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1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电影,那就是“赛德克巴莱”,主要是在说在日本统治下的原住民族,因文化、种族的冲突,而引发的“雾社事件”。
从他们的奋战过程中,我心中有了许多感触。
电影一开始,赛德克族住在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过着生态平衡的生活。
但是随着日治时代的来临,他们被强迫改变原本的生活,让头目莫那鲁道非常痛心。
赛德克年轻人要求莫那鲁道带领他们反击日本人,于是他们的战争必就此展开。
莫那鲁道明知道这是场必定会输的战役,但还是拼命的反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么做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死后才能走上让祖灵认同的彩虹桥。
“如果文明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他们不愿意让他们的猎场就这样被文明给吞没,他们宁愿光荣地死去,也不要羞耻的活着。
他们靠着这种意念,前往公学校的运动会血祭祖灵,他们的勇气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民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不只原住民,就连汉人在以前的作为也跟现在差很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如果说打打杀杀是不对的,这种用现代角度来批评,是不公平的。
我们应该要反过来思考他们有什么地方是值得敬佩的。
他们即使遇上连自己都心知肚明敌不过的敌人,他们还是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
换作是你,你办得到吗?他们把他们的不甘心用实体行动表现了出来,而你又如何呢?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2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影片以1930年代中山陵一带的布农族为背景,讲述了布农族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我观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震撼和感动。
下面将从剧情、表演以及审美角度对《赛德克巴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剧情《赛德克巴莱》通过细腻而真实的剧情展现了殖民时期布农族人民的艰难处境和抗争精神。
剧中的主人公在日本人的压迫下,通过联合部落各族群,组织起一支勇敢、团结的抵抗军队,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土地而奋勇战斗。
剧情的发展精彩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观众时刻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表演《赛德克巴莱》的演员们表演出色,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真实地展现了布农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导演魏德圣授意演员使用台语进行对白,这不仅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也更好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观众能够听到清晰的布农族方言,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塑造细腻入微,情感真挚。
主人公贝希逐渐成长为布农族抵抗军首领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感情,深入人心。
观众会随着角色们的遭遇和成长,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愤怒、痛苦和坚强。
审美《赛德克巴莱》的影像美学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导演通过精心安排的摄影和布景,将华丽的山水和广袤的土地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色调运用非常突出,黑白和色彩的对比深化了故事的视觉冲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在影片中,导演魏德圣还巧妙运用镜头语言,通过细节的描摹,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电影中的慢动作、特写镜头和剧情跳跃等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并理解角色的心境。
总结《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情感的电影,通过剧情、表演和审美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影片中展现出了布农族人民在殖民时期的艰苦生活和坚决抵抗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坚强与勇敢。
同时,电影的影像美学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赛德克巴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性的思考。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历史与民族的崛起》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导演魏德圣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族的壮烈抗争史。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民族的崛起所感动。
以下是对电影的观后感。
在电影中,我第一次了解到赛德克族的存在。
这个曾经居住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原住民族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坚毅的战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从开始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到最终集结起数百人勇敢反抗,赛德克族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对自家土地的热爱和维护。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子孙后代和族人们的尊严而战斗。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节展现了殖民统治下的原住民生活,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赛德克族人民承受了残酷的奴役,遭受了无尽的屈辱和压迫,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尊严。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和力量在困境中燃烧。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对原住民族的历史经历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展现的不仅仅是赛德克族人的英勇抗争,也展示了日本殖民统治者对于原住民的残酷镇压。
电影中的血腥战斗描绘得非常真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尽管移情到电影情节中,我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的悲愤。
每一个赛德克族战士的牺牲都让人痛心,同时也让我对战争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电影中的摄影和美术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精心的布景和巧妙的镜头运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如画般美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电影中运用的原住民语言、服饰和音乐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赛德克族的世界中。
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感人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消失的过去,而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记忆。
赛德克·巴莱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也显示出人类精神的无尽力量。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电影《赛德克·巴莱》后,我心中百感交集,不得不冒死发表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
这部电影所呈现的内容让我感到痛苦和困惑,实在难以苟同。
电影中要求丈夫杀死妻子、少年之间互相残杀的情节,无疑是对最基本伦常底线的严重违背,这是绝不能容忍的行为。
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都不能成为合理化这种行为的借口。
此外,电影中宣传的保家卫国的圣战理念,与拉登的理念如出一辙,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恐怖主义行为,倡导和平、友爱和宽容。
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影片从下半场开始就充斥着无穷无尽的杀戮场面,各种残忍的杀害方式,如刀砍、枪杀等,不断地在银幕上闪现,血腥程度甚至让我这个成年观众都觉得难以承受。
难道杀戮一定要如此密集地表达吗?这种过度的血腥和暴力是否真的有必要?导演是否考虑过观众的感受?还有所谓的“爱国”情节,在我看来也是该片的一大败笔。
这种“爱国”并不是对中国的热爱,而是对片中“我族”概念的盲目推崇。
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不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可能引发冲突和战争,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导演在电影中通过“文化”和“抗日”的包装,试图将这种极端的思想传递给观众,这种行为简直是混蛋至极。
有人建议我观看完整版,认为完整版能够更好地展现导演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我认为电影的删节版恰恰能够反映出导演最真实的意图。
在该片中,最悲催的警察兄弟的遗书段落被删节,这无疑表明了导演的立场。
他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充满了热血和激情,其目的竟然是为了警示懦弱的中国人。
这是多么荒谬和可笑的逻辑!尽管这部电影在抗日题材方面表现尚可,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仅从电影本身来看,魏德圣的表现的确有些疯狂,情绪宣泄过于强烈,让我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抗战片。
片中军警两兄弟的角色写得还算不错,但仍有提升的空间。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更适合那些缩骨的人观看以受教育,尤其是伪娘和伪娘化的中国男人,他们可能会从中得到一些震撼和启发。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以下是关于《赛德克·巴莱》观后感3篇,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作者:曾佩玲12月11日下午电影沙龙《赛德克·巴莱》如期而至,在看完影片,听了同学们的分享体会以及和老师一起讨论之后,我收获了很多。
影片主要讲述了1895年中国割让台湾,日军占领台湾35年后,当地土着部落雾社的头目莫那鲁道集聚其他部落的人们共同反抗日军,最终被镇压战死的故事。
影片开头的一幕便是莫那鲁道,在一次猎杀后成为英雄,纹上了象征他身份的图腾,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遵守祖约,守护祖灵之家的责任。
这是赛德克人自己的信仰文化,图腾是他们成为真正男人的象征,而祖灵之家是他们的猎场,在他们的信仰体系逐渐瓦解之时,年轻一代脸上逐渐不再纹有图腾时,想要为骄傲而战,而图腾是他们的骄傲。
猎场,是一个部落狩猎的独立场所,一个部落是绝不会允许其它族人踏足他的猎场的,因为这里是他们族群生活的空间,就像莫那鲁道和铁木瓦力斯的仇恨就是在争夺猎场之后结下的那样,可知猎场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当日本人不断伐木然后导致他们猎场缩小时,冲突就产生了。
另一方面,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在影片里也是表现得也很明显。
花岗一郎和花岗二郎便是夹在这组矛盾中生活着,日本人阻断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可也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学校、邮局、铁路让他们不想退回野蛮的状态,因而他们在自己是日本人还是赛德克人中痛苦挣扎,虽然战争的爆发让他们被迫站在了祖灵一家,然而二郎却以穿着和服切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可否置的是,入日本神社还是进祖灵之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依旧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何选择依旧困扰着他们。
影片的有那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要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我们不能区分出相对而言的什么是文明,什么是骄傲,但我们可以学会的是可以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视角应该放在如何去关注和发现赛德克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去理解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共同维系生活与身份的纽带,而不是使用我们自己的视角并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赋予这部影片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和这种文化,也许能让我们学会更多的东西。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作文(1)《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史诗电影。
这部电影真实再现了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发生于1930的[雾社事件"。
1930年的台湾正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
在当时台中州能高郡的山区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因其晨昏多为雾气所笼罩,故被称为[雾社"。
在雾社的深山密林中,生活着彪悍的当地土著--赛德克人。
因为不堪忍受日本殖民者的压迫,赛德克人在马赫坡社(部落名)酋长莫那鲁道的带领下,于10月27日以[血祭祖灵"的名义起兵抗日。
他们袭击了警察所,杀死警察,夺取枪械弹药。
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杀死日本人134名,日军动用大炮、催泪弹和毒气弹,致使起义民众大部死亡,完全失去了抵抗潜力,起义失败。
这部电影的名字源自赛德克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是个形容词,意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如果说那条短片带给我的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的话,那么全集则带给我一顿心灵和思想的饕餮大餐。
当电影最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悄悄濡湿了我的衣襟。
这部影片不仅仅带给我们以久违的美景,也给我们的灵魂带来了一次久违的洗礼。
魏德圣和赛德克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大课,课题就叫做:什么才是真正的人什么人,还有真假之分乍听之下,这个问题似乎显得太幼齿了。
但细细忖度,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死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地活过。
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不在于有人的形体,而在于拥有人的精神和气质。
为肉体而活,便是假人,便是下品;为精神而活,便是真人,便是上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却有流品之别。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只是在为形体而活,结果却遗失了自己的精神。
19世纪狄更斯的名言用在这天依然十分适宜: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期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落地狱--怪乎哉不怪!不怪!因为,人性恒久远,历史永流传。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
2023年最新的赛德克巴莱6篇《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在看了长达近五个小时的无删节版电影过后,又在youtube上看完了关于整部电影拍摄过程的一个纪录片,感触颇深。
毫无疑问,《赛德克.巴莱》是值得使劲鼓掌的,抗战电影的主角终于不是打不死的英雄,而日本鬼子也摆脱了小丑的模样。
在知道这电影之前,我确实对“雾社事件”几乎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赛德克”这个民族了。
即使之前或许浏览过相关的信息,也大抵当做历史长河中的一颗小沙子,早早遗落在角落中,如同无数个被湮没的民族一样。
然而就在这4个多小时里,这个被湮没的民族从角落缓缓走出,在我面前高唱他们的骄傲,任凭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直到退场,耳边仍缭绕着悠远的歌声。
其实瑰丽的画面、唯美的配乐、神秘的异族风情、华丽的动作、火爆的战争,凡是能吸引眼球的一切大片元素这里都不缺。
可是能让我心怀敬意的,却不是这些。
一部好的电影最打动人的部分,我想大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那种诚意吧。
电影开篇即是年轻时第一次出草的莫那•鲁道,他飞速奔跑,穿过树林,踏过河流,他凶狠迅捷,挥刀而下。
他被印上了图腾,成为了“真正的人”。
宣告赛德克人成年的仪式,血腥、猛烈、野蛮、直接……夹带着一股倔强的酣畅淋漓。
没有给观众以轻歌慢语的时间,《赛德克*巴莱》的开头一幕,浓烈的就像马赫坡部落的烈酒,猎手们举起手中的砍刀,一刀砍掉了观众对台湾电影清新、含蓄和文艺表达的思维惯性。
震撼性的重口味场面,通过镜头毫无保留地呈现,一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气场,得以重现荧幕。
导演魏德圣,这次要将一种蛮荒之美,一股纵横之气,灌注在近5个小时的讲述当中。
发生在日据时代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原住民一次惨烈的反殖民抗争。
《赛德克*巴莱》电影即是根据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
故事,属于高山莽林中的原住部落;精神,属于血祭祖灵时的诚实无忌。
世外桃源般的山林生活,在充满诗意的镜头中展开,对于赛德克族而言,时间仿佛停滞在不断求生与捍卫的轮回中:不同的部落集体捍卫着各自祖先的猎场,男人们猎取食物以及敌人的头颅以显示勇猛,博得夸耀,女人们繁衍子嗣,以期壮大部落成员。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昨晚与好友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被众多大 V 深情推荐的台湾大戏,观影结束后,我与好友感慨颇多,后座女孩的一些言论也让我们啼笑皆非。
在此,我将一些零碎的观点记录下来,这些观点尚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得出该不该反抗的最终结论。
1. 赛德克,迟早要被文明。
影片前半部分讲述的日本入侵故事,实际上就是一个原始部落被文明征服的故事。
赛德克人被认为是野蛮的,他们的成人礼就是斩首、杀人,他们的信仰就是不杀人不得善终。
就像后来的铁木·瓦利斯,帮着日本人打内战,杀人后得到救赎,进入祖坟。
在他们的文化中,杀谁并不重要。
而日本的司令官也说过:“我想让你们文明,你却逼着我野蛮。
”这里的野蛮,指的就是杀人不眨眼。
文明对他们的表现形式就是兴建学校、医院、邮局,减少打猎。
然而,这些野蛮人并没有被完全同化,他们没有被穿上鞋子,没有取下耳上的环,没有被分居,甚至可以在打猎时发枪。
相比之下,当年的大清帝国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要求更为严格。
就当时的大清来说,台湾岛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他们自己也难以征服这片土地,因此需要一次类似的被文明运动,而这最残忍的一步,最终交给了日本人。
2. 1899 年的香港人在抗争,1997 年的香港人在做什么?电影中提到,再过二十年,新出生的孩子们在学堂长大,可以读大学,虽然工资比日本人低,但比其他同族人高很多。
再慢慢地,大家穿相同的衣服,吃一样的东西,再相互通婚,一个被文明的社会就在两代人的委屈下形成了。
从理性上来说,新生代的孩子们的生活一定是这样最棒。
就好像如今的澳大利亚,英国不再让他们作为殖民国,他们自己都不愿意。
1899 年,数以千计的香港人拿着土枪和长矛冲进英军营,然而 1997 年,他们却对香港回归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甚至出现了 97 年的大移民潮。
今天的香港人又是怎样的一副样子呢?雾社事件后,赛德克人如果活到现在,可能会像曾经的香港一样,自命高等地活着。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赛德克·巴莱是一部描述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巴莱部落抗日战争的电影。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感受到了原住民族英勇抗争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中,赛德克巴莱部落生活在阿里山山区,过着宁静的原始生活。
然而,他们的和平生活被日本军队的入侵所打破。
原住民族被迫执行日本军队的命令,悲惨的待遇引发了起义的种子。
阿巴尼领导下的赛德克巴莱族人勇敢地站起来,挺身抵抗,他们誓死保护自己的家园和文化。
电影中通过真实的场景和震撼的表演,展现了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
他们面对敌人的迫害和歧视,从内心深处挣扎出一股不屈的力量。
他们用传统的武器和战术,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电影中的战斗场面惊险刺激,令人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让我思考原住民族的抗争意义和历史价值。
原住民族不仅是台湾的守护者,更是台湾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中展示了赛德克巴莱族人深爱着他们的土地和家园,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的抗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文化,是对侵略者的坚决回击。
观看电影后,我深感自己对原住民族历史的知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这部电影以真实的故事展现了原住民族的生存困境和英勇抗争,呼唤着人们对原住民族的重视和尊重。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在维护家园和和平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观看《赛德克·巴莱》,我还深刻领悟到了团结的力量。
电影中,赛德克巴莱族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们在领袖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这种团结的力量不仅在电影中展现,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原住民族的英勇抗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文化,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原住民族的贡献。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我们对影片的评判和分析能力,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发现电影中的细节和隐含的寓意,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赛德克巴莱1观后感篇1没有宣传,没有明星,没有花哨的片名,没有费尽心思的炒作,如果不是众多影视名人推荐,不是万达院线一纸力挺的声明,想来我也不会去看这部片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电影。
观影完毕,久久沉浸其中,被深深触动。
一段台湾原住民抗击异族人统治的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太过陌生。
台湾曾被日本统治50年这个事实,竟也是在我初次台湾行时才明白的。
简单的说,这是一段台湾抗日历史的缩影,不一样的是,我们熟知的是抗击日本侵略,台湾是抗击日本统治。
被侵略时的恨是愈来愈深刻的,而被统治时的那种恨,也许会在礼貌的掩护之下渐渐睡去,面相上的繁荣,日语对全民的教化,部落之间争斗的平息,为了留住种族的忍耐,都足以让那种恨渐渐睡去。
睡去二十年之后,抗争的力量爆发了。
明知抗争就会死,种族也可能因抗争灭亡,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抗争。
如果礼貌就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就让他们看看野蛮的骄傲”。
当真正的战斗来临,他们选择血祭祖先,选择如何去死,而不是生或死。
女人们为了节俭粮食给战斗的男人,上吊而死,一人被围攻的男人,转身跃入万丈深渊,或者刺刀刺向自我,中毒的男人,让同伴搀扶着上吊而死,中抢的男人,祈求同伴杀死自我。
死亡的方式死亡的场面,贯穿整部电影。
世界尽是漫天飞舞的血色,在郁郁葱葱的大森林里,在清澈宁静的溪流旁。
然而,若非那喷溅而出的血色,你怎能明白男人的血性是这般的重要。
“真正的人能够输掉身体,可是必须赢得灵魂”,赛德克巴莱,意思正是真正的人。
正是在那贯穿全场的血腥中,我读到了男人的血性,触摸到了灵魂的尊严。
“那是我们的山,那是我们的溪,我们在猎场追猎,我们在溪中取水,愿我为此献出生命。
彩虹出现了,一个骄傲的人走来了,是谁如此骄傲啊,是你的子孙。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看完了4小时36分钟的上下两部,由于区域历史背景性太强,对于台湾原住民的语言、文化、音乐、信仰等很难理解到位,但任何不愿被奴役的被压迫的用生命换取尊严的民族和族民都是值得敬仰的。
魏德胜导演基本客观的还原了历史事件,应该说12年的准备工作没有白下,也不难理解中华民国20元硬币为何用莫那鲁道的头像了。
影片中印象最深的还有巴万那威,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少年。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雾社事件的整段历史,如果说上集的高潮是莫那鲁道带领族人们血洗日本警署,那么整部片子的高潮则在《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得以体现。
激烈的战争场面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战死则自缢,舍身保卫自己的乐土,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气概足够征服我。
“赛德克巴莱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他的信仰,他的执着,他本身,让人很难理解,但有信仰的民族才是值得尊敬的。
一个民族就必须有信仰,真的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支柱,当我们能为了这个不顾一切的时候,我们就真正强大了。
下部有些许残忍,特别是在彩虹桥下面的河流追赶那些打散的“民族背叛者”那些画面,让人感到心痛,与无奈。
是非对错怎能说清,这世间本就非黑白分明。
这是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遵循他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的选择。
切莫说其过于暴力血腥就一棍打死,也不要被感动就认同一切,我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世间本就如此,人性也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绝对的正确,亦不存完美。
我们自己又该如何立于世,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是关乎一切的选择。
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叫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
所有的赛德克巴莱们都是天生的战士的话,那么,彩虹桥则完全诠释了这一精神。
每场战斗都极具经典性,尤其是巴万口中的那场决战,鼓声配乐和战斗搭配到极致,你想知道打仗打得如何奋不顾身如何勇猛,那么,赛德克巴莱们比所能形容出来的要强一万倍。
他们最后的目的除了如巴万冲锋时所喊:“可恶的日本人,滚出我们的部落。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1000字篇一: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世上男人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是土地;二是女人。
土地可以让男人生存下去,女人可以让男人延续后代。
在后殖民的文化环境下,却要不可避免的向文明倾斜。
毕竟台湾目前的现代文明从一定程度上说都要归功于日本——这个小岛上长达50年的统治者,就像电影里的雾社在日本人的建设下才有了学校、邮局、铁路等现代文明的标志。
台湾人自己也不想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在文明的屈辱和野蛮的骄傲之间,他们就像电影里的花岗兄弟一样纠结万分。
花冈一郎和弟弟二郎本来也是赛德克人,他们从小学习日本文化,长大后成为日本驻守当地的警察,也有了日本名字。
两个名字,两种身份,他们在对立的两族人中间扮演者尴尬的角色。
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然全盘日化,另一方面他们依然无法融入日本社会,被日本同事嘲笑“两个番人生不出日本孩子”,学历最高收入却比日本同行低一个档次。
最终,赛德克人的起义,他们被迫卷入其中。
面对莫那?鲁道的问题:你死后是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要去祖灵的牧场?他无法选择,只能随波逐流,并最终先后自杀。
花冈一郎选择了用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但他使用的工具却是原住民的弯刀。
他死前和弟弟的对话是赛德克语,但刀刺入腹部的那一刻却用日语说了句“谢谢”。
弟弟的话更叫人难忘: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
我猜,这也正是台湾人最真实的想法!最让我震惊的一幕是影片中着力塑造的“小英雄”巴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雾社起义的血腥氛围中用削尖的竹竿杀死了自己的老师以及所有的日本同学。
他说,“谁叫你平时上课老打我的。
”就是这么“正当”的理由,血洗了无辜的生命。
杀戮总是能将人变成魔鬼,哪怕他还只是个孩子。
另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是电影里对日本人的态度。
电影里的日军不是中国战争片里那种凶神恶煞的魔鬼,反而更多的是像小岛一样文明礼貌、态度温和、力图了解族人并加快他们文明化进程的知识分子形象。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On the way to struggle, time always flies quickly.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troubles are many, but as long as you don’t forget your original intention and step by step towards your goal, the final outcome will be determinedby tim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篇一:说起电影,其实我看过的'并不多。
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看的林志颖郝邵文的《祖孙情》,看完后哭的很伤心。
那时候其实也看不太懂,但是还是哭了。
后来又看了其他一些喜剧,到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后来就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尽管里面主演是香港的影星,不过我还是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归属于电影。
再就是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之所以看《悲情城市》,完全是因为配乐是神思者的,音乐太好听了,所以才看的电影。
但电影里的情节,即便是看过相关介绍,也还是似懂非懂。
不过我到现在都记得的是,影片快结束时,梁朝伟对着镜子梳头发的片段,神思者的二胡响起,突然感觉到一股莫名的悲凉。
再后来就是《海角七号》《听说》《翻滚吧,阿信》直到现在的《赛德克巴莱》。
看《赛德克巴莱》的时候,我心里只想着,如果你是男人,那么你应该去战斗。
这就是我的最初想法,男人身上应该有着狼一样的野性,这种野性可以说,是一种为了保护自我权利和地位而必须拥有的,平时可以将锋芒隐藏起来,直到需要战斗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来。
影片里主人公莫那鲁道从一个部落英雄变成日本人手底下的野蛮番人,虽表面上被降服,可是抗争的血液从未停止流动。
而他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外族人滚出我的地盘。
就这样。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先搜索了一下雾社事件,顺便,我联想到了的民主改革。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影片开头,莫那鲁道果断地跃入激流,抢夺猎物并砍杀敌手,展现出了赛德克族的勇猛和无畏。
这种血腥、野蛮的仪式,让我感受到了赛德克族传统文化的强悍与直接,也让我对这个神秘的部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逐渐了解到赛德克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外界的冲突。
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山林中,赛德克族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以猎取食物和敌人的头颅来证明自己的勇猛,以繁衍子嗣来壮大部落。
然而,“文明的入侵”打破了他们的宁静,日本殖民者的压迫和对传统文化的摧毁,让赛德克族陷入了困境。
他们不得不面对选择,是继续忍受压迫,还是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文化。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赛德克族人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他们虽然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但依然勇敢地拿起武器,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
尤其是莫那鲁道,他作为部落的领袖,带领着族人进行了一场悲壮的抗争。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那些为了自由和尊严而奋斗的英雄,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时,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在这场抗争中,有人选择了战斗,有人选择了妥协,有人选择了自杀。
这些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
影片并没有简单地评判这些选择的对错,而是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感受。
此外,影片的画面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精湛的制作技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赛德克族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而原生态的音乐则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赛德克族的文化和精神。
然而,当影片结束后,我陷入了沉思。
赛德克族的抗争是对还是错?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抗争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文化和尊严,是一种对压迫的反抗。
然而,他们的反抗也带来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
这场抗争让我思考了“文明冲突”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和谐共处。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人性、文明、冲突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说实话,看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我的心情就像坐了一趟疯狂的过山车,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里那一幕幕充满血性和尊严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回放。
故事围绕着赛德克族展开,他们生活在山林之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可日本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影片中的莫那鲁道,那可真是个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角色。
他有着强壮的身躯,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
他是赛德克族的灵魂人物,肩负着整个族群的命运。
莫那鲁道年轻时就是个勇猛的战士,在山林中奔跑、狩猎,那身姿矫健得如同山中的豹子。
记得有个场景,莫那鲁道独自一人站在山顶,望着被日本人砍伐得不成样子的山林,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那风呼呼地吹着,吹乱了他的头发,可他就那么坚定地站着,像一座山。
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是回忆起曾经族人在这片山林中自由驰骋的日子,还是在谋划着如何对抗日本人的侵略?还有那些赛德克族的女人们,她们也让我感动不已。
当男人们决定奋起反抗,为了不拖累他们,女人们选择了集体上吊自杀。
那个画面真的太震撼了!她们的眼神中没有恐惧,只有坚定和决绝。
她们知道,自己的牺牲是为了让男人们能够毫无顾忌地去战斗,去捍卫族人的尊严和土地。
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激烈。
赛德克族的勇士们拿着简陋的武器,冲向装备精良的日本人。
他们的呐喊声仿佛能穿透银幕,直达我的心底。
他们身上的伤口,鲜血直流,可他们依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这个在屏幕外的人都忍不住为他们捏一把汗。
特别是有一个镜头,一个年轻的赛德克族战士,中了枪,倒在地上。
他的眼神却依然死死地盯着前方的敌人,嘴里还念叨着:“我们是赛德克巴莱,我们不会屈服!”然后,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又爬起来继续战斗。
这一幕让我热泪盈眶,我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到啊!赛德克族的孩子们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本该是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却也卷入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有个小男孩,跟着大人们一起冲锋,他的脸上满是尘土和血迹,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
大陆154分钟版,结构紧凑,节奏流畅,就像片中的赛德克族人一样,浑身都是健美的肌肉,无一丝赘肉。
这么长的片子,却无一处尿点,害得我这个因经常久坐电脑前而肾虚的家伙,从中途起就开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结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强忍着汹涌的尿意,坚持看完片尾的演职人员表,以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我对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员的敬意!全片没有一处尿点,却有太多的泪点和沸点,在雾社事件过后,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泪点与沸点并发的时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既不想错过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害怕漏过字幕,眼睛和脑子都忙不过来,血管里的血几番沸腾奔涌,而泪水肆虐横溢~片子制作精良,画面美,音乐美,场面宏大,台词精炼,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血性!以致观影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声音~走出影院,脑中回荡的是《赛德克.巴莱》中那震憾心灵的音乐与歌唱,以及那些点燃血管中的鲜血的台词: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野蛮的骄傲!这一战之后,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不自由,勿宁死!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进。
原住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放弃自己的信仰,沦为”文明”或所谓”文明人”的奴隶。
当对资源的掠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倾销又是以一种奴役的方式在推进,那么”野蛮”的反抗就势在必行。
原住民们以猎_、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机枪、大炮甚至毒气弹,这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而赛德克妇女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给他们省下不多的食物,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图腾,誓死抵抗、宁死不屈,这又是怎样悲壮而极致的倔犟与骄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有些人的价值观中或许是愚蠢的,而在我看来,这种骁勇与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价值。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
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5篇电影赛德克巴莱写观后感(1)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
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
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
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
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
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
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
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
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
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
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篇一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哇塞,看完《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我真的是感慨万千啊!也许,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来看,这部片子真的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思考。
咱就说,赛德克族那种顽强的精神,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在面对外来民族的压迫和同化时,那种坚决捍卫自己民族尊严和文化的态度,难道不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吗?我觉得,这简直太牛了!可是呢,转过头来想想,这种坚决的抵抗是不是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呢?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为了尊严,必须这么干!但我又在想,要是双方能多一些理解和沟通,是不是就不用付出那么惨痛的代价了?电影里的那些画面,赛德克族的勇士们在山林中奔跑、战斗,那场景真的太震撼了!这让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会怎么做?会像他们一样勇敢地战斗,还是尝试去寻找一种和平的解决方式?再说了,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不也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吗?有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就引发了大冲突。
这难道不可悲吗?哎呀,我这脑子,想了这么多,都快乱成一团麻了。
不过,这也说明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啊!总之,《赛德克巴莱》从民族交往角度给我的冲击,那真是杠杠的!篇二赛德克巴莱民族交往角度观后感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赛德克巴莱》,从民族交往的角度来说说我的感受。
看这片子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呐!赛德克族,多英勇的一个民族啊,可他们在和其他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咋就那么多波折呢?你说,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有错吗?当然没错!那外来民族想要改变他们,就对吗?这可不好说。
也许外来民族觉得自己是在“帮助”他们进步,可这真的是赛德克族想要的吗?我就在想啊,要是大家都能坐下来,好好聊聊,互相尊重一下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会不会就没那么多冲突了?比如说,赛德克族的狩猎文化,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神圣的,可外来民族不理解,就觉得这野蛮。
这能怪谁呢?电影里的战斗场面,那叫一个惨烈!难道这就是民族交往失败的代价?我看了都心疼!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现在的社会,不同民族之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可能有,但也许没那么激烈了。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
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作文“赛德克·巴莱”译为“真正的人”,在被所谓的文明“同化”时,他们没有妥协,而是去战斗,去捍卫自己的猎场。
很难想象面对死亡时,可以像赛德克人一样的从容、坚定和无畏。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的观后感一、这样一部史诗巨片在内的的火爆程度竟然还不及《失恋33天》,很大一个因素是片名不适合内地的认知环境。
《赛德克·巴莱》这名字给我的直观感受类似“堂吉诃德”,我还以为这是个背景设定于欧洲中世纪或者日本幕府时期的复古科幻动作片。
这片子的宣传上要是用个副标题比如“中国版《勇敢的心》”或者台湾版“疆藩暴动总动员”,恐怕票房会更上层楼。
二、面对这个样一个表现民族主义的“重大历史题材”,导演对日本人的描述并没有全面邪恶符号化,已经着实不易,并引发人的思索。
比如,番人孩子巴万在经历了短暂的道德犹豫后,选择屠杀了躲在屋里的十数个日本女人和小孩。
而日本人则保全了所有番人孕妇,并给与很好的照顾。
三、小隶作恶坏事,看上去竟与水浒传中宋江“陈桥驿滴泪斩小卒”的故事如此相似,可见历史的悲剧真的是一遍遍在重演。
四、在现在国际舆论环境下,“赛德克·巴莱”们会被轻易地定性为“恐怖主义”、“邪恶轴心”。
但看完这部片子我更愿意相信,没有人是生而好战的,没有人不向往稳定、富足的生活,打仗、搞动乱在一定有被逼无奈的因素。
如果仔细研究新疆的背景,相信也不难找到他们被欺压的心酸泪。
五、原来原始部落的首领是部落中最勇猛的战士,他的权威来自于族人跟他混能得到和平和富足(守卫猎场、猎食食物)。
在这样人口稀少、知识匮乏、战争频繁、经常需要迅速动员的社会中,“人治”和“集权”的效率远远大于“法制”和“民主”。
反之,既然原始部落的时代已经远去,那么“人治”和“集权”退出历史舞台的日子也定不再遥远。
观赛德克巴莱的感想这次的话题似乎不能很好的把握,引来引把文章的主体显得颇为凌乱。
以后写的时候还是要确定一个主题再落笔。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8篇)赛德克巴莱影评赛德克巴莱影评精选(一):《赛德克·巴莱》:生命的尊严与电影的尊严旧年底的那当口,许多网站、期刊或其他媒体都在做着关于2012年电影的回顾与总结。
无非是分析艺术与商业上的得失(当然聚焦于后者的无疑居多),有些个干脆排出一个榜单来。
此间,也有一些朋友因本人平时看电影多,写评论亦多,就催着看我的2012年电影的梳理品评文字。
结果延误于其他太多的琐碎事情,加之自己的旅行计划,也就只能一再作罢了。
过春节的那阵子,见到了一些老同学老朋友,聚会间聊起电影的话题,免不了又让我推荐些电影给他们看看。
这才静下心来,细细闪回了去年看过的部部电影。
就中国(华语)电影这一块儿,还真是数量多多,质量参差的。
我在影院里,看了我所有想看的中国电影(即使很多“普通”国产电影的档期实在是短的可怜),算是对国产电影的一种支持态度。
若论起2012年最不应被错过、也不应被遗忘的,ToP1的华语电影,我会毫不犹豫的投给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英雄史诗(民族史诗)大片《赛德克·巴莱》。
实话说,在影片还没有公映之前,看到相关的介绍就已经十分充满期盼了。
只是期盼了许久许久,影片才得以修改压缩在国内“低调”上映(内地对本片的宣传由于找不到适宜的卖点加以广而告之,致使很多普通观众根本不明白本片为何物!)。
在影院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年龄较长的观众,证明了该片题材(并非内地观众认为的一般好处上的“抗日”或“主旋律”题材)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拓展。
相较于网络上能够看到的四个多小时的版本,影院里公映的两个多小时的版本,去除了一些过于刺激观众视觉感受的血腥镜头。
当然,这些镜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对原住民是如此),其实这也是真实的,不可避免的。
影片中很多场景拍摄起来是极其艰难的(山区与雨林),那恶劣自然环境中衣不蔽体的演员还要自由的狂奔与激烈的战斗。
而单单是影片所营造出来的真实的影像质感就实属不易中的不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赛德克·巴莱》电影观后感
电影《赛德克·巴莱》根据著名的“雾社事件”改编而成,讲诉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影片由魏德圣导演,吴宇森监制,筹划长达十二年、拍摄跨国动员两万人,在环境险恶、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拍成。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原住民语言的音译,“赛德克”是“人”的意思,也是一个部落的名字;“巴莱”意为“真的、真正的”,因此“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也就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有信仰,要不惧生死,影片着力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挺身而出抵御外侮的英雄主义和民族主义。
如果单从拍摄技术看,影片用4个半小时的时间讲诉了一部残缺的斗争史,情节上略显冗长,细节上也不尽完美。
但无可否认,它仍独具魅力。
很多人和我一样,未必真正明白“史诗”的含义,但看完《赛德克·巴莱》,这两个字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影片里原滋原味的精彩故事,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的战斗画面,丰满的人物形象,动听的背景音乐,都足以在人心里激起不小的波澜。
最为可贵的是该片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气势,在如今华语电影伪情感泛滥的时代拍出了血性和骄
傲。
许多观众都把它比之为《勇敢的心》,我不觉得这是一种揄扬。
《勇敢的心》里,华莱士上断头台时仍高喊“Freedom”,并用被斫去指头的手摆出“V”(胜利)的姿势,让人为之感动。
而《赛德克·巴莱》则像一个矛盾体,用原始绿和绯红色呈现了台湾原住民内心的纠葛,彰显了一种独特的生存信仰与族群美学。
也有人说影片的战争场面和血腥镜头太多、太残忍,曲解了骄傲的含义。
在我看来,魏德圣很好地勾起了渐已被现代人遗忘的血性。
灵与肉、野蛮和文明、压迫与反抗、传统与现代,这些二元对立的结构向来是大多数文艺作品的母题,但往往因此落入俗套。
影片从刻画主人公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到选择隐忍,接受压迫和奴役,再到揭竿而起,他心中的火苗从未熄灭,他好似一条蛰伏的蛟龙,等待着时机,他让族人从外面带来火柴,就为把硫磺除下做火药。
这就是赛德克人的执着,在观众感觉热血沸腾的时候摆脱了虚张声势的窠臼。
然而有些人在审视影片的时候,认为少年巴万用竹竿杀死自己老师、同学的野蛮行径比日本人的杀戮更血腥,认为小岛谦恭有礼,是真心助他们变得文明的友善人士,甚至认为他的参战都只因为家人被杀,由此得出整个“雾社事
件”更像是赛德克人对日本人的一场无辜的屠杀的荒谬结论。
因为他们忽略了日本侵略的客观事实,忽略了奴化教育的本质,这便是当代人的恬不知耻。
影片中,日本对于雾社原住民的“文明改造”历经多年,却并未给予真正的平等和自由,相反,他们的压榨蚕食着赛德克人的传统和尊严。
多年的愤怒和隐忍终于在某一刻被点燃,莫那·鲁道率领原住民群起反抗。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三百战士宁愿战死也不愿沦为日本人的奴隶。
他们怀着信仰,从容赴死——因为这本是一场“求死”的抵抗。
“你为何让年轻人送死?”“为了快要遗忘的图腾。
”“图腾?你拿年轻人的性命换这图腾,可你拿什么来换他们的生命?”“骄傲。
”
这是荷戈社首领道顿和莫那的对话,很多人总是纠结于字眼,质疑为了骄傲丢掉性命值不值得,可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生死来衡量的。
——莫那头领,我还是一个赛德克啊,虽然我是日本警察,但我没忘记我和你们流一样的血。
——达奇斯,你将来要进日本人的神社还是我们祖灵的家?我听说了你在蕃童教育所里像日本人一样打我们的孩子。
——我打他们是希望不要被日本人瞧不起。
——自己人打自己人才会让人瞧不起。
这是赛德克人的逻辑。
在这种魂灵的注视下,所有貌似合理的东西,都将被揭开伪装,重新带来疼痛。
影片中蕃人出身的花冈一郎与花冈二郎洗白当了日本警察,他们接受日本文化,但在部族要被日方惩诫时,“出草'为同胞提供枪弹。
然而面对过重的杀戮,他们在矛盾中选择了自尽。
其中花冈一郎选择了用原住民的弯刀和日本武士的方式——切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切吧,切开你纠结的肝肠,死了别去日本人的神社,也别过祖先的彩虹桥,就去当个自由的孤魂吧。
”这也算是他们回答莫那的提问吧。
影片里,有些镜头让我们一辈子难忘:部族的妇孺为了不成为战士们的负累,纷纷上吊自尽,那些战士们受了重伤,为了不被侮辱也都选择“先去彩虹桥那边等待亲人”在那血与泪的纠缠中,我们看到了骄傲的灵魂,看到了带着光环的尊严。
历史虽然会有选择性的失忆,却在这一瞬记取了所有感动。
影片里,还有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的便是它的音乐。
依稀记得,整部影片歌声没有中断过,赛德克族人奔跑在山间、部族械斗、抵御外敌、面对失败,或悲壮或伤感的旋律牵动了人们的情感神经,许多观众看着看着都不由自主地哭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猎场。
在莫那眼中,赛德克·巴莱可以输去身体,但是一定要赢得灵魂。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的英雄,也要守住自己的猎场,守住内心的坚持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