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夜上受降城闻笛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诗歌品读
正面写情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 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 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作品,诗歌从多角度描绘
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随堂练习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Nhomakorabea,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芦笛声唤醒征人思乡情绪的诗是: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写作背景
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 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 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作者考察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 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 (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 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 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问题探究
6、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 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 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 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原文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每句诗句含义,尤其是边塞诗的背景和意境。
-诗词韵律特点:掌握诗词的韵律结构,如平仄、对仗等,以及如何通过韵律传达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诗人情感中的作用。
-文化背景解读: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边塞生活背景,体会诗人的家国情怀。
-在修辞手法方面,如“笛声”被拟人化为“起来愁”,学生需要理解这样的表达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形象性,也加深了情感的渲染。
-对于文化背景的融入,教师需要通过讲解边塞的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边塞诗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夜晚听到某种声音而引发的感慨?”(举例说明,如夜晚听雨、听风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首先,对于诗词的韵律特点,虽然我尽力通过举例来解释,但感觉部分学生仍然有些迷茫。可能我需要寻找更生动、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和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和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和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

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

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

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

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

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
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

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

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

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的一夜,在受降城闻鬼哭神号的笛声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人民的苦难。

这篇文章结构简洁,语言流畅,情节紧凑,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同时,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掌握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学习使用一些描述性词语和句子表达个人感受。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课文中的意义、推断情节发展以及抓住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感受历史的厚重和人民的苦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写作表达个人感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节发展;•学习使用一些描述性词语和句子表达个人感受。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感受历史的沉重和人民的苦难;•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让学生产生对历史的思考与联想。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思考。

2.新课呈现(20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夜上受降城闻笛》,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1 读课文并理解(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并参考以下问题进行理解:•理解受降城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描述受降场景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它们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主人公通过听到鬼哭神号的笛声,想到了什么?你对这个情景有什么感受?2.2 分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准备发言。

3.知识点讲解与拓展(15分钟)3.1 关键词汇解释教师解释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例如“受降城”、“神号”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夜上受降城闻笛》——思乡诗群文阅读敎學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重点: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敎學难点: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敎學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敎學课时:一课时敎學过程一、谈话导入揭乡愁谈话导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乡愁。

二、明确學习目标课件展示本节课學习目标:1.诵读诗词,体会诗词表达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人借助物象表情达意的方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文化,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自主尝试诵乡愁请同學们看學习导學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听,感受一样的乡愁,异样的情怀。

四、學习新课《夜上受降城闻笛》知识回顾: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你从标题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步:知作者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第三步:读诗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四步:明诗意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第五步:悟诗情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乡愁请同學们拿出课堂导航单,老师给同學们准备了四首古诗词,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學习提示,完成學习导航单。

出示學习导航单:1.同是思乡诗,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请你根据资料想一想,在这四首诗中,是什么原因勾起了作者的乡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2.三分钟后小组内部按顺序交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观点,甚至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诗,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的思考深度还不够,可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把握作品主旨。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代诗人, 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以边塞诗作著称于世,善于绝句,尤
其工于七绝。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 唐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积累拓展
快何燕大 走当山漠 踏金月沙 清络似如 秋脑钩雪
马 李诗

点评:表现出了作者投笔从戎、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点评:赞美了将士们视死如归、 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势 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关山月》
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特殊的边塞月夜图景,你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吗?
举目眺望,蜿蜒的丘陵上耸立着 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无垠的沙 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一片积雪的 荒原。近看,受降城高高的城墙之外 月光明亮,如同深秋的寒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也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尽望”,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鉴赏诗风
诗作将风景、声音、感情三者融会为一体,将诗情、 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 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备突厥,在 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 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增进对古诗词的理解;3.学习如何感受诗歌的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2.学习古诗词词语的含义和运用;3.掌握如何用正确的语调、停顿和声调正确地朗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理解的深度和广度;2.学生表达古诗词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视听教学法;3.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入《夜上受降城闻笛》 1. 初步探究:让学生们自己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古诗,询问大家对里面的情境和情感的理解。

2. 激发兴趣:向学生们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背景,让他们对这首古诗的下文产生好奇,期待着听故事。

(2)呈现情境 1. 展示一幅夜晚城门的画面,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和氛围。

2. 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情节,关注诗中各个人物和细节描写。

3. 再次让学生们朗读诗歌,体验其中的感情和美感。

(3)合作探究 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分析里面的词语、情感和意境。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分析结果,让大家一起探究这首古诗的美和深度。

(4)巩固提高 1. 读后感:让学生们写一篇《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读后感,好好体察这首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2. 朗读展示: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诗句,以正确的语调、停顿和声调朗读古诗词,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听写测试:选取古诗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短语,进行听写测试,检验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对于《夜上受降城闻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同时,这节课也有助于学生们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对古诗词的感觉和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注意继续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和掌握,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和创作欲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背景赏析注释译文【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创作背景】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便是故宅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反照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何等思念你啊!【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彻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相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赏析】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抵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显,音韵娴熟。

《唐诗笺注》:“‘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干系颠倒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遐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相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稳定位置观水中月影,听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课件PPT(1)

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人教版部编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名师教学课件PPT(1)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 戍鼓 散入珠帘 锦衾 辕门 掣
回乐烽 lè 戍鼓 shù
散入珠帘 sàn锦衾 qīn
辕门 yuán 掣
chè
阅读材料上四首诗,用“ “画出诗中表示 地点的词语”,用“ ”画出诗中所写的景和 物,完成表格中相对应的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 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பைடு நூலகம்
按要求批注下面这首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大家借鉴王昌龄《从军行》 的批注方法,抓意象品情感,来批注 杨炯的《从军行》。
谢谢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1
谢谢观看
2021/10/16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12
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可以归类为: (1)边塞的风光:瀚海、风霜、枯蓬、烽烟、 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等。 (2)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鼓、旌旗、铁骑、 烽火、羽书、角弓、铁衣等。 (3)少数民族的乐器:羌笛、琵琶、芦管等。
边塞诗的情感(主题)分类: 赞美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 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戍边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厌恶连年战事,抒发怨愤、感伤的情绪……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说课课件

(2)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话。 明确: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 故乡的音调。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 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 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3)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句话。 明确:“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故 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 落,有了依靠。
2.创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备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 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想象力好,但缺乏古诗诵读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中要 加强方法指点。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加入音乐朗诵,牵动情绪,帮助 学生进入情景。在教学准备上,提前准备优秀边塞诗让学生背诵,上课 中升华感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复 杂情感和深层意蕴比较难理解,只能通过反复诵读加以体会。他们对于 记叙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具备粗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能够较准 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这首诗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色? 明确: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构成了征 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 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域。这是一首抒写戍 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画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之情。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4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精品教案_4
课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备课人
时毅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
分析
重点
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展示
评价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1.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是被什么给打破的?
四、运用拓展(5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1.找出诗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判断写景的修辞手法。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12分钟)
自探提示:
1.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宁静氛围是被什么给打破的?
答:浓浓的思想情绪。
2.此时的芦笛声在征人听来会是怎样的感受?

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秀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秀课件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 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 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 乡奠定情感基调。
4、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 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 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 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 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 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名人读书法: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活动中,同学们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
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收获,请你谈谈你 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 如:我觉得读书要像蜂采蜜, • 一要多读,读各类书; • 二要努力读懂,不能不懂装懂; • 三要在读书过程中反复思考,领
• 材料二:随着音响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 逐渐成为未成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 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 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 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 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理明明知道怎么说, 但就是说不出来。”
映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 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
雪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 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 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 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 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 来,他也当了高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读诗歌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笛子 一夜征人/尽望乡。 全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结合注释和赏析, 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每一句的表达方式。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比喻,将月下的大漠比作 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大漠的凄凉、苍茫、苦寒、空 寂、惨淡。 景中寓情,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2.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 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拓展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李益
作者名片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后迁至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 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他是中唐边 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 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 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 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下曲三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岑参
强欲登高去,

作者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无人送酒来。
描绘了在战场上开放的故园
遥怜故园菊,
菊花,表达了惜花和思乡之情, 应傍战场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课件

3.简要赏析诗歌第三句。
第三句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 空寥。
4.第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接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万籁俱寂的夜 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 人”的思乡情绪。“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 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望乡,充 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贰 诗句赏析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结尾两句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结尾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由眼前之景引向心中之 情,在万籁俱寂中,忽然的芦笛声彻底唤醒了戍边 战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 和“尽望”又道出戍边战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主旨点睛
诗歌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 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 等,创设了苍凉旷达的意境, 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诗歌朗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句理解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 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
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
“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高城、月色, 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 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 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 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 愁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RJ) 教学课件
夜上受降城闻笛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一), 唐代诗人,
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 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 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
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 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 一部的投降。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词句理解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
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 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 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 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全诗将诗情、 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 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
旨,令人玩味不已。
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诗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