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附表
地球物理勘探_第1章_重力勘探

地幔:地壳向下到约2900km,密度大 于3.3g/cm3,并且随深度的加深而增 大。认为上地幔平均为3.5g/cm3,下 地幔平均为5.1 g/cm3。 地核:2900km深到地心,密度可能大 于10.0g/cm3。
(华东)
大地水准面
大地测量学中规定:以平静海平面的趋势延伸到各大 陆之下所构成的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的形状作 为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以有不同 精度的近似。 • 一级近似:正球体
– 平均半径:Rav=6376km
• 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
– 赤道半径:Re=6378.160km – 极半径: Rp=6356.155km
(华东)
重力的变化(续)
• 重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分为短周期变化和长周期 变化两种。 • 短周期变化主要指重力日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地 表各点与日月天体的相对位臵不断改变,日月引力 的变化引起重力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周期为一天, 幅度一般在2-3 g.u左右,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是不 可忽视的,必须做相应的日变校正。 • 长周期变化与地壳内部物质变动及构造运动有关, 也可以认为是非周期性的。这种变化在短时期内十 分微弱,重力勘探中可以不考虑。
(华东)
地球物理勘探
重力勘探
• 内容提要
– §1.1 重力勘探的理论基础 – §1.2 野外重力测量及异常的计算 – §1.3 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简介 – §1.4 重力资料的地质解释及应用
(华东)
§1.1 重力勘探的理论基础
• 内容提要
– – – – §1.1.1 关于地球的基本知识 §1.1.2 重力和重力异常 §1.1.3 岩(矿)石的密度 §1.1.4 重力勘探的正、反问题
3勘探地球物理教程-电法

一、地球表层岩、矿石的电阻率
(二)影响地球表层岩石电阻率的因素 埋于地下的岩石,其电阻率的大小与其组成成分有关,当岩石中 含有良导电矿物时,电阻率将随良导矿物含量增加而降低。此外,岩 石的结构在一定条件下也影响其电阻率,如导电矿物含量相同的情况 下,浸染状结构的矿石与细脉状结构矿石相比,前者的电阻率高于后 者,其原因是前者的导电矿物互不连接,而后者的导电矿物将是电流 的通道。岩石的孔隙度、含水性及含水矿化度等因素也都明显的影响 其电阻率,当岩石中孔隙度大而含水时,其电阻率往往随含水矿化度 的增高而降低。对于层状结构的岩石,各层电阻率不同时,将会出现 垂直于层面测得的电阻率大于沿层面测得的电阻率,这种现象就是岩 石电阻率的各向异性。 总之,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沉积岩区,为 勘查石油、煤田以及水文、工程等地质调查中,岩石的孔隙度、含水 饱和度及矿化度是主要因素。在变质岩、火成岩区的金属矿产普查及 勘探中,岩石中良导矿物的含量及结构是决定性因素。
LOGO
勘探地球物理教程
——电法勘探
授课人:孟令顺
1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5 7 8 96 5 106
前
言
第一节 地球介质的电学性质 第二节 地球中的电磁场 第三节 利用人工直流电场的电阻率法 第四节 激发极化法 第五节 利用天然电磁场的大地电磁测深
第六节 利用人工场源的频率测深
第七节 瞬变电磁法 第八节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第九节 电法应用实例
(一)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电阻率
地球深部的岩石是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其电阻率可通过高温、 高压模型实验来研究,其结果表明,岩石电阻率是按指数关系随温度升高
而降低的,但不同温度段变化梯度不同,高温区变化梯度较低温区大。玄
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 (一)

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 (一)地球物理勘查是探索地球物质内部结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种方法,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环境监测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学习地球物理勘查必不可少的就是配套的课件,而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就是这样一款高质量的课件,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结构清晰的课件框架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的框架结构清晰,各章节之间的关联性明确。
课件中分为物理地质、地球物理知识、地球物理测量、地球物理解释四个大部分。
每一部分都能借助简练而准确的语言,将相关知识点贯串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的逻辑。
二、科学准确的专业知识地球物理勘查是一门复杂的知识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教学,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中的知识内容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和抽象,经过加工和重新编排后,使得本套教材的知识内容高度归纳、专业、精准、科学,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在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中,注重了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既包括书本式的思维导图,再配以优美的配图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难点,同样也包含了实验操作过程的详细讲解,参照了实际情境,并着重在操作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讲解。
四、丰富的案例教学在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中,适当加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可以通过相关实例的生动例证,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冲破理论与实际的藩篱,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
五、完备的辅助资料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中不仅包含了各章节的知识点,还有丰富的辅助资料和复习材料,供学生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地球物理勘查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的特色与优势在于框架结构清晰,专业知识科学准确,多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案例教学和完备的辅助资料,对于地球物理勘查的理解和掌握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一款值得学生参考、学习和使用的课件。
第三章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 综合含水率:指油田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之比。
• 容积法:指利用油(气)藏地下资料,以确定油
(气)藏储油(气)体积来计算油(气)地质储
量的方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地球物理勘探
石油原始地质储量:
N=100Ao h (1-Swi ) o / Boi A—含油(气)面积:指含油(气)边界线在平
• 地面地形研究:地质勘探、遥感技术。
• 地球物理化学勘探:重力、磁力和地震勘探。
• 钻探井:取岩心、岩屑和测井等,然后进行评价。
• 对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藏实施开发。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三章地球物理勘探
第一节 油气勘探方法
对油气勘探来说,虽然最终目的是寻找油气田,
但是工作一开始却不能直接进行油气田的勘探工
2 地球物理测井法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它是通过钻井所钻 井孔而进行的各种测井工作。其中包括电阻率测 PPT文档井演模板 、自然电位测井、放射性测井和第三声章地球波物理勘测探 井等。
(三)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化学勘探法简称“化探”。其中包括气测 法、沥青法、细菌法等。其主要原理是:当地下 有油气藏存在时,油气就会向上扩散,尽管数量 有限,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总会在地表 土壤或岩石中出现一些烃类气体、微量沥青以及 与烃类有关的细菌、元素和盐类等等。
(2)解决的问题
• 研究岩石和构造等的地质问题;
P•PT文档研演模板 究区域的石油地质条件;
第三章地球物理勘探
• 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可能性;
• 对油气资源进行远景评价(资源量=生油量生聚 系数)
2 地下地质研究
(1)研究方法:钻参数井
• 钻井岩屑(录井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

速度也相应增加。 这种关系对于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具有指导意义,在地震勘探中对于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速度资料始终是许多环节的重要参数,分析速度变化进而可以分析判断出勘探环境中的岩石密度等相关性质。
①矿物成分、含量及结构金属矿物含量越高,电阻率越低,结构:浸染状>细脉状②岩矿石的孔隙度、湿度孔隙度越多,含水量越多,电阻率越低,风化带、破碎带的含水量高电阻率低③水溶液矿化度:矿化度越高,电阻率越低④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高,离子活性越高,电阻率越低,结冰时,电阻率升高⑤压力:压力越高,孔隙度减少,电阻率升高,超过压力极限,岩石破碎,电阻率下降⑥构造层的影响:层状构造岩石的电阻率,则具有非各向同性即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小于垂直沿层理方向的电阻率。
6.如何用地磁学解释海底扩张现象? 答:地磁极性翻转定量解释了海洋条带状磁异常与海底扩张假说.。磁异常在海岭两侧的对称性,是海底两侧扩张速度相等的结果.。威尔逊利用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假说全面地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海底条带磁异常的发现和解释,对海底扩张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地磁极性翻转定量解释了海洋条带磁异常和海底扩张假说。海洋磁异常条带的特征:1)磁异常呈条带状分布,条带走向与洋中脊平行;2)正负异常相间,异常带宽20-30km,长几百km,异常幅度为几百nT.3)磁异常对称分布于洋中脊两侧。具有上述特征的磁异常称为海洋条带状磁异常。这类海洋条带磁异常,在太平洋,南极海和印度洋洋脊两侧也观测到。这种现象可从海底扩张学说和地磁极性翻转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海底由地幔上涌物质冷凝而成。对流体不断上涌,推着旧海底向两侧扩张,在海洋中脊形成新的海底。海底扩张假设得到古地磁的定量证实。
4.什么是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剩余磁化强度 :岩矿石在生成时,处在一定的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成岩后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 :位于岩石圈中的地质体,受到现代地磁场的磁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 总磁化强度:是剩余磁化强度与感应磁化强度的总和。 关系:总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4章伽玛伽玛方法3

1第4章 伽玛-伽玛方法γ射线源放出的原始γ射线进入岩矿石介质后,将发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等相互作用。
通过测量合适能段的散射γ射线,可以测定岩层的密度、孔隙度、有效原子序数及煤的灰分等参数,以区分岩性,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这类方法所用的轰击粒子和探测对象均为γ射线,所以称之为伽玛—伽玛(γ-γ)方法。
γ-γ方法有三种:1、测定密度的γ-γ方法,一般称为γ-γ法;2、测定有效原子序数及重金属含量的γ-γ方法,一般称为选择γ-γ法;3、可以同时测定岩性密度与介质有效原子序数的γ-γ方法,称为岩性密度γ-γ法。
目前这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煤田及油田地质工作中。
由于该类方法能提供区分岩性的参数,在地质填图及金属矿地质工作中也有广泛应用的前景。
4.1 方法的地质及物理基础一、岩石的密度岩石的密度(ρ)是指每立方厘米岩石的质量,单位是g/cm 3。
不同岩石具有不同的密度,如表(4.1)所示。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根据密度差异可以把不同岩性的地层区分开。
尤其是其它物探方法难以区分的盐岩与硬石膏、石膏与高孔隙度灰岩等。
此外,孔隙性地层中,由于孔隙被密度小的水、原油或天然气充填,孔隙度越大,地层的密度就越小。
所以通过对密度的测定,也可以求取地层的孔隙度。
单位体积岩石中的电子数称为岩石的电子密度。
用ρe 表示,单位是“电子数/cm 3”。
若物质由单一原子组成,则A Z N b A e /ρρ=(4.1)式中,N A 为阿佛加德罗常数,Z 、A 分别为该原子的原子序数及原子量,ρb 为物质的密度。
在第2章讨论中我们已知康普顿吸收系数μc 为A Z N b A Ce c /ρσμ= (4.2)式中,Ce σ为一个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
由式(4.1)、式(4.2),得到e Ce c ρσμ⋅=(4.1.3)公式表明μc 与电子密度成正比。
为研究化合物分子组成的岩石,引入电子密度系数(m r ),它定义为i i i r w A Z m )/(2∑=(4.1.4)式中,i w 为第i 种组分的质量分数。
地球物理勘探_第1章_地震波动力学基础-参考2

谐振动的特征量分级
• 描述谐振动的几个参数,除含义不同外,还可以分 成不同的级别。
• 第一级:周期和频率是波/振动系统的固有特征, 与是否有波/振动无关。(系统级)
• 第二级:振幅是描述一个具体波/振动的,与系统 结构和激发条件有关,同一个系统按照激发能量的 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振幅。(波/振动级)
• 第三级:相位和初相位描述的是某一时刻的振动状 态,取决于振动函数和初始时间的选择,随意性最 大。(函数级)
又称为剪切波。
质点振动方向
波传播方向
3
横波方程
• 对波动方程两端分别取旋度(rot),得到:
∂2ω ∂t 2
−
µ ρ
∇2ω
=
rotF
这就是横波波动方程,式中 ω = rotu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该式说明,如果对介质施加旋转外力rotF(对应于 切应力),介质内将产生由旋度表征的转动扰动 (即切应变),这就是横波。
③ 频率 f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振动次数;
④ 圆频率ω:单位时间内变化的弧度;
⑤ 相位 2π ft +ϕ0 :描述某一时刻振动状态的数值;
⑥ 初始相位 ϕ0 :初始(t=0)时刻的相位。
u
u(t) = A ⋅ ei(2π f ⋅t+ϕ0 ) = A ⋅ ei(ω⋅t+ϕ0 )
A
T
t
简谐波的质点振动图
4. 波动方程
• 波动方程是描述介质中波传播规律的基本方程,均
匀各向同性理想弹性介质中,可以用矢量表示为:
ρ
∂2u ∂t 2
=
(λ
+
µ ) grad Θ
+
µ∇2u
地球物理勘探_第1章_地震波动力学基础-参考3

§1.4.3 费玛原理•费玛原理是描述波射线在介质中传播路径规律的原理,也称最小时间原理。
–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时间最少;–等时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用射线描述地震波与用波前面描述是等价的。
•结论:地震波在均匀介质射线为直线,在非均匀介质中是曲线。
费玛(Fermat,1601-1665):法国的数学家,生于法国南部波蒙镇,以律师为职业,长期任图卢兹议会议员。
喜欢博览群书,精通数国语言与文学,爱好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著有《平面及空间位置理论导言》《求最大和最小值的方法》等。
在物理学上,费马在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与折射现象后,提出了费马原理。
t时间,它们的包络面便是C.Huygens,§1.4.5 斯奈尔定律• 斯奈尔定律描述的是波在介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 透射和波型转换所遵循的规律:sin θ1 sin θ1P sin θ 2 P sin θ1S sin θ 2 S p= = = = = v1P v1P v2 P v1S v2 S v1S v2 S v1P v1P v2 P 1 = = = = = = λa p sin θ1 sin θ1P sin θ 2 P sin θ1S sin θ 2 S介质 Iv1P v2P > v1P Pθ1λP λaθ1S θ1 θ1PSP v1S介质 IIθ 2P θ 2Sv2S > v1S P S反射波(特别是反射 纵波)是地面地震勘 探的有效信号,反射 横波在转换波或多波 勘探时是有效波。
用惠更斯原理解释斯奈尔定律• 射线 1 在 t 时刻入射到界面,在界面发生反射透 射;射线 2 在t+Δt 时刻入射到界面,在界面发生 反射透射。
• 根据惠更斯原理,波前面传播的距离分别为:– 介质 I 中,AC = v1∆t = BC sin θ1 – 介质 II 中, = v2 ∆t = BC sin θ 2 BD1 2 介质 Iv1P v2P > v1P PBC =v1∆t v ∆t = 2 sin θ1 sin θ 2 sin θ1 sin θ 2 = v1 v2θ1BAθ1 θ1θ2CP v1Sθ2介质 IIDv2S > v1S P滑行波与折射波• 在介质波速v1P < v2P的情况下,如果增大入射角, 完全有可能使得透射波的透射角达到90°,即 sin θ1 1v1P = v2 P• 此时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用 θC 表示, v1P −1 v1P θC = sin = arcsinv2 PP v1P v2P > v1Pv2 PθCθCP v1S Pθ2P =π /2v2S > v1S滑行波与折射波• 以临界角入射的情况下,透射波在第二层介质中沿 界面传播,称之为滑行波; • 由于滑行波的存在,在上层介质中引起次生的扰 动,这种扰动与反射角等于临界角的反射波平行, 地震勘探中将其称之为折射波。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第1章 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53

第1章地质与地球化学基础1.1 矿产资源勘查基础知识一、矿产勘查的基本方法所谓矿产资源,是指天然赋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富集物,从其形态及数量来看,作为一种经济开采和提取的矿产品,在目前是可行的或潜在可行的。
矿产资源包括了所有无生命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天然产出的无机或有机物质。
矿产勘查,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质找矿。
矿产勘查的目的是寻找具有开发价值的工业矿床(体),确定矿床(体)的空间位置、品位、储量,并对其开采利用价值作出初步评价。
用于矿产勘查的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三大类:地质找矿法、地球物理找矿法和地球化学找矿法。
地质找矿法是最早应用的一种找矿方法,它利用地质学原理,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岩、矿石露头或岩芯标本直接进行观察与鉴定,追索矿床(体)线索,并通过采样化学分析等手段最终对矿(床)体加以确认。
地球物理找矿法的专业名称为“地球物理勘探”(或称为“勘查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简称“物探”。
物探是通过对地球物理场和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问题的。
所谓地球物理场,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的、具有物理作用的空间。
例如,地球内部及其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称为重力场;具有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磁场;具有放射性作用的空间,称为辐射场;具有电(磁)力作用的空间,称为地电(电磁)场;质点振动传播的空间,称为弹性波场,等等。
组成地球的各种岩(矿)石之间,总是在磁性、密度、放射性、温度、电(介电)性、弹性等物理性质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一般来说,岩层埋藏越深,密度就越大,弹性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越快;与周围的岩石相比磁铁矿的磁性较强、铜矿的密度较大、石墨的导电性能好、金属硫化矿体的电化学活动性强等。
这些差异会引起相应的地球物理场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局部变化,与地下岩、矿体(层)相联系的地球物理场的这些变化称为地球物理异常。
用专门的仪器观测这些异常,取得与它们的分布情况及形态特征有关的地球物理资料,利用一些已知的规律,并综合地质及其它物、化探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或岩、矿体的赋存状况,达到地质调查的目的。
《地球物理勘探》课件

应用: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 矿产勘探、工程勘察等领域
优点: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 不受地形和地表覆盖物影响
缺点: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 人员,成本较高
电法勘探技术
原理:利用地下岩石和矿物的电性差异进行勘探 应用: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 优点: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不受地形限制 技术类型:包括电阻率法、电磁法、电导率法等
地震勘探技术
原理: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介质产生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等现象,来探测 地下地质结构
应用: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技术特点: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成本低、效率高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勘探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三维地震勘探、高分辨率 地震勘探等。
矿产资源勘探:通过地球物 理方法寻找金属、非金属等 矿产资源
地下水勘探:通过地球物理 方法寻找地下水资源,为水 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依据
工程地质勘探:通过地球物 理方法评估工程地质条件, 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环境地质勘探:通过地球物 理方法评估环境地质条件, 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依据
地球物理勘探在科学研究中 的应用:如地壳构造、地震 预测、火山监测等
THANKS
汇报人:
应用: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 用,如石油、天然气、矿产等 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Part Five
地球物理勘探案例 分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案例
案例背景:某油田需要进行地球物理勘探,以确定地下石油储量 勘探方法:采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方法 勘探结果:发现地下石油储量丰富,具有开采价值 勘探意义:为油田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开采效率和效益
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通过地震、重力、磁力等方法获取原始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等处理 数据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解释:根据分析结果,解释地下地质结构和资源分布情况 数据可视化: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交流
地球物理勘探第一章-1

2.火成岩(2.5~3.6 g /cm³)
(1)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的百分比,由 酸性→基性→超基性岩,随着密度大的铁镁 暗色矿物含量增多密度逐渐加大。
(2)成岩过程中的冷凝、结晶分异作用也会造成 同一岩体不同岩相带,由边缘相到中心相, 密度逐渐增大。
V PP
1
2
m
m
P 1
V P P P P
1
2
1
2
0 1g / m3
第二节 岩矿石的磁性
一、物质的磁性
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
原子总磁矩 电子轨道磁矩 电子自旋磁矩 原子核自旋磁矩
(一)抗磁性(逆磁性)
又叫逆磁性、反磁性。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
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
降趋于零;加热和冷却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磁化率都有 同一个数值。后者其加热和冷却曲线不相吻合,即不可逆。 此外,温度增高还引起矿物矫顽力减小。 铁磁体磁化,同时发生机械变形,其形状和体积的改变 称为磁致申缩。 岩石的剩余磁化强度随着岩石受压的增大而减小。
三、岩石的剩余磁性
(一)岩石剩余磁性的类型 及特点 1.热剩余磁性(TRM) 在恒定的磁场作用下,
各类岩石的密度表
密度(g/cm³ 岩石名称 )
火成岩类
1.1∼1.3
花岗岩
1.8 ∼ 2.8
安山岩
2.4 ∼ 3.0
辉长岩
2.3 ∼ 3.0
玄武岩
2.7 ∼ 3.0
橄榄岩
2.1 ∼ 2.2
矿石
赤铁矿
2.4 ∼ 2.9
地球物理勘探_第1章_地震波动力学基础-参考1

地震勘探简介地震勘探:以同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 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借 以实现地质勘查找矿目的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油气田、煤田地质构造的勘探, 地壳测深,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震勘探的分支方法:1. 2. 3. 4.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透射波法; 面波法; ‥ ‥等。
地震勘探技术的流程:1. 2. 3. 4. 理论研究; 野外资料采集;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的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质 (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的反射波,检测、记录地 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的地面振动,可以解释推断 地下界面的埋藏深度,地层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 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 最简单的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间计算地下界 面的深度,基本公式为:1 H = vt 2• 反射波法的主要优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查 明从地表到地下数千米的整个地层剖面内各个构造 层的起伏形态,甚至是地层岩性特征。
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1 2 3 4 5 6 7 8 9 10xt地面检波器 1 界面 1 泥岩 2 3 4 5 6 7 8 9 10 砂岩x r1在地表一 点激发地 震波,并 且接收来 自地下界 面的反射 波,这种 工作方式 被称为自 激自收。
界面上法 向入射界面 2z灰岩r2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勘探是以认识地下的地质结构为目的,以研究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运动形式和传播规律为基本内容 的勘探方法。
•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就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表现为波函数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传播过 程中的变化,称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是地震学 和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 脉冲地震波到达介质空间各点的旅行时间是空间位 置的函数,传播时间与空间位置的关系,称为地震 波的运动学特征,是地震波动力学的简化,具有非 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球物理勘探(王永刚)01 第一章 绪论

第 1章 绪 论
一、石油勘探的主要方法
1、地质法(Geological)——露头岩石、井孔岩心; 在矿产调查中,地质方法是研究成矿的地质条件、 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实现找矿的一种方法。
第 1章 绪 论
2、地球物理勘探(物探)法(Geophysical Prospecting)——地表或水域覆盖区;连续 测量、间接勘探
第 1章 绪 论
重力勘探是在地表观测由于地下岩矿石存在密度差 异而引起的重力场的变化,通过对观测资料的处理和 解释,达到反求地下构造的一种勘探方法,其地球物 理前提条件是:地下岩矿石存在密度差异。 所依据讨论的物理场是重力场。重力场是一种位场, 即场的变化只与空间变化有关,与时间无关。 主要用于区域勘探。 主要应用领域:能源工业,国防工业,测绘工业。
第 1章 绪 论
华北平原 布格重力 异常图 (单位: mGal)
第 1章 绪 论
重力异常解释的工作步骤
(1)阐明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确定异常是地壳深部 还是浅部地质因素的反映;是矿体还是构造或其他不 均匀体(如侵入体、岩性变化等)引起的。 (2)对异常进行划分—找矿时就是要将地壳浅部的构 造或矿体引起的异常从深部因素引起的区域场中分离 出来;研究地壳深部构造时,则要划分出的异常是反 映地壳深部因素的区域性异常。 (3)计算地质体产状参数—根据重力资料估计产生异 常的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空间位置,并在此基础上 对异常做进一步的定量解释,以确定探测对象的产状 要素及其在地下的赋存形态。
第 1章 绪 论
(2) 研究沉积盖层内部构造 绝大多数的油气藏都在沉积盖层中,多数沉积盖 层构造与基底构造、断裂活动、乃至火成岩活动有 关,因此通过研究结晶基岩可以间接寻找沉积岩构 造。 主要体现:①盖层构造与基底高点具有继承关系; ②根据断层的存在及其性质可以推断与其相关的构 造,如滚动背斜;③沉积盆地后期的岩浆侵入可以 在盖层中造成正构造形态,此时,沉积盖层构造的 核部是火成岩体。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示例

DZ/T 0069—XXXX附录 A(规范性)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地球物理勘查图件整饰方式依据制图比例尺的不同,部分要素既有取舍,亦有位置和显示参数的变化。
A.1 图名A.1.1 图名组成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名主要由工作地区名称、测区名称或编号、方法及其参数名称及图类名称等要素组成,其限定范围及注记方式参照表A.1执行。
表A.1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名要素A.1.2 图名示例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名示例见表A.2。
表A.2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名示例11DZ/T 0069—XXXX12 表A.2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名示例(续)DZ/T 0069—XXXX13A.2 标准分幅图图式标准分幅图图式见图A.1。
图A.1 标准分幅图图式DZ/T 0069—XXXX 14A.3 自由分幅图图式自由分幅图图式见图A.2。
图A.2 自由分幅图式DZ/T 0069—XXXX15A.4 标准分幅接图表图式标准分幅接图表图式见图A.3。
图A.3 标准分幅接图表图式A.5 标准分幅图名图式 标准分幅图名图式见图A.4。
图A.4 标准分幅图名与比例尺图式DZ/T 0069—XXXX16A.6 平面图密级及图例图式平面图密级及图例图式见图A.5。
图A.5 平面图密级及图例图式A.7 比例尺样图图式比例尺示例见图A.6。
图A.6 比例尺图式DZ/T 0069—XXXX17A.8 责任表及图式表示制图单位、制图人、审核人、项目负责人等一系列与制图相关的人员,通常以表格的形式表达,放置于图幅的右下角。
责任表图式见图A.7。
图A.7 责任表图式A.9 综合剖面或断面图图式综合剖面或断面图图式见图A.8。
图A.8 综合剖面或断面图图式DZ/T 0069—XXXX 18A.10 地震剖面图图式地震剖面图图式见图A.9。
图A.9 地震剖面图图式A.11 测井地球物理勘查剖面图图式测井地球物理勘查剖面图图式见图A.10。
图A.10 测井地球物理勘查剖面图图式DZ/T 0069—XXXX19A.12 井中地球物理勘查剖面图图式井中地球物理勘查剖面图图式见图A.11。
地球物理勘探电子教材-1前言

前言经过近70年的发展,核技术与地质勘查学的结合已经形成一门交叉的分支学科-核地球物理勘探。
所谓核地球物理勘探,是应用核辐射与核反应原理,测定地质演化过程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含量变化特征,以解决地质理论研究及找矿勘探有关问题的科学。
目前,人们习惯上将核地球物理勘探简称为“核物探”,或者称为“核法勘探”。
按现有的学科分类,核物探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但因其测定的直接对象是化学元素,因而可以认为,核方法是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两者的边缘学科,或认为核方法具有浓厚的化(学)探(矿)色彩。
它的发展是与核物理学、物理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按探测射线的来源不同,核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探测天然核辐射的方法,主要有γ测量法、α测量法等,称为“天然核方法”;另一类是探测人工核辐射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法、中子法、γ-γ法、光核反应法等,称为“人工核方法”。
与其它地球物理勘探(通常简称为“物探”)方法相比,核法勘探测量的成果直观,容易解释,还有使用仪器轻便、成本低、效率高、方法简便、不受环境干扰、可现场即刻确定矿石品位等突出的优点。
核物探的起源可以追索到70多年前,当时地质工作者需要快速及有效地普查勘探铀矿床,以及解决石油测井中的问题,开始研究如何将放射性测量从实验室引进到生产实际中。
1940年,美国的Well Surveys公司和Engineering Laboratories开发出了自然伽玛测井设备并完成了测井标准制订,在油田上将自然伽玛测井投入商业应用。
随后,先后出现了射气测量技术。
二次大战中,闪烁探测器出现,人们开始研究地面、汽车、航空及井下的γ测量技术及γ能谱测量技术。
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于石油地质工作的需要,美国和前苏联的一批地球物理学家开始研究中子—伽玛方法,以评价岩石的孔隙度及划分油水界面。
1950年,中子—伽玛测井方法在美国投入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