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

初二地理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海底地形的成因分析地理学中,海底地形是研究海底地壳表面的地理形态和构造特征。

海底地形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对海底地形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海底地形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硬壳,由板块构成。

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是两种不同的地壳类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推挤、碰撞和分离的现象。

当板块移动时,海洋地壳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碰撞或远离,这种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会引发海底地形的变化。

例如,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板块边界可能会发生剧烈断裂,形成断层,海底地形就会因此发生抬升或下沉的现象。

此外,地壳运动还可能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这些自然灾害也会对海底地形产生影响。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会在海底地壳上堆积岩石,形成火山海山;地震可以引发海底地壳的移动和变形,造成海底山脉或裂谷的形成。

二、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造成海底地形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海底山脉以及地球各大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海底火山。

这些火山在喷发和活动过程中,会喷出大量的熔岩和岩浆。

当熔岩和岩浆喷发到海底时,由于温度差异,会迅速冷却和凝固,逐渐堆积形成火山岩,进而造成海底地形的变化。

例如,火山岩的喷发可以形成海底火山和火山海山。

此外,火山岩和玄武岩等材料的堆积也会导致海底地形的抬升。

火山活动不仅对海底地形有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通过释放大量的热能和气体,影响海水温度和环境,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三、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底地形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沉积物,如沙子、泥浆、有机物等。

这些沉积物通过水流、风力等作用,在海底逐渐积聚。

沉积物的堆积可以形成沉积岩,并最终形成各种海底地形。

例如,沉积作用可以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平原,也可以在河口和海岸地区形成沙洲、沙丘等沉积地貌。

另外,沉积作用还会导致海底地形的下陷。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
2.引导学生了解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并通过动画演示其形成过程。
3.教师运用实例,解释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海底油气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
4.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心中的疑惑。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海底地形形成的原因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如“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海底地形对海洋生物有什么影响?”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海底地形会发生变化?”“人类如何保护海底地形?”等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海底地形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过程中的收获。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其成因。
2.学生自我归纳,整理心中的知识点,加深对海底地形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底地形图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
2.通过播放海底地形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底地形的成因。
3.创设生活情境,如海洋资源开发、海底隧道建设等,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海洋博物馆、海底世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海底地形的魅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交流和分享。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2、了解洋壳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4、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后记]高中地理术语全集一、等潜水位线将潜水位线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

随地形起伏而起伏。

1、判断地势的高低潜水位的高低起伏与地表地势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但潜水位要平缓得多。

2、判断潜水的流向垂直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判断河流的流向潜水水位随地形而有起伏(呈正相关),可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的数据递变(递增或递减)顺序判断出地势高低,河流都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可知河流流向。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递减方向一致。

4、判断潜水的流速等潜水位线越密集,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潜水流速越慢。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例2: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A BC DE
海平面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大 陆 架,B
, 大陆坡
C 洋 盆,D
海, 岭(大洋中脊)
E 海 沟,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3 板块构造学说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
1.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学习目标: 1.认识世界海洋的分布规律 2.了解海底的主要地形 3.运用海底扩张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 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 【前置性补偿】, • 1、世界海、陆分布; • 2、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探究活动一 世界大洋分布的概括 1、世界海陆面积大致的比例 7:3。就南、北半球 而言, 北 半球陆地面积大。无论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 2、陆半球的极点地理坐标 (38 °N,0 °) , 水半球的极点地理坐标 (38 °S,180 °) , 它们有什么关系?关于地心对称。(对趾点)
红海
哥湾
阿拉 孟加
伯海 拉湾
南海
•第一岛弧链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
•第二岛弧链
小笠原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1:下列海中,不属于边缘海的是( D) A日本海 B阿拉伯海 C挪威海 D波罗的海
2.下列属于内海的是( B)
A 日本海、黄海
B 波罗的海、渤海
C 波罗的海、墨西哥湾 D 红海、东海
较水为平深坦3000~~6000米
大洋(中海岭脊)
常分布在大洋的中心 部位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 且水相深互2连0通00~~3000米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貌知识点总结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地质学家通过深海探测和海底地质调查,揭示了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海底地貌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海洋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海底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

一、海底地形特征1.大洋脊:大洋脊是海底地球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是地球地壳的生长中心。

大洋脊由两个平行的断裂带组成,中间隆起,形成了一系列的山脊。

大洋脊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

2.海沟:海沟是海底地貌中的一种深陷地形,通常位于大洋脊的附近。

海沟是地球地壳板块俯冲的结果,是地壳板块运动的重要产物之一。

海沟的深度可达数千米,是地球陆地最深的地方。

3.海山: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隆起地形,通常呈圆顶状或圆锥状。

海山是火山活动的结果,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海山通常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数量众多,高度和体积各异。

4.海岭:海岭是位于海底的一种连续的山脊,通常呈线状或弧状。

海岭是地球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海岭通常位于大洋脊的延伸部分,与大洋脊相连。

二、海底地貌形成机制1.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岩浆从地幔中上升到地壳表面,形成了火山口和火山岛。

岩浆也可以通过断裂带进入海水中,形成了大洋脊和海山。

2.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是海底地貌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滑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隆起。

地壳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地壳板块滑动形成海岭。

3.海水侵蚀和沉积:海水的机械和化学侵蚀作用,以及悬浮物质的沉积,也参与了海底地貌的形成。

海水的侵蚀作用会削弱地形,形成海底沟谷和洞穴。

沉积作用会积累海底的沉积物,形成海底扇和海底丘等地貌特征。

4.冰川作用:冰川是形成海底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的融化和流动会带走和沉积大量的物质,改变海底地形。

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底地貌包括冰碛丘、冰川谷和冰蚀地貌等。

原创1:2.2海底地形的分布

原创1:2.2海底地形的分布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又称“深海平原 地形较为平坦 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水深:4000---6000米 洋盆中的其他地形: 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2) 洋 中 脊
最长的海底山系
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分布: 多分布于大洋中心部位,并相互连通 形状: 大西洋中脊呈”S“形,印度洋呈”人“字形
地③油方气为资止源,、平渔均业75资千源米丰富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架分布
(2)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宽窄不等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2、岛弧和海沟—大陆边缘 与洋盆的过渡带 (1)岛弧 ①位置:大陆坡的前缘 ②成因: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的结果 ③典例: 太平洋西部海域最典型
(2)海沟
①分布: 岛弧外缘,一般是大陆坡
和洋盆的分界线 ②成因: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的结果
③典例: 马里亚纳海沟
思考:岛弧和海沟往往相伴 而生的原因是什么?
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 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都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 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边是大陆地壳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 另一边则凹下形成海沟。
高中地理精品课程
第一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
8844.43m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貌立体示意图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基本规律:从陆地向大洋中心:大陆架—大陆坡—洋盆— 洋中脊
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1、大陆架和大陆坡
(1)大陆架:
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

高一海洋地貌知识点

高一海洋地貌知识点

高一海洋地貌知识点在高一地理学科的学习中,海洋地貌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海洋地貌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海洋地貌的知识点。

1. 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指海洋底部特定的地形特点。

海洋底部主要由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海山、海沟、海岭等组成。

首先是大陆边缘,它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

大陆边缘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增生锥等形态。

大陆架是从陆地边缘向外延伸的平坦区域,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内。

然后是大陆坡,它是从大陆架向海底的过渡区域,水深逐渐加深。

最后是大陆增生锥,它是由大量沉积物构成的,位于大陆坡与海盆之间。

其次是大洋盆地,它是海洋底部的主体部分。

大洋盆地包括了海脊和海沟两个重要地貌。

海脊是在大洋盆地中央,呈走向延伸的山脉,而海沟是在大洋盆地周边,呈纵向延伸的深沟。

最后是海山和海岭。

海山是在海洋底部突起的山脉,通常高于周围海底地形;海岭则是指从大洋盆地中央向周围伸展的山脉。

2. 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主要由陆源性和生物源性两类组成。

陆源性沉积物是由陆地搬运进入海洋的颗粒物质,包括了岩屑、泥沙、风沙等。

生物源性沉积物则是由海洋生物遗骸、贝壳等有机物残骸形成的。

海洋沉积物的分布和特点与海洋地貌密切相关。

例如,在河口附近和大陆边缘的海域,陆源性沉积物相对较多;而在海脊附近,生物源性沉积物较为丰富。

3. 海浪和海涌海浪是指由风力引起的海面起伏波动。

它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也是海洋地貌塑造的重要因素。

海浪的高度和形状由风力、风向和水深等因素决定。

海浪的影响远不止在海面上,它还能够侵蚀岸边的海蚀地貌,并将沉积物输运到远离海岸的地区。

与海浪类似的是海涌,它是由潮汐引起的海水上下波动。

海涌主要受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影响,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潮汐的高潮和低潮会对海岸线造成明显的影响,形成潮间带等特殊地貌。

综上所述,海洋地貌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海洋地貌,我们可以了解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理解海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以及海浪和海涌的影响等。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重点图像
2、说出A、B、C分布对应亚洲东部、南美洲西部、欧 洲西部大陆架向洋盆过度的地形。
课堂评估
反思:收获与疑问…… 活动:绘制概念图
依据。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__板块,
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
的名称是________山系。
14
典型例题
【参考答案】 (1)海沟 洋中脊 地幔 (2)M (3)A (4)E、C、D 海底扩张 (5)美洲 科迪勒拉
15
重点图像
1、指出图中海底地形
读图思考:
1.陆半球与水半球的 划分与极点位置?
2.海与洋的区别? 23.5° 3. 海的分类?
66.5°
66.5° 23.5°
23.5°
23.5°

60°
120°
180°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探究活动2:读课本相关内容与海底地形图,认识复杂的海底 地形分布及特点。
读图思考: 1.主要海底地形有哪些? 2.海底地形的分布与特点?
________物质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
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
列是________,这个发现为_______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自我诊断
展示学生完成的课前准备部分的情况
教学目标
1.利用海底地形图描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 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 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1教案中图版选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2.3海底地形的形成1教案中图版选修2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高二地理海底地形的形成(1)

高二地理海底地形的形成(1)

1.洋壳的诞生地: 洋中脊 2.洋中脊的形成: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顶托作用下形成的 3.洋壳的形成与扩张:地幔物质从洋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 结形成洋壳,早期形成的洋壳随地幔物质对流向两侧推开 4.海底地形: 洋中脊、洋盆 地幔物质对流 5.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案例: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 物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 陆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 并产生无数的裂隙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 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
1、洋壳是如何形成的?
地幔物质从洋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 成洋壳
2、洋中脊是如何形成的? 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顶托作用下形成的 3、洋壳是如何扩张的? 推动洋壳扩张的驱动力是什么?
4、图中①②③④岩石年龄是如何排列的? 5、为什么洋中脊附近多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什么地貌?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闽清一中 赖焕元
说出从洋脊向陆地方向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洋中脊
1、找出图中太平洋洋中脊的位置
2、图中岩石年龄从洋中脊向两侧有什么分布规律? 3、太平洋海底最老的岩石年龄距今有多少年? 4、与地球年龄46亿年对比,为什么海底岩石年龄最老不超过2亿年?
思考
结论: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地,海底地壳处在不断生成—扩张—消亡过程
活动:模拟和印 地幔对流过程
1、模拟该实验需准备 哪些材料?
2、实验材料中的 海绵、水可分别代 表地球内部哪个圈 层? 3、你能从生活的体验中说说类似的实验吗?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说出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成因研究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成因研究
潮流
潮流的冲刷和搬运作用可以在河口、海湾等区域形成潮流沙脊、潮流三角洲等海底地形 。
生物作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生物礁
珊瑚礁、贝壳堤等生物礁体可以形成独特的海底地形,同时生物 礁体还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生物沉积
生物遗骸和排泄物可以沉积在海底,形成生物软泥等沉积物,进一 步塑造海底地形。
生物挖掘
03
研究海底地形的类型与成因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 形成与演化过程,为海洋科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多学科提供重要依据。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系统开展海底地形研究,通过多波 束测深、侧扫声呐等技术手段,获取了大量高精度海底地形数据。近年来,我 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底地形调查与研究,揭示了多种类型 的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机制。
地震、火山活动对海底地形的影响
地震活动
地震产生的能量可以造成海底地形的瞬时变化,如海底滑坡、断裂等。
火山活动
海底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岛、海山等海底地形,同时火山活动还伴随着岩浆流动和冷却凝固过程,进一步塑造 海底地形。
海洋环流与潮流对海底地形的塑造
海洋环流
大规模的海洋环流可以搬运和沉积大量的泥沙和岩石碎屑,形成沙洲、浅滩等海底地形 。
海底地形的类型与成 因研究
汇报人:XX
目录
• 引言 • 海底地形类型 • 海底地形成因分析 • 典型区域海底地形案例分析 • 海底地形与海洋资源的关系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地形的 重要组成部分。
02
海底地形对海洋环流、生物多样性、海底资源分布等有 重要影响。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1).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复习目标: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复习重点:海底地貌类型特点;海底地形分布。

复习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与板块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复习过程自主学习扫描考点: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从大陆岸边到大洋中部,海底地形一般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盆地、海沟、大洋中脊。

用简图说明海底地形分布2、海底地形的形成原因(1)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对全球海陆分布及其成因作了全新的解释,但在大陆漂移方式和_________等关键问题上缺乏证据。

(2)海底扩张说的证据:洋底岩石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其中年龄最轻的在_________处,最老的在________处,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海底扩张过程:炽热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轴部的________带涌升,当熔岩冷却后,便形成新洋底,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_________。

(4)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底扩张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________区,大洋盆地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区,海沟则对应于对流的________区。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规模巨大的运动板块。

在板块内部地壳_______;而板块边界地壳________。

板块的边界分为两类:大洋中脊属于________边界,是海洋板块不断增生扩张的地方;海沟属于_______边界,它是板块相互碰撞、俯冲、消亡的地方。

在板块边界附近,由于______,因此多火山、地震。

典型例题剖析: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海 面 ① ② ③ ④ ⑤ (1) 图中海底地形A 处________,P 处________,B_______物质上升处。

________处是海洋最深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与_______的分界线。

(2) M 、N 板块的地壳部分,厚度较薄的是________,(填字母)(3) 据勘探CDE 三处岩层自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这个发现为_______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异常强度约400伽玛左右; 定向性:平行洋脊,显著定向;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
B.磁异常成因 瓦因-马休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C.海洋沉积物的磁性 灵敏磁力仪测定表明正反向磁化段在沉积岩芯中交替出现。证实地磁场的频繁倒转,同时证明海底是扩张运动的,地球表层存 在大规模水平运动。 2.深海钻探 1)洋壳很年轻且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2)洋壳层沉积厚度与层序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4.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简要论述两个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一离散型-拉张
?主应力:拉张。 ?离散型板块边界的特征是:①往往伴有很高的热流值。由于新增生的岩石圈厚度很 小,故②地震震源极浅,③发生的地震以正断层型为主,④地震集中在极狭窄的地带,一般不超过20 km。⑤加之新生岩石圈 的强度较低,所以发震频率低,震级小,大多地震在5级以下,最大震级也不会超过7级。 1 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2 洋中脊裂谷(红海) 二会聚型-挤压
不仅是震源分布带,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
四种不同俯冲类型: 1. 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俯冲带 2. 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下,南美西海岸 3. 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
4. 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 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 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 条断层,而是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7.海-弧体系。 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 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洋向陆分别是: (1)外缘隆起 (2)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弧前盆地、火 山弧(第二弧,内弧) (3)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 8.什么是俯冲带?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哪些? 两个板块相遇时,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个下插板块就是俯冲板块。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章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考试要求】考纲解读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知识梳理】一、海底地形1.主要类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依次为。

2.从位置、形状、面积、水深、坡度等方面分析比较各地形部位。

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组成物质与陆地相同,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

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海沟和岛弧: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

海沟常常伴生在岛弧的外缘,岛弧是指大陆和洋盆之间的群岛,也称“岛链”或“弧形列岛”。

洋盆和洋中脊: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面积占整个海洋底部面积的一半。

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常分布在大洋中心部位,又称海岭。

3.读图1-1-9:明确海岭、海沟的分布。

二、海底扩张学说20世纪初,发现大西洋两侧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样,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对全球海陆分布及其成因作了全新的解释。

但在和等问题上缺乏证据。

20世纪中期,和的发展,为新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1. 海底岩石年龄分布规律:一般不超过年,其中年龄最轻的在处,最老的在处,并在两侧呈对称分布。

2. 海底扩张的过程: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轴部的带涌升,当熔岩冷却后,便形成新,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逐渐向两侧推挤,导致洋底不断扩张。

3. 海底扩张的驱动力:。

中央裂谷带对应于地幔对流的区,宽广的对应于对流的水平运动区,海沟则对应于对流的区。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1.1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 我们能够在距离地球38万千米的月 面漫步,但却不能在只有1万米深 的海底离开深潜器行走。 • 海洋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在等待我 们的探索。
第一单元 探索海洋奥秘 第一节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一、世界大洋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 千米,占71%
思考:地球表面海陆分布随纬度变化有哪些特征?
陆半球:以(00经线、北纬380)为极点 水半球:以(1800经线、南纬380)为极点
太平洋(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最小) 观察各大洋之间位置和范围,查找各大洋的界线。

• 陆间海:位于大陆之 间,面积、深度都较 大并有海峡与相邻海 洋连通(地中海) • 内海:伸入大陆内部, 面积较小(渤海、红 海、波罗的海) • 边缘海:位于大陆边 缘,一面以大陆为界, 另一面以半岛、岛屿 与大洋分隔(东海、 日本海)
两大岛弧链
• 第一岛弧链
• 千岛群岛、日本 群岛、琉球群岛、 台湾岛、菲律宾 群岛
• 第二岛弧链
• 小笠原群岛、北 马里亚纳群岛
南大洋: 指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的南 部水域。
二、复杂的海底地形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水深一 般在200米以内,坡度平缓。 大陆坡:是大陆架的外缘向大洋底部过渡的斜 坡,水深大于200米。 洋盆又称海盆,指大陆坡下、海洋底部巨大的 圆形或椭圆形凹地,底部平坦,微有起伏,水深 多在3000-6000米之间。 海沟: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 形深海洼地,海洋中最深的部分。水深一般在 6000米以上,长度可达数千米。大多分在太平洋, 并与岛弧伴生。马里亚纳海沟最深,11034米。 海岭(大洋中脊):指分布在海底的山系。
大西洋中脊呈( B ) A.呈“入”字型 B.呈“S”形 C.不规则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二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二

板块 构造 学说
1、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说出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几种? 3、赤道穿过的板块有哪些?
思考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六大板块的名称: 2、洋壳的消亡过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 密度大,位置低,向大陆板块下俯冲至地幔,洋壳 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3、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大洋板块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 起形成 -------岛弧、海岸山脉
( 1 )写出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及其对 应的边界类型。 D消亡边界
F生长边界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 读图回答。
(2)图中A、C两处岛屿在成因上有何差异?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 B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读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回答
10497 P
10497
10°N 3000
1000
3000
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 补画几条等深线 D A. 3条 B. 4条 C. 5条 D. 6条
板块构造学说
( ★ ★目前公认学说)
理论观点: 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 海岭和海沟 __________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 为板块,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个规模巨大的 板块。 地壳活动带,多火山、地震 。 ②板块边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1 大陆漂移学说 2 海底扩张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层流的基础上运动的,地壳比较活跃的
地带总是在板块
交,界全处球形成两大地震
带,分别是
环太平地洋震带和
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① ③

(4)赤道穿过 6 个板块,秘鲁寒流流经的
海域在
南极洲板板块块上。
① ③

(5)印度尼西亚的地震发生在 亚欧板板块块和 板块之印间度,洋是板块 型板块边界。 消亡
① ③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4、海: 大洋靠近或深入大陆的部分水域
位置
特征
举例
陆间海 位于大陆之 间
内海 伸入大陆内 部
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 缘以半岛、 岛屿或群岛 与大洋分隔
面积深度较大
面积小,水文特 征受大陆影响强

面积大,水流交 换通畅
地中海、 加勒比海
渤海、红 海、波罗 的海、黑

东海、日 本海、南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
的下面,亚欧板块受挤压抬 升形成的; 红海形成: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脉形成的是下列哪幅图
D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 读图回答。
(1)写出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及其对 应的边界类型。 D消亡边界

交 界
相撞挤压区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交界处——岛弧
(例:太平洋西部的岛弧—亚洲 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 岛、菲律宾群岛等就是太平洋板
处 (消亡边界)
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陆上——海岸山脉
(例: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
西海岸的安第斯山 )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例: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相撞产生的)
*注意填图
6、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 南极环流:环绕南极的洋流系统,自东向西 *注意填图:大洲、大洋及其分界 二、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大洋盆地、海沟、大洋中脊等
*注意填图 P7<<活动>>答案: 太平洋的大洋中脊位于东太平洋,不位于中间 印度洋的大洋中脊位于中部,呈“入”字型延伸
读下图回答并完成下列要求:
A BC DE
海平面架,B
, 大陆坡
C 洋 盆,D
,海 岭
E 海 沟,
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 答
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止确的是 A.图中A处是大陆架 BB.图中B处是海岭 C.图中C处是海沟 D.图中D处是大陆坡
F生长边界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状况的地球剖面图, 读图回答。
(2)图中A、C两处岛屿在成因上有何差异? A 外力作用(流水沉积作用) C 内力作用(板块碰撞抬升)
⑷海底岩石年龄最多不超过2亿年
海岭
海沟
火山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 部冷却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 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 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 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 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内容: ⑴全球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 ⑵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 壳较活跃 板块边界可分为:①生长边界②消亡边界 ⑶火山,地震等分布在板块边缘和俯冲带 上
张裂区 (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例: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例:东非大裂谷)
海上——海沟

(例: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海沟)
知识窗:海底火山与火山岛
知识链接:火山知识
1、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 2、分类: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如 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日本的富士山等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至今没有重新喷 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 又突然喷发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等。
3、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 火山带,大西洋海底也有。
4、火山的结构 ① 火山通道:地下岩浆上升的断层或裂隙。 ② 火山口: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漏斗形喷口。 ③ 火山锥: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锥形 构造
三、海底地形的成因
(一)大陆漂移说: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 提出
(二)海底扩张说:20世纪中期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③

(1)写出板块名称:①

② 亚欧板,块③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① ③

(2)下列地点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C) A.澳大利亚大陆 B.阿拉伯半岛 C.中南半岛 D.马来群岛
① ③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是在地球内部
1、依据:
⑴全球大洋底部连续分布着大洋中脊 ⑵洋底岩石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⑶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上部结构差异明显,而 下部结构差异较小。
2、海底扩张学说内容
⑴炽热熔岩不断从大洋中脊轴部的中央裂 谷带涌升,冷却后形成新洋底
⑵新洋底把老洋底向两侧挤推,导致洋底不 断扩张,其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⑶洋底岩石年龄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递增, 并在其两侧呈对称分布

占海洋比重
89%
11%
水深
3000米以上 几米至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 水温和盐度变化
较小 不大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较大
海洋系统
独立
无独立系统
5、岛屿:太平洋西部最多
6、岛弧链:指大陆和洋盆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 以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第一岛链: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
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第二岛链:小笠原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等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 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和深海和岛弧是新大洋 地壳的诞生处
下列选项中,附近有世界最高山脉和最深海沟的一组板 块界线是( A)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C.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太平洋西北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 A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 解释,正确地是 B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 撞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