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

合集下载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

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案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

2. 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 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的关系。

3. 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豌豆实验结果数据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引出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

Step 2: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15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包括:-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后代中,两个基因割裂分离并独立遗传给子代。

-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础,为后续的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Step 3:分组讨论与实验(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遗传特征进行观察和实验。

教师提供豌豆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在遗传现象中的应用。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对于不同遗传特征的解释。

Step 4: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进行对比和归纳。

- 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加深对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Step 5:拓展与应用(10分钟)教师提供其他遗传现象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并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讲解、实验、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教学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遗传现象。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分离定律是一种遗传原理,由著名的德国生物学家图斯特罗森博格于1910年提出,定义为“伴随着基因分离而发生的各种遗传
表现”。

它指出,当一个子代来自两个不同基因携带者,每个携带者
基因将独立传下,而不会因为其他基因而受到影响。

这种原理也被称为基因分离或基因隔离。

基因分离定律对于科学家们研究遗传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研究遗传表现。

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基因的特性和表现,以及它们如何组合在生物体中的特定功能,这反过来也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遗传疾病和其他神经发育问题。

此外,基因分离定律还可以被用于对植物和动物进行育种,通过它可以根据每种植物或动物的特性来改良它们,从而获得更优质的产品。

同时,它也被用于科学研究,如研究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强度,以及研究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是通过对遗传物质的分离而发现的。

- 1 -。

高一生物必修2第13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2第13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

第13讲基因的分离定律内容要求——明考向近年考情——知规律(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2)阐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并推测子代的遗传性状;(3)模拟动物或植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活动)。

2020·全国卷Ⅰ(5)、2020·全国卷Ⅱ(32)、2019·全国卷Ⅱ(5)、2019·全国卷Ⅲ(6,32)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玉米来说,缺点是需要人工去雄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杂交操作“四步曲”3.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提醒①提出问题是建立在杂交和自交实验基础上的,不包括测交实验。

②演绎过程不等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进行杂交实验对演绎推理的结果进行验证。

4.基因的分离定律1.选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后代既有有角牛又有无角牛,能否确定有角和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若能,请阐明理由;若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

不能。

可选用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或多对无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

2.短尾猫之间相互交配,子代中总是出现约1/3的长尾猫,最可能的原因是短尾猫相互交配,子代短尾猫中显性纯合子致死。

3.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相等吗?提示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1.相同基因、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2.与交配方式相关的概念及其作用3.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1)自交法(2)测交法(3)配子法(花粉鉴定法)有一定局限性,相应性状需在花粉中表现(4)单倍体育种法考向1结合遗传学相关概念,考查生命观念1.(2022·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A.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B.对某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测交后子代的性状表现C.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正常的女儿和色盲的儿子D.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粉红花答案 C解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亲本表型一致,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时方可称作性状分离,选项C中的亲本表现为一个性状,后代两种性状,符合性状分离的概念,C正确;选项A中,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但不属于性状分离现象。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和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实验证据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I.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父本的两个基因分离并独立地传给子代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格里高利·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并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得到了验证。

A.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他选取了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杂交,例如花色、种子形状等。

通过连续进行多代的杂交实验,孟德尔观察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B. 孟德尔定律的内容孟德尔总结出了三个基本定律: 1. 第一定律:也称为单因素遗传定律或分离定律。

即在杂交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基因副本(等位基因)分别来自于父本的两个基因组合,并独立地传给子代。

这就保证了基因的纯合性和杂合性的维持。

2. 第二定律:也称为双因素遗传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即两个不同的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独立地传递给子代。

这说明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是相互独立的。

3. 第三定律:也称为自由组合定律的互换定律。

即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通过互换(交叉互换)来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新的基因组合。

C. 孟德尔定律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规律,为后续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基因的传递、变异以及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德尔的定律还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农业和生物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杂交过程中,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独立地组合的定律。

这一定律由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等科学家在20世纪初通过果蝇实验得到了验证。

A. 摩尔根的果蝇实验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三生物基因分离定律

高三生物基因分离定律

高三生物基因分离定律一、相关概念1.相对性状:种生物的种性状的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 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稳定的遗传,后代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关系:)(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2各种交配方式功能杂交自交测交正反交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基因会随 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传给后代。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孟德尔遗传实验选用豌豆的原因(1)(2)(3)2. 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去雄→套袋→传粉→二次套袋→统计分析。

(2)实验结果:F1都是高茎,F2出现高茎︰矮茎=_______的性状分离比。

三、对分离过程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存在。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_______的。

5、遗传图解(见右图):即F2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高茎︰矮茎=3︰1。

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知识讲解:基因分离定律一、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3.细胞核遗传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二、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充足多。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解题点拨(1)掌握最基本的六种杂交组合①DD×DD→DD;②dd×dd→dd;③DD×dd→Dd;④Dd×dd→Dd∶d d=1∶1;⑤Dd×Dd→(1DD、2Dd)∶1dd=3∶1;⑥Dd×Dd→DD∶Dd=1∶1(全显)根据后代的分离比直接推知亲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①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

②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③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2)配子的确定①一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分离规律。

如Aa形成两种配子A和a。

②一对相同基因只形成一种配子。

如AA形成配子A;aa形成配子a。

(3)基因型的确定①表现型为隐性,基因型肯定由两个隐性基因组成aa。

表现型为显性,至少有一个显性基因,另一个不能确定,Aa或AA。

做题时用“A_”表示。

②测交后代性状不分离,被测者为纯合体,测交后代性状分离,被测者为杂合体Aa。

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轮复习课件)

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轮复习课件)
现象。
意义
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减数分裂的显 著特征,是遗传学基础。
等位基因的分离
01
02
03
等位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
等位基因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 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 子中。
意义
等位基因的分离是孟德尔 遗传定律的重要内容,是 遗传学基础。
孟德尔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不同遗传因 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分离现象,并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02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同源染色体
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来自父本 和母本的成对染色体,在形态和 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在遗传上互 为对应的关系,称为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的
致死基因的分离
总结词
致死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导致个体死亡,对基因分离定律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致死基因是指那些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个体死亡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存在会影响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携带致死 基因的个体无法存活到繁殖年龄,从而无法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致死基因的存在可能导致某些隐性特征在群体 中消失,或者影响种群中基因型的比例。
杂合子自交遗传图解
用图形方式表示杂合子自交的过程和结果。在遗传图解中,亲本为杂合子(Dd),产生配子时等位 基因分离,形成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D和d),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显性与隐性之比为3:1。
遗传图解的意义
通过遗传图解可以清晰地呈现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和结果,有助于理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
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
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 裂方式,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 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
基因三大定律是指遗传学领域中的三个重要定律,它们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

1.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分离定律):在正常繁殖中,每个个体都会从父母那里继承到两个相对独立的基因,并且这两个基因在生殖过程中会分离。

2.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的基因对于遗传特征的表现具有自由组合的能力。

即,基因的组合并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每个基因都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与其他基因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3.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不互相干扰定律):每个性状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不会相互干扰。

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一个性状的遗传不会影响另一个性状的遗传。

这意味着每个性状都受到不同基因的控制,它们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定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里高利·约翰·孟德尔在19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并提出的。

这些定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对我们理解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天-基因的分离定律1、基因分离定律与假说⎩⎪⎨⎪⎧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 1代全为高茎,,F 1自交后代高茎和矮茎的比例为3∶1,其他6对相对性状均如此 ⎩⎪⎨⎪⎧①F 1代中全为高茎,矮茎哪里去了呢②F 2代中矮茎出现了,说明了什么③为什么后代的比值都接近3∶1⎩⎪⎨⎪⎧①矮茎可能并没有消失,只是在F 1代中未表现出来。

因为F 2代中出现了矮茎②高茎相对于矮茎来说是显性性状③相对性状可能受到遗传因子的控制,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可能有显、隐性之分⎩⎪⎪⎨⎪⎪⎧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将F 1代植株与矮茎豌豆杂交,预期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1∶1⎩⎪⎨⎪⎧实验结果: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为30∶34约为1∶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 巧记“假说—演绎过程”观察现象提问题,分析问题提假说, 演绎推理需验证,得出结论成规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下图表示一个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性原细胞产生配子的过程:由图得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 的精(卵)原细胞可能产生A 和a 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比例为1∶1。

3、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 2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为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设计实验,判断显隐性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较与鉴定比 较纯合子杂合子特 点①不含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①至少含一对等位基因②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实验鉴定测交纯合子×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只有一种类型(表现型一致)杂合子×隐性类型↓测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自交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花粉鉴定方法花粉的基因型只有一种花粉的基因型至少两种 5.(1)测交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生物性状的显隐性。

此方法常用于动物遗传因子组成的检测。

但待测对象若为生育后代少的雄性动物,注意应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以使后代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2)植物常用自交法,也可用测交法,但自交法更简便。

(3)花粉鉴定法的原理:花粉中所含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可通过遇碘后分别变为蓝黑色和红褐色的测试法实行鉴定,并可借助于显微镜实行观察。

若亲本产生两种颜色的花粉并且数量基本相等,则亲本为杂合子;若亲本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则亲本为纯合子。

6.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与表现型亲 本 子代基因型 子代表现型 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 ∶Aa =1∶1 全为显性 AA×aa Aa全为显性 Aa×Aa AA ∶Aa ∶aa =1∶2∶1 显性∶隐性=3∶1 Aa×aa Aa ∶aa =1∶1 显性∶隐性=1∶1 aa×aaaa全为隐性7.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F 1⎩⎪⎨⎪⎧显性∶隐性=3∶1⇒亲本:Aa×Aa显性∶隐性=1∶1⇒亲本:Aa×aa 全为显性⇒亲本:AA×A_或aa 全为隐性⇒亲本:aa×aa8.准确解释某些遗传现象两个有病的双亲生出无病的孩子,即“有中生无”,肯定是显性遗传病;两个无病的双亲生出有病的孩子,即“无中生有”,肯定是隐性遗传病。

提示相关遗传病的概率(风险率)计算问题在高考中多处涉及。

9.指导杂交育种(1)优良性状为显性性状:连续自交,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收获性状不发生分离的植株上的种子,留种推广。

(2)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一旦出现就能稳定遗传,便可留种推广。

(3)优良性状为杂合子:两个纯合的具有相对性状个体杂交后代就是杂合子,可具杂种优势但每年都要育种。

10.杂合子Aa连续多代自交问题分析(1)杂合子Aa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情况如下表:F 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所占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2)根据上表比例,纯合子、杂合子所占比例坐标曲线图为:由该曲线得到的启示:在育种过程中,选育符合人们要求的个体(显性),可实行连续自交,直到性状不再发生分离为止,即可留种推广使用。

11.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1)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2)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12.分离定律的适用条件(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同。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

(5)观察子代样本数目充足多。

例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使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容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实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

下列相关叙述中准确的是( )。

A .“F 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B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C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实行的检验D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有,并且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属于假说内容解析 A 、B 项所述内容均为实验中存有的事实或实验现象,不属于假说内容。

因受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孟德尔所在时期没有发现染色体结构,所以假说内容不包含遗传因子与同源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答案 C例2. 现有一豌豆种群(个体充足多),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已知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均没有活性,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繁殖n 代后,子n 代中能产生可育配子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A.2n +12n +1 B.2n +1-12n +1 C.2n +12n +2 D.2n -1+22n +1都是上一代Aa 个体自交产生的,所以子n 代中的aa 占22n -1+1×14=12n +2,则子n 代中A__占1-12n +2=2n +12n +2,故C 准确。

答案 C例3、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 1自交,播种所有的F 2,假定所有的F 2植株都能成活,在F 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

假定剩余的每株F 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 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

从理论上讲F 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

A.18B.38C.116D.316例4.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 、Bb 为灰身,bb 为黑身。

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 的个体,20%为bb 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 的比例是( )。

A .25% B .32% C .50% D .64%例5.下列相关遗传学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性状是指生物的任何能够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的特征,是遗传物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C .显性性状是指杂合子显现出来的性状D .隐性性状是指在杂合子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解析:选B 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比如双眼皮与单眼皮,研究的是人的眼睑这个性状。

例6.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下列相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中,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 .F 2表现型的比为3∶1 B .F 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 .F 2基因型的比为1∶2∶1 D .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为1∶1解析:选B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成对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分离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从而产生含不同基因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1.(2014届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三3月月考水平测试生物卷)1962年英国格拉斯医院Griet在非近交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无毛且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小鼠,称为裸小鼠,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

纯合型雌裸小鼠nu/nu受孕率低,乳腺发育不良、且有食仔的习惯。

将淋巴细胞脑膜炎性脉络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

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A.裸小鼠是因为基因突变造成的B.将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经脑内接种于裸小鼠,未导致其死亡,仅出现持续的病毒血症,这说明裸小鼠淋巴细胞正常,细胞免疫也正常C.生产上一般采用纯合型雄鼠与杂合型雌鼠交配(♂nu/nu×♀nu/+)可获1/2纯合型子代D.将分泌生长激素的鼠垂体肿瘤细胞培养后接种至裸小鼠体内,会引起被接种的裸小鼠出现持续体重增加2.(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最能反应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A.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B.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3︰1C.产生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彼此分离D.产生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不同表现型的基因彼此分离3.(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一对血型为A型和B型的夫妇已有一个O型血女儿,现又生了个儿子,则他为O型血的几率是A.1/8 B.1/4 C.1/3 D.1/24.(2014届浙江温州中学上期期末考试生物卷)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卷毛与白毛B.豌豆的红花与桃的白花C.人的身高与体重D.玉米种子的黄粒与白粒5.(2014届山东菏泽高三3月模拟考试生物卷)调查某豌豆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甲、乙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其余均为乙性状。

若分别取充足多数量的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表现出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

以下结论错误的是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B.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C.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6.(2014届湖南四大名校高三下期四校联考生物卷)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自交产生F1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相互交配(自交、显性个体与显性个体间杂交均不发生)产生的R中,还是只发生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相互交配,则R中杂合体占A.1/2 B.1/3 C.2/3 D.1/47.(2014届山东淄博金山中学高三上期教学质量抽测生物卷)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将纯合子糯性品种与纯合子非糯性品种杂交得到F1,让F1自交得到F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