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研报告材料
怒江傈僳族风俗与文化调查报告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57万余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
主要从事农业。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
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历史由来】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份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掴、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它民族的血缘。
【语言文字】傈僳族操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西方传教士创制的大写拉丁字母及其倒写变体作字母的文字,还有一种自己创造的没有字母的音节符号,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行。
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缀满爱的头饰——“俄勒”】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文化--傈僳族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2014-12-9
• 白、黑傈僳族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或黑丝绒长裙。已婚妇女戴大 铜耳环,头上以珊瑚、料珠串缝为帽,胸前戴玛瑙、海贝或银币。花 傈僳服饰鲜艳,妇女头戴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穿及地的长 裙。各地傈僳族男子喜用青、黑、蓝、白色布作包头,穿自织的麻布 长衫或短衫和及膝的裤子。成年男子左佩砍刀,右挎弩弓和用熊皮或 猴皮做成的箭包。 • 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 欢头戴珠帽“额勒”。“额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小铜珠编织 而成的精美头饰。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 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 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 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 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 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额勒”,头顶上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 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 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之感。这是傈僳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心爱之 物。
重要节日 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 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 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1950 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 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 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 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 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过'刀杆节”。分两天活动, 第一天“下火海”,用栗柴烧成一大堆火炭,表演开始,五个 人赤脚围着火炭跳出跳进,然后“打火滚”,即在火炭上翻滚; “洗火脸”,即捧起火炭洗脸;最后把在火炭里烧烫了的铁链 子拿在手里传来传去,叫“拉火链”,表演完毕群众一起跳舞。 第二天“上刀山”,把32把磨得锋利的长刀,横绑在两根高四 丈的粗栗木杆上成梯子形,顶端有红旗、鞭炮,在一片鞭炮锣 鼓声中开始表演。
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英文名称Lisu Li-Su Lisaw)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傈僳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节日有刀杆节文化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艺术傈僳族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
信奉原始宗教。
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
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舞蹈因地区不同而异,怒江流域的民间舞蹈只舞不歌,完全以竖笛(与羌笛相似)、横笛、琵琶、二弦、西北民族乐器和自制的弹拨乐器“达比亚”为舞蹈伴奏。
舞蹈名称一般以舞步动作为名,更多的随乐曲名称而定。
每逢节日、播种和收获后,人们都要跳被称为“迷依刮克哦”的自娱性《生产舞》。
这个舞蹈据说产生于17世纪,当时的傈僳人还处于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舞蹈只能以模拟各种动物为主。
在后来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傈僳人学会了务农,渐渐把模拟动物的原始舞蹈改进成为表现农务的《生产舞》。
傈僳族风情漫记
二、风俗习惯
1、婚娶
傈僳族青年男女经过恋爱、问婚、定婚等 系列程序后,便开始筹备婚礼。在彩礼议定 后,由男方家择定结婚日期,婚娶中一般征 得舅舅同意,媒人一般要由舅舅充当。婚礼 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由男方家请伴郎 去接亲,男方家则在门口摆酒席,待新娘接 到,双方对唱《迎亲调》,男唱:“请来吃 啊请来唱,吃不完的啊,是肉,喝不完的啊, 是酒。”女唱:“我们象燕子般飞来,把你 家的酒和肉吃个光、唱个尽。”调子唱完, 男方家把新娘迎进门,招待送亲人员和宾客 吃饭。 婚礼上,老年人围着火塘,一边唱歌,一 边摆家谱;青年男女则围成圈儿跳舞唱歌, 狂欢达旦。婚后三天,新郎新娘带上酒、肉 回门,在女方家住数日,新郎帮忙砍柴、犁 地,新娘织麻。返回时,女方父母给女儿一 只母鸡、一头猪、一口锅和一把镰刀。
“江沙埋情人” 0001.中国网络电视台[视频]傈僳族沙滩埋情人 20110518.mp4
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 县一带傈僳族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 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 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 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 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 “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 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 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 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 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 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 长寿
7、生产文化 傈僳族生产文化的种类比较多,主 要有:“花鸟历”、棍棒点种法、 “瓦纠”共耕、采集、狩猎习俗等。 (1)“花鸟历”是傈僳族人民按 照其居住地区的自然、气候和生产劳 动过程总结出来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自 然历法,它在指导傈僳族生产劳动方 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棍棒点种法是因傈僳族地区 有些山地坡度太大,无法牛耕和锄耕 而发明并形成习俗的。耕种时,每人 执一根削尖头的竹棍或木棍,在烧过 荒的坡地上戳一个小坑、撒一至二粒 种子,并自上而下点种。这种点法虽 然原始,但仍不失为一种防止水土流 失的绝妙方法。
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人口有多少民族有什么特色
导语: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
云南省傈僳族人口57.8万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海拔1500一3000米的河谷山坡台地上,多数以家族氏族为单位居住,结成10-50余户的小村落。
傈僳族历史悠久,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傈僳文有两种:一种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创制的用变体拉丁大写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另一种为解放后于1957年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分别称“老傈僳文”和“新傈僳文”。
傈僳族过去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凡丧葬、节庆、疾病都要请巫师“尼扒”杀牲祭鬼,敬神卜卦。
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傈僳族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丽江黎明乡傈僳族中现在还有200多人信奉基督教,在七个聚会点设有简易教堂,逢礼拜天、复活节、圣诞节均以讲法、祷告等形式聚会,教育信教群众不喝酒、不抽烟、注意清洁卫生、不杀牲祭鬼、遵纪守法等等,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狩猎在傈僳族的传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傈僳族男子都在狩猎生活中练就了高超的射弩技艺,射弩比赛时,射手以能将竹箭射在刀刃上劈为两半者为胜。
傈僳族还有纪念汉族英雄的“刀杆节”。
丽江黎明乡一带还有端午“赶山节”和立夏“圣水节”。
傈僳族人待客热情,礼仪也十分特别,遇有佳宾,主人端来一大碗
生活常识分享。
傈 僳 族
——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民族与社会发展、经济生活 ——宗教、礼仪禁忌 ——节庆活动、饮食、婚俗、建 筑、服饰
一、民族概况,人口地理分布
傈僳族是从唐代“乌蛮”部落集团中分化出来的,与彝族、纳西族在族 源上关系密切,其先民居住在今西昌、冕宁、盐边一带。傈僳族的族称最早 见于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的“栗粟两姓蛮”。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受 “勿邓”、“两林”和“丰巴”三大乌蛮部落统治。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 后受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6世纪中叶,由于战 争以及反对木土司的压迫,大批傈僳族人在头人括木必的率领下,渡过澜沧 江,翻越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地区。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 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 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 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 等县。此后,又有傈僳族陆续向西和向南迁移,形成今日的分布格局。 人口57.485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54年8月23日,建立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 为自治州。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阿米来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二、族称含义、语言文字
傈僳族(英文:Lisu; Li-Su; Lisaw;泰文:ลีสู่)发源于青康 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西藏、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 性质的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 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新文字。(历史上傈僳族并没有文字,19世纪初维西 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了音节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亦称 竹书),这是傈僳族的第一种文字;后来又由英国人和英国传教 士创造了两种拚音文字,称为“老傈僳文”。上个世纪50年代 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 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现在使用较多的是新、老傈 僳文两种。
傈僳族历史 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民族特色。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在跨越历史长河期间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血液。
每个民族相传至今都是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和残酷。
那么下面一起来傈僳族文化了解傈僳族的起源吧。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傈族_精品文档
傈傈族傈傈族简介傈傈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傈傈族也被称为傈僳族、器朱傈傈族等,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在傈傈语中,傈傈族自称为“五几人”,意为“真人”。
傈傈族的历史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傈傈族是古代怒江上游地区的原住民。
他们居住在山区,以农耕和狩猎为生。
在古代,傈傈族与其他民族一同生活,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傈傈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特征。
在中国史书中,早在公元前222年,傈傈族就已经被记录在内。
傈傈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晚期。
在古代,傈傈族是有着高度组织的群体,他们信奉巫教,以巫师为首。
在傈傈族的社会中,巫教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巫师被视为傈傈族与神灵之间的桥梁。
傈傈族的文化特色傈傈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他们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傈僳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相似性。
傈傈族的文字传统上多采用古傣文进行书写,而后转化为拉丁字母拼音字母。
如今,傈傈族的文字是以拉丁字母为主。
傈傈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傈傈族的新年——火把节。
火把节是傈傈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二天举行。
在这一天,全族男女老少都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手持火把,在火把的照耀下,舞动着热情奔放的舞蹈。
火把节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时刻,也是傈傈族人民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傈傈族的婚俗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傈傈族人民婚姻的形式丰富多样,婚礼程序庄重而庄重。
傈傈族的男女年龄相仿,多数是在成年之后结婚。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一般需要数月的时间,从彩礼准备到婚房布置,每个步骤都必须按照传统习俗来进行。
婚礼当天,傈傈族的男女穿着华丽的节日服装,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傈傈族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
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
傈傈族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农耕方面十分熟练,他们采用的农耕工具主要是锄、锄头等。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傈僳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傈僳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
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习俗传承。
本文将从傈僳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点以及习俗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了解傈僳族的独特魅力。
傈僳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根据考古学研究,傈僳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史书记载,傈僳族是古代滇池地区的原住民,与古代南诏、大理等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
傈僳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迁徙和政权更迭,但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
傈僳族的文化特点丰富多样。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傈僳族有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此外,傈僳族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制作工艺而闻名。
传统民居建筑以竹木结构为主,灵活而坚固。
傈僳族的服饰以绣花、编织等手工艺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此外,民歌、舞蹈和戏剧等表演艺术形式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传承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傈僳族的习俗传承是他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山区的傈僳族人民依托着当地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习俗。
例如,傈僳族人民信奉自然万物有灵,崇尚“自然即神”的产生关系,以天地万物为自己的生命之本。
傈僳族人重视婚姻家庭,婚礼是传统的重要场合,常常有热闹的舞蹈和酒宴。
宗教也是傈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傈僳族信仰包括自然灵魂崇拜和土地神崇拜等,傈僳族人民通过祭祀、祈福等形式与神灵沟通,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之情。
习俗的传承对傈僳族文化的保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习俗和传统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然而,在当地政府和学者的努力下,傈僳族的习俗传承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发扬。
各种传统节日如泼水节、萨嘎祭等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庆祝,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承。
习俗传承不仅有助于增进族人对傈僳族文化的认同,也为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傈僳族文化的窗口。
傈僳族的跨国迁徙 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述论
傈僳族的跨国迁徙与藏彝走廊空间拓展述论傈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傈僳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傈僳族的发展过程中,跨国迁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与藏彝走廊的空间拓展密切相关。
傈僳族的跨国迁徙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由于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傈僳族开始向缅甸和泰国等周边国家迁徙。
在这一过程中,傈僳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尤其是在缅甸,傈僳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
在跨国迁徙的历程中,傈僳族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们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社区组织,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跨国迁徙也为傈僳族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经验,他们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傈僳族的跨国迁徙与藏彝走廊的空间拓展密切相关。
藏彝走廊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阶梯状地带,涵盖了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在这个区域内,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通过互动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而傈僳族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傈僳族和其他藏彝走廊的民族一样,都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在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傈僳族的跨国迁徙和藏彝走廊的空间拓展是相互促进和影响的,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哪⾥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傈僳族历史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哪⾥导语:傈僳族民族概况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家庭中⼀个古⽼的成员。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理、保⼭、德宏、傈僳族民族概况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家庭中⼀个古⽼的成员。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理、保⼭、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
四川省的盐源、盐边、⽊⾥、德昌等县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统计,傈僳族⼈⼝数为634912。
使⽤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先后使⽤过3种⽂字,⼀种是西⽅传教⼠创制的拼⾳⽂字,⼀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节⽂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字,已在怒江傈僳族⾃治州推⾏。
傈僳族的名称,最早见于唐⼈著述,樊绰的《蛮书》称之为“栗粟”,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个组成部分。
它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
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沙江两岸,曾受“勿邓”、“两林”两个强⼤部落的统治。
12世纪以后,傈僳族先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知府⽊⽒的统治。
16世纪中叶,由于战争以及反对⽊⼟司的压迫和掠夺,⼤批傈僳族⼈在头⼈⽊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进⼊怒江地区。
此后的两个世纪,陆续有⼤批傈僳族往西和往南,迁⼊德宏、临沧、耿马等地。
有的则沿⾦沙江南下,进⼊禄劝、⼤姚等地。
19世纪20年代,清朝在靠近内地傈僳族分布的丽江、永胜、华坪等地,实⾏“改⼟归流”。
⼀些世袭的纳西族和⽩族⼟司为流官所取代。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活常识分享。
少数民族傈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才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 的认识和兴趣逐渐减弱。
政府及社会力量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作用
政府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傈僳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 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傈僳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 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迁徙历史
傈僳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 ,逐渐从青藏高原向云南地区迁 徙,形成了现今的分布格局。
傈僳族的地理分布
主要聚居地
傈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省怒江 地区,这里也是傈僳族自治州的所在 地。
扩散分布
除了主要聚居地外,傈僳族还扩散居 住在云南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四川、 贵州等省份。
傈僳族的人口数量
01
根据最近的统计数据,傈僳族的 人口数量约为XX万人,是中国少 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02
由于傈僳族多数聚居在偏远山区 ,人口统计存在一定的困难,因 此具体数字可能会有一定波动。
02
傈僳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的特点
色彩鲜艳
傈僳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五种 颜色为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富有视觉 冲击力。
饮食禁忌
傈僳族有一些饮食禁忌,如禁食狗肉、鹤肉等。同时,他们 也不喜欢浪费食物,认为这是一种不尊重自然和祖先的行为 。
待客之道
傈僳族非常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拿出最好的 食品和酒水招待客人,尽显其淳朴、诚实的民族性格。在餐 桌上,主人会让客人坐在火塘旁的上座,这是傈僳族尊重客 人的表现。
05
多样化装饰
服饰上常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和饰品 ,如银饰、珠子、羽毛等,既富有民族特色 ,又展现出丰富的装饰艺术。
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民族文化 - 德昌傈僳从哪来)
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民族文化|德昌傈僳从哪来)傈僳,见诸史籍称呼不一,有栗粟、力苏等。
唐《蛮书》卷四名类四:“栗粟在茫(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之种族。
”元,德昌路所辖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即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张、吉二土司。
清《德昌所志略》记载威龙州所属夷人二种,猁苏为其中一族。
明洪武十三至十六年(1380—1383),居住在今米易境内的布朗族酋长贺纳木尔与吉土司械斗,部分傈僳族人受贺裹胁卷入,后被官兵和卫所屯军、土司武装“讨伐平定”。
傈僳族人或被分赏给当地头人沦为奴隶,或被土司加重其徭役,引起逃迁。
川滇结合部的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始成为傈僳散居之地。
公元1522—1619年,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和相邻西藏农奴主之间为争夺地盘爆发了长达80多年的争战,土知府年年调集金沙江、雅砻江两岸的傈僳人参战,傈僳族人不堪压迫,四外逃亡,其中一部分人经华坪、阿喇、仁和、务本等地到达米易县盘龙寺一带定居。
之后,嘉庆六至八年(1801—1803)发生恒乍绷维西起义,道光六年(1826)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也都曾引起傈僳族人的大流徙,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希望德昌县境内傈僳族相传从米易县迁入,最早入境的张姓约在1660年前后,已逾9代。
傈僳族中有传:张氏原住今米易米易县新山乡,因战乱被迫逃亡。
张氏弟兄破碗为契作为以后碰头相识的记号。
哥哥带人顺安宁河而下,渡金沙江进入云南,先住永仁,后迁禄丰。
弟弟一行溯安宁河北上进入德昌,在茨达和入安宁河口处西折,在溯花马河来到四方碑(今六所乡新安村一组)。
当时傈僳人少,势单力薄,身居山林。
后,张氏陆续将成年女儿嫁与附近汉族邝、邓、杜氏人家为媳,供上“香火”,通过与汉族联姻站稳脚跟,至今,张姓傈僳族尚有供香火与不供香火之分,源出于此。
此后,傈僳族人互相串连、联姻,从米易、攀枝花、盐边、云南等地皆有入迁。
至1951年,全县有傈僳族264户,1419人。
傈僳族
傈僳族一、概述傈僳族最傈僳族少女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二、饮食文化傈僳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酥油茶据说,从前的藏区有辖和怒两个部族,曾因发生冲突而势不两立。
但是辖部落土司的女儿美梅措在劳动中与怒部落土司的儿子文顿巴相爱,由于两个部落的历史冤仇,辖部落的土司派人杀害了文顿巴,当在为文顿巴举行火葬仪式时,美梅措奋不顾身跳进火海殉情。
二人死后,化作茶树上的茶叶和盐湖里的盐,这样每当藏族人打酥油茶时,茶和盐就能再次相遇。
酥油茶是迪庆傈僳族群众每日必备的饮品。
是西藏高原生活的必需。
一来可以治高原反应,二来可以预防因天气干燥而嘴唇爆裂,三来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寒冷的时候可以驱寒,吃肉的时候可以去腻,饥饿的时候可以充饥,困乏的时候可以解乏,瞌睡的时候,还可以清醒头脑。
茶叶中含有维生素,可以减轻高原缺少蔬菜带来的损害。
酥油茶颜色与浓可可茶相似,喝一口茶,茶香很浓,奶香扑鼻,有一种特殊的回味。
琵琶肉琵琶肉为中甸藏区一种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
对迪庆藏族人家说,琵琶肉的腌制方法是神仙教的,不过具体情节各地不一。
有的地方的人们说,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来到人间,她十分喜欢迪庆藏族人家的善良忠厚,便在教会人们耕地养畜之后,把一手腌制肉食的绝活也传给了大家。
而另一些地方的人们则说,从前有一位老猎手,经验丰富又射得一手好箭,因此只要上山,就绝不会空手而归。
他觉得自己的好运气都是神仙给的,所以总忘不了祭献山神、猎神。
老猎人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一次打到的猎物太多,吃不完,放了几天就坏了。
【丽江地图·文化】路西村傈僳族的民风民俗
【丽江地图·文化】路西村傈僳族的民风民俗丽江文艺▏丽江地图 | 文化 | 傈僳族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氏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其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施蛮”、“栗蛮”及“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
元明时多受丽江等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人在头人“阔幕毕庞”的率领下,向滇西北的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的清朝统治时期,傈僳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多次迁徙,大多隐居于深山峡谷之中。
在路西境内的拉课剑盘,至今还有当年傈僳族起义军与清朝官兵厮杀的战场遗址和当地傈僳族头领的坟墓“英雄坟”。
傈僳族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傈僳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
路西村委会现有人口2735人,其中傈僳族就占1938人,居住在路西村的其它民族也都会说傈僳语,路西村傈僳族的傈僳语很独特,跟周边黎明乡、鲁甸乡的傈僳语发音大不相同,黎明、鲁甸、维西、怒江等地的傈僳语等于是傈僳语的“普通话”,而路西的傈僳语好像是“本地方言”。
路西的傈僳族人民善良朴实,素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美誉。
民间艺术丰富多彩,能歌善舞,每到收获、结婚和盖房等时节都要尽情歌舞。
由于地势和习惯的影响,傈僳族多居于高山缓坡地带,路西无聚居几百户的村落,一般都是两三个山头住着几十户为一村,村寨之间相隔较远。
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种类主要有木楞房、土墙房,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一切生产活动,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礼习俗在旧社会,路西傈僳族男女青年虽然有较大的社交自由,但由于父母包办婚姻盛行,通过自由恋爱的并不多。
寻访傈僳族(上)
寻访傈僳族(上)
张惠君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傈僳族,从哪里来?始祖是准?只有少得可怜的记载和谜一样的神话传说。
许多人为了得到满意的答案,潜入到浩瀚的史料中去找寻,找呀找,还是只有那不多的早已被前辈们发现的“数十行字”。
一些不满足那寥寥“数十行字”的人又沿着傈僳族迁徙的线路,走进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峡谷和伊洛瓦底江流域。
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傈僳族村寨寻访,想听一听傈僳族是怎样说的,看一看傈僳族现在的生活境况.感受一下傈僳族的真实情感。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张惠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56
【相关文献】
1.寻访傈僳族(下) [J], 张惠君
2.后臀上的民族历史:傈僳族“尾饰”的文化内涵 [J], 何奎
3.傈僳族三弦歌舞音乐(上) [J], 傅晓;晓黎
4.穿越世纪的守望——百岁老人寻访札记(上) [J], 钱烨
5.[俗]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 [J], 朝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旅游职业礼仪:傈僳族
傈僳族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以农业为主,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共有人口57万。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傈僳族禁忌:傈僳族在长年的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该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
祭鬼神或祭龙树时,忌妇女参加。
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否则,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不吉。
祭家鬼时,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否则会有疾病。
禁忌用茶叶敬猎神,据信,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兽,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否则,猎而无获。
(2)产忌。
产妇分娩,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防鬼闯入。
婴儿啼哭不止,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
产妇忌吃线猪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鸡肉。
若生男,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生女,不可穿鞋进家;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忌期为10至13天。
忌横抱婴孩,以为是抱死人之相。
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等等。
若触犯这些禁忌,婴儿有夭折、短命的危险。
(3)丧葬禁忌。
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
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葱、蒜,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会导致更重的灾祸。
(4)礼俗禁忌。
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
忌拄手杖进家门,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
家有客时,忌扫地,忌洗脸。
杀鸡待客时,忌妇女切肉。
(5)生活习俗禁忌。
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
家长外出时忌扫地,怕对家长不利,因死人时才去扫地。
在房前屋后忌喊"哦",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
少数民族文化--傈僳族
傈僳族,⼈⼝有574856⼈,云南北部努江傈僳族⾃治州的碧江、福贡、贡⼭、泸⽔四县,是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区。
其余散居在附近的腾冲和四川接壤的地区,多与汉、⽩、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
⼋世纪时,傈僳族的先民居住在⾦沙江两岸。
⼗六世纪中叶开始进⼊怒江地区。
⼗七、⼗⼋两个世纪中,⼤批傈僳族迁⼊云南德宏和临沧、耿马等地,有的沿⾦沙江南下进⼊绿劝、⼤姚等地,繁衍⽣息。
傈僳族有本民族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
原有结构不完整的⽂字,经1957年的创制,形成了现在通⽤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字。
傈僳族地区重峦叠障,百川汇流,境内怒江和澜沧江分流其间,形成南北⾛向的两⼤峡⾕区,出产名贵的⽪⽑和⼭货,矿产和⽔⼒资源也很丰富。
傈僳族的节⽇同附近的汉、⽩、纳西等民族相近。
阴历正⽉过年,六⽉过⽕把节,⼗⽉过收获节。
他们性格爽朗,热情好客,历来被传为佳话。
绚丽的服饰 傈僳族男⼥⽼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
各地服饰⼤同⼩异。
根据服饰的颜⾊分为⿊傈僳、⽩傈僳、花傈僳。
聚居在怒江⼀带的⽩、⿊傈僳族妇⼥,普遍穿右衽上⾐,⿇布长裙;已婚妇⼥戴⼤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
年轻的姑娘喜欢⽤缀有⼩⽩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还喜欢在胸前佩⼀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圆孔。
⼀些贵重的胸饰可值⼀⼆头黄⽜。
永胜、腾冲⼀带的“花傈僳”,服饰较为艳丽美观,妇⼥均喜欢在上⾐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坠⼤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
各地傈僳族男⼥服饰都是⿇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
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畜发辫于⼤脑后。
⼀些富裕家的男⼦,左⽿戴⼀串⼤红珊瑚,以⽰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所有成年男⼦都喜欢左侧佩挂长⼑,⾝背⼿⼯缝制的花包,并缀有红绿⾊⼩绒球,或站⽴或狩猎,显得威武英俊。
嚼烟与“贴⾯酒” 傈僳族男⼥都有嚼烟与饮酒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傈僳族历史傈僳族起源于什么时候
导语: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民族特色。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
傈僳族的起源与历史来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和民族特色。
傈僳族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
在跨越历史长河期间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血液。
每个民族相传至今都是需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和残酷。
那么下面一起来傈僳族文化了解傈僳族的起源吧。
傈僳族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与彝族同属一个族源。
其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著述。
唐代史籍称“栗粟两姓蛮”或“栗蛮”及“施蛮”、“顺蛮”,均属“乌蛮”,分布在今川、滇雅碧江、金沙江、澜沧江两岸等广阔地带;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
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
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
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
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傈僳族历史悠久。
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
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
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
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族”、“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