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HSE管理体系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
职责考核
• 企业的各级领导、每位员工都负有HSE责 任
• 企业应对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员工的 HSE的职责、表现及业绩进行定期检查、 考核。
培训内容
HSE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如何建立及实施;
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 OHSAS 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中石化HSE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 风险评估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 管理体系
• 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提高 现有的HSE管理水平
• 化被动为主动
三类程序
• 运行控制程序
– 动火作业规程、物料搬运和储存规定、运输 安全规程
– 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安全标志、采购控制规 程
• 相关方影响
– 化学品运输要求、建筑施工管理规程
• 设计
– 产品和工艺设计安全规程、机械设计安全规 程
4.5.1 绩效测量与监测
主动、预防性监测的参考指标
–接受OHS培训的人员数; –OHS培训的效果; –员工对于管理层关于OHS承诺的认识; –上层管理人员OHS巡视的次数和效果; –员工关于OHS的建议、提案的数量; –工作场所暴露水平(粉尘、噪声); –个人防护装置及用品的使用情况; –不安全行为的比例;
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
活动 生产 产品 服务
物 人 作业环境 管理
废气、污水排放 固 态或其他废弃物
噪音、气 味 资源与能源使用
伤害、死亡 职业病
财产损失 工作环境破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于识别和评估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可能对组织运作和目标实现造成潜在损害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的概述:1.辨识危害因素:首先,组织需要辨识可能对其运作和目标产生危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包括自然灾害、技术故障、人为错误、法规变更、竞争压力等。
辨识危害因素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期开展风险审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等。
2.评估风险:在辨识危害因素的基础上,组织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通常基于专家意见和口头反馈,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
定量评估则基于数据和统计分析,通过数值计算来量化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3.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防范措施、减轻措施和应急措施等。
防范措施旨在预防风险的发生,如加强安全管理、改变工作程序等。
减轻措施则是在风险发生后,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影响,如备份数据、购买保险等。
应急措施是针对突发风险事件的反应措施,包括紧急疏散、通知相关人员等。
4.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后,组织需要将这些措施付诸实施,并监控其有效性。
这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程序来实现,如制定工作指导书、培训员工、建立监测体系等。
5.定期复评风险: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组织需要定期复评风险并调整相应的控制措施。
这可以根据变化的环境、新的风险因素和组织内部的变化来决定。
总之,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是一种系统管理方法,旨在识别和评估可能对组织运作和目标实现造成潜在损害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通过实施这一程序,组织可以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种潜在风险,从而提升组织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BSCI文件-13(危害识别、风险评估控制)
1.目的:为了对公司各项操作的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估,确定操作者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对危害进行控制,特制定此程序。
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操作危害的辨识、评估及控制。
3. 定义3.1个人防护用品(PPE)本程序中提及的个人防护用品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受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设备。
一般包括工作服、手套、套鞋、安全帽、口罩、耳塞和防护镜等及其他特殊岗位专用个人防护用品。
4.职责:4.1经营管理部负责组织危害辨识、评估、控制策划的工作。
4.2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害辨识、评估及控制策划的工作。
4.3营销部业务负责个人防护用品的购买及发放。
5.工作程序:5.1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时机:5.1.1以公司的全体部门和活动为对象,每年初在设定目标、指标前进行;5.1.2对公司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5.1.3在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下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害因素的评价。
5.2危害识别5.2.1危害因素识别顺序为:a)建筑物b)生产工艺过程c)生产设备、装置d)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音、振动、高低温等)e)各项制度(女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f)生活设施和应急g)外出工作人员和外来工作人员5.2.2经营管理部对各生产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培训后向发放《部门危险源调查表》,各部门相关人员在对本部门作业环境进行调查,识别出本部门的存在危害。
调查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a)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b)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害设备、设施及工程;c)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d)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e)具有职业性健康伤害、损害的作业活动和情况;f)曾经发生或行业内经常发生事故的作业活动和情况;g)自己认为单独进行评估需要时的活动和情况;5.3危害评价各部门识别出本部门的存在危害后,进一步识别出危害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频繁程度(E)及严重性(C),根据LEC评价法填写《危险源评定表》,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程序
5.4.3 引进新的生产工艺、方法,新设备,新材料、新项目。 5.4.4 公司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更改或补充等业务发展。 5.4.5 员工及相关方合理的要求。 5.5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识别 时应重点考虑: 物理性﹕如噪音﹑温度﹑机具(切﹑割﹐夹﹐卷﹐刺)﹑微波振动及撞击等; 化学性﹕如烟雾﹑蒸气体﹑粉尘及液体等; 生物性﹕如昆虫﹑病毒﹑细菌等; 5.6 根据本公司的特点,参照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和《职业病范围和和职业病患者处 理办法的规定》,对已选择确定的危险源,分为以下的类别: 5.6.1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 5.8.3 第二种方法是“作业业件危业性业价法(LECD)”,如下:
(LECD)是用来评价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时的半定量评价方法,是用与系统
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这三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措施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评审应考虑下列因素: a.修订的控制措施是否会导致达到可承受的风险水平; b.是否产生新的危害; c.是否选择了成本效益最佳方案; d.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修订后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e.修订后的控制措施是否会被用于实际工作中,在面对诸如完成工作的压力等情况下将不 被忽视。 5.10 危险源的新增及修订 5.10.1 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应被视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如果必要,控制措施
危险源10-1-1
OHSAS 体系建立
新规制定
1.0 目的:识别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判定出不可接受风险源,对判定出的不可接受风险 进行 有效控制。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
1.制定政策和标准
基于现有的安全技术标准和技术指南,制定针对工作场所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及控制政策和标准。
2.分析危害因素
针对不同工作环境的特点,对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以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方式。
3.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基于对危害因素的分析,将危害因素分类,并加以识别,以便确定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发生可能性和发生风险程度。
4.对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危害因素的具体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后果和风险程度进行可预测的评估,以识别出现在的危害因素,明确其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所带来的影响,并研究其具体控制方法。
5.建立控制程序
根据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控制程序,以降低或消除危害因素对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有效的控制策略可以采取工程控制、管理控制、行为控制等措施,以有效管控工作环境危险因素的发生和控制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6.进行监测和评估
在实施控制措施后,对因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风险进行频繁检查和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步骤和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步骤和方法一、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步骤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大都遵循四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四个阶段。
1.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个步骤,其定义为确定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的过程。
危害因素的种类繁多,在启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程序前,首先要经过筛选,以确定需要评估或优先评估的危害因素。
不断完善与创新危害识别技术,在全面、科学、系统的危害识别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重要课题。
2,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二步。
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危害特征描述的定义为:“对一种因素或状况引起潜在不良作用的固有特性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可能情况下)描述,应包括剂量一反应评估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对危害特征描述的定义为:对与危害相关的不良健康作用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
可以利用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确定危害与各种不良健康作用之间的剂量一反应关系、作用机制等。
如果可能,对于毒性作用有阈值的危害应建立人体安全摄入量水平。
危害特征描述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建立主要效应的剂量一反应关系;评估外剂量和内剂量;确定最敏感种属和品系;确定种属差异(定性和定量);作用方式的特征描述或是描述主要特征机制;从高剂量外推到低剂量以及从实验动物外推到人。
一般而言,危害特征描述不需要知道精确的毒理作用机制,只要了解它的作用方式即可;如果毒性作用的机制是有阈值的,那么危害特征描述通常会建立安全摄入水平。
3.暴露评估。
继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之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三个步骤是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描述危害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不同人群摄入危害的水平。
根据危害因素在膳食中的含量水平和人群膳食消费量,初步估算危害的膳食总摄入量,同时考虑其他非膳食进入人体的途径,估算人体总摄入量并与安全摄入量进行比较。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 目的为了科学规范的对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或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筛选出重大和一般的危害或风险,及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实现HSE 方针和目标。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3 职责3.1 最高管理者负责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和风险控制措施。
3.2 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生产和活动范围内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如:采购部负责识别采购的原材料、物资中危害因素;技术部负责识别生产、项目中的危害因素;销售部负责识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
3.3 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本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重大风险的评估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指导其他部室和项目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编制公司本部的“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记录和《重大危险因素和控制清单》。
4 程序4.1 成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小组4.1.1 当公司承担有风险较大的系统项目、代理产品时,由综合管理部负责成立评估小组,技术部负责人担任组长。
小组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
必要时评估人员需经专业培训,使其达到具有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4.1.2 当承揽的项目没有较大风险时,可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适用时在项目开工前进行一次危害识别和评价工作。
4.1.3 各部门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4.2 危害识别4.2.1 确定危害识别的范围公司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所有作业活动、业务过程、人员和场所。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2.2 确定危害识别的对象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根据上述范围按下列方法确定本活动范围内的识别对象。
a)按管理流程b)按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c)按作业工序;d)按作业任务;e)按部门。
4.2.3 选择危害识别的方法根据所确定的危害识别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识别方法。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为了科学规范的对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过程中的危害或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筛选出重大和一般的危害或风险,及时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以实现HSE 方针和目标。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危险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3职责3.1最高管理者负责为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危害因素清单和风险控制措施。
3.2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生产和活动范围内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如:采购部负责识别采购的原材料、物资中危害因素;技术部负责识别生产、项目中的危害因素;销售部负责识别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害和风险。
3.3综合管理部负责组织公司本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重大风险的评估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指导其他部室和项目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编制公司本部的“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记录和《重大危险因素和控制清单》。
4程序4.1 成立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小组4.1.1当公司承担有风险较大的系统项目、代理产品时,由综合管理部负责成立评估小组,技术部负责人担任组长。
小组应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操作经验的人员参加。
必要时评估人员需经专业培训,使其达到具有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的能力。
4.1.2当承揽的项目没有较大风险时,可不成立风险评估小组,适用时在项目开工前进行一次危害识别和评价工作。
4.1.3 各部门可根据需要自行组织成立评估小组,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
4.2危害识别4.2.1确定危害识别的范围公司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所有作业活动、业务过程、人员和场所。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4.2.2确定危害识别的对象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根据上述范围按下列方法确定本活动范围内的识别对象。
a) 按管理流程b) 按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c) 按作业工序;d) 按作业任务;e) 按部门。
4.2.3 选择危害识别的方法根据所确定的危害识别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多种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完整表格)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1、目的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确定出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就此制定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3、职责3.1 办公室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2 各相关部门配合、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3 OHS管理者代表批准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与风险控制措施。
4、工作程序4.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时机。
4.1.1 公司OHS管理体系建立之初,进行初始状态评审。
4.1.2 以全体部门为对象,每年12月份在设定第二年的OHS目标前进行。
4.1.3 在相关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4.2 危险源辨识4.2.1 办公室将“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发放到相关部门。
4.2.2 各相关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OHS危险源,填写“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并反馈到办公室。
4.2.3 对公司共有OHS设施设备、建筑物及其周边地带的危险源辨识,由办公室进行。
4.2.4 办公室对收集回来的“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整理。
4.3 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4.3.1 办公室依据“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将汇总分类后的危险源逐一填入“OHS危险源识别及评价表”的“评价栏”中,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
4.3.2 风险级别的确定。
以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见表1)作为表的列项目,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级(见表2)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在行列的交点上得出风险的级别(见表3)。
表1 事故后果的严重性等级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Ⅰ严重伤害出现多人伤亡Ⅱ一般伤害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Ⅲ轻微伤害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可能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发生的情况A 很可能可能性极大B 极少有可能发生C 不可能很不可能,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严重性等级风险级别可能性等级轻微伤害(Ⅲ)一般伤害(Ⅱ)严重伤害(Ⅰ)不可能(C)5级4级3级极少(B)4级3级2级很可能(A)3级2级1级4.3.3风险级别的含义:风险级别风险级别的含义1级风险(不可容许风险)事故潜在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已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的风险2级风险(重大风险)◆事故潜在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或者会造成多人伤亡,但事故发生可能性一般的风险◆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3级风险(中度风险)◆虽然导致重大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危险◆粉尘、噪声、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Ⅲ、Ⅳ级者4级风险(可容许风险)◆具有一定危险性,虽然重伤可能性极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达Ⅰ、Ⅱ级者;或粉尘、噪声、高温、毒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为安全作业,但对职工休息和健康有影响者◆危险性小,不会伤人的风险5级风险(可忽略风险)4.3.4 重大OHS风险的确定4.3.4.1 确定重大OHS风险的准则① 1级、2级、3级、4级风险,要确定为重大OHS风险。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
对与公司及所属部门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以及设备、设施、 检维修、 承包商、 供应商的服务等有关的危害进行识别,并对它们进行准确的评 价分析。
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 低的程度,确保安全健康的目的。
本程序合用于公司所属部门的采购、生产、储存、装卸运输、设施、设备、 检维修、施工、基本建设、供应、销售等业务活动以及可以施加影响的承包商、 供应商的活动或者服务。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见附图)4.1 成立危害评价小组公司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经职 责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全系统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制定工作计划,开展教育培训,总结试点经验,实行全面推广, 汇总评价结果组织、协调、催促各部门和基层单位开展危害识别、评价工作根据工作程序,组织本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积极参预本岗位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职能部门或者人员HSE 管理者代表安全环保部公司 HSE 管理者代表 部门负责人所有员工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预危害的确定。
4.2 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范围,包括采购、销售、生产、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服务、检维修、消防、承包商、供应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
经营范围应包括从规划、设计、建设、投产和商品销售的全过程。
所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按区域或者公司、部门、基层单位;——按设备、设施;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职能管理、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
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该任务实施的频率、特点;——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者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油料、烟气、蒸气、液体、粉尘、固体) 和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者作业指导书,包括特种作业任务的执证、上岗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发生过的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二篇)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该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价潜在危害,并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以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1. 管理承诺和政策1.1 管理层应明确承诺为员工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并致力于持续改进。
1.2 管理层应制定相关安全和健康政策,明确组织的安全和健康目标,并确保其合理和实施。
2. 危害辨识2.1 组织应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危害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2.1.1 识别和记录潜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
2.1.2 分析和评估实际和潜在的危害。
2.1.3 识别可能造成伤害的工作过程、活动和设备。
2.1.4 与员工和其他相关方进行交流,以了解他们对危害的感知和观察。
2.2 危害辨识过程应由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并记录在危害清单中。
3. 风险评价3.1 针对每个辨识出的危害,应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应包括以下步骤:3.1.1 确定可能的风险源。
3.1.2 评估员工可能的接触程度和频率。
3.1.3 评估潜在的伤害情况和可能的后果。
3.1.4 评估现有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以确定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3.1.5 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3.2 风险评价应由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人员进行,并记录在风险评估表中。
4. 风险控制4.1 通过建立和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至可接受范围。
4.2 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并尽可能遵循以下原则:4.2.1 优先选择技术性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以消除或降低危害。
4.2.2 采取行政控制措施,如工作和操作规程,以保证员工遵守安全操作规范。
4.2.3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和维护。
4.3 控制措施的实施应经过充分的培训和沟通,确保员工理解和遵守。
4.4 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5. 安全文化和员工参与5.1 组织应建立积极的安全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参与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
5.2 组织应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和会议,提高员工对危害和风险的认识和理解。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
危害识别的过程与步骤
过程
危害识别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通常包括确定危害识别的 范围和目标、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危害、评估危 害的风险和影响、记录和报告结果等步骤。
步骤
1)确定危害识别的范围和目标:明确需要识别的危害 的范围和目标,例如针对某一种化学物质或者某一类操 作过程。2)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收集与危害相关的 数据和信息,例如物质的化学性质、暴露水平、使用量 等。3)分析危害: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 识别潜在的危害。4)评估危害的风险和影响:对识别 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危害识别的方法与工具方法
危害识别的方法包括基于经验的危害识别、基于文献资料的危害识别、基于 专家判断的危害识别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方法。
工具
危害识别的工具包括风险矩阵、风险清单、风险图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组 织更好地理解和评估潜在的危害。
02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定义与分类
03
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定义与重要性
风险定义
风险通常被定义为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的组合。它 涉及到潜在的危害、事件或情况,以及这些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 重程度。
风险的重要性
风险评估是识别和衡量潜在危害对组织或个人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过程,它对 于预防和减轻潜在的负面影响、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以及提高组织的整体 绩效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05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工程项目中的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工程项目中,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是确保安全施工的 关键环节。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
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范本1. 引言本控制程序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组织能够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部门和员工,旨在建立一个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风险。
2. 危害辨识2.1 确定危害源组织应该对所有可能的危害源进行系统性的辨识。
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材料、工艺、工作环境等方面。
通过检查记录、现场观察和交流,确定潜在的危害源。
2.2 分析危害源对于确定的危害源,组织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评估其潜在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了解危害源的实际风险水平。
2.3 评估风险基于危害源的分析结果,组织应该对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和暴露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3. 风险评价3.1 确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措施等。
确保控制措施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的范围内,并尽量消除或降低危害源。
3.2 实施控制措施组织应该将确定的控制措施纳入具体的操作程序中,并确保所有相关的部门和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遵守这些程序。
同时,组织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确保员工能够正确使用控制措施。
3.3 监测和调整组织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调整机制,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同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风险沟通的机制,确保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的风险信息。
4. 总结本控制程序的目标是确保组织能够对潜在的危害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通过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风险,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因此,所有部门和员工都应该遵循本程序,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识别公司施工活动的危害因素,评价危害事件的风险程度,制定有效风险控制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危害识别、评价更新与控制。
3职责3.1管理者代表审批《重大风险清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2安全环保监察部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报管理者代表批准,下发《重大风险清单》。
负责监督、检查所属各单位风险因素的管理与控制工作。
负责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3.3生产部负责参与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组织所属各单位按照《重大风险清单》编制有针对性的预控措施,并在施工(生产)中组织贯彻落实。
3.4各基层单位、部门负责依据《重大风险清单》,对重大危害因素及风险按照相应文件要求进行管理和控制。
负责上报新产生的风险因素及管理方案。
4管理内容与要求4.1工作原则4.1.1预防原则:依据施工现场所涉及的活动范围、危害事件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特点,针对性的选取相应的方法。
4.1.2一致性原则:依据施工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隐患,选取相应的方法,确保辩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一致性。
4.2危险源辩识4.2.1辩识范围a) 设备采购、设施的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设施)。
b) 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
c) 化学品、油类及其他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废弃等活动(包括相关方的有关活动)。
d) 工程施工中常规或非常规的作业活动。
e) 办公场所、宿舍、食堂。
4.2.2辩识状态a) 正常状态——每天正常进行的日常活动b) 异常状态——停机、检修、维护等。
c) 紧急状态——火灾、爆炸、发生事故、事件等。
4.2.3辨识时要考虑在作业过程中的几个方面:a) 人的不安全行为;b) 物的不安全状态;c) 不良的作业环境;d) 管理方面的缺陷。
4.2.4辩识方法:a) 根据分部分项、工序、工艺流程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辩识。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目的:持续对全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保持奠定基础。
消除事故隐患, 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2.范围:适用于全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工作。
3.术语及定义3.1 危险源: 各种经营生产活动及其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并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 或它们的组合。
3.2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即从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危险源, 并判定其可能导致事故类别和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3 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显露的可能性, 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4 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
3.5 事故: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4.职责:4.1 EHS管理部:4.1.1负责编制、修订、解释本程序。
并监督、指导实施。
4.1.2组织对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过程中所有影响环境的因素和可能涉及的危险源进行识别、汇总、分析、评价, 并制定评价准则, 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及时更新。
4.1.3 根据评价结果建立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EHSP-002-RC-02)。
4.1.4根据评价结果指导督促各部门制定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 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
4.1.5 策划公司危险因素控制的目标、指标。
4.2 各部门:4.2.1各部门负责识别所属范围内的危险源, 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EHSP-002-RC-01)报EHS管理部, 并配合EHS管理部进行危险源的辨识、评价活动。
4.2.2 各部门负责管理方案和运行控制措施的确定和组织实施。
4.3 EHS管理部部长:4.3.1 审核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4.3.2 审核重大危险源清单5.内容:5.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危险源辨识应覆盖公司所有生产、办公及服务的各个方面作业活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三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策划程序是指在安全管理中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步骤和流程。
通过该程序,企业可以识别出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的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以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
下面将就该程序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系统地对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机械因素和人为因素等。
具体的危险源辨识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所、工作流程和工作设备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清单、作业程序等。
2. 观察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例如,观察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方式,分析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
3. 记录和整理:将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危险源的种类、位置、可能的影响和可能的控制措施等。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风险的优先级,确定优先采取控制措施的危险源。
风险评价包括以下步骤:1. 确定风险的评估指标:根据不同的危险源,选择相应的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可能的伤害程度、可能的发生频率、可能的影响范围等。
2. 进行风险评估: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指标,对危险源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
3. 优先级排序:对评估结果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的优先级。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哪些危险源需要优先考虑,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三、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指根据危险源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计划。
控制策划包括以下内容:1.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人防护等。
例如,在需要接触危险化学品的作业环境中,可以采取局部排风装置、防护屏障或穿戴防护设备等。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随着现代经济与职业多样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关注与认识逐步深入,而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则成为有效防范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前提与基础。
以下将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来阐述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一、危险源辨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生产或施工环节进行全面、系统且有条理性的调研,确定可能产生危害的因素,进行认定和标识的过程。
1. 研究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并对各类危险源分类、分级;同时也应该了解相关的国家、省、市、行业标准和规范、技术措施、职业病防治法规等。
2. 调查现场环境:对生产或施工现场进行人员进出口、交通路线、场地布置、电气线路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存在的危害因素。
3. 识别危险元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及产生的方式,识别危险元素,如噪音、粉尘、有毒气体、辐射等。
4. 制定管控措施:对已识别的危险元素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保证生产或施工的安全性。
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通过对危险源从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析,评估产生危害的可能性或程度的一种评估方法。
1. 制定评估标准:通过研究风险评估制度,确定评估标准、安全指标和评价方法,要把人、物、环境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并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统计分析法进行分析。
2. 识别风险因素:根据危险源分析的结果和评价标准,识别风险因素并量化风险,包括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方面,据此作出预测。
3. 评估风险程度:根据风险因素的评估结果,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确定该风险的优先级,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防范。
三、预防措施基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对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因素做出预防措施,保证职业健康安全。
1. 常规预防措施:包括提前制定安全方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等常规措施。
2. 风险控制措施:通过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方式予以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消除,例如对有害因素采取防护措施,采取通风降尘、消声降噪等技术手段。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是指对其中一种特定活动、工程、产品或系统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以防止事故和损害的发生。
在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过程中,常采取如下步骤:1.确定范围:首先明确活动、工程、产品或系统的范围和目标,明确需要进行风险评价的具体对象。
2.辨识危害源:通过对活动、工程、产品或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化学品、热源、高处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健康危害或财产损失的因素。
3.分析危害源的特性:对每一个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其具体特性、潜在危害和可能导致的损害程度。
例如,对于机械设备来说,需要了解其运行原理、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以及可能导致的人身伤害程度。
4.评估风险:在了解危险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各个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通常通过估算风险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来确定,以便对风险进行分类和优先处理。
5.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危险源的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工程控制、行政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例如,对于存在高处作业的风险,可以采取安全护栏、安全带等措施进行控制。
6.监控和复查:实施控制措施后,需要定期监控实际风险的变化和措施的有效性,以便及时调整措施并进行复查。
通过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潜在的事故和损害。
同时,它也是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对于一些特定的活动和工程,必须进行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而言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于保障人身安全、健康和防止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可以识别和评估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确保活动、工程、产品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一、目的二、范围三、职责HSE管理者代表: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直接负责,确定及审批管理程序、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安全环保部门和HSE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控制和更新。
省公司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发布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对全省工作进行指导,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的识别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的分析和认证。
各市地分公司的安全环保部门及HSE管理人员负责本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它各部门:参与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所有员工:接受安全环保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四、定义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五、工作程序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流程,参照附录1,具体步骤概括如下:1、成立评估小组省、市、县公司及所属部门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估小组,所有评估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2、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用、采购、销售、产品、储运、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
所有可能导致重要危害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按地理区域或部门;——按装置、设备、设施;——按作业任务。
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
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用到或遇到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
3、选择危害识别方法评估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估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SCL,附录4-1)、工作危害分析(JHA,附录4-2)、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附录4-3)等,预先危险分析(PHA,附录4-4),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2。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各部门和车间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日常工作活动、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方法进行分析;在项目、工程的初期阶段,特别在设计、施工开始之前,采用预危害分析(PHA)方法对系统存在危害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于要害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进行危害分析。
4、识别危害危害识别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伤害;——伤害怎样发生。
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
5、识别危害导致的后果在进行危害识别时,从下列各方面充分考虑危害可能导致的后果: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经营活动无法开展;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6、评估风险度评估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估,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工作环境破坏、影响经营活动开展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企业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3-1)。
(2)、评估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能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3-2)。
(3)、评估风险。
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是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3),风险评估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可忽略的(L*S=1~3);中等的(L*S=4~10);重大的(L*S=12~25);(4)、对所识别的不可容忍的风险以及重大风险进行汇总,并编制重大及不可容忍的危害及重大环境因素清单(附录5)。
7、风险控制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下表):重大或不可容忍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各部门负责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件3-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a)、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①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消除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的措施;——控制风险的措施。
②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
b)、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公司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①可行性、可靠性;②先进性、安全性;③经济合理性;④技术保证和服务。
8、更新危害及风险信息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有新项目、加工过程或产品;——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
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内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危害识别结果。
且当进行基建、生产日常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停工、检维修作业、变更等活动前均应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具体步骤参见附录,相关的识别频率与方法见下表:六、相关文件(请列出各相关文件)附录:1、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流程2、选择识别危害方法指南3、风险评估准则4、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记录表5、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6、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简介附录1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流程附录 2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方法简介工作危害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
分析步骤(参照附表):(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用3—4个词说明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
分解时应:——观察工作;——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结合上述三条。
(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
(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
(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5)进行风险评估。
(6)建议安全工作步骤。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是基于经验的方法,是分析人员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
安全检查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或操作规程的分析。
分析步骤:(1)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选择合适的国家、部委、行业、企业标准、规范、作业指南等制订安全检查表。
如果无法获取相关的标准,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编制安全检查表。
(2)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员交谈、以及个人的理解,分析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可能与标准、规定不符而产生的偏差,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3)识别现有的针对分析项目的控制措施。
(4)进行风险评估。
(5)提出建议/改进措施。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就是识别装置或过程内单个设备或单个系统(泵、阀门、液位计、换热器)的失效模式以及每个失效模式的可能后果。
失效模式描述故障是如何发生的(打开、关闭、开、关、损坏、泄漏等),失效模式的影响是由设备故障对系统的应答决定的。
分析步骤:(1)确定FMEA的分析项目、边界条件(包括确定装置和系统的分析主题、其他过程和公共/支持系统的界面)。
(2)标识设备:设备的标识符是唯一的,它与设备图纸、过程或位置有关。
(3)说明设备:包括设备的型号、位置、操作要求以及影响失效模式和后果、特征(如高温、高压、腐蚀)。
(4)分析失效模式:相对设备的正常操作条件,考虑如果改变设备的正常操作条件后所有可能导致的故障情况。
(5)说明对发现的每个失效模式本身所在设备的直接后果以及对其他设备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6)进行风险评估。
(7)建议控制措施。
预危害分析(PHA)预危害分析用于在项目、工程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在设计、施工的开始之前,对系统存在危害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
也可对现有及已建成的装置、设施进行维修、改扩建之前进行宏观的、粗略的危害和潜在的事故分析。
分析步骤:(1)收集系统包括项目、工程、装置的有关资料。
(2)识别可能导致事故、事件后果的主要危害。
(3)分析产生危害的可能原因及导致事故的可能后果,通常并不需找出所有的原因。
(4)分析每种事故所造成的后果(通常指有可能发生事故的最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