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2017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成因素材 鲁教版选修2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
1.1 海底地形及成因
相关素材
大陆架海底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
原来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没了,就成为大陆架浅海。
大陆架浅海环绕陆地像一个花环,但它总的面积有 27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非洲大陆的面积。
中国的渤海、黄海及东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陆架上。
我们吃的鱼虾等海产品,主要是从大陆架浅海捕到的,大陆架浅海的水产品占整个海洋水产品的80%。
大陆架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大约占全世界的1/3。
而陆地上许多石油旷,也是在大陆架海底环境中生成的。
秀美的浅海风光
海底扩张
到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家们才能用先进的技术测绘出海底世界。
测绘结果显示:海底有座相当高耸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脉”,绵延约83683.6千米,穿过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断裂谷,断裂谷里不断地冒出岩浆,岩浆冷却后,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脉,这个过程就叫海底扩张,而这些新生的海底山脉则称为海岭。
由于断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断裂谷两边的岩石就逐渐远离了洋脊中央。
所以,距离“山脉”越远的岩石就越古老。
当海岭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后,断裂谷的岩浆还会继续喷出,它们起着“传送带”的作用,把一条条新海岭从地壳岩层中推送出来,同时又把它们慢慢地从地壳岩层中推
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达到新生和消长的平衡。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一、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1.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是由许多大小不等的板块构成的,它们以不断推动、碰撞、分散、融合等方式相互作用。
这种板块构造的作用使得地球表面上的地质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变化也受到板块构造作用的影响。
2. 海底地形的发展过程是与板块构造的演化过程相互关联的。
例如,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板块构造的活动所导致的。
其中,地壳的扩张使得海底产生了裂谷、海山等特殊地形,而板块的聚合则使得海底地形变得更加崎岖。
3. 海底地形的特点也反映了板块构造的不同时期的演化程度,例如裂谷的发展通常反映了板块之间的分离,而海山的发展则反映了板块之间的聚合。
这些特点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板块构造的演化过程,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化史。
二、海山1. 海山是指在海洋中耸立的各种峰状高地,通常是在陆地构造中形成的。
海山的大小、高度以及形态各异,有的海山呈圆锥形,有的则呈现出平顶,还有些则呈现出类似于火山的喷发构造。
2. 海山分布广泛,通常位于地球上的大洋之中。
在地球表面上,有些海山彼此之间相隔较远,而有些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海底山脉。
海山的分布也反映了地球上板块构造的复杂性,表明了地球上的地质作用十分活跃。
3. 海山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熔岩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球内部的熔岩会通过地壳间隙的喷发而形成海山。
而地球的板块运动也会直接影响到海山的形成,例如地壳的扩张使得许多海山形成了裂缝,而海洋板块的聚合则使得许多海山形成了褶皱。
三、海沟1. 海沟是指在海底槽陷带的两侧存在着叠加海山地貌的海底地形。
通常情况下,海沟是在地球上的大洋之中形成的凹陷带。
海沟的深度和长度不一,有的海沟深达数千米,有的则只有几百米。
2. 海沟是地球上的大洋地质中的一种典型特征,它的形成与海洋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海沟的形成通常是由地球内部的板块构造作用所导致的。
一般来说,当两个板块侧面的叠加超厚,结果就会形成一条深长的槽陷,这就是海沟。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海洋是地球上最广袤的地理空间之一,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能够形成这样的奇妙景象,与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
海底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海底地貌。
它不像陆地那样波涛汹涌,牛耳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是隐藏在深深的水底下,默默地推动着整个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海底地形已经成为了海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1. 海底地形的形成大陆边缘海区的海底地形形成演变主要有三种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海槽扩张理论和隆起裂谷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外部硬壳中的板块是连续不断的,它们在地球表面上迅速移动。
板块相互碰撞或发生断裂时,海底山脉、海山、海沟和地震波等地理现象就会产生。
一旦板块受到摩擦或冲撞,就会发生地震。
这个理论解释了大多数海底地形,包括海山和海沟的原因。
海槽扩张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被提出的。
它认为,大陆边缘海区存在一个长达8万公里的反转地球的大运动带,是海底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多数海底地形,特别是海底山脉和海沟的形成。
隆起裂谷理论是新近提出的,它认为,海底地形的形成是由于热流驱动的岩浆从地幔喷涌到地表,形成了隆起和裂谷。
当海底隆起或裂谷拉伸时,形成了许多小的岩石裂缝。
这些裂缝中强壮的岩浆可以进一步升高,并且在离开海洋表面之前冷却和矿化。
2. 海底地形的演变海底地形的演变与板块构造有关。
随着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移动,海底地形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古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海底地形基本的碎裂形成。
在地球原始的形成过程中,岩浆经过开裂后缩小而形成了山脊。
第二个阶段是岛丘的形成阶段。
在这个时期,海底地形呈现出一个增高的趋势,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将岩石从山脊上移动到海洋的中央。
同时,伴随着岩石的堆积,新的岛屿陆地也开始出现。
第三个阶段是海底地形向平原演化的阶段。
随着新的岛屿陆地的出现,原本中央地带的海底向两岸延伸。
初二地理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地理学中,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地壳表面的地理形态和构造特征。
海底地形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对海底地形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底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硬壳,由板块构成。
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是两种不同的地壳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挤、碰撞和分离的现象。
当板块移动时,海洋地壳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碰撞或远离,这种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会引发海底地形的变化。
例如,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板块边界可能会发生剧烈断裂,形成断层,海底地形就会因此发生抬升或下沉的现象。
此外,地壳运动还可能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这些自然灾害也会对海底地形产生影响。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会在海底地壳上堆积岩石,形成火山海山;地震可以引发海底地壳的移动和变形,造成海底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二、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造成海底地形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海底山脉以及地球各大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海底火山。
这些火山在喷发和活动过程中,会喷出大量的熔岩和岩浆。
当熔岩和岩浆喷发到海底时,由于温度差异,会迅速冷却和凝固,逐渐堆积形成火山岩,进而造成海底地形的变化。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可以形成海底火山和火山海山。
此外,火山岩和玄武岩等材料的堆积也会导致海底地形的抬升。
火山活动不仅对海底地形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释放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影响海水温度和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三、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底地形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如沙子、泥浆、有机物等。
这些沉积物通过水流、风力等作用,在海底逐渐积聚。
沉积物的堆积可以形成沉积岩,并最终形成各种海底地形。
例如,沉积作用可以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平原,也可以在河口和海岸地区形成沙洲、沙丘等沉积地貌。
另外,沉积作用还会导致海底地形的下陷。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3.教师运用实例,解释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
4.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如“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海底地形会发生变化?”“人类如何保护海底地形?”等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过程中的收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
2.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心中的知识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地形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
2.通过播放海底地形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
3.创设生活情境,如海洋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底世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的魅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和分享。
xin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①
③ ②
(4)赤道穿过 5 个板块,秘鲁寒流流经 南极洲板块 板块上。 的海域在
①
③ ②
(5)印度尼西亚的地震发生在 亚欧板块 板 块和 印度洋板块 板块之间,是 消亡 型板 块边界。
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D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 面图,读图回答。
( 1 )写出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及其对 应的边界类型。 D消亡边界 F生长边界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 面图,读图回答。
(2)图中A、C两处岛屿在成因上有何差异?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下列有关岛弧和海沟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A、岛弧和海沟都分布在大陆边缘与 洋盆的过度地带 B、岛弧与海沟伴生 C、马里亚那海沟分布在东太平洋 D、岛弧和海沟是地球上运动活跃的 地带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 要水道。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国际水道。是西 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 海沟 大洋中脊
岛弧与海沟常常相伴而生。 太平洋中脊贯穿不在太平洋中间 大洋中脊贯穿世界四大洋 ,是彼此互相联 ,而偏于 大洋的东侧.印度洋中脊呈“人”字形分布, 结的一个整体。 大西洋中脊呈“S”形。
世界最长的海沟:爪哇海沟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水深大于200米 大陆隆:水深在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3000 ~ 6000米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
房山高级中学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三地理第01周01 总编号:01 主备人:殷美桂海洋地理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和洋的区别2.读图判读海底地形3.掌握海底地形的成因二、教学重难点: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三、教学方法设计: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问题1 : 海和洋的区别学生自读书本问题2:海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别举例说明问题3:图示标注海底地形自读书本填图识记问题4:读图1-1-10,说明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说明海底岩石年龄的分布规律问题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自读书本归纳总结五、课堂检测:1、读海底地形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B 、①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C 、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D 、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下列各大洲之间距离今后将逐步扩大的是( )A 非洲、欧洲B 亚洲、北美洲C 非洲、南美洲D 北美洲、南美洲3、由海底火山喷发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是: ( )A、风浪 B、潮汐 C、洋流 D、海啸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图中代号abcd 说法正确的是 ( )A .a 所在大洋跨越经度最多B. b 所在大洋面积越来越大C .c 所在大洋是地球上面积最大,深度最浅的大洋D .d 所在大洋跨南北半球,且北半球有季风环流出现(2)图中b 所在大洋洋底分属几大板块 ( )A .两大板块B .三大板块C .四大板块D .五大板块(3) 在图中c 大洋的西岸形成一系列岛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些岛弧总是和海沟相伴生,且海沟均位于岛弧的西侧B .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海沟C .这里是板块交界地带,属于生长边界D .这里是板块俯冲地界,对应于地幔物质下降区(4)图中c 处洋底年龄比e 处 ,因为 。
(5)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属于内海的有 ,属于边缘海的是(6)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由于地壳运动,在不断扩展的是 ,不断扩展的原因 是(7)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域中,在未来可能会消失的是 ,原因是六、教学反思 海洋。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家通过深海探测和海底地质调查,揭示了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底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海底地形特征1.大洋脊:大洋脊是海底地球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地球地壳的生长中心。
大洋脊由两个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中间隆起,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
大洋脊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2.海沟:海沟是海底地貌中的一种深陷地形,通常位于大洋脊的附近。
海沟是地球地壳板块俯冲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
海沟的深度可达数千米,是地球陆地最深的地方。
3.海山: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隆起地形,通常呈圆顶状或圆锥状。
海山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海山通常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数量众多,高度和体积各异。
4.海岭:海岭是位于海底的一种连续的山脊,通常呈线状或弧状。
海岭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海岭通常位于大洋脊的延伸部分,与大洋脊相连。
二、海底地貌形成机制1.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岛。
岩浆也可以通过断裂带进入海水中,形成了大洋脊和海山。
2.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滑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隆起。
地壳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地壳板块滑动形成海岭。
3.海水侵蚀和沉积:海水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以及悬浮物质的沉积,也参与了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削弱地形,形成海底沟谷和洞穴。
沉积作用会积累海底的沉积物,形成海底扇和海底丘等地貌特征。
4.冰川作用:冰川是形成海底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的融化和流动会带走和沉积大量的物质,改变海底地形。
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底地貌包括冰碛丘、冰川谷和冰蚀地貌等。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课时开始时,我将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作为导入,展现海底世界的神秘与壮丽。视频中将包含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地形,让学生对海底地形有个直观的感受。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壮观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吗?”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中洋脊等,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及分布情况。
2.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掌握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对海底地形形成的影响。
3.学会使用地形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并能够解释实际地形案例。
2.通过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详细讲解海底地形的成因,如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活动等。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海底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油气资源、海底矿产等。
4.强调我国在海底地形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升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地形,提高学习兴趣。
提供地形图、剖面图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海底地形的特点及成因。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海洋地质知识点总结
海洋地质知识点总结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特征,它包括海底的地形起伏、海底山脉、海底峡谷、海底平原等。
海底地形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所造成的。
海底地形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海水的流动路径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因此,海洋地质学中对海底地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质构造是指海底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形态特征。
在海洋地质学中,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可以揭示地壳板块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了解海洋地质活动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提供重要的依据。
海底地质构造也决定了海底地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因此对海底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是指在海洋底部沉积的岩屑、有机碎屑和化学沉淀物等。
海洋沉积物的形成是与海洋环境和地质过程密切相关的,它记录了海洋环境和地质过程的演化史,为了解地球历史和预测未来地质变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海洋沉积物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碎屑和化学元素,对于研究海洋生物的演化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4.海洋岩石海洋岩石是指在海洋地质体中形成的岩石,它包括火山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
海洋岩石的研究可以揭示海底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为了解海洋地质活动和资源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同时,海洋岩石中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海洋中的地质活动海洋中的地质活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热活动等,它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海洋中的地质活动可以造成海底地形的变化,影响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分布,因此对海洋中的地质活动进行研究对于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海洋地质学涉及到海底地形、海底地质构造、海洋沉积物、海洋岩石、海洋中的地质活动等很多知识点,它对于地球科学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海洋地质学的理解,为了解海洋环境和资源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高一海洋地貌知识点
高一海洋地貌知识点在高一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海洋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海洋地貌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海洋地貌的知识点。
1.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特定的地形特点。
海洋底部主要由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海山、海沟、海岭等组成。
首先是大陆边缘,它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
大陆边缘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增生锥等形态。
大陆架是从陆地边缘向外延伸的平坦区域,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然后是大陆坡,它是从大陆架向海底的过渡区域,水深逐渐加深。
最后是大陆增生锥,它是由大量沉积物构成的,位于大陆坡与海盆之间。
其次是大洋盆地,它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
大洋盆地包括了海脊和海沟两个重要地貌。
海脊是在大洋盆地中央,呈走向延伸的山脉,而海沟是在大洋盆地周边,呈纵向延伸的深沟。
最后是海山和海岭。
海山是在海洋底部突起的山脉,通常高于周围海底地形;海岭则是指从大洋盆地中央向周围伸展的山脉。
2. 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主要由陆源性和生物源性两类组成。
陆源性沉积物是由陆地搬运进入海洋的颗粒物质,包括了岩屑、泥沙、风沙等。
生物源性沉积物则是由海洋生物遗骸、贝壳等有机物残骸形成的。
海洋沉积物的分布和特点与海洋地貌密切相关。
例如,在河口附近和大陆边缘的海域,陆源性沉积物相对较多;而在海脊附近,生物源性沉积物较为丰富。
3. 海浪和海涌海浪是指由风力引起的海面起伏波动。
它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海洋地貌塑造的重要因素。
海浪的高度和形状由风力、风向和水深等因素决定。
海浪的影响远不止在海面上,它还能够侵蚀岸边的海蚀地貌,并将沉积物输运到远离海岸的地区。
与海浪类似的是海涌,它是由潮汐引起的海水上下波动。
海涌主要受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影响,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潮汐的高潮和低潮会对海岸线造成明显的影响,形成潮间带等特殊地貌。
综上所述,海洋地貌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海洋地貌,我们可以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理解海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以及海浪和海涌的影响等。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案设计
第一章探索海洋奥秘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知识结构】【重难点知识讲解】一、世界大洋1、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陆海比例约3:7。
问题:读1-1-1图●图中的曲线代表什么?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主要信息?整个地球表面面积随纬度的分布。
可以得知:①某一纬度的地球表面积;②某一纬度的陆地或海洋表面积;③某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表面积之比。
●从图找出地表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最大的纬度各是多少度?陆地——北纬50度附近;海洋——赤道附近。
●观察地球的南北极附近海陆面积比例有何差异?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北极周围全是海洋,南极周围全是大陆。
结论:海陆面积随纬度分布很不均匀。
●“陆半球”与“水半球”是如何来划分的?陆半球(0°,38°N)和水半球(180°,38°S)[探究活动1]●读表格1有何结论?(陆地面积东半球大于西半球,北半球大于南半球,陆半球大于水半球,但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标出世界图中的经度。
2、海与洋[探究活动2]问题:●回忆各大洋的位置,读表分析各大洋的主要特点。
●完成[活动2]的表2海洋洋海概念海洋主体海洋的边缘占海洋面积比重大小水深深浅受陆地影响程度小大水温和盐度变化变化小季节变化大(受大陆影响)潮汐和海流系统独立强大受大洋影响(1)洋——海洋主体;海——大洋边缘(2)海的类型:陆间海、内海、边缘海(3)岛弧链:●看图说出组成太平洋西部两大岛弧链的岛屿名称.朗读知识窗“南大洋”二、复杂的海底地形出示《海底地形示意图》,阅读课本第5页相关内容完成下表:地形名称位置水深(米)坡度特点大陆架<200平缓大陆坡>200大大陆隆1500-5000上陡下缓大洋盆地3000-6000平坦海沟>6000大大洋中脊2000-3000问题:●读课本P.6图1-1-9,说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大洋中脊的分布特点。
1.1__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2)大陆坡
(3)大陆隆
(4)海沟
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二、巩固练习
1.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地中海C.深海沟D.喜马拉雅山
2.按照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
A.海沟、岛弧B.海岭、海岸山脉C.裂谷、海洋D.海岭、岛弧
3.台湾多地震是因为台湾位于
4.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
(1)图中板块A是B是
(2)图中海底地形C是D是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或。
(5)E处是板块的边界。
5.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板块名称:
①板块,②板块⑤板块,⑥板块
二、巩固练习
1.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关于图中所示的海底地形特征及其成因正确的是
A.①为深海沟,这是板块张裂处
B.②为大陆坡,其深一般不超过200米
C.③为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延伸处
D.④为海盆,其上的岛屿是大陆断裂而形成的
2.有关大陆架和大陆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陆架组成的物质与海洋相同
B.大陆架宽从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的是板块,印度半岛位于板块上。
(3)下列岛屿位于板块张裂处的是
A.新西兰北岛B.冰岛C.新几内亚岛D.爪哇岛
(4)在板块②和⑤之间形成的海底地形是,在板块③和⑥之间形成的地形是和。
(5)现在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亚洲东侧岛弧链的成因是。
笔记
C.海洋占陆地面积的90%D.海洋是蓝的
海底地势的奥秘
海底地势的奥秘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海底地势的奥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之一。
通过对海底地势的探测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索海底地势的奥秘,并介绍当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拥有广阔的面积和深度。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板块运动是影响海底地形变化的主导力量。
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块称为板块,它们在地下构造运动的驱使下不断移动和碰撞。
板块运动造成了构造性火山活动和地震等自然现象,加速着海底地形的变化。
其次,海岸侵蚀和河流搬运也会对海底地貌产生影响。
海浪、海水和风等自然力量不断侵蚀着海岸线,将岩石颗粒搬运到远离海岸线的区域,积聚形成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会在长时间内沉积于海床上,改变海底地貌的特征。
最后,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海底地形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冰山消融增加了大量的淡水输入到海洋中,从而影响了海水密度和环流。
这些变化会改变海洋中水体分布,对海底地貌进行调整。
2. 海洋探测技术与方法为了揭示海底地势的奥秘,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多种海洋探测技术与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术:2.1 声纳测深技术声纳测深技术是一种利用声波进行测量的方法。
它通过抛射声波信号到水下,并根据声波信号返回时所经历的时间来确定水深。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并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域。
2.2 潜水器探测潜水器是一种能够潜入深海并进行科学观测、取样等操作的设备。
潜水器通常由机械臂、观察窗口、采样工具等组成,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深入到水下数千米甚至更深处进行研究。
2.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航空器搭载的传感器对大范围区域进行观测和遥感数据收集,并通过图像处理和解译等手段获取有关目标物体属性与信息的技术手段。
3. 海洋古地理与生物环境通过对古代沉积物以及生物残骸等遗迹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重建过去数万甚至数百万年来的环境演变历史,进而推导出相应期间内海洋流动、气候变化等信息。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貌
地质地形知识: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貌地球上的海洋地貌海洋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71%以上,海洋的深度和广阔程度使得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其中的奇妙景观和复杂生态系统。
对海洋地貌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水循环和生命起源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海洋地貌的基本知识。
1.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的地形,包括海底山脉、海沟、海岛、海山和海床沉积物等。
海底地形的研究对了解地球演化、板块构造和地震等现象非常重要。
在太平洋中部的东太平洋海山链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海底火山的痕迹,这些火山新生的玄武岩和玄武岩安山岩形成了厚达1千米的海山链。
这个海山链长约8,000公里,从阿拉斯加向东南延伸到夏威夷和马里亚纳岛附近。
这些海山的年龄随着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年龄最老的海山位于夏威夷,年龄为800万年,然而,最年轻的海山却在东印度洋靠近毛里求斯,它只有400,000年的历史。
2.海底地震海底地震是指海洋底部发生的地震。
海底地震是由于海底地壳上的应力积累达到破裂极限时引起的。
这些地震也会引起海冰突破和海啸等灾害。
海底地震是建立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1960年3月27日,智利发生了一次里氏9.5级海底地震,这是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3.海底火山海底火山也称海底盾状火山、海脊火山等。
它们是由海底构造运动和地幔热液活动等产生的新生火山,其喷发物主要是玄武岩。
海底火山是形成海山和海底山系的重要原因。
夏威夷群岛就是由一些数百万年前的海底火山逐渐升起而形成的。
4.海沟海沟通常是指深度达到6,000米以上的狭长海底峡谷,其形成是由于相邻板块的相对运动,其中一个板块通过深入地幔的方式被迫下沉,形成狭长的下沉带,沿此下沉带形成海沟。
日本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深度达到10,000米以上。
5.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指的是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在内的海洋生物生态系统。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一、世界大洋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 千米,占71%
思考:地球表面海陆分布随纬度变化有哪些特征?
陆半球:以(00经线、北纬380)为极点 水半球:以(1800经线、南纬380)为极点
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观察各大洋之间位置和范围,查找各大洋的界线。
海
• 陆间海:位于大陆之 间,面积、深度都较 大并有海峡与相邻海 洋连通(地中海) • 内海:伸入大陆内部, 面积较小(渤海、红 海、波罗的海) •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 缘,一面以大陆为界, 另一面以半岛、岛屿 与大洋分隔(东海、 日本海)
两大岛弧链
• 第一岛弧链
• 千岛群岛、日本 群岛、琉球群岛、 台湾岛、菲律宾 群岛
• 第二岛弧链
• 小笠原群岛、北 马里亚纳群岛
南大洋: 指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的南 部水域。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 般在200米以内,坡度平缓。 大陆坡:是大陆架的外缘向大洋底部过渡的斜 坡,水深大于200米。 洋盆又称海盆,指大陆坡下、海洋底部巨大的 圆形或椭圆形凹地,底部平坦,微有起伏,水深 多在3000-6000米之间。 海沟: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 形深海洼地,海洋中最深的部分。水深一般在 6000米以上,长度可达数千米。大多分在太平洋, 并与岛弧伴生。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1034米。 海岭(大洋中脊):指分布在海底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呈( B ) A.呈“入”字型 B.呈“S”形 C.不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消亡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在地球 内部的 软流 层的基础上运动的, 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总是在板 交界处 环太平洋 块 ,全球形成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 ; 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亚欧 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红海形成: ;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N
3000
-1000
-3000
D.大陆架
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A.海岭 B.海沟 C.海盆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00 -3000 图示群岛位于 A.亚欧板块 A C.太平洋板块
10°N
B.印度洋板块 D.美洲板块
知识结构
位置、 特点
大陆架 大陆坡 大陆隆 大洋盆地(又称:) 海沟 大洋中脊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 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 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 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 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 现在的位置。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海洋探 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地球科学 家们开始了对海洋盆地以及洋底 岩石学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 开始,科学家揭示出洋底的基本 面貌。1960~1962年,赫斯和迪 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以地 幔对流说为基础,认为地球内部 的地幔物质在大洋中部上涌,向 两边溢流,并推开旧有的洋底物 质,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形 成新的洋底。
印度洋+太平洋
太平洋海沟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⑨ ⑩ ⑦ ⑧
⑾
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D
知识结构
A、洋是海洋的主体和潮汐系统而海无洋流现象和潮汐 现象 B、洋的温度和盐度终年不变,而海域经常变化 C、洋和海是相通的,只是海靠近大陆 D、洋受大陆影响较大
2.下列属于内海的是( ) A.日本海、黄海 B.波罗的海、渤海 C.波罗的海、墨西哥湾 D.红海、东海 3.下影响列关于洋和海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海底扩张学说
(2)理论观点: 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谷带 ①炽热的熔岩不断从___________________ 涌 升,冷却后,形成新洋底 ②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向两侧推挤,导致 洋底不断扩张。其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 , 地幔物质的对流
③海底岩石的年龄,以大洋中脊 ______ 最新,离它愈远则 ____ ___, 并在它的两侧呈对称分布, 年龄越老 中央裂谷带对应于_____________ , 地幔对流的涌升区 大洋盆地对应于______________ , 对流的水平运动区 下降汇聚区 海沟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______ 。 ④洋底从裂谷处形成到海沟处消亡周期一般不 超过_____ 2亿年
• 大西洋中脊呈( ) • A呈“入”字型 • B呈“S”形 • C不规则 • D长条形
• 有关大洋中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洋中脊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 • B大洋中脊对应于地幔物质对流下降区 • C大洋中脊中部有中央裂谷带,岩浆从此涌出 • D大洋中脊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全长达8万千
米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思考:大陆隆有点类似于陆地地貌中的 何种地貌类型?
海பைடு நூலகம்地形
海底地形剖面图的两种图
海底地形等深线的两种图
各大洋中脊走向和位置?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长的海沟?
【例3】读图,完成4~6题。 4.开发海洋生物资源主要是在( ) A.①② B.③④ C.② D.④ 5.图中⑤代表的海洋地形是(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岭 D.海沟 6.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活动的地点是 A.①④ B.②③ C.③ D.⑤ 【例4】关于岛弧与海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岛弧与海沟都是相伴在一起的 B.岛弧与海沟位于生长边界 C.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长的海沟,长度 11034米 D.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例5】在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 A.裂谷 B.海沟 C.洋中脊 D.岛弧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N
-3000
-3000 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 补画几条等深线 D A. 3条 B. 4条 C. 5条 D. 6 条
海流系统
E A B C
D
66.5°
°
A.面积最大的洋 B.平均深度最深的洋 C.温度最高的洋 D.最大深度最深的洋
海
• 陆间海 • 位于大陆之间,面积、深度都较大并有海
峡与相邻海洋连通(地中海) • 内海 • 伸入大陆内部,面积较小(渤海、红海) • 边缘海 • 位于大陆边缘,一面以大陆为界,另一面 以半岛、岛屿与大洋分隔(东海、日本海)
大洋靠近或深入大陆的部分水域,称为海
陆间海位于大 陆之间,面积 和深度都很大, 如地中海
内海深入大陆 内部,面积较 小,水文特征 受周围大陆影 响强烈,如红 海
位于大陆边缘, 以半岛,岛屿或 群岛与大洋分 割,如日本海
岛屿
海 峡是连接海洋与海 洋的狭窄水道
A.地中海 B.波罗的海
C.北海
•第一岛弧链
教学目标
• • • 1.通过观察图表数据,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规律。 2.区分海与洋的不同,举例说明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的主要特点。 3.通过观察海底地形图,了解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等主要地貌类型 及其形态特征。
教学重难点: 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成因
一、世界大洋
海陆面积随纬度的分布是:不均衡
无论哪个半球: 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海洋 陆地 划 分 极点 面积% 面积%
3、海、洋:
洋:海洋主体,占89%,水面广阔,水深多超过2000米,温度、盐 度等不受大陆影响,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太平洋:面积最大、平均深度最深; 北冰洋,面积最小,平均深度最浅 海:陆间海:地中海、加勒比海 内海:渤海、红海、波罗的海、黑海 边缘海:东海、黄海、南海、日本海等
• 下列海中,不属于边缘海的是( ) • A日本海 • B阿拉伯海 • C挪威海 • D波罗的海
1:下列海中,不属于边缘海的是( D ) A.日本海 B.阿拉伯海 C.挪威海 D.波罗的海
知识结构
例题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 2 印度尼西亚的地震发生在____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______板块之间 ,是_____边界
【例1】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 海底地形示意图 1.关于海底扩张学说的说法,正确的 是 A.海底扩张依据之一是海底岩石年龄 较轻,且在中脊两侧呈对称分布 B.海岭是大洋地壳消亡处 C.海沟是大洋地壳生长处 D.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海沟开裂处冷凝 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 B.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C.a~b处渔业资源丰富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板块构造学说
生长边界(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 形成裂谷(中央大裂谷)或海洋(如红海、大西洋中脊)
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区), 形成高在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或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东亚岛弧)
全球地震带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③
②
④
⑤ ①
⑥
太平洋群岛分布
太平洋+亚欧 印度洋+亚欧
太平洋+美洲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 解释,正确地是 A. 大西洋 , 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 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 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和深海和岛弧是新大洋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 大陆架 • 大陆坡 • 大陆隆 • 大洋盆地 • 海沟 • 大洋中脊
大洋盆地
大 陆 架:水深在 200米以内 大 陆 坡:水深 在200~~4000米 大 陆 隆:水深在 1500~~5000米 大洋盆地:水深在 3000~~6000米 海 沟:水深在 6000米以上 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在 2000~~3000米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 读图回答。
( 1 )写出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及其对 应的边界类型。 D消亡边界 F生长边界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 读图回答。
(2)图中A、C两处岛屿在成因上有何差异?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太平洋西北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A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陆半球 38°N,0° 水半球 38°S,180°
53 89
47 11
主要的 洲、洋
对比项目 占海洋比重 水深 受陆地影 响程度 水温和盐度变化
洋(如太平洋)
海(如东海)
89% 多超过2000米
影响较小
11% 平均几米到2000米
受大陆、河流、 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比较大 无独立的系统
不大
有独立的系统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
•第二岛弧链
小笠原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一、世界大洋 1、面积: 地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海洋3.61亿平方千米,占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