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专著——《国富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资本论》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经济学专著
——《国富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资本论》主要内容简介
杨 光
亚当·斯密 《国富论》主要内容:
《国富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一本经济学专著,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第3卷,共4章,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
第4卷,共9章,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国富论》一书比较全面地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主要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包括重农主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经济理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也因此成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国富论》全书采用篇章结构,共分五篇,各篇下辖若干章。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改进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品自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们的顺序”,主要论述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的创造,以及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第二篇“论财富的性质、蓄积和用途”,主要从资本的存在形式及用途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对社会劳动的影响,进而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第一、第二两篇可以统称为该书的理论篇,包含了斯密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即本书的实证篇,从城市和农村这个大的社会分工背景来研究影响财富增长的具体因素。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该篇可称为本书的批判篇,从研究经济思想史人手,分别针对重商主义、殖民主义和重农主义对财富创造的影响进行批判,进一步佐证第一、第二两篇提出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篇“论君主或联邦国家的收入”,主要论述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创造的影响。

从斯密的谋篇布局不难看出,本书写作的中心是研究社会财富如何生产和分配,围绕这个中心,斯密详细分析了各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出他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国富论》中,斯密向世人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社会经济运行原理图。

作者认为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要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有两种方法可行:一是改善劳动手段和劳动的组织方式,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尽量提高生产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中的比例(社会总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部分)。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既定生产技术水平下,就要努力扩大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和资本积累的多少。

不难看出,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最终的依靠力量都落在了资本积累上,可谓“殊途同归”。

很显然,资本积累也就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结果。

按照斯密的理论逻辑,在“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上述经济运行就像一部能够自我实现的“永动机”,社会财富在这部机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中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通观《国富论》,作者围绕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系统地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工资与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国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后来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只是把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细化,并没有实质性的超越。

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分别从论述人口过剩和“工资铁律”来发展斯密的学说,形成西方古典经济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也是在批判斯密理论多元化的基础上,从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角度构建劳动二重性学说,奠定了《资本论》的理论基石。

因此,斯密的理论尽管存在缺陷甚至显得混乱,但不失为一座巨大的经济学宝库,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国富论》的出版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国富论》为随即兴起的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和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技术,英国人用它来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最终成就了大国之梦。

《国富论》也被当时英国许多社会名流奉为经济学“圣经”。

人们对1815年英国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争,也给予了这样客观的评价: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不列颠军队的胜利,也是市场经济的胜利。

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英国军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密战胜了拿破仑。

《国富论》在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认为是影响人类文化的一百本书之一、经济学百科全书。

多少年来,学术圈常以“斯密说过与否”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种做法虽然有些古板,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斯密这位世界级大师不可摇撼的学术地位。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就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

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对比《通论》提出了以下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第一、在均衡原理上;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第三、在利息论上;第四、在政策上。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

基本观点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

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

心理上的消费倾向
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

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

凯恩斯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2.三大心理规律
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灵活偏好规律。

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1),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3),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

3.乘数原理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乘数原理占有重要地位,它绝不只是一个“数学概念”。

用凯恩斯的话来说:它是“整个就业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有了这一步,设消费倾向不变,则我们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所得与投资量之间,建立一个确切的关系”。

也正是以此为桥梁,凯恩斯将其经济理论导向经济政策,并指导经济实践。

4.资与物价理论
5.危机理论
《通论》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影响及贡献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

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马克思 《资本论》共三卷 主要内容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出版。

《资本论》第一卷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

按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篇构成第一部分,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至六篇形成第二部分,是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
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第三部分是第七篇,主要阐明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以及最初的资本是怎样积累起来的,马克思建立起了资本积累理论。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卷名为《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论述了关于资本形式及其循环的理论、资本周转的理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的所要研究的资本流通过程不是指狭义的流通,而是广义的流通,是包含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流通过程,是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流通过程的,但侧重点却是狭义的流通过程。

第二卷研究的这种资本流通过程,不同于简单商品流通过程,而是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在内的一种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对应三大部分。

第一篇包括第一至第六章,构成资本循环理论部分。

在这一部分里,主要以货币资本为重点,分析个别资本循环运动的环节及其连续性条件。

第二篇包括第七至十七章,是资本周转理论部分。

这部分主要以生产资本为重点,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决定因素。

第三篇包括第十八至第二十一章,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部分。

这部分主要以商品资本为重点,分析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比例以及其他条件。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流通过程,考察的是资本的形态变化,分析个别资本循环运动的环节及其连续性条件;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决定因素;分析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比例以及其他条件。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公开出版,它标志着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全面完成。

《资本论》第三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利润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生息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总揭露等等。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总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所谓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是整个社会所有资本总体的运动过程,是社会上所有全部各种资本形式运动的总过程。

所谓资本运动的具体形式,就是指工业资本、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等。

《资本论》第三卷共七篇五十二章,全卷可分作三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三篇,主要研究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包括第四至六篇,分别阐明了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以及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等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即第七篇,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神秘性进行总的揭露,从而完满地结束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剖析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