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68fd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f.png)
藏医理论体系藏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派别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而闻名于世。
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脏腑理论和藏医辨证论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四体系理论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由四个基本体液(心气、肝气、脾气和肺气)构成,这四个体液在人体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其中一个体液失调时,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心气代表火,具有温热、兴奋的作用;肝气代表木,主要调节气血运行;脾气代表土,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肺气代表金,控制呼吸和皮肤的开合。
藏医四体系理论认为,当这四个体液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当其中一个体液过盛或不足时,就会形成疾病。
这一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藏医师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判断体液失调的病因和病症,然后采用针灸、药物等疗法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藏医四体系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借鉴,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二、藏医脏腑理论藏医脏腑理论是藏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脏腑在藏医学中是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藏医脏腑理论认为,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人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运行,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据藏医学家的研究,不同脏腑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性格特点。
比如,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哀、肾主恐。
当人的情绪失调时,就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藏医脏腑理论为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西医学中,通常将器官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并忽视了其相互关联的作用。
而藏医脏腑理论则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分析疾病。
三、藏医辨证论治藏医辨证论治是藏医学最独特的特点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医药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42bd8dd7f1922791688e830.png)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藏药的用药特点
![藏药的用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fa23b4960590c69ec376e4.png)
藏药的用药特点藏药的使用和藏医的理论体系是紧密结合的。
藏医将“龙”、“赤巴”、“培根”三因素所引起的疾病都归结为“寒症”、“热症”两大类型,藏药方剂亦按其性质将药区分为“热性”、“寒性”两大性能。
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
藏药按性、味、效分类,按八性、六味、十七效来分类。
八性将藏药分为轻、重、润、糙、锐、钝、凉、热八种性质;六味将藏药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种味道。
他们认为,甘可滋补,酸助消化,苦可降火利胆,辛能除湿去寒流,咸能温胃去虚,涩可调合诸味;十七效将藏药归纳出柔、重、温、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如“龙”病中有一种病的性质属“轻”,表现为心神不定,神情恍惚,藏医则采用“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
余此类推。
藏药治病多采用数药合成,很少使有单方。
许多药方配药都在25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七八十种、一百多种。
如”骂奴稀汤”多达130味”,然纳桑培”配方多达70味。
每个方剂的名称大都是主药加方药总味数合成。
如“然纳桑培”中“然纳”是珍珠,“桑培”是70,译成汉语即”珍珠七十”。
藏药在使用上大都有副品或代替品。
为了解决珍贵药源不足的问题,藏药除本名正药外,特规定了与此药性质、类别相同、相近的副品或代用品。
正品用”却”注明,代替品用“慢恩巴”注明。
藏医用药讲究调伏增效、适当配制,即各类药物适配对治。
根对治骨骼病,枝对治脉络病,茎对治肌肉病,叶对治六腑病,叶液对治骨髓病,芽对治骨血精液病,花对治眼病,果实对治内脏病,尖对治头部病,外皮即树干下部之皮对治皮肤病,韧皮治筋病,树脂对治四肢病。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性、味、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藏医非常重视藏药的加工与炮制。
《协据》记载,藏药的采集加工应做到“适地采集,适时采集,干燥拣选,分清陈旧,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工序。
药物分别生长在雪山、高山、凉爽、温暖、具有日月光华之力的地方,要采集色鲜味艳、没有被虫蛀咬,没有被火烧焦,没有被大自然损伤,没有被阳光、阴影、水所害,适时稳固生长,根大而深,向阳生长的药物。
藏医药文化简介
![藏医药文化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450e52dccbff121dd3683fa.png)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3ec99f9941ea76e58fa0413.png)
藏医还指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源"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其性质近似于汉族中医的风或气,但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
赤巴:译成汉语是胆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等。
培根: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它相当于中医的津、涎,但含义较为广泛,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eabecc4693daef5ef73d7a.png)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
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9db56ab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0.png)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的特点
1.##悠久的历史
–藏医药理用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藏族。
–经过长期的实践,藏医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
2.##综合性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不仅关注病症,还考虑了整体的身心健康。
–藏医药采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按摩推拿、针灸疗法等。
3.##药物多样性
–藏医药理用药中使用了许多天然草药,如藏红花、龙胆草、金银花等。
–这些草药根据不同的病症组合使用,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药。
4.##个体化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重视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注重病因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注重病因治疗,追求根本解决问题。
–医生会通过综合辨证施治,寻找病因所在并针对性治疗。
6.##疗效温和安全
–藏医药理用药疗效温和安全,少有副作用。
–大多数药物是天然的植物或动物提取物,疗效渐进,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7.##强调调节平衡
–藏医药理用药强调调节平衡,包括平衡体内的阴阳、五行、元气等。
–通过调整身体各系统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融合现代医学
–藏医药理用药不排斥现代医学,而是在传统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针对一些疑难病症,藏医药可以与西医诊断和治疗进行配合。
以上就是藏医药理用药的一些特点,这种独特的医疗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治疗病痛具有积极的作用。
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的理论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bc88c2360cba1aa811dae0.png)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65223f54693daef5ef73dfa.png)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炮制等方面。
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种复方配伍成药。
如金诃仁青常觉就是其中的翘楚。
它是由一百六十余味名贵动物、植物、矿物直接入药,加上水银炮制洗炼前后陆续添加的一百四十味珍稀藏药材,其机理成分极为复杂,各药成分机理环环相扣,治调补养相结合,临床治疗由五脏六腑病变发展成的各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4、藏药的文化背景藏药不仅是藏医学领域的奇葩,它跟几千年的藏传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既是医学界的成就,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丰富。
藏医药学理论
![藏医药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b2a03487c24028915fc343.png)
藏医药学理论(一)基础理论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
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隆: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
“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易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
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
凡是隆型的人都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七种性质。
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患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
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其特性为腻、凉、重、钝、稳、柔、粘等。
这里的“腻”指粘腻而带有油性,如舌苔腻滑,排泄物也多粘腻而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c7e4c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2.png)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藏医药是西藏地区传统的医疗体系,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藏医药一直扮演着西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且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深受广大群众和学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藏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源远流长。
古代的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起源,它包括了《丹珠尔》、《罗布沙》、《尼沙》、《玛依》四部书,是藏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藏医药学是从藏族文化和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科学,它以自然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药的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中,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外感、内伤、六情六欲、五气六味以及同病异治等因素都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藏医药强调疾病的防治,重视平衡调和,提出了“调和平衡”作为治疗原则。
二、藏医药的临床应用藏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其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组方和药物选择都是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分型来实施的,在药物组合的过程中注重治疗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在对抗癌症等危重疾病时,藏医药疗法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地位。
在同样的情况下,与成药相比,病人更愿意选择藏药中医疗卫生药的口服制剂,这些藏药中的中药具有化瘀散结、行气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藏医药的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藏医药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在藏医药学的研究中,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药物资源开发、药物活性成分、中药制药技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向。
例如,藏药中含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蒽醌等,它们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多个方面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取、鉴定、纯化和利用这些活性成分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藏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83ac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3.png)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及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1. 平衡理论:在藏医学中,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指代了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通过平衡这些因素,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八支脉象: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触诊脉搏来获取信息。
藏医学将脉象分为八支,分别是盛(yang)、沉(yin)、滑、弦、细、数、浮和大,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体征和疾病。
3. 四因素理论:藏医学把疾病的产生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地气、天气、膏粱负荷与感冒七情。
地气指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天气是指气候变化,如风、雨、寒等;膏粱负荷是指饮食和生活习惯;感冒七情是指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4. 藏药:藏药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草本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制成。
藏药采用天然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方法制成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针灸与按摩疗法:藏医学也包括针灸和按摩的疗法。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功能。
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平衡。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法。
了解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也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e5d7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0.png)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特点。
1. 注重整体调理:藏医药注重人体内部的整体调理,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气、脉、肉、骨等不同的部位和器官,这些部位和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整体,彼此协调、相互促进。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气、脉、肉、骨等不同部位和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强调因人制宜:藏医药强调因人制宜,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藏医药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注重药物天然性:藏医药注重药物天然性,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天然药物,如藏红花、藏紫草、藏柴胡等,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强调炮制加工:藏医药强调炮制加工,认为经过炮制加工的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对药物进行炮制加工,如将藏红花、藏紫草等浸泡在酒中,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5f4d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3.png)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一、理念独特藏人传统医学秉承着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体内外相互关联的理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微宇宙,在宇宙与人体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通性。
藏人传统医学强调“人体是宇宙的最小形体”,致力于维持人体与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二、五大基本理论1. 唯心论:藏人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灵密切相关。
心灵的安定与健康是维持人体机能稳定的基石。
2. 肌肉诊断:藏人传统医学通过观察及手触患者肌肉的变化,判断病症,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3. 覆诊断:通过察看眼睛的色泽、瞳孔等来推断病人的病情,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脉诊:藏人传统医学中脉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触摸脉搏,探测人体脉搏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
5. 尿诊: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和沉淀物等,推测病人的身体状况。
藏人传统医学智慧将尿液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
三、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藏人传统医学主要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治疗。
中草药在藏人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调养。
草药采集、配方、煎熬等环节都有其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藏人草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
四、综合治疗方法藏人传统医学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中草药的应用,还包括手法、针灸、熏蒸、辨证施针、汗蒸、吸病室、按摩、舍浴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达到身心平衡的整体治疗。
五、民间经验的传承藏人传统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经验的传承。
经过长期实践,一些治疗方法和经验被总结出来,并逐代相传。
这些经验包括如何采集草药、如何调配药方、如何诊断疾病等等。
六、寓养生之道藏人传统医学并不只是治病,更强调预防与养生。
养生是藏人民间传统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饮食、起居、锻炼等,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这种综合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人体自愈能力和增强体质。
在藏人的传统医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系列独特的理念和技巧,也看到了中草药的卓越疗效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藏药(药品)基本知识
![藏药(药品)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29948e858fafab068dc0208.png)
药品的基本常识
二、药品的基本常识
1、处方药与OTC 2、OTC基本知识 3、双跨产品 4、产品批号和分类
1、处方药与OTC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 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 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在国外又称之为 “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Over The Counter),简称OTC,此已成为全球通 用的俗称。
七大物质:血,唾液,骨,骨髓,脂肪,肉,精液; 三种排泄物:汗液,尿液,粪便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
藏药的五源:水,土,火,风,空
藏医的诊断方法:问诊,色诊,尿诊,脉 诊
可能受到佛教哲学的影响,藏医认为,人 体有三毒:贪,嗔,痴
藏医解剖学:在青藏高原居住的藏族人, 自古以来就有实行”天葬“的习俗,这就 是人体死后,用刀剖解尸体,喂饲老鹰。 由此藏医对人体内部构造早已有所了解。
3、藏医理论
三因学说:与世界上几种历史悠久的的古代医学一样, 藏医学也有元素,因素学说。比如汉族中医“五行学说” 即金,木,水,火,土;古印度医学“四大学说”即土, 水,火,风;古希腊拉的“四体液学说”即血,粘液, 黄胆汁和黑胆汁;藏医则为“三因学说”即隆,赤巴, 培根。
隆:指气,风 赤巴:指火 培根:指粘液
3、双跨产品
根据《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应用 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 的遴选原则,将一部反中成药审定为“双 跨”品种,即一种药品既可以作为处方药, 也可以作为非处方药的“双重”身份。
晶珠牌=塞雪风湿胶囊 晶珠牌=胃泰胶囊
藏医工作总结
![藏医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9a9e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3.png)
藏医工作总结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参与了藏医工作,深刻体会到了藏医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所从事的藏医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藏医工作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藏医医学理论主要包括藏医四象学说、藏医五大学说、藏医六气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凝聚了藏医医师们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思考,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独特解释,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我的工作中,我深入学习了这些理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医学水平,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
其次,藏医工作的特色是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藏医医师们几百年来在高原地区对各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治疗,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顽固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在我的工作中,我深入学习了藏医医师们的临床经验,不断总结和提炼,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藏医工作的挑战是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融合和发展。
藏医医学虽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但也面临着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改革。
在我的工作中,我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藏医医学,还要不断学习和吸收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藏医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藏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藏医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藏医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医医学一定会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