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陵绝句》诗词鉴赏
四平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四平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3.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唐诗一首《绝句》
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颈联和尾联是诗人由近及远所看到的景物 和事物。自东吴来的商船停靠在港口,可 见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进入尾声。诗人 的心情自然是明朗喜悦的。
谢谢观看
绝句
唐 杜甫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
理解诗题
了解写诗背景 意思
理解诗歌意思 感悟诗人情感 理解关键词语 理解诗歌意境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创作背景:பைடு நூலகம்
公元762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 甫前往梓州躲避战乱,第二年叛乱得以平 定,杜甫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心情大好,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下这首诗。
认读生字:
鹂:[lí] 黄鹂
泊:[bó]淡泊名利 [pō]湖泊 行:[xíng]进行 行走 [háng]行业 行列
解题:
绝句: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 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四 或七个字。
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汉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后世称其杜拾 遗、杜工部、杜少陵、 杜草堂。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首联和颔联对仗工整,“两”和“一”数 目对、“黄”“白”、“翠”“青”颜色 对。这就表现出了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 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 这其中还有动静结合,“鸣”是动态描写, 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意流露出来,“柳”是 静态描写。
一年级第一学期必背古诗文目录
一年级第一学期必背古诗文目录曲池荷唐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译文】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
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绝句元王庭筠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译文】“瘦”字用得生新,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
而“入梦香”则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夜间在月光的朗照。
王孙游南北朝谢朓(tiǎo)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译文】地上长满了如丝的绿草,树上开满了烂漫的红花,已是暮春时节了。
莫说你不回来,即使回来,春天也过去了。
杜陵绝句唐李白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译文】出长安,往南走,到杜陵,往北望,是五陵,到处都是土包包,包着皇帝们的寒骨冷灰。
倒是秋天的渭水被暮日抹上了一笔彩色变得铮亮,流光与余霞像埋葬皇帝一样吞没了远山的呼唤。
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四时魏晋陶渊明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
【译文】隆冬过去,一泓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大多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秋月朗照,明亮的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严寒中青松展现出勃勃生机.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如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译文】生长于南方的红豆,入春以来不知长出多少枝条。
希望你多多采摘,红豆最能寄寓相思离别之情。
杂诗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李白夸杜甫的诗
李白夸杜甫的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唐】李白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戏赠杜甫
【唐】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国学研究-李白五言绝句赏析
国学研究-李白五言绝句赏析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撰的《全唐诗》收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八十六首。
明高棅选编的《唐诗品汇》选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二十三首,并把李白列为五言绝句的正宗诗人。
《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五绝三首。
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有许多五绝达到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
笔者对李白的五绝也很喜欢,出于自我交流和与人交流心得的目的,特写此文。
一、对李白五绝格律规范的考察李白所作的八十六首五绝中,有三十首诗的格律不合后人所认定的规范,《唐诗品汇》所收录的李白绝句中就有四首是不合格律的。
为了有所区别,通常就把格律不合规范的绝句称为古绝,把合乎格律的绝句称为律绝。
在李白的三十首古绝中,有十首是仄声韵的。
《王昭君二首》中的第二首是叶韵,《玉阶怨》是月韵,《襄阳曲四首》中第二首是马韵,第三首是屑韵,《估客行》则押邻韵(因为“欲”属沃韵而“迹”属陌韵),《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五首是月韵,第十六首是屋韵,《越女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是月韵,第二首是陌韵,第五首是屑韵。
古绝中其他二十首平声韵的绝句中,有六首绝句仅仅是上下联失粘,也就是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
《襄阳曲四首》中的第一首:“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第二句是━┃┃━━,第三句则是━━━┃┃,失粘。
《高句骊》:“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舍利弗》:“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系寻阳上崔相涣》:“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
”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巴女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第二句是┃━━┃━,第三句是┃┃┃━┃,失粘。
李白冷门诗句
李白这8首冷门诗词,鲜为人知却惊艳不已,值得一读李白的一生,是现代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
像李荣浩在歌里唱的那样,“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
”如果能重来的话,谁又不想选李白呢?爸爸是商人,天生富二代不用为钱操心。
有钱任性,想隐居就隐居,想旅游就旅游,结交朋友也是随意而为,反正到什么地方都会有人追捧。
不仅有钱,还有才情,浪漫至极也单纯至极,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不朽的诗篇,也成为后世许多人的精神支柱。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李白为我们留下的,虽冷门也惊艳的8首诗歌。
(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在江陵漫游的一天。
南朝古都,绚烂了三百年的烟花繁华,为这座城留下了抹不去的脂粉味道,也留下了数不尽的风流传奇。
此时已是深夜,李白站在高楼上,品尝着古城夜里的寂寞与冷清,凉风从远处吹来,连带着李白的目光,随之望去。
古时的吴越大地,今日只见,白云映水、白露垂珠、空城映秋月。
李白望向明月,一眼又一眼。
同样的一轮明月,也曾经照耀过,他存在过的时空吧?他有没有,站在我如今的位置,抬头仰望这一轮秋月呢?漫不着边际的遐想,全是因为对那个人风致高标的敬慕。
谢玄晖,即谢朓。
(二)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这一次,在长安。
杜陵,是汉代后期一位皇帝的陵墓,距离李白,中间隔了400年动荡不安的乱世。
李白就站在这里,感受着400年光阴的静静流淌。
我们如果去西安,感受还要更神奇一点。
想象着两千年前的大汉王朝,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想象着这片土地上曾发生有被掩盖的辉煌与落幕......我在西安最深刻的一次感受,是走在古城墙上的时候。
虽然知道此城墙并非唐代造物,但也不由得遐想,自己是不是有机会,跟李白站在同一个地方仰望星空。
如果站在杜陵边上,是不是也有机会,同李白一起看秋水映明了落日的霞光,流光消逝在远山的苍茫。
2019-2020学年山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2019-2020学年山东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词曲鉴赏一、古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窘况为许衡州赋郑燮半缺柴门叩不开,石棱砖缝好苍苔。
地偏竹径清于水,雨冷诗情瘦似梅。
山茗未赊将菊代,学钱无措唤儿回。
塾师亦复多情思,破点经书手送来。
【注】①许衡州:郑燮之友,生活困窘。
②塾师:指郑燮。
(1)分析诗中竹“梅“菊”等意象的作用。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软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本诗写于谪居永州期间。
②西岩:湖南永州西山。
③软乃:摇橹声。
(1)渔翁”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2)前人评价本诗宥奇趣”两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 (人名)的组诗《〉〉。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下阙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李白《杜陵绝句》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杜陵绝句》原文|译文|鉴赏《杜陵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李白第二次入长安,遭到奸人进谗,李白通过”杜陵、五陵“景色,感叹自己的政治遭遇,融景于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杜陵绝句》原文唐代:李白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译文及注释注释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译文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鉴赏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
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
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
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
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
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
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
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
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
诗人古诗词里的山水
诗人古诗词里的山水中国古诗可以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小编在此整理了诗人古诗词里的山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诗人古诗词里的山水11、《彭蠡湖中望庐山》孟浩然?? 唐代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唐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3、《登襄阳城》杜审言?? 唐代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4、《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张孝祥?? 宋代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
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
飞起沙鸥一片。
5、《清平乐·题上卢桥》辛弃疾?? 宋代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碍。
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诗人古诗词里的山水21、《浣溪沙·山滴岚光水拍堤》姜彧?? 元代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
只疑误入武林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
一尊心事百年期。
2、《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李珣?? 唐代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古诗杜林绝句
古诗杜林绝句杜陵绝句如下: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杜陵绝句的赏析如下:第一句“南登杜陵上”,点明登上了位于长安东南的杜陵。
南登杜陵,当然看到了离宫别馆、古丘名泉、松柏森森、林木苍翠。
诗人登上了位于长安东南的杜陵,纵目四望,远近风光,尽收眼底。
第二句“北望五陵间”,通过一个“北”字,点明观景的方向,突出诗人站在杜陵上,北望五陵的情景。
“五陵”,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之北,因此叫“五陵”;另一种解释,因这一带高地环列,恍如山丘,在长安望去,都成陵墓模样,所以叫“五陵”。
从第二句看,诗人是在后一种解释上用意。
“五陵间”,是望五陵的空间范围,其方向是北。
“北望五陵间”,既具体地写出诗人望五陵的情景,也为下面的诗句“秋水明落日”作铺垫。
第三句“秋水明落日”,是全诗的精彩所在。
落日归山,秋水明净,是自然景象;而“落日”之恋恋不舍,又表现了诗人主观上的留恋与惋惜。
“秋水明落日”,既写出了当时的环境气氛,又写出了诗人主观上的感受。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
第四句“流光灭远山”,写远方的山影消失在晚照的流光之中。
“流光”,是流逝的光阴。
“远山”,指远处的山峦。
“灭”,动词,淹没、遮盖的意思。
“流光灭远山”,是写时间的推移。
从第三句看,诗人伫立在秋水明净的晚照之中,望远山在流光中渐渐消失。
这一句紧承第三句而来,由景及情,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这首绝句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出了诗人在登临游览中引起的无限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登临游览的情景;后两句写登临的效果和登临后的感想。
诗的气势挺拔高远,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融合无间,写得情景交融、自然贴切。
杜陵绝句阅读理解
杜陵绝句阅读理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
其中,杜甫的《杜陵绝句》是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杜陵绝句》进行阅读理解,探讨其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杜陵绝句》全文共有四句,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描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心境和感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绝句的具体内容。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河落下秋去水,天上人间一片闲。
"第一句"登高壮观天地间",通过"登高"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这句话描绘了他站在高处,展望着大好河山的情景。
第二句"大江茫茫去不还",写出了大江汹涌奔流的景象,将人的生命与流淌的江水进行了隐喻,表达了人生短暂而无法挽回的感慨。
第三句"黄河落下秋去水",将黄河与秋去的水流相连,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句话清晰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幻和世事的更迭。
最后一句"天上人间一片闲",通过对"天上人间"的形容,诗人寄托了自己对人间世界的向往和美好愿景。
这句话给人留下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印象。
通过对《杜陵绝句》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其主题为"生命短暂,时光流逝"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作为抒发感情的载体,融入了杜甫深邃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此外,《杜陵绝句》的意境也非常深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人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界的壮美相结合,抒发出对生命无常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对于时光流逝和未来的期许。
从艺术特点来看,《杜陵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人运用了隐喻、排比和描写等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他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
唐朝杜甫绝句四首赏析
唐朝杜甫绝句四首赏析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赏析(-)。
第一首先写草堂,举其四景: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久七前的松树,诗人处在这远离闹。
市的幽静环境之中,因看到园中将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时邀朱老一同尝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树,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荫下尽情地谈古论今,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草堂的爱赏,以及他对生活的朴素的要求。
他久经奔波,只要有一个安身之地就已经满足了。
显然,这首诗虽属赋体却兼比兴,于平淡的写景叙事中寓含着诗人的淡泊心情,以作为组诗之纲。
当时杜甫因好友严武再镇而重返草堂,足证严武在诗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这里他所想到的草堂的座上宾都不是严武,而是普普通通的朱老和阮生。
这就可见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志趣了。
赏析(二)。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状其水势浩大,借“欲作鱼梁”而抒情,非真“欲作鱼梁”也。
因为“作鱼梁,须劈竹沉石,横截中流,以为聚鱼之区,因溪有蛟龙,时兴云雨,故公不敢冒险以取利。
”《杜诗详注》卷十三引)对此解说。
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是为公所愚也”他说:“须知'蛟龙,之想,只从'云覆、雨寒,生出,值云雨而墩起文情也。
"是有道理的。
但浦氏以为这首诗“为作鱼梁而赋,而自况不凡”,则未免有点牵。
强。
其实,这首诗并非什么“自况”,只是流露出诗人。
对能否在洗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担心情绪。
这才是“不敢安”三字的真实含意。
诗人觉得自己在草堂尽管心境淡泊,无所奢求,但仍难保不测。
诗中谓溪下有坟龙,时兴云雨,固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却也一分形象化.隐隐可以显示出诗人身居草堂对成都局势的担心情状。
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赏析(三)。
李白写的最好的诗句
李白写的最好的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唐·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唐·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长干行二首》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唐·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唐·李白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唐·李白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唐·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其一》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唐·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日出行/ 日出入行》唐·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唐·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唐·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客中作》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唐·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唐·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李白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唐·李白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陵绝句》唐·李白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襄阳曲四首》唐·李白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长门怨二首》唐·李白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唐·李白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唐·李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寻山僧不遇作》唐·李白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侠客行》唐·李白挹子以携去,谈笑闻遗香《上清宝鼎诗》唐·李白夫子如何涉江路,云帆袅袅金陵去《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唐·李白萧条出世表,冥寂闭玄关《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时欲东归遂有此赠)》唐·李白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亡道中五首》唐·李白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夜郎赠辛判官》唐·李白皇恩雪愤懑,松柏含荣滋《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唐·李白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送杨山人归天台》唐·李白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唐·李白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白纻辞三首》唐·李白自从离别久,不觉尘埃厚《去妇词(一作顾况诗)》唐·李白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大庭库》唐·李白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笑歌行(以下二首,苏轼云是伪作)》唐·李白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李白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登新平楼》唐·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唐·李白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三五七言/ 秋风词》唐·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唐·李白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二首》唐·李白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三五七言/ 秋风词》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别东鲁诸公》唐·李白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西施/ 咏苎萝山》唐·李白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唐·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唐·李白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古风·其五十九》唐·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其一》唐·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唐·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古诗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翻译赏析
古诗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翻译赏析《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前言】《杜陵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李白第二次入长安,遭到奸人进谗,李白通过”杜陵、五陵“景色,感叹自己的政治遭遇,融景于情。
【注释】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翻译】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赏析】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
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
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
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
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
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
“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
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
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
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
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
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
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
古诗词鉴赏:绝句
古诗词鉴赏:绝句
古诗词鉴赏: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
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李白的古诗五言绝句
李白的古诗五言绝句
其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二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其三
《独坐敬亭山》第一首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其四
《独坐敬亭山》第二首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其五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其六
《玉阶怨》
玉阶坐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簾,玲珑望秋月。
其七
《赋得白鹭送宋少府入三峡》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其八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其九
《夏日山中》
嬾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其十
《别东山寺僧》
东林送客处,日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杜陵绝句》诗词鉴赏
杜陵绝句
唐代: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译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注释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
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
“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
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天宝二年(743),李白待诏翰林,奉诏侍从
游宴,作应制诗(奉皇帝的命令而写作的诗文)多首,与好友游历山水,曾出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局面。
但在天宝二年
秋,遭到朝中其他人的排挤,并在次年被贬出长安,于是产生了隐居
山林的想法。
鉴赏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
第二句“北望五陵问”把作者
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
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
这两句不但
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
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但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
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
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
诗的创作时间。
“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
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
光线更加明亮。
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仅
仅近黄昏”的感慨。
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
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
这次诗人
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
这期间,
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
不过因
为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
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
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
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
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
显得若隐若现。
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
林的思想。
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
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但仅个普通的景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