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月是故乡明,我是别人。
”这句苏轼的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也突显了苏轼在词作中的月亮意象的重要性。
苏轼早年多次因文章触怒当时的政治局势而被贬谪,他将悲切的故乡情愫融入了词中,自然也常常描写月亮的形态和月亮所带来的种种情感。
在苏轼词作中,月亮的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本文将探究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思想。
一、苏轼的月亮意象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与呈现既繁复又丰富。
最简单的当然是描写月亮的形状与亮度,如在《宁江怀古》中,他描绘了“长江天险”,“月色好,江声清钧,吴音戛然而止,宛若钟鸣”,可以看出苏轼熟练地运用了月亮、长江、时间等自然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多数时候,往往被当作“月亮怀人”的凭藉。
在《东篱乐府·赠婢》一首词中,他写道:“丽人行不归,空庭把影微。
晓月一川绿,春风十里柔。
”这里的月亮和春风成为了赠婢者思念丽人的象征。
而月亮也往往被拿来形容自己的故乡,如《东篱乐府·丝丝》:“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这首词中,月亮成为了苏轼思念故乡的象征。
二、月亮的情感与思想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思想是多种多样的。
月亮往往是表现爱情、相思的凭藉。
对于苏轼这样的隐逸文人来说,取得爱人、失去爱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依然只愿在诗词中表露出自己的情感。
同样,在苏轼的词作中,月亮被用来表现自己与世不同、痛苦的境遇。
在《东篱乐府·丝丝》中,他抒发了自己久在他乡,望月思乡之痛:“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云带月生。
这是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月亮,成为了他思乡的唯一寄托。
最后,月亮在苏轼的词作中也是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工具。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观乎赤壁之山,有客缄断余几许”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存的虚无和对于社会的不满。
而“孤松涧,老僧目断,谁家秀水倒流空山”。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作者:谭惠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唐宋以来,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另一位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本文在搜集梳理Ⅸ苏轼诗全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概况,并对诗中主要的月亮意象涵义作归类,分析得出其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深层感情涵叉。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象涵叉感情涵义[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56-02纵观《苏轼诗全集》,有关月亮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而“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诗全集》中的涵义也多种多样,本文试从中管窥一角,阐明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几个主要涵义,并从这些月亮意象中,体会其深层的感情涵义。
首先,先来看看何谓意象。
一、意象的概念何谓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论断。
而到了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写道“神以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说明只有将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象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心物相通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经过千百年历代文论家的不断完善,有了一个较为明确定义:“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从上可知,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字面上可理解为“表意之象”——“象征”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二、月亮意象的概况首先,从数量上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轼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约为300多首,而现存苏轼诗歌总数约为2700首左右,故月亮诗歌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占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若选唐宋以来最爱写月亮的诗人的话,唐代当推李白,而宋代,苏轼应当仁不让。
其次,从形态上看,随便翻开《苏轼诗全集》,便见各式各样的月亮意象,纷至沓来:诸如“明月…皎月…微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孤月…暗月…新月…江月”“海月”“淮月…森月…秋月…冬月”“霜月…云月”“雪月”“斜月”“素月”……等,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春江花月夜〉――对“月”这一中心意象情感内涵的探究
〈春江花月夜〉――对“月”这一中心意象情感内涵的探究自从明代嘉靖年间被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以来,初唐名作《春江花月夜》就像一颗被埋没多年的明珠,在经过了近八百年的沉寂之后,终于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它那晶莹剔透、温润华美的光泽让众多的读者和诗评家爱不释手,不断发现和揭示出它的审美价值。
在有关《春江花月夜》的众多研究中,许多评论者都曾指出,“月”是全篇的中心意象。
那么,作为全诗中心意象的“月”,究竟在整首诗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试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契机,旨在进一步赏鉴这篇名作在艺术结构、意境特征以及思想情感内涵方面的特点。
一、“月”是贯穿全篇的结构线索,是“景――理――情”转承过渡的枢纽依据诗篇表达内容的不同,研究者通常将这首诗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或曰三个结构层次):(一)、春江花月之夜的美好景色(诗歌开头到“皎皎空中孤月轮”);(二)、对宇宙奥秘的哲理探索(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三)、游子思妇的别离之情(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
在一首诗歌里,涵盖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运用了如此多样的表达方式,而整篇诗作又是那样脉络清晰、严整有序,通篇意象纷繁却散而不乱,这是因为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那就是――“月”。
全篇是以“月出、月升、月斜、月落”为序,从月生起,至月落终,诗情随着月的生落而起伏变化的。
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海上明月共潮生”,是从大海的母腹中喷薄而出的初月;接着,“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孤悬于高空中主宰万物的悬月;然后,“斜月沉沉藏海雾”,是消隐在茫茫海雾中的斜月;最后,“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摇曳着余晖的落月。
在“月”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中,春江、芳甸、花林、天空、沙滩、高楼、镜台、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等意象在我们面前次第呈现,一幅充满着作者哲理之思与生命之爱的幽美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无比丰厚而深邃的,它既有对大自然景物的诗意赞美(景),又有对江月永恒、人生如寄的哲理感悟(理),还有对儿女离愁别绪的情感抒发(情)。
诗词意境解析月亮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
诗词意境解析月亮的诗词意境与情感表达月亮,是宇宙中最迷人的明星,无论从形态还是象征意义上,它都常常在诗人笔下被赞美和歌颂。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作品中,月亮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象征,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就月亮在古代诗词中所具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进行解析。
1. 月亮的形态意境月亮的圆和变化是古代诗人最为喜欢描绘的特征之一。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此形容月亮的明亮和洁白。
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用对比手法,将月亮与世间事物对立,传达出月亮的高洁和纯粹。
除此之外,月亮的圆形也经常与诸如玉盘、银盘等贵重物品进行类比,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形容月亮的明亮和美丽。
2. 月亮的色彩意境月亮的色彩是古代诗人经常描绘的意象之一。
月亮的白和黄被视为主要的色彩,寓意着高洁和光明。
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明亮的月色暗示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
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写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黄色的月亮隐喻着嫦娥辞别家园,投身于月宫的传说。
3. 月亮的情感表达月亮具有丰富的情感寄托和表达功能,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爱情、家国、友情等各种情感的思考和回忆。
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以月亮引发了他对曾与弟弟一起度过的亲情的回忆。
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的痛心。
此外,月亮还被诗人用来表达对爱情的豪情壮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月亮,但其中的“更上一层楼”常被解读为指月亮,表达了诗人追求卓越和追逐梦想的决心。
总之,月亮作为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被诗人们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汇总
试析苏轼诗文中的“月意象”摘要:分析苏轼诗歌和文章中出现的“月意象”,其写月的目的可分三种: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托月思亲;三是借月抒怀。
其作用有二:一是营造意境;二是传达感情。
关键词:苏轼月亮意象目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月亮情结的民族,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对月亮如此情有独钟。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的传说,由于种种美丽的传说,月亮也便有了不少的代称:银蟾、蟾宫、婵娟、广寒宫、玉兔、玉盘、冰轮、金镜、素娥等等。
至于诗人以月亮牵动诗思之作,更是举不胜举。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播之广远,读者之众多,研究之热烈,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的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
他是少有的多能文艺大师,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问鼎人物。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的革新开拓者。
此外,他的书法艺术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在绘画上,他也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
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
但政治上受挫折时,受佛家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又表现出超然的与世无争的态度。
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1](《艺概•词曲概》)。
意象如此广阔的创作视野,加上丰富的想象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独具一格,有如黄钟大吕,气魄非凡。
而月亮这个意象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中比较典型,他赋予其广阔的含义与意象,丰富了月亮的内蕴,表达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情感,或豪迈奔放、或豁达胸襟、或惊涛拍岸、或咏月怀人、或情意绵绵。
他的内心与月亮之间的一种协调,是鱼与水的关系,互相依存;是水与冰的关系,互相转化;他的心灵与月亮之间的关系,是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解读《念奴娇middot;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的月意象
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的月意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课本,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都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特别是“月意象”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是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文人借助它,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因为月阴晴圆缺的改变,能引发人们对时间短暂与永恒的思考,有着虚幻与存在的相互对照,所以月亮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在情感寄托方面,月亮已由客观的景物化为人类情感的潜藏意识,创作主体往往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赤壁赋》中,苏轼就是运用对月的独特深思,把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与时光的快速流逝融入其中,在面对人生的顿挫与磨炼后,月的形象、角度、色彩的种种变异,成了苏轼抒发人生哲理的代表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神宗元丰五年),苏轼来到赤壁。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
苏轼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谪居此地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
明月寄情: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情感表达——以苏轼作品为例
明月寄情: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情感表达——以苏
轼作品为例
胡芳洁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9
【摘要】“月亮”是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它常被用来寄托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也是经常被描绘的景象之一。
本文以苏轼作
品为例,探讨了古代文学作品中“月”意象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苏轼诗词中“月”
的形象、寓意和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了“月”在苏轼作品中所承载的丰富情感。
通过对苏轼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示了“月”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胡芳洁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探秘
2.古代文学作品桑意象蕴藉之考察
3.别,一个千年的话题——谈古代文学作品中送别题材情感
表达的普遍意义4.苏轼文学作品与书法作品的情感表达研究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浅谈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摘要】苏轼的“水月”意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同时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
苏轼通过水月表达了他的生活哲学,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坚韧和洒脱。
这个意象的智慧贯穿于苏轼的诗文之中,给人以启示和激励。
通过对苏轼“水月”意象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的变化与挑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强。
苏轼的“水月”意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智慧的传递,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处世哲学、无常性、内心平静、明暗交替、超脱尘世、生活哲学、处世智慧。
1. 引言1.1 苏轼“水月”意象背后的处世哲学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被认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水月”这一意象,它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自然景观,而是蕴含着苏轼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哲学思考。
在苏轼看来,“水月”象征着人生的无常性。
水是流动和变化的,月是阴晴不定的,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人生的经历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水月”也寓意着追求内心平静。
水清澈见底、月明如镜,这种清澈和宁静的景象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启示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清澈,才能应对人生的波折和变化。
苏轼认为“水月”反映了人生的明暗交替。
水波浮沉、月明月暗,生活中的美好和困难交织在一起,让人学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难中坚持向前。
“水月”启示人们超脱尘世的境界,表现了苏轼淡泊名利,崇尚清静和宁静的生活态度。
苏轼通过“水月”这一意象,传达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处世之道,引领人们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清净。
2. 正文2.1 水月象征人生的无常性苏轼所倡导的“水月”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
水月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性,体现了苏轼对于生命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和洞察。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文人们往往借助具体的外物,运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情思、抒发志向。
月亮、荷花、柳竹、鸿雁……这些自然景物,通过文人们独特的视觉、感觉和想象,被丰富、深化为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由于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具有其特有的鲜明丰富的美学意蕴。
所以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成为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
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形象的化身,这是她最原始的审美意象。
月亮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
所以,便有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美丽的神话传说。
作家们在表现女性的命运时,尤其喜爱采用月亮意象。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流苏与柳原之间的“爱情狩猎”,是以他们对月亮的不同理解体现出来的。
柳原对流苏的爱建立在她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上,一个贤德、顺从又为了爱义无返顾的东方女性,这是他心目中的月亮,也是男性世界的月亮。
如果说柳原让流苏望月是隐晦的暗示,那么,对流苏低头的赞美,则十分明显地表达了柳原的愿望。
然而,柳原心中的月――理想的女性,已经被“物”(藤花或玫瑰)挡住了,显示现实中的月――流苏不可能委身异性而不需要任何承诺。
柳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浅水湾、甲板上抗拒这种“月色”。
流苏心中的月是泪眼中“大而模糊”的,望月也是反观自身。
她的现实处境接近神话传说中奔月的嫦娥。
嫦娥本是后羿的妻子,偷服不死药而升天,无处可去,最后来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这个凄美的故事赋予了后人许多想象,她往往被表现为幽怨的少妇,她虽然名列仙籍,却更像是被打入冷宫,为她的愚蠢和背叛受到处罚。
这种幽闭处境,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写照。
而流苏离开丈夫,为自己的娘家所不容,无路可走,在香港进行绝望的挣扎,与奔月的嫦娥一样彷徨无主,委身柳原后设想漫长的独居岁月,恰似月宫中寂寞的嫦娥,月亮显然无法引起她罗曼蒂克的情怀。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
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涵义摘要:唐宋以来,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另一位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
本文在搜集梳理以苏轼诗全集》的基础上,归纳概括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概况, 并对诗中主要的月亮意象涵义作归类, 分析得出其诗歌中, 月亮意象的深层感情涵叉。
纵观《苏轼诗全集》, 有关月亮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月亮”这一意象在《苏轼诗全集》中的涵义也多种多样, 本文试从中管窥一角, 阐明苏轼诗歌中月亮意象的几个主要涵义, 并从这些月亮意象中, 体会其深层的感情涵义。
首先, 先来看看何谓意象。
一、意象的概念何谓意象?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早在《周易? 系辞》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论断。
而到了南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则写道“神以象通, 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
”说明只有将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的物象有机结合, 才能产生心物相通的“意象”。
“意象”这一概念, 经过千百年历代文论家的不断完善, 有了一个较为明确定义: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表达一定的审美理想或思想感情而精心营构的融入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的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 从上可知, 意象从根本上说,是“主客统一的符号化表象” ,从字面上可理解为“表意之象”――“象征”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二、月亮意象的概况首先,从数量上看,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苏轼涉及到“月亮”意象的诗歌约为300多首,而现存苏轼诗歌总数约为2700首左右,故月亮诗歌约占其诗歌总数的九分之一,占相当大的比重。
可见,若选唐宋以来最爱写月亮的诗人的话,唐代当推李白,而宋代,苏轼应当仁不让。
其次,从形态上看,随便翻开《苏轼诗全集》, 便见各式各样的月亮意象,纷至沓来:诸如“明月…皎月…微月”“新月”“山月” “清月”“寒月…‘缺月…孤月…暗月…新月… 江月”“海月” “淮月…森月…秋月…冬月”“霜月…云月” “雪月”“斜月”“素月”……等,多不胜数、不胜枚举。
总体而言, 月亮意象以何种形态出现与苏轼写作时的心境密切相关。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解读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爱用的意象之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都有大量的诗歌描写月亮。
月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文学诗词中被赋予了多重的寓意。
探究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也能够领略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与赞美。
首先,古诗词中的月亮常被用来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
比如,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篇描述月亮和亲友间的思念,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云生处有人家,遥望山陵咫尺遥。
时见仙人归路晚,崎岖峡口无行车。
借问路傍名利否?笑看风尘如珠玑。
何言旧业难重到,夏月离乡心未死。
”描绘了诗人因为离家漂泊在外时对家人的思念。
月亮也是代表人民的,如李延年的《秋夜长》:“黄梧几叶雨纷纷,橙树满城春色新。
惠泉宾雁将飞去,江南青冢正埋人。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老百姓的关注和思念。
同时,在古代文人的眼里,月亮也是友情和爱情的象征。
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生只会几段诗,十年一梦一尘滓。
十年一梦不离曲,紫陌红尘空自啼。
”描写了友情和岁月的感慨和思想。
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更是充分表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的崇高赞美,诗中有“红掌拨清波,青莲步轻摇”,描绘了美好的夜景,更突显了影影绰绰、曲意盎然的爱情。
其次,古代文人通过月亮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的思考和感悟。
在不同的时代和背景下,诗人们通过描绘月亮的不同状态、形状和颜色,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情绪。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描写了月亮光辉的消散:“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通过描绘月亮的光芒在石头、竹子和莲花上留下的痕迹,来表达一种温和的视角,在琐事中充满了积极的发现感和对生活的欣赏。
而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则更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谈月的意象
就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 , 吴刚伐桂” “ 如“ 、 嫦娥奔月 ” 。 等 中国民间有赏月的传统 习俗 , 赏月 、 赋诗、 唱和 , 更是文人雅士 的交游活动之一。 自然 , 值此中秋明月撒辉之际 , 月与词人 内心
的思 想情 感 互 为辉 映 了 ,月 ” “ 的意象 便 在词 中应 运 而 生 。 此外 , 苏轼 的 诗 词 中 , 意 象 的运 用尤 为 频 繁 , 有 了与 前 人 相 比属 月 也 于 自己 的特 色 。 二 、水 调 歌 头 ・ 月 几时 有》 的意 象 《 明 月
( ) 的 旷达 意 象 三 月
、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月意象的现实背景
宋神 宗 熙 宁 九年 (0 6 )苏 轼 被 贬密 州 。时年 四十一 岁 17 年 , 的他 在 政治 上 很 不得 志 , 值 “ 正 丙辰 中秋 , 欢饮 达 旦 , 醉 , 此 大 作 篇, 兼怀 子 由” 词 人 内心 颇感 忧 郁 , 。 情绪 低 沉 , 感 而 发 写 了这 有 首词 。 从文 化 渊 源上 来 看 , 文化 源 远流 长 。 远 古 时代 , 月 在 民间
明” 《 (行香子 - 过七里濑》 , )词人就赋予 了月明亮的色彩 , 词人 以月 自喻 , 流露出遭受迫害 的愤慨 。 水调歌头 ・ 《 明月几时有》 固
然 是 描 写 中秋 之 夜 的实 景 、 实情 , 又何 尝 不 是 象 征 了词 人 美 但
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 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类情感生活
们 的不 同情 怀 。
( ) 的高 尚 意象 一 月 “ ” 月 的意 象 初次 见诸 于苏 词— — “ 过沙 溪 急 , 霜溪 冷 , 月溪
通过 月的意象 , 在一种极 富神秘色彩 的探索和思考 中, 表现 自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苏轼词作中的月亮意象探究
对苏轼月亮意象的探究
本文旨在探究苏轼的月亮意象,通过分析其中的月亮象征主义和诗歌技巧,全面深刻地理解其有关诗作中的月亮意象。
苏轼的月亮意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诗作中可见,他对月亮的情思深厚,月亮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并被他无限渲染为令人感动的诗句。
在韵律上,他将月亮用作押韵词,在意象上,他将月亮用作宁静永恒和远距离的象征,以及一种期待或心灵的空间生活。
先从月亮的象征主义来看,苏轼对月亮的描绘主要体现在其不可替代的、纯洁宁静的特质上,他深深地向月亮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温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诗总结了他对月亮的憧憬,充满了哀思的气息,也反映出苏轼渴望打破冷漠窠臼,期望能够真正与月亮相拥。
他对月亮还表示出一种“远距离的温存”和一种梦幻的期待,如“独坐幽篁里,弹琴
复长啸”,“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
苏轼把月
亮描绘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在他的诗作中,月亮象征着一种远洋凄苦情思、对于世间繁华烟尘的思念。
苏轼也在诗歌技巧上使用了月亮的形象。
他善于利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对月亮的崇敬之情,将月亮比作一颗璀璨的珠宝,将月亮和春风、烟花等联系起来,凸显月亮的灿烂与静谧。
他更是在“归园田居”中将月亮当做一座山,写了“明月来相照,高山仰止”,呈现出月亮犹如一座白雪皑皑的大山,将苏轼带
入一种神秘又梦幻的境界。
总之,月亮在苏轼诗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温柔的情思,美丽的诗句也是苏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他的月亮意象象征着一种宁静永恒和远距离的情思,也是一种对人生真空的深思,也是一种憧憬和期望的空间生活。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
从苏轼诗词中的“水月”意象微探其文化品格上传: 赖炜明更新时间:2012-12-28 19:54:17【摘要】苏轼作品中的“水月”意象是异常丰富多彩的,他的诗、词、文、赋中各种各样的水和月随处可见,伴随着他独特、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喟叹。
他以一种复杂而豁达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水月”,因而他笔下的“水月”时而透露出一股寂寥空漠的荒寒之感,时而又流露出一种逝者如斯的随缘自适、与世无争的态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笔下的“水月”才区别于前人笔下的“水月”,浸透着苏轼独特的人生感受与生命哲学,具有非凡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苏轼水月意象文化品格文化中的“水、月”之缘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最关注的莫过于生命,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那就是“水”。
远古神话中,水是一个中心话题。
“大禹治水”自不必说,即便是“女娲补天”,实际上也是一个洪水为灾,女娲用种种办法诛妖除魔,堙塞洪水的故事,而“夸父逐日”的悲壮结局,更是因为夸父饮水不足造成的。
水在人类的生活与艺术中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
从“水”之物质特征讲,水是柔软的、透明的、多变化的、流动的、不竭的。
一般而言,涉及“水”的诗文只有少数是单纯正面的描摹水以及相关物象的性质状态,大多是作者通过比喻、相关、象征等手法有所寄寓,这种兴发寄寓是古已有之的。
先秦孔子曾经临水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他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理想受挫时,感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另一位哲人老子则说出了水之所以备受青睐的原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庄子更在《逍遥游》里描述了大水雄鸟的非凡气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段话后来引出了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歌。
“水”的意象在唐诗中层见叠出。
初唐张若虚曾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诗句,赞叹了长江月夜的美景。
春江花月夜典型意象分析
《春江花月夜》几个典型意象的分析1、月亮是团圆的象征。
月圆比喻人的团圆,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2、月亮是思念的象征。
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思念朋友。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3、月亮是美好纯洁的象征,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4、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它周而复始,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
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
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
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李煜《虞美人》)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晋中分校太谷辅导站本科(本、专)汉语言专业师范类方向题目论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发表日期2009 年12 月20 日撰写日期2009 年12 月22 日开始2010 年4 月25 日结束答辩日期年月日学生姓名魏晓智学号081080852指导教师白润仙职称中一目录论文提纲……………………………………… 3-6页内容摘要、关键字(中、英文) …………………… 7-8页正文…………………………………………… 9-17页参考文献…………………………………………… 18页论文提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议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一序论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她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
月亮的皎洁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的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月亮意象在苏轼词中反复出现,成为鉴赏苏词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二本论岷江水流的流动不息与峨嵋山峰的峥嵘含蕴,融入了苏轼的血液,造就了他既稳重又洒脱,既执着又旷达的气质,母亲程氏的教育深深的影响了他,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激发了他,使他少时便有“奋力有当世志”的理想,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但是现实很不如意,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认为有很多弊端,结果被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面对这么多的不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月亮这一意象是作者寻求出路的一条道路。
一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词人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
他赋予明月以生命,并能与之进行感情交流,从而达到天上人间的精神默契。
月亮: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词人用月亮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词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
明月意象寄托了词人太多的理想追求,折射出词人心中的品格追求——高洁。
二通过月亮意象传达词人的万般情愁。
苏轼凭自己独有的气质写词,随着自己的情感写词,多才、多性情也注定了词人难以超脱多愁的品性。
他生性洒脱不羁,潇洒飘逸,但在他的心灵世界里,依然潜藏着一股浓烈的情愁。
他的宣泄情感不是直露的,而大都是以委婉含蓄,深厚细腻的笔触,对一些客观事物进行渲染,月亮这一意象无疑成了词人首选的对象,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唱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愁:(一)、借明月寄相思。
借明月寄相思是中国月亮文学的永远的主题。
月亮可以用来寄托我们的许多飞天的想象和逃脱的情怀。
以《江城子》,《水调歌头》为例。
(二)、借明月写孤独。
思念与孤独往往象孪生的姐妹,在东西方月亮文学中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
苏轼的诗词也不例外。
以《水调歌头》,《永遇乐》为例。
(三)、借明月诉无奈。
苏轼的经历是崎岖坎坷,起起落落的,因此他诉说的事物具有很丰富的意象,咏史、吊古、感怀、纪游、悼念、送别、思念……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他完美了月亮在文人心中的内蕴。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四)、借明月言欢乐。
在苏轼的月亮意象中,除前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一种便是“快乐”的意象,其中洋溢着喜悦的成分。
以《中秋月》为例。
(五)、借明月表友情。
以《玉楼春·次欧公西湖韵》为例。
(六)、借明月抒情怀。
以《西江月》,《念奴娇·中秋》,《临江仙》为例。
三通过月亮这一意象,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升华。
在苏轼的词里,宇宙间这轮明月引起词人在博大空明中对宇宙万物及生命的质疑与追问,我们在他的词中可看到浩瀚的宇宙意识的流露。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词人利用哲学层面上的思考来化解自己内心的不平衡,从而寻找解脱的方法。
词人深受儒佛道思想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作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
“天人合一”在词中的表现就是将客体的自然与主观的人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在他的咏月词中就是词人和自然界中的“月”合为一体。
三结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词人开辟了别开生面的意境。
苏轼在词中非常善于塑造月之气魄——宁静。
在词中,他通过对月的宁静的气氛来塑造和渲染,勾起人们潜意识的惆怅,而又让人们于这种潜意识的崛起中生出一种新的享受。
以《水调歌头》,〈〈念奴娇〉〉(中秋)为例,分析和探讨苏轼词歌中的月亮意象及意韵,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词人创作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鲜明个性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词艺术烟波浩淼中,月之意象像一束光线指引着我们走向诗人的艺术殿堂,领略到了矗立在那殿堂里的一尊尊神圣的神灵;月之意象像一把钥匙,穿越了民族文化内核,开启了诗人心灵的大门,读懂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
内容摘要: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摘要:月亮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情有独钟的,好多文人在作品中都用到了这一意象。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也不例外。
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包含了丰富的意蕴。
他通过月亮意象传达出他的万般情愁,给我们营造了别开生面的意境,通过月亮意象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他在哲学层面上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月亮意象张显个性情感人生思考Contents summary:The moon image of Sushi’s literaryABSTRACT: The moon has only one in mind regarding the Chinese writer, many writers all used this image in the work.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arena leader character Su Shi is not exceptional.Chants in the moon literary of him, the moon image has contained the rich implication.He transmits his all kinds sentiment through the moon image to worry that, has built the entirely new ideal condition for us, also displays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through the moon image as well as he in philosophy stratification plane some ponders.Keyword:Moon Image Personality Feeling Philosophy苏轼词中的月亮意象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作为大自然最美丽,最可爱,最撩人情怀的物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
北宋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在他的咏月词中,月亮意象具有丰富的意韵,他熔铸了词人自己的人格和情感,体现了词人自己的个性特征。
苏轼共写词二百四十九首,其中提到“月亮”意象的便有九十四首,在他的作品中占到了很大比例。
意象,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成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
苏轼笔下的月亮形象千变万化,有湖中月,新月,微月,明月,缺月,璧月,满月,双溪月,江月,隙月,流月,淡月,三夜月,波底月,斜月,皓月,颦月,高楼月,弯弯月,风月,天星月等。
这些无不渗透着词人的个性色彩,本文就此谈谈我的拙见:一、张显个性,表现魅力词人通过把月亮人间化,人格化的描写,来张显他独特的个性,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
家庭的熏陶和先贤的榜样,使他少时便有“奋励有当世志”的理想。
这一理想贯穿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因此成人后的苏轼,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的热忱和宏大志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苏轼的少年英才轰动了京师,使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十分激赏和器重,然而在轰动热潮过后,名列第二的苏轼由于不支持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而并没有跻身于朝廷,被委以要任,施展抱负,而是被闲置在一边,这时他的理想和愿望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不得不沉游于宦游之中,辗转于凤翔等地。
在这期间,他能以深刻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苏轼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一心想做补天的巨石,大展宏图,但他不满于受利用控制,他以诗歌抨击新法对百姓的盘剥掠夺,毫无顾及的指陈其弊,触怒了当朝权贵。
由于这多种因素,于是“乌台诗案”如晴天霹雳加害于苏轼,使他险些丧命,大难后的苏轼感到了现实的无情和幻想的破灭,促使他从儒家思想走向道与禅寻求安慰和寄托。
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词人形成了飘逸不群的个性,并且具有了高洁的人格品质。
从他的咏月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文字的艺术魅力。
月之意象折射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首先,词人拉近天上事,使之人间化,借此传达词人的人生理想。
从他的“我醉拍手欢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念奴娇·中秋》),“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中,把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这种“天上事人间化”的写法显得极富情趣,由于他那特有的词人气质及超凡的想象,才使得他的词带上浓郁的潇洒飘逸的神韵。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几乎包含了月意象的全部成员,“明月”“月宫”“琼楼玉宇”“高空寒冷”“圆月”“晴月”“阴月”“缺月”“月影”“月光”,这些意象都是传统意象,都具有公认性的隐喻意义,或者说是象征意义:“明月”是光明的象征,“月宫”是带有虚幻色彩的理想的象征,“琼楼玉宇”有理想富丽堂皇的意味,“不胜寒”有风险大、令人畏惧的意味,“圆月”是圆满和团圆的象征,“缺月”是残破的象征,“晴月”是人生畅达的象征,“阴月”是人生困厄的象征,“月影”有相伴、娱乐的意味,“月光”有共享、柔情的意味。
他把月亮的全部成员都象征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人佩服,词人一心想为朝廷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有用武之地,可是事与愿违,面对这些,他只能洒脱的对待人间事,虽然不得志,但还是能够寻求到解脱的方法。
其次,苏轼不但能把天上事写成人间化,而且能把月亮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