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与依据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制定本制度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从事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等相关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
二、不合格产品的定义和分类2.1 不合格产品的定义不合格产品是指在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中,未能达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产品约定技术要求的产品。
2.2 不合格产品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不合格问题,不合格产品可分为以下几类:a) 设备性能不符合要求;b) 产品设计不符合要求;c) 生产工艺不符合要求;d) 原材料品质不符合要求;e) 标签、包装不符合要求;f) 使用说明书不符合要求。
三、不合格产品的管理流程3.1 发现不合格产品的情况不合格产品的发现可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内部抽检、反馈、监管部门检查等,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记录并分类处理。
3.2 不合格产品的处理不合格产品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a) 立即停止该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活动;b) 进行产品召回或停止使用,并做好相关记录;c) 对已经使用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回收、销毁或修复,并报告相关部门;d) 对责任人员进行相应的追责和处理,并记录。
注:受损失的可要求退款、索赔等相关赔偿。
3.3 不合格产品的原因分析与改进措施对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应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原因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a) 设备性能是否符合要求;b) 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要求;c) 原材料品质是否符合要求;d) 产品设计是否符合要求;e) 标签、包装是否符合要求;f) 使用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
四、不合格产品的记录与报告4.1 不合格产品的记录对于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应及时进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 不合格产品的名称、型号、批次号等基本信息;b) 发现不合格产品的时间、地点和人员;c) 不合格产品的问题描述和不符合的技术要求;d) 不合格产品的处理和原因分析;e) 相关的文件、图片等证据。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的处理工作,保障患者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及其附属机构内所有与医疗器械不合格处理相关的工作。
第三条医疗器械不合格是指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医疗器械。
第四条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章医疗器械不合格的分类和等级第五条医疗器械不合格根据不符合的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严重不合格、一般不合格和轻微不合格。
第六条严重不合格是指医疗器械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存在可能造成患者生命危险的风险。
第七条一般不合格是指医疗器械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不会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第八条轻微不合格是指医疗器械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但不会对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直接影响。
第三章医疗器械不合格的处理流程第九条医疗器械不合格的处理流程包括报告、调查、评估、处理和跟踪。
第十条医疗器械不合格应由相关人员及时报告到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同时应当填写不合格报告表,并保存相关凭证。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接到不合格报告后,应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并开展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评估。
第十二条根据评估结果,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报请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处理方案进行审批后,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按照方案进行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和相关的统计工作。
第十四条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跟踪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后续处理情况,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并将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第四章医疗器械不合格的责任追究第十五条对于医疗器械不合格的情况,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医疗器械不合格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第十七条对于造成患者损害或死亡的医疗器械不合格情况,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指针对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
该制度的目的是保障医疗器
械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的健康利益。
1.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何为不合格医疗器械,
对不同类型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进行分类。
2.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检测和鉴定:规定医疗机构如何对不合格
医疗器械进行检测和鉴定,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明确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不合格医疗
器械应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退货、责任追究等。
4.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和通知:规定医疗机构应如何及时报
告和通知相关部门和患者,以及对患者的补偿和处置。
5.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追溯和回收:规定医疗机构应对不合格医疗器械进行追溯,查找出入库渠道和批次号等信息,及时进行回收和处理。
6.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和统计:要求医疗机构建立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和统计制度,及时掌握不合格医疗器械情况。
7.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改进和预防措施:要求医疗机构对不合格医疗器械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改进和预防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医疗器械不合格管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医疗器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保障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适用于所有使用和管理医疗器械的单位。
二:术语和定义1. 医疗器械: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监测或缓解疾病的设备、器具、材料、软件等。
2. 不合格医疗器械:指未达到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医疗器械。
3. 不合格产品:指生产、经营、使用或管理中发现的不符合法规要求的医疗器械。
4. 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指负责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管理的部门。
5. 制度责任人:指负责本制度实施和监督的具体人员。
三: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分类及处理1. 严重不合格医疗器械严重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风险的医疗器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设备出现功能紊乱,无法正常使用;(2) 未经检验验收或未经授权生产的医疗器械;(3) 不符合安全性能要求或使用时易发生事故的医疗器械;(4) 设备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修复;(5) 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医疗器械。
对于严重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使用或流通,并按照相关规定报告。
2. 一般不合格医疗器械一般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但不会对人体安全造成直接重大风险的医疗器械。
对于一般不合格医疗器械,应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停止使用或流通。
四: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流程1. 发现不合格产品在日常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中,如果发现医疗器械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应及时登记、报告,并启动管理流程。
2. 停止使用和流通对于严重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使用和流通,并进行封存、封条等安全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
3. 提交报告不合格产品的发现单位应及时向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提交不合格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基本信息、使用单位、不合格的原因等。
4. 风险评估医疗器械管理部门应根据报告内容,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用于决策后续管理措施。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 相关法律法规: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医疗器械的批准、监督、抽检等工作进行监管。
2. 不合格产品的退货和召回:医疗机构和经销商在发现医疗器械不合格情况时,应立即停用不合格产品,并将不合格产品退回原厂家或经销商,协助厂家进行召回工作,确保不合格产品不再流入市场。
3. 处理不合格产品:对于医疗器械不合格的情况,应由生产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包括修复、更换、退款等。
厂家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和组织,配合监管部门进一步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 罚款和惩处:生产企业如果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销售不合格医疗器械,或者隐瞒不合格产品信息,相关部门有权对其进行罚款和惩处,直至吊销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5. 审核和监督: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器械采购的审核工作,明确要求产品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加强对医疗器械供应商的监督管理,避免采购不合格产品。
6. 加强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机构和供应商对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重视。
加强对患者的知情权,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各级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质量。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为了严格控制与管理不合格医疗器械,严格把关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在进货、入库、出库等各个环节,确保使用者在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凡医疗器械包装、标签,规格、名称、用途及说明书与法定质量标准或有关法律法规不符合的医疗器械,均属不合格医疗器械;二、进货检查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必须报经医疗器械管理部、医院相关领导确认,并及时通知采购员与供货单位联系退货事宜;三、医疗器械入库存储过程中,发现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时:1、应立即存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合格品为绿色、待验品为黄色、不合格品为红色);2、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如果是生产环节或运输环节的质量隐患而导致的,及时向供货单位联系,商洽退货或销毁等处理办法;3、上报医疗器械管理部备案,通知财务部拒付或者暂缓支付相关货款;4、与供货商进行质量查询,提出改进建议,协助供货商提供更加优质医疗器械;四、医院仓库储存保管或养护不当而导致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必须认真排查此类型及其它类型医疗器械有无受到影响,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报请院领导处理;五、在出库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发货;同时,按出库记录追回不合格医疗器械,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六、上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医疗器械时,或监管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时,应立即停止出库;同时,按出库记录追回不合格医疗器械,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入不合格医疗器械区,悬挂红色标志牌,等待进一步处理;七、对不合格医疗器械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时,由仓库保管员定期列出清单,填写“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的清单),经医疗器械管理部、医院分管院长审批和有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医疗器械管理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销毁过程应做记录;特殊管理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销毁应报告药监、卫生部门,办理销毁审批手续进行监毁。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确保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正确处理不合格品,防止不合格品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用医疗器械安全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生产、经营医疗器械的单位,是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责任1. 生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不合格品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
2. 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不合格品的召回制度,确保能够及时召回不合格品。
3.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不合格品管理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使用医疗器械的监测,及时发现不合格品并向监管部门报告。
三、不合格品的定义医疗器械不合格品是指不能达到医疗器械注册批准文件规定的性能要求、标注的技术要求或技术规范的产品,无法达到预期用途或预期效果,或者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产品。
四、不合格品的分类根据不合格品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临时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严重不合格品。
1. 临时不合格品是指因生产工艺、材料供应等原因导致的不合格品,但不会对患者造成健康危害的产品。
2. 一般不合格品是指对患者可能造成较轻健康危害的产品。
3. 严重不合格品是指对患者可能造成严重健康危害的产品,甚至危及生命。
五、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1. 发现不合格品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对已经销售的产品进行召回。
2. 确定不合格品的原因和范围,同时对可能受到影响的产品进行检查。
3. 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处理,根据不同性质和危害程度,确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4. 对临时不合格品进行整改,修改工艺、更换材料、加强质量控制等,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5. 对一般不合格品进行追查,查找原因并对生产工艺、材料供应等进行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6. 对严重不合格品进行深入调查,确定原因并对产品进行全面召回,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市场。
7. 对已经召回的产品进行处理,可以进行退货、返厂、重新包装等处理方式,确保不合格品不再流入市场。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落实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保障医疗器械合法合规使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涉及医疗器械不合格投诉、收回、销毁等管理。
二、定义1.医疗器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产的供人使用,用于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症状或身体功能的设备、用品、材料以及软件。
2.不合格医疗器械:不符合国家有关医疗器械强制性标准、公告标准或者注册批准标准要求的医疗器械。
三、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管理制度,并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职责和工作程序。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器械采购、验收、验收人员培训、使用、维护保养、保管、临床实验等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合法合规使用。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整的医疗器械档案,包括采购合同、验收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医疗器械不合格记录等,各种档案应按照规定时间、规定格式保存。
4.一旦发现医疗器械存在不合格问题,医疗机构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报告和上报。
5.对于被确认为不合格医疗器械,医疗机构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包括停止使用、收回、销毁等。
具体操作程序应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进行。
6.医疗机构应当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情况如实上报相关管理部门。
四、责任分工1.医疗机构应当明确医疗器械采购、验收、使用、维护保养、保管、临床实验等职责及其制定的工作程序,责任人员及其职责应当与工作程序相配套,相关记录应按时间、格式保存。
2.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医疗器械不合格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采购部门、临床医疗部门、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等。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担任小组的领导,并组织负责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排查不合格医疗器械、随时查询相关注册、审批资料、参与医疗器械的评估等。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处理工作记录,以确保操作程序的连贯性,并严格按照相关操作程序进行记录。
附件:1.医疗器械不合格记录表2.医疗器械不合格处理报告表3.医疗器械档案管理制度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的管理法规。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定义和分类1.1 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企业制定的质量标准等要求的医疗器械。
1.2 不合格医疗器械可分为不合格产品和非合格产品两类。
其中,不合格产品包括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和包装,非合格产品包括合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包装以及单个或批量不合格的产品。
二、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标准和判定2.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判定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以下方面可判定为不合格医疗器械:2.1.1 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性不符合要求等;2.1.2 医疗器械产品的性能指标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如医用电子设备的精度不符合要求等;2.1.3 医疗器械产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2.1.4 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过程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如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等;2.1.5 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的包装无菌性不符合要求等。
2.2 判定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制定具体判定标准。
三、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标识和标记3.1 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进行明显的标识和标记,以便进行区分和处理。
具体要求如下:3.1.1 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在明显的位置进行标识,如张贴红色“不合格”标签等;3.1.2 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在标识中注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如产品型号错误、包装破损等;3.1.3 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在标识中注明处理方式,如返工、返修等。
四、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和报告4.1 对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进行跟踪和处理。
具体要求如下:4.1.1 对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建立记录表格,记录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4.1.2 对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当建立报告制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不合格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一、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质量不符合法定的质量标准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二、质量管理负责人是负责对不合格产品实行有效控制管理的专职人员,应做好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
三、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的质量公告品种、通知禁售的品种,并经质量管理人员核对确认的;
2、质量验收人员在产品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产品,应上报质量管理负责人确认,存放在不合格品区,挂红牌标志;
3、在检查养护过程中发现过期、失效、淘汰及其他有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养护人员在养护检查过程中发现可疑不合格品,应填写“复查通知单”报质量管理负责人进行确认,同时暂停本产品销售;
四、不合格品应按规定进行报损和销毁。
1、凡属报损商品,要填写不合格医疗器械报告单,质管人员审核,并填写报损销毁审批表,经负责人审批签字后,按照规定在质管负责人的监督下进行销毁。
2、发生质量问题的医疗器械的报损记录,销毁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销毁记录,应予以保存至少五年。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对不合格医疗器械控制,确保不合格医疗器械不入库或出库,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器械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出库复核、销后退回和药监部门检查或公告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
第三条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其质量(内在质量、外观质量、包装质量、及标识)不符合有关医疗器械标准的和有关管理规定的医疗器械。
第四条不合格医疗器械范围1、质量不符合有关医疗器械标准。
2、产品包装、标识、说明书不符合有关管理规定的医疗器械。
3、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公告的不合格医疗器械。
4、国家命令禁止的医疗器械。
第五条质量管理员、仓库保管员负责报告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负责不合格医疗器械确认,负责收集药监部门发布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量公告信息,负责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负责对不合格医疗器械查明原因,分清质量责任及时处理,并制定预防措施,负责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情况。
第六条质量管理员在验收过程中发现医疗器械不合格时,记录在进货查验记录上,拒收或入不合格品库。
不合格库产品由质量管理员与采购部门联系供货企业退换货,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置相关记录。
第七条质量管理员按《医疗器械储存管理制度》和《医疗器械养护质量管理制度》的要求,对医疗器械进行养护和检查;在库养护中不合格医疗器械时,质量管理员应将情况及时记录,并告之保管员暂停发货。
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置相关记录。
第八条当出库、复核中不合格医疗器械时,保管员与质量管理员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情况记录在出库与复核记录,禁止出库,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置相关记录。
第九条销售退回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员按进货要求进行验收,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时,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并填写不合格品处置相关记录。
第十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抽检或公告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管理部门收到药监部门公告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量信息后,下发通知,通知质量管理员会同保管员对在库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停止发货,将该批医疗器械移入不合格医疗器械库。
14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疗器械经营过程中不合格品的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公众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采购、验收、储存、销售、退换货等环节中涉及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
三、定义不合格品:指在进货查验、储存、销售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国家医疗器械标准、企业标准和法规要求的产品。
四、职责销售部:负责协助处理客户反馈的不合格品问题。
质量部:负责不合格品的确认、标识、记录、跟踪及处理结果的审核,确保不合格品得到有效控制。
采购部:负责与供应商沟通,对进货验收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退换货处理。
仓储部:负责不合格品的隔离存放,防止与合格品混淆。
五、管理要求1.不合格品的识别与判定1.1质量部在验收、库存检查、销售反馈等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时,应立即进行标识并隔离存放。
1.2对于疑似不合格品,质量部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定,判定其是否属于不合格品。
1.3进货查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验收人员应及时通知销售部与供货单位联系退货事宜。
1.4在库储存环节发现并确认医疗器械不合格时,应立即移至不合格品区,停止销售。
对在库储存中发现并经复查确认的不合格同一批号(出厂日期)销出的医疗器械,应立即通知购货单位停止销售使用,尽快追回,等待处理。
2.不合格品的存放和处理2.1对于判定为不合格品的产品,应暂存于不合格品区,悬挂红色不合格标记牌。
2.2质量部应出具《不合格品处理通知单》,明确处理意见。
2.3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退货、换货、销毁、降级使用等。
具体处理方式应根据产品性质、不合格程度及客户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3.不合格品的跟踪与验证3.1质量部应对不合格品进行跟踪管理,确保处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2处理完成后,质量部应对处理效果进行验证,确保不合格品已得到有效控制。
4.不合格品的记录与报告4.1质量部应建立不合格品处理记录,详细记录不合格品的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批次、数量、不合格事项、处理方式等。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和合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管理,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市场,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并提升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1.2 合用范围本制度合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和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和个人。
二、不合格品的分类和管理2.1 不合格品的分类不合格品包括严重不合格品和普通不合格品两种。
(1)严重不合格品指那些有较高风险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不合格品。
(2)普通不合格品指那些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要求的医疗器械产品,但由于生产过程或者质量检验不合格而被判定为不合格品。
2.2 不合格品的管理流程(1)发现不合格品后,由生产企业、经销商或者使用单位进行抽查和检验;(2)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品,需即将住手使用和销售,并将不合格品从库存中清除;(3)由企业向质量监督机构报告不合格品,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销毁或者返厂维修等处理方式;(4)对严重不合格品的处理,企业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三、不合格品管理的责任3.1 生产企业的责任(1)建立和完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和相关责任制;(2)负责不合格品的收回和销毁;(3)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不合格品的环节开展严格控制和管理;(4)对发现的不合格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
3.2经销商的责任(1)建立和完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和相关责任制;(2)对于存在不合格品的产品,必须在收到生产企业通知的时间内收回产品;(3)对于收回的产品,必须建立相应的记录和台账,并及时按照像关部门的要求进行销毁。
3.3 使用单位的责任(1)建立和完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和相关责任制;(2)对于发现的不合格品,必须即将住手使用并进行及时报告;(3)建立相应的台账和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对不合格品进行销毁。
四、处罚措施4.1 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企业和个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4.2 针对故意流通不合格品的企业,依法从重从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文档一】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健康,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涉及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包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销商、医疗机构等。
三:定义和分类1. 不合格产品:指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要求,或者存在安全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
2. 立即召回产品:指发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需立即召回并停止使用。
3. 风险评估产品:指发现存在一定风险但不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医疗器械产品,需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责任和义务1. 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负有产品质量的主要责任,应确保所生产、销售的医疗器械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2. 医疗机构应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质量检查和记录,如发现不合格产品应及时报告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并立即停止使用。
五: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流程1. 发现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医疗机构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应及时进行记录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2. 风险评估和分类:由专业团队进行风险评估,将不合格产品分为立即召回产品和风险评估产品两类。
3. 召回和处理:针对立即召回产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应立即召回,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风险评估产品,应制定措施减少风险并进行监测。
4. 上报和通报: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应将召回和处理情况上报相关监管部门,并及时向医疗机构通报,以便医疗机构采取相应措施。
5. 记录和审计: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应对召回和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定期进行审计,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六:附件1. 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记录表2. 医疗器械召回处理流程图【文档二】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产品的管理,保障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管,确保医疗器械合格、安全、可靠。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公司生产、销售和使用医疗器械的所有环节,包括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经销商等。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适用于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二、定义1. 不合格医疗器械:指未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或经过严格检验无法正常使用的医疗器械。
三、责任与义务1. 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建立医疗器械不合格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 相关部门及人员应按照制度的要求,做好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工作。
四、流程和要求1. 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1.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及时进行标识、记录和隔离。
2. 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后,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并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
2. 处理不合格医疗器械1. 不合格医疗器械应进行鉴定,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分类和处理。
2. 鉴定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退货等。
3. 处理过程应进行记录并做好跟踪,以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3. 信息报告和纪录保存1. 医疗机构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不合格医疗器械的信息,并按照要求进行纪录保存。
2. 医疗机构应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
4. 整改与监督1. 医疗机构应建立整改措施,对不合格医疗器械进行整改,并加强对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
五、处罚与奖励1. 对于未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医疗器械不合格管理的,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
2. 对于在医疗器械不合格处理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个人或团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
六、附则1.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负责人。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以上即为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内容,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应按照该制度要求进行执行。
如有违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正文: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引言本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医疗器械的管理,确保医疗器械的合格性和安全性,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使用、购买、储存、报废和维修的医疗器械。
二、术语定义1. 医疗器械: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定义。
2. 不合格医疗器械:指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中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使用效果不佳的医疗器械。
三、管理职责1. 基本要求(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合格性和安全性。
(2)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医疗器械管理知识和技能。
2. 采购管理(1)医疗机构应通过合法渠道采购医疗器械。
(2)进口医疗器械的采购需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
(3)医疗机构应建立采购记录,明确医疗器械的来源和使用情况。
3. 接收与验收管理(1)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标准对接收的医疗器械进行验收。
(2)验收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医疗器械的合格性。
4. 储存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存放区域,确保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2)医疗器械应按照相关规定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清理和消毒。
5. 使用管理(1)医疗机构应为使用医疗器械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
(2)医疗器械应按照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标准进行正确使用。
6. 维修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维修制度,确保设备维修的及时性和效果性。
(2)维修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修记录应详实。
7. 报废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报废制度,定期清理、检测和报废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2)报废医疗器械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防止流入市场重新使用。
四、监督与考核1. 监督机构(1)医疗机构的监督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2)医疗机构内部应设立医疗器械管理部门,负责对医疗器械的监督和管理。
2. 考核指标(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管理考核制度,制定考核指标和评估方法。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医疗器械是与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物品,其质量安全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各国纷纷建立了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监管和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制度框架、责任分工、检验流程、处理措施等方面内容。
一、制度框架二、责任分工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涉及多个环节,需各相关部门配合合作才能有效实施。
相关部门应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医疗器械不合格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机制,明确各环节的流程和职责。
三、检验流程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检验流程应包括以下环节:发现、初判、复检、鉴定和报告。
发现环节是通过各种途径发现可能存在不合格品的线索;初判环节是对疑似不合格品进行初步判定,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验。
复检环节是对初判为不合格的样品进行再次检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鉴定环节是由专业机构对复检合格但仍有争议的样品进行鉴定,以确定其是否为不合格品。
最后,将相关结果及时上报,并报告相关部门。
四、处理措施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处理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召回、停止销售、处罚以及产品整改。
召回是指对存在问题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以防止损害患者的健康。
停止销售是将存在问题的医疗器械从市场上撤下,以防止继续对患者造成损害。
处罚是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以警示其他企业。
产品整改是要求企业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整改,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五、监督检查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应具备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监督检查机构应定期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同时,还应建立举报制度,公众可以通过举报渠道提供相关线索,加强监督力度。
六、信息公开总之,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检验流程,实施有效的处理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器械不合格品的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度不明确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制度中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模糊不清,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导致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缺乏依据和指导,容易产生管理混乱。
2.管理责任不明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器械管理责任没有明确界定,导致管理责任模糊不清,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严重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和效果。
3.人员资质不足医疗机构对从事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人员的资质要求不高,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薄弱,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不够规范和专业,容易引发管理失误。
4.管理流程混乱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采购、配送、使用、维护、废弃等全过程管理中流程混乱,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控制,导致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隐患。
5.监督管理不严相关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监督不严,监督措施不够有力,对存在的违规行为和问题及时查处和整改不力,导致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二、健全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对策针对上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健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健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器械的采购、配送、使用、维护、废弃等全过程管理的相关要求和规定,明确操作流程和标准,为医疗器械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2.明确责任医疗机构应明确医疗器械管理责任,建立医疗器械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3.提高人员资质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从事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规范和专业化程度,确保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4.优化管理流程医疗机构应优化医疗器械的采购、配送、使用、维护、废弃等全过程管理流程,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控和控制,强化医疗器械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确保医疗器械使用安全和有效。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不合格的管理机制,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与医疗器械相关的部门、员工以及相关供应商。
二、定义和缩写2.1 定义2.1.1 医疗器械不合格(以下简称“不合格”):指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医疗器械。
2.1.2 不合格处理:指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过程,包括记录、报告、处理和追溯等活动。
2.2 缩写2.2.1 QA: 质量保证2.2.2 QC: 质量控制2.2.3 SOP: 标准操作规程三、不合格处理流程3.1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发现和记录3.1.1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发现a) 不合格医疗器械可以通过常规检查、抽检等方式发现。
b)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发现应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部门,确保信息的传递和流转。
3.1.2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a)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应详细描述不合格的情况,包括型号、批号、数量等信息。
b)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记录应纳入质量管理系统,并进行妥善保存。
3.2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和处理3.2.1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a)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应及时通知QA部门,并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报告。
b) 报告应包括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基本信息、不合格的原因分析以及相应的处理意见。
3.2.2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a)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包括退货、更换、修理、报废等。
b) 处理过程应进行记录,并确保处理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
四、不合格医疗器械的追溯4.1 追溯的目的和原则4.1.1 追溯的目的:通过追溯,了解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流向、使用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1.2 追溯的原则:全面、及时、准确。
4.2 追溯的方法和流程4.2.1 追溯的方法:通过批号、序列号等唯一标识追溯医疗器械的流向和使用情况。
4.2.2 追溯的流程: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跟踪等环节,确保追溯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
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1. 引言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然而,市面上仍存在部分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介绍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
2. 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概述16不合格医疗器械是指在医疗器械监督检查中被鉴定为不符合相关标准或规定的医疗器械。
这些医疗器械通常存在质量不合格、功能不完善、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3. 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3.1 监测和鉴定不合格医疗器械监测和鉴定不合格医疗器械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步骤。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和鉴定。
一旦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3.2 撤回和销毁不合格医疗器械一旦不合格医疗器械被鉴定出来,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措施将其撤回,并进行销毁处理,以防止不合格医疗器械再次进入市场。
销毁应当符合相关的环保和安全要求。
3.3 提出追究责任和处罚措施对于销售或生产不合格医疗器械的企业或个人,应严肃追究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
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或个人进行记录,并限制其参与医疗器械市场。
3.4 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为确保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性,应加强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对医疗器械市场进行全面排查,并对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
此外,还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
4. 结论16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通过监测和鉴定不合格医疗器械、撤回和销毁不合格医疗器械、追究责任和处罚措施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器械的监管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医疗器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
建立不合格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处理和控制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目的。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医疗器械经营活动中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管理。
3.职责:
3.1 质量负责人:负责不合格医疗器械处理的审批;
3.2 验收员:负责医疗器械入库验收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
3.3 养护员:负责在库医疗器械养护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
3.4 保管员:按规定储存不合格医疗器械;
3.5 复核员:负责出库复核工作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告;
3.6 质管员:负责购存销各环节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及组织、实施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销毁,监控不合格医疗器械处理的全过程;
3.7 采购员:负责非药监管理部门通报禁销的不合格医疗器械的退换处理手续;
4.内容:
4.1质管部是公司负责对不合格医疗器械实行有效控制管理的唯一部门,其他部门无权确认和处理不合格医疗器械;
4.2质量不合格医疗器械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
凡与法定质量标准及有关规定不符的医疗器械,均属不合格医疗器械,具体定义为:
4.2.1 检测结果不符合法定质量(技术标准)标准有关规定的医疗器械;
4.2.2 医疗器械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医疗器械。
4.3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
4.3.1 质量验收人员在进货验收时发现的外观质量及包装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医疗器械;
4.3.2 各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4.3.3 公司质管部检查确认不合格的医疗器械;
4.3.4 过期、失效、霉烂、变质、损坏及有其他问题的医疗器械;
4.3.5 各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发文通知禁止销售的品种。
4.4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
4.4.1 验收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验收员不得验收入库,应将不合格医疗器械存放于不合格品区内,并立即与采购部联系,下发医疗器械拒收报告单;
4.4.2 在库检查出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挂暂停发货牌,报质管部复检后处理;
4.4.3 医疗器械养护过程或出库复核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停止销售和发货。
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已销出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并将不合格医疗器械移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
4.4.4上级药监部门抽查、检验判定为不合格品时,或上级药监、药检部门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品时,公司应立即停止销售。
同时,按销售记录追回销出的不合格品,并将不合格品移入不合格医疗器械区,等待处理。
4.4.5质管部及各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检验出的不合格医疗器械或监督管理部门发文通知禁止销售的品种,必须立即通知召回,集中存放于不合格医疗器械区内,听候处理;
4.4.6 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的医疗器械,由保管员填写不合格医疗器械审批表送质管员审核签署意见后,交质量负责人批准后报损;
4.4.7 及时做好不合格医疗器械记录;
4.4.8 因质量不合格报损的医疗器械,应在药监部门的监督下予以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4.4.9 已发出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要根据销售记录发文去电去人召回,对销售退回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按购销合同划分责任;
4.4.10出现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查根索源,属厂方或供货单位负责的应及时与厂方或供货单位联系解决办法,并通知财务部门暂停付款。
4.4.11委托储存的医疗器械出现不合格了,除按公司规定处置外,还应将具体情况和处置措施通报给委托方。
4.5 不合格应按规定进行报废和销毁。
4.5.1 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报损、销毁由保管员提出申请,填报不合格医疗器械有关单据;4.5.2 特殊管理医疗器械中不合格品在报损时应上报当地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4.5.3 不合格医疗器械销毁时,应在质量负责人和药监部门的监督下进行。
并保存销毁记录。
4.6 对质量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制定与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7 明确为不合格医疗器械仍继续发货、销售的,应按质量职责的规定予以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处罚。
4.8 认真、及时、规范地做好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报损和销毁记录,记录妥善保存至医疗器械保质期后2年,无有效期的,不得少于5年;植入器械销售出库复核记录应当永久保存。
4.9 不合格医疗器械处理的具体操作应严格按《不合格医疗器械确认与处理程序》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