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小综合].好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完美版)
实用文档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完美版)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作用】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线索线索有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
【作用】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过渡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作用】“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
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
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指导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 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 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 操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
动作细节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
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
的感情变化也可。
正衬
用次要内容(有相同性质或特点的
事物)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5.
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
苦寒行 [南宋]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问题: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生活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 之情。
古诗精讲
3.如何读懂诗歌: 1).读懂第一步:理解诗句内容: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 子。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答题技巧高考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场重要考试,而文学鉴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诗歌的鉴赏更是考查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
掌握好高考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并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对于提高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高考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一考试。
一、诗歌鉴赏的知识点1. 诗歌基本概念:诗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节奏、声音、形象等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诗歌的形式特点:诗歌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格式,如诗句的排列、诗句的长度、韵脚的使用等。
掌握这些形式特点有助于理解和鉴赏诗歌。
3. 诗歌的主题与意境:诗歌可以表达各种主题,如爱情、自然、社会等。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内涵。
4. 诗歌的修辞手法:诗歌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加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学会发现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是进行诗歌鉴赏的关键。
5. 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在答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了解题目要求以及题目所涉及的诗歌内容。
只有完全理解题目,才能准确把握答题的方向。
2. 理解诗歌内容: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等。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是解答鉴赏题目的基础。
3.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表达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修辞手法,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在意义。
4. 注意题目的要求:每个鉴赏题目将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鉴赏题、解释题、比较题等。
因此,学生在答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针对题目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5. 给出明确的答案和分析:在作答时,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并运用文学常识和相关知识对答案进行解析。
同时,要使用恰当的文学术语和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以增加答案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素
养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程
壹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准
的力解
的
基;诗
阅
本作人
读
方品的
兴
法
思
趣
,
,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综合_诗歌鉴赏专题复习(2010届)(精品)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 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 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 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 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 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 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 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 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 析。
[析]陆鸿渐(名羽,终身不仕,后人奉为“茶圣”“茶 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 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 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注释 ]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 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本诗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 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作者觉得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已经不能见到,后来的贤明之主 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 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 然流泪了。诗歌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性,坚持开放性。
(2)注重创造性,体现人文性。 (3)注重可考性,突出综合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抒情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艺术手法第一课时抒情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抒情手法2、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规范答题步骤重点难点:学会分析古代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此类题常见出题模式: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这首诗抒发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②托物言志、借物抒怀、③用典抒情④即事感怀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3分)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二、间接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即景抒情、以景作结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晓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睛山鸟乐。
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⑴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
高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
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
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
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高考诗歌鉴赏综合复习
3.结构形式上:常见有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层次分 明,过渡,铺垫,伏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首尾 照应,卒章显志,结构完整严密等。
小说的阅读:
略
戏剧的阅读(知识梳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 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
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 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
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 助于人和媒介物烘托。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 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 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评价行文结构作用时要考虑到文本在开头结尾的 策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 的设置的技巧及表达效果。
1.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1)开头部分作用: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中间内容作用:承上启 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层层铺垫,巧埋伏笔;(3) 结尾部分作用:扣题;点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卒章显志等。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分为多幕剧和独 幕剧;从时代看,可分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 看,分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分为舞台剧、 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 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 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高考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专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
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
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
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
④兰山:兰皋山。
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 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 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 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用典和对比;②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里表现的是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故选B。
(2)“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意思是“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这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
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意思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这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1)综合选择题
【选项表述】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平易,夹叙夹议,呈现出和杜甫 《登高》相似的沉郁苍凉的风格。
【比对分析】D.“本诗语言浅切、明畅”“沉郁苍凉的风格”错误,本诗 引用了“鲁人疑海鸟”“庄叟恶牺牛”的典故,语言典雅,并不浅切;且此诗 直抒胸臆,传达出不慕名利、乐观旷达之意,并不“沉郁苍凉”。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 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问题】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由庐山引出江南风光,写景笔力刚健,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河山 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之情。 B.词人用语巧妙,如将人生比作“孤舟”,以“河倾斗落”指天将破 晓,以胡笳声暗指国土被侵占。 C.全词以景结情,其中的“彻”不仅指胡笳“吹”的时间之长,也指 词人内心“寒意”之深。 D.全词以议论为主,情感表达沉郁顿挫,时间与空间相融,期待与感 慨交织,意蕴深长。
2.错解诗句意思 【2024·湖北武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朝 刘筠 华林酒满劝长星①,青漆楼②高未称情。 麝壁灯回偏照昼,雀航③破涨欲浮城。
钟声但恐严妆晚,衣带那知敌国轻。 千古风流佳丽地,尽供哀思与兰成④。 [注]①劝长星:为王朝的命运而祝祷。典出《世说新语·雅量》,东晋太 元末,晋孝武帝于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 何时有万岁天子!’”。②青漆楼:《南齐书·东昏侯纪》载,齐武帝所建兴 光楼,颇高大华丽,以青漆涂饰、世谓之“青楼”。③雀航:即朱雀浮桥,在 建康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以船舶连接而成。④兰成: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 诗人庾信的小字,其曾作《哀江南赋》。这里以兰成代指后代的骚人墨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1)D(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从诗风渊源角度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 大诗歌流派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1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 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 腻地描写想象。 •2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陶渊明《归园田居》
相关术语:朴实无华、平实质朴、冲淡自然。
(3)绚丽(华丽)
主要指语言丰富而有文采。其特点是有富丽的 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 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绚丽奇诡。
(4)明快
主要指语言明白而流畅。其特点是直接的,明 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 破的。
择性作答)
这类试题就题干指向的显、隐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 类型:
一、直白式
就是直接告诉考生出题材料的风格,要求考生阐释分析。 如2008年重庆卷12题中的第(2)题: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 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 分析。 这类题型考查到的“风格术语”考生不太常见,故分析有难度。 这里的“简要分析”主要是阐释、印证“新丽”,而“新丽” 考生较生疏。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 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 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 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 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 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 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00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附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唐)温庭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