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神话文言文翻译
南海之内,黑水之南,有倭国。
有男子名屋,有女子名彼,居海中。
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贲禺。
译文:在我国南海的南部,黑水的南边,有一个名叫倭国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男子名叫屋,一个女子名叫彼,他们居住在海中。
还有一个神,他长着人的面孔和鸟的身体,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色的蛇,脚踩着两条红色的蛇,名叫贲禺。
《山海经·大荒南经》原文:大荒之中,有山名为崦嵫。
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在大荒之中,有一座名叫崦嵫的山。
有一位女子正在沐浴月亮。
帝俊的妻子是常羲,她生下了十二个月亮,这就是她开始沐浴月亮的时候。
《山海经·海外南经》原文:海内东南,北海之外,有黑齿之国。
为人黑,食稻啖蛇。
一曰在蜃东方,汤谷东南。
有黑齿国。
译文:在我国东南方向,北海之外,有一个名叫黑齿的国家。
那里的居民皮肤黝黑,以稻米为食,喜欢吃蛇。
有人说,黑齿国位于蜃的东方,汤谷的东南方向。
那里有一个黑齿国。
《山海经·大荒南经》原文:有神,两黄蛇,赤蛇在其头。
居北咸池,其为人,雨青黄。
译文:有一个神,他身上有两条黄色的蛇和一条红色的蛇在他的头上。
他住在北咸池,他的样子像人,能够降下青色的雨和黄色的雨。
《山海经·海内南经》原文:东海之内,凤鸟自歌,首文翼明,爰有百兽,相群爰处。
译文:在东海之内,凤凰鸟自己唱歌,它的头部有花纹,翅膀明亮,那里聚集着各种野兽,它们相互群居在一起。
《山海经·海内南经》原文:南海之内,有神,人面,三首,操戈,名挈。
在三危之西。
译文:在南海之内,有一个神,长着人的面孔,有三个头,手持戈,名叫挈。
他住在三危山的西边。
《山海经·大荒南经》原文:有神,人面,两蛇身,名曰延维。
译文:有一个神,长着人的面孔,两条蛇的身体,名叫延维。
山海经 原文与译文对照版
《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原文: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音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音遇)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音生),食之善走。
丽(音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音假)疾。
译文:南方第一条山系之首是鹊山。
鹊山的首峰叫招摇山,它雄踞西海之滨,山上有很多桂树,盛产黄金、玉石。
有一种草,它的样子像韭菜但开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吃了就不会感到饥饿。
有一种树,它的样子像构树但有树上有黑色的纹理,会发出四射的华光,名叫迷榖,佩戴它的(枝条、花叶)就不会迷路。
有一种野兽,它的名字叫禺长着白色的耳朵,四肢伏地而行也能人立奔走,它的名字叫狌狌,吃了它就能疾步如飞。
丽水从这里发端,向西流注入海,水中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佩戴它就不会长寄生虫。
原文:⑵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音掩)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离开招摇山)再向东三百里,有座堂庭山,山上长着许多多棪木,有许多白猿,盛产水晶和黄金。
原文:⑶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音猿)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离开堂庭山)再向东三百八十里,有座猨翼山,山中到处是怪兽,水中尽是怪鱼,盛产白玉,蝮蛇毒虫遍布其k ,还有许多怪蛇,和奇怪的树木,(山势险峻)无法攀登。
原文:⑷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音纽)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音毁)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离开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山南多产赤金,山北多产白金。
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的斑纹像老虎但尾巴是赤红的,发出的声音像人在歌唱,它的名字叫鹿蜀,披上它的皮毛(亦有可能是指佩挂鹿蜀的骨头牙齿)就能子孙满堂。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下面为大家带来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快来看看吧。
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经典古籍《山海经》书籍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
山海经山经西山经原文和译文
山海经山经西山经原文和译文西山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
译文:(西方第一列山系是华山山系,其中第一座山叫做钱来山,山上有许多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外形像羊却长着马一样的尾巴,名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护理治疗干裂的皮肤。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
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铜。
有鸟焉,其名曰䳋渠,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月暴]。
译文:(从钱来山往西四十五里,有一座松果山。
濩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渭水,水中蕴藏着丰富的铜。
山中有一种禽鸟,名叫䳋渠,外形像一般的野鸡,黑色的身子和红色的爪子,可以用来治疗皮肤干皱。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
有蛇焉,名曰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译文:(再往西六十里,有一座太华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现四方形,高五千仞,宽十余里,禽鸟野兽根本无法在此栖身。
山中有一种蛇,名称是肥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一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其兽多㸲牛,其阴多磬石,其阳多㻬琈之玉。
鸟多赤鷩,可以御火。
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译文:(再往西八十里,有一座小华山,山上的树木大多是牡荆树和枸杞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牛,山的北面盛产磬石,山的南面盛产?琈玉。
山里有许多赤鷩鸟,饲养它就可以避免火灾。
山中还有一种叫做萆荔的草,形外形像乌韭,但生长在石头上面,也攀缘树木而生长,人如果吃了它就能治愈心痛病。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阳多铜,其阴多铁。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食之使人不惑。
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
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鬣。
其鸟多鴖,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译文:(再往西八十里,有一座符禺山,山的南面盛产铜,山的北面蕴藏着铁矿。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
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青丘之狐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
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二、瑞鸟凤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
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
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三、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原文和译文
山海经山经南山经原文和译文南山经之首曰䧿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译文:(南方首列山系叫做䧿山山系。
䧿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它位于西海岸边,山上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山中有一种草,外形很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这种草名叫祝馀,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
山上又有一种树木,外形像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它的花会发光,光华照耀四方,这种树的名字叫迷榖,人如果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失方向。
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外形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字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使人走路飞快。
丽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许多叫做育沛的植物,人如果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译文:(再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堂庭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棪木,有许多白色猿猴,还蕴藏着丰富的水晶石及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译文:(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有一座猨翼山,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白玉,有很多蝮虫、奇怪的蛇、奇怪的树木,因此人是不能随便上去的。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有一座杻阳山,山的南面盛产黄金,山北面盛产白银。
山中有一种野兽,头部是白色的,长得像马,身上的斑纹像老虎,尾巴是红色的,吼叫的声音好像人在唱歌,名叫鹿蜀,人如果把它的毛发制成衣裳穿在身上,就可以多子多孙。
山海经全文翻译及配图
山海经全文翻译及配图.山海经全文翻译及配图(生僻字注音版)山海经异兽是《山海经》记载的奇异怪兽75种。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异兽1】蠃鱼【原文】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①;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①黄贝:据古人说是一种甲虫,肉如蝌蚪,但有头也有尾巴。
【译文】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异兽2】穷奇【原文】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
【译文】邽山,山上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牛,但全身长着刺猬毛,名称是穷奇,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吃人。
【异兽3】天狗【原文】阴山,有兽焉。
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译文】阴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野猫却是白脑袋,名称是天狗,它发出的**与“榴榴”的读音相似,人饲养它可以辟凶邪之气。
【异兽4】狰【原文】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
所为甚怪。
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
【译文】章莪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
山里常常出现十分怪异的物象。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赤豹,长着五条尾巴和一只角,发出的声音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名称是狰。
【异兽5】肥遗(鸟)【原文】英山,有鸟焉,其状如鹑①,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②,可以杀虫。
【注释】①鹑:即“鹌鹑”的简称,是一种鸟,体形像小鸡,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有黄白色条纹。
雄性的鹌鹑好斗②疠:癞病,即麻风。
【译文】英山,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鹌鹑鸟,是黄身子而红嘴巴,名称是肥遗,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麻疯病,还能杀死体内寄生虫。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下面为大家带来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快来看看吧。
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经典古籍《山海经》书籍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
《山海经》文言文翻译
原文:《山海经·海内经》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玄丘’。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石。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长毛,善吼,名‘独角兽’。
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喙,赤足,名‘丹顶鹤’。
有鱼焉,其状如鱼,而四翼,六足,名‘飞鱼’。
又有泉,其名‘北海之泉’,泉源涌出,其味甘美,饮之可愈百病。
”翻译:《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在北海的境内,有一座山,名叫‘玄丘’。
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玉,山下则遍布着砥石。
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样子像狗,却长着人的面孔,身上长满了长毛,善于吼叫,名叫‘独角兽’。
山中还有一种鸟类,它的形状像乌鸦,却长着白色的喙,红色的脚,名叫‘丹顶鹤’。
水中生活着一种鱼类,它的形状像鱼,却长着四只翅膀,六只脚,名叫‘飞鱼’。
此外,还有一处泉眼,名叫‘北海之泉’,泉水喷涌而出,味道甘甜可口,饮用它可以治愈百病。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北海之内的奇异景象,令人神往。
下面是对这段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北海之内,有山,名曰‘玄丘’。
在这片北海的境内,有一座名为“玄丘”的山峰。
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石。
这座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玉资源,而山下则遍布着砥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建筑材料。
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长毛,善吼,名‘独角兽’。
山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野兽,它的外形像狗,却长着人的面孔,身上长满了长毛,善于吼叫,这种野兽名叫“独角兽”。
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喙,赤足,名‘丹顶鹤’。
山中还有一种鸟类,它的形状像乌鸦,却长着白色的喙,红色的脚,这种鸟类名叫“丹顶鹤”。
有鱼焉,其状如鱼,而四翼,六足,名‘飞鱼’。
水中生活着一种奇特的鱼类,它的外形像鱼,却长着四只翅膀,六只脚,这种鱼类名叫“飞鱼”。
又有泉,其名‘北海之泉’,泉源涌出,其味甘美,饮之可愈百病。
此外,还有一处泉眼,名叫“北海之泉”,泉水喷涌而出,味道甘甜可口,饮用它可以治愈百病。
这段文言文通过对北海之内奇异的地理景观和生物的描述,展现了《山海经》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山海经故事大全白话
山海经故事大全白话【导言】《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之一,它是一部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对我国古代自然、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记录。
同时,它也成为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神话、传说、神怪人物等文化载体。
下面,将对《山海经》中的一些故事进行白话解读,带领读者进入神秘的古代世界。
【故事一】饕餮饕餮是山海经中的一种魔物,外形奇特,并有极强的攻击性。
传说它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常常出现在猎杀者的梦中,令人闻风丧胆。
饕餮身长九尺,一只眼睛,一只耳朵。
它的牙齿尖锐,口唇轻轻合拢便可以轻易地咬断青铜。
据说饕餮可以在瞬间击杀象、犀牛等强壮的动物,并破坏村庄,攻击行人。
在神话传说中,饕餮是天地间最凶恶、最可怖的动物之一。
它与猛兽一样,能吞噬人、兽、鬼,甚至是天神。
人们也相信,饕餮是与上古的混沌之神颛顼有关。
【故事二】狻猊狻猊是《山海经》中的一种传说生物,类似于狮子,但体型较大,有“无恶”之称。
据传,它是一种祥瑞动物,具有神灵之力,可以抵御邪恶、诸病之祸。
狻猊的形象独特,身上有犄角,牙齿锋利,背部长有毛发,尾巴如其名,呈现捲曲状。
它的皮毛柔软细腻,没有一根杂毛,能够抵御瘟疫。
在古代,人们深信狻猊是一种能够消灾解厄的吉祥生物。
它是一种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更被赋予了守卫皇城、吉祥如意、驱邪纳福等各种神圣的使命。
【故事三】大禹治水《山海经》中除了神话传说和神怪人物等,还有不少以历史事实为背景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禹治水。
据传,大禹拥有超凡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在治理洪水方面尤为突出。
他曾亲自带着手下的工程师,辗转各地调查、修建堤坝、整治水系。
最终,他的成功运河系统为后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大禹治水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壮举,也被赋予了“民之幸福者,禹之功也”这样的美好评价。
【故事四】白蛇传《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中,白蛇传的地位也非常特殊。
相传,白蛇化身为人类,与许仙相爱,两人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凤凰山归一。
山海经原文译文对照版
山海经原文译文对照版【原文】南山经第一(节选)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张扬之山,景荔径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例如韭而青华,其谓之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例如榖而白辨,其华四照。
其谓之爱好者榖,佩之Mareuil。
存有兽矣,其状如禺而白耳,条叶行人跑,其谓之狌狌,甲壳类之仁义跑。
丽麂之水出来矣,而西西源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并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金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
多白玉,多蝮虫,多鬼蛇,不容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
其阳多赤金。
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
多水,并无草木。
存有鱼矣,其状例如牛,陵位居,蛇尾存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例如领牛,其谓之鯥,冬死而复生。
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
其例如多玉,其阴多怪木。
存有兽矣,其状例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谓之猼訑,佩之为畏。
存有鸟矣,其状例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肢、三翼,其谓之 [尚鸟] [付鸟],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流之泽。
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
汉水出来矣,而南西源于淯,其中多白玉。
【译文】南方首列山系叫作鹊山山系。
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就是张扬山,矗立在西海岸边,生长着许多桂树,又蕴含着多样的金属矿物和玉石。
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是韭菜却上开着青色的花朵,名称就是预祝余,人喝了它就不深感饥饿。
《山海经》全文十八篇及白话文翻译
《山海经》全文十八篇及白话文翻译山海经《山海经》是先秦典籍中包含了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
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部奇书,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记叙神奇的人物、灵异的禽兽、域内园林、海外仙山,还有奇珍异宝……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幅神奇的远古生活图卷。
公众号:5000言•全文目录•简介•系统注:《山海经》拥有很多现今无法正常输入的生僻字,在本站中将会以以下方式表示。
例如:左右结构的(向+鸟),会以[向鸟(左右)]表示,上下结构则以[向鸟(上下)]表示。
第一卷南山经•南山一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第二卷西山经•西山一经•西次二经•西次三经•西次四经第三卷北山经•北山一经•北次二经•北次三经第四卷东山经•东山一经•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第五卷中山经•中山一经•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四经•中次五经•中次六经•中次七经•中次八经•中次九经•中次十经•中次十一经•中次十二经•第六卷海外南经•第七卷海外西经•第八卷海外北经•第九卷海外东经•第十卷海内南经•第十一卷海内西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第十三卷海内东经•第十四卷大荒东经•第十五卷大荒南经•第十六卷大荒西经•第十七卷大荒北经•第十八卷海内经Copyright © 2017-2022参考资料:蒋应镐《山海经(图绘全像)》、胡文焕《山海经图》、汪绂《山海经存》、陈梦雷、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康熙图本《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近文堂图本、毕沅《山海经》图本、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陈梦雷《方舆汇编.边裔典》、刘向,刘歆,思履《彩图全解山海经》本站内容已人工精校,如仍有错误或遗漏之处,请至邮箱:*****************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鄂ICP备13017733号-10。
山海经文言文翻译
原文: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鹊首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翼,其名为飞豚,见则天下大旱。
有鸟焉,其状如鹊,赤身,名鹰,可以御凶。
有木焉,其状如柏而有松叶,名白杨,其实如柏实,可以解酒。
有水焉,其名汤谷,汤谷有草,其名黄华,其实如韭,可以已疾。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名为狐九尾,见则其国大旱。
译文:南山经的第一座山,名为鹊山。
其山巅名为鹊首之山,山上盛产金玉,山下多美石。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猪却长有翅膀,名为飞豚,一旦出现,则天下大旱。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鹊,赤身,名为鹰,可以驱除凶邪。
山中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柏树却长有松叶,名为白杨,其果实如同柏实,可以解酒。
山中有一种水,名为汤谷,汤谷中生长着一种草,名为黄华,其果实如同韭菜,可以治愈疾病。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狐狸,却有九条尾巴,名为狐九尾,一旦出现,则其国大旱。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海经》所特有的神秘色彩。
飞豚的出现预示着大旱,鹰鸟可以驱除凶邪,白杨可以解酒,黄华可以治愈疾病,狐九尾的出现则预示着国家大旱。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山海经》中关于山川、物产、民族、宗教等内容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部著作不仅是神话传说的宝库,也是古代地理、民俗、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以下是对上述文言文翻译的详细解释:1. 鹊山:南山经的第一座山,位于南方。
2. 鹊首之山:鹊山的主峰,因其形状似鹊而得名。
3. 金玉:山上有丰富的金玉资源。
4. 美石:山下有各种美丽的石头。
5. 飞豚:一种长有翅膀的野兽,出现时预示着大旱。
6. 鹰:一种鸟类,赤身,可以驱除凶邪。
7. 白杨:一种树木,形状像柏树却长有松叶,果实可以解酒。
8. 汤谷:山中的水名,汤谷中有一种草名为黄华。
9. 黄华:汤谷中生长的一种草,果实可以治愈疾病。
神话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原文: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昆仑虚,其上有木千里,有鸟焉,其名鸾鸟,鸾鸟自相剡,以其羽为翮,食其毛,饮其血,传以相剡,乃自相食。
有水出其山,名之曰弱水,其色如酒,饮之可以不老。
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其名白泽,行于海中,见则天下大旱。
译文:在广袤的荒野之中,有一座名叫昆仑虚的山。
山上树木茂盛,延绵千里。
山中有一只鸟,名为鸾鸟。
鸾鸟之间以羽毛为翅膀,互相啄食羽毛,饮用彼此的血。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相互啄食,最终自相残食。
从昆仑虚山流出一条名为弱水的河流,其水色如酒,饮用后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如同牛,全身苍黑,无角,名为白泽。
它在海中行走,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大旱。
寓意:1. 鸾鸟自相剡,以其羽为翮,食其毛,饮其血,传以相剡,乃自相食:这段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即某些生物为了生存,不惜相互残杀。
这寓意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自私与贪婪,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和灾难。
告诫人们要摒弃自私,追求和谐共处。
2. 弱水如酒,饮之可以不老:弱水象征着长生不老的仙泉,寓意着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然而,真正的长生不老并非依赖外在的物质,而是内心修为的升华。
这句话告诫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而非沉迷于物质。
3. 白泽行于海中,见则天下大旱:白泽的出现预示着灾难的到来。
这寓意着在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的出现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4. 昆仑虚:昆仑虚是中国神话中的神山,代表着神秘和崇高。
此段描述昆仑虚,寓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探索精神。
同时,也暗示着人类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要勇于攀登高峰,勇攀科学高峰。
总之,《山海经·大荒西经》通过描述神秘的昆仑虚、鸾鸟、弱水和白泽等形象,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寓意深刻。
这些寓意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关注社会和谐、尊重自然规律,以及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神话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译:炎帝之少女名女娃: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号神农氏。
其少女,指炎帝的女儿。
名女娃,女娃是她的名字。
女娃游于东海:女娃在东海游玩。
溺而不返:溺水而未能返回。
故为精卫:因此变成了精卫鸟。
常衔西山之木石: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
以堙于东海:用来填塞东海。
译文:炎帝有个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未能返回。
因此,她变成了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用来填塞东海。
此段神话讲述了炎帝的女儿女娃因溺水而化为精卫鸟的故事。
女娃是炎帝之女,美丽聪慧,喜爱游玩。
某日,她在东海游玩时不幸溺水,未能返回。
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发誓要填平东海,以报父仇。
她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投入东海,以填塞其水。
这个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注释:1. 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号神农氏,教民耕种,尝百草,为民造福。
2. 女娃:炎帝之女,因溺水而化为精卫鸟。
3. 东海:我国东部的大海,古代传说为东海龙王居住之地。
4. 溺水:指被水淹没,无法呼吸。
5. 精卫鸟:传说中的神鸟,相传为炎帝之女女娃所化。
6. 堙:填塞。
7. 西山:指女娃经常叼树枝和石头的西山。
8. 东海:我国东部的大海,古代传说为东海龙王居住之地。
此段神话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女娃溺水化为精卫鸟的描述,表现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山海经》里的10则经典故事,千百年以来的经典!
《山海经》里的10则经典故事,千百年以来的经典!《山海经》里的10则经典故事,千百年以来的经典。
1. 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
——《山海经·西山经》。
丹水从竹山中发源,向东南方向流入洛水,在水中有许多水晶石和人鱼。
2. 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山海经·西山经》。
(崦嵫山)山中有一种禽鸟,模样像是猫头鹰,长着人似的面孔,有着蜼似的身子、狗似的尾巴,它叫的是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大旱灾。
3. 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
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山海经·北山经》。
谯明水水中生有很多何罗鱼,他们长着一个脑袋、十个身子,它的叫声像是狗叫,人吃了它的肉可以治愈痈肿病。
4.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名曰幽鴳,其鸣自呼。
——《山海经·北山经》。
边春山中有一种野兽,模样像是猿猴,身上有花纹,爱笑,一看见人就假装睡着,名叫幽鴳,它叫的是自己的名字。
5.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
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
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山海经·海外西经》。
有一具十分丑陋的女体,在其生前被十个太阳晒死。
她横卧在丈夫之国的北面,临死之前用右手遮住了脸。
十个太阳悬挂在天边,女尸横卧在山顶上。
6.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
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
——《山海经·海外北经》。
无肠国处于深目国的东面,无肠国中的人没有肠子,身子很高。
聂耳国处于无肠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能使唤两匹花斑老虎,其行走要用双手托住他们的大耳朵。
7.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山海经·海内南经》。
氐人国在建木的西面,那里的生物都长着像人一样的面孔,鱼似的身子,没有脚。
8. 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
——《山海经·海内北经》。
文言文神话故事及翻译
文言文神话故事及翻译1. 文言文神话故事原文加翻译盘古开天辟地(山海经图)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在其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
神于天。
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故天去地九万里。
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
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
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血液为江河。
筋脉为地里。
肌肉为田土。
发为星辰。
皮肤为草木。
齿骨为金石。
精髓为珠玉。
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虫。
因风所感。
化为黎甿。
—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译文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
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
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2. 文言文神话故事及其翻译(越短越好)精卫填海原文: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你听过几个?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青丘之狐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
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二、瑞鸟凤凰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
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
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三、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文言文翻译练习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一直是令人痴迷的存在,它记述了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的山川、动物、植物、矿物、历史、风俗、神话传说等内容,为我们了解上古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堪称一部“上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山海经》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被历代文人取材加工,成为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些直接进入到现代影视剧中,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是如何被记载的吧。
一
青丘之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
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山的阳面有很多玉,山的阴面有很多可作青色颜料的矿物。
山中有一种兽,它的形状像狐狸,有九条尾巴,叫声像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吃了它的肉后就不会受毒热恶气的侵袭。
——《山海经·南山经》
二
瑞鸟凤凰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
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
渤海。
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再向东五百里是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
丹水发源于丹穴山,向南流入南海。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的羽毛色彩斑驳,花纹像文字的形状,它的名字叫凤凰,它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
这种鸟,自如的进食,自由自在的歌唱、跳舞,当它出现时,天下就会安宁太平。
——《山海经·南山经》
三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于东海。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山上长着很多柘树。
山中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爪,名字叫精卫,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
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女娃有一次去东海边游玩,不慎落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就化身为精卫,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想要把东海填平。
——《山海经·北山经》
四
比翼鸟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
译文:比翼鸟栖息的地方在南山的东边,这种鸟是一青一红两只鸟的翅膀并在一起。
——《山海经·海外南经》
五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追着太阳跑,离太阳越来越近。
这时,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把黄河和渭河的水都喝干了,他还是觉得渴,便想去喝北边的大泽中的水。
但是还没赶到大泽,他便在路上渴死了。
夸父临死前扔掉了手中的手杖,这根手杖变成了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六
扶桑树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
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译文:黑齿国的下面是汤谷,汤谷上有一颗扶桑树,那里是十个太阳洗浴的地方,位于黑齿国的北边。
在水中有一棵大树,下面的树枝上住着九个太阳,上面的树枝上住着一个太阳。
——《山海经·海外东经》
七
开明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译文:昆仑山南边的深渊深达三百仞。
开明兽的大小与虎相似,有九个脑袋,每个脑袋上都长着人一样的脸,面向东站立在昆仑山上。
——《山海经·海内西经》
八
常羲浴月
有女子方浴月。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有一位女子,正在给月亮洗澡。
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是她刚开始给他们洗澡。
——《山海经·大荒西经》
九
黄帝战蚩尤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
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译文:有一座系昆山,有一个共工台,射箭的人不敢向共工台所处的北方而射。
有一个人,穿着青色的衣服,名叫黄帝女魃。
蚩尤制作出金属兵器后去攻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与蚩尤作战。
应龙把水蓄起来,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
黄帝于是把一名叫魃的天女从天上请了下来,魃从天上下来后,雨就停止了,于是杀了蚩尤。
魃再也不能回到天上了,凡是她所居住
的地方就不会下雨。
叔均把这件事告诉了黄帝,黄帝让她居住在赤水的北边。
叔均被任命为主管田地的官。
魃常常跑到别的地方去,人们想要把她赶走,就要说“请魃往北走吧!”并要清理水道,疏浚沟渠。
——《山海经·大荒北经》
十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译文:大地上洪水滔天,鲧未经天帝同意,偷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
天帝命令祝融把鲧杀死在羽山之郊。
鲧死以后,从腹中诞生了禹。
天帝于是命令禹治理洪水,禹最终区分规划了疆土,并划定了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