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处理站设置原则

合集下载

中水处理池施工方案

中水处理池施工方案

中水处理池施工方案中水处理池是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设施,旨在去除污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物、悬浮物、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使其满足环境排放标准。

中水处理池的施工方案需结合具体的工程条件和要求来制定,以下为一个典型的中水处理池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述本工程的中水处理池设计处理生活污水,包括进水口、沉淀池、生物降解池和出水口。

处理过程经过重力沉淀、生物降解以及滤过等阶段,最终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二、施工步骤1.确定施工场地: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施工,保证地势低洼,方便处理过后的水体排放。

2.场地平整化: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化处理,确保施工的稳定性,便于设备的安装。

3.进水管道和泵站的建设:根据工程要求,建设进水管道和泵站,确保污水能够顺利进入处理池。

4.沉淀池的建设: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池体的标高测量,然后进行土方开挖和加固,确保池体的稳定性。

随后安装沉淀设备,用于去除固体物质和沉淀物。

5.生物降解池的建设:根据工程要求,进行生物降解池的建设。

先进行土方开挖和池体加固,然后铺设生物膜和导水管道,并进行密封处理,确保生物降解池内的条件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6.滤过设备的建设:根据设计要求,建设滤过设备。

安装过滤材料,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提高出水的水质。

7.完善池体设备:在沉淀池、生物降解池和滤过设备上,安装必要的监测、控制和排污设备,确保处理过程的控制和安全。

8.进行联调联试:完成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后,进行联调联试,测试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以及系统处理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9.系统优化和运行监测: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确保处理效果稳定达标。

同时,建立运行监测系统,对处理过程中的水质和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10.系统运行和维护:系统经过调试和优化后,开始正常运行。

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巡检,确保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安全措施1.施工现场应设置警示标识,提醒人员注意安全。

2.施工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中水处理站设计技术规范

中水处理站设计技术规范

中水处理站设计技术规范9.7.1 处理站设计技术要求。

1 处理站位置。

中水处理站位置应根据建筑的总体规划、中水原水的产生、中水用水的位置、环境卫生和管理维护要求等因素确定。

1)室外处理站。

①小区中水处理站按规划要求独立设置,处理构筑物宜为地下式或封闭式;②应设置在靠近主要集水和用水地点;③处理站应与环境绿化结合,应尽量作到隐蔽、隔离和避免影响生活用房的环境要求,其地上建筑宜与建筑小品相结合;④以生活污水为原水的地面处理站与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距离不宜小于15m。

2)室内处理站。

①建筑物内的中水处理站宜设在建筑物的最低层,建筑群(组团)的中水处理站宜设在其中心建筑物的地下室或裙房内;②应避开建筑的主立面、主要通道入口和重要场所,选择靠近辅助入口方向的边角,并与室外结合方便的地方;③高程上应满足原水的自流引入和事故时重力排入污水管道。

2 处理站组成。

处理站除设置处理设备的房间外,还应根据规模和需要设药剂贮存、配制、系统控制、化验及值班室等用房。

3 处理站的土建要求。

1) 处理站的大小,可按处理流程和使用要求确定。

处理构筑物、设备应布置合理、紧凑,满足构筑物的施工、设备安装、管道敷设及维护管理的要求。

构筑物、设备一般可按工艺流程顺序排列,简化管路布置。

并留有发展及设备更换的余地。

2)水处理间高度应满足最高的处理构筑物及设备的安装和维修要求。

顶部有人孔的设备或构筑物,其人孔上方应有不小于0.8m的净空。

3)水处理间应有满足最大设备的进出口。

药剂贮存和制备用房也应满足药剂、设备的运输要求。

对于建筑小区中水处理站,加药贮药间和消毒药剂制备贮药间,应与其他房间隔开,并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大门,对于建筑内中水处理站宜单独设置药剂贮存间。

4)处理站设计,应满足主要处理环节运行观察、水量计量、水质取样化验监(检)测和进行中水处理成本核算的条件。

如设通行梯道,采样孔口等。

5)处理站有适应处理工艺要求的采暖、通风、换气、照明、给水排水设施:①有人员操作的室温一般宜为16℃,当采用生物处理方式时,应满足处理工艺要求。

中水管理制度

中水管理制度

中水管理制度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水是指用过后的工业、生活、农业排放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变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

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有助于减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采压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开采成本和环境污染风险。

中水管理制度是指对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所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法律、技术和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的中水管理制度,将对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中水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公平合理原则。

中水资源是公共资源,政府应该依法对中水资源实行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

2. 保护优先原则。

中水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应该优先考虑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3. 安全可靠原则。

中水处理和再利用应该注重技术安全和水质可靠,确保再利用水的安全和可靠性。

4. 性价比原则。

中水利用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成本和效益,尽可能减少中水处理成本,提高再利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 法治原则。

中水管理制度应该依法行使,保障中水资源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二、中水管理制度的内容1. 中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

政府应制定中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明确中水资源的利用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合理布局中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中水资源的权属和管理制度。

政府应建立中水资源的权属和管理制度,明确中水资源的权属归属和使用权限,通过出让、租赁、招标等方式统一管理中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中水处理与再利用的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

政府应建立中水处理与再利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规范中水处理和再利用的技术要求和运行管理,确保再利用水的水质合格和安全可靠。

4. 中水资源的税收与价格政策。

政府应扶持中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引导企业和个人对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促进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中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中水处理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中水处理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中水处理设施设计技术规范9.6.1 中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按下式计算:t Q q PY(9.6.1)式中 q ——设施处理能力(m 3/h);Q PY ——经过水量平衡计算后的原水水量(m 3/d),宜按中水日用量的110%~115%;t ——处理设施每日设计运行时间(h)。

9.6.2 常用构筑物(设备)的设计参数。

1 化粪池。

化粪池容积按污水在池内停留时间不小于12h 计算。

2 格栅。

1) 型式:宜选用机械格栅。

2) 数量:①当原水为杂排水时,可设置一道格栅,栅条空隙净宽不大于10mm ;②当原水为生活污水时,可设置二道格栅,第一道为粗格栅,栅条空隙净宽为10~20mm ,第二道为细格栅,栅条空隙净宽取2.5mm 。

3) 格栅流速宜取0.6~1.0m /s 。

4) 设在格栅井内时,格栅倾角不宜小于600。

格栅井须设工作台,其高度应高出格栅前最高设计水位0.5m 。

工作台宽度不宜小于0.7m,格栅井应设置活动盖板。

3 毛发聚集器。

1) 以洗浴(涤)排水为原水的中水系统,污水泵吸水管上应设毛发聚集器。

2)毛发聚集器应按下列规定设计:①过滤筒(网)的有效过水面积应大于连接管截面积的2倍;②过滤筒(网)的孔径宜采用3mm;③具有反洗功能和便于清污的快开结构;④过滤筒(网)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

4原水调节池。

1) 容积计算见9.4.5条2款。

2)池内宜设曝气多孔管,曝气量不宜小于0.6m3/m3.h。

3)池底应设有集水坑和泄水管,并应有不小于0.02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池壁应设爬梯和溢水管,当采用埋地式时,项部应设人孔和直通地面的排气管。

4)中小型工程的调节池可兼用作提升泵的集水井。

5 中水调节池。

1) 容积及高位水箱计算均见9.5.4条2款。

2)自来水补水管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①自来水的应急补水可设在中水调节池或高位水箱中;但要求只能在系统缺水时补水,补水控制水位应设在缺水报警水位。

②管径按中水最大时供水量计算确定。

中水设计要点、适用条件、处理流程特点

中水设计要点、适用条件、处理流程特点

中水设计规范十项处理流程的特点、适用条件和设计要点1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杂排水水质次于优质杂排水,它包含厨房废水,浓度较高,其水质BOD、COD及SS与生活污水基本相当,应增设隔油和气浮除油预处理。

1.1絮凝沉淀(或气浮)+过滤消毒1.1.1流程特点:设备体积小,占地省,可间歇运行。

纯物化处理方法,无生物的培养和维护问题。

1.1.2适用范围:水中有机物较低(COD er45mg/L,BOD525mg/L和LAS浓度不超过3mg/L),住房率浮动较大,或间隙性使用的建筑物,特别是有些高档的公寓洗浴废水;1.1.3设计要点:1)一般是采用絮凝气浮,而不是絮凝沉淀,絮凝气浮可以设备化,地小,适用于层高较小的地下室等。

2)气浮和过滤对悬浮物去除是有效的,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但对洗涤剂有一定效果。

3)为了保证水质处理的效果,对高级公寓,最好在气浮和过滤后,增加活性炭吸附,并在设计中明确,视实际水质情况,要在半年至1年内进行更换;1.2一段生物处理(主要采用接触氧化法)十过滤消毒1.2.1特点和适用范围:接触氧化法经过30多年的广泛使用,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它运行管理方便,对操作管理水平的要求较低。

特别是由于新型填料的发展,不仅价格下降而且可靠性有了提高,从而使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为一种较为经济而广泛适用的、实用性工艺,除了杂排水外,对生活污水和二级出水同样适用;1.2.2填料的选用:建议采用弹性立体填料,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如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球形填料,可使安装和维修较为方便。

1.2.3设计要点:1)注意接触氧化池的曝气应尽量使布气均匀。

2)生物膜的更新脱落是生物膜法工作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条件。

为此,接触氧化法,在单位面积上要有足够的曝气强度,可参考一些工程实例进行设计。

球形填料曝气强度要求比固定填料小,因为其本身的漂移运动有利生物膜的脱落。

3)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的一个误区,是水力停留时间过长,池子表面积过大,导致可满足生物氧化需要的供气量,远小于搅动强度的需要,因而在搅动不足区域生物膜更新慢,活性差,剩余生物膜积聚并发生厌氧状况,进而引发水质恶化。

中水设计

中水设计

中水设计一、设计要求:1、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中水设施建设要求的主要内容:凡新建工程符合以下条件的,必须建设中水设施:(1)、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宾馆、饭店、公寓等;(2)、建筑面积3万m2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型文化、体育建筑;(3)、建筑面积5万m2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m3/d的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区等;2、中水工程设计应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负责,可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用标准设计,并配合有施工安装资质的专业公司或厂家进行施工、安装和运行调试,确保工程达标验收、成功运行。

当委托具有设计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中水工程设计时,主体工程设计单位仍应对工程的完整性、整体功能和设计质量负责,并应负责进行与主体工程各专业的技术协调。

二、水源1、组成:(1)、卫生间、公共浴室的盆浴和淋浴等的排水。

(2)、盥洗排水。

(3)、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污水。

(4)、冷凝水。

(5)、游泳池排污水。

(6)、洗衣排水。

(7)、厨房排水。

(8)、冲厕排水。

2、分类:(1)、优质杂排水:盥洗排水和沐浴排水(有时也包括冷却水排水) ,应优先选用。

(2)、杂排水:冲厕排水以外的生活排水。

(3)、生活污水:所有生活排水总称,这种水质最差。

三、原水水量计算QY=∑α·β·Q·b式中:QY -----中水原水量(m3/d);α-----最高日给水量折算成平均日给水量的折减系数,一般取0.67~0.91;β-----建筑物按给水量计算排水量的折减系数,一般取0.8~0.9;Q-----建筑物最高日生活给水量,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中的用水定额计算确定(m3/d);b-----建筑物分项给水百分率,各类建筑物的分项给水百分率应以实测资料为准,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照表下表选取。

小区中水水源的水量应根据小区中水用量和可回收排水项目水量平衡计算确定。

四、中水利用1、根据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污水再生利用按用途分为五类,包括农林牧渔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等。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1 总则1.0.1 为实现污水、废水资源化,节约用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使建筑中水工程设计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技术先进,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和建筑小区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中水工程设计。

工业建筑中生活污水、废水再生利用的中水工程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1.0.3 各种污水、废水资源,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

1.0.4 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在进行各类建筑物和建筑小区建设时,其总体规划设计应包括污水、废水、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中水设施建设的内容。

1.0.5 缺水城市和缺水地区适合建设中水设施的工程项目,应按照当地有关规定配套建设中水设施。

中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1.0.6 中水工程设计,应根据可利用原水的水质、水量和中水用途,进行水量平衡和技术经济分析,合理确定中水水源、系统型式、处理工艺和规模。

1.0.7 中水工程设计应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负责。

中水工程的设计进度应与主体工程设计进度相一致,各阶段的设计深度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

1.0.8 中水工程设计质量应符合国家关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质量特性和质量评定实施细则的要求。

1.0.9 中水设施设计合理使用年限应与主体建筑设计标准相符合。

1.0.10 中水工程设计必须采取确保使用、维修的安全措施,严禁中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1.0.11 建筑中水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规范、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中水 reclaimed water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

2.1.2 中水系统 reclaimed water system由中水原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中水供给等工程设施组成的有机结合体,是建筑物或建筑小区的功能配套设施之一。

2.1.3 建筑物中水 reclaimed water system for building在一栋或几栋建筑物内建立的中水系统。

中水处理系统规章制度

中水处理系统规章制度

中水处理系统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中水处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水质安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中水处理系统的设置范围1. 中水处理系统适用于各类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等情况,旨在对废水进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 中水处理系统应涵盖对污水的收集、处理和再利用等环节。

3. 中水处理系统覆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设施、中水回收系统等相关设施。

三、中水处理系统的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1. 设施建设(1)中水处理系统的设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经过环保部门审批。

(2)设施建设需考虑周边环境和用水需求,合理布局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设施建设应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确保水质达标,节约能源及降低污染。

2. 设施运行管理(1)设施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运行和维护。

(2)设施运行中需定期检查设备状态,及时处理故障和损坏。

(3)设施运行应按照相关规程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处理效果和安全运行。

四、中水处理系统的水质监测1. 污水处理站应设置水质监测设备,监控处理前后水质情况。

2. 对中水的处理效果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3. 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

五、中水处理系统的安全管理1. 设施应配备相关安全设备,如防火、防爆、防毒等。

2.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培训,熟悉设备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

3. 环境风险评估应定期进行,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不影响周边环境及人员安全。

六、中水处理系统的节水与节能管理1. 中水处理系统应采用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2. 设施应优化设备运行方式,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节能效果。

3. 定期评估节水与节能效果,提出改善建议并落实。

七、中水处理系统的责任与奖惩1. 对中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者和运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

2. 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追究责任,依法处理。

3. 对负责中水处理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明确责任分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设施安全可靠、运行正常、质量稳定。

推荐:中水处理站

推荐:中水处理站

中水处理站1、中水处理站的位置及布置要求⑴中水处理站是中水处理设施集中设置的场所,应设置在所收集污废水的建筑和建筑群与中水回用地点便于连接的地方,且符合建筑总体规划的要求,如为单栋建筑的中水工程可以设置在地下室附近。

⑵建筑群的中水工程的处理站应靠近主要集水和用水地点,并有单独的进出口、道路,便于进出设备、排除污物。

⑶中水处理站的面积按处理工艺需要确定,并预留发展位置。

⑷处理站除设有处理设施的空间外,还应设有值班室、化验间、贮藏维修间等附属房间。

⑸处理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0.6m,主要通道不小于1.0m,顶部有人孔的构筑物及设备距顶板不应小于0.6m.⑹处理工艺中的化学药剂、消毒剂等需妥善处理,并有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⑺处理间必须有通风换气、采暖、照明及给排水设施。

⑻中水处理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隔音降噪及防臭气等污染措施。

2、中水处理站的隔音降噪及防臭措施⑴中水处理站设置在建筑内部地下室时,必须与主体建筑及相邻房间严密隔开并做建筑隔音处理以防空气传声;转动设备及其与转动设备相连的基座、管道均应做减振处理以防振动。

⑵中水处理中散发的臭气必须妥善处理。

①防臭法:对产生臭气的设备加盖、加罩防止散发或收集处理。

②稀释法:把收集的臭气高空排放,在大气中稀释。

③化学法:采有水洗、碱洗及氧化除臭。

④燃烧法:将废气在高温下燃烧除掉臭味。

⑤吸附法:采用活性炭过滤吸附除臭。

⑥土壤除臭法:直接覆土或采用土壤除臭装置。

结语:借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

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原则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原则

中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原则
中水处理流程应根据中水原水的水质、水量及中水回用对水质的要求进行选择。

进行方案比较时还应考虑场地状况、环境要求、投资条件、缺水背景、管理水平因素,经过综合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由于目前中水处理范围多为小区和单独建筑物分散设置类型,在流程选择上不宜过于复杂,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1)尽量选用定型成套的综合处理设备。

这样可以做到简化设计,布置紧凑、节省占地、使用可靠、减少投资。

(2)对于中小规模的中水处理站,不可能配置较多的运行操作人员。

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在处理工艺的选择上,宜采用既可靠又简便的流程,以减少运行人员。

(3)中水处理设施一般设在人员较为集中的活动区(如居住小区、建筑物内部)在设置地点的选择上要考虑嗅味、噪声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故一般中水处理站多设在地下室、处于成独立的建筑物或采用地埋式处理设备。

(4)中水处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使用不够广泛的主要原因除了节水意识较差以外,主要是初期投资处理成本较高。

因此,原水水源选择,可以根据回用要求,尽量选择优质杂排水,以便简化流程减少一次投资,降低处理成本。

另外还要考虑处理后的回用水能够充分利用,以避免无效投资。

中水设计要点、适用条件、处理流程特点

中水设计要点、适用条件、处理流程特点

中水设计规范十项处理流程的特点、适用条件和设计要点1优质杂排水或杂排水杂排水水质次于优质杂排水,它包含厨房废水,浓度较高,其水质BOD、COD及SS与生活污水基本相当,应增设隔油和气浮除油预处理。

1.1絮凝沉淀(或气浮)+过滤消毒1.1.1流程特点:设备体积小,占地省,可间歇运行。

纯物化处理方法,无生物的培养和维护问题。

1.1.2适用范围:水中有机物较低(CODer45mg/L,BOD525mg/L和LAS浓度不超过3mg/L),住房率浮动较大,或间隙性使用的建筑物,特别是有些高档的公寓洗浴废水;1.1.3设计要点:1)一般是采用絮凝气浮,而不是絮凝沉淀,絮凝气浮可以设备化,地小,适用于层高较小的地下室等。

2)气浮和过滤对悬浮物去除是有效的,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但对洗涤剂有一定效果。

3)为了保证水质处理的效果,对高级公寓,最好在气浮和过滤后,增加活性炭吸附,并在设计中明确,视实际水质情况,要在半年至1年内进行更换;1.2一段生物处理(主要采用接触氧化法)十过滤消毒1.2.1特点和适用范围:接触氧化法经过30多年的广泛使用,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

它运行管理方便,对操作管理水平的要求较低。

特别是由于新型填料的发展,不仅价格下降而且可靠性有了提高,从而使生物接触氧化法为为一种较为经济而广泛适用的、实用性工艺,除了杂排水外,对生活污水和二级出水同样适用;1.2.2填料的选用:建议采用弹性立体填料,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如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球形填料,可使安装和维修较为方便。

1.2.3设计要点:1)注意接触氧化池的曝气应尽量使布气均匀。

2)生物膜的更新脱落是生物膜法工作得到有效保证的重要条件。

为此,接触氧化法,在单位面积上要有足够的曝气强度,可参考一些工程实例进行设计。

球形填料曝气强度要求比固定填料小,因为其本身的漂移运动有利生物膜的脱落。

3)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设计的一个误区,是水力停留时间过长,池子表面积过大,导致可满足生物氧化需要的供气量,远小于搅动强度的需要,因而在搅动不足区域生物膜更新慢,活性差,剩余生物膜积聚并发生厌氧状况,进而引发水质恶化。

中水设计

中水设计

小区中水水源的水量应根据小区中水用量和可回收排水
项目水量平衡计算确定。
四、中水利用 1、根据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2002, 污水再生利用按用途分为五类,包括农林牧渔用水、城市杂用水、
工业用水、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等。
2、建筑中水用途主要是城市杂用水,如冲厕、浇洒道路、绿化 用水、消防、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等。
⑤ 、冲厕排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方可进入。
⑥ 、当采用雨水作为中水水源或水源补充时, 应有可靠的调 储设施, 并具有初期雨水剔除和超量溢流功能。
(2)、中水系统: ① 、中水供水系统必须独立设置。 ② 、中水系统设计水量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中的用水定额及表9.2.3中规定的百分率计算确定。
③、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流程:
原水---格栅---调节池---预处理---曝气生物滤池---消毒---中水 ④、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工艺流程: 原水----调节池----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消毒----中水
生物接触氧求: 1、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中水设施建设要求的主要内容: 凡新建
工程符合以下条件的,必须建设中水设施:
(1)、建筑面积2万m2以上的宾馆、饭店、公寓等; (2)、建筑面积3万m2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
型文化、体育建筑 ;
(3)、建筑面积5万m2以上,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m3/d的居住 区和集中建筑区等; 2、中水工程设计应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负责,可结合工程具 体情况采用标准设计, 并配合有施工安装资质的专业公司或 厂家进行施工、安装和运行调试, 确保工程达标验收、成功 运行。当委托具有设计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中水工程设计时, 主体工程设计单位仍应对工程的完整性、整体功能和设计质量 负责, 并应负责进行与主体工程各专业的技术协调。

中水工程设计方案

中水工程设计方案

中水工程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中水工程是指对废水进行处理后,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进行再利用的工程。

本文将介绍中水工程设计方案,包括设计目的、设计原则等内容。

二、设计目的中水工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废水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同时,设计方案还要考虑经济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三、设计原则1.环保性: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标准,保护环境,减少废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经济性:在环保的基础上,设计要尽可能减少成本,在规定限度内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可行性:设计方案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实现设计的效果。

四、设计流程1.调研阶段:对废水进行采样分析,了解废水的性质和污染程度,确定治理目标和措施。

2.设计阶段: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废水处理方案,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等。

3.施工阶段: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4.验收阶段:验收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达标排放,最终确定工程的运行效果。

五、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的优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工艺流程优化: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处理效率,降低成本。

•设备选型优化:选用性能更好、更节能的设备,提高处理效果。

•运行管理优化:加强管理监督,实时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六、设计结果分析设计完成后,需要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处理效果、成本分析、可持续性评估等内容,为中水工程的长期运行提供参考。

七、结论中水工程设计方案是对废水处理和资源利用的重要保障,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环墯保健康和经济效益。

设计人员在进行中水工程设计时,应遵循环保原则,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关于中水工程设计方案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水处理站规章制度

中水处理站规章制度

中水处理站规章制度第一章绪论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中水处理站管理的规范,维护中水处理站的正常运作,促进中水处理站的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中水处理站是指专门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废水,使其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设施。

第三条中水处理站的管理是指对中水处理站内人员和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监督和调度的活动。

第四条中水处理站的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保证中水处理站的正常运转。

第二章中水处理站人员管理第五条中水处理站人员应根据业务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培训,方可上岗。

第六条中水处理站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保证中水处理站的正常运作。

第七条中水处理站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得参与违法违规活动。

第八条中水处理站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作息制度上班,不得擅自请假或旷工。

第九条中水处理站人员应保守中水处理站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给他人,如有违反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章中水处理站设备管理第十条中水处理站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十一条中水处理站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操作证书方可上岗。

第十二条中水处理站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中水处理站设备管理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标准购置设备,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四条中水处理站设备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维护情况等信息,以便随时查阅。

第四章中水处理站日常维护第十五条中水处理站应定期进行清洁卫生,保持场地环境整洁。

第十六条中水处理站应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中水处理站设备的正常运转。

第十七条中水处理站应加强对中水质量的监测和检测,确保处理出的水质符合相关排放标准。

第五章中水处理站安全管理第十八条中水处理站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中水处理站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中水处理站的原理

中水处理站的原理

中水处理站的原理
中水处理站是指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能够达到排放标准,或者用于一定的再利用。

中水处理站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后,首先经过一个称为预处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污水中的大颗粒物、沉淀物和悬浮物被去除,以防止对后续处理设备的堵塞和损坏。

2. 在经过预处理后,污水会被送入一个生化处理单元。

这个单元使用微生物来分解和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这些微生物通过吸附有机物质并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净化水质。

3. 经过生化处理后,污水会流入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水中的悬浮物被沉淀到底部,形成污泥。

污泥经过一系列处理流程后,可以用于生物肥料或其他用途。

4. 接下来,沉淀后的水会经过进一步的过滤和消毒工艺。

其中,过滤会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微小颗粒物和有机物质,以确保水质达到标准。

消毒工艺则是使用化学物质或紫外线来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以确保处理后的水是安全的。

5. 最后,经过处理的中水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用于灌溉、工业用水或直接排放。

有些中水处理站还将处理后的水送入自然水体,以填补水资源的缺乏。

综上所述,中水处理站通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工艺,将污水净化处理,并确保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或再
利用要求。

这一过程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中水站建设意见

中水站建设意见

中水站建设意见
1、由于中水站的建设位置特殊(地下一层),且中水站作为大楼排
水系统的末端。

因此在设计上需考虑应急排水系统,避免在中
水站不用正常运作期间保持正常排水。

且中水站所以设施须严
格防渗防漏。

2、化粪池应属于大楼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应由大楼的设计单位考
虑其建设位置及结构。

因化粪池的建设位置直接影响大楼排水
管的走向。

如由我方负责设计施工需参看大楼的排水系统图,
还需和甲方沟通协调排水系统的接管问题。

这样就将问题复杂
化。

3、中水站的建设应严格执行环保相应标准及要求,考虑本土有相
应资质及建设经验的环保公司担任设计、建设、调试等相应工
作。

4、根据环评批复的具体要求,处理站出水要求须达到一级A标准,
这是昆明现在环保执行的最高标准。

因此在处理工艺的选择上
应考虑较先进可靠的处理工艺(不建议使用一些环保市场上的
所谓一体化设备)。

现在中水的处理工艺的把关技术基本上采用
膜过滤技术(CMF),这也是环评上建议使用的工艺技术。

5、现在的中水站的自动化运行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也就是说在中
水站的运作过程中不会造成能源的浪费。

全套设施由液位自动
控制,有水时启动,无水时处于待命状态。

这样在中水站的建
设规模上建议考虑峰值流量,避免以后的二次投入问题。

且在处理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建设投资出入不大。

6、中水站的建设尽量考虑使用土建结构。

因其经久耐用、运行维
护成本低、故障少且可由大楼的建设方一并建设施工,这样不仅保障质量且安全可靠。

建筑中水设计-(17)处理设施

建筑中水设计-(17)处理设施

处理设施6.2.1 中水设施的处理能力,本规范规定按单位小时处理量计算,因为有的中水设施不是全天运行,而只是运行一班、二班。

6.2.2 本条强调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应经过化粪池处理。

当以生活污水作为中水水源时,化粪池可以看作是中水处理的前处理设施。

为使含有较多的固体悬浮物质的水不致堵塞原水收集管道,并把它们带人中水处理系统,仍需利用原有或新建化粪池。

6.2.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 BJ 14-87)中规定:人工清除格栅,格栅条间空隙宽度为25~40mm,机械清除时为16~25mm。

中水工程采用的格栅与污水处理厂用的格栅不同,中水工程一般只采用中、细两种格栅,并且将空隙宽度改小,本规范取中格栅10~20mm,细格栅2.5m。

当以生活污水为中水原水时,一般应设计中、细两道格栅;当以杂排水为中水原水时,由于原水中所含的固形颗粒物较小,可只采用一道格栅。

工程中多采用不锈钢机械格栅。

6.2.4 洗浴排水中含有较多的毛发纤维,在一些中水工程的调试中发现,仅设有格栅时有毛发穿过,进入后续处理设施。

考虑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因此规定在水泵吸水管上设置毛发聚集器。

6.2.5 调节池内设置预曝气管,不仅可以防止污水在储存时腐化发臭,池内不产生沉淀,还对后面的生物处理有利。

这里特别强调调节池应设置溢水管,它是确保系统能够安全运行的措施。

6.2.6 一般中、小型污水处理站,设置调节池后而不再设初次沉淀池。

较大的污水处理厂则设置一级泵站、沉砂池和初次沉淀池。

6.2.7 采用斜板(管)沉淀池或竖流式沉淀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固液分离效率,减少占地。

6.2.8 本条规定的斜板(管)沉淀池设计数据系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并考虑建筑内部地下室的通常高度而确定的。

6.2.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DJ 14-87)中规定,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为1~1.5m3/m2·h,为保证出水水质并方便设计取值,本条取低限数值,并有一定的取值范围。

校中水站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校中水站处理工程设计方案

校中水站处理工程设计方案一、编制依据和主要资料1. 现有工程情况与资料:对校园内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有设施的处理能力、水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类似工程的相关资料:参考国内外其他学校中水站的设计方案和运行经验,借鉴其成功案例,为我校中水站设计提供参考。

3. 现场调研情况:对校园内污水排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污水来源、水质特点及排放规律。

4. 试验研究情况:针对校园污水特点,进行小试、中试实验,研究适合的处理工艺和技术。

二、采用的规范和标准1.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99;-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 48-83);-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

2. 回用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3. 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21-200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2001年版)。

三、污水的水质、水量及处理要求1. 设计水量:根据实际水量进行适当放大(1.1~1.2),考虑生产规模的扩大。

2. 设计进水水质:根据现有水质监测资料、实验室水质监测结果或根据实际或设计的生产工艺及居民区情况计算估算水质资料。

3. 工艺选择:根据水质水量、处理要求、现存问题、相关工程资料、文献资料和工艺技术特点确定工艺,绘制工艺流程图。

四、总平面布置设计1. 根据校园地形、地貌、污水来源及处理需求,合理布局中水站设施,包括污水收集系统、处理设施、清水回用系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中水处理站设置原则
酒店内需设置中水系统,酒店管理公司要求有此设置来满足申报绿色运营酒店的相关要求。

3.2.水源
3.2.1洗手盆及淋浴排水
3.2.2客房空调系统冷凝水
3.2.3泳池及其机房排废水
3.3.原水排水系统
酒店内采用完全污、废分流系统。

店内地上全部及地下洗衣房排水与员工淋浴区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分流体系粪便污水及含油污水通过污水系统直接排出室外化粪池或隔油池,洗浴类优质杂排水经过废水管网收集后重力排入酒店内污水处理站内原水储水池,同时设置事故阶段排入中水站的废水采用重力直接排向室外的排水管和转换阀。

(分流、溢流、超越措施)地下室员工淋浴及洗衣房内排水设置集水坑及提升泵,采用局部提升的方式排入中水原水储水池,同时应设置事故排水出户管,并设置转换阀。

(分流、溢流、超越措施)
洗衣房的排水须增设棉织纤维过滤网。

3.4.中水量平衡
原水收集率按相应回收项的给水量的80%进行设计。

处理系统按间歇运行方式设计调节水池等储水设施的储水容积。

原水调节水池及水处理池采用土建结构的方式。

3.5.处理方式
生物膜处理方式,水质达到如下用水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杂用水水质标准》
3.6.中水用水区域
酒店内中水用于如下区域:
3.6.1全楼冲厕
3.6.2屋顶绿化浇水
3.6.3地下车库冲洗
用水 3.6.4室外景
观绿化浇水
3.7.中水供水系统
3.7.1设置中水储水水箱储存处理后达水质标准的中水。

中水供水系统采用水箱+变频供水
泵组的方式联合供水。

3.7.2水箱材质采用304不锈钢。

3.7.3水箱容积按一天的平均处理水量进行设置。

同时,设置有中水系统的酒店内,生活市
政自来水按照导则进行计算后的储水水箱容积,应除去中水储水箱容积。

3.7.4中水供水系统末端压力范围为0.1~0.45MPa。

3.7.5中水系统分区同给水系统。

3.8.中水供水系统计量
3.8.1进水处理机房的原水系统设计计量水表。

3.8.2各分区供水系统设置总计量水表。

3.9.中水供水管道材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