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性能验证评估报告
血凝全套报告单
![血凝全套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db9e0d7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6.png)
血凝全套报告单一、引言本文档为血凝全套报告单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血凝检验的结果,并为医生提供参考。
血凝全套报告单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患者血液凝固机制的功能和起始时间,对血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检验项目血凝全套报告单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检验项目: - 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评估患者体内凝血酶原激活的能力,正常值为25-38秒。
-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衡量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活酶的功能,正常值为12-15秒。
- 凝血酶时间(TT):评估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和程度,正常值为15-18秒。
-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为150-450×10^9/L。
- 凝血酶原活动度(FⅡ):用于评估凝血系统中凝血酶生成的速度,正常值为70-140%。
- 纤维蛋白原(Fbg):评估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值为2-4 g/L。
三、结果解读根据患者的测试结果,我们对各项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范围,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结果。
1.APTT:–患者的APTT结果为X秒,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进行,以明确诊断。
2.PT和INR:–患者的PT结果为X秒,INR为X。
根据结果,患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活酶功能正常/异常。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酶原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3.TT:–患者的TT结果为X秒,接近/超出正常范围。
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可能较慢/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原因。
4.PL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X×10^9/L,处于正常范围。
血小板数量正常,没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
5.FⅡ:–患者的FⅡ活性结果为X%,超出正常范围。
凝血酶生成的速度可能较慢/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原因。
6.Fbg:–患者的Fbg结果为X g/L,正常范围内。
血浆内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正常,没有纤维蛋白原异常的情况。
血凝检验报告单
![血凝检验报告单](https://img.taocdn.com/s3/m/7a6936f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8b.png)
血凝检验报告单检验概述本文档为血凝检验报告单,旨在对患者的血凝功能进行检测和分析。
血凝功能是评估一个人的凝血系统功能以及其在出血和血栓形成方面的风险的重要指标。
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XXX•年龄:XXX•住院号:XXX临床资料•主诉:XXX•辅助检查:XXX•用药史:XXX检验结果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范围凝血酶原时间xx秒11-15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xx秒25-36秒国际标准化比值xx 0.8-1.2纤维蛋白原xx g/L 2-4 g/L凝血酶时间xx秒11-20秒D-二聚体xx ng/mL <500 ng/mL结果解读1.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功能和评价血液凝固的指标之一,此项结果显示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称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一种指标。
结果显示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3.国际标准化比值:结果正常。
国际标准化比值是用来规范化凝血酶原时间的指标,用于标准化不同实验室和试剂的差异。
此项结果显示凝血功能正常。
4.纤维蛋白原:结果正常。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此项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5.凝血酶时间:结果正常。
凝血酶时间是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此项结果显示凝血功能正常。
6.D-二聚体:结果正常。
D-二聚体是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标志物,用于评估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情况。
此项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与建议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和血凝检验结果,血凝功能正常。
根据相关资料,正常的血凝功能可预示着一个人在出血和血栓形成方面的风险较低。
建议患者继续观察并定期复查血凝功能,以确保血液系统的健康。
如有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1.王卫东, 杜秋菊, 何探芳. 常见血液检查及其临床解释[M]. 2016.免责声明本文档仅供参考,并不作为诊断或治疗的依据。
血液凝固分析报告
![血液凝固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829214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3.png)
血液凝固分析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保护人体免受出血的同时,也对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血液凝固分析报告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以评估其血液凝固功能的报告。
本文将对血液凝固分析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
方法本次血液凝固分析报告是通过对患者静脉采血样本进行生化分析得出的。
其中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等。
结果解读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T)是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不同范围,PT被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
一般而言,PT正常范围是11-14秒,INR正常范围是0.8-1.2。
当P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存在异常,可能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等引起。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凝血过程中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指标之一,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般而言,APTT正常范围是26-36秒。
当APTT延长时,可能表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药物使用以及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单位体积血液中存在的血小板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是150-400 × 10^9/L。
血小板的数量对于血液的凝固功能至关重要,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而过高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中纤维蛋白的形成。
正常情况下,FIB的正常范围是2-4 g/L。
当FIB水平异常升高时,可能表明机体正处于血凝状态,这可能与感染、肿瘤、炎症等有关。
结论本次血液凝固分析报告显示患者存在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
其中,PT和APTT 指标延长,可能与凝血因子的缺乏、肝功能异常、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计数正常,排除了血小板数量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3c8db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9.png)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凝血活性测定是一项常用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功能的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浆的凝血时间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血液采样器- 离心机- 试剂:凝血酶、酶底物、钙盐溶液、生理盐水- 试管2.2 实验步骤1. 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品并离心,获取血浆。
2. 取一片无菌杯放入水浴中加热至37。
3. 取一支试管,加入100μL凝血酶和100μL酶底物,混合均匀。
4. 在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使凝血酶与酶底物发生反应。
5. 取出已孵育的试管,立即加入100μL钙盐溶液,开始计时。
6. 每隔5秒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凝聚情况,直到出现凝固。
7. 记录凝固的时间。
3. 实验结果以下为实验中几个典型试管的凝固时间记录:试管编号凝固时间(秒)1 1802 2003 2204 1905 2104. 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试管的凝固时间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相似的趋势。
通过对凝固时间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在本实验中,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结果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被试者本身的生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也可能对凝血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凝血活性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和血液疾病的诊断。
通过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测定,医生可以对凝血因子活性的稳定性和血液凝固的速度进行评估,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更全面的数据来验证和支持凝血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结论通过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我们获得了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1. 凝血时间在不同试管中存在轻微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
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影响。
3. 凝血活性测定对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性能验证
![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性能验证](https://img.taocdn.com/s3/m/017cadbd7f1922791688e8c9.png)
·医学工程·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性能验证杨改平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在医院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实验指标。
根据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专用要求》规定,只有仪器的分析性能达到临床可接受标准后才能用于患者的检测,向临床发报告。
因此对于实验室新引进的检测仪我们有必要对其检测性能进行验证。
现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EP15-A 文件,对本实验室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性能验证,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仪器:美国IL公司(Instrumentation L aboratory C ompa⁃ny)生产的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1.2试剂及质量控制品:IL公司原装配套试剂凝血酶原时间(PT)(PT⁃Fibrinogen HS PLUS试剂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ynthASil试剂盒)、纤维蛋白原(FIB)(Fib⁃rinoge⁃C试剂盒)及质量控制品。
1.2方法1.2.1批内精密度验证:参考CLSI EP15-A文件,取2个浓度水平(正常、异常)的质量控制品各1份,分别对PT、APTT、FIB重复测定20次,计算x±s、变异系数(CV),其中CV须符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规定<1/4总允许误差(TEa)。
1.2.2批间精密度验证:取2个浓度水平(正常、异常)的质量控制品,分别对PT、APTT、FIB连续测定5d,每日测定4次,所得结果计算x±s、CV,其中CV须符合CLIA′88规定<1/3 TE a。
1.2.3准确性验证:选用原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全国凝血室间质评物为ACL TOP700准确度的评价物,将5份质评物进行单次测定,计算每份质评物检测结果与回报靶值的相对偏差(SE%),SE%=(测定值-靶值)/靶值×100%。
血凝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b510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d.png)
血凝实验报告血凝实验报告血凝实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
通过观察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的凝结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就血凝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一重要的医学报告。
一、概述血凝实验报告通常以表格形式呈现,包括多个指标的测定结果。
其中最常见的指标有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不同方面的凝血功能,综合分析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二、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评估患者外源凝血通路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应在10-14秒之间。
如果PT延长,则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或服用抗凝药物等情况。
在分析PT结果时,还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患者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常用于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
正常情况下,APTT应在25-35秒之间。
如果APTT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凝血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APTT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肝功能、血液稀释等,因此在解读时需综合考虑。
四、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情况下,FIB的浓度应在2-4g/L之间。
如果FIB浓度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急性炎症、肿瘤或血栓形成等情况。
而FIB浓度降低则可能与肝功能异常、营养不良或出血性疾病有关。
因此,在解读FIB结果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五、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常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的浓度应低于0.5μg/mL。
如果D-二聚体浓度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肺栓塞或其他血管疾病。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2566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3.png)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3f79b33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5.png)
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一、介绍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是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机制的各项指标,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
该报告通常被用于诊断和监测血液凝血系统疾病,帮助医生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详细解读。
二、指标解读1. 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固酶的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时间范围在11-14秒之间。
PT延长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维生素K缺乏。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中血液凝固酶形成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范围在25-40秒之间。
APTT延长可能表示凝血因子缺陷、血友病或者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血小板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正常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倾向。
4. 凝血酶时间(TT)血浆中血液凝固完全形成所需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测量。
正常的凝血酶时间范围在15-20秒之间。
TT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异常。
5. D-二聚体含量体内产生血栓后,纤维蛋白进行降解所产生的D-二聚体水平。
高水平的D-二聚体可能提示存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6.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百分比。
正常的凝血酶原活动度在70-120%之间。
PTA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凝血因子活性下降。
7. 凝血酶时间比值(PT比值)在PTA检测中血浆样品与标准血浆的比率。
正常的PT比值为0.8-1.2。
PT比值超过1.2可能表示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
三、结论根据以上血液凝血功能分析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及凝血因子缺陷。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确诊疾病类型,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请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血液凝血功能指标。
CA1500(MJZ002)血凝分析仪性能验证报告
![CA1500(MJZ002)血凝分析仪性能验证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27059002020740be1e9b93.png)
性能验证报告单位名称:AAA医院科室名称:检验科实验室:门急诊检验中心仪器名称: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规格:Sysmex CA1500仪器编号: MJZ002验证人员:审核人:批准人:验证日期:2012年8月1日—2012年9月30日AAA医院检验科性能验证报告一、验证系统基本信息(试剂、质控品名称批号等)本次性能验证所使用的试剂如下表1.精密度1.1批内精密度根据NCCLS EP15-A文件,取二个水平的质控血浆,连续重复测定20次,计算其变异系数(CV)和标准差(SD)。
以以下标准(CLIA'88规定的1/4范围)判断仪器批内精密度是否满足临床要求:根据NCCLS EP15-A文件,取二个水平的质控血浆,分别分装成20份,冻存于-20℃冰箱内。
每天取出两个水平的标本各2份进行测定,2次间隔大于2小时,共测定10天,(每次测定都同时测定两个水平的质控)。
连续重复测定20次,计算CV和SD。
结合CLIA’88的要求,本次验证要求批间精密度的控制范围见下表:性能验证结果以及结论如下表:由于本台仪器没有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因此其正确度的验证通过仪器间的比对来实现。
用患者样本进行方法对比实验及偏差评估。
方法学比对用于实验室同一项目不同检测仪器、检测方法间实验结果的比对和校正,以确保同一实验室同一检测项目检测结果的可比性和可溯源性。
2.1具体方案:每天收集5份新鲜血浆标本,连续检测4天,共20份标本,样本中分析物浓度应尽可能宽地分布在仪器允许的检测范围内,特别是要覆盖医学决定水平,通常情况下,分析物浓度最低值应低于该分析物正常参考范围的下限值,而最高值应在线性范围内尽可能的高。
同时在比对仪器和基准仪器(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上检测,比对之前先进行室内质控,质控合格后开始检测,在标本老化之前(2h 之内)检测完毕,每份标本在每台仪器上检测2遍,取均值,然后将此平均值与靶值(参加室间质评的仪器检测值)相比较计算偏倚:偏倚=︱测定值-靶值︳/靶值*100%。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156293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3.png)
血液凝固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机体防止出血的重要机制。
因此,检测血液凝固功能对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一个血液凝固实验报告,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解读此类报告。
实验背景此次实验中,我们检测了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
这名患者是一名45岁男性,最近感觉身体不适,并且经常出现鼻出血症状。
因此,医生建议对其进行血液凝固功能测试。
实验结果1. 凝血酶原时间(PT):13.2秒,比正常值(9.5-13.5秒)稍微偏高。
2.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32.5秒,正常值(26-36秒)。
3.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正常值(0.8-1.2)。
4. D-二聚体水平:278 ng/mL,正常值(小于500 ng/mL)。
解释和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凝血外路(血管损伤后的血液凝固反应)的指标。
结果表明PT值比正常值稍高,可能暗示着凝血功能的轻微损伤。
尽管PT高于正常值,但 INR 值正常,这表明患者外路凝血功能与血液凝固因子相对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内路(血液凝固因子的活动)的指标。
结果表明,患者APTT 值在正常范围内,这表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因子功能正常。
D-二聚体是一种体内形成的血小板凝集物,是血栓(血管内形成的凝块)的分解产物。
D-二聚体浓度高通常反映血栓形成过程的存在。
结果表明,患者 D-二聚体浓度低于正常值,这表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较低。
结论通过血液凝固实验,我们发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虽然PT 值略微高于正常范围,但 INR 值正常,说明仅外路凝血功能受到轻微影响。
此外,APTT 值正常,表明凝血因子功能正常。
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正常,暗示患者没有血栓风险。
参考文献1. Jaffer IH, Fredenburgh JC, Stafford AR, et al. D-dimer 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cross-linked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bleeding and thrombotic disorders. J Thromb Haemost. 2018;16(3):447-457.2. Lippi G, Favaloro EJ. Recent advances in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hemostasis disorders. Semin Thromb Hemost.2018;44(7):645-646.3. Van Cott EM, Laposata M. Hemostasis testing in the laboratory. Chest. 2010;137(6):1625-1632.。
血凝试验试验报告
![血凝试验试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19384c1f111f18582d05a25.png)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二) 实验对象:家兔(三) 实验步骤:(略)(四) 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 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 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 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 所示。
表9-3素实验条件1. 加少许棉花2.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 °C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 所示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ni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n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50' ' 8 ' 15' ' 2 ' 15''6' 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0.2 ml 2 ' 15''试管2 0.2 ml 0.2 ml0.2 ml 3 ' 45''试管3 0.2 ml 0.2 ml0.2 ml 45 ''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凝血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64c39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5.png)
凝血实验报告凝血实验报告凝血实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人体的凝血功能。
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等问题。
本文将以凝血实验报告为主题,探讨凝血功能的评估和常见的凝血异常。
在凝血实验报告中,常见的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血液凝固的不同阶段和途径。
其中,PT主要检测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APTT则检测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Ⅶ、Ⅹ、Ⅴ、Ⅳ和纤维蛋白原等的活性。
INR是根据PT值和国际标准血浆的凝血时间计算得出的,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效果。
凝血实验报告中的指标数值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凝血异常。
常见的凝血异常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异常、抗凝血物质异常等。
凝血因子缺乏是指某些凝血因子在血液中的含量不足。
常见的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包括血友病和维生素K缺乏症。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主要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类型。
维生素K缺乏症则是由于维生素K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致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不足。
这些疾病在凝血实验中常常表现为PT和APTT延长。
凝血因子异常是指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发生异常。
常见的凝血因子异常疾病包括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和凝血因子Ⅱ突变。
凝血因子Ⅴ Leiden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疾病,患者携带该突变基因后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因子Ⅱ突变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凝血因子异常疾病,患者携带该突变基因后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动脉血栓栓塞症。
这些疾病在凝血实验中常常表现为PT延长。
抗凝血物质异常是指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的活性发生异常。
常见的抗凝血物质异常疾病包括抗凝酶Ⅲ缺乏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凝酶Ⅲ缺乏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异常疾病,患者缺乏抗凝酶Ⅲ,易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
血凝分析报告
![血凝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735b52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b.png)
血凝分析报告引言血凝分析是一种通过检测血液中凝血系统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
血液在机体内起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等重要作用,而凝血功能的失调会导致出血或者血管栓塞等严重疾病。
因此,血凝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检测项目和意义血凝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指标的检测: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凝血酶原经过胶原磷脂酮复合物和钙离子启动体外凝血的时间。
PT的延长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以及凝血因子Ⅴ、Ⅶ、Ⅹ、Ⅱ和纤维蛋白原等因子缺乏引起的。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时间是指血浆经过活化因子Ⅻ(XII)、IX(IX)、VIII(VIII)和胶原磷脂酮复合物和钙离子等凝血酶的启动体外凝血的时间。
APTT的延长可能是凝血因子缺乏、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等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每毫升含有的血小板数量。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量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者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的增高可能是炎症、肿瘤或感染等病理情况的结果,而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是骨髓抑制、贫血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升高常常与血液凝块形成和纤维蛋白的降解速度有关。
D-二聚体的升高可能是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栓塞症或肺动脉栓塞等疾病的征兆。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最重要的凝血蛋白物质之一,其检测可以评估血浆中纤维聚集的能力。
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以及急性炎症等情况下的反应。
结论血凝分析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通过检测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可以获取关键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诊断。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18ccc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2.png)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血凝实验实验报告引言: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携带废物等功能,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血液凝固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出血,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为了了解血液凝固过程的相关指标,我们进行了血凝实验。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血凝实验,测定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以评估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浆样本: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采集血液,离心获取血浆。
- 实验试剂:凝血时间试剂、凝血酶原时间试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纤维蛋白原试剂。
- 仪器设备:凝血时间测定仪、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仪、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仪、纤维蛋白原测定仪。
2. 实验方法:- 凝血时间测定:取一定量的血浆样本,加入凝血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的时间点,观察血浆凝结的时间。
-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取一定量的血浆样本,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的时间点,观察血浆凝结的时间。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取一定量的血浆样本,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记录加入试剂后的时间点,观察血浆凝结的时间。
- 纤维蛋白原测定:取一定量的血浆样本,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根据试剂的指示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凝血时间:样本A凝血时间为X秒,样本B凝血时间为Y秒。
- 凝血酶原时间:样本A凝血酶原时间为X秒,样本B凝血酶原时间为Y秒。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样本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X秒,样本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Y秒。
- 纤维蛋白原含量:样本A纤维蛋白原含量为X mg/dL,样本B纤维蛋白原含量为Y mg/dL。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分析血凝功能的正常与否。
在正常情况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应在一定范围内,纤维蛋白原含量也应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凝性能验证评估报告
![血凝性能验证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3451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c.png)
血凝性能验证评估报告一、背景说明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一些血凝性能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得出该方法的性能指标,为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实验方法1.样本收集和处理:收集一定数量的健康受试者的血液样本,使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处理,获取标准化的血浆样本。
2.测试方案设计:根据市场上常用的血凝性能测试方法,设计合理的测试方案。
包括测试步骤、测试参数设定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
3.实验操作:按照测定方案对样本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4.结果分析:根据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种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区间等。
对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
四、实验结果1.样本质量控制:对于血液样本的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测试参数:根据实验操作和测定方案,获得了一系列的测试参数。
其中包括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3.性能指标:根据实验测量结果,计算了各个测试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区间等指标。
比如凝血酶时间的平均值为X秒,标准差为X秒,置信区间为X秒至X秒。
4.结果解释:根据计算的性能指标,对测试结果进行评估和解释。
根据正常值范围或者已知标准,判断样本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异常情况。
五、结果分析和讨论1.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样本的质量控制和重复实验的比对,可以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重复性。
2.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与已知标准的比对,分析得出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比如与已知正常范围的对比显示,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样本的凝血功能。
3.结果的临床意义:根据实验结果的评估和解释,分析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比如如果结果显示一些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
4.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9716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2.png)
血凝实验实验报告背景介绍:血凝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的凝血功能。
通过该实验可以评估血液的凝血时间、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功能等指标,从而及时发现和诊断出血或凝血相关的疾病。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血凝实验来测定血液的凝血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实验原理:血凝实验主要基于凝血酶的活性。
当血液中的凝血酶被激活后,它能够将溶血红细胞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凝块。
血液的凝固过程可以分为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生成和凝块的收缩三个步骤。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清洁试验台面,准备好所需试剂和仪器。
2.取一定量的血液标本,用离心机离心去除血浆,并取得血细胞沉淀。
3.将血细胞沉淀溶解,制备血浆。
4.将制备好的血浆放入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活化剂,如凝血酶。
5.记录添加活化剂的时间,并开始观察血浆的凝固情况。
6.记录血浆的凝固时间,即血液的凝血时间。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一组血液凝血时间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血液凝固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体内凝血因子的含量、血小板数量和功能、血液中的抗凝系统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血液凝血的速度和强度产生影响。
2.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原因:某些疾病或疾病状态下,人体内的血液凝血机制可能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凝固时间延长或缩短。
因此,血液凝固时间的检测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讨论:1.实验中的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操作不精确、试剂质量不准确等。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增加样本数量、增加重复实验次数,并优化实验操作流程,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2.血液凝固时间的临床意义:血液凝固时间的测定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凝血实验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血液凝固异常的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等,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凝血分析报告
![凝血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e2618a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f.png)
凝血分析报告1. 引言凝血是机体对外界损伤的一种重要生理防御反应。
这个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凝血酶的活化与调控。
为了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医生通常会进行凝血分析。
本文旨在对凝血分析报告进行解读和说明。
2. 实验方法在凝血分析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全血凝血时间(WBCT)。
这些指标可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凝血酶时间(PT)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常用于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异常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PT一般为11-13.5秒。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的指标,反映凝血因子活化和血栓形成的能力。
正常情况下,APTT一般为25-35秒。
•血小板计数反映血液中的血小板总量,是评估凝血功能中最关键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一般为150-450 × 109/L。
•全血凝血时间(WBCT)是评估整个凝血过程的指标,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WBCT一般为5-10分钟。
3. 结果与分析根据对患者进行的凝血分析,得到以下结果:•PT:12秒•APTT:30秒•血小板计数:200 × 109/L•WBCT:8分钟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PT和APT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外源和内源凝血途径正常。
血小板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正常。
WBCT也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作用正常。
综合分析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4. 结论根据患者的凝血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凝血异常。
但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分析只是对凝血功能进行初步评估,不能完全代表患者的凝血状态。
如果临床上出现凝血异常的症状,仍需要进一步综合分析和检查,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5. 参考文献1.Kitchens CS. Consultative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3rd ed.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13.2.Tripodi A, Mannucci PM. Laboratory Te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Hemostatic Disorders. In: Colman RW, Marder VJ, Clowes AW, et al., eds.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6th ed.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1539-1547.3.Adcock DM, Kressin DC, Marlar RA. The effect of sample citrateconcentration on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ing. Am J Clin Pathol. 1998;109(6): 735-39.以上就是凝血分析报告的解读和说明,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血凝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814f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d.png)
血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因素对血凝过程的影响,探索血凝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机体对外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主要通过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血管壁三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完成。
在血液凝固的过程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纤维网,使血液得以凝固。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使用新鲜血液、凝血酶、钙离子等材料,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取一定量的新鲜血液,加入适量的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和形态变化。
然后,分别在不同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血凝的差异。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正常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约为5-10分钟,形成坚实的凝块。
而在温度较低、pH值偏高或偏低、离子浓度不足等条件下,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凝块形成不完整或松散。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等因素对血液凝固有重要影响。
温度过低或过高会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长凝血时间;pH值偏高或偏低会影响凝血酶原的转化,导致凝块形成不完整;离子浓度不足会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影响血凝的形成。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以保证血液凝固的正常进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血凝实验报告的完成,不仅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数据和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凝检测系统/方法的分析性能验证评估报告血液组依据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 15189:2007)对医学实验室检测系统性能评价的相关要求,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BECKMAN ADVANCE06111582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和性能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精密度、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和临床可报告范围。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目的:
对上述血液组的检测系统/方法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结果与CLIA'88最大允许误差或生产厂家给出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验证生产厂家声明的性能指标,判断检测系统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 原理:
2.1精密度评价
2.1.1采用EP15-A《用户对精密度和准确性能的核实实验-批准指南》的性能要求,通过检测每个项目质控物值,计算项目的批内精密度(δ批内)和总的实验室内精密度(δ总)。
并与厂家声明的批内精密度及总精密度进行比较,核实是否与厂家声明的一致。
2.1.2 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使用正常和异常两个水平的混合血浆,连续进行20次测定,计算CV值,即批内精密度。
测定两个水平的质控品,每天测定一次,共20天计算CV,即为批间精密度。
BECKMAN ADVANCE06111582全自动血凝分析使用正常一个水平的混合血浆,连续进行20次测定,计算CV值,即批内精密度。
测定正常水平的质控品,每天测定一次,共20天计算CV,即为批间精密度。
(参照厂家提供的精密度验证方案)
2.2正确度验证
评价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
2.2.1 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最近一次室间质评回报成绩。
2.2.2 采用EP15-A《用户对精密度和准确性能的核实实验-批准指南》的性能要求,通过检测定值的参考物质来进行正确度验证,判断是否与厂家声明或与其他规定的性能要求一致。
2.2.3 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使用定值的质控品,按照说明书要求混匀后连续进行3次测定,计算其平均值。
与靶值相比较,计算其偏差值,偏差值要求在下表范围内。
(参照厂家提供的正确度验证方案)
2.3 分析测量范围评价
采用EP6-A《定量检测系统线性评价》方案,采用未经过任何处理的病人检验标本,确定某项目检测上限的同时验证其检测上下限范围是否呈线性关系。
2.4临床可报告范围评价:
临床可报告范围上限为分析测量范围上限乘以最大稀释度。
结合最大稀释度以及分析测量范围确定临床可报告范围。
2.5 携带污染率评价
判断测量含有高浓度分析物的检测系统再测量含有较低浓度分析物时,对较低浓度分析物的影响。
3 检测方法:
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为磁珠法、凝固法;BECKMAN ACL TOP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检测方法为凝固法;
4 定量检测系统性能评价方案
4.1精密度评价方案
4.1.1根据NCCLS EP15-A文件,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每个项目使用2个浓度的样本(质控物,非常规工作使用的质控物以及厂家用于精密度实验的物质都可使用),连续进行20次测定,计算CV值;每天分析1批,连续测定20天。
每天应进行正常的室内质量控制,在控后方可进行检测。
所检测所有数据超出3SD的数据不能超过2个,否则应分析失控原因纠正后重新进行试验,统计数据,计算批内精密度(δ批内)和批间精密度(δ批间),进一步计算批内CV(%)、批间CV(%),与允许范围或厂家声明的批内精密度及批间精密度比较,判断验证是否通过。
判定标准:批内CV(%)≤1/4⨯ CLIA’88临床允许误差;总CV(%)≤1/3⨯ CLIA’88临床允许误差。
CLIA’88指标中没有的项目,参照EQA标准或依据个体生物变异确定的分析总误差(TE 指标。
4.1.2STago-R-Evolution CA71013993全自动血凝分析使用两个水平的新鲜血浆,按照说明书要求混匀后,连续进行20次测定,取20次结果计算CV值,即批内精密度。
取两个水平的质控品,每天测定一次,连续检测20天,一共收集20个数据进行计算,计算CV,即为批间精密度。
判定标准:符合厂家提供的精密度标准。
BECKMAN ADVANCE06111582全自动血凝分析全自动血凝分析使用一个正常水平水平的新鲜血浆,按照说明书要求混匀后,连续进行20次测定,取20次结果计算CV值,即批内精密度。
取一个正常水平水平的质控品,每天测定一次,连续检测20天,一共收集20个数据进行计算,计算CV,即为批间精密度。
判定标准:符合厂家提供的精密度标准。
4.2正确度验证(定值参考物质检测)
4.2.1 根据NCLLS EP5-A文件,采用定值校准品进行正确度验证。
首先使用校准品1进行检测系统的校准,之后检测不同批号的校准品2。
每个项目每批校准品重复测定2次,取平均值与校准品的定值进行比较,计算绝对偏差与相对偏差。
判定标准:要求相对偏差小于1/2CLIA’88或小于1/2允许总误差。
4.2.2 使用定值的质控品,按照说明书要求混匀后连续进行3次测定,计算其平均值。
与靶值相比较,计算其偏差值。
判定标准:偏差值要求在厂商声称的范围内。
4.3分析测量范围(线性范围)评价方案
依照CLSI的EP6一A[s]文件的要求,收集患者高限值与低限值标本,要求有足够的样本量能满足所需样本稀释和测量,将高浓度混合样品与低浓度混合样品按5H、4H+1L、3H+2L、2H+3L、1H+4L、5L的比例(或4H、3H+1L、2H+2L、H+3L、4L的比例)精确配制。
每个样品重复测定2次,记录结果。
所有样品应在一次运行中或几次间隔很短的运行中随机测定,最好在一天之内完成。
统计数据,剔除离群值,单个离群值可直接由数据组中剔除并进行重测,全部样本无需重新测定。
如发现多个离群值或数据点过于分散,需检查造成此误差的可能原因,对可能原因进行纠正后,对全部样本进行重新测定。
求出2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和每一稀释度的预期值。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预期值为X,以按比例稀释的实测均值为Y,得线性方程Y=aX+b,得到a、b及R2值。
X和Y分别为自变量和应变量,a为斜率,b为Y轴截距,R2为相关系数的平方,判断其是否线性。
制作线性差异图:计算出每一稀释度测定均值和预期值的差值。
以预期值为横轴,差值为纵轴,做图。
判定标准:若a在0.95-1.05范围内,R2>0.95,作b与0有无显著性差异的t检验,若P 值>0.05,直线回归方程可接受,可直接判断线性范围在实验已涉及浓度;若a 不在0.95-1.05
范围内,b 较大,舍去高值或低值组数据,另作回归统计。
直至缩小的分析范围其回归方程中a 和b 的判断符合要求,该范围为线性范围。
线性差异图:如果在每一浓度处的实测均值与预期值的差异值都在厂家声明的允许差异限之内,可进一步确认厂家声称可测量范围是可接受的。
4.4临床可报告范围评价方案
取一份高浓度的病人样本(接近最高线性范围)样品,用空白液或厂商推荐的稀释液进行系列稀释,稀释倍数包含厂家推荐最大稀释倍数(或根据临床需要),每个浓度重复测定2次,统计分析各稀释浓度的线性关系,确定最高稀释倍数。
判断标准:以样品原倍结果作为预期值,将样品进行稀释后得出的结果为检测值,计算各稀释倍数的实测偏倚,实测偏倚应在0.9~1.1范围内(个别项目0.8~1.2为合格)。
计算恒定误差(SDr )和比例误差(CVr ),一般要求CVr 小于1/4CLIA'88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计算平均稀释回收率,平均稀释回收率应在90~110%范围内(个别项目80-120%为合格)。
符合该条件的最大稀释度为该项目的最大稀释倍数。
4.5 携带污染率评价方案
用高、低值质控制品(或病人样品),先取高值质控品(高值样品)连续检测3次,结果记录为H1、H2、H3,再取低值质控品(低值样品)连续检测3次,结果记录为L1、L2、L3。
按下式计算携带污染率(%)。
携带污染率=
%1003
33
1⨯--L H L L
判定标准:携带污染率≤2%判定为符合要求(或参照厂家提供的携带污染率标准)。
5.器材
STago-R-Evolution 全自动血凝分析BECKMAN ACL TOP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6. 结果:定量验证结果均符合相关规定见附表一 7. 结论:
STago-R-Evolution 全自动血凝分析、BECKMAN ACL TOP 全自动血凝分析系统正确度、分析测量范围、临床可报告范围、携带污染等方面均符合要求。
报告人: 肖平
2012年5月30日
附表一血液组凝血分析性能验证评估表
第 5 页共7 页
第 6 页共7 页
第7 页共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