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漫成一首》原文阅读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漫成一首》阅读习题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2、(1)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分)(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漫成一首》阅读答案1、C2、(1)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2分)。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2分),以动写静(1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1分),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分)《漫成一首》阅读赏析《漫成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此诗作于766年诗人漂泊巴蜀时期,描写的是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漫成一首》作者:杜甫原文: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1、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2、“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3、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4、“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5、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桅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漫成一绝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漫成一绝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漫成一绝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漫成一绝_杜甫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漫成一绝唐代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注释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拳:屈曲貌。

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静:一作“起”。

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漫成一首 杜甫

漫成一首    杜甫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3、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答案】3、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的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赏析】《漫成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此诗作于766年诗人漂泊巴蜀时期,描写的是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

这一描写,既突出了夜的静谧,又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使夜显得不那么死寂。

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

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

杜甫《漫成》全诗赏析与翻译杜甫《漫成一首》全诗赏析与翻译《漫成一首》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中飘荡的灯笼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赏析:此诗作于766年诗人漂泊巴蜀时期,描写的是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

这一描写,既突出了夜的静谧,又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使夜显得不那么死寂。

这平和、寂静而又洋溢着生之气息的夜景,唯有饱经丧乱的诗人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好。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看着“沙头宿鹭”,诗人不禁赞美起夜的“静”之美来。

就在这时,忽然从船尾传来“拨剌”的一声,使凝神静思的诗人受惊,他向声音发出的地方看去,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江夜的“静”,而末句却以鱼跃之声打破了这种静谧,颇有“以动破静、愈显其静”的意味,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

漫成一绝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杜甫)

漫成一绝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杜甫)

漫成一绝拼音版注音、翻译、赏析、阅读答案(杜甫)漫成一绝拼音版注音:jiāng yuèqùrén zhǐ shùchǐ,fēng dēng zhào yèyùsān gēng 。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shātóu sùlùlián quán jìng ,chuán wěi tiào yúbōlàmíng 。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漫成一绝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漫成一绝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及赏析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

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阅读练习二: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答: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对比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

杜甫诗词《漫成一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漫成一首》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漫成一首》的诗意赏析《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

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

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

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漫成一首》【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精选

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精选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1〕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分〕〔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参考答案〔1〕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2分〕。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突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2分〕,以动写静〔1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1分〕,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分〕阅读练习二: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比照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答: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比照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比照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

【经典诗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这两句是说,月亮照在江上,月影映入水中,好像月亮离人只有数尺之遥;船樯上风灯照明,时近三更,江上静静悄悄。

两句都在写景,但却感到诗人深夜未眠,若有所思,心境孤寂,若喜若忧。

情景关联,浑融一体,一句一景,天然工致。

出自杜甫《漫成一绝》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风灯:船樯上所挂的灯。

参考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永泰二年(公元766年)自云安赴夔州舟中作。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

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

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

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杜甫《漫成一首》古诗词PPT

杜甫《漫成一首》古诗词PPT

第四部分
相关故事
相关故事
盗墓被捕
杜甫曾在洛阳潘安县担任主簿,有一次他奉命前往河南临颍县盗墓。 盗墓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件漂亮的铜鼎,于是将其藏在衣服里。但是 他没想到这件事被人告发了,杜甫被判刑,关押在临颍县的监狱里。 监狱里的环境非常恶劣,杜甫几乎是在黑暗、潮湿、阴森的环境中度 过了数月,但他仍然不断地写诗。有一次他写了一首《临颍赋》,将 监狱里的恶劣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后来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 一。
作者生平
短暂任职
乾元二年(759)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 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行为,感慨万千,创作了“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这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 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七月,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 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杜甫永远离开朝廷。
完结
感谢聆听
相关故事
李杜之情
杜甫也有过与朋友之间的趣事。他曾经与好友李白共饮一夜,醉醺醺地到了 半夜,之后李白提出要与他比诗,两人便在客栈中交流创作。第二天醒来后, 杜甫发现他写了一篇赋,而李白则是写了一首长诗。他们两人都为对方的作 品赞不绝口,但当杜甫问李白为何写的是诗而不是赋时,李白却回答说: “赋是文章,诗是诗。我这样的人写诗是合适的,而你这样的人写赋才是合 适的。”这个趣事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杜甫在诗歌上的严 谨追求。
作者生平
漂泊生活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写下《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十月,前往同谷,沿途作纪行诗 一组。至同谷后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十二月前往成都, 途中又作纪行诗一组。终于在岁末到达成都。乾元三年(760)春, 四十九岁的杜甫在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 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叫“浣花草堂”,“杜草堂”的称谓由 此而来。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漫成一首》作者:杜甫原文: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1、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2、“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3、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4、“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5、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桅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

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

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漫成一首古诗阅读附答案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1)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分)(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参考答案(1)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2分)。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2分),以动写静(1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1分),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分)阅读练习二: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答: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对比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

漫成阅读答案漫成赏析

漫成阅读答案漫成赏析

漫成阅读答案-漫成赏析漫成一首阅读答案-漫成一首赏析导读:漫成一首是杜甫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诗的地点是在去夔州的小船上。

其原文如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2.诗中哪些画面写出了夜色的静美。

答:江月,闪灯,宿鹭3.谈谈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忧国忧民的情感。

漫成一首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漫成一首字词解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漫成一首背景: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漫成一首主旨大意: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漫成一首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

杜甫:漫成一首导语:《漫成一首》作者:杜甫原文: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1、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2、“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3、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4、“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拳,屈曲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5、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桅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 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檣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

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

杜甫《漫成》阅读答案杜甫《漫成一首》阅读答案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安史之乱开始,他一直流亡颠沛,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1)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2分)(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参考答案(1)明月、风灯、宿鸟、跳鱼四个意象(2分)。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2分),以动写静(1分),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1分),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1分)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答:选项A说“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原诗说“江月去人”,江月是不是水中月影呢?可以讲得通,但如果你认为有疑点,可以标注一下;B项是对第三句进行了鉴赏,很多同学不知道“联拳”是什么意思,选项说“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是不是“屈曲”就是“联拳”呢?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勾画一下,如果你觉得讲得通,它就帮助你读懂了第三句;C项说“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不是在写“动”?是不是和“静”对比鲜明?带有一点鉴赏的性质,但是这个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江风吹打桅灯”不是对风灯的正确解释,风灯不是说“风吹打桅灯”,它只是一种防风的灯,当然你也可能判断不出来,那就先把它画上,留存置疑;D项说“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是不是透露出诗人的这么一种感情呢?我没有读得太懂,那也可以把它画上。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赏析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赏析

漫成阅读答案赏析漫成一首阅读答案赏析导读:漫成一首是杜甫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诗的地点是在去夔州的小船上。

其原文如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漫成一首阅读答案: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

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2.诗中哪些画面写出了夜色的静美。

答:江月,闪灯,宿鹭3.谈谈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忧国忧民的情感。

漫成一首翻译: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漫成一首字词解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漫成一首背景:这首诗作于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前往夔州的船上。

漫成一首主旨大意:诗人以景抒情,全诗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

漫成一首赏析: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抓住了江夜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水中月影离诗人很近,这从侧面表现了江水的清澈透明。

诗一开篇便给我们描画了一幅碧波荡漾、月影摇曳、江天一色的夜景图,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次句写风灯。

诗人乘坐的小船上挂着灯笼,灯笼随着江风飘来荡去,发出朦胧而柔和的光。

这两句看似在写夜景,实际上在写一个孤独的未眠人——诗人自己。

描写了“江月”和“风灯”之后,诗人开始描写江岸之景。

在月光的照耀下,岸边的景物依稀可辨:白鹭蜷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地栖息在沙滩上,看上去是那样安恬。

这一描写,既突出了夜的静谧,又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使夜显得不那么死寂。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

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注释】⑴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⑵ “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⑶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⑷ “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拳:屈曲貌。

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静:一作“起”。

⑸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赏析】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糁径杨花铺白毡” “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 “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成一首》杜甫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漫成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巴蜀时期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写夜泊江边之景。

第一句写月夜,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第三句写到江岸上屈身而眠的白鹭,突出环境的幽静;第四句写船尾鱼儿跳动的声音,反衬静谧之境。

四句分别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一句一绝”。

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

全诗以景抒情,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之情。

【原文】
漫成一首⑴
江月去人只数尺⑵,风灯照夜欲三更⑶。

沙头宿鹭联拳静⑷,船尾跳鱼拨剌鸣⑸。

【注释】
⑴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⑵“去人”句:意谓月影靠船很近。

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南朝梁何逊《宿南洲浦》诗:“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


⑶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清陈维嵩《桂殿秋;淮河夜泊》词:“船头水笛吹晴碧,樯尾风灯飐夜红。

”三更: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⑷“沙头”句: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蜷躺在沙滩上。

沙头:沙滩边;沙洲边。

北周庾信《春赋》:“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

”拳:屈曲貌。

唐杜甫《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静:一作“起”。

⑸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白话译文】
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上的风灯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

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今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

【赏析】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

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

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

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

他最脍炙人口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

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写夜泊之景。

诗人写月夜,不从空中之月写起,而写水中月影(“江月”),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

“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

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而安谧的。

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

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

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接了。

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已暗示出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

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

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

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

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
会。

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

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衷心赞美夜的“静”美。

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的寂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

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跃起一条大鱼,在夜空中画了一条若隐若现的弧线后,又潜入水中。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

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

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

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

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

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

“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天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