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12《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第12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课件)-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第12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课件)-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统编版五四制)
12.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目录
01
复习导入
02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03 对比三首古诗,总结情感
04
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一
复习导入
背诵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任务二
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课前导入
就在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的时候,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呢?
学习任务四
课堂小结
下节课再见!
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 首古代的“墙头诗”,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 而作的。
一起解诗意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点它
停止。
诗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
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 这里指的是达 风,又指社会上颓废之风。 官显贵。
暖风熏得游人醉,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 。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 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 《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 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相关资料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作者意识到 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 没落的本质。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 革,终因“动触时忌”因厌恶仕途,辞官 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
简直。
不再考虑收复失地
诗意: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 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一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示课题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寻隐者遇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

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二、自学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三、读诗句,认生字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精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

精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

“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

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

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

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

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

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

“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

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两首【第1课时】《渭城曲》王维》课件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古诗两首【第1课时】《渭城曲》王维》课件

2.二思:这首诗描写的特定景物是什么? 《渭城曲》描写的景物有:朝雨、轻尘、客舍、 杨柳。
课文结构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 城 曲
环境描写(写景)
客舍青青柳色新
依依惜别之情
劝酒话别(抒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贴祝愿之意
课文主旨
《渭城曲》写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边疆,诗人特意
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
依依离情。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思考:前两句诗描绘了一种什么画面?点明了什么?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雨绵绵、柳枝青青的清新明 朗、和谐悦目的画面。这两句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还 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朝)、地点(渭城客舍)、环境气氛(雨、 柳色青青),寓含着依依惜别的挚情。古人常以“折柳”
表示送别,所以“杨柳”也象征离情别绪。
思考: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 后两句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
而是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饯行送别辞。
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渭城曲》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
老朋友的深情体贴和殷切祝愿。
串珠问题: 1.一背: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 《渭城曲》写的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 边思考“核心 问题”“串珠 问题”。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梳理文意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湿润。 客舍:旅店,供 旅客住宿的房屋。
清晨,绵绵春雨飘然而降,润湿了路上
的灰尘。杨柳经过洗涤润泽,清新怡人,使
得客店上空也变得葱郁青翠。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渭源自曲[唐]王维助读资料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古诗两首书湖阴先生壁_西师大版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2、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那么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假设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31课 古诗两首-西师大版 (共44张PPT)

陆游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学习提示
默读诗句,看注解,查工具书, 联系以前学习诗句的一些方法,小 组合作学习诗句的意思,并在旁边 作上批注。
词语注释: 1.示儿:告诉儿子们。 2.元:同“原”,本来。 3.万事空:什么都不存在。 4.但:只。 5.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 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6.同:同“统”,统一。
• 南宋灭亡后,他再读陆游的《示儿》,不 由得感慨万端,于是沉痛地写下了一首《 书陆放翁书卷后》: • “青山一发愁蒙蒙, • 干戈况满天南东, • 来孙已见九州同, • 家祭如何告乃翁。”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 8.定:收复、平定。 9.中原:泛被金军占领的失地。 10.家祭:家里祭拜祖先。 11.乃:你的,你们的。
自读诗歌步骤和方法
• 第一步:正确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合理。 • 第二步:采用增、减、调等方法,根据词 语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表现出来的 思想感情。 •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 ②他最大的牵挂是什么? • (收复失地) •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 (北定中原日)
③他到死还不忘国家统一,可见, 他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 (3)一位86岁高龄的老人在临终 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此 时此刻你能体会到诗人是怀着怎 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结 合资料体会一下。 • (悲痛、悲愤、悲伤……)
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 当时的心情? •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 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 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杜甫“喜欲狂” 的心情?用 “ ” 画出来。
• • •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_古诗三首》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1. 给加点字注音。

2. 读拼音,写词语。

3. 形近字组词。

4. 同音字填空。

祭继既5. 同音字填空。

拘居鞠五、默写诗句.默写《题临安邸》。

________,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

默写《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________。

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

六、填空.《题临安邸》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第二句用________的语气点出________边上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通过“________”与“________”的对照,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本质。

《己亥杂诗》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创作的一组诗。

诗中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________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课内阅读。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

示儿:________九州:________王师:________乃翁:________(3)用原文回答。

①诗中作者的遗憾是:________。

②作者的嘱咐是: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卷(2)一、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15分)1.【答案】biàn,dǐ,jǐ,shì,yīn,sǒu【考点】拼音【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给学过的生字注音的能力,完成时要细心,注意所注音节的声、韵母及声调。

【解答】biàn dǐ jǐshì yīn sǒu2.【答案】祭品,乃至,熏肉,杭州,拘束,歌舞,暖风,有恃无恐【考点】看拼音写汉字【解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结合课内对拼音知识的掌握,正确拼读音节后,工整写出词语。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本节教研课按照学校要求进行了组内集体备课、教案再设计以及课堂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为更好的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现对优缺点进行细致的剖析:一、指导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识字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也不例外,教学目标中,要求本节课认识“诗、首、烟、童、散、早、忙、纸”八个字,会写“村、春、童、学、早、东、放、纸、”八个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识字,然后抽卡片测试学生识字情况。

指名读和小组读想结合,并且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区别平翘舌音和整体认读音节。

记字形这一部分主要放在了后面的古诗内容分析中进行,一方面觉得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记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方面也好好的把字与篇结合起来,并不孤立。

使整个课堂结构浑然一体。

二、指导朗读一首好的古诗就是一幅鲜明的图画,一首优美的歌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我们反复吟咏,深刻体味诗中那深邃的意境美,古代汉语的简约美。

正是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变换了多种朗读方式:默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等。

不但要读,还要带着目的读,每一次读都要实现不同的目标,这样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读出韵味读出效果。

另外,我在在指导朗读上下了功夫,比如先请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怎么样?评价一下。

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对,读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然后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在这个环节中,重音的指导不够到位,从而导致学生读的并不理想,这是我今后再进行古诗教学中要注意的。

三、指导理解古诗内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本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合作交流,不过深挖掘诗句意思的原则进行。

通过图文结合,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感受春天之美,课外活动的快乐。

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词,例如:“拂”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并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五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展示学习步骤:
(1)明诗题 (2)知诗人 (3)解诗意 (4)悟诗情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所见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松树下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说 只是
只在此山中, 山中 云深不知处。
云雾迷蒙 何处
这座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
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 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 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 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 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 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 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 底 了。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所见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
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唐)贾岛
唐代著名文学家、大诗人韩愈这样称赞贾岛: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天恐文 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北宋诗人梅尧臣这样评价贾岛: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 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4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4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诗两首》教案第一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hēi yún fān mò wèi zhē shān黑云翻墨未遮山,bái yǔ tiào zhū luàn rù chuán白雨跳珠乱入船。

juǎn dì fēng lái hū chuī sàn卷地风来忽吹散,nwàg hú lóu xià shuǐ rú tiān望湖楼下水如天。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

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自由阅读,注词释义,理解诗意。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五年级语文上册预习单2《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预习单2《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预习单
4.通过同题阅读,感受同一题目可以写不同的景象,培养审美情趣。

探究新知我会学
一、初读古诗
1.本课共()首古诗。

2.默读两遍,朗读三遍,读通、读顺古诗。

背诵古诗。

3.给下列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懒()倚()畦()闼()
多音字:可()爱
注意:“懒”的书写和笔顺。

4.在诗中圈出下列词语,画线的词语重点理解。

江畔春光懒倚长扫净
二、品读感悟
5.《江畔独步寻花》描写了,反应了。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了,
表达了。

6.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搜集
7.搜集作者杜甫、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8.搜集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精彩展示我最棒
我自信,我展示,我能做到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声情并茂,形式多样。

总结收获我会说
四、巩固练习
9.试着完成课后习题。

10.找一找《书湖阴先生壁》中的对偶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
你的
告乃翁





下只 下 只 留

哪能 哪 能 下

一说 两 说 哪

句一 句 两 三
愿 是 什 么
句 ?句 句

话?





儿如 子果 们陆 说游 三只 句能 话对




收复中原、统一 国家的志愿矢志
为既 何然 还人 要死 “后 告万 乃事 翁都 ”不 ?可
知 ,
为既 何 哀 世 一
何然 不 , , 个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人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节课你学习 到了什么?
背诵、默写《示儿》
பைடு நூலகம்
感谢观看
独说 同 而 心 人
独死 ? 陆 情 知
要后
游一道
“万
的般自
悲事
“会己
”皆
悲万将
?空
”分要

有悲辞
有样儿一 何的女个 不遗面人 同言前临 ??,终
而一前 陆般, 游会在 的留自 遗什己 言么的
不渝
爱国诗及爱国诗人灿若星 辰,为何朱自清说陆游 “才配称为爱国诗人”?
陆游生活的时代, 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 战争,积贫积弱的宋 朝丧失了大量国土, 被迫不断向南迁移, 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 荡之中。
少年时代的陆游就 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 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由于幼年在敌人入 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 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 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 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 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 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 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 的种子。

五年级下--古诗两首(秋浦歌)

五年级下--古诗两首(秋浦歌)

春 秋 四 农
悯 农 种/一 粒 收/万 颗 海/无 闲 夫/犹 饿
粟 子 田 死
, 。 。 。
mǐn

yóu

怜悯
悲天悯人

粟米

犹豫
春种一粒粟,
粟: 米粒 子: 果实 秋收万颗子。 四海: 全国 闲田: 闲放没种的田地 四海无闲田, 农夫: 农民 农夫犹饿死。 犹: 还
农民辛勤劳动的场景
《秋浦歌》
《秋浦歌》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是唐 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 《秋浦歌十七首》中的第十 四首。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 杰出的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留 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是中国历史上写诗 最多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 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 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 诗歌的杰出代表。有《望庐山瀑布》、 《静夜思》等作。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 们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体会到 的?
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 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 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 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 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 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 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 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你是怎么知道的?
秋浦歌
(唐)李白
炉 火 照 天 地, 红 星 乱 紫 烟。 赧 郎 明 月 夜, 歌 曲 动 寒 川。
写人 写景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第一句和第二句分 别是用怎样的பைடு நூலகம்角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