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理论特点
藏医药学概论
![藏医药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35bc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e.png)
藏医药学概论藏医药学是一门经过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
它在个人、社区和国家的健康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藏医药学认同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门学科。
本文将探讨藏医药学的概论,并介绍其历史、特点以及一些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历史藏医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
据说远古时代,一群藏北原始人,被虎咬伤后,采用了草药来治愈,首创了藏医药学。
此后,藏医药学不断发展,并形成了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决的治疗方法。
14世纪至17世纪,藏医药学在西藏大发展。
经过辗转流传,终于到达藏族。
当时,藏医药学在西藏广被应用,使得西藏成为了藏医药学的发源地。
此后,由于在治愈疾病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藏医药学得以继续发展。
二、特征藏医药学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的原因。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1. 藏医药学主张上下调节,以治百病。
2. 藏医药学将患者作为治疗的重心,注重发现患者的问题,而不是只注重疾病本身。
3. 藏医药学结合了药物、复合体、穴位以及拔罐、刮痧等物理疗法,治疗病症。
4. 藏医药学注重和谐。
在治疗过程中,它强调了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主要治疗方法藏医药学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
其主要特点是药物治疗和饮食疗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藏医药学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就是草药疗法。
藏民家中种植的草药种类繁多,并含有许多有效成分。
这些草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肝脏问题、心脏问题和肺部问题等。
2. 饮食疗法藏医药学饮食疗法是一种特殊的疗法。
用食物来调理人体的基本元素,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
例如,经常喝青稞酒,可以调节身体的水分和钠的含量,保持人体的平衡。
吃肉汤可以提高体力和提高血红蛋白等。
3. 针灸疗法针灸法是藏医药学的另一种治疗方法。
该方法利用针头刺激人体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来调理身体的功能,达到治疗作用。
此外,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身体某些局部的循环,促进血流畅通。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f68fd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1f.png)
藏医理论体系藏医学是源远流长的中医学派别之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医学经验而闻名于世。
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脏腑理论和藏医辨证论治等。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理论,并探讨其对于现代医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藏医四体系理论藏医四体系理论是藏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体由四个基本体液(心气、肝气、脾气和肺气)构成,这四个体液在人体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维持了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其中一个体液失调时,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
心气代表火,具有温热、兴奋的作用;肝气代表木,主要调节气血运行;脾气代表土,负责消化吸收和水湿代谢;肺气代表金,控制呼吸和皮肤的开合。
藏医四体系理论认为,当这四个体液平衡协调时,人体健康;当其中一个体液过盛或不足时,就会形成疾病。
这一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
藏医师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判断体液失调的病因和病症,然后采用针灸、药物等疗法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藏医四体系理论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借鉴,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二、藏医脏腑理论藏医脏腑理论是藏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脏腑在藏医学中是指人体的各个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藏医脏腑理论认为,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相连,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当人体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到整个经络系统的运行,进而导致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据藏医学家的研究,不同脏腑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和性格特点。
比如,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哀、肾主恐。
当人的情绪失调时,就会对相应的脏腑产生影响,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藏医脏腑理论为现代医学的整体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西医学中,通常将器官视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并忽视了其相互关联的作用。
而藏医脏腑理论则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整体性,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分析疾病。
三、藏医辨证论治藏医辨证论治是藏医学最独特的特点和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藏医理论体系
![藏医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53ec99f9941ea76e58fa0413.png)
藏医还指出,胎儿的形成,还需要正常的"五源"条件。所谓"五源",是指土、水、火、风、空。无独有偶,汉族中医也认为,胎儿形成后,逐渐发育,"四月而水受之,五月而火受之,六月而金受之,七月而木受之,八月而土受之",二者不谋而合,只是藏医的"五源"与中医的"五行"稍有不同,中医的土,是发育的土地,而藏医的"空",是胎儿发育的空间,意义上都相差不远,也都认为,这五种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而且五者应互相协调,胎儿才能正常发育。
龙: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其性质近似于汉族中医的风或气,但含义比中医的风或气更为广泛。
赤巴:译成汉语是胆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等。
培根:译成汉语是涎或水和土,它相当于中医的津、涎,但含义较为广泛,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4e5d7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0.png)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
藏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用药特点。
1. 注重整体调理:藏医药注重人体内部的整体调理,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气、脉、肉、骨等不同的部位和器官,这些部位和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整体,彼此协调、相互促进。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从整体出发,通过调理气、脉、肉、骨等不同部位和器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强调因人制宜:藏医药强调因人制宜,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体质和病情,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疾病时,藏医药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注重药物天然性:藏医药注重药物天然性,认为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等都可以作为药物使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使用天然药物,如藏红花、藏紫草、藏柴胡等,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强调炮制加工:藏医药强调炮制加工,认为经过炮制加工的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藏医药在治疗疾病时,常常对药物进行炮制加工,如将藏红花、藏紫草等浸泡在酒中,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5eabecc4693daef5ef73d7a.png)
藏医学的基础理论藏医学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一般而言,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胚胎学说关于人体胚胎发育,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就开始了研究,《四部医典》中详细记述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五部遗教》之一的《洛本嘎唐》则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因学说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
"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
"赤巴"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也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
"培根"在人体内的功能是提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
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根本,组成人体的七种物质,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都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了人体有机的整体。
因此,如果这三个因素能在人体内维持平衡,正常的运转,人体就会处于正常而健康的状态,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解剖及生理藏医学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藏医对生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https://img.taocdn.com/s3/m/9db56ab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0.png)
藏医药理用药特点(一)
藏医药理用药的特点
1.##悠久的历史
–藏医药理用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藏族。
–经过长期的实践,藏医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治疗方法。
2.##综合性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不仅关注病症,还考虑了整体的身心健康。
–藏医药采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按摩推拿、针灸疗法等。
3.##药物多样性
–藏医药理用药中使用了许多天然草药,如藏红花、龙胆草、金银花等。
–这些草药根据不同的病症组合使用,既有单味药也有复方药。
4.##个体化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重视个体化治疗,强调因人而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注重病因治疗
–藏医药理用药注重病因治疗,追求根本解决问题。
–医生会通过综合辨证施治,寻找病因所在并针对性治疗。
6.##疗效温和安全
–藏医药理用药疗效温和安全,少有副作用。
–大多数药物是天然的植物或动物提取物,疗效渐进,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7.##强调调节平衡
–藏医药理用药强调调节平衡,包括平衡体内的阴阳、五行、元气等。
–通过调整身体各系统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8.##融合现代医学
–藏医药理用药不排斥现代医学,而是在传统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针对一些疑难病症,藏医药可以与西医诊断和治疗进行配合。
以上就是藏医药理用药的一些特点,这种独特的医疗方式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治疗病痛具有积极的作用。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765223f54693daef5ef73dfa.png)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炮制等方面。
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种复方配伍成药。
如金诃仁青常觉就是其中的翘楚。
它是由一百六十余味名贵动物、植物、矿物直接入药,加上水银炮制洗炼前后陆续添加的一百四十味珍稀藏药材,其机理成分极为复杂,各药成分机理环环相扣,治调补养相结合,临床治疗由五脏六腑病变发展成的各种肿瘤,整体治疗效果良好。
4、藏药的文化背景藏药不仅是藏医学领域的奇葩,它跟几千年的藏传佛教有着深刻的联系,既是医学界的成就,也是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丰富。
藏医药学理论
![藏医药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b2a03487c24028915fc343.png)
藏医药学理论(一)基础理论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
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
隆: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
“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易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
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
凡是隆型的人都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
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七种性质。
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患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
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
培根:其特性为腻、凉、重、钝、稳、柔、粘等。
这里的“腻”指粘腻而带有油性,如舌苔腻滑,排泄物也多粘腻而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
简述藏医学中的几大基本理论观点
![简述藏医学中的几大基本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99b70c10a6f524ccbf858d.png)
中 国民族 医药 杂志
6 9
峨
简述藏 医学 中的几大基本理论观点
让 坚
( 四 川 省 阿 坝 州 藏 医院 , 四川 马 尔康
6 2 4 0 0 0 )
摘
要: 藏 医学是 一门具有 以三因学为基 , 从 阴阳五行而入 , 讲 究天人合 一、 人 与 自然和谐发展 的 东方文化特 性 ; 也具 系统
是藏医生理 、 病理学 的理论基础 。 2 “ 三毒” 学
三毒 即贪婪 、 嗔怒 、 痴愚 , 是五境 ( 即五官 ) 对 自然事物
藏医学《 论述部》 中: “ 内乱所生症候 显杂状 , 繁而数多 痛楚刺躯体 , 细述每症 每状不 能及 , 故 而病症会 因此结 述 ,
诸病总因归结唯有一 , 未知无我之理 陷无 明, 似 如飞禽虽 在
( 液) ; 七大物质 基础 , 即饮食 精 微、 血、 肉、 脂肪 、 骨、 骨髓、 精; 3种排泄物 , 即大便 、 小便 、 汗。三大 因素支配着七 大物
因为滞 留各种相而产生的执著 , 这些执著覆盖 了真如本性 。
气、 风属性 , 主要行 于脑髓 、 心、 肺、 骨骼 等 。主导人体 活动
的动力 , 司呼吸 、 循环、 感觉 、 运 动等 。“ 赤 巴” 即具有 火 的
想要永久脱 离身 心 的疾 病 , 必 须领 悟缘 起 性 空 , 所谓“ 缘
的东西 , 一切都是 因缘 和合 所生起 。所谓 “ 性空 ” , 就是 说 :
因缘和合所 生起的假有 , 本性是空 的 ; 如果 自性不空 , 则不
体在正 常的生理状 态下 , 三因虽然 温凉各异 , 各司其 职 , 但 三者之 间并 非孤 立相悖 , 而是 相互 之 间相生 相克 , 相 互依 存,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
![01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e34171703d8ce2f006623d7.png)
藏医、中医、西医的区别2016-05-01环球医药网藏医与中医两大医学体系比较藏医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颗明珠,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及资源分布,融合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等精华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
因此,藏医学与中医学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别。
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诊断方法(脉诊、尿诊)等。
现简述如下:藏医和中医在基本医学理论上的异同藏医与中医脉诊的差别1、诊脉部位的差异(1)中医诊脉的部位: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3、所候脏腑之差异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
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
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
4、性别与阴阳之差异(1)就性别而言,中医切脉无性别之分,均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藏医则不同,男子先诊左手,后诊右手。
女子先诊右手,后诊左手,并且女子右手的寸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寸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
这是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
(2)藏医切指的指肚有阴阳之分,即指肚的桡侧面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为阴脉,专候腑器。
中医诊脉也分阴阳,但以一指通诊一个脏与对应的腑。
5、按度之差异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183ac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3.png)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及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1. 平衡理论:在藏医学中,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指代了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通过平衡这些因素,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八支脉象: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触诊脉搏来获取信息。
藏医学将脉象分为八支,分别是盛(yang)、沉(yin)、滑、弦、细、数、浮和大,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体征和疾病。
3. 四因素理论:藏医学把疾病的产生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地气、天气、膏粱负荷与感冒七情。
地气指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天气是指气候变化,如风、雨、寒等;膏粱负荷是指饮食和生活习惯;感冒七情是指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4. 藏药:藏药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草本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制成。
藏药采用天然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方法制成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针灸与按摩疗法:藏医学也包括针灸和按摩的疗法。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功能。
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平衡。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法。
了解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也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
藏医工作总结
![藏医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99a9e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3.png)
藏医工作总结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有幸参与了藏医工作,深刻体会到了藏医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所从事的藏医工作进行总结,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藏医工作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藏医医学理论主要包括藏医四象学说、藏医五大学说、藏医六气学说等。
这些理论体系凝聚了藏医医师们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思考,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独特解释,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我的工作中,我深入学习了这些理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医学水平,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
其次,藏医工作的特色是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藏医医师们几百年来在高原地区对各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治疗,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顽固性疾病有着独特的疗效。
在我的工作中,我深入学习了藏医医师们的临床经验,不断总结和提炼,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藏医工作的挑战是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融合和发展。
藏医医学虽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但也面临着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改革。
在我的工作中,我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藏医医学,还要不断学习和吸收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为藏医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藏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藏医医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藏医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藏医医学一定会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5f4d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3.png)
藏人的传统医学有何特点?一、理念独特藏人传统医学秉承着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体内外相互关联的理念。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微宇宙,在宇宙与人体间存在着微妙的共通性。
藏人传统医学强调“人体是宇宙的最小形体”,致力于维持人体与宇宙的平衡与和谐。
二、五大基本理论1. 唯心论:藏人传统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心灵密切相关。
心灵的安定与健康是维持人体机能稳定的基石。
2. 肌肉诊断:藏人传统医学通过观察及手触患者肌肉的变化,判断病症,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3. 覆诊断:通过察看眼睛的色泽、瞳孔等来推断病人的病情,进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脉诊:藏人传统医学中脉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触摸脉搏,探测人体脉搏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
5. 尿诊: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和沉淀物等,推测病人的身体状况。
藏人传统医学智慧将尿液作为一个重要的检验指标。
三、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藏人传统医学主要以中草药为基础进行治疗。
中草药在藏人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调养。
草药采集、配方、煎熬等环节都有其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藏人草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
四、综合治疗方法藏人传统医学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除了中草药的应用,还包括手法、针灸、熏蒸、辨证施针、汗蒸、吸病室、按摩、舍浴等方法。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达到身心平衡的整体治疗。
五、民间经验的传承藏人传统医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经验的传承。
经过长期实践,一些治疗方法和经验被总结出来,并逐代相传。
这些经验包括如何采集草药、如何调配药方、如何诊断疾病等等。
六、寓养生之道藏人传统医学并不只是治病,更强调预防与养生。
养生是藏人民间传统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饮食、起居、锻炼等,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这种综合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增强人体自愈能力和增强体质。
在藏人的传统医学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系列独特的理念和技巧,也看到了中草药的卓越疗效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藏医藏药简介
![藏医藏药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4d014c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3.png)
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4主排泄的龙吐塞龙,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位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功能是人体精液的排除,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除,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5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主要位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协调各种龙,功能是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2、赤巴译成汉语是火,相当于中医理论的“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1)消化赤巴赤巴觉久,位于胃部的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中,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生理作用;(2)变色赤巴赤巴同已,主要存在于肝胆,主要功能是使事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总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3)明色赤巴赤巴多塞,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4)能作赤巴赤巴朱谢,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主要功能是产生自豪,智慧的欲望,上进心与勤奋,心胸开阔等;(5)明视赤巴赤巴同己,存在于眼目,主要功能是司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3、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津液”;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1)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存在于胸部,是其他四种“培根”的基础,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正常机能,尤其当人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2)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存在于胃部,位于胃未消化的食物中,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龙”来共同完成;(3)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主司味觉,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司味觉,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4)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主司感觉,位于头部,主要功能是司六识,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5)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存在于关节,司人体全身的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龙的特性包括:粗、轻、寒、微、硬、动6种;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噪,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轻,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硬,指在体骨有坚硬的性质,成形的硬块,在胸腹部常表现坚硬而不柔软,一般称为痞块或痞气;动,在性情方面,表现为情志容易变动,爱激动,人喜欢活动,到处流动;它与微、轻这两种特性也密切相关;赤巴的特性包括:腻、锐、热、轻、臭、泻、湿7种;腻:指使人有油和腻的外观,如面部、皮肤,都出较多的油质,光亮润泽;锐,主要指人的性情敏捷,也较暴躁,患病时多为急病,如疖肿,也较易化胧;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泻,指它使人食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排泄;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7种;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黄色粘腻舌苔不同,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的饮食;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粘:指分泌物多而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最多粘液;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四部医典中记载,龙、赤巴、培根引起人的体形及性格等的区别有7种,即,单一的龙型,单一的赤巴型、单一的培根型,龙和赤巴混合型,培根和赤巴混合型,龙、赤巴及培根三者汇集型;三大因素在人体内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特性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各种生理、结构方面,以及患病时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广泛应用于人体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类型,其生理构造的区别是:以龙为重要成分的人,其体形驼背、干瘦、体格矮小,容颜灰黄色、活泼多语,喜唱歌嬉笑,爱争吵,不能忍受寒冷,行走时关节做响,财运不佳,寿短,睡眠不实,嗜甜、酸、苦、辣的食物;以赤巴为主要成分的人易渴、不耐饥,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黄,极其聪明而傲慢,多汗,身臭,寿长,体高,财运均为中等,酷嗜甜、苦、涩,以及凉性的食物;以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其体温低、怕冷,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满,身体的肤色为白色,体形端直,耐饥渴,抗烦恼,肥胖,长寿,多财,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酷嗜辣、酸、涩、粗糙的食物;龙和赤巴混合身体较小,培根和龙混合者身材中等,汇集型者,由于汇集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了上等才能;三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四其他藏医诊断方法与中医大致相同,但藏医的尿诊更有其特色;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非常丰富;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薰、敷烫、药水浴、穿刺等;藏医所用的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藏医的治病原则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二、蔵药基础知识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药物的性能,可以用“四气六味”来说明;“四气”指寒、热、温、凉;“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涩;一四气说热症与寒症:按藏医理论概况,病症可分为热症和寒症两大类;因此,用来治热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寒性;用来治寒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热性;至于温性和凉性,不过是程度上,比热性和寒性略为差一点;有些药不发生寒热温凉的作用,药性比较平和,所以管他叫平性;二六味说六味指服用药物时所产生的几种味感,如甘、酸、咸、苦、辛,有些药物不产生明显的味感,因而藏医管他叫涩;药物由于所含有效成份的不同,服用时就会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各种味感;同一味道的药物,有时可以引起共同的作用,一般归纳为甘味药物有止咳、调补的作用;酸味药物有温和、开胃、消食作用;咸味药物能使身体坚实、通便、健胃;苦味药物有恶心、晕眩、减肥作用;辛味药物能治血病,发散、行气、干水肿等作用;涩味药物有血、胆引起的疾病及减肥、消油作用;但前面所讲的六味药物包括饮食在内,都将不可应用过量,因各有个味的不足之处,如酸味过量产生血,胆液汁上升、水臌等;甘味过量则生培根和油脂,而又使身体胖,遗尿瘿瘤腺肿等;咸味过量则会产生头发脱落,头发变白,皮肤衰老,面部皱纹增多,胆液汁上升,体力减弱;苦味过量诱发衰竭,而且龙、培根生发;辛味过量精液耗损,四肢萎缩,腰部和背部经常疼痛;涩味过量产生胃内部的黏液上升,而且腹胀,脉阻等;六味各自药部:1、甘药部类:甘草、葡萄、红花、石灰化、腊肠豆、黄精、天冬、棱子芹、冰糖、蜂蜜、酥油、肉等,此类皆为甘味药部;2、酸药部类:石榴、沙棘、木瓜、余甘子、柏仁、五味子、酸奶、酸乳汁、青稞酒、酒杯曲等,此为皆为酸味药部;3、咸味药部类:光明盐、硵砂、黑盐、角盐、藏红盐、卤盐、火硝、火硝泥、皮硝、灰盐、官桂、芒硝、碱花等,此类为咸味药部;4、苦味药物类:山豆根、獐牙菜、船形乌头、洪连、波梭瓜、止泻木子、麝香、小檗、婆婆纳、五灵脂、秦艽、紫堇等,此类皆为苦味药;5、辛味药物类:胡椒、干姜、荜菝、鲜姜、阿魏、溪岸、猫瓜草、天南星、葱、蒜等,此类皆为辛味药部;6、涩味药物类:檀香、河子、毛河子、绿戎蒿、岩白菜、西谷米、青杠、西河柳等,此类皆为涩味药部;三八性说药物的总的功效按性味、威力、效能三个因素可分为重、润、凉、钝、轻、糙、热、锐八性;重、钝两者能医治龙病;轻、糙、热、锐能医治培根病;轻、糙、凉三者和龙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龙病;热、锐、润三者和赤巴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赤巴病;重、润、凉、钝四者由于培根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培根病;同时将药物的性归为寒、热两大类,也把疾病归并为寒性与热性两大类;龙病和培根病属寒性;赤巴病和血病属热性;黄水病和虫病为寒热并存;因此藏医理论则依据对治原则,即热性病以寒性药物治疗;寒性病以热性药治疗;寒热并存之病则以寒热药兼用;四藏药分类藏药具体的功效,按照药物性质,将每一种性质的功能分,共有八大类别;1、珍宝药类:如黄金、白银、松耳石、珍珠、珊瑚等;2、石药类:如赤石、炉甘石、菊石、石燕、金石和银石等;3、土药类:如石蕊花、黄丹、火硝、芒硝、碱花、黑矾、胆矾等;4、木药类:分为根、梢、干、枝、树脂、皮、茎、叶、花、果十种;5、精华芳香成份药类:此类药物包括草类、树木、动物三种;如冰片、白檀香、紫檀香、沉香、红花、丁香、麝香、熊胆等;6、湿生草药类:如木棉花、香旱芹、草决明、波棱瓜、沙棘、石榴子、白胡椒、大托叶云实等;7、旱生草药类:如藏黄连、翼首草、矮紫堇、肉质猎眼草、乌双龙胆、角茴香、佛手参、小大黄、玉竹和黄精等;8、动物类药:分为角、骨、肉、血、胆、脂肪、脑、皮、爪、毛、尿、粪便、全身等十三类;三、蔵医服用注意事项藏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是与龙、赤巴、培根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的,这与其他医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一服药时间名贵类藏药放在睡前11时和早晨5时服用,这是从消化吸收的生理原理而来,因为这一时间是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最旺的时期,在此时服药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发挥其最佳的效能,所以一般把名贵类药物的用药时间放在此时;当然,由于工作和其它原因,不能在此时服药,也可以安排在其它时间服药;珍宝藏药建议最好黎明或清晨服用,一般药物根据病情及药性来确定服用时间,如养生、健胃的药物在黎明时饭前服用,药物作用猛而体质虚弱的人在饭后服用最佳;一是为了避免食物对药效的影响,因为有些食物和药物在胃里可发生反应,轻者可降低药效,重者可发生反作用,所以需要在饭前两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药;二是激活消化机能,达到药物的促消化作用;由于药物的成分不同,有些药物是很难消化的,而饭后可激活胃的消化机能,所以一般把难消化的药物放在饭后服用;三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而定,药性猛而枯涩的药物不仅对胃刺激大,而且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极易发生恶心、呕吐等反应;所以放在饭后服用不仅可以减少胃的刺激,而且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反应的发生;四服药方式1、因藏药需能长期保存,原料和制作工艺与中药有所不同,药物较难以崩解,所以应该在服药的前一天晚上用热开水浸泡,第二天早晨空腹服用;如患者像服用一般药物一样用温开水吞服,就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如珍宝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建议睡觉前将药物研碎,用少量温开水浸泡,第二天清晨兑入少量温开水,空腹服用;其他药物嚼碎后温开水冲服;2、藏药讲究搭配服用;如治疗中风瘫痪,一天中的早、中、晚吃的药有所不同;早上吃七十味珍珠丸,中午就可以服用二十五味珍珠丸,如果只吃七十味珍珠丸一种药,不但患者经济负担过重,而且效果也比较差;3、要分期服用;如重症病人和一般病人、恢复期病人,用药量应该有所不同,从一天一丸到3~5天一丸,还需根据病情加减用药量,比如第一周每天一丸,第二周3天一丸,以后逐渐减为3天、5天、7天一丸,直至停服;4、要对症服用;如藏药石榴日轮丸,药典中注明是温补胃肾;如果患者是肾阳虚就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是肾阴虚就不能服用,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后果;5、选择服药水,红糖水,味甘性热,是医治培根病和龙病的最佳服药水;冰糖、沙糖水,味甘性凉,是医治血、胆、肺热病的最佳服药水;蜂蜜水味甘性温,是医治黄水病和培根病的最佳服药水;三、蔵药病名注释癫狂:藏医认为是癫症和狂症两种疾病的合称;1、癫症:本病是以神志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病;藏医认为心脏中意识通行的细小管窍被隆邪所阻塞,导致人的正常思维功能减弱,心力衰弱,身、语、意三者的功能异变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2、狂症:本病是病邪侵入身心中意识运行的脉道,引起意识逆行而发的一种神志疾病,发病原因是心力衰弱、心情被扰乱等;白脉病:白脉病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黑白脉病:是指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外部创伤造成的病理变化,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偏瘫、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等;瘟疫:是指肉眼看不见的病菌侵入人体造成的,具有来势猛、高热、病程短、危险性大的特征,如:脑炎、淋巴腺炎、破伤风、黄胆性肝炎、急性肾炎等;黄水病:藏医认为黄水是血的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汁的精华便为黄水,黄水在生理方面起着调节人体水液、润滑关节等作用;但黄水偏盛或偏衰则产生黄水病,导致浮肿、水肿、湿疹、脏腑积水脓疡等;干黄水:藏医认为黄水遍于人体周身肌肉、骨骼及脏腑等内外各处,尤其是肌肤间和肌体各关节,黄水起着润滑关节,调解水液的作用;但人体内的黄水偏盛会诱发黄水病;干黄水其意相似于“除湿”;木布病:是三因隆、赤巴、培根与血、黄水相凝结而引起的综合症;主要症状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呕吐胆汁,吐烟汁色粘液和血、大便燥结、肌肉消瘦、脊椎疼痛、舌不知味、出现肝脾胃肠痞瘤等;呃逆:是指气息上冲,喉间不自禁发出响声的一种疾病;病因是饮食起居发生不及、过甚、相反等异常导致隆功能紊乱,堵塞上行隆的通路,遂成呃逆;水肿:藏医认为水肿是下坠浮肿侵入各脏腑中,引起脏腑黄水积聚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是消化不良,起居失常,过度服凉性药物,久卧潮湿之地等,造成胃火衰败而发病;主要症状有:胸背疼痛,身体深重,腹胀肠鸣,面黄发热,小便不利,有时泄泻等;心隆症:病邪侵入心脏,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身体战粟、胸闷气满,嘘气频发,胡言乱语,头晕目眩,失眠不寐,心神不宁等;痛风:本病是由隆与血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手脚关节干痛,时痛时缓,如同大燎,麻木不仁,肌肉跳动,时而散大,时而缩小,肿痛难忍,甚至化脓,足跟结垢呈花斑等;冈巴病:本病是因培根及血偏盛致使骨肉间肿胀、微痛,小腿逐步浮肿及齿龈变紫等为特征的一种疮疡病,属藏医八自生疮之一;症状为:上半身出现血点,心悸、头及眼眶疼痛,齿龈紫色发肿、出血,目赤,嘴唇发紫;腰部及小腿、膝关节疼痛,月国窝拘挛难伸,不能站立,躯体上下轮番疼痛等;肝中毒:由瘟热和毒热引起的肝损伤所致;症状为双目赤红、脸青而糙,肋骨刺痛、肝胃胀满、饮食不消化、饭后疼痛、大便干燥,足背浮肿、面颊和手足心呈黄色,患病日久则肝脏腐败,咯吐烟汁样痰液;陈旧热病:藏医学理论认为热症经年累月,迁延不愈,致使热邪深陷身内血液、骨骼等正精之中,犹如铁锈侵蚀铁内,油腻渗入骨内,漆渗入木内样,难以排除者称之为陈旧热;症状为:面多油腻,口内粘腻,上腭干硬,目赤干涩,流泪不止,皮肤色青干燥,上结薄垢,心跳不舒,上体灼烧,四肢与下体沉重麻木,体力衰弱,毛孔酸麻,放射性疼痛等;培根:相当于中医的“水”、“土”,但其作用与含义更广;它的生理功能是调节水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发生病理变化后则成为危害人体的疾病;症状为:饭后肝痛、腹虫上窜,口吐绿水,腹部胀满,形神憔悴,眼白黄染,身体沉重,倦怠无力等;龙血不调: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被扰乱而妄行所发疾病;症状为:全身关节疼痛、头晕发冷、失眠不寐、心烦心颤,身寒发冷,血压升高等;肝病:肝脏在过食辛辣及酸味之品,强力劳作等影响下,容易发生病变产生疾病;症状有:食欲不振、胃肝不适、腹胀头晕、心神不宁等;尿闭:是三因平衡被扰乱,致使小便闭塞不通的疾病; 症状为:尿色发青,膀胱及尿道刺痛,尿色红黄,尿道灼痛,尿液粘稠,胶滞不利,膀胱胀满,小便闭阻不下,用力才得排出等;尿频:由于培根和脂肪过盛,不能生化成血、肌肉、骨等精华而直接流入膀胱,导致尿量减少,尿液变得浑浊,淋漓不断的病; 症状有:尿液味涩如酒,尿液浑浊色紫,尿色白如撒米粉状,浑浊如撒细砂状,尿液味臭色红,并常流不止;。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554a43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7.png)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藏族文化和传统医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布达拉宫内部,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健康保健方式。
一、藏族传统医药的特点藏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于高原地带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下。
其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疗法:藏族传统医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利用高原植物、矿泉水和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治疗。
例如,藏药制剂以植物、矿物、动物和矿泉水等作为主要药材,通过中药煎煮、研磨等方式配制而成。
2. 整体观念:藏族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灵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与现代医学注重局部治疗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3. 经验总结:传统藏医疗法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藏医师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知识,获取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治疗方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多样性和个性化:藏族传统医药注重疾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的疾病和病人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传统医药在布达拉宫的应用布达拉宫是一座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同时也是藏族传统医药的重要中心。
在布达拉宫内,藏医师利用传统医药和疗法为前来求医的人群提供保健和治疗服务。
1. 药物治疗:布达拉宫内部设有藏药制剂室,藏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为其配制治疗方案和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藏地特有的草本植物、矿物等原料制成,经过严格的制备程序和稀释褒汤等过程,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 针灸疗法:藏医包括“边韦双刃”和“果巴”等多种针灸疗法。
在布达拉宫内的诊所中,藏医师通过针灸疗法调理病人的经络和气血,以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身体的自愈力。
3. 盖瓦疗法:盖瓦疗法是西藏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藏医师的手法和音乐疗法相结合,以治疗心理和情绪相关的疾病。
藏医临床工作总结
![藏医临床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c9389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d.png)
藏医临床工作总结
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长期的实践中,藏医医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为患者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藏医临床工作进行总结,探讨其特点和优势。
首先,藏医临床工作注重整体观念。
藏医医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他们不仅仅关注患者的症状和疾病部位,更注重全身的平衡和协调。
这种整体观念有助于发现病因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藏医临床工作以辨证施治为核心。
辨证施治是藏医的独特特色,它是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表、脉搏、舌苔等症状,结合病史和病情,进行辨证分型,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此外,藏医临床工作还注重预防为主。
藏医医生认为“未病先防”,即在患病之前,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心态等方面,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观念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藏医临床工作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预防为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藏医临床工作的研究和总结,不断提高其临床水平,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藏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概述
![藏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c2ddb73b9d528ea80c77958.png)
中国氤族医药杂42020年4月第26卷第4期71藏医养生保健的理论概述杨山卓玛(青海省藏医院,青海西宁810007)摘要:藏医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承,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论认识,藏医在我国传统的 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藏医在养生保健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传统的藏医认为,受害界和作害界构 成了人的身体,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受害界中的物质处于动态的平衡,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支配七种物质(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液),失去平衡发生病变。
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保健养生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藏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810(2020)04-0071-02研究显示,藏医起源于唐朝,藏医从中医和印度医学中 吸取养分,进行升华。
在我国西部地区,藏族人民长期生活 在高原,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在长期与恶劣的自 然环境斗争中,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以藏 医经典《四部医典》为基准研制的藏医体质辨识量表辨别藏 医七大体质,结合现代仪器进行健康评估,提倡身心调养并 重。
由专业人员提供健康调养方案,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 养、保健药物调养(传统藏药)'、传统外治疗法(拔罐、按摩、针灸、刮痧、足疗)、情志疗法(以妙五欲为切人点通过声、色、香、味、触进行调养,冥想)等健康指导,对现代养生保健 具有指导意义。
1藏医在不同年龄的饮食养生婴儿出生时,藏医选择藏红花和麝香放在舌苔上吸入 气味后慢慢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的免疫抵抗力。
婴儿逐渐 长大后,大约在2丨周,可以进行适量喂食,一般喂食融酥、白蜜可以促进婴幼儿体质的发育。
在婴幼儿半岁左右时,通 过喂食牛羊肉增强皮肤抵抗力,防止皮肤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医的理论特点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8:58藏医的理论特点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
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09:30藏医藏药基本情况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藏药历史上有许多经典著述,成为今天研究藏药的主要文献和藏药种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如螃蟹甲,伞梗虎耳草,耳草,囊距翠雀,船形乌头,喜马拉雅紫茉莉,纤毛婆婆纳,水柏枝,翼首草,毛瓣绿绒蒿,蓝石草,乌奴龙胆,山莨菪,樟牙菜,青稞,熊胆,牦牛酥油和糌粑等.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02藏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采,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运用。
(一)药物治疗根据藏医的理论,人体由三因素,即隆、赤巴、培根构成,三者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保持协调和平衡状态,疾病是由于这三者失去协调与平衡。
用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要矫正这种不协调状态,重新恢复平衡。
另外,以疾病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成寒热两大类型,药物也有寒热属性的不同,利用这种特性,来纠正疾病的寒热偏胜,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用药物治疗时,藏医主张用药引子,以便把所用的制剂引向患病的部位,例如用白糖做为药引子治疗单纯性的热病,也就是不杂有其他合并症者;用红糖块做引子治疗寒性病;甲蜂蜜做引子以治疗培根病或黄水病等等。
除药引子之外,对药物的服法也有讲究,以保证较好的疗效。
比如说,丸药一般是用开水送服,其中寒性病用热开水吞服;热性病则反之,用凉开水送服;至于混合型的病症,亦即寒热兼有的,就用温开水送服。
凡隆病宜用动物骨熬的汤送服,赤巴病宜用獐牙菜汤送服,而培根病则宜用芫荽子熬的汤送服等。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比较讲究,尤其要注意与进食时间互相配合,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此外,用药物治疗还要注意在复杂病症中的用药原则,要分清病症的主次及标本。
比如,人体内部的各种病症,应当先调理脾胃,以改善身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身体抗力的根本;对心、大肠、命脉这三种患病者,应该以调理隆的协调为主;而对胃、脾,肾这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培根的协调为主;对肺、肝、胆三者的病症,应以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为主,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26放血疗法这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
施行放血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部位、手术过程及放血量等等。
适应症:放血疗法适用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
如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疮疡症等等。
而有一些病症则不宜用放血疗法,如偏寒性病症,象浮肿、胃火不足的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对于孕妇、虚弱、产后、小儿、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等,均为禁忌之列。
放血时机:根据病情和病种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这三种不同时机进行治疗。
凡是热性病早期,应在热症才起,热势亢盛的时期,及时放血。
有些病则在病程的中期,当寒战才停,身体才感麻重之时,就及时刺血,放出恶血,以免热性扩散,难以控制。
而在血病及赤巴病过程中,病血已散布在脉道之中,或因饮食不当而有余热未消,已散布于脉道,虽属晚期,也可放血治疗。
放血时,如流出液色黄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为歹血病血。
如果放出的血色鲜红且较稠者,则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
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一般情况而定,一般病人体质较壮实者,可略多放些。
放血后,一旦病血流尽,一现好血,即应该停止,勿放血过多。
藏医放血过程:分为鼓脉、进刀、察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
所谓鼓脉法,就是设法使血流旺盛,这需要在放血前三天先服一些药如三果汤(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成),目的是把病血和好血分开。
放血前应温暖躯体,待血流旺畅时,用扁形细绳捆扎放血以上部位。
放血进针的穴位都有固定,要避开要害部位及命脉部位。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1:45灸法藏医灸法历史悠久。
由敦煌石窟出土的“藏医灸疗法”残卷中,可以看到,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学中己广泛应用灸疗法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
当时用灸法也可治疗各种热性病,甚至象赤巴症、瘟疫病等。
可见灸疗法在藏医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藏医做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
一般在秋天择吉日采集艾叶,待干后,用棍把它打碎,再把它揉成团。
艾绒团的大小看所灸的部位不同而有差别,一般作成下宽上尖的圆锥体,便于点燃。
如果灸四肢大关节部位,则艾炷大如拇指;当用来灸头部及四肢者,则小一些,有如小指节。
如用于躯体一般穴位,则艾炷应做成羊粪大小。
此外,还可做成豌豆大小、诃子般大小,用于儿童。
也有做成艾绒条者。
目前,艾灸一般已不用于热性病,而多用于寒性病,特别是胃火衰微、消化不良、浮肿、水肿、痞块、寒性胆病、头部及四肢的黄水病、炭疽、瘰疬病、虚热病、神经错乱、癫痫、健忘以及热性病的恢复期。
凡是由培根、隆病转化的寒性病症,均宜用灸疗法,疗效均较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病,效果最好。
藏医施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
穴位可分为两类,一类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相似,就是根据病人自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是施灸所在的穴位。
另一大类则是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固定穴。
具体施灸时,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之后,病人取静坐或静卧姿式,切勿随意移动,直到完成所欲达到的壮数。
所谓“壮”,就是指一个燃着的艾炷在烧着后,到病人感觉灼热,甚至略有些疼痛,就应移去,是为一壮。
根据病情的需要,各种病所需的壮数也不一样,因而也有不同的灸法,主要区别在于灸疗壮数的差异,具体有:煮法:凡慢性的顽症,如瘰疬、痞块、痈疖等,一般需灸20壮以上;烧法:适应症范围为心风病、黄水病等,一般需灸15壮;烤法:适用于隆病、虫症、大小便秘闭不通者,一般需灸5~7壮;拟法:所用艾炷较小,大致与豌豆大小差不多,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只灸1次。
此外,对于产后、泻症等症病后,都只能灸3次左右,过多则有危害。
灸疗法施术之后,让病人稍停片刻,再活动散步,最好当晚不再饮过多的水,以免影响灸热。
另外,还应注意在饭后不要马上施灸,否则疗效不佳。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2:09催吐法催吐法就是利用服用药物导致呕吐的一种疗法。
它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积食不化,胃中或上脘痞积,误食毒物以及腹中寄生虫上逸至口中而又返回腹内,还有胃中各种培根,包括紫痰、灰痰等等,用吐法皆可收到较好效果。
吐法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年老、孕妇、小儿,均不可用。
至于误服毒物,如时间已久,则毒物已不在胃中,不可再催吐。
施行吐法之前,需要事先做点准备工作。
一般可以用油脂涂搽全身,如是热症可用新鲜酥油,寒症则用植物油,但腹部可少涂或不涂。
并令患者安静休息片刻。
吐法的具体实施,是在黎明时,饮下汤药,饮后立即漱口,然后端坐,不要讲话,也不要受凉,应该穿暖。
如果开始感到恶心,要稍加抑制,忍耐,而不要立即低头吐出,可回吞口中分泌物一二次,然后低头吐出。
如果感到头昏、膝部发抖,应观察吐出物内容。
如果光恶心而未能吐出,应该用鸡毛探吐,扫动咽部,或用手指摸喉部,当可立即呕吐。
吐出物的内容,一般以水样液为好,粘液样的差一些。
吐出量如达到2升,表明已全吐出,效果较好,如果是1升,效果也不差,如只有半升,效果就差一点。
催吐是一种较剧烈的治疗,有时会发生一些反应,应当予以密切注意。
例如吐出大多,连胆汁也逸出,要用石榴子、熊胆、红花各等分的药末内服。
如果吐出物中有血,应急以熊胆、朱砂、豌豆花、大黄、白糖研末,用紫草茸煎的汤送服。
呕吐后,应当平卧休息,或倚靠椅背休息,并用清水漱口,房中应用香附、新酥油焚烟薰之。
还可饮服光明盐水,以清除引吐剂之药力。
吐后,胸中一般顿觉轻快,口味香郁,效果明显。
菩提针(1547592609) 2012-3-5 21:13:45搽涂外敷法搽涂疗法,是藏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在民间也常应用。
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也不少,大约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精血亏虚不足,体力虚衰,年迈体弱,思考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畅,劳累过度,失眠等,都可以用此法治疗。
搽涂疗法也有禁忌症,凡食不消化、皮肤病、痘疹、大腿僵直、服珍宝药而中毒、胃气衰微,以及水肿、培根等病,均不宜用搽涂疗法,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搽涂法常与按摩疗法结合,也即先搽抹,然后加以按摩或摩擦。
考试大网站整理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
罨敷法又称外敷法,藏医早就应用这种方法治病。
早在《四部医典》中,藏医就应用冷敷和热敷等方法来治疗。
其适应症有培根型、隆型的消化不良、内脏绞痛、黄水病、血病等,而其禁忌症则有浮肿、肝病黄疸、羊毛疫、麻疯、水肿病、肥胖症、痘疹等。
其中,冷敷法一般多用于发热病;热敷法多用于风寒引起的疼痛。
(六)药浴疗法这种疗法也是藏医学较特殊的一种治疗手段。
药浴疗法的适应症包括:四肢强直或拘挛、跛行、疖肿、炭疽、妇女病、黄水积存在肌肉和关节,关节炎所致强直、驼背、弯腰。
药浴最常用的是水浴。
水浴有两种:一是取天然温泉水做药水浴。
这是因为温泉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有利于某些病症的恢复。
对于风湿肌肉关节疼痛、疖痛、关节强直、弓背弯腰、肌肉干瘦等均有一定疗效。
另一种是五味甘露汤。
由圆柏叶、黄花杜鹃叶、水柏枝、麻黄、丛生亚菊(青蒿)组成。
每份至少用药1斤,将所有草药放入大锅中,加满水煮熬至水剩半量,再取出药水;剩渣再加满水熬,十去其六,再取药液;然后第三次加满水,熬剩十分之三,把三次所得药液放在一起,以供药浴之用。
用这种药水洗浴,以1至3周为一疗程,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掌握。
洗浴时最好温度适宜,不过热,不太凉,浴洗过程中,如水温下降,应再适当加温,取舒适为度。
为加强药力,每隔几天要再加入一些新煎的浴液,以保证疗效。
除上述药液洗浴外,还可视病情酌加其他药物,以加强药效。
如因血盛而头晕者,可用白檀香、紫檀香、硫黄各3钱,研细末加在浴液中;因受风寒之邪而致消化不良者,可加寒水石、荜茇、姜等研末加入药液中,视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