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性与绘画性的统一
谈文学性与绘画性的统一——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上表现空 间, “ 出山泉” 是一个动势 , 关键在“ 出” 。首先如何表现
一
个抽象 的声音 呢? 这一可闻而不可视 的特定现象 , 如何通过笔 “ 蛙声十里 出山泉”里面最关键 的词就是 “ 蛙声 ” , “ 蛙声 ”
国画《 蛙声 十里 出山泉》 沿 用诗句 中的意境 , 温 润有力 的大
“ 十里 ” 这 个 在 诗 中 表示 概 念 的 空 间 , 齐 用 了几 笔 温 润 有 力 ,
虚实相问 、 块 面感强烈 的石头来表示远山 , 和诗句中想要表达的
空间感非常贴切。
节奏感在音乐里 的感受就是音符的高音和低音的排列错落 有致 ,给人听觉 以美 的感受 ,诗词在古代 曾经盛行用来谱曲做 歌, 平平仄仄平平仄 , 就好 比音符 , 所 以更加讲究节奏 的韵律 , 五
关键词 : 文 学性 ; 绘 画性 ; 留白; 统一 ; 音律 中图 分类 号 : J 2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0 5 — 0 1 8 1 — 0 1 对 于“ 十里” 这一表示空 间的词 的表现 , 在 二 维 的 画 面 上
格律分为四种句式 , 这 四种句式分别是 : 1 首句平起人韵式 ; 2首 句平起不入韵式 ; 3首句仄起人韵式 ;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而查 这首诗属于第 四种 ,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既( 仄) 仄( 平) 平平 仄 仄, ( 平) 平( 仄) 仄仄平◎。( 平) 平( 仄) 仄平平仄 , ( 仄) 仄平平仄
Hale Waihona Puke 白石老人凭借 自己几十年 的艺术修养 , 经过深 思熟 虑 , 终于完成
了这 幅命 题创作 , 把“ 蛙声” 这个抽象 的听觉 感受通过酣 畅的笔
关于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什么是文学?或者说文学的特质是什么?在比较中来认识:1、与绘画用色彩、线条,音乐用声音和节奏,舞蹈用形体动作和表情,雕塑用物质材料和形状不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
”①又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②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见《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32页。
《文心雕龙·原道》篇:“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文心雕龙·神思》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表征的艺术特征如下:(1)、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
与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相比,其形象是间接的;与音乐相比,其形象又是直接可感的。
(2)、表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统一。
以语言为中介,可以再现和表现外宇宙和人的内宇宙的所有内容。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都可以纳入诗(泛指文学),由诗加以形象化。
”①可以说,所有物质的与精神的,动态的与静止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内在的与外在的,文学描绘的内容无比广阔而丰富。
这一点其他艺术形态却不能胜任,譬如雕塑和绘画只能表现瞬间的现象。
不仅如此,文学能将笔触深入人的内心和思想深处,其揭示的人类思想的深刻性和表现的情感的细腻性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远远不能及的,尤其是当下的视觉艺术在这一点上欠缺。
(3)、表意的确定性和模糊性,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
与音乐相比,其表意是相当明确的,但与影视艺术相比,却又是相当不确定的,模糊的。
因为语言都需要经过读者的二度创造,在头脑中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才能鉴赏,所以读者的前理解、艺术素养、各个阅历,人生体验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理解与阐释,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第一部分定义和区分第一章文学和文学研究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
2、文学创作的经验对于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显然是有用的。
但他的职责毕竟与作者完全不同。
研究者必须将他的文学经验转化成理智的(intellectual)形式,并且只有将它同化成首尾一贯的合理的体系,它才能成为一种知识。
3、文学研究和科学两者在方法访上有许多交叉和重叠的地方。
诸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比较等基本方法,对于预有系统性的知识来说,都是通用的。
4、H.李凯尔特:人文科学的研究重心在于具体和个别的事实。
而个别的事实只有参照某种价值体系(scheme of values)——这不过是文化的别名——才能被发现和理解。
5、探讨文学的普遍法则的努力终归要失败。
6、没有任何的普遍法则可以用来达到文学研究的目的:越是普遍就越抽象;也就超显得大而无当、空空如也;那不为我们所理解的具体艺术作品也就越多。
7、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图文学的个性。
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二章文学的本质1、研究者,尤其是初级研究者,应该阅读名著或至少阅读好书,而不是先去阅读那些编笺的资料或历史轶事。
2、在考察想象性的文学(imaginative literature)的发展历史时,如果只限于阅读名著,不仅要失去对社会的、语言的和意识形态的背景以及其它左右文学的环境因素的清晰认识,而且也无法了解文学传统的连续性、文学类型(genres)的演化和文学创作过程的本质。
3、必须弄清文学的、日常的和科学的这几种语言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4、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ambiguities);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以及诸如语法上的“性”等专断的、不合理的分类,并且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
论绘画与文学的关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西方美术理论简史论文题目论绘画与文学的关系作者姓名谢可瑶指导教师姓名郝春燕学科专业美术学提交论文日期二 0 一五年五月论文编号 2012206824目录前言 (1)正文 (1)1.画家们与文学的关系 (1)1.1美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1)1.2文学与美术的相互影响 (1)2.绘画与文学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关系 (2)2.1现代主义观念下的绘画与文学 (2)2.2现代主义观念对绘画与文学的影响 (2)3.文学语言与绘画语言的联系 (2)3.1文学与语言 (2)3.2绘画与文学的不同 (3)4.绘画和文学意境相通 (3)4.1艺术的意境 (3)4.2创作中绘画与文学的联系 (3)5.绘画和文学的表现形式 (5)5.1绘画的表现形式 (5)5.2文学的表现形式 (5)6. 结论 (5)7. 参考文献 (6)摘要艺术是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形象、传达感情的。
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都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在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形式上,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融合,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艺术语言的关联、表现手法的借鉴、诗画意境的相通三个方面。
关键词:绘画;文学;艺术语言;画家;表现形式;意境;AbstractArt is a certain means of showing the image, convey feelings. As the plastic arts of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as an artistic language, are derived to social reality, reflect and represent the form of real life, there are not only differences in, and mutual integration, deep inner link,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in Language Arts Associa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ethod of reference, poetic conception three aspects of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Key words :Painting; literature; artistic language; painter; expression form; artistic conception;论绘画与文学的关系前言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
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学作品中绘画的叙事功能绘画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元素之一,其作用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绘画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的氛围和场景。
通过描述具体的画面和色彩,作家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想象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背景。
在一部描述古代宫廷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宫廷壁画的内容和风格来让读者感受到宫廷的奢华和壮丽;在一部描写乡村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绘乡村风景画来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宁静和美丽。
绘画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能够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和氛围,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可以帮助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通过描述人物所创作或欣赏的绘画作品,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在一部描述艺术家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艺术家所绘制的画作来展现他的艺术追求和个性特点;在一部描写古代贵族生活的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描述贵族家庭收藏的名画来展现他们的品味和社会地位。
通过绘画作为叙事元素的描绘,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在文学作品中,绘画往往被用来丰富叙事,增加视觉效果,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的叙事功能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描绘画面、描绘人物、描绘环境等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可以通过描绘画面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背景和场景,为故事情节提供视觉参照。
在小说中经常会有描述风景的段落,通过描绘晨曦中的山川河流、黄昏时的城市街道或大雨倾盆中的乡村小路,作家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环境。
这种描绘画面的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绘画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为故事情节增添情感色彩。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作者:王大凯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5期摘要中国书法和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相通之处。
它不仅体现在共同的创作理念上,同时在诸多表现技法等方面,将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强化中国画的笔墨与精神性、加强艺术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积淀,是书画创作者学识、修养、情感、喜好的集中展现。
关键词书画结合笔墨精神传统文化中国的书法与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法和国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书画结合,可以把两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特别是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书画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一、书画结合的缘起与发展书画结合如从源头来看,中国的文字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
在当今被认知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早,因而它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同时,也就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书法形体。
如果追寻甲骨文的源头,那就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先民们在彩陶器皿上刻画的许多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相比,就可知道三千年后出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进步及成熟的文字,并且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文字。
它为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
在创造文字的开始阶段,其主要的手段是象形,也就是模拟事物的外形轮廓,而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多处的摩崖图画都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书画同源”是从艺术的起源来说明书与画之间关系的。
国画与书法从其源头开始发展到今天,其使用的工具也都是相通的。
最初使用的都是雕刻工具,从石头(石斧、石凿)逐步发展到金属(雕刀),及至到书法和国画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使用的工具仍然相同,主要是毛笔、墨汁、宣纸。
由于使用工具相同,就决定了书法与国画这两门艺术在创作理论方面也有众多相通之处。
浅谈文学与美术创作的关联
浅谈文学与美术创作的关联文学与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在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关联。
文学可以为美术提供灵感和背景,而美术可以为文学创造形象和氛围。
此外,文学和美术还可以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意象可以为美术提供灵感,启发美术家的创意。
比如,一些著名的图画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已经被诠释成各种美术作品,且影响力广泛。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和意境可以成为美术作品的背景。
这就要求美术家必须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文学作品所呈现的场景和意境。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可以帮助美术家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美术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美术作品可以为文学作品创造形象和氛围,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经典童话《小红帽》在创作过程中,美术家通过画面表现了小红帽走在森林中的情景,让读者想象力更加丰富。
此外,美术作品还可以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
例如,写实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造就出了一批著名的写实主义文学作品。
文学和美术也可以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使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小说家、艺术家同时参与一部作品的创作,可以确保文学和美术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例如,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和画家钱松岩合作的版画作品就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文学和美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关系。
总之,文学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但它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和互相滋养,相辅相成,创造出了许多精彩的艺术作品。
文学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创作上存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关联,是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欣赏和鉴赏这些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角度。
浅谈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浅谈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雷尼·马格利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具有哲学思维的画家,专注于创作奇幻的、神秘谧静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
本文主要讨论马格利特作品的文学性特征,从绘画与文学的共性特征,以及马格利特绘画的单纯的文本性、叙事性、诗性等角度切入。
标签:马格利特;文学性;想象首先來了解马格利特其人及其作品。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
马格利特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母亲是一名女帽的销售员。
马格利特是家里的长子,10岁时就开始学画。
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
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
他的绘画中,事物脱离了和对应的象征关系,空间关系、自然法则等等都被他颠覆,马格利特是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发出挑战。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马格利特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符号,他常常将概括的的具象的物象符号置于不合逻辑的场景。
比如人的符号化,石膏像的符号化,苹果的符号化。
去掉其特殊性,只选取物象的普遍特征入画,便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特征。
并且这些物象在文本上的多义性赋予绘画作品以诗性和神秘色彩,但是并不是象征。
马格利特说“寻找象征意义的人们,未能把握物象中固有的诗意和神秘感。
”[1]马格利特关于运用一些具象物象组成画面,比如他标志性的戴圆礼帽的男人、绿色的填充整个房间的巨大苹果、白色的冰冷石膏像、圆钝造型的厚重的云朵、以及在他作品中常见的月亮、鸽子等。
浅谈古典文学与古典绘画的结合渗透
中国古 典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故 事 或 人 物 , 种 这
现 象 由来 已 久 , 且 经 久 不 衰 。 中 国古 典 并
早 。最 早 的 当 属 中 国 古 典 绘 画 的 代 表 人
物 , 晋 杰 出 画 家 顾 恺 之 , 的 代 表 作 《洛 东 他
天 为 屋 , 岩 为 床 , 虎 鹿 为 伴 , 啸 于 山 以 与 吟 山 和 天 台 国 清 寺 和 尚拾 得 为 友 , 山 和 拾 寒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的 文 4= 含 是 十 分 巨 大 的 。 1蕴
中 国 古 典 绘 画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的 重 要 部 分 , 着 悠 久 的 传 统 和 独 特 的 表 现 手 法 。 有 中 国古 典 绘 画 虽 别 是 一 枝 , 和 中 国古 典 但 文 学 表 现 出及 强 的结 合 力 和 渗 透 力 。这 种
结 合 和 渗 透有 其 特 有 的文 化 背 景 和 意 义 。
一
、
古典 文学 和古典 绘 画的结 合
中 国古 典 艺 术 的代 表 中 国古 典 文 学 和 中 国 古 典 绘 画 的 结 合 首 先 表 现 在 中 国古 典 绘 画 常 常从 中 国古典 文 学 中攫 取 素 材 。 中国古 典 绘 画 中 的一 个 重 要 题 材 就 是
赋 的 情 节 一 一 展 现 了 出 来 , 出 了 人 物 关 突
系 和 情 思 , 功 地 表 达 了 诗 赋 中 所 描 绘 的 成
在 整 个 中 国 艺 术 体 系 中 , 学 占 据 着 文
重 要 地 位 。曹丕 盛 誉 文 学 3 经 国之 大业 , 5“
不 朽 之 盛 事 ”, 说 明 中 国 的 语 言 文 学 不 仅 正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习古代文论这门课,让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与欲望,徜徉于古人的思想海洋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感受古人的思辨,敬佩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睿智。
这门课程内容及其丰富,时间跨度也大,涉及面广,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鉴于兴趣和其他一些原因,我简单地谈谈孔子的文学思想及自己的一点拙见,如有偏颇,也仅是一家之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文论的奠基者。
他的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刻影响,甚至今天,孔子的一些思想还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标准,以“诗三百"为人格修养的教材,从而将其文学理论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
孔子的文论思想不仅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还涉及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文学批评的标准等问题。
一、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孔子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并对此做出了专门的阐释。
那么,“兴”、“观"、“群”、“怨",是什么意思呢?“兴",感兴、感发。
诗歌采用比兴的手法创造生动感人,并且包含着普遍道理的文学艺术,感染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意志,使其兴奋激动,表现出某种情绪,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影响和教育。
我觉得“兴”是一种感性的东西,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就可以了,不需要理智的制约,也不用升华读者的思想境界。
“观”,就是观察,看之意,不仅可以观各国的政治来知其得失,也可以观察人的品行志向,可以知人论世.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习俗、风尚,及其重大事件,甚至能分析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盛衰之势,考察社会政治的利弊。
浅谈陶瓷绘画与诗词结合的方式及影响
44浅谈陶瓷绘画与诗词结合的方式及影响杨 冰 李双晴(景德镇陶瓷学院)收稿日期:2015-03-23“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词与陶瓷都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中骄傲的存在,两者虽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征及表现手法,但究其根本两者都是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表达,于是中国人便巧夺天工般把诗词通过意境和情感桥梁融入陶瓷绘画艺术,让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诗词与陶瓷绘画的结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诗词为陶瓷绘画提供灵感和题材即诗意画。
从字面上看诗意画是指以诗词内容或诗的意境以及诗中佳句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
诗词表现的物象虽然不是能直接观看的生活情景,但却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和介绍,并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也正由于诗词所描绘的情景不是直观的而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便为陶瓷绘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题材。
陶瓷绘画创作者采用诗词题材而创作的诗意画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以诗作画,那所作出的画必定要有诗意,不可拘泥于诗词所描写的物象细节,也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诠释和写意,而是绘画艺术的再创造,它既要有诗词的内涵又要有绘画的特点,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观画者能从画中得出诗的意境和情感。
其二,在陶瓷绘画作品上题诗即题画诗。
在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诗会友,以画抒情,但陶瓷创作者在瓷上作画毕竟只是作者的一时心境,观赏者很难去体会作者作画的心情,这便导致常常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也能用来表达艺术创作者知音难觅的孤独情怀,虽然陶瓷绘画创作中所画的景物是生动具象的,但表达的感情却是抽象虚空的。
这时,诗词便以书法为媒介跃于陶瓷绘画作品上,引发观画者的联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将诗词题于瓷上彩绘中构成瓷画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丰富了画面,加深感情的抒发,而且能寄予作品更为广阔的寓意,从而提高瓷画作品的艺术水平。
题画诗在陶瓷绘画作品中,和绘画意境是相承相融的,画面中有了题画诗,绘画的景与诗文的情统一于此画的情趣之中。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
谈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文学与美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蚊子还没出现的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岩画的方式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有个共同的主题,即维纳斯的形象。
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英国诗人斯宾塞笔下的《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都通过维纳斯这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的象征表达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
可见二者具有相通性。
即使美术与文学已经发展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文学中的美术感”绘画文学”等说法。
一、含义(一)美术的含义美术是艺术的种类之一,它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是思想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准,它还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按照目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纯美术和工艺美术两类。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它的划分有很多种,一般的包括四大门类:雕塑、绘画、设计、建筑。
现在有些学者把书法、摄影等归纳入这个门类。
其理念就是: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活在当下。
美术是艺术门类之一,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头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
(二)文学的含义文学是承载语言的图形或符号,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
《文学概论》题库含答案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2.文学的倾向性3.文学的实践性 4、文学的情感性 5.文学的形象性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 列宁D. 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 审美性D. 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 马克思D. 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四.简答题1. 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2.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3.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4.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五、论述题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六、材料题: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第二章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价值2、文学的功能3、文学认识功能4、文学的教育功能二、选择题: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中国画论史笔记
中国画论史笔记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美学考研-论述西方美学史中关于诗画关系问题的理论
论述西方美学史中关于诗画关系问题的理论,并讨论其对西方美学史的意义与影响。
(1)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最早谈论诗画关系的是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得斯,他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 从听觉的角度进行对照立论,指出了诗画的同一性关系。
这影响了古罗马的贺拉斯。
在西方乃至世界流传最广的关于诗画关系理论的名言就是希腊抒情诗人西摩尼德斯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亚里士多德表示出对雕塑、绘画的重视,指出诗与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不同, 画、雕塑是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可以摹仿许多事物,而诗则用声音来摹仿。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认为诗与画都是摹仿的艺术,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相似性。
但他也看到了绘画与诗歌描写状况的区别,绘画表现的瞬间的即是状态,而文学表现是过去的状态。
他肯定地说:“绘画绝对与诗歌无涉,诗歌亦与绘画无关,两者之间绝不相得益彰。
”毕辛尼亚人克吕索斯托姆也对比诗歌和雕塑的差异:雕塑家塑每一座像的时候都只能塑造一个姿态,这个姿态必须是牢固的、经久不变的,但诗人却可以在诗中描绘许多姿态,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
古罗马著名文艺理论家贺拉斯的“诗歌就像图画”的理论直接受到了他的影响。
贺拉斯认为在鉴赏的距离及光线等方面诗与画具有相似性,并不能就此断章取义地理解为“诗歌就像图画”,“诗画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相关论述。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认识到了诗与画的区别:“绘画与诗,外观即有不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则提出了“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达芬奇还把绘画和诗作了比较,强调绘画的优越性:首先,他认为诗是言词的,而绘画是实在的。
暗喻诗的不确定性,必须靠人们的想象。
其次,他把绘画和诗(戏剧)分类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而他又认为视觉比听觉更准确、更直接,并且听觉艺术较容易流失。
再有,他认为绘画可以表现很多文字涉及不到的。
最后,他从表现效果上,强调绘画可以给人和谐之美,而诗不能,达芬奇为绘画强烈的辩护,极力的提高被长期压制的绘画的地位,表现出明显的重画轻诗的倾向。
浅谈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中的文学性与绘画性
浅谈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中的文学性与绘画性作者:蒋幸利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5期【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李斯特的音乐作品有着超高的炫技性、交响性、标题性、文学性、绘画性,随着钢琴的发展,他用高难度的炫技技巧表达诗意的内容。
本文以他的《十二首超级练习曲》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角度的,以文学性与绘画性为切口,论述李斯特《十二首超级练习曲》的艺术特点,以便能更好的欣赏和演奏他的作品。
【关键词】李斯特;文学性;绘画性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青年时就苦攻哲学和文学。
他首创的钢琴交响诗体裁,是钢琴音乐获得管弦乐队般气势宏伟、热情磅礴的效果,在标题音乐史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他的《十二首超级练习曲》并非只是包含单纯的手指技术的练习,每一首练习曲中都包含了非音乐性的内容,与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
李斯特的《十二首超级练习曲》有十首都增加了标题,这十首的分别为:1.前奏曲、3.风景画、4.玛捷帕、5.鬼火、6.幻影、7.英雄、8.野猎、9.回忆、11.夜之和谐、12.暴风雪。
李斯特在技术系统和艺术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首创性的为练习曲添加了标题。
一、十二首超级练习曲的绘画性音乐是时间与声音的融合,绘画是图像与空间的交织。
这两种艺术在本质上有着许多共性。
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讲到:“音乐和绘画有密切的亲族关系,现在的艺术教学,在材料处理方面,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
”人们谈艺术作品时,也常常会说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应该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后的一种艺术体验,这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李斯特就是很好的运用绘画合音乐的特点。
可以分为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以叙事性为主、以描写情感或想象为主这三类。
(一)绘画中的线条所对应音乐中的旋律超级练习曲第三首《风景画》通过标题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关于描写美丽风景的练习曲,速度标记为“稍缓但不及柔版”。
中国古代绘画史专著中的诗学转向——《画继》文图关系研究
122中国古代绘画史专著中的诗学转向——《画继》文图关系研究邓 珏(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中国艺术史的长河中,绘画在宋代不但达到了写实高峰,并且完成了其诗学的转向。
宋代的绘画理论中,常常论及诗与画的关系,同时常将诗和画以及诗人和画家相提并论。
邓椿在其画史著作《画继》中,便是通过“画者,文之极也”的核心论点展现了宋代诗歌与绘画的融通与互动。
《画继》对中国绘画史之诗学转向的呈现,并非仅仅见诸其收录与著述的内容。
邓椿从卷章编目中以“文”分类的品评标准,到以诗文说画史的众多个案与史料记载,最终进入“画者,文之极”的核心思想,通过由体例至思想的多方位关照,融汇于全卷之中。
关键词:《画继》;中国绘画史;诗学转向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4-122-05收稿日期:2021-09-08项目基金: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宋代图像与文学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7BA009)系列研究成果及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学理论的跨媒介建构及其知识学研究”(项目编号:20ZD2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邓珏(1988-),女,江苏省南京市人。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比较艺术 学研究。
《画继》为南宋邓椿所作,此书是继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与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后的又一部纪传体画史著作。
《画继》以时间为轴,上接张、郭二人所录画史,“载北宋熙宁七年至南宋乾道三年九十四年间二百一十九位画家小传,并私家所藏画目,及评画之语和遗文轶事,搜辑甚博。
”[1](2)在序言以外,邓椿在卷一至五以画家身份进行卷章分类,卷六至七以画科分载,其余三卷则多写所见所闻与品评文字。
近数十年,学界围绕《画继》中的画学与史学观点进行了研究,也多关照了其中诗画关系的新变。
陈谷香在《宋代美术理论家邓椿的历史地位》中谈到:“邓椿尽其可能地把文人画抬到了最高位置……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基本未脱离其确立的理论框架。
文学与绘画
文学与绘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研究是跨学科比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学与其他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影视、雕塑、建筑、摄影等关系的比较研究。
文学作为文艺这个大家族的一员,与其他姊妹艺术在起源、思维方式、情感因素乃至创作意图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律,存在着“天然的姻缘”,这些共同因素构成了各类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必要条件。
这些共同因素正是某些文艺流派和思潮能在不同种类的艺术中盛行的根据。
如印象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创作理论不仅出现在绘画中,也出现在音乐、文学乃至文学批评中。
如今的后现代主义则从建筑开始,很快流行于文学、绘画及批评理论等领域。
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这种种类似、关联、模仿和比照,正是对之作比较和分析的基础。
各门艺术之间彼此又拥有各自的媒介手段和发展历史,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和功能。
在讨论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时,应当承认,“每一门艺术都会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经验,每一门艺术创造的都是一种独。
特的基本创造物”①。
各门艺术都有其特殊的对象,莱辛曾借用古罗马作家普卢塔克的话说,“谁若是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东西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②。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当今各个艺术种类为扩大其表现力,正在突破原有的疆界,互相借鉴和吸取,形成了一种超媒介的趋势。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曾说:“今天,每一种艺术都表现出侵犯邻居艺术的欲望,画家把音乐的声音变化引人绘画,雕塑家把色彩引人雕塑,文学家把造型的手段引入文学。
”③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这种汇通和差异在传统美学中已经论述得较为充分,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互相借鉴和渗透。
“这种研究以全部艺术为领域,从单个艺术品之间的偶然联系直到整个文化时期文学艺术作品互相渗透的极为复杂的情形,可以有无数值得研究的题目。
”①虽然文学与艺术之间关系的研究选题很多,但必须坚持文学主体性的原则,韦斯坦因曾指出,在跨学科研究中,我们应谨慎从事,以适当的分寸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总体。
谈写实绘画的精神内涵
谈 写 实 绘 画 的 精 潍坊科 技学院 ,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
摘
要: 不管是 新绘 画还 是传 统风格 绘 画 , 都要 用一定 的
用 主观心理 眼光去对 待 并描述 任何 一个 事 物 , 所 以在他 的绘 画作 品里 面我 们根本 看不 到基 于 心理感 受 的理想 美 , 我们 所 能欣 赏到的只是 纪念碑 一样 的雕塑体 。所 以应该 说帕耳 斯坦 是那种关心具象 艺术 多 于关心 抽象 绘 画的艺 术家 , 他 把抽 象 和具象结合起来 , 让写实 绘画更有 生命力 。帕耳斯坦 是如此 , 其他写实绘 画艺术家 也是 如此 , 他们 都在 以独特 的风格践 行 着精神 内涵与外在物象 间的关联创作 。 荷兰最杰 出艺 术家 伦勃 朗 的作 品里 面 , 形 象通 常 并不 十 分完美 , 但 是却 很容 易让 欣赏 者发 现其 中所 蕴含 的独 特精 神 气质 , 很 耐人 寻味。如果 伦勃 朗深入地 观察生 活 , 没有对生 活
形 式来表 达绘画者 的观 念主 张 , 而这些观 念主 观 , 其本质 价值 如何 , 则 要 看 它 的精 神 内 涵 同外 在 形 式 的 结 合 程 度 , 即理 性 与
感 性 的统 一程 度 。
关键 词 : 写 实绘 画 ; 精 神 内涵 ; 绘 画理 论
不管 是新 绘画 还是 传统 风 格绘 画 , 写实 一 向 为画 家们 所 重视 。西方绘 画体 系里 , 写实绘 画更 多受 到科 学 与理性 的影 响, 但 是在对具体 物象 进 行写 实 时却 隐含 着另 外 一种 不易 察 觉的美 , 那就是写实绘 画里 面的精神 内涵之美 。这种精 神 内涵 之美 同绘 画外在 形 式 因素结 合 在一起 , 使欣 赏 者 同画家 产 生 强烈 的情感共 鸣。 1 写实绘画精神 内涵彰 显的必然性 只有人类世界 才 有艺 术 行为 , 艺 术 行为 体现 了人 类 活 动 的各 个方面 , 也体现 了艺术 家对 于外部 世界 的态度 , 如 果一个 从 事艺术 的人 只凭 个人 兴趣 表 现外 部世 界 , 却 失之 于关 注 面 的狭隘 , 则作 品必然会 没有深 度 , 品位也 很难 得到提 高 。当然 这并 不是说作者 反 对艺术 家 站 在个体 立 场对 社会 加 以表 现 , 只是 强调这种个体立场 应 当服从 于社会 关注 的大原 则。作 为 负有 特殊使命感 的 艺术 家来 说 , 通 过对 生活 的深 刻 感悟 与思 考, 把文化从生 活里面提炼 出来 , 让生 活形态 里 面的文化 因素 成 为单 独的艺术基础 , 才 是艺术 创作 的正确 途径 。这样分 析 , 则可 以看出艺术 作 品的人 文 关 注便显 得 非常 重要 , 首先 要求 艺术本身 具有 一定 的艺术 高度 , 其 次从 写实 绘 画这种 个 体形
浅谈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学的相通性
浅谈传统绘画与传统文学的相通性作者:丙申年正月李志杰草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6年第3期所谓传统,就是无数前人历朝历代文化变革中,途经几千年的屡屡筛选,创造出来的大量精华、经典与经验所形成的笔墨语言。
经得起后人的品评、赞许并值得继承和发扬。
所谓创新,即在前人的基础上,挖掘前人没有发现的好的东西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并经得起大众的认可和赞美,而把它完善的表达出来。
这一点就是创新。
文学传统乃是前人创造了笔和点、线所组成的字,并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色、墨去书写说明,和加以彰表时间与空间所有物质发展的一切变化和运动规律,并把它用各种体材形式加以表示并记录下来。
表示记录的方法,就是利用笔和文字与色墨去一字一字的安排书写组合成文,若能把汉字组织安排成最恰当,并能用最通顺,最有说服力、最悦人耳目,且能感人肺腑的各种文学体材的方法,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那就是文学语言。
历代的文学家及诗人所创造的各种文学精华与经验,形成一种规律性的东西。
那就是文学传统。
绘画传统也就是:前人在创造笔和点、线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面、块,同样是用自然赋予的色墨,去描绘自己心中所要表现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象及内在的神韵之美,通过多次试验筛选得出好的经验,用绘画的技法描绘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使之逐步完善并传承有续。
此即是绘画传统。
任何一个绘画艺术家,可以利用笔、墨、色灵活地把点、线、面、块通过技法,把所要表现物象的结构和内在精、气、神巧妙的组织安排终结成一幅动人美丽的、天人合一出于自然又胜美自然的有人憧憬。
此便是绘画语言。
这也是画学和文学的相通性。
每一个绘画者都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站在传统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和发现有价值的新东西。
此才是真正的创新。
即法古以开今。
传统文学和传统绘画,都是前人用自己创造的笔和笔划结合自然界赋予的色墨,运用一定的法则,去完美的表现两种语言(文学语言和绘画语言)。
两者方法接近,意义想通,目的相同,都是达到一种高度和谐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文学性与绘画性的统一
作者:李传英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
摘要:《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由老舍出题,画的一幅水墨画。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来的。
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的共同探讨,是文学性与绘画性统一的典范。
本文通过研究诗句与画作的艺术背景以及分析这两者的艺术技巧(形象提炼、空间美感、节奏韵律、留白意味等)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来研究这幅兼具“诗情”与“画意”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文学性;绘画性;留白;统一;音律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81-01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水墨画是齐白石根据老舍所出的一句诗句所创作出来的。
老舍先生到齐白石老人家里做客,看见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句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意味深长的对齐白石说,能否以此题目作一副水墨画创作。
齐白石理解了老舍的用意,老舍是想要他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所感受到的东西。
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这幅命题创作,把“蛙声”这个抽象的听觉感受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一、形象提炼
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出自清代诗人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首先分析下查慎行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在众多的自然景物中,他选择了这几处事物来表达他内心想要抒发的情感。
而齐白石作品的画面,简练的笔墨画了一座远山,在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飞泻出一道激流,六只活生生的小蝌蚪在激流中摇着尾巴顺流而下。
其中“蛙声”是一种声音,它不能像文字那样,可以准确的在画面中表现出来。
“十里”是一个概念的空间问题,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空间,“出山泉”是一个动势,关键在“出”。
首先如何表现一个抽象的声音呢?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如何通过笔墨表现出来呢。
“蛙声十里出山泉”里面最关键的词就是“蛙声”,“蛙声”——在文字上已经是一个特定的符号,只要学习过文字的都会知道,蛙声就是代表蛙的叫声。
但是在视觉性的绘画中是如何表现的?
“十里”这个在诗中表示概念的空间,齐用了几笔温润有力,虚实相间、块面感强烈的石头来表示远山,和诗句中想要表达的空间感非常贴切。
而诗中的“山泉”这处清爽欢快的感觉,齐则用了寥寥几笔婉转有力,松紧有度的“水纹”来表达,抽象概括的线条是中国写意画表达诗句那种空灵、含蓄、意境优美的最好手法。
二、空间美感
诗句体现的空间感和“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水墨画还是有很大的统一的,“蛙声”是一种听觉感受,“十里”是一种距离的感受,这里的十里是虚数,指代很远的距离。
“出”是个动词,意思是传出,分辨出。
“山泉”又是一个名词,连起来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对于“十里”这一表示空间的词的表现,在二维的画面上表现三维的空间对于画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白石老人只用了简练的几笔墨色,就表现了曲折幽远的山涧,让人由此联想了悠远的空间。
“十里”的虚数的这种表现手法,白石老人的画面中也有借鉴,画面只画了六只蝌蚪,其实六只在这里也是一个虚数,他暗含着很多很多的蝌蚪,在变成青蛙时,这条山涧响彻着蛙声与流水的合奏,欢畅凌厉。
“出山泉”,“出”是动词,说的是蛙声穿透山泉的声音,清晰可辨。
这个如何表现呢,由画面上那几只游姿各异的蝌蚪,那充满着节奏感的水纹。
通过点、线、面的对比,画面形成一种一泻千里的动感和气势,把“出”这个动词形象化与丰富化。
三、节奏韵律
查慎行的《次实君溪边步月韵》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
七绝格律分为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分别是:1首句平起入韵式;2首句平起不入韵式;3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而查这首诗属于第四种,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既(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说明: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为韵脚,必须用平声)
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对应了句式中的(平)平(仄)仄仄平◎。
句式工整,韵律优美,节奏清晰。
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沿用诗句中的意境,温润有力的大笔铺设出两岸边大块湿润坚硬的山石,三五成群的小块墨色结合点缀出溪流中露出来的石块,远处两笔淡墨铺出远处的山的空灵浩渺的空间感,映射“十里”这个空间意境。
水纹的排列穿梭于远处溪中的山石间,错落有致,穿插合理,一簇簇的曲线,给人以溪水欢快流淌的动感,上部分的水纹方向和下部分的水纹方向的不同,描画出溪水蜿蜒曲折的形态,生动形象。
节奏感在音乐里的感受就是音符的高音和低音的排列错落有致,给人听觉以美的感受,诗词在古代曾经盛行用来谱曲做歌,平平仄仄平平仄,就好比音符,所以更加讲究节奏的韵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比较少见的六言绝句,宋词更是和乐的歌词。
四、总结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文学性巧妙构思落实到绘画性简练作品的天合之作。
对于二维空间不能表现的声音这个抽象的概念做出了极妙的处理,使其转化为形象表达。
对于国画的艺术构思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贡献,强调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构思对画作的添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