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活动。
在中国,公共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涉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公共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透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信息不透明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政府和官员往往对外公开的信息有限,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社会公众难以获取真实的信息,难以了解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这种信息不透明还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的发生。
2. 权力滥用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权力滥用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权力的集中和不受有效监督,一些官员和政府机构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徇私舞弊,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和市民权益。
这种权力滥用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3. 缺乏公共参与问题在我国公共管理中,往往缺乏公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
政府决策往往是由少数高层官员或专家决定,缺乏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导致公众的利益难以被真正代表和保障。
这种缺乏公共参与问题严重影响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和效力。
二、从公共伦理视角提出对策1. 促进信息公开要解决信息不透明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的决策、行为和财务信息,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运作情况,推动政府的透明化。
政府部门要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不得隐瞒和篡改信息。
2. 建立权力监督机制要解决权力滥用问题,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和政府机构的监督和约束。
要推动政府部门定期公开权力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对滥用职权的官员和机构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打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力度。
要解决缺乏公共参与的问题,政府需要重视民主决策,积极开展公共意见征询和听证会,让社会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增加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合作,扩大社会参与范围,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从公共伦理视角看我国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公共伦理是指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体现了政府和公共机构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公共伦理规范了公共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行为,确保他们在执政和服务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则。
公共伦理还建立了公共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强了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了政府的透明和公开。
公共伦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公共伦理的指导下,政府和公共机构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进步和提升。
通过对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当前形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研究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促进公众对公共管理的监督和参与,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强公共伦理建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信与合作,推动社会各界共同构建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研究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中国的公共管理存在着许多伦理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腐败问题、权力滥用、不公平待遇等。
腐败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中的顽疾,一些政府官员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损害了公共利益。
权力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些公共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解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而且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使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从而对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越发注重,以期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实现。
本文就我国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问题;对策1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1.1我国公共决策和执行中过于单一的体制问题。
在公共管理中决策和执行的体制直接影响公共管理在决策中的效率,现在公共管理的主题不仅有政府各种组织人员,同时也包括各种非政府组织人员。
公共管理中不仅要有公务员,也需要非政府人员的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民主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虽然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仍然没有转变政府职能的意识,往往还是停留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年代,仍然掌握着非常大的社会公共权力,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
例如由于公共事务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政府为了解决公共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才和金钱的投入,另外政府工作机构人员的增加也会对政府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从而导致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效率降低。
同时公共决策权对于工作人员在公共管理中带来非常多的执行权的过度束缚,在体制比较单一的公共管理中也会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增加决策的风险性。
1.2公共管理过程中执行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执行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政策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执行来决定的,但是我国在公共管理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简单机械式执行政策的执行在不一样的场合不一样的问题立场上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一个好的政策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局部性、时效性以及专业相关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应该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在科学、及时、灵活地执行。
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调查分析
三 、我 国公 共管 理模式 存在 的 问题
一
应 当 积 极 支 持 第 三 部 门 的发 展 ,卸 去 一 些 第 三 部 门的 官 办 色 彩 ,保 证 其 运 行 的灵 活 性 和 有 效 性 。其 次 可 以将 公
些政府在进行公共管理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 共行政管理程序化,从制度上确保公 民对公共管理 的直
认为政府管理越少 效果越好 。政府 的主要职 能是对 外保 重要性。主张大幅度 调整政 府组织 的层级关系,将权力
卫 国 家 的领 土 和 主 权 完 整 , 对 内是 维 护 社 会 正 常 运 行 秩 下 放 于 基 层 行 政 机 关 和 人 员 手 里 , 充 分 调 动 基 层 人 员 的
市场 的关 系与 角 色 得 到 了调 整 , 行政 程 序 ,使 公众 获 得 了 高 效 、方 便 的服 务 ,有 效地 协
政府与公共管理
调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参与到公共管理 中来 。这样公众可 以直接快速地参与到 公共管理 中来 ,积极推动公共管理 的运行 ,因此 ,政府
一
经济条件下 的干预模 式逐渐 发展演变到 了现代 市场经济
条 件 下 的市 场 模 式 。 西方 的 市 场 经 济 国家 在 自 由资 本 主 义 时 期 ,推 崇 亚 当 ・ 斯 密 的理 论 一 一 自 由主 义 经 济 理 论 ,
模式下可以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 。
( 二) 参 与 政府 模 式 参 与 政府 模 式 强 调基 层 行 政 机 关 和 基 层 行 政 人 员 的
序 ,保 护私人财产和 市场 经济 的合理存在 。此 外,政府 工作 积 极性 ,最 终建 立 自下而 上 的参 与 式 决策 方 式 。 对 市场经济基本采取 自然发展 的政策最终形成 了 “ 保守 型”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在1 9 2 0 年一 1 9 3 O 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爆发 了。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目录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
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
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
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
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
中国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协作,通过制定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估等手段,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探讨中国公共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和发展方向。
案例一: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难度最高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该工程自2002年开始建设,历时十多年,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北京等多个省份和城市,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南水北调的建设和运行需要政府各级部门、水利、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和配合,是一项典型的公共管理项目。
南水北调的建设和运行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社会稳定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主要是长江、黄河等水系,这些水系经常受到工业、农业、城市污染的影响,水质严重下降,对南水北调的水质和水量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还涉及到土地征用、居民搬迁等问题,需要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加强协调和管理。
针对南水北调的问题和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等。
此外,政府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南水北调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案例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医疗费用过高等问题。
该改革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医保基金、药品、医疗器械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公共管理任务。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着多种问题和挑战,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保基金缺口、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等。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和医疗费用过高。
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一直不高,特别是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非常薄弱。
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说,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各国政府在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带有某种共性的话,那么,中国除了一些共性问题外,还必须面对一系列更直接的问题。
(一)加入世贸组织(Wl'O)对中国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一些冲击,其中,对于政府管理的影响又是最为直接的。
加人世贸组织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pre><pre>面:一是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是对中国公共服务的影响。
从对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来看,“人世”以后,中国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可以不顾及国外因素,按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定,而是要严格按照世贸组织成员国的要求,使本国制定的公共政策与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家相衔接。
这在客观上对中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对公共服务的影响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也相对落后。
如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较为严重,公共部门的效率低下,以及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腐败现象等。
这些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整体上看,问题比较多。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惯例,开放某些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同样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果不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手段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可能处于被动的局面。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市场化改革已进行了加多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也已初步建立。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虽然中国的公共行政不断地进行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现在看来,仍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突出表现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政企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府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仍然比较普遍,以至于难以形成科学的决策投资体制,‘造成大量的决策失误和重复建设;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面,政府至今仍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不善于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管</pre><pre>动的局面。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及建议1. 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问题也愈发突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便是城市公共管理问题。
城市公共管理与城市形象密切相关,其治理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民众的福祉。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文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愈加突出,需要加强治理和改善。
因此,本文将探讨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并提出建议。
2. 中国城市公共管理问题2.1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公共管理中最常见和普遍的问题之一。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垃圾乱堆乱放、市容市貌混乱等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引发了民众的抱怨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城市的形象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城市环境问题导致城市绿色发展进程受限,也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居民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城市环境问题还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交通堵塞日益严重,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尤其是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拥堵现象更为明显。
城市交通问题除了影响居民的出行,也会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2.3 城市文化问题城市文化问题也是城市公共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在这个城市化的时代里,城市文化逐渐与城市发展同步起舞,城市文化的缺失或降落也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管理质量的提升。
3. 建议3.1 城市环境问题改善建议•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广环保技术和理念,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建立长效的环境监管和惩罚机制。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完善城市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和维护,严厉打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违法行为,不断提高市民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3.2 城市交通问题改善建议•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交通规划,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水平,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浅谈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汪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公共权力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这就产生了对其加以约束的必要性问题。
要做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作用。
规范公共管理行为、促进社会公正、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质量,这是当代公共管理的要求。
公共管理监督体制及其机制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这是普遍的;但这也与各个国家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以及发展阶段相适应,公共管理监督体制和监督方式也会存在特殊性。
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方式,主要有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
我国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监督机制问题及对策一、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相关概念公共管理监督即是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正当、合理所施行的监督和督导活动。
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就是由公共管理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种紧密联系。
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就是要协调和施展各监督子系统的效用,降低各监督主体间的矛盾和纠纷,使各监督主体相互协调合作,建立布局合理,作用互补、协调统一的监督系统。
二、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事务取得的合法资格和对应的强制力,以实现维护公共利益、调整和管理社会基本秩序的目标。
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最初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1.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
分权制衡理论是西方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公共权力分离开来但又彼此约束的理论。
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公共权力进行合理分割,使之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这种关系,才能减少和预防公共权力被滥用。
分权制衡理论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监督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成为西方国家权力架构的依据,是各种监督方式多样化的基础,为西方国家的行政监督奠定了理论基石,后世西方的很多国家思想家推崇、继承和发展了此理论。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
如何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空前沉重。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
“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
“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公共管理,我国,问题]浅析我国公共管理中沟通与互动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公共管理中沟通与互动存在的问题为了提升民众的满意度,政府部门逐步开始重视其服务质量,如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大力推行行政革新,期望借助缩小缺口的落差来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使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
一、我国公共管理中沟通与互动存在的问题1.存在的问题。
一是以政府为中心的公共管理理念、体制和运作方式。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是以国家为核心来运作的,即政府是公共管理的实施者,公民是公共管理的接受者,这种由政府主导而公民被动服从的公共管理局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是我国社会资本存量多元并存、分布不均的总体状况。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资本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制约了公民社会现代公民参与意识的普遍发展,对我国公共管理中的沟通与互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是参与型公共行政文化的缺失。
我国是属于服从型的公共行政文化,而参与型公共行政文化十分贫乏。
参与型公共行政文化缺失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公民主体意识薄弱,反过来它又造就公民行政文化贫瘩的土壤。
2.问题原因。
一是社会环境变动快速,政府机关经常无法配合环境的需求,使社会大众对政府产生不满的响应;二是政府机关不了解民众对服务的期望,相关群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三是民众期望太高不易达成,或受错误资讯影响其判断;四是公务人员对服务质量的认知及认同程度有所不同;五是服务质量的评估尚不具有客观评量的效标加以衡量。
二、公共管理中沟通与互动的要求与原则1.要求。
有形性: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定期保养与整备、供应适当与充足等。
即实体设备定期维修与整备的数据须建文件,适时更新换代。
可靠性:公共行政人员作业应兼具效能与效率、在约定时间内完成服务等。
即公共行政人员要有事先预防的观念,执行服务时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反应性:公共行政人员能立即回答民众的问题、提供快速服务、积极协助民众解决问题等。
即要有系统导向的观念,公共行政人员需清楚整个团队的运作,才能立即回答民众问题,不要有一问三不知的情形。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oc
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行各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我国公共管理在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越发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期实现主义建设目标.本文在对我国公共管理面临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管理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ﻭ公共管理;素质教育;治理能力学科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即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包括府管理、行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发展管理等。
近年来,在总的领导下,我国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术界对有关方面的探讨也越发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其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ﻭﻭ一、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ﻭ总体来讲,我国历经长期的创新,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动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但同时,客观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ﻭ治理能力不足。
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其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制化、透明化、化以及制度化.以当前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整体表现良好,表明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及能力符合行生态环境,其大体方向并无问题.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治理能力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已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府、公众及市场主体等均被纳入到主体范畴当中,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亟需提升。
同时,在公共管理体系中,各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常常表现为分工不清、权责不合理,难以发挥聚合效力。
因此,治理能力不足是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进一步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个体素质弱化.公共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主体的积极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颇大。
具体而言,受组织文化环境的影响,公共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惯性危机及治理对策
机构 , 使各级政府职能出现惊人的“州构 ” 另一方 丽, I ; 政府 的
公共 管理 职 能 同时 也 在 小 蚓程 度 一被 弱 化 和 肢 解 。 J ( ) 方 政 府 公 共 管 理 中的 组 织 结 构 危机 二 地
重的压力 和挑战 , 已越来越演化为传统政府公共 管理模式 的
惯性危机 , 这同时也是实现政府公共管理变革 和公共管理模
着中国政府 即将加 入 WT 全球 范 围之 内的资 金流动 和 日 O, 益扩大的激烈 的 国际市 场竞 争 , 促使 各 国经 济将 会更加 开
放, 这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政府来说 , 与狼共舞 ” 无 要“ ,
疑 足 其 面对 的 巨大 挑 战 ; 次 , 在 瞬 息 万 变 的 知 识 经 济 背 其 是
:
论当前中国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惯牲危j及治理对策 l i n 『
崔 莹 晶
( 西南 大学 , 重庆 4 0 1 ) 07 5
[ 摘
要]
2 世纪初始 , l 经济全球化的不争事 实已悄然临近 , 日趋激烈 的国际间竞争 , 再次把我 们导入前所 未有的全球化
发展 战略格局和多元 并存 的价值理念 当中, 无情地 影响并改 变着历 史发展 的进 程。作为正 在深处 转轨 变型背景 中的 中国地 方政府 , 直接 面对来 自知识经济、 将 全球化和 市场化等一 系列的 巨大压 力和挑战 。然而 , 长期 以来形成 的地 方政 府管理模式 及其固有 的惯性力量, 使得地方政府在管理职能、 组织结 构、 行政能 力、 政府 信用和公 共道德 等方 面 出现极 大的不适应 性, 有 的并呈现 出较为严 重的公共管理惯性危机 , 种潜 隐着的惯性危机 , 这 不被 *- 广 为注意 , 0 3 受特 殊利益所驱使 , 正在成 长为影响 中国进一 步改革开放 的不利 因素 , 这些不利 因素越往 下走越更加 突 出, 的 已经公 显化 , 得 变革 和创新政 府公共管理的任 有 使
中国视角公共管理的发展、意义与问题论述
中国视角公共管理的发展、意义与问题论述作者:寇玉慧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04期作者簡介:寇玉慧,女,汉族,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摘要:在中国持续深化改革背景下,将公共管理学知识本土化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点,目的是发现中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薄弱环节,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体系。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历史过程,分析行政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概念及其两者相异之处,确定公共管理学的属性,将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向转为解决中国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本土化;公共管理;发展;概念;属性一、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意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习俗、文化,将学科本土化能够产生1+1>2的效果,即一种知识本土化运用一个国家,就会产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的结果。
第一,研究中国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意义在于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有助于根植我国基本国情探索符合自身要求的公共管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系统化、本土化,改变国内唯西方公共管理理论马首是瞻的局面,引导国内学术界研究中国问题,形成中国学派;有助于正确对待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为中国公共管理科学发展和运用奠定夯实的学理基础。
第二,有助于总结提炼中国公共管理发展规律,坚持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方法,进一步发挥体制优势,同时按照公共管理的一般要求兴利除弊,不断改革创新,使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和推动国家治理水平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有助于培养和增强研究者的历史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
学者应具备活跃的思维水准、较强的创新意识,学习过程中保持扬弃和批判的学术精神,始终保持一种学习西方文化是为了完善本国的理论的责任感。
理论必须对现实进行概括、抽象,以理论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现实深沉的观照,努力将理论服务于本国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公共管理的前身: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为满足我国发展需求而出现的理论。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大问题摘要1995,罗伯特.贝恩介绍了美国公共行政对共同研究?大问题?的需要,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学科,类似于物理科学。
那时中国公务员法刚刚颁布,所以随之而来的在《公共行政评论》和其他期刊上的讨论,没有特别突出中国。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文献没有采取一个国际或比较的视角,然而,它后来在中国文献中成为一个积极话题,用以努力处理自己的身份危机和它的研究价值。
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大问题’是与当今的环境十分相关的,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的公务员队伍的成熟有显著的时间。
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呼吁发展根植于国内(即中国化)的大问题。
本文讨论了在中国语境下,Behn的问题中微观管理,激励和评估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替换贝恩的问题的相关说法使他们在中国文化和制度环境更有意义(同时避免关于取代中国基本政治结构建议)我们希望这样的讨论会引发中国相关研究群体一场热烈的争论。
关键词中国公共管理、中国化,公共部门的价值,中国的政治政策转移理论二十年前,Robert Behn(1995)向《公共行政评论》的读者介绍了?公共管理的大问题?。
他们是微观管理问题、激励问题,以及评估问题。
自那时以来,他们激发了许多相关《公共行政评论》文章进入该研究领域。
这是一种努力为公共行政研究形成一个共同的、有意义的方向,然而,中国(PRC)当时还没有相关研究。
本文回顾了在自2002将这篇美国文献介绍给中国后,中国公共行政研究关于身份危机的讨论,并导致了2021年对中国特定的(即中国化)的大问题研究的呼吁。
1976,中国称为?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结束,导致国家混乱和许多受到迫害的人。
从1952年中国重组高等教育开始,公共管理的学术领域研究中断了了超过三十年。
(林和黄,1996)。
为帮助全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恢复,中国共产党在共产主义的第二代领导人(中共),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试图将党的焦点学说从政治运动(即促进意识形态的承诺)转向经济发展。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其基本理念包括市场化、民主化和社会化。
市场化是指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作用,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等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民主化是指加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能力,让
民众更多地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定和监督。
社会化是指政府通过与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等
合作,在公共服务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提供主体。
四、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在推进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
如何解决政府官僚主义问题,让政府更多地出台市场化、民主化和社会化的措施,适应经
济社会的发展。
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政府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就需要
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可以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市场化、民
主化和社会化的能力。
政府还可以适当调整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其效率和效益。
政府还可以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公共服务的
标准和权利,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4 5
政困难, 也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其三, 把企业管理方法 引入政府, 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市场式政府强调把一些科学 的企业管理方法, 如绩效评估、 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 域, 提高行政效率。 我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工作效率低, 其原因是多方面, 不 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其中之一。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管 理有其特殊性, 完全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未必可行。但 作为管理, 它们又有共性, 私人企业的某些管理方法可以被公 共行政管理借鉴, 例如私人企业的“ 成本— — —收益” 核算方法 就应当运用于公共行政管理, 使政府树立经营者的“ 成本— — — 收益” 责任意识。通过注重实际工作绩效, 加强成本核算, 从 重行政投入到重行政产出, 从重过程到重结果, 可以提高政府 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 节约资 金, 制止浪费, 降低行政成本。当然, 市场式政府的其他许多 方法, 为公共服务的付费制、 政府间协议等也是我们可以借鉴 的。 ( 二) 借鉴参与式政府模式, 加速民主政治建设。 具体做 法有, 其一, 要积极发展第三部门, 让公众直接参与公共管理。 参与式政府模式认为, 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中 的一大部分, 转移给自治的和半自治的社会组织来承担, 这是 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最直接的形式。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推 动第三部门的发展, 尽快克服目前许多第三部门的官办色彩, 让公众直接参与公共管理; 其二, 实施程序化的公共行政管 理, 从行政程序上保证公民对行政管理的参与。参与式政府 模式强调要通过建立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程序实现公共行政管 理的民主化、 公开化, 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把公共管 理过程程序化、 法制化, 其民主价值在于它通过法定的程序, 为公众的参与提供了制度化的渠道和保证, 这对我国正在进 行的政治文明建设是很有启发的; 其三, 要建立参与型的公共 决策体制, 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党的十六大报 告中指出: 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 大决策的规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的随意性。防止决策随意性 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参与型的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 是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 因此, 公民对公共决策的 参与成为关注的核心, 也是当代民主制行政的逻辑起点和中 心内容。一是必须让低层官员和公务员参与决策。二是要积 极引导公众参与决策。 ( 三) 借鉴弹性化政府模式, 建立精简、 统一、 高效能的政 府。 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 改进管理方式, 推进政府机构改 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 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 推行电子政务, 提高行政效 率, 降低行政成本, 形成行为规范、 运转协调、 公正透明、 廉洁 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其二, 做好政府人员的岗位轮换和分流
试论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的偏差及对策建议
的主要原 因是公共管理理论在文化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不适应及理论本身的缺陷, 而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实践偏差 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 号 : 6 D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0909 ( 0 )8 7—1 10 -522 90・ 20 0 2
近几年 , 随着 中国经 济社会 发展 的加 快 。腐败 问题 、 体事 公共 管理体 系 , 群 尽管经 过 二十 多年 的体制 改革 , 统的 公共管理 传 件层 出不 穷, 安全生 产 、公路三 乱” 问题 不断 凸显 。导致 这些 体系 已经被冲 的七 零八 乱 , 是余 波犹在 。 “ 等 但 公共 管理强调 公共 管 问题 的因素是 多方面 的, 升公共 管理的 品质 是缓解 当前社会 问 理主 体的多元 性 、 提 社会 性 , 目前 的中国 的公共 管理 主体虽 然呈现 出 多元化 的倾 向 , 但是 社会 与政府 并 未完全分 离 , 公民 的独立性 也相对较差, 公民的参与意识相对淡薄, 在政府与社会力量中间, 政 府力量 相对 强大 , 社会 事 务 中政 府主 导仍 占多数 , 政府仍 然管 理着大量 本不 该管理 的事 务 , 会 中介组织 不发达 。 社 ( ) 三 理论本 身的缺 陷 我 国的公共管理 学研 究起步较 晚, 对西方 公共管理学理 论的 研究借 鉴大于原 创, 而西 方 公共 管理学 本身就存在着 许多不尽 人 意之 处 。 国作 为公共 管理 学研 究在 国际学术 界独 占鳌头 , 而 美 然 美 国的公共 管理研 究具 有浓 厚 的经验主 义色彩, 不仅在 理论观 理部 门长期 的弊病 。 少公务 人员 办事效 率低 , 不 置公众 利益 于不 点而 且在表 现形 式上 都还 未具 备普遍 必然 的性质 。迄今 为止 的 顾, 严重 影响 了政府 的形象和 社会 的安定 , 有甚 者利用 手 中职 美 国公共 管理学仍 处于基 础理 论的建构过 程”“ 国公共管理研 更 ,美 权为 自己谋 私利 , 力寻租屡 禁不止 , 败形 式 日趋 多样 化 。党 究较 少存 在严 格 的逻辑 推演 关 系 。不 仅在一 系列 重要公 共管理 权 腐 的十七 大对 这种现 象深恶痛 绝 , 出: 少数 党员干 部作风 不 正, 问题上存 在广泛 争议 和 缺憾 ……” 指 “ 。 形式 主义 、 官僚主义 问题 比较 突出 , 奢侈 浪费 、 极腐败现 象仍然 消 三、 对策 与建议 比较严重 。温家宝总理也在 20 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 出: ( ) 一 加强公 共管 理本 土化研 究 “ 些政府 工作人 员服务 意识不 强。 不高 ; 权力 的监 督和约 一 素质 对 公共管 理的本土 化至少 应该做 到 以下几 点: 一是对西 方原创 束机 制不健 全 , 形式 主义 、 官僚 主义 问题 比较 突 出, 弄虚 作假 、 奢 理论 进行筛 选 。对 西 方公共 管理 论要大 胆 的借 鉴 , 但要 防止 “ 拿 侈浪 费和腐 败现象 比较严 重” 。 来主 义” 要把 西方理 论与 中 国现 实进 行 比对 。 此基础 上 , , 在 对与 中国国情相适应 的东西 用 中国式 的语 言加 以阐释 ; 二是从 中国传 ( ) 共决 策盲 目 依然存 在 二 公 性 在 公共 管理 语境 下的公共 决策 首先 是 围绕 公共 利益 进行 决 统文化 中汲 取营养 。中 国传统 文化 中就有 一些 比较成 熟的 公共 策, 而我 国部分 地方 却违背这 一基 本原则 , 为一 己之政 绩进行 决 管理方 法 , 都可 以为 我们 古为今 用 : 是开展独 立 的基 础理 论建 三 所谓 基础理 论特 指学 科的指 导思 想、 学基础 、 哲 思维方 式等 。 策, 为某 集 团利益进 行决策 。 公共 决策 盲 目性的另 一个表 现就是 设 以 出现 偏差 , 主要 原因在 于 以下几 点: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新公共管理视角是一种对传统行政管理理论的颠覆性挑战,它强调市场化、社会化和权力下放,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
在这种视角下,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致力于在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的改革道路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
本文将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分析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市场化、社会化和权力下放,把更多的管理权力下放到基层,倡导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提倡以客户为导向,强调效率和绩效。
在中国,新公共管理视角已经渗透到行政管理改革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化改革。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调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
实行市场化的人才流转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公共管理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政府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社会化改革。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社会的合作与共建共治,推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提高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程度。
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提高社会管理的专业化和综合性。
权力下放。
中国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和自主权,鼓励地方政府按照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模式,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策灵活性和执行效率。
政府注重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管理权力和责任,推动基层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本地问题,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水平。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行政管理改革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失灵现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
社会化改革中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仍面临着一些制度性障碍和政策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与改善相关政策和机制。
公共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
公共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技术的飞速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新工具,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和重塑需求。
此外,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等,也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迫使管理者不断调整和创新管理策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新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挑战;应对策略一、公共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管理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活动和过程,它涵盖了政策分析、项目规划、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绩效评估等多个方面,是确保政府高效、公正、透明运作的核心机制。
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它直接关系到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良好的公共管理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再者,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有效的公共管理对于应对社会挑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公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探究公共管理的新挑战与应对策略,对于适应时代变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一)技术革命的影响技术革命,尤其是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多重挑战。
首先,随着大数据的应用,政府机构收集和处理的个人信息量大幅增加,如何有效保护这些数据不被滥用或泄露,成为一大挑战。
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引入增加了决策过程的复杂性,这些技术可能存在偏见,如何避免这些偏见影响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技术快速变化也对公共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技术的使用和管理。
同时,技术发展导致的社会结构变化也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挑战,比如自动化可能引起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
如何健全养老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
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空前沉重。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
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
“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
“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
但是,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配置还不完善,养老院的数量、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集中养老的承接力有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房养老”的确是个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途径,中国是一个养老问题凸出的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但是,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深化二次分配改革来破解。
政府应在完善养老制度上着力,而不应先将目标盯在房子上面。
在“以房养老”推行过程中,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须在贷款担保、确保房价预期稳定、明晰房屋产权等方面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
国家政策普惠高端和普通的养老项目,是为了多种养老模式互为补充,但实际操作中却可能变生寻租风险。
在“未富先老”的警报早已鸣响、养老资源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内部价拿地、市场价卖房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了政策红利,使养老资源的分配变得更加不公平、养老市场的发展变得更加不均衡,必须引起政策设计者和监管者的注意。
(即国家应加大在具体执行上的监管力度)2、公务员道德失范、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寻租问题严重。
由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案,刘志军和雷富政性贿赂案件,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政府公务人员的形象,同时也让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美色开道加上巨额金钱贿赂,是涉案人赢得刘志军欢心,得到一系列铁路项目、获取铁路车皮计划的重要原因。
而雷政富同样涉嫌多次接受性贿赂后发包工程。
虽然上述案件中性贿赂确实存在,且在刘志军、雷政富腐败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由于我国刑法并无性贿赂的相关规定,检方根本无法就此提出指控。
所以,有必要尽快修改刑法,将性贿赂纳入受贿罪中。
性贿赂的确难以量化为具体的受贿金额,但除了可作为从重情节,还可按接受性贿赂的次数处罚。
除了性贿赂,接受奢华宴请或其他高价值的服务,也应以受贿论处。
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都会请官员去高档会所消费,即使没有提供色情服务,其消费金额也令人咋舌。
这么大手笔的投资怎么可能没有回报?有些官员也许不敢明目张胆的受贿,但接受这样的宴请却是心安理得。
如果受贿行为只限于“收受财物”,却将高价值的服务排除在外,怎么能防止行贿者和腐败官员钻法律漏洞?要遏制腐败就更难了。
政府公信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不少人在谈及软实力的时候,往往把软实力单纯理解为文化的力量,并且经常以“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
实际上,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约瑟夫·奈把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也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关键内容。
在我国,包括现代政府建设在内的“制度软实力”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有鉴于此,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的打造,对于我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核心的、关键的意义。
3、近两年地震、台风、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虽然政府在这方面如何应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减少人财物的损害问题,但多是事后救援,前期预警工作较差。
4、公益组织发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善款去向披露较差。
“捐你妹”曾经一度风行,在一些慈善组织丑闻不断、无法自证清白的当下,“无公开,不捐款”无疑是年度捐赠总额连续第二年下降最有力的“话外音”。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广大捐赠人对知情权、参与权、问责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慈善机构的公开性、透明度严重匮乏,当然制约了公民的捐赠积极性。
《中国基金会透明度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显示,目前基金会全行业的透明度仍偏低,行业平均得分55.58分,仅占总分129.4的43%。
这几年,很多爱心人士绕开慈善组织,自己不远千里去灾区定向捐赠,用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放心形式去帮助灾民,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基金会透明度整体不合格,善款账目不清,去向不明,显然是慈善捐赠总额下降的关键原因之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尴尬是,大多数慈善组织都面临公众对其透明度、执行力、工作效率的质疑。
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慈善机构,公信力跌入谷底,因为不信任政府和慈善机构,一些公众和一些重要捐赠人、捐赠机构,开始减少捐赠行为,直接影响了当年的捐赠量。
而如今各地慈善组织“政出多门”,竞相接受捐赠,也让民众感觉慈善变了味。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取决于它的透明度和严格、专业的财务审计。
如果“我捐的钱物用哪去了”的问题还是不能有效解决,善款继续下降恐怕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你到香港红十字会的官网查询,可以看到香港红会近十年的年报,每一份年报均列出筹款报告和财务收支。
而且,每份年报均附有“核数报告”,即长达50页左右的全英文专业报表,每个市民都可以通过网页或电话查询善款流向。
澳门红十字会在前往灾区援建项目时,工作人员的住宿是由红会统一管理支付费用,但餐费、水电费等都是自掏腰包。
所有这些透明化措施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民众清楚他们的捐赠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这些组织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何内地很多慈善机构却做不到,忍心放任公信力流失?在问责制度不断发力的今天,慈善组织更需要问责的“火力”来确保其透明度,主动公开慈善捐助信息甚至是每一笔善款的去向,理应是慈善组织必须尽到的义务。
对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善款去向的慈善组织,有关监管机构应勒令其及时公开账目,并视情节暂停其开展慈善募捐活动直至取缔,倒逼慈善组织提高透明度。
刘佑平表示,透明是全行业面临的挑战,仅仅专注自身建设,期待行业“优胜劣汰”是不够的,政府应尽早出台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标准,慈善组织也应将捐助人、受助人、服务供应商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信息披露机制,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完善项目的监督机制,同时加强与公众的互动。
5、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一些私人企业受到追逐利益的驱使,违背市场原则,而不顾人们的身体健康。
央视曝光天津某些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接受企业贿赂,给新生儿喂奶粉,试图通过“第一口奶”使婴儿对特定品牌奶粉产生依赖、上瘾等,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除了怒斥乳品企业与医护人员的利益关系,让“第一口奶”变了味,众多网友对“上瘾”、“依赖”、“排斥母乳”等说法,也大呼“恐怖”,并提出质疑。
最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生产经销者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其中,医护人员医疗卫生及有关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婴儿母亲及其家庭成员宣传、展示、推销或者代售母乳代用品;接受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的馈赠和各种形式的赞助等行为。
医务人员违反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青枣加糖精钠和热水变红枣。
篇二: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目录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 . (2)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2)1、案例内容介绍:“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4)B、案例分析:非营利性组织 ................................................ . (5)1、案例内容介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 .. (5)1、案例内容介绍:“儿童村丑闻”与慈善监督盲区 ................................................ (6)案例内容介绍:“炸楼是民意所向” .............................................. (7)1、案例内容介绍:国税局改革 ................................................ . (8)案例内容介绍: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中巴禁运的文件 (9)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的发展战略 ................................................ (10)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衡阳县工商体制实行改革 ................................................ (13)C、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 . (15)(三)对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
.............................................. .. (16)2、处理。
发生阶段抓措施到位。
.............................................. (17)3、守法。
处理阶段抓严格执纪。
.............................................. (17)4、“倒查”。
对发生的非正常集体上访由上级纪检、组织、信访等有关部门联合进行“倒查”。
............................................ ................................................... .. (17)5、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