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1)

“如何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题

结题报告

水落坡镇雷家小学雷新芳

一、选题背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能力目标明确规定:“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现行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编排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教材以一个个“范例”、“话题”呈现,课本仅仅提供了几幅图片与几段文字说明,需要充实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必须依靠这一方式围绕“话题”丰富认识,反思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把书本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今,搜集、整理、交流资料已经是《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出现的教学环节。这给品德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本人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整理资料,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也很难完成;听过的一些观摩课、优质课中也很难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而让学生自己会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又是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但对学好品德与生活(社会)有用,而且对学生学好其它功课,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研究都是终身受益的。为此,培养好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必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及研究目标: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1)探索以“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主要手段,提高全体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资料和按一定的方法整理资料的基本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上好本门学科奠定基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用主义从实践本位出发,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主动地探求、思索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智力(思维能力等)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为,当我们遇到问题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迷惑、混乱和怀疑的状态,会出现反思性思维。我们的思维活动会对问题进行观察与分析,接着就收集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料,检索旧有的经验与观念;提出草案,明确采取哪些行动。经过这种尝试性的、实验性的、反思性的、面向目标的不断的行为变化,我们的思维和认识也会发展,对活动、情境的理解与知识也会发展。搜集整理自然资料学习强调借助儿童能动的活动进行学习,教学活动

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力,有计划、系统地发展儿童的科学知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新的问题、课题同儿童的感性经验关联起来,去诱发儿童的智力兴趣。同时,儿童的创造性、自主性也得到激发。

2、知识的动态相对论

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建立个性化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将学问的系统强加给学生。它尊重儿童有意识的、自然的智慧性探究,使儿童获得独具意义的知识,建立内在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的个性统一体。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该课题研究通过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引导操作,强化训练,竞赛巩固的方法进行。

1、培养资料积累的习惯:利用报刊做好剪报、尽早公布搜集任务、公布标准及时评价。

2、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明确分工,有的放矢;提炼专题,深化思考;掌握方法,拟定讲稿

3、关注资料交流的互动:合理选择,形式多样;角色模拟,全员参与;引导“倾听”,鼓励质疑;捕捉生成,促进互动。

五、课题实施的步骤及分工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初步实施阶段(2010.5—2010.8):

1、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负责人:雷新芳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实验

课题组成员

雷景成转变教师教学态度实验

田方芹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实验

雷书枝培养教师知识能力实验

赵文国教学模式实验

刘明教学模式实验

各成员分工协作,确立自己的研究任务,在每次的教研会上交流小结,不断调整方案,逐渐完善“培养小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阶段性总结,及时吸收优秀教师补充到研究队伍中来。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确定参与研究班级:三年级一班三年级二班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二

班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六年级三班

4、调查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

5、收集、整理开展研究前的各种资料;

6、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二)第二阶段(2010.9—2011.7):

中期总结,完善深化主要任务:

前一阶段的重点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如查阅文献、办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观等活动获取资料、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生活,使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动机;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这种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并探索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收集、整理前一阶段的各种研究资料,形成初步成果,并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总结,进一步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以深化课题研究。

(三)结题总结阶段(2011.9—2011.11):

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分析能力,集体协作和讨论能力,使之掌握正确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方法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综观一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感觉到,当初我们的设想有许多在实行起来是有很大困难的,同时,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学生发生的变化又使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目标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随着解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深入,我们又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丰富充实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新课程标准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坚强后盾。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从实际出发,着力进行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意识的培养、整理资料方法的学习、教师学校家长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