评论等,吸引了大量读者。

这一时期,《申报》的发行量迅速增长,成为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3.衰落时期(1928年-1949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了《申
报》。

此后,《申报》的新闻报道受到政府的严格审查和控制,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削弱。

在这一阶段,《申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4.停刊(1949年):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
管了《申报》。

不久后,《申报》因故停刊,结束了其77年的办报历程。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面 . 量 报道 当地 社 会 新 闻 。 大
接 办后 , 民国 五 年 (9 6 ) 清 了张 謇 等 1 1年 还
时 期 。 11 年 , 92
在《 申报 》 的股 款 , 而使 《 中 从 申报 》 摆脱 了
张 謇 等 的影 响 , 自任 总 经 理 , 始 对 版 并 开 面内容有所改变 , 《 对 申报 》 行 了改 革 。 进 例 如大 力 开 展 广 告业 务 ,设 广 告 推 广科 。 使 广 告 成 为 该 报盈 利 的首 要 来 源 ; 好 发 抓 行 环 节 , 立 报 纸 推 广科 , 向 外埠 发 展 ; 设 并
《 申报 》 论从 17 年英商美 查创 办始 , 不 82 还 是 从 11 年史 量 才接 办 始 。 92 一直 是 一 张
商 业 色 彩 较浓 的报 纸 。 报 宗 旨主 要是 盈 办
与 “ ” 完 全对 立 。 视 发 表 副 刊也 是 其 义 不 重

大创举。
利 . 此 以 求 自身 发 展 . 经 济 上 大 胆 发 借 与 展 相 反 , 政 治 上 比较保 守 , 面应 付 , 在 四 不
口 刘

《 申报 》 的发 展
历程 共 经 历 了
学校 , 曾在 《 报 》 过 兼 职 和 专 职 编 辑 , 时 做
接触 近代报业。 正是他将《 申报》 发扬光
大 .发 展 成 中 国影 响 最 大 的 报 纸之 一 。 在 百 年报 业 史 上 放 射 出夺 目的异 彩 。 量 才 史
讯 . 一 次用 电报 传 递 有 关 科 举 考 试 的 消 第
息 , 国 内报 纸 中最 早 发 布 号外 。 在
使 《 报 》 到 中 得

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几种办报模式理解

几种板报模式的理解中国近代报业史中,报业的最初发展是由国外商人开办,因而是以最大理论为母的的办报模式。

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后涌现了一系列优秀的报人和报纸。

综合来看这些报纸无非可以分为四种:即文人办报、商人办报、报人办报以及政治家办报。

下面就分别介绍下我个人对这几种模式的理解。

文人办报的模式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内外的变化。

晚清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的凌辱侵略使当时的一些杰出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

他们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苦于没有适合的环境场所,但是报纸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我们所提到的文人论证就是指一群知识分子议论政事,站在公众的立场上评论朝政,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比较有名的论证阵地就是王韬的《循环日报》。

这份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的报纸创刊之初就确立了言论在报纸中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

当然我们还必须了解下文人办报所需要的条件。

一方面利用民间报纸的空间去发表政论,再加上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这三个条件对文人办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办报在后期发展中又出现了新记《大公报》。

这是由开明人士黄敛之创办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创刊号上发表的《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

这在当时其实已经跟现代的新闻专业理论十分接近了,这也是其后来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原因之一。

新记《大公报》开创了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史上文人办报的一大成就。

关于商人办报,顾名思义商人办报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商人利益。

商人办报的典范之一便是英国人美查1872年创办的《申报》。

申报的创办背景就是美查看到当时的《上海新报》取得的巨大商业利益。

美查的经营策略我们也可以看出其绝对的商业化。

比如一改由外国人主持的策略全用国人主持,在版式上保持中国特色同时与中国本地文化接轨;采用低价策略大打价格战;为了吸引眼球又采用娱乐化策略,重视社会新闻,在报纸上登广告;重视刊载文艺作品;重视言论及发行;重视塑造自身形象从事公益事业及自我宣传。

近代名报对当今报业的启示——以《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为例

近代名报对当今报业的启示——以《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为例

在《大公报》、《申报》、《新闻报》三大报刊发展的过程中,它们的经营者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新闻报刊发展的脉搏,在办报宗旨、角色定位、报业经营管理、报业集团化和差异化竞争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在当今报业蓬勃发展并且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时刻,三大报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一、《大公报》、《申报》的办报理念对现代报业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以及角色定位的启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英敛之创办《大公报》时,就提出要办一张忘己无私的报纸,他提倡报纸要启迪民智,开化社会风气。

“新记”时代,张季鸾在《本社同仁之志趣》中宣布“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决心办一张言论独立、针砭时弊的报纸。

胡政之在发刊词中写道:“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

后来,张季鸾又说“夫报纸者,表现舆论之工具”。

《大公报》从始至终报道中立,坚持“文人论政,文章报国”的基本立场,把社论作为报纸的精神支点。

可以说,《大公报》的办报理念中,包含着许多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因素,把报纸当作“社会公器”,进行舆论监督,引领社会风气,倡导先进文化,不仅实现了报纸的一系列的社会功能,也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发行量大增,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

在新闻理念和角色定位上,《申报》与《大公报》有着很多的一致性。

创刊之初,美查称办报为了盈利,但并不排斥仗义执言。

他坚称报纸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利义两全。

史量才时期的《申报》,更是大力谋求经济上的独立,以得到政治上的自主,把《申报》打造成“民众的喉舌”。

关注国事,发表、转载大量政论文章,比如梁启超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针砭时弊;发表《中大学潮评论》,披露当时中大校长挪用水灾捐款的丑闻。

极力探求社会问题症结,以求正当解决之道。

总之,《申报》和《大公报》都是在谋求经济上的独立,以获得更多言论上的自由,而其社会舆论监督功能的突出表达也是现代传媒业正在探索的地方。

美查时期《申报》与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

美查时期《申报》与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

角度出发 , 清理美查时期 的《 申报 》 中国新 闻事业现代 化 与
之间的关系 。
企业经营
现代化 的核心是 理性精 神 , 在经 济领 域 中, 以理 性主 义 为基础的利益 、 绩效等 观念成 为经 济生 活 中的重要 价值观 ,
展壮大 。 三是多 种经 营 , 泛为 社会服 务 , 其 广 争取更 多 的收 入 。《 申报 》 在具有一定 的影 响力之后 , 发展 自己的延伸 开始 产业 , 办了《 创 民报 》 申昌书局 、 石斋 书局、 、 点 上海 图书集 成
市 , 品以报纸为媒介 , 商 报纸为商 品经 济推: 澜 , 随之发 泼助 并
也正因为如此 ,申报 》 《 的全称 是 《 申江新 报 》这里 著一“ ” , 新 字, 以示与中国封建时代 的京报相 区别 。作 为早期所有者 的 安纳斯托 ・ 美查更是按照现代理念来经 营报纸 , 即从这 本文
局等书刊印刷机构 , 申报 》 把《 馆发展成 以出版报纸为 主的新 闻文化 出版企业 , 先后 出版 了在 中 国已经 绝版 的孤本《 心 快
人们评判事物不再依据宗教意识形态的教条或陈旧的社会 风习, 而以利益、 效率作为支配行动的最高原则。于中国而 言, 就是传统的“ 义利之辩” 经济理性 主义 之下有 了明确的 在 答案, 那就是对“ 的追求是合理的, 利” 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的。竞争 、 是企业 的生命 之源 、 力所 在 ; 求绩 效 , 创新 活 追 合
阳海 洪 , 阳海 燕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北 武汉 407 ; : 304 ̄沙大学 。 湖南 长沙 400) 103

要 :中 》 中国近现代 史上历 史最悠久的报纸 , 《 报 是 它的创始 者英 国商人安 纳斯托 ・ 美查 坚持 按 照

试论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影响

试论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影响

190一、维新派的办报思想鸦片战争前后,以传教士为首的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多种报刊,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报刊的知识与模式。

在外国人创办报刊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报纸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林则徐、魏源到王韬等人都曾撰文对报刊加以阐述,希望通过办报启迪民智、富国强民。

到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发现办报比写书宣传变法更为便利,社会影响更大,从而踊跃投身报界,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意义上的报刊。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人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变革艰难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下层民众受封建文化意识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改试论维新派的办报思想及其对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影响□牛卓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050000)【内容摘要】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推进变法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办报思想,提出报刊“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主张言论出版自由,开创报刊新文体、新格式。

在其办报思想指导下,戊戌变法时期掀起了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第一次高潮,为中国报刊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维新派;办报思想;近代中国报刊业;影响。

【作者简介】 牛卓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文献学、图书 情报学研究。

革进程的深入,于是把变革的目标逐渐转移到社会下层的“开民智”上来,报刊成为推进变法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手段。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汪康年等维新人士在大力宣扬变法思想的同时,启迪人们去认识报刊的多种社会功能。

通过丰富多彩的办报活动,维新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办报思想,在对报刊社会作用的认识、独立办报与言论自由、报刊文体的创新上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近代中国报刊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1.对报刊的社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维新派人士对报刊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多方阐述。

康有为在《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臣窃考之,报馆之盖,盖有四端:首列论说,指陈时事,常足以匡政府所不逮,备朝廷之采择,其善一也;胪陈各省利弊,民隐得以上达,其善二也;翻译万国近事,借鉴敌情,其善二也;或每日一出,或间日一出,或旬日一出,所载皆新政之事,其善四也。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黄侃
(5)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思想。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
3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1920年3月,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
•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 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 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 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 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 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 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 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 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㈣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1. 邵飘萍新闻编译社 2. 1926年三家: 国闻通讯社,1921年上海, 胡政之 申时通讯社,1924年上海,《申报》和 《时事新报》共创 华俄通讯社,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 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采写力量的加强
3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采访部,《 申报》、《新闻报》、《时报》还不惜重 金聘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为北京特约 通讯员。新闻和通讯倍受人们重视,记者 的地位提高。

从《申报》看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

从《申报》看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

②喻国明,
《镶嵌、创意、内容:移动互
责编:姚少宝
2015 年第 12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85
NEWS WORLD
媒 介 纵 横
就刊出利用电讯传递来的新闻。
‘ 十二月
经营规模,赢得了更多读者和广告商,成
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适应了中国
“把关”环节才能推向市场,进行广泛的传
只有正视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才能在
播和流动。
实践中不断地控制冲突、化解冲突和避免
4、自我广告接收能力与自净能力的
冲突,
推动原生广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平衡
数据采集设备的广泛利用使得用户数
①黄升民、刘珊,

“大数据”背景下营
据存在易追踪性、
易挖掘性,
任何用户行为
《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
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需
纸,提出“夫新报之开馆,大抵以行业营生
首先,利用先进技术加快新闻信息的
求,报纸就是为适应这种需求而产生的,
为计” 。要办好一份报纸就必须提高质
传播速度。报纸所刊登的新闻信息,不仅
报纸向人们提供所需的新闻信息,这是它
量,扩大发行量,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部右侍郎监管钱法堂事物,着孙毓骧寰
促进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的有效发行是
时,也创办其他产业,如创办了《点石斋画
理。钦此。’”这是《申报》的第一条电讯稿,
指在报纸的销售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扩
报》等。
也是我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条电讯稿。电讯
大报纸的市场份额、阅读量和影响力,并
稿的传播无疑开创了技术革新的时代。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

申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特色《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其新闻内容及特色如下:新闻内容:1.政治新闻:《申报》在早期阶段,主要报道了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例如朝廷的重大活动、官方的政策发布等。

2.经济新闻:《申报》也经常报道有关经济的新闻,如市场行情、物价变动、商业动态等。

3.社会新闻:《申报》还涵盖了有关社会动态、民生问题、刑事案件等方面的新闻。

4.文化新闻:《申报》也关注文化领域,报道了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文学创作等新闻。

新闻特色:1.重视新闻的真实性:《申报》非常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对每一篇报道都力求准确无误。

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报社经常派人实地采访,并且对所得到的新闻材料进行严格的核实。

2.重视言论:《申报》非常注重言论的重要性,经常在报纸上刊登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论。

这些评论文章的观点鲜明,文笔犀利,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3.经营副业:《申报》除了报纸业务外,还经营其他副业,如印刷厂、出版社等。

这些副业为报社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报纸的印刷和出版提供了保障。

4.关注社会问题:《申报》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

报纸经常报道有关农民、小商贩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苦难和诉求,为他们发声。

这些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创新办报理念:《申报》在办报理念上进行了创新,强调报纸要为读者服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宗旨。

报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读者,如增加新闻报道的种类和数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等。

这些措施使《申报》在读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申报》晚清(18721912)政事新闻研究综述

《申报》晚清(18721912)政事新闻研究综述

89作者简介:李新文,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史。

《申报》晚清(1872—1912)政事新闻研究综述《申报》晚清(1872—1912)政事新闻研究综述李新文(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摘要:《申报》作为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报纸,曾对晚清各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报道,留下了大量相关的政事新闻。

对于这些新闻报道,学术界目前围绕着琉球事件、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立宪等几个领域展开了研究,得出了很多富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申报》 晚清 政事新闻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089-03《申报》是近现代中国发行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它创刊于1872年4月,停刊于1949年5月,共存在78年,经历了晚清和民国时期大部分的历史阶段。

作为综合性的商业报纸,《申报》对中国近代史上各大事件都发表了相关的政事新闻,可以说是全面而又完整地记录了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目前有关《申报》政事新闻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该文即拟就学界关于《申报》晚清政事新闻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一、琉球事件与日军侵台事件(1)琉球事件。

杨志慧认为《申报》对琉球事件的评论揭穿了日本意图借此事侵略台湾的阴谋,但也因传统的“天朝上民”思维的影响,在报道中对日本存在着浓厚的优越感。

[1]尹海全认为《申报》对琉球事件的报道不仅揭露了日本侵台的野心,同时还表现出与官方相对独立的立场;其舆论中存在的鄙日情结更多地反映的是传统士大夫而非民众的观念。

[2]贺琤认为《申报》对待琉球事件的态度受到传统宗藩理念的影响:首先要求清政府保卫琉球,然后提议放弃琉球,最后又建议为琉球存祀。

[3](2)日军侵台事件。

杨震认为《申报》对该事件发表的评论不仅坚持了捍卫中国对台主权、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还对日本占领台东的后果、事件发展趋势、台湾经济潜力及开发管理等问题发表了很多富有远见的提议;立场上没有迎合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轻日心理,而是呼吁中国学习西法进行改革。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申报》的发展史

《申报》的发展史

《申报》的发展史《申报》的发展史《申报》是旧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家报纸,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是英国人美查。

其发展历程可以列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外国商人创办的私人报刊,大众化报刊(1)创办初期:《申报》的创办人是英国商人美查,其办报目的只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美查认为中国编辑最了解中国读者,因此将编辑大权交给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使《申报》成为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

《申报》创刊号,其发展蒸蒸日上,竞争矛头直指先于其出版的《上海新报》,使后者被迫应战并大胜。

(2)初期业务改革:《申报》的创办初期,新闻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整个中国办的最为成功、最具特色的商业性报纸,还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

具体有:注重新闻报道,提高新闻时效性;不断拓展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加强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看在新闻图片;成功兼营其他出版事业等。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第二阶段:史量才主持《申报》阶段(1)实行企业化方针: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提出“经济独立”、“无偏无党”的企业化方针,抵制袁世凯等政治势力对报纸的收买,摆脱一切政治集团或政治人物对报纸的影响。

在史量才接办初期,该报纸发行量只要7000多份,到1922年创刊50周年时,已发展成为平均日销5万份的大报。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起义,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其二是强化报纸发行;其三是注重基础建设,更新技术设备。

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申报》已发展成为不仅是上海,更是全国最大的报纸之一。

(2)新闻报道业务加强:为避免在战争迭起的动荡政局中收到牵连而危机营业利润,《申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

《申报》在对新闻的取舍上主张去芜存菁,强调短而精。

《申报》总主笔陈景韩把新闻采访写作要求归纳为3条,一曰确,二曰速,三曰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作者:陈兮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01期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申报》、《新闻报》是全国齐名的两大民营报纸。

两报均属商业报,也经历了相似的历史发展轨迹:都是在外报垄断中国报坛的历史背景下诞生,之后两报先后收归国人所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两报都被迫沦为汉奸报。

抗战结束,两报又均为国民党接收。

1949年5月,两报相继停办。

二者都曾经历了各自的鼎盛时期。

《新闻报》在美国人福开森主持期间(1899~1929年)进入全盛阶段,《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1912~1934年)步入辉煌。

本文主要从两报鼎盛时期的差异化办报策略着眼,来探讨它们各自取得成功的不同办报模式。

办报理念: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申报》和《新闻报》是旧中国上海的两份著名商业报纸,它们在如何处理“义利”关系即“商品性”与“社会公器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时态度明显不同。

笔者发现,虽然《申报》和《新闻报》初创时期都表现为“重利轻义”,但两报在进入各自的全盛时期后出现不同的走向,《申报》趋向“重义轻利”、《新闻报》继续“重利轻义”的思路,甚至走得更远。

这与《申报》属于文人办报,而《新闻报》属于商人、政客办报有着很大的关系。

鼎盛时期的《申报》由史量才主持。

史量才是秀才出身,作为文人,史量才最初的理想是教育救国,但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办学见效缓慢,报纸则是当时最迅速最广泛反映国情民意的强有力的救国工具。

史量才怀抱“实业救国”和“新闻救国”的梦想,《申报》成了他实现救国梦的重要依托。

《申报》在史量才眼里不仅是实业机构,更是文人论政的机构。

他常说:“‘申报’这两个字,印在报纸上,在别人的眼中看上去是黑的,在我的眼中看上去却是红的。

”①其呕心沥血、百折不挠、苦心经营可见一斑。

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史量才的抗日倾向日益明显,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也日益不满。

加上受到黄炎培、陶行知等一批爱国人士的影响,史量才的政治态度由保守转向激进,对《申报》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主张国民党改变军事“剿共”政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要求“停止训政,实行宪政”。

《申报》后来更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舆论主阵地。

史量才除办报之外,还兼办其他实业,先后创办了中南银行、民生纱厂等。

但他办实业并非只为盈利,而是“循义求利”。

从1932年起,他还创办了图书馆、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申报服务部等一系列与《申报》一脉相承的文化事业。

这些都可看作是史量才作为文人办报“重义轻利”的体现。

史量才曾自剖心迹:“我惨淡经营《申报》多年,非为私,而是为社会国家树一较有权威之历史言论机关,孳孳为社会谋福利,尽国民之天职。

”②《新闻报》的鼎盛时期是福开森主持时期。

1899年福开森买下《新闻报》并自任董事长兼监督。

福开森虽是《新闻报》的老板,但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企业界的真实情况,毕竟有些隔膜,因而很少过问报务,而是委托总经理汪汉溪全权管理,自己更多时候是以政客、教育家、慈善家的身份出现。

福开森自始至终并未把办报当成一种事业,《新闻报》可以说是他在中国牟取巨额利润、抬高自身政治地位的筹码。

1928年北洋政府彻底垮台,福开森失去了靠山,鉴于中国反帝反封建运动日益高涨,国民政府对上海新闻界的控制加强,福开森误以为私营报业再无前途,遂于1929年作出股权转让的举动。

而《新闻报》的实际主持者汪汉溪是个买办,曾任南洋公学庶务,因“调度得宜,勤勉不苟”、“诚正可靠”③,深得福开森信任,后被任命为《新闻报》总经理。

为报答福开森的知遇之恩,汪汉溪秉承福开森意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人,汪汉溪在办报上讲的是地道的生意经,“商人专从经济上打算……只把报纸当商业来做”④。

“以营利为中心”是汪汉溪办报的第一目的,所以在办报过程中更大程度上体现为“重利轻义”。

报道内容:偏重时政与侧重经济在报道内容方面,《申报》偏重时政,而《新闻报》则侧重经济。

两报在报道内容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容同质化竞争,使它们各自有了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申报》是综合性大报,主要侧重于时事政治性新闻。

史量才把时政新闻报道视为激烈竞争中出奇制胜的法宝之一。

为此,他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新闻网,聘请当时的一流记者常驻各大城市或重要商埠,甚至在国外如伦敦、巴黎、纽约、柏林、东京等大都市也聘请了专职或兼职通讯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大量采用电讯。

《申报》为与各报竞争政治新闻,1914年聘请著名记者“报界之奇才”黄远生为驻北京特派员,在《申报》上开辟北京通讯,深受读者欢迎。

1916年又聘全国知名记者邵飘萍为驻北京特派员,《申报》为了突出政治新闻,特将邵氏的“北京来电”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并称它为“北京特别通讯”,表示与众不同。

邵氏的“北京来电”不仅内容丰富、文字生动,而且大半是揭露北洋军阀的丑行,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每天早晨《申报》一出,即万人争购,以先睹邵氏通讯为快。

而《新闻报》的编采业务明显体现为轻“政”重“商”。

《新闻报》也曾重视政治新闻报道,但竞争力不敌《申报》。

针对当时上海报纸多侧重于时事政治性新闻情况,汪汉溪决定另辟蹊径,以经济新闻为主,突出报道经济金融界的消息。

因为当时上海的经济发展虽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在这个经济繁华的大都市里,却没有一份以刊登经济新闻为主的报纸。

为此,汪汉溪提出了“在商言商”的著名办报口号。

汪汉溪曾说:“上海人口以从事工商者为最多,我们办报,首先应当适应工商界的需要。

”⑤在以经济新闻为中心的理念支配下,《新闻报》的经济新闻报道信息量大,涵盖面广,种类齐全。

1921年,《新闻报》最早开辟《经济新闻》专栏,逐日介绍商场动态,发表商业行情,经济信息十分灵通,逐步为工商界读者所重视。

1922年又增辟《经济新闻》专版,用重金(月薪接近总编辑)聘请著名经济学专家徐沧水、朱羲龙等主持其事。

《新闻报》对专版刻意经营,开辟了《评论》、《市况提要》、《金融市场》、《汇兑市场》、《证券市场》、《纱花市场》、《上海商情》、《经济事情》、《统计图表》等专栏。

此外,每天都有《市价一览》,详细提供物价信息。

报社不惜费用、不遗余力地把各处商货行情详细登载,经济新闻和市场行情占报纸两版以上。

这个专版,不仅介绍上海市场信息,还介绍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动态。

有时还请经济学专家对商情和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并从理论上加以阐发,这对从事实际商业经营的人特别有帮助。

由于《新闻报》报道经济新闻及商业行情准确、迅速,在工商界及市民中拥有了广大的读者。

上海的许多商店都订阅《新闻报》,把《新闻报》摆放在柜台上,所以该报又有“柜台报”之称。

正是“经济新闻”这张“王牌”才使《新闻报》不仅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而且后来居上,力压群雄,与老牌大报《申报》并驾齐驱。

所以,有学者评价:“以商为主,兼顾其他,是《新闻报》成功的办法之一。

”⑥“《新闻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经济新闻’立下了汗马功劳。

”⑦品格趣味:高雅与低俗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数一数二的民营大报,《新闻报》和《申报》在品格趣味上,体现出高下之分。

《申报》格调高雅,《新闻报》却略显低俗。

《申报》将知识分子与教育界作为主要传播对象,定位“高端”读者,走的是“小众化”路线。

史量才认为: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

可以说,《申报》贯穿了史量才“新闻救国”的梦想,报纸内容进步、革命,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1年世界报界泰斗北岩爵士来到申报馆参观访问,曾称赞《申报》是中国的《泰晤士报》。

北岩将《申报》比作英国著名的高级报纸《泰晤士报》,这无疑是对《申报》报格的最高评价。

而《新闻报》定位中下层工商界人士,走的是“大众化”路线。

为取悦读者,趣味并不高雅、品位较低的内容充斥报端。

《新闻报》多有这样一些标题,如《挖耳惨剧,一挖三寸》、《白坐汽车法》、《借打电话务要当心》等。

二者在刊登广告方面也体现了明显的品位差异。

虽然《新闻报》、《申报》都将广告视为“养命之源”,但相比而言,《申报》的广告更健康、正当。

《申报》曾设立广告审核部门,防止虚假广告坑害读者。

广告经营中还体现出尊重社会道义与关怀平民的深厚意识,比如在收费较高的“紧要告白”广告版面中,为一些丢失幼童的贫民家庭免费做广告:“凡有贫苦之人来登寻孩广告,概免取费;如有不识字之人,不能自拟告白,本馆亦可代拟。

”因此,“广告不仅为工商业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

”⑧而《新闻报》不仅广告与新闻报道比例不均衡,而且内容媚俗、浅薄。

《新闻报》广告数量较任何报纸都要多,广告的位置总是优于新闻的位置,广告的面积亦大于新闻的面积。

“根据汪氏父子的经验,该报广告与新闻必须保持六与四的对比,即广告占六成,新闻占四成。

”⑨该报每日所出张数的多少,不取决于新闻,而取决于广告。

曾专门设立负责编辑报纸广告的准备科。

“准备科的任务就在于每日晚齐稿时统计当天收入广告有多少,以决定次日所出的张数。

所以,准备科事实上就是‘广告编辑部’,而其重要性则在新闻编辑部之上。

”有时准备科还可以“商请编辑部抽去某些可登可不登的新闻,腾出版面来多登广告”。

⑩《新闻报》由于其广告版面的比例大,广告信息量大,而新闻倒成了边角余料的点缀。

由于《新闻报》广告与新闻报道比例严重失衡,因此有人戏称《新闻报》为“广告报”。

同时,《新闻报》的广告内容也多不堪入目。

虽然《新闻报》广告简章规定:“本报收登广告,其措辞与体裁,以宗旨正当不越法律范围者为限;其有关风化及损害他人名誉,或迹近欺骗者,一概不登。

”11但这只是障眼法。

事实上,只要法律不明令禁止,不会给报社带来麻烦,《新闻报》对广告无所不登,如性病药物广告、上身裸露的美女、按摩、裸体跳舞等淫秽广告充斥报端。

这些黄色广告虽有助于广告效应,却明显地降低了报纸的品位。

“然而,正像黄色新闻是一般读者所最欢迎的新闻一样,《新闻报》式的黄色广告也是读者找寻刺激的主要媒介。

”12据统计资料显示:1937年抗战爆发前,《新闻报》是上海市民最爱读的报纸,上海读者有29%订阅该报,而订阅《申报》的只有19%。

由于《新闻报》以趣味性作为争取读者的主要手段,难免格调不高,流于庸俗,出现保守媚俗倾向,大大影响了其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总之,鼎盛时期的《申报》和《大公报》虽然办报模式各异,却并不影响它们各自在新闻史上的成就,也给我们现代办报带来了某种启示。

注释:①②庞荣棣、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福开森:《追念汪君汉溪文》,转引自《汪汉溪先生哀挽录》。

④吴廷俊:《论中国文人办报的历史演变》,《新闻春秋》总第六辑。

⑤⑨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页、2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