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财政分权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后,一些地方为了争取财源盲目建 设,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效益。
第16页/共36页
7、1985年-1993年 •大部分地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基本 上按照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的税种设置,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财政收支 和地方财政收支,根据地方的收支基数,计算确定地方新的收入分成比例 和上解、补助数额,一定五年不变。 •福建、广东两省实行“大包干”的体制。国务院决定从1980年起,福建 省实行“划分收支、定额补助、五年不变”;在广东省实行“划分收支、 定额上交、五年不变”的体制。 •在财政收支方面,除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的收支和关税划归中央外, 其余收支均由地方管理。 •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的积 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收入较多、上交比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 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 • 因此,从1988年起,国务院对收入上交较多的13个省、市,实行“财 政包干、一定三年不变”的办法,以便进一步调动这些地方的积极性。
3、税收分享
一种税收可以由各级政府共同分享。税收分享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套税制共同征收。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通过在中央税税率上附加一定 的比例或以附加费的形式分享。
•只设一种税,由一级政府进行征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 之间分享。
在这三者中进行选择是构建一个合理的税收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也应该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并应保证各级 政府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 一般认为,后两种方式比较可取,因为对一个税基同时征收 两种税会使税收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征收、管理及协调的 费用。
2、税种的划分

11第十一章财政体制

11第十一章财政体制
第一节 分权财政体制的 一般特点
❖ 一、美国的财政联邦主义 ❖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
一、美国的财政联邦主义
美国实行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级政府各有各的财政收入来源和支出权限,权责明确划分, 各有侧重,是一种典型的财政联邦主义。从财政收入方面看, 三级政府在税收征管上有一些重叠之处,除了关税完全由联 邦政府征管外,其他主要税种,由两极或三级政府交叉征管。 在财政支出方面,三级政府的分工也比较明确。联邦政府的 支出主要用于加强国防,开展对外关系,以及发展全国性福 利事业;州政府的支出主要用于本州的社会福利事业;地方 政府的支出主要用于发展初级教育,维持社区治安等等。美 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美国的分级财政制度是以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事权划分为基础,而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又是以明 确法律规定为依据。 ❖ 第二,地方政府在财政活动中有一定的自主权。 ❖ 第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责 任不断扩大的同时,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则不断得以加强。 ❖ 第四,在美国财政管理体制中,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 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上下级政府关系,而是一种独特的 合作关系。
合理性 ❖ 三、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中政府间的收入分配 ❖ 四、财政分权管理体制与宏观经济调控
一、财政分权的基本理论
❖ 依据马斯格雷夫的政府财政职能理论,现代国家公共产品提供职 能应该主要地由各级地方政府执行,而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 职能则应由中央政府执行。
❖ 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那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具有统 一质量标准的公共物品最好由中央政府提供;而那些具有多样化 要求的公共物品最好由地方政府提供。
❖ 第一,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助于抑制各级政府在政治、 经济等方面的决策活动中,产生严重分裂倾向。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
财政风险的评估
评估财政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矩 阵、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
财政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风险敞口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 预警财政风险,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 依据。
通过对财政收支、债务规模等关键环 节的控制,降低财政风险敞口,减少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完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提高 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推进税制改革
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负担,促进 税收公平和社会公正。
加强财政监督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防止财政资 金浪费和滥用。
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通过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 效率和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财政管理体制》课 件
目 录
•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 财政收入管理 • 财政支出管理 • 预算管理 • 财政风险管理 • 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01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财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财政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各级政权之间、政权与经济 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财政组织内部的 职权划分及其组织、制度和机构设置 。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健全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助于规 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治理的
透明度和效率。
02
财政收入管理
税收收入管理
1 2 3
税收收入概述以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种类
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 等,每种税收都有其特定的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 。
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财政分权、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财政分权、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
政策建议与实践
基于财政分权的政策建议
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确保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 配,降低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强化税收制度改革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 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
基于社会保障完善的政策建议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低收入群体享有 基本社会保障权益。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优化失业保险制度设计,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保障失业人员基 本生活需要。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提高社 会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权相对较小。
政策制定与执行
03
中央政府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
情况和需求,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权力。
财政分权的实践与案例
1 2 3
中国的分税制改革
为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国自的财权和财力。
美国联邦制
美国联邦制是一种典型的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 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和财力,以满足各自辖区内 的公共需求。
效率与公平的权衡
边际生产率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探讨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 取得平衡,即在保持经济效率的同时,实 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根据边际生产率理论,市场机制下的收入 分配取决于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即个人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功能性分配理论
库兹涅茨曲线
该理论关注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 作用和贡献,并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 来分配收入。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预算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通常也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

3、税收管理体制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

4、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所具有的经费支配权限和责任,经费开支的范围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完成任务和计划后对经费节余可以分享的权利。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规定在使用国家投资过程中,国家与建设单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单位)及其职工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后应得的利益。

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专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建设单位本身的财务活动,不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范围。

6、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责任、权限和利益。

资金(包括企业固定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和积累的分配是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处理的。

涉及企业与银行以及企业内部关系的,则分别属于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企业本身的财务活动。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发展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

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

编辑本段回目录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财政的分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财政分权是指中央政府赋予地方政府在债务安排、税收管理和预算执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从我国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就以“减税让利”的税制改革为先导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94 年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建立了分税制的财政分权体制,现在《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政管理权”,我国也经历了财政逐步分权的历程,从这一点看出,财税分权有着其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财政分权的含义编辑本段回目录(一)财政分权的常见理解:(1)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利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预算支出规模和结构,以此使公众满意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使最基层的公众自由的选择他们所需要的政府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2)财政分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问财政分工的方式,并认为财政分权是释放财政压力的体制变革,财政分工(或分权)方式可以分为立宪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和行政性一致同意型财政分工方式。

前者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体制下的效率性,体现经济性、地方政府优先性、民主性,即老百姓说了算。

后者的基本特征是:财政行为的策略性、活动的非规范性、分工的行政性,认为中国的分权属于后者。

(3)财政联邦主义,即分权的财政体制,特指地方政府有相对独立的立法权与司法权,如税收立法权等。

按地方政府权力的大小,分权类型有三种类型:不伴随权力下放的行政代理、权力分散化的联邦制、完全的分权化,并认为我国的分权类型复杂,属于“市场维持的联邦主义”。

(二)财政分权的含义。

财政分权是建立在政府职能或事权基础上、符合经济效率与公平、体现民主精神采取民主方式并有法律保障、各级政府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范围、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问关系等的一种财政体制。

其关键特征:(1)财政职能性与收支相对独立性。

即政府职能明确。

《财政体制》PPT课件

《财政体制》PPT课件

当范围》一文中,探讨了地方分权的经济理由。
他认为地方政府存在的理由首先是它比中央政府
更加接近民众,也就是说比中央政府更加了解所
管辖民众的需求和偏好;其次,一个国家内部不
同地区的人有权对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
行不同的选择,而地方政府就是实现不同地区不
同选择的机制。斯蒂格勒的理论,实际上意味着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分配的公平性,公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7

而社区的管理者则会像私人品市场的厂商 一样对该信号作出反应,力图以最低的税收成 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揽子满足他们 需求的公共产品及劳务,否则居民将从该地区 退出。这样,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共同活动,实 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即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可以使居民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特定的地方公 共品菜单,会促使各地方政府更有效地提供人 们需要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基础科研服务、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公益性基础
设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服务八大类公共服务。目
标是使在一2个020/国11/1家5 范围内,第不十一同章 地财政区管理的体 居民能享受 5
到大体相同的公共服务。

4、 抑制地区间的不公平竞争。体制 分配与地方利益紧密相关,物质利益是一切社 会活动的最终目的,政治权利不过用来实现经 济利益的手段。许多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分配 政策需要地方顾全大局,作出必要的牺牲,比 如鼓励支持国家跨地区基础建设,避免地区间 税收竞争等,转移支付政策就可以发挥补偿的 作用。
共决策应该在最低的政府层次进行。
2020/11/15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
10

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1981)
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提供公共品的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中级经济师考试财政税收专业知识与实务考试大纲
第五章 商品现行商品劳务税的概念、我国现行商品劳务税各个税种构成要素的内容、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征收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增值税制
增值税的概念、纳税人和征税范围,增值税的税率、计税依据的确定、税额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期限,增值税纳税地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
第七章 其他税收制度
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考查考生对房产税、契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基本概念和各税种的基本规定、税款计算及各税种的减免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房产税
房产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和应纳税额的计算,房产税的减免优惠;
二契税
契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契税的计税依据、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税收减免;
考试内容
一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的含义及原则、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
二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的含义、原则和基本内容;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含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构成及功能;
四其他主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预算收支分类、非税收入管理及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考查考生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理论和实务,包括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基本理论、收支的制度安排,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意义、特点,衡量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方法和适用的领域,“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内容
考试目的
通过考试,考查考生对我国财政支出的内容、财政支出的分为类以及对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掌握程度;

财管11章

财管11章

财管11章背景财政管理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利益管理的目的,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规划、组织、指挥、控制和评价的经营活动。

财政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政管理的第11章,包括其主要内容、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主要内容财政管理的第11章主要涉及到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问题。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节监督监督是保证财政管理制度运行规范、实现自我监督和法律监督的一种手段。

该节主要内容包括:1.监督的基本原则和制度2.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职责3.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审计审计是指财政部门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利用职权,对所辖的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和财务状况等进行检查核实和评价的一种工作。

该节主要内容包括:1.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3.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意义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是保证财政支出安全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能够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合法。

2.能够有效推动政府部门实行规范化的财政管理制度,保障政府公共财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能够激励政府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和经济效益。

政策法规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工作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和推广。

同时,政府部门也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对财政管理问题的监督和审计。

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监察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务员财产申报工作的通知》本文主要探讨了财政管理的第11章,包括其主要内容、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财政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督和审计工作是其重要手段和保障。

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强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和审计,推动财政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学教案——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学教案——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财政管理体制每一个发达社会都存在某种形式的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可能代表社会成员的集体利益,但肯定对个人成员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A·C·庇古〖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与实质、构成和内容,明确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并了解预算外资金的现状与改革情况,为今后从事财经工作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考核要点〗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预算外资金。

〖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内容〗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这是将要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概述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实质。

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力财权的一项根本制度。

其实质反映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1)……根本制度;(2)……集权与分权;(3)……处理集权与分权矛盾的依据。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广义:预算、税收、部门预算、文教事业体制;狭义:预算管理体制。

主体及级次的划分(二)从财政管理体制本身的框架看框架财力与财权的划分财力与调整方法等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的原则;(二)规范性与灵活性相兼顾的原则;(三)独立性与约束性相协调的原则;(四)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1.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2.财政管理体制的规范性、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财政管理;3.财政管理体制对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一、政府间职权的划分(一)全国性公共需要与区域性公共需要的特征;(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

二、预算管理权限(一)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权限;(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权限;(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权限。

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

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作者:刘晓静宋春景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01期摘 ;要:随着分税制度的出现,导致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分权;改革措施对于各级政府的运营来说,财政分权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切实满足社会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准。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有效实现财政分权改革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中的问题(一)立法权的缺失。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并不具备一定的立法权,一切与税收相关的权力都掌握在中央手里。

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被动性,与税收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听从上级的安排,毫无选择的余地。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便无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利益长期性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

(二)“诸侯经济”的威胁。

所谓财政分权,简单地说就是将中央政府所具备财政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是一种将集中权力分散开来的权力分配方法。

在财政分权模式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财政收入。

因此,一旦二者之间的权力分配不合理,那么必然会直接导致权力失衡的问题发生,致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

“诸侯经济”的威胁是当前财政分权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财政分权过度导致的。

众所周知,各级政府的内部结构中涉及了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可被视为有着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部门的各个成员也会自觉维护自身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经济主体的权利没有受到合理限制,那么就会出现职权滥用的现象。

(三)财政制度高度集中。

第十一章财政分权管理体制

第十一章财政分权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之间的补助
• 政府间的补助
〖例〗1993年美国州、县得到联邦到补占其支出约22%;县得到联 邦、州补助占其支出约33%。
的积极性; 4。有利于 吸引地方财力建设与全国利益相关的项 目。 5。转移支付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能力。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对地方的公 共支出项目进行调节,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 使地方政府的行为符合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
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的效果
• • • • 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有三种类型 1、不与任何特定用途相联系的定额补助 2、与特定目的相联系的定额补助 3、特定目的的配套补助
• 公共服务如何收费 • 如何避免搭便车 • 如果全国人民都组成许多不同的俱乐部 (社区),共用品的总体配置是公平和有 效率的吗?
蒂伯特(Tiebout)假说
• 蒂伯特假说:社区间的竞争使得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具有效 率,如同企业间的竞争使得私人物品的提供具有效率一样。
•偏好表露问题:人们通过购买产品表露对私人物品的偏好,但 人们如何表露对地方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偏好?
中央收入/ 全国收入 <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 国别 加拿大 美国、阿根廷 德国、日本、丹麦、印度 澳大利亚、芬兰、奥地利、挪威、瑞典 西班牙、法国、英国、马来西亚、墨西哥 巴西、意大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
美国各级政府支出分配情况(部分年份) 联邦(%) 州(%) 地方(%) 1900 34.1 8.2 57.7 1910 30.1 9 60.9 1920 39.7 9.8 50.5 1930 32.5 16.3 51.2 1950 59.3 15.2 25.5 1960 57.6 13.8 28.6 1971 48.4 18.6 33 1980 54.9 18.1 27 1990 56.2 17.9 25.9 1995 52.2 21.1 26.7

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

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乡级政府在教师工资由县发、农业税取消后,其政权作用明显弱化。

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分析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继续关注查字典范文大全。

一、我国分税制改革前的财政体制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财政资金的集中和分散、财政管理权限集权和分权关系上,我国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高度集中统一,不同程度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主要特征。

二、财政分权理论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认为:在一系列严格的条件限制下,居民会向公共物品公共服务最好且税负最低的区域移动,这样会使地方政府间相互竞争增加财政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这反应了人们对公共物品消费和其价格(税收)组合的偏好。

施蒂格勒认为: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本地方及本地区居民的信息,并且不同地方居民对公共物品的种类和数量需求不一样。

所以,从对具体信息了解方面讲,地方政府更具有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

马斯格雷夫认为: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财政的三大职能来讲,中央有足够的控制力、财力、大局观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收入分配,地方可以根据地方偏好配置资源。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认为:一个社区的环境和公共物品有去最佳的人员承受规模,这个最佳规模就是在外部不经济产生的边际成本同新成员所承担的运转成本相等的节点上。

还有受益范围、提供公共物品成本高低、公共物品偏好的广度等理论。

新一代的财政分权理论更为关注怎样建立起一套激励公共政策制定者的运行机制。

主要特点有:将政府视为一个利益主体,它不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而已自身利益自身预算最大化为目标;不再将各级政府视为利益一致的整体,更加强调信息不对称更多的使用委托代理模型;经济增长成为新的政策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又将财政分权同政府规模、官员腐败、税收竞争、环境质量联系在一起。

三、分税制和分级财政体制的三大构件。

1.分税制分税制是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收入按照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征管机构;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脚投票”
“用脚投票”的机制能导致地方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 人们根据他们对公共品的需求分布于各社区之间。
这种均衡状态是帕累托有效的。
蒂伯特的假定条件
• -不存在由地方政府行为而引起的外部性影响; • -个人可完全(无代价)流动(“用脚投票”); • -人们对于他们在每个社区将接受的公共服务和必须支付
选择 • 蒂伯特模式的经验检验: • -地方公共品(+)和税收价值(-)会
被资本化到地方财产价值中。现实表明, 这种资本化是较普遍的现象。 • -位于邻近许多其它社区的社区内居民相 对于单独社区内居民更大的同质性。
蒂伯特(Tiebout)假说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 • 外部性:社区决策对其他社区的影响 • 不完全竞争:社区数量有限 • 税收竞争会导致企业课税降低 • 再分配——在有自由迁移和地方竞争时,
权归中央政府所有;
2。流动性税基的税收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3。税基分布不平衡的税应为中央税; 4。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收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5。归宿易转嫁型税收也应由中央政府征收; 6。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大的税种
应归中央政府来征收。
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财政 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关系的一 条重要制度。它通过垂直的,即从上一级财
1995 52.2 21.1 26.7
资料来源:转引自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3
按部分职能划分的各级政府的支出 百分比
资料来源:转引自哈维.S.罗森著《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443页
全国性公共物品与地方性公共物品
• 地方性公共物品(local public goods)的利 益职能由特定社区的居民享有,而全国性 公共物品的利益由全国人民共享。
的税收具有完全信息; • -存在足够不同的社区,满足大家对公共品的多样化需求; • -公共服务的单位成本被认为是常数(排除规模经济) ; • -公共品假定由比例财产税融资,税率各社区可以不同; • -各社区可以颁布排他性区域规划法。如规定最小住房面

蒂伯特(Tiebout)模式与现实世界
• 蒂伯特假定模式的理想性 • 蒂伯特机制的现实性:大都市中家庭区位
政流向下一级财政的资金流动,来实现上 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或从同级的富 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资金流动,实现地区 间公共服务水平提供能力的平等。
•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 政府间的纵向财政关系,指不同级次的政府因各自收支的 平衡差距而产生的上下级之间的资金运动。纵向不公平产 生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负担的差额,反映了不 同级次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划分和责任。
• 地方政府的收入:税收、借贷、收费与接受补助 • 地方税收的四不原则: 1。不应征收高额累进税; 2。不应征收税基流动性很大的税; 3。不应征收可将大部分归宿转嫁给非本地居民的税; 4。不应征收不直接为本地居民所察觉的税。
• 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收划分的6个标准 1。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税种征收
地方层次的再分配将不复存在或至少是有 限的。
再分配
• 个人间的不平等
• 再分配程度——福利支出水平——应该由地方还 是国家决定?“再分配”是地方性公共物品吗?
• 地方层次上的再分配的不可行:
• 1、迁移相对自由的情况下,地方层次上的再分配 会导致穷人涌入高福利地区。
• 2、如果社区间完全竞争.那么以纳税人最少的代 价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的努力,会导致纳税人缴 纳的税收正好与他们所获得的利益相当:
D
无差异曲线
C
B
B’’
B’
地方政府之间的补助
• 政府间的补助
〖例〗1993年美国州、县得到联邦到补占其支出约22%;县得到联 邦、州补助占其支出约33%。
• 政府间补助增长的原因: - 一般政府支出的增长:教育、交通、治安等; - 税款征集地与税款需求地之间的”误配“现象; - 利益集团游说活动:上级政府更能得到收入,更易给予补助。 (1)政府间补助的基本类型 • 补贴类型: -条件补助:“带命令”项目,占联邦补助的约90%; -匹配补助:“钓鱼”项目,类似价格补贴;
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的效果
• 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有三种类型 • 1、不与任何特定用途相联系的定额补助 • 2、与特定目的相联系的定额补助 • 3、特定目的的配套补助
私人部门提 供的物品
不限额配套补助
B
C1
C0 初始预算 约束线
D E
C
O
B0 B1
B
无差异曲线
B’’
B’Leabharlann 限额配套补助私人部门提 实行定额补助 供的物品 的预算约束线
应用:联邦制下的公共教育 • 美国教育费用分担:地方55%,州36%,联邦9%。 • 主要问题:人均教育支出的地方差异,可能有悖公平。 • 教育补助:联邦基础教育服务项目以及高校的研究项目。 联邦主义与城市危机 • 城市危机:人口流失、城市贫困等。 • 城市危机的地方财政制度解释 -可能”亲贫“的支出和税收结构导致富人的流失。其根源在 于地方财政的分权制度。 • 关于统一财政制度的讨论:收入再分配、社区自治等
中央收入/ 全国收入
<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
国别
加拿大 美国、阿根廷 德国、日本、丹麦、印度 澳大利亚、芬兰、奥地利、挪威、瑞典 西班牙、法国、英国、马来西亚、墨西哥 巴西、意大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
美国各级政府支出分配情况(部分年份)
联邦(%)州(%) 地方(%)
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之间因财政状 况不平衡而造成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平等, 促进了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和政府间财政 关系的横向平等;
3。可以鼓励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公共产品
的积极性;
4。有利于 吸引地方财力建设与全国利益相关的项 目。
5。转移支付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能力。中央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对地方的公 共支出项目进行调节,推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 使地方政府的行为符合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

为什么地方层次的再分配还存在? 竞争往往是有限的、迁移过程是缓慢的,公共服务的决策 是在政治层面作的.这意味着地方的再分配项目是必须的, 但很有限.
再分配
• 社区间不平等.我们曾经指出,各地方之 间的人均收入差异很明显,贫困社区要提 供与富裕社区同等水平的服务,就需要课 征更高的税率。
反对提供旨在减少地方性公共服务 提供不平等的项目的理由
实行定额补配套 助的预算约束线
B
初始预算 约束线
EH D
C
B0
B1 B
无差异曲线
B’’
B’
非配套专项补助的影响
其他 消费
B’
B
H E’
E
只要拨款规模小于想要支 出的总额,中央政府是否 规定资金必须用于垃圾收 集和教育就并不重要。如 果中央政府规定其资金必 须用于垃圾收集,那么只 要中央政府的拨款数量小 于OG,这种规定就没有 作用。
•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横向公平,指一国不同地区之间财政能 力的平等。由于各地区的人口、地理、资源等情况和其他 因素造成了地方政府支出的差异,而各地区现有税基的不 同又造成了不同地区税收收入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区财政 能力的横向不公平。
•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
1。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以弥 补其收入差额,可以解决地方政府履行职 能的财力不足的困难;
• 改革之初,曾设想:一方面可以将更大财力集中中央,另 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鼓励地方多创税收”,但实行结果看
并非如此。1993年与2002年相比,中央财政收入分别为 957亿元与103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391亿元与 8515亿地。中央增长了985%,地方仅增长了150%,而 同期的GDP增长了200%,换言之地方财政收入比GDP的 增长还慢50个百分点。若将分税制改革的前10年与后的 10年作一对比,我们发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前10年, (1993年比1984年)增长了250%。而后10年只增长了 150%,可见94分税制没并起到“鼓励地方多创税收”的 结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
• 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 2002年急剧上升为52.2%但省级财政收入比重并 未因此而下降,她利用权力主导的机理,从下面
上移了大量财权,从而使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 16.8%提升到2000年的28.8%。换言之,省以上 财政收入比重从38.8%上升到81%,而省以下 (不包括省)则从61.2%下降到19%。2000年后, 省以上财政收入继续上移,仅中央这块又上升了3 个百分点,达到了55%。
无差异曲线
补助前预 算约束线
B
补助后预 算约束线
B’
垃圾
回收
不与任何特定用途相联系的定额补助
私人 物品
B’
B E’
E
补贴前预算约束线
无差异曲线 补贴后预算约束线
B
B’
公共
物品
配套拨款的影响
私人部门提 供的物品
实行定额补助 B’ 的预算约束线
实行定额补配套 助的预算约束线
B
初始预算 约束线
E‘’
E* E
1900 34.1
8.2 57.7
1910 30.1
9 60.9
1920 39.7
9.8 50.5
1930 32.5 16.3 51.2
1950 59.3 15.2 25.5
1960 57.6 13.8 28.6
1971 48.4 18.6
33
1980 54.9 18.1
27
1990 56.2 17.9 25.9
人均边际成本=人均边际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