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练习题

合集下载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文言18个虚词(例释与练习)

(3)天下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 ( 哪里 )
(4)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
( 于之 )

1.句末语气助词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
何以能鼓乐也?
疑问或反诘,呢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呀
屈平疾王之不聪也。
陈述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停顿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连举停顿
(它的(真相) )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直猗 先生且喜且愕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 又……又 一面…一面 而且 况且 表让步,尚且
( 如,动词 )

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所 3.所以
①表示“……的原因”
②表示“用来……的东西(人、 手段、方式、方法、凭借等)”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用此,用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递进:并且,而且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假设:如果,假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因果:因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修饰:地或不译

(2)第二人称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而已:罢了

高考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高考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1.而(1)连词①表并列。

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③表承接,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B.匈边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⑤表假设,“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荆轲刺秦王》)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⑧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代词,通“尔”,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况:“何况”,用反间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庖丁解牛》)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既而儿醒,大啼。

夫亦醒。

(《口技》)2.何(1)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鸣。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上)-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考点知识解读
1. 而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 系等。例如: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假设。 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递进。 ⑤连词,表修饰。 ⑥连词,表承接。 ⑦代词,通“尔”,你。 ⑧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参考译文】 用兵,是一种变幻莫测的方法。要同心协力,千不要像螃蟹那样六条
腿两只钳,不然,那么你凭什取胜呢?所以冯婉贞说:“诸位将军如果想打 胜仗,可以向我学习。”冯氏年龄虽然小,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冯氏 比其父更胜一筹。冯婉贞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不是效仿一般的 书生那样整天思考(而不学习)。多加考虑之后再去实施,所以抵抗敌军 能够取得胜利。(冯氏)不是人们所说的柔弱女子,而是巾帼英雄啊。
其二、(2022浙江卷)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 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 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 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 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 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 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 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 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 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 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中)-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答案】(1)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 士人和百姓怎么办?” (2)现在我请求找来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 定之后安置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打败;“召”,召见;“奈……何”,把……怎么办。 (2)“请求”,请求找来;“鳏寡”,丧妻丧夫;“论”,评定;“供 秩”,供给生活物品,可意译为“安置”;“焉”,代词,他们。
1.用作连词: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假设:如果,假如。】
2.用作代词: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
3.用作动词: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表示比拟,比较。】
答谢景山书 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 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 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 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 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 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 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 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 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 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 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可编辑修改word版)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配套练习一、而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

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例②: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例②:吾恂恂而起。

例③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

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复音虚词。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题(一)而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2、当堂检测:判断“而”在文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①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②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④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⑤而.思也。

三思⑥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⑦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⑧而.。

答案:①连词,并列关系;②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③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④连词,递进关系;⑤连词,修饰关系;⑥连词,承接关系;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二)何1、[即时小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2、当堂检测: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3、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劝学》
4、子而思报父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5、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8、提刀而立。


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5、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1、秦以攻取之外,大则获邑,小则得城。

《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六国论》
3、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5、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勾践灭吴》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7、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8、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9、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0、贤不必以,忠不必用。

《屈原列传》
11、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所谓华山洞,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游褒禅山记》
3、距其院东五里。

《游褒禅山记》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5、余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6、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7、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10、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11、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真耶?《祭十二郎文》与
1、与尔三矢。

《伶官传序》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4、夫六国与秦皆诸候。

《过秦论》
5、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1、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3、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4、留等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5、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6、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

1、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五人墓碑记》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

《鸿门宴》
3、河水清且涟漪。

《诗经》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5、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论语》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六国论》
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4、陈涉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6、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7、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记》
3、见宫殿数十所。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5、亲小人,远贤人,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说》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7、以百步笑五十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8、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9、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若
1、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4、、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

《石钟山记》
4、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6、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2、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3、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
4、沛公然其计。

《鸿门宴》
5、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6、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伶官传序》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4、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6、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个职业上)。

《捕蛇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