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重点讲义资料
如何用教育公平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
如何用教育公平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日益竞争的世界中,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了各国追求的目标。
然而,很多国家的教育资源却并不公平,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那么,如何用教育公平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机会和教育成果等方面实现公平。
具体来讲,就是要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不受其出生背景、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同时还要保证教育质量和成果公平,使不同群体在教育上获得相同的机会和资源。
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才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二、问题的现状然而,事实上,很多国家的教育资源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比如,中国的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校园建设、师生配比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儿童因为经济条件较差,无法就读优质学校,只能接受较为基础的教育。
这种不平等的现状,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浪费人才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各国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三、实现教育公平的方法1. 政策手段。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必要的政策来实现教育公平,比如鼓励民间投资教育资源、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到较为贫困的地区去工作等等。
2.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资源的平等,因此,政府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补贴等资助措施,让更多的努力学习的人获得进入优质教育的机会。
3.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元素之一。
因此,建设更加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荣誉和吸引力等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方法。
只有将教育资源流向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知识才可以更为广泛地传递和普及,才能像照在每个人的身上一样,公正而公平地为每个人的增长服务。
教育公平-文化学的视角
教育公平:文化学的视角通过增加教育机会和经济资助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并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因为忽视文化作用的教育公平只能达到公平的起点,并极有可能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社会等级再制的工具。
因此,必须对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和改进。
[标签]教育公平教育机会文化资本但是,无论是公众对教育公平诉求的表达,还是政府对教育公平的推进,都把那些无形、潜在的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因素不同程度地遮蔽或消解了。
为此,对那些推进教育公平中导致结果与预期存在偏离的政策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与检讨。
一、教育公平:涵义及论域转变公平是人们对社会资本和权利分配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
这种价值判断并非是纯粹主观的,在某些时候,关于公平的标准还是存在共识的。
因此,公平就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价值判断。
比如,对航空小姐相貌有较高要求不会被视为存在歧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考分高低作为能否上大学的标准,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尽管目前高考制度可能埋没少数“天才”,但至少现在它还是一项不坏的选拔制度。
社会资本和权利的分配有着两种标准,即普遍主义(基于一定的类别属性而非排他地享用资源和权利)和选拔主义(基于一定的标准和能力方能享用资源和权利),其适用范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在特定情势下,错用或误用了分配标准,都将引起人们对分配结果的不满,产生公平问题。
不管什么形态的社会,每个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所得”多于或至少不少于或不太少于别人的“所得”,同时,每个人也确切地知道别人也有类似想法和期待。
经济学里的“最后通牒”博弈模型也许能对此给出很好的解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体现,主要指不管受教育者家庭出身、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民族宗教、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应是均等的。
当教育具有这样的功能,即经由教育获得头衔,而这头衔是晋升到社会高层地位的先决条件并且成为一种新的支配符号时,每个人对教育公平都会存在着强烈诉求。
教育公平 (1)
• 教育投入低是畸形的政绩观种下的恶果
出现这一怪现象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教育属于公益 性投入,不能直接产出GDP,不能见出显赫的政绩。为官 一任,把精力花在无谓的教育上,远不如修建几条公路, 开发几个市场,带来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当这种畸形的 政绩观笼罩官场的时候,期待官员重视教育,只能是缘木 求鱼。
• 大学不摆脱官僚化就会执著大楼事业
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而不在于有没有大楼。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却难觅大师的踪影,几 个原先据说很有大师相的苗子,不知怎么就是长不起来。 一说大师,人们只好拿几个老一辈的长寿者打哈哈,不厌 其烦地让老人家发挥余热。 从南到北,无论哪个大学,都一个模样,只有大楼没 有大师,这些年,大学可以骄人的业绩,正像北大中文系 教授陈平原说的那样,也就是盖大楼了。
城乡教育
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和谐社 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农 村教育基础尤为薄弱,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发展,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呼声。 我国城乡教育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办学 条件的不均衡;2)教师资源的不均衡
BACK
2003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 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时, 称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49%,即为 平均数15%的3倍多,而云南省 2002/2003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显示,该省2002年的毛入学率仅 8.64%。两个数字一对比,发现两 个地区的入学率相差5倍还多。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
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 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 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 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 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 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 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 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 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 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 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 分配的不公。国家政策失误的后果让一部分老百姓去 承担,显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
《教育公平问题》课件
教育公平问题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本课件将探讨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现 状问题以及改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议题。
什么是教育公平问题
1 概念解析
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无论其社会背景、地域、种 族或经济条件。
2 关键因素
教育资源均等分配、公平选拔机制和财政支持等都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3 挑战和机遇
教育公平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社会平等
教育公平可以帮助消除社会阶级和地区差异, 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经济发展
教育公平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人才培养
教育公平为各个领域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 科技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区和名校,而其他地区及普通学校的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建立高
效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使优质教育
资源能够覆盖更多的地区。
3
措施建议
加大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 源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条件和 教师水平。
教育收费问题
1 收费高昂
高额的学费和杂费限制 了一部分家庭出身较差 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 机会。
2 贫困家庭影响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额 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 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3 政策建议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 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完 善的教育补贴和助学金 制度。
教育制度不公问题
选拔机制偏向
一些地区的选拔制度偏向于优势学校和地区, 使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公平分布。
解决方法
建立公正的选拔机制,实行综合评价,提高 普及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
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一直被认为是教育学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强调教育机会的公正分配和教育资源的均等利用,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获得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
在教育公平的指导下,个体的背景、性别、种族、财富等因素不应成为阻碍接受优质教育的障碍。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公平概念、实现公平的策略以及教育公平对社会的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而不受到个人背景和社会因素的歧视。
它追求的是在教育领域中消除不平等,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获得知识和个人发展的机会。
教育公平关注的是每个个体的平等权利,而不是单纯追求结果的绝对平等。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提供每个人公正的教育机会和资源,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为了实现教育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1. 提供均等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等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政府应当投入足够的资金,改善教育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设备和教材。
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教育规划,使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得到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同样的机会。
2. 打破社会壁垒社会壁垒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和学校应该采取措施,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不受到背景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可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为贫困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
3. 实施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策略之一。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因此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个性化教育包括灵活的学习计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发展潜力。
三、教育公平对社会的意义教育公平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教育公平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才能激发个人的潜力,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简论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教育公平
简论文化再生产视角下的教育公平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文章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对教育公平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成因,探求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如下:一是矫正教育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二是明确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三是认清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
最后笔者借助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探讨教育公平所带来的代际传递,希望我们能够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规避有关风险。
标签:文化再生产;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就本质而言,是教育领域中人们对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等利益要素的获得和评价,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的一种价值度量。
在现代社会,教育业已成为影响个人地位获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人们相互竞争的一种稀缺资源。
所以,教育资源获得与分配的公平问题一直以来是教育学及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对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审视,有助于正确理解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与内涵论及教育公平,首先什么是公平?研究者们的看法大体一致:“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世,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
”[1]然而,涉及教育公平的具体界定和论述时,不同的学者由于侧重点或认识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
笔者将其大致划分为三种:“制度性界定”“权利性界定”“层次性界定”。
第一,从制度性方面界定教育公平。
持这种界定方式的学者一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原则或规范,即符合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辩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2]。
他们强调教育公平是教育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相联系,并因此规定着个体具体的教育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著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以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分配和适当安排[3]。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待教育资源分配的态度和方式。
而在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中,文化多样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也为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探讨教育公平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不同文化、信仰、习俗及价值观的共存状态。
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教育作为传承与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重任。
教育公平则强调每个人都应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这一点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显得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协调教育公平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为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源泉。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视角,这些都应成为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参考。
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不同文化在教育中的体现,避免一种文化的单一视角主导课程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过程中看到自己文化的反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归属感。
通过将多元文化融入教育体系,可以使各族裔和文化的学生感受到被欢迎和重视,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大有裨益。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公平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分配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或特定的文化群体中,导致一些边缘文化或少数民族群体的学生面临教育机会缺失的困境。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在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
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而忽略了少数文化的声音和需求。
这种现象,必然会导致教育公平的缺失,影响文化多样性的延续与发展。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文化多样性,教育政策的制定需更加包容。
政府应采取措施确保对所有文化背景学生的重视和支持。
这包括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尊重包容的态度。
教育公平演讲稿
教育公平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谈一谈教育公平这个话题。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无论贫富、种族、性别或其他因素。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发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公平,这使得一些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权利。
那么,为什么教育公平如此重要呢?
首先,教育公平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是谁,有什么样的背景。
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个人潜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接受教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一个社会的繁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教育制度是否公平。
如果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那么社会就会出现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这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教育公平不仅关乎个人的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教育公平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公平的招生制度,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鼓励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项目,帮助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而努力奋斗吧!
谢谢大家!。
中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专业知识讲座
不公平!!!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中国的教育问题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教育不公平——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教育经费
645.86 (34%) 1198.62(66%)
师生比例
1 : 16 1 : 20
危房面积
82.73% 49.86%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地区条件差异—入学率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 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个指标上,东部发达地区 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政策不健全—招生歧视
案例一、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教职工明显多于中西 部地区。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地区条件差异—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对比 由于各地区之 间的发展水平 呈现出的差异 格局,导致各 地区高校教育 经费存在差距。
LOGO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八年级公平知识点
八年级公平知识点近年来,公平在社会上逐渐成为热门话题,而在教育领域中,公平教育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公平教育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公平知识点。
一、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概念,它不仅仅涉及到教育领域,还涉及到社会和政治等领域。
在社会公平的意义下,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教育领域中,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领域中,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例如,一些学校资源更加丰富,而一些学生却只能接受较为简陋的教育环境。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三、平等机会教育平等机会教育是目前教育领域最为广泛实行的一种公平方式。
它以人的平等权利为出发点,注重教育资源的公正配置和教育机会的平等分享。
平等机会教育的理念是把每个学生都视为独立的个体,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机会与权利,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四、扶贫助学扶贫助学是指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经济帮助,以保证这些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种方式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那些出身贫寒的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从而改善他们的未来发展。
在中国,政府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助学政策,例如提供国家助学金、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一所不收学费的职业中学、在高考中适当降低他们的录取门槛等等。
五、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与公平相关的教育方式,这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下,学校将教育目标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转变为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技能,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结来说,公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们应该注重了解并关注其中的知识点。
要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等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华丽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教育领域。
教育公平
二、申论考点直击(一)教育公平的内涵及要求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简单说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
关于教育公平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个享有”、“一个倾斜”。
“四个享有”是指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或质量。
“一个倾斜”是指受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
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和合理配制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是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
(二)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主要有四大不公平:一是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在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和投入方面差别很大;二是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集中享受了大部分教育资源,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等教育发展十分缓慢;三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对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资金投入的差别导致入学机会不均等及择校问题的出现;四是不同的人群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由于户籍、就读学校条件等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机会和就学过程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
(三)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第一,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
历史形成的巨大发展差距,直接地影响到各个地区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发展差距。
第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特别是户籍制度,其突出的弊端在于它以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把中国公民分成两大类别,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割裂开来,使城市儿童和城乡儿童在不同的制度构架中获取不均等的教育资源。
第三,现实公共政策取向的偏差导致了不公平。
如,教育政策的倾斜导致了一些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重点学校政策、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等问题上来。
在当时教育资源短缺的背景下,效率优先的重点学校政策拉大我国中小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
教育公平的关键知识点
教育公平的关键知识点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不受种族、财务状况、性别、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实现教育公平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口智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探讨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知识点。
一、免费且普及的教育教育公平的首要条件是提供免费且普及的教育。
所有的孩子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都应该有机会上学接受教育。
政府应当制定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
此外,提供免费的大学教育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二、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还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有资质的教师、良好设施的学校和先进的教学设备。
政府需投入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学校的设施条件,确保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还需要增加学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教育资源的准备,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三、包容性的教育包容性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容性教育的理念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这包括了对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对于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背景的学生的尊重和接纳。
教育制度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提供个体化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措施,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减少地理差异地理位置对于教育公平也有很大的影响。
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然而,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地理差异。
这包括在农村地区建设更多的学校、提供交通设施以及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让农村学生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五、积极的家庭支持家庭的支持对于学生获得教育公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重视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保证他们能够继续学习的条件。
家庭应鼓励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文化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探讨]公共政策视角下教育公平
[文化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探讨]公共政策视角下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是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议题,它关系到有限的教育资源是否能得到合理分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和更加均等,人们的教育成就是否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关系到教育未来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各国都要通过扩大和保障本国的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进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这一概念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动态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这里主要有三个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平等”、“教育公平”。
它们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存在差别。
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范围最小,是教育平等的一个方面;教育平等是指除教育机会均等外还包括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均等;教育公平则被赋予一种超越传统教育平等意义的新含义,即接受符合个性的教育意义上的平等,它既包含前两个概念又涉及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问题。
关于教育公平概念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1.科尔曼的调查研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著名的调查报告《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中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教育公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前工业化时期,儿童的生活囿于家庭范围之内,儿童的职业通常是继承父亲的职业,大多数家庭从事的终身固定职业扼杀了“机会”这一思想的形成,更不用说机会均等了。
工业革命以后,家庭经济单位解体,社会发展对公共教育提出了直接的要求,教育平等的要求就越来越强烈。
科尔曼提出教育公平包括四层含义:第一,提供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第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儿童提供普通课程;第三,为所有儿童提供进入同等学校的机会;第四,在同一特定范围内教育机会一律平等。
2.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瑞典的著名教育学者托尔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认为对个人而言“平等”是起点、连续不断的阶段和最后目标。
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使人人享有教育的机会;连续不断的阶段是指通过相应的制度、政策继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最后目标即结果公平,是指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实质性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教育公平的全方位阐释
教育公平的全方位阐释
教育公平是指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享受公平的机会和权利。
它意味着一个人在无论社会、文化或政治方面,都应获得平等的机会。
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应改善社会结构,消除社会不平等,以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实施社会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能够缩小贫富差距。
例如,教育补贴、奖学金、资助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等,都有助于改善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应通过文化建设推动多元文化,使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服务他/她的价值,从而促进他/她受教育的愿望。
第三,应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维护普遍的受教育权利,使孩子们能够获得自由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不受政治、社会目的的影响。
例如,改革教育政策,取消或减少地区性的教育和教学环境差异,维护孩子们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权利,以确保不受性别、种族、宗教信仰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总之,实现教育公平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考虑,包括改善社会结构、加强文化建设和改革政治制度等。
通过优化社会结构、文化建设以及政治制度,实。
教师培训课件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公平
当前,教育公平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特殊群体教育保障不 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应对教育公平挑战的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 置,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需求,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等。同时,还需要加强教 育监管和评估,确保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教育公平的逐步实现。
多元文化教育与教育公平的
03
关联
多元文化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01 消除文化偏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学 生,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歧视,促进教育公平 。
02 提供平等机会
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平等的 教育资源和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优质的 教育。
03 满足不同需求
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成为文 化传承者和创新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 体验和学习机会。
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
课程将更加注重反映不同文化的历史、价值观和 知识体系,教学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育公平的发展前景与机遇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美国的教育公平实践
美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教育公平,通过 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障不同种族 、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平等受 教育机会。
实践案例的启示与借鉴
尊重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教育是尊重和保护不同 文化背景学生权益的重要途径, 应积极推动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促进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 ,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进义 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贫困地区 教育扶贫等,以实现教育机会的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育公平基础知识
教育公平基础知识教育公平,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要话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被视为提升个人素质、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实现教育公平则是让这一力量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石。
那么,什么是教育公平呢?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教育公平意味着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家庭背景、地域、性别、种族等因素如何,都应当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对待。
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入学机会的公平上。
每个孩子,不论其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都应该有权利在适当的年龄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原因,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按时入学,或者只能在简陋的教学环境中学习。
比如,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可能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如教室、桌椅、课本等,孩子们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这无疑限制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课程设置等。
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课程丰富多样,学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教师短缺,教学设备陈旧,课程单一,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政府和社会需要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的投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教师交流等方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对待上。
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因素而区别对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潜力,获得成长和进步。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可能会存在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关注较多,对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不足的情况,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此外,教育结果的公平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高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摘要:教育公平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高度关注的主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教育公平的研究主要运用哲学、政治学与管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视角,这些视角为我们研究和实践教育公平提供了许多富有洞见的理论与价值的发现,但这些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教育的物质层面和本体层面上。
本研究尝试将文化的视角引入教育公平的研究中,介绍了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威利斯的“亚文化”理论,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教育公平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本文认为,文化视角的引入为我们审视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并为教育公平的实践提供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教育公平文化视角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更是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所有国家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可以说,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没有公平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
教育公平问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等许多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密切相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指导方针提出。
可以说,无论是官方的国家政策文本还是行政话语,无论是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还是一线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教育公平始终是一个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研究主题。
一、教育公平的传统视角及其反思学术界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纵观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视角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的视角。
此类研究主要是关于教育公平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以及对西方公平、正义理论的介绍及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等,对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等相关概念进行概念的澄清与内涵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的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二是政治学、管理学的视角。
目前,学术界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改善和消除,主要是从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法学的视角来寻求解决之道。
其中,尤以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最为集中。
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直接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力图通过教育政策和教育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解决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政策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教育政策对于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政策发展的新方向。
三是社会学、经济学的视角。
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育研究中还很少有学者运用客观的标准和方法来进行实证研究,大部分研究是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价值判断来阐明和论证观点。
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研究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实证研究。
20世纪70年代早期,作为对“宏大叙事”理论忽视互动的回应,一些理论家以符号互动论、人种志方法论和现象学为基础,提出要全面深刻的了解教育系统,采取另外的方法是必要的。
至此,实证研究出现并开始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目前,我国对教育公平实证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领域和教育社会学领域。
一般来说,是指学者们运用单个的测度指标或者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某一种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测量和评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教育经济学领域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标准差、极差、洛伦兹曲线、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对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测度,以此来反映我国的教育公平程度,但是仅仅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评价我国的教育公平状况,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精确的数据与理论的启示,但显然还不够全面。
教育社会学领域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西方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进行验证性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教育中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事实上,如何更为全面地分析社会阶层对于教育公平的影响,仍然是教育者研究者面临的一个课题。
以上三种视角的研究给了我们启发,对我们深化教育公平的理论认识、分析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是否指向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公平的实施现状与不足等方面均有很多学术上的启示和实践上的指导。
但是,上述研究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即,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层面上:教育公平的物质层面与教育公平的本体论层面,缺乏对教育公平文化层面的审视以及对教育对象文化背景的系统考察与反思。
而且在这三种研究视角下总是难免陷入各具体“部门”研究的区隔,从而缺乏总体性的关怀。
文化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存在,反映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不仅仅是这三种视角的补充,而是只有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才能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教育公平问题。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的视角和理论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资源,因此,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公平问题并引进西方理论界的相关理论资源,以期我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深入。
二、教育公平的文化视角及其启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范式和知识领域,文化研究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化研究注重讨论各种文化实践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即权力运作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的影响与干涉作用。
文化研究并非只是纯粹的、具体文化类别的理论探讨, 它与社会关系、政治制度有密切的联系, 其使命就是分析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文化是如何表现自身和受制于社会与政治制度的。
[1]文化研究的开放性、灵活性为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方法、策略和场所, 由于文化自身的总体性特征,文化研究表现出了多学科视角的互相渗透与交融,这使得文化研究既具复杂性,又具有各学科间的碰撞带来的朝气与活力。
总之,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综合理论,有别于其它单一的理论诉求, 它不仅仅给我们提供文化批评的武器, 而且提供阐释分析社会生活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2](一)巴兹尔·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启示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是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伯恩斯坦的理论在目前国内的课程研究领域已经引起相当的重视并出现一批运用伯恩斯坦理论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教育公平领域的研究而言,“符码”理论却并没有受到研究者足够的关注和运用。
伯恩斯坦的研究让我们看到,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学业表现、师生互动、同学交往以及自我的身份认同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符码理论为我们从文化视角来研究教育公平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即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与学业成就密切相关。
为了考察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与他的学业成就之间关联,伯恩斯坦从中产阶级(每人每月收入≥3000美元)和工人阶级(每人每月收入≤500美元)两个不同阶层7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各选取10个代表,进行模糊抽样调查。
内容是请两个阶层的孩子来描述下面的4幅画:1、一群孩子在踢足球。
2、足球打在了足球场旁边的一住户家的玻璃上,玻璃碎了。
3、一位中年妇女抱着足球出来,张着嘴巴在说话。
4、孩子们抱着足球跑了。
结果是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描述时经常这样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去踢球。
一不小心,我们把球踢到了邻居玻璃上,打碎了玻璃,我们赶紧上前去赔礼道歉并要求赔偿。
但是她不要。
我们把球抱回来又开始踢球了。
” 工人阶级的6个孩子经常这样说:“我们去踢球,一不小心,我们把球踢到了胖女人家的玻璃上了。
胖女人一出来就骂我们,我们也骂了她。
后来我们抱球偷跑了。
”另外4个工人阶级的孩子说:“我们踢球,踢到她的玻璃上了。
她出来之后让我们赔,我们2个人跟她说,另外2个人声东击西抱球偷跑了。
”[3]通过分析这一调查结果,伯恩斯坦得出结论:中产阶级孩子的语言中含有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和文化的修养性4个主要特征,称之为精密性符码,而工人阶级孩子的语言中则没有这些特征,称之为限制性符码。
所谓限制型符码,是指由许多字(words)所构成的一种很简单的句子形式(pure form),对说话者(speaker)和受话者(listener)来说,所表达的内容是可以预测的,较趋向固定与描述性的意义而非分析性的或抽象的,主要建立在两者互相认同的关系上,像这样的符码常出现在文化的控制及沟通方面,强调“我们”胜过“我”,通常是经由口语外(extra—verbal)的渠道来传达的,如手势、肢体摆动或脸部表情的改变等。
词汇与文法的选择属于较低的层次,个人的特殊意义容易被隐藏起来。
在伯恩斯坦看来,限定的符码是一种与说话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言语类型。
工人阶级中的许多人生活在亲密的家庭或邻里文化中,在这种文化中,价值观和规范被看成是不需要通过语言表达的,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父母一般通过奖励或者惩罚直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以使儿童社会化。
在这种限定的符码中,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更适合于有关实际经验的沟通,而不是讨论更加抽象的观念、过程或关系。
因而,限定的符码言语是在较低阶层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以及同他们在一起玩耍的同伴群体的共同待点①。
因而,中产阶级的母亲在控制孩子的行为时,经常要对孩子解释自己的反应。
如一个工人阶级的母亲训导想吃糖果的孩子时,可能只是简单地说“哪还有那么多的糖果给你!”而一个中产阶级的母亲就可能会解释说,吃太多的糖果不利于一个人的健康和牙齿。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有篇散文《父亲》,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主人公回忆自己父亲(工人)的时候,向别人倾诉说:“父亲和我说话一般不超过5个字:打醋、买烟、再喝一碗”。
[4]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表达都是祈使句、命令句和要挟句。
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鼓励精致符码发展,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致符码;而劳工阶层家庭则采用限制符码。
对劳工阶层的儿童而言,从家庭到学校是一种改变,他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以适应新环境,然而这种改变往往令劳工阶层的孩子们难以适应,进而产生对学校的排斥感或造成他们的自卑感,他认为这才是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里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中产阶层的孩子而言,由家庭到学校,是精致符码的发展而不是符码的改变。
因此,与劳工阶层的孩子相比,中产阶层的孩子在教育中必然拥有更多成功机会。
伯恩斯坦由此得出结论:由于和精致性符码截然不同的限制性符码和学校的学术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所以掌握了限定符码的工人阶级子弟更难适应正规的学校教育[5]。
符码理论从言语的社会化和学校文化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学校教育不平等及下层阶级子女入学难的文化原因,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来自较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在学校一般都是“差等生”、为什么在教师资源、硬件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极大改进后劳工阶层子弟依然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
①吉登斯总结了使用限制型符码的工人阶级的儿童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儿童可能在家里已经习惯于对所问问题只作简略的回答,因而对于较广的世界,可能比掌握精密性符码的人知道得少并且缺乏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