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 教学设计
《分子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且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分子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对分子运动现象的微观想象和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和药品:大烧杯、小烧杯、浓氨水、酚酞溶液、酒精、水、注射器。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一杯水、一块糖、一瓶香水的图片。
【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质,它们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由分子构成。
【引入】没错,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那分子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分子的性质。
(二)新课讲授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展示数据】展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
【提问】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举例说明】例如,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 3×10⁻²⁶kg,一滴水(以 20 滴水为 1mL 计)中大约有 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 10 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 100 个,日夜不停,需要 3 万多年才能数完。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难点:1. 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子的结构。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分子的基本特征吗?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 介绍分子的基本特性: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三、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10分钟)1. 讲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 举例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水的电解,葡萄糖的分解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
四、分子理论的应用(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吗?2. 学生举例,如蒸发、溶解等。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以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表现。
2.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理论,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写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分子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结构。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基本特性和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通过举例和作业,培养学生运用分子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
分子详细教案初中化学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分子的运动状态,进一步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分子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分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例如问学生: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吗?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什么样的?二、概念讲解1. 教师简要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组成,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是一种具有独立结构和稳定性的微粒。
2. 教师介绍分子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分子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等。
三、实验操作1. 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分子的运动状态,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水和空气中分子的运动情况。
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解释分子的运动状态,探讨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的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拓展应用学生通过讨论和实验,进一步探讨分子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加深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关于分子的知识和概念,强化学生对分子结构和特点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
中小学课程-《10.1认识分子》-名师教学设计
10.1《认识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大多数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知道分子非常小,一般物体中含有大量分子。
•过程与方法(1)领会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猜测(2)经历通过计算认识分子的“小”和“多”的过程,感知分子的大小,逐步形成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事例,意识到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里可能隐含着深刻的物理学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领会猜想是一种研究方法;认识和感受分子的“小”和“多”。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猜想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并领会猜想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举例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老师:每一年都有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说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学生议论纷纷),老师乘胜追击。
老师:看来同学们对物体的源头是什么也很感兴趣呀!其实,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问物质的本源是什么,宇宙有没有尽头。
现在我们依旧迷茫,小粒子、大宇宙这两座迷人的知识宝库仍在呼唤着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认识分子”。
【板书】10.1认识分子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德谟克里特的猜想(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04至107页中内容,想想人类是怎样认识分子的?我们注意到人类在认识分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猜测和想法,我们把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猜想”。
(2)什么是“猜想”呢?让学生看课本第104页下面的金钥匙:“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经常需要猜想”。
告诉学生猜想必须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乱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根据;对于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又要通过实验和实践去检验。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看课文后,你认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分子的呢?提出过怎样的猜想呢?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猜想:大块物质是由极小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认识分子的概念、特性,并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将微观转化为宏观,想象的学习方法及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教材分析:1. 重点:分子的概念及特性。
2. 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纯净物及混合物。
教学方法:实验法、微观想象法学法指导:观察法、想象法、阅读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兴趣和热情。
昨天,我家孩子问我:“妈妈,雨是怎样形成的?”我解释:光照射在水面,水变为水蒸气,到天上形成云,当云托不住水滴时,水滴就会落下,形成雨。
”可是他又问“天离我们那么远那么高,水滴既没翅膀有没有腿,怎么就到天上了呢?”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值得思考,如:为什么我们将湿衣服晾在太阳下就干了?为什么你放学刚回到家就闻到饭香了呢?【学生活动】学生从物理上已学的“分子”知识为背景,简单易懂,从浅入深。
【学生回答】因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物理学过)【教师提问】什么是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提问】保持水、二氧化碳、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味微粒是谁?换句话说,水是由什么构成的?二氧化碳呢?氧气呢?【学生回答】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许许多多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许许多多的氧分子分子构成的。
【师生共同总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联系已有知识总结注意点。
1、构成:微观(如: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组成:宏观(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2、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分子只是其中一种)3、微粒:微观粒子【设问】既然分子是微观粒子,那分子是大还是小呢?(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43页: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学生总结】分子的特性——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学生活动】回忆、思考分子还具有什么特性?【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隙(教师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子与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求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分子的概念和特征2. 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4. 分子模型的制作和应用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入分子与结构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分子的认知,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步骤二: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特征(10分钟)讲解分子的基本定义,分子的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实验示范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分子的认识。
步骤三: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15分钟)介绍分子结构的分类和性质,通过示意图、简单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分子结构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步骤四: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15分钟)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通过例题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表示和解读分子的结构信息。
步骤五:分子模型的制作和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制作分子模型,通过手工制作或使用分子模型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模拟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应用分子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步骤六:实验设计(20分钟)提供一个实验设计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分子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四、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讨论和实验操作等。
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制作分子模型的过程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分子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分子与结构相关的知识和应用,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初三分子教案
初三分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分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构成。
2. 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和组成。
2. 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示意图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
2. 检查预习:通过问题的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运动的了解程度。
3. 分子运动的特点: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的展示,介绍分子运动的特点,如热运动、碰撞等。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静电相互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等。
5. 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通过实验和讲解,引导学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如物质的熔化、沸腾等。
6. 实验操作:设计适合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7.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8. 锁定重点:通过提问和讲解,强调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的特点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评价:学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自己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如聚合物的性质。
2. 分子的运动与热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运动与热学之间的关系,如热膨胀等。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的概念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用分子运动的理论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分子科目:化学年级:初中课题:分子范本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了解分子的构成及性质;3. 能够初步掌握分子模型的概念及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分子的构成及性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分子构成的具体内容;2. 理解分子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实验室玻璃瓶中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引入分子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分子的存在形式和性质。
二、讲授(15分钟)1. 分子的定义和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单元,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
2. 分子的结构:分子通常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其结构稳定,不易改变。
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取决于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实验(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加热硫化氢气体和氧气气体的反应,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四、练习(10分钟)老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分子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五、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复习分子的定义和结构;2. 思考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具有怎样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
在引入分子的概念和内容时,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验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注重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3. 能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 分子的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
2. 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分子动画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分子的结构。
2. 提问:你们认为分子有什么特点和性质呢?二、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最小粒子,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 讲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的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隔等特点。
3. 举例说明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空气中不断运动,碰撞并传递能量。
三、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10分钟)1. 讲解分子的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2. 解释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具有热运动的能量,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3. 演示分子的运动实验,如烟雾实验或分子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分子的运动现象。
四、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现象(10分钟)1. 提问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香味能飘到远处、为什么水加糖后会变甜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现象,如为什么热水比冷水蒸发得快等。
五、总结和复习(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复习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
3. 提醒学生注意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讲解分子的组成和运动规律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的概念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教学中可能存在对分子的运动规律解释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分子运动规律的讲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分子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教案
课程目标:
1. 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结构特点
2. 掌握分子的性质与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分子的作用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基本概念与组成
2. 分子的结构特点与种类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性质
4. 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 介绍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最小单位,分子结构至关重要,决定物质的性质
-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些分子具有特定的性质?
2. 授课与讨论(20分钟)
- 讲解分子的组成和构成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 探讨不同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种类,比如简单分子、离子、共价分子等
-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结合实例说明分子性质的差异3. 案例分析(15分钟)
- 给出一些化学反应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分子的作用和影响
-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反应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4. 练习与小结(15分钟)
-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5. 课堂回顾与反思(5分钟)
-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 收集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反馈,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于分子结构与性质的理解。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子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设计
分子的分解与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由哪些物质组成。
2. 掌握分子的分解与组成的基本方法。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分子模型。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工具。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新课1.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简要说明分子的定义和组成。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概念,并与平时所见的物质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重要性。
步骤二:分子的分解1. 教师介绍分子的分解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分解两种方式。
2. 分别解释化学反应与物理分解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分子分解方式。
步骤三:分子的组成1. 教师向学生讲解分子的组成方式,包括元素和化合物两种。
2. 分别解释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通过分子模型的展示,深入了解分子的具体组成方式。
步骤四:分子的应用1. 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分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讨论有关分子的实际问题,如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反应的发生等。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五: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2. 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做好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价其课堂表现。
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环节中对分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总结与应用: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五、拓展与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种常见物质,深入了解其分子的组成和分解方式,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分子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1. 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增加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九年级化学上册分子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导学设计()含导学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一节课为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第二课时内容。
这个单元是学生微观世界的开始。
通过第一课时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将化学学习由从宏观转向微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宏观现象和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空气和氧气的性质,初步从宏观上建立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能用一些宏观现象证明分子的性质。
但是难以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
宏观的现象及概念不能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加以解释。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学会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3.学习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用磁扣组装常见分子,展示氧化汞和过氧化氢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并解释宏观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二)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实质。
五、资源准备课件、六组学生实验磁扣,磁性黑板六、学习策略1.主要以启发式、体验式教学为主。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动手机会。
3.应用典型物质、典型反应为例,降低理论学习难度。
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其在物质中的重要作用;2. 能够描述常见分子的性质,并分析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2. 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分子的极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2. 分子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有关原子和化学键的知识,提出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2. 温故知新(10分钟)复习分子的基本概念。
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引导学生回忆分子是如何由原子组成的,并强调“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理论讲解(15分钟)(1)分子的性质:极性、大小和形状。
a. 极性:通过介绍分子中不同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导学生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b. 大小:解释分子的大小是由原子数目和原子间键长决定的,并给出常见分子的大小顺序。
c. 形状:介绍分子的形状对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讨论分子形状对物质化学性质的影响。
(2)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a. 溶解性:通过分子之间的极性相互作用来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举例说明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特点。
b. 表面张力:介绍表面张力是由分子间的吸引力引起的,且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举例说明表面张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水的植物毛细管上升现象和水滴的形状。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与讨论,加深对分子性质和作用的了解。
(1)练习:根据给出的分子结构,判断其极性、大小和形状,并解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讨论:就分子的性质和作用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做适时的引导和点拨。
5. 归纳总结(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子性质和作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
6. 拓展应用(5分钟)通过实例或者视频资料,展示分子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如液体表面张力的应用在纤维素的合成、药物的研发等方面。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初中分子化学教案
主题: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分子的概念
2. 分子的结构
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4. 分子的性质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一些分子的例子,引起学生对分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结构和相互作用,让学生了解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
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的。
3. 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模型搭建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4. 讨论:和学生一起讨论分子的性质,如溶解性、电导率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
是如何与分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相关的。
5. 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扩展活动:
1. 搜集一些关于分子的新闻或科研文章,让学生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2. 观察一些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评价方式:
1. 实验操作的记录和结果
2. 练习的得分情况
3.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2. 实验教材和模型
3. 教学课件和图片
这份初中分子化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能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
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分子与结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 掌握分子的命名和写结构式的方法;3. 理解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和相互作用原理;4. 能够根据分子结构预测其性质和反应。
教学重点:1. 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 分子的命名和写结构式的方法;3. 分子间的化学键和相互作用原理。
教学难点:1.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2. 根据分子结构预测其性质和反应的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知识(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子,比如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是由哪些原子组成的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Step 2:讲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5分钟)2.1 分子的组成:介绍分子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强调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2.2 分子的结构特点:介绍线性分子、平面三角形分子、四面体分子等不同分子结构形式,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Step 3:分子的命名和写结构式(25分钟)3.1 分子的命名方法:介绍常见无机分子的命名规则,如氯化钠、硫酸、氯化铁等。
3.2 分子的写结构式:通过例题演练,教授分子写结构式的方法,包括考虑化合价、满足八电子原则等。
Step 4:分子间的化学键和相互作用原理(30分钟)4.1 化学键的分类:讲解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理。
4.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介绍氢键、范德华力等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并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实例。
Step 5:根据分子结构预测性质和反应(25分钟)5.1 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例题演练,引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来预测其性质,如溶解性、电导率等。
5.2 分子结构与反应的关系:通过例题演练,引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来预测其可能的反应类型和反应过程。
Step 6: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更多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关系,并鼓励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优秀教案教案
教案标题:认识化学分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3.能够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学重点:
1.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2.化学分子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运用化学分子的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理解和应用化学分子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和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化学笔记本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引出化学分子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分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实验部分可以通过分子模型实验或化学反应实验展示化学分子的组成和结构。
四、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化学分子的性质和特征。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分子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化学分子的知识,写出一篇关于化学分子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化学分子的概念和应用。
初中物理分子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扩散现象。
2. 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亲自在课堂上拿一瓶花露水并向教室喷,问大家是否闻到什么气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让我们闻到气味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物质的构成- 说明我们能够闻到味道,是因为有粒子飘到我们的鼻子里。
-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 分子是非常小的粒子,通常得用纳米(nm)为单位来度量。
2. 分子热运动-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扩散现象- 扩散是指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
- 扩散现象可以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分子运动的实验,如烟雾实验、染色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联系分子的热运动进行解释。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的知识,总结分子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学生是否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3. 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物理认识分子教案
初中物理认识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性质和行为。
2. 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概念和性质。
2. 分子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运动规律。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道具。
2. 分子动理论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为什么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有吸附现象?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分子的概念来解释。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分子吗?分子是什么?二、分子的概念和性质(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物质的化学性质。
2. 介绍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可以再分。
三、分子的运动规律(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速率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2. 实验演示:用分子模型道具展示分子的运动。
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很近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2. 实验演示:用分子模型道具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五、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10分钟)1. 举例解释: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当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物体体积膨胀;当物体冷却时,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物体体积收缩。
2. 举例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有吸附现象?当不同物体接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会使它们相互吸引,从而产生吸附现象。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的概念、性质、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 提醒同学们要善于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化学 分子教案
初中化学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大小、运动、相互作用等。
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的定义和特性。
2. 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1. 分子的大小和运动。
2.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模型或图片。
2.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分子是什么?2. 学生分享对分子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分子的定义。
二、分子的特性(10分钟)1. 分子的大小:展示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分子的尺寸,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非常微小。
2. 分子的运动:解释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介绍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分子的基本性质(10分钟)1. 分子的构成:介绍分子由原子组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种类的分子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2. 分子的性质:解释分子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性质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分子现象(10分钟)1. 案例一:酒精的挥发。
解释酒精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案例二:酸碱中和反应。
解释酸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分子的定义、特性和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子模型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对分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分析,理解分子的特性和基本性质。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分子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分子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分子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
反馈练习
通过练习及思考题巩固强化
布置作业
第29页—1、2第28页—家庭小实验
板书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分子
体积小保持物质
质量小化学性质
性质
运动分子
间隔一种微粒
观察、总结
分子的定义
1、引导分析上述两个变化:
分子不变→物质化学性质不变
分子改变→物质化学性质改变
2、小结分子定义,强调关键部分
3、强化概念,问:
(1)液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氧气和氮气的化学是否相同?
(2)以水变为水蒸气这个变化为例,说明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分析、概括
思考、回答
加深理解3Biblioteka 小结分子性质4、分子性质的应用
观察、思考、想象阅读、讨论、归纳
分组实验:品红在热水、冷水中的扩散
讨论、举例、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的实质
1、提问:水→水蒸气
硫+氧气→二氧化硫
分别是什么变化?变化中分子有没有改变?
2、计算机模拟上述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
思考、回答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演示:一张纸是否可以无限撕下去?
观察、思考、想象
新课教学
第一节分子
1、引导想象、分析
(1)常现象举例
(2)演示:
①氨分子扩散
②100毫升水与100毫升酒精混合
(3)展示苯分子照片
比喻说明
2、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的微观过程
2、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
《分子》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二章分子和原子
第一节分子
授课人:鞍山市第四十五中学李健
授课时间:
2007年10月8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概念。
2、使学生学会用分子的性质来解释一些现象,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