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格里特绘画中 语言 和 形象 的关系

合集下载

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图像修辞

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图像修辞

摘 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从作品的整体设计即修辞设置来考察,作品的逻辑层面充满悖论,熟悉的事物被打乱重组,画面所展示的不再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之间、空间之间、时段之间的反常规体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图像修辞图与文历来相互补充,图像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语言文字具有表述准确的特点。

图像与文字作为不同的符号体系,在传播交流中具有相似的特性,适用于语言文字的修辞规律在艺术图像体系中同样有迹可循,如果把客观再现对象看作简单的平铺直叙,那么对图像符号材料进行一番加工,则更能使人获得一种具体而鲜明的印象,这一加工过程即是我们所说的修辞活动。

参照文学中句子的修辞,借助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建构起艺术创作中的图像修辞,进而窥探艺术创作形式语言组织的奥秘。

常用的句子修辞有十几种,我们不可能一一找到图像修辞的对应项,在此仅以典型修辞作为图像修辞的框架。

比利时著名艺术家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保持了形象日常特征清晰可辨的完整性,表现为对不同事物之间联系性更广泛的思考,其中引申出来的想象力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作品经常被引用为设计基础课程的经典案例。

相较于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尽管解构与重构的立体主义作品中也有部分图像修辞,如重复、夸张、比拟、象征,但在实际教学中,从传统具象到半抽象的跨度仍然很大,马格利特的作品虽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摹写,但其运用的传统造型手法仍属于具象范畴,从传统具象到现代具象的跨度显然缩小许多。

与另一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作品主题充满隐喻象征、关注内心潜意识不同,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陌生化,从作品的整体设计即修辞设置来考察,作品的逻辑层面充满悖论,这是其作品的整体基调:熟悉的事物被打乱重组,画面所展示的不再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之间、空间之间、时段之间的反常规体验,怪诞、神秘、震惊,有着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象力。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Margritte)是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也是抽象画家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

他的绘画哲学和创作特色以其独特的姿态将虚幻与现实充分结合起来,反映出他对于现实与梦境的思考,同时把他的一些抽象的想法经过形象的表现形式提现出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关于马格利特作品的独特绘画哲学和创作特色。

首先,马格利特把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清晰而有力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的作品将几何结构、色彩与颜色完美融合,力图在现实与抽象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使彼此互见。

例如,他的《春天的游行》运用透明玻璃把运动的人行组织分解成许多元素,创造出令人欣赏的几何构成。

其次,马格利特的画作中多次引用非常丰富的元素,将精神、宗教和神话等已知的内容和未知的新灵感有机结合在一起。

例如,他的《太阳》作品把太阳的形象和他的自然、宗教和精神想法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此外,马格利特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将抽象精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他的作品中总是存在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角,通过把现实中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抽象出来,来表达本质上绝对的真理。

他用自己主观的视角来叙述一般人无法理解的道理,从而将虚幻与现实凝聚下来,通过象征的语言把无形的梦境表达出来。

总之,在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中,他把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起来,把几何结构与色彩结合成平衡的关系;他使用丰富的元素引入非凡美感,将精神、宗教和神话等内容融入作品;他将抽象精神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以令人激赏的独特视角来表达一些背后的绝对真理,将梦境灵性的意象化为现实的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绘画哲学与创作特色。

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

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内·马格里特
总 结
图 四
马格里特的 肖像画作品与其 他 的大 多数 巴黎超现 实主义 画家不 同, 画面上往往没有真实的 肖像 ,而以其他景物如海景 ,景物 等代替 ,观者 为之 目瞪 口呆 。他真正的所谓 肖 ,尤其是特写式 肖像 ,却从 来不画脸 像 部。这里的 《 戴圆顶硬礼帽 的男子 》 ( 四) 就是 一例 。戴 圆顶 硬礼 图 帽 、穿黑大衣的绅士 即是马格里特本人 。他用一只偶然飞过脸 前的鸽子 挡住他的容貌。据他 自己解 释 ,他要 与 巴黎 大多数 超现 实主 义 画家相 反 ,藐视用色彩作人物 肖像 ,他只想告诉观众 ,画上的 肖像 不过是一个 普 普通通的中产阶级 市 民。不 是让 人物 背过脸 去就 是用 偶然 事物 来遮 挡。这是他的超现实派 肖像画的另一特色 。 与 其 他 超 现 实 主 义 大 师 的 比较 玛格里特与米罗等超现实主义画家不同 ,认为人不必在 睡熟了才做 梦 ,在光天化 日之下 ,梦也会降临。画里的一切 ,就是一些 哑谜 ,加上 字谜 ,恐怕任何人难 以说清它的本意 。人们观后 ,只能把谜永 远保存在
记 忆里 。
雷尼 ・ 马格里特独特 的超现实主义在今天仍对西欧文化 产生着重 大 的影响 ,它是通俗艺术 、传媒艺术的灵感源泉 马格里特把 自己称 作 “ 沉思者 ” 而拒绝 “ 艺术 家” 的头衔 。他像 个探索者 ,经常这样问 自己 : “ 看到 了什 么?我 看到 的是真实 的吗 ? 我 它说明了什么?它是 我想看 到的吗? ”对 于一个 现象以及现象后 面隐藏 着的本质进行如此一 连 串的追 问,显现 出马格 里特 艺术创 造 中的 思辨 性。他在绘画中也透着某种神秘的哲理味道 ,通过奇幻的形象来 表达哲 理性 思考 ,画面如同谜语 般引人猜想 ,奇特怪诞 的神秘意味 ,就 像一道 道考题 或者益智游戏 ,促 使人们 发挥聪明才智 与主观能动性 ,去做 出思 考 与 解 答 ,从 而 获 得 精 神 上 的 自由 。 凡埃尔称马格 里特为 :抽象 思维的画家 ,而他的作 品首先是其 故事 性 ,其 次才是绘画性 。运用 理性 的思维做 着荒 诞的梦 ,雷 内 ・ 马格 里 特 为我们 开启 了观察 世界不 一样 的窗 口。正是从这些 似是而非 的形 象后 面 ,我们选 择到真实的答 案 ,寻找到生活的本 质。

浅谈绘画技巧到艺术语言的转化

浅谈绘画技巧到艺术语言的转化

浅谈绘画技巧到艺术语言的转化在绘画创作中,艺术家需要通过绘画技巧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语言。

那么,绘画技巧与艺术语言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将绘画技巧转化为艺术语言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绘画技巧与艺术语言的关系绘画技巧是艺术家在绘画中所使用的技艺和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而艺术语言则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和情感,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来传达对世界和人的看法和感受。

绘画技巧和艺术语言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情感需要通过绘画技巧来表现,但是不同的艺术家会使用不同的技巧来表现同样的主题。

这是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语言,这种风格和语言是由他们的个性、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所决定的。

如何将绘画技巧转化为艺术语言将绘画技巧转化为艺术语言需要艺术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艺术家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不断尝试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并且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艺术语言。

技巧运用能力艺术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绘画技巧,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艺术家需要具有深厚的绘画技巧,才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的艺术语言。

视觉感知能力艺术家需要具有敏锐的视觉感知能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并将它们整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文化理解能力艺术家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艺术批判能力艺术家需要具备批判能力,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思考,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

总结绘画技巧和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需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将自己的绘画技巧转化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不断地传递自己对世界和人情感的表达。

艺术版:画板上的哲理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节选)

艺术版:画板上的哲理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节选)

作者:徐东军20世纪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于1898年出生于比利时莱西讷,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1967年逝世于布鲁塞尔。

马格利特曾经有颇不寻常的童年记忆,据他说幼年与小女伴在坟场里玩耍时偶遇一位画家这件事情使他对于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的确,马格利特从很小就开始学习画画,1927来到巴黎之后,他曾观察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画派,后来掌握了成熟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虽然在后期也尝试过印象派画风和野兽派的强烈色彩,但是最终放弃了。

马格利特的画板与哲学在马格利特众多的作品中,我尝试探讨“画板”这一常常出现的元素所呈现出来的内涵。

更确切地说,“画板”代表的是出现在他的绘画的中的绘画——它的意义在于呈现绘画,然后观者在面对绘画中的“绘画”时出现疑惑,走向马格利特设置好的思考路线。

只是从效果来说,马格利特利用画中有画的手法成功创造了令一般人感到困惑的“风格”,但是其中的意义不仅如此——因为画板的出现意味着世界走到了艺术品中,这样的过程就是人对外物的观察和思考发生的时候;而这极为重要。

我尝试以“画板”及其承载的含义为线索把马格利特相关的作品做出三种分类:1、制造空间——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创造;2、反思传统的艺术准则——有关于透视学和模仿论体现出来的人对外物的观看和思维角度;3、关于模仿论以及走向对图像的哲学思考或形象与语言的思考。

利用绘画作品制造空间感很早便已经产生,早在古罗马的庞贝古城中保留着画在室内建筑上的壁画。

这种直接绘画在墙壁的画作仿佛是在墙壁上凿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制造了空间的开阔感和错觉感,可供卧游观赏。

古罗马以及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都形成了这样的深度错觉,这得益于透视等技法的成熟使用——这一问题将会在后面着重中讨论。

一般的写实传统风格绘画中出现绘画作品作为画面元素并不会使人产生疑惑,但是墙上的壁画却可能诱导人观看“窗外”的景色,当发现被欺骗这一事实时观者才会幡然醒悟。

浅谈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浅谈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

浅谈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文学性特征雷尼·马格利特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超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具有哲学思维的画家,专注于创作奇幻的、神秘谧静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他的绘画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想。

本文主要讨论马格利特作品的文学性特征,从绘画与文学的共性特征,以及马格利特绘画的单纯的文本性、叙事性、诗性等角度切入。

标签:马格利特;文学性;想象首先來了解马格利特其人及其作品。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

马格利特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母亲是一名女帽的销售员。

马格利特是家里的长子,10岁时就开始学画。

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

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

他的绘画中,事物脱离了和对应的象征关系,空间关系、自然法则等等都被他颠覆,马格利特是在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发出挑战。

马格利特的绘画风格基本保持了被称之为精密、神秘的现实主义,或魔幻现实主义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真实地表现日常场景,不作变形歪曲,但事件与细节的意外组合,产生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如同睡眠中醒来一瞬间,在不清醒状态下所产生的错幻视觉,具有超凡的想象力,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独具一格的画风。

马格利特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符号,他常常将概括的的具象的物象符号置于不合逻辑的场景。

比如人的符号化,石膏像的符号化,苹果的符号化。

去掉其特殊性,只选取物象的普遍特征入画,便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特征。

并且这些物象在文本上的多义性赋予绘画作品以诗性和神秘色彩,但是并不是象征。

马格利特说“寻找象征意义的人们,未能把握物象中固有的诗意和神秘感。

”[1]马格利特关于运用一些具象物象组成画面,比如他标志性的戴圆礼帽的男人、绿色的填充整个房间的巨大苹果、白色的冰冷石膏像、圆钝造型的厚重的云朵、以及在他作品中常见的月亮、鸽子等。

绘画的沉思者——玛格丽特

绘画的沉思者——玛格丽特

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马格里特课程名称:美术史与美术作品欣赏学生:修然学生学号: 1203080106 指导教师:周巧云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建筑0801班完成 2010年4月联系方式:绘画的沉思者——浅析超现实主义大师雷·马格里特[摘要]作为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一朵奇葩,雷·马格里特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严谨的理性,为世人呈现了一幅幅传世画作,为我们打开观察社会的一扇独特的窗。

[关键词]超现实绘画理性想象寓言思想冷峻,淡定,坚毅,理智,这位绘画界的思想大师以一种傲然独立的姿态出现在我们视线中,身后是其特色鲜明的肖像画。

马格里特,比利时人,1924年的20世纪比利时最接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出生于莱西讷。

曾在布鲁塞尔艺术学院学习,后受到契里柯〔《爱之歌》〕的影响,开始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探索。

1927年迁居巴黎,进入创作的旺盛期。

生平与概述纵观其生平,马格里特少时丧母,服过兵役,经历二战,先后两次参加又两次退出比利时共产党组织,举办过假设干次画展,最后在布鲁塞尔度过余生。

其丰富的个人经历,对其画作不无影响,尤其是他遇到的几位绘画界的大师。

雷尼·马格里特无论在出道之前,还是在成为比利时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后,一直在勤奋创作。

除了绘画作品,他自己还编导和摄制电影,利用当时的新科技手段进展超现实主义实验。

马格里特一生的风格变化不大,他不受流行的新技巧影响,而专注于创作奇幻的、恐怖的、充满特殊构想的形象。

他的绘画作品仿佛谜语一般让人猜测,作品里浮现一种死寂的安静,表达的观点含括了从政治到哲学的理性世界,对于其他大师们常用的有关男女情爱的题材,马格里特极少涉与。

他是一位用形象来表达哲理的艺术家,用诗人的眼睛与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将习常的景象与事物神奇地结合在一起,把真实的生活容用幻想空间的奇思异构呈现给人们。

他的宗旨是“以发现物体可能永远不被注意的方式来呈现〞,要从这些似是而非的形象后面选择到真实的答案,寻找到生活的本质——那才是真正属于马格里特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内与外——浅析画家马格利特的现实与非现实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内与外——浅析画家马格利特的现实与非现实
地带是一个黑色圆点眼睛虹膜里面的白色云朵一层一层描绘的十分立体由近及远的空间关系云朵越变越小最后化作虚无配上湛蓝色的天空让人感觉这个眼里的空间广袤而没有尽头

美术与设计 ・
大 众 文 艺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内与外
浅析画 家马格 利特的现实 与非现 实

梦 幻的 场景 。 ( … )空 间上 的矛盾 关 系
空 间关 系是 绘 画 表 现 的基 本 语 言之 一 , 如何 处 理 空 间 关 系 是 艺术 家研 究 的永 恒 课题 。在 西方 传统 绘 画 中追 求 的是真 实 合理 的 再现 空 间 , 而在 超 现 实主 义绘 画 作 品通 常违 背 了焦 点透 视 的构 图 法 ,采用 多视 点 的表 现手 法 ,利 用 空间 位 置上 的视 觉 差异 ,把 现 实 的事物 与 超现 实 的场 景 结合 起 来 。例 如 ,马格 利 特 的代 表作 品 《 虚 假 的镜 子 》 ,画面 上 画 了一 个 巨大 的 眼睛 , 中心地 带 是 一
使 空 间 内的 事物 既 让人 费解 又 很 实 际的 矛盾 感 觉 。画 面矛 盾 与思 想 矛盾 共存 , 由此 在观 者和 作者 之 间产 生情 感共 鸣 。 个 黑 色 圆 点 ,眼 睛 虹 膜 里 面 的 白色 云 朵 一 层 一 层 描 绘 的 十 分 立 三 、超现 实 主义绘 画 的现 实意 义 体 , 由近及 远 的 空间 关 系 ,云朵 越 变越 小 ,最 后 化作 虚无 ,配上 相 对 于达 利类 似 于 古 典 主 义 般 的 写 实 表 现 手 法 ,马 格 利 特 湛 蓝色 的天 空 , 让人 感 觉这 个 眼里 的 空间 广 袤而 没有 尽 头 。在现 并不 是十 分 注重 超精 细 的 绘画 技 巧 ,而 是用 绘 画表 现 出心 灵 的感

勒内马格里特

勒内马格里特

比利牛斯山上城堡 马格利特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当中最独特的一员,他的非常规想象和富有哲理的思想不仅 给我们的图形视觉语言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索,同时也深深影响了现代视觉传达艺术。
设计工作者都知道,创意的图形表现是通过对创意中心的深刻思考和系统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想象、意念形象化、视觉化。以下笔者将从图形创意的角度分析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
他最有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画作为一幅写有“你看到的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作。
创作于1929年,名为《形象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此画经常被用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的 观点,并用于书籍和教学上。此外后世的学者认为他母亲的投水自杀对他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此点可由他许多关 于破碎的女体画作看出。
生平经历
勒内·马格里特 勒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里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 1967年8月15日)是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画风带有明显的符号语言。出生于埃诺省莱西纳,是裁缝父亲利 奥波德·马格里特(Léopold Magritte)的长子,母亲则做女帽的销售。童年时常常搬家,10岁时就开始学画, 1912年母亲投河(桑布尔河)自杀,原因不明。他青年时在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就学两年,1918年 毕业后曾在壁纸工厂负责花纹设计。
马格利特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法国。后多次参加在欧美举行的重要画展,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画家。......
艺术特色Βιβλιοθήκη 烟斗画作综述绘画与图形创意之 关联
你看到的不是烟斗 自1960年代起,马格列特的作品引起公众的高度兴趣,更影响普普艺术、简约主义及概 念主义。在2005年,他被列举为“大比利时人”瓦隆大区的第九位,在弗拉芒大区的第十八位。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2011年5月第2O卷第3期安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umalofAnhuiAgricuk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v2011V oL20No.3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吴丹丹,郭凯(1.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2.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通过对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特别,最具有哲学倾向的马格利特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其间蕴含的深刻哲学理性和探讨马格利特绘画的创作特色.认为前者对现代艺术创作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后者给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坐标和有益的参考.关键词:超现实主义;马格利特;哲学理性;创作特色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63(2011)03-0130-04 ThePhilosophyandCharacteristicsofRen6MagritteSPaintingsWUDan—danl_.GUOKai(1.SchoolofLight—textileEngineeringandAr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 y,Hefei230036,China;2.SchoolofArchitecture&Art,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 009,China)Abstract:ReneMagritteisthemostuniqueandphilosophicalpainterofthesurre alistpainters.Byanalyzinghisworks.thisarticlegivesaninterpretationofthedeepphilosophicalreasoncontai nedinthemandanalyzes thecharacteristicsofMagrittepaintings.Itisbelievedthattheformerhasaprofo undinspirationonthecre—ationofmodernartandthelatterprovidesimportantvalueandusefulreferenceto themodernart.Keywords:surrealism;Ren6Magritte;philosophy;characteristicsofpainting 超现实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的法国,它脱胎于”达达派”,其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依德的梦幻心理理论以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J.超现实主义者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希望通过对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来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_2.他们力求在探索人类经验的同时,又努力去突破逻辑与现实观,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而达到一种超越的真实.超现实主义体现了生活与艺术的解放,其内涵直接涉及20世纪艺术之核心.在众多超现实主义流派画家中,马格利特(Ren6Magritte,公元1898--1967年)是最特别的一位.他具有诗人的眼睛与哲学家的思辨方式,善于将事物与日常景象神奇地重新组合,把真实的生活内容用幻想的空间思维奇思异构的呈现给观者,创造一个视觉新天地.其作品不作歪曲变形,很真实地去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景像,但细节与事物却意外组合,常常产生出奇特怪诞的神秘意味,使人眼睛一亮,如同在睡梦中醒来,还不清醒的状态下所产生的视幻觉与视错觉_5.由此,马格利特也被称之为是魔幻的超现实主义大师. 一,马格利特绘画的哲学理性解读黑格尔认为,绘画是一种哲学思考,真正艺术家应该是哲学家,艺术最终应该走向哲学.这也是马格利特一生的追求.马格利特认为”心灵喜欢未知的东西,喜欢尚未被人所知的意象”.马格利特在用画笔去描绘和表现对象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问;他善于通过各种反常的设置,创造另一个视觉新天地,引起观者的思考_5.他的作品看似描绘的是形象,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学理性.马格利特常常对一个现象以及现象背后所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吴丹丹(1981一),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郭凯(1964一),男,山东临沂人,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guokaihgd@163第20卷第3期吴丹丹,等: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131隐藏着的本质进行追问:”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真实的吗?它说明了什么?”~6111他善于从现实中那些司空见惯,平庸Et常物品中去发现他们脱离现实后的深层意义,并不停地去思考孤立的物品与他自己本身可能会有的联系,也就是从包含中出发,然后又到包含中去进行发现.在《形象的背叛》中是一个烟斗的画面,而对应的文字却标注”这不是一只烟斗”.画面物体与文字解释的不合常理,令人产生迷幻J5,体现了一种”形象与标题的偏离与对立”,意在是挑战我们的欣赏习惯,体现了语言和视觉之间的相悖. 在这里,语言和形象的传统关系就被打乱了,文字和画面各自存在,文字不再补充说明形象,形象也不为文字提供证据.由此,重新引申出了一个问题——再现物与被再现物之间的复杂关系J5.马格利特意在表达物体的形象与名称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不可转移的.同样,《梦的钥匙》由”鸡蛋——刺槐”,”高跟鞋——月亮”,”蜡烛——顶棚”,”玻璃杯——风暴”等一系列”图像”与”词汇”组合共同构成的.对于观者来说,作品中的“形象”(鸡蛋,高跟鞋,蜡烛,玻璃杯等)与”词语”(刺槐,月亮,顶棚,风暴)并非对应,作品让人产生一种疑惑和奇怪感,发人思考.这就讨论了观者与绘画语言之间经常呈现的鸿沟.再如,《错误的镜子》(即《谬误之镜》),画面展示了一个眼睛的特写.眼睛虹膜上镶嵌的是一片蓝天白云.按照平常的观点,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它完好地照出外界的样子,人的眼睛在观察大自然时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白云与蓝天是非常具体的.但马格利特又冠之否定的描述”错误的镜子”,让人分不清到底是真是假,还是我们常常把假象混淆为真实.马格利特是一位用形象表达哲理的艺术家7_酌,以画作为表达哲学性思考的手段,是马格利特作画的最主要目的之一_3.黑格尔的否定辨证论几乎潜藏于马格利特的每一件作品之中.上述作品揭示了图像在视觉系统上和词汇在表达系统上所产生的不真实感,从图像和词汇的悖论和不确定的关系中,马格利特完成了对人存在本质的追问.他提出的作画对象与真实东西之间的含义和关系,使他成为超现实主义画家中最具有哲学倾向的一位.正如他自己所说,绘画是他表达哲学冥思的手段.观看其作品就如同在做一道道考题,或者说是在玩一种益智性游戏, 需要发挥聪明才智与主观能动性,才能去思考和解答j.与其说他是艺术家,更不如说他是用画面来沟通的哲学家,作品透露出某种神秘的哲学味道,无限的想象力带给我们以思考和震撼.由此,可以看出艺术的探索和科学的探索其实是一个道理,只是采取的形式不同而已[2123.马格利特将绘画引人哲学领域,这无疑又为后辈画家们开了一个先河J3.实际上,他的作品所折射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使其走向了未来.马格利特自己更愿意被称作”沉思者”,而非”艺术家”.二,马格利特绘画创作特色在绘画上,马格利特反对抄袭自然J3.在他众多作品中,常常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通过事件意外与非理性组合并置,功能与位置的替代,时空重构,比例异常等,造成题材情景非逻辑性和悖理性,从而给事物赋予新的再生能力,达到颠覆日常观念的作用,一种怪诞和神秘意味油然而生,使观者产生视错觉与视幻觉.其绘画作品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置换组合马格利特善于分离事物间的传统关系,颠覆日常观念.采用”换位法”重新置换组合,使事物不合逻辑地并列,以产生奇遇,从而引起人们的惊奇,思考和感悟,向观画者的视觉预想和经验常规发出挑战.在《集体的创造》中,一条鱼和一个女人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与传说中的美人鱼相对立的形象,即不是人身鱼腿,而是鱼身人腿J.《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漫步场所》将窗户上的画与真实的天空部分重合在一起.《光的帝国》,白天与夜晚的灯光也被组合在了一起J3..《红色模特儿》开始是一双脚,经过混合渐渐变成了一双靴子.马格利特常用的置换组合方式有:自然与人工,开敞与幽闭,人与动物,动物与植物,植物与无机物,生物与非生物,等等.他把熟悉的事物以非常规的形式组合起来,引发观者的陌生感,从而表达一种非理性思想.马格利特认为许多不同的物体之间是有关联的,他不断地去寻找物体间的隐蔽的亲近性,即物体的”内在相似性”_9].马格利特以其独特的视觉角度,通过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梦幻的感觉.同时,启发观者主动去找寻被习惯性思维忽视的潜在必然联系,马格利特的高明之处以及其创作风格的独特132安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正性正体现在这里.(二)替代组合在保持原图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使物体中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相似或不相似的形状所替换的一种异常组合形式.虽然物形之问结构不变,但逻辑上的张冠李戴却使图形产生了更深远的意义.马格利特运用独特的,奇怪的并置手法,将单纯的桌椅木腿放置在森林中成为粗粗的树干;或将铁铃铛化身为盛开在山崖边的危险花朵等H0]Ⅲ】1].就是这样一半真实与一半无意识梦境的组合成就了马格利特自由意识思考的画体内涵.(三)秩序错乱与比例异常在马格利特笔下的形象都蕴含着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其表现的物象具有了超常性.在马格利特作品中,以沉重而静止着称的岩石,却像云朵一般可以漂浮在空中,表现出向上或者向下的运动趋势.这里岩石的原本性质完全被打破了.马格利特采取改变对象尺度的方法,突破事物常规形象,创造出一种不协调的效果,意在挑战我们的思维定势.在《瑞斯勒之墓》中,一朵充塞了整个房间的玫瑰超越了其正常体积,导致其物体本质的改变,完全颠覆了人们平时的思考习惯I5.再如《内心视线》,居画幅之半的一张巨大绿叶, 居然有九只鸟儿怡然群栖于其脉纹之上.马格利特往往放大或者缩小物体的尺寸,体积比例额度异常导致实体意义的消失,形式上别具一格,给人始料不及的视觉效果,造成视觉冲击力.(四)时空重构在马格利特的眼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似乎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可以表现为无意识,马格利特所作的是将这种无意识视觉化.作品《窗》,既存在于室内的画中,又像存在于窗外的真实风景中.马格利特将”内在经验外化”,平面与立体的空间一同重叠并置在二维的画纸上.内外景色可以同时存在,出现一种复杂的视觉感受, 此时时间与空间失去意义.《迷路的骑士》中一个穿着传统装束的女骑士在树林中行走,树木和间隙的遮挡将马截成几段,树和马的前后空间产生错乱,让人分不清到底是马在树前,还是树在马前_5.马格利特将前后遮挡的关系用相反的面貌呈现出来,表现了前后空间的错位.这里现实与幻觉的矛盾空间充分显示了马格利特的超强想象力和对空间,时间,结构的驾驭能力.(五)图文解说的不一致语言文字的使用是马格利特绘画的又一特色.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马格利特的作品中,视觉符号和词语符号的并置是相互否定的,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像前文曾提到的《形象的背叛》,作品中一个”烟斗”的图像却对应于”这不是一个烟斗”的文字l】I1.这里文字没有辅助画面给观者提供更多信息,却是对画面内容的否定,文字与图像的相悖导致了观者的迷惑,引人深思.这幅画所表现的主题是:形象不能与实物相混淆.类似的还有在《梦的钥匙》中,鸡蛋下面标明的是”刺槐”,鞋标作”月亮”,玻璃杯被标作”风暴”,而锤子的下面则标的是“沙漠”.在马格利特看来,”名字”只是一种物体的符号,这些熟悉的”名字(符号)”反而会误导我们对事物本质的隐l生认识.(六)悬念马格利特的一些作品采用了悬念诡异的手法,留给观者的只是一些可供联想的线索,剩下的则让观者自己去探索,想象.悬念的设置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和想象力lz_”.如《神秘的游戏者》,《讲坏话狂》,《午夜婚礼》,《中世纪的恐慌》等.马格利特绘画风格被称之为精密,魔幻的超现实主义,其最大特点是精于以写实手法不断创造出谜一般既超越现实又超越梦境的逼真视觉幻像_6.,这有别于米罗,克利那种抽象的超现实.他用很多精简的造型和寂冷的画面风格,将很平凡的事物,赋予其新的面貌,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哲学认识论的探讨.他的作品有一种黑色幽默的特质,是思辨的,哲学的,魔幻的,其创作对西方现代绘画,尤其是对达利及年轻一代的波普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马格利特不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过着一种平淡,没有风格与变化的生活,但其作品中却体现了强烈的冲突性和分裂性.他分离事物间的传统关系,习惯怀疑已有的认识,重新置换组合以产生奇遇;他爱从日常事物中挖掘神秘离奇,向观画者的视觉预想和经验常规发出挑战,他的作品渗透着冷峻的思考.他的作品意在抨击社会的预定思想和感觉.我们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对审美和绘画的关注,同时,我们也窥视到一个哲学家的理智和对心灵的追求』2.与其他超现实主义大师不同,马格利特不醉第20卷第3期吴丹丹,等: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133心于技巧的追求]23.他认为思想观念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可以微妙地改变着日常现实,并最终改变我们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感受,至于风格和技巧,那些主要是为思想观念去服务的.在当今绘画越来越被边缘化的时代,人们在反思什么是绘画,什么是艺术,未来绘画与艺术的走向如何,而马格利特的哲学性绘画对我们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马格利特的绘画艺术无疑是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打开了一扇大门,拓宽了我们的思维空间和视觉空间,给我们的艺术带来新的灵感[5.作为一个经典范例,马格利特的绘画表现形式并未带给艺术创作者具体模式的制约,而是给我们的现代艺术以重要的价值坐标和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1]王清丽.超现实主义的文化意义[J].美术学,2006 (4):116.[2]易宇丹.马格利特与超现实主义[J].艺术教育, 2006(2):23?23.[3]王平军.”不是烟斗”的烟斗——马格利特绘画中的哲学悖理性[J].美与时代,2009(6):57-59.[4]祁芬芬.用反常理的逻辑表达潜在的真实——马格利特绘画作品分析[J].美术界,2007(9):58.[5]光同敏.马格利特绘画特色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9):38—39.[6]董静.浅谈”魔幻超现实”绘画的构思特征——以达利和马格利特为例[J].东京文学,2008(12):l0.11.[7]梅树冠.马格利特的世界[J].中外文化交流,2007(7):64-69.[8]林彩君.马格利特超现实绘画中的哲理与梦幻[J].广西师范大学:艺术探索,2006,20(1):78.80.[9]肖丽华.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世界[J].世界文化, 2007(11):17-18.[1O]张春秘,陈卓,贾辉.解读马格利特作品寻求图形创意灵感[J].电影评介,2009(1):85—86.[11]李向磊.艺术家马格利特作品中”图形”的启示[J]. 美术大观,2009(6):51—51.[12]刘缨长.解析马格利特绘画与图形创意之关联[J].装饰,2006(10):112.[13]周小兰,刘朴,王林.马格利特德尔沃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上接第65页)学校应与企业在顶岗实习方面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与协作,制定详尽的实习关键过程标准,包括实习项目,能力培养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当实习符合标准要求完成时,应当达到学校在实习前策划的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当在实习开始前制定关键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合格”情况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一旦在监视过程中发现有不合格现象,应立即按照已制定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采取补救和预防手段. 五,基于”持续改进”不断改进体系,保持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儿儿在体系运转过程中,总会有些过程不能满足策划的要求或设定的标准,负责质量控制体系的机构应当通过监视和测量过程发现问题,并通过制定纠正措施改正不足.在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后,还要制定预防措施,防止同类不合格的再次发生.即便体系的运作在多次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后,不再有不合格的现象出现,体系中的要求和标准也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变得不再具有充分性,适宜性或有效性.学校应将”持续改进”融人到日常体系管理中,不断地将社会,企业变化的需求反映到过程要求和课程标准上,使顶岗实习质量控制体系始终保持有效性和适宜性, 始终能够保证高质量的顶岗实习.基于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建立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将顶岗实习质量控制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避免了管理上的随意性,偶然性行为,能明显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管理效率和实习效果,在顶岗实习的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使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教育模式更顺畅更成功地开展,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参考文献:[1]赵金玉.学校实战2000版ISO9001标准[M].北京: 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10—20.[2]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3]刘宗道,刘金福,陈绍军.食品质量管理[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4]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4):33—35.[5]钟忻.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3):41_42.。

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图像修辞

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图像修辞

马格利特作品中的图像修辞作者:夏武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0期摘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从作品的整体设计即修辞设置来考察,作品的逻辑层面充满悖论,熟悉的事物被打乱重组,画面所展示的不再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之间、空间之间、时段之间的反常规体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图像修辞图与文历来相互补充,图像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语言文字具有表述准确的特点。

图像与文字作为不同的符号体系,在传播交流中具有相似的特性,适用于语言文字的修辞规律在艺术图像体系中同样有迹可循,如果把客观再现对象看作简单的平铺直叙,那么对图像符号材料进行一番加工,则更能使人获得一种具体而鲜明的印象,这一加工过程即是我们所说的修辞活动。

参照文学中句子的修辞,借助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建构起艺术创作中的图像修辞,进而窥探艺术创作形式语言组织的奥秘。

常用的句子修辞有十几种,我们不可能一一找到图像修辞的对应项,在此仅以典型修辞作为图像修辞的框架。

比利时著名艺术家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保持了形象日常特征清晰可辨的完整性,表现为对不同事物之间联系性更广泛的思考,其中引申出来的想象力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作品经常被引用为设计基础课程的经典案例。

相较于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尽管解构与重构的立体主义作品中也有部分图像修辞,如重复、夸张、比拟、象征,但在实际教学中,从传统具象到半抽象的跨度仍然很大,马格利特的作品虽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摹写,但其运用的传统造型手法仍属于具象范畴,从传统具象到现代具象的跨度显然缩小许多。

与另一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作品主题充满隐喻象征、关注内心潜意識不同,马格利特绘画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陌生化,从作品的整体设计即修辞设置来考察,作品的逻辑层面充满悖论,这是其作品的整体基调:熟悉的事物被打乱重组,画面所展示的不再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之间、空间之间、时段之间的反常规体验,怪诞、神秘、震惊,有着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象力。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利特的作品赏析

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利特的作品赏析

文学大视野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利特的作品赏析张艺雷内·马格利特(1898-1967),比利时人,超现实主义大师。

他那严峻的思想、哲学家的气质、奇诡神秘的画面、丰富多变的想象力,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这个最初由十八个人参加的文学运动在法国诞生后,就以其独特的思想与思维方式给法国文坛注入了生机。

它的影响波及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巴西、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随着超现实运动的蓬勃发展,在亚洲的日本也曾出现了超现实主义团体。

超现实主义不仅出现在诗歌、戏剧、电影、绘画等艺术领域,并且还渗透到当时许多西方人的思想行为之中,是西方文化艺术发展史上重要流派之一,是二十世纪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超现实主义”一词是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首创,他在谈到自己的“超现实主义戏剧”《蒂蕾西娅的乳房》时说:“当人想要模仿行走时,却创造了完全不像腿的车轮,这样,他便不知不觉地做了超现实主义的事情。

”这就告诉我们,人即使是模仿自然,也应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可一味刻板地照搬自然。

超现实主义不满足于对社会现实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他们在探求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的过程中,重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挖掘和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找到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

超现实主义脱胎于“达达派”,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又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人摆脱理性的、道德的、乃至心理上的束缚,获得人生完整意义上的自由。

可以说,超现实主义的鼎盛时期是1924年至1926年,即在其领袖人物布雷东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之间。

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意大利画家契里柯是个重要的领袖人物,他是超现实主义成员的偶像。

他指出:要使艺术作品永远不朽,就必须跳出正常人的境界,排除269贰零壹零年第贰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状态,在梦境和孩童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绘画。

马格利特深受他的思想影响,从1926年起,逐步打破对形式技巧的拘泥,追求超出绘画本身的奇特诗意,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作为自己高超的创作进行构图绘画。

《马格里特的苹果》(比)克拉斯菲尔普朗克 读后感

《马格里特的苹果》(比)克拉斯菲尔普朗克 读后感

《马格里特的苹果》(比)克拉斯菲尔普朗克(Klaas Verplancke)绘;佟画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马格里特的苹果》(比)克拉斯菲尔普朗克(Klaas Verplancke)绘;佟画 译读后感《马格里特的苹果》是一本以画作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讲述著名画家雷内·马格里特的生活和艺术成就的书籍。

克拉斯菲尔普朗克的细腻笔触和佟画的精准翻译,让这本书成为了一部极具价值的艺术作品。

书中描绘了马格里特一生的点点滴滴,从他的家庭背景、艺术追求,到他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地位。

书中引用了马格里特的原话:“我画的不是梦,而是现实。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观点,也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马格里特的作品《苹果的诱惑》,这幅画表现了一个被禁锢在玻璃瓶中的苹果,画面中充满了对现实与幻想、欲望与束缚的思考。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束缚,而艺术正是我们寻求精神自由的一种方式。

作者在书中对马格里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如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捕入狱,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引用了马格里特的话:“我在狱中明白了,人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也使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

读罢此书,我对马格里特的艺术生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又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书中还对马格里特的绘画技巧进行了剖析,如他的“置换法”和“错位法”,这些技巧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马格里特的苹果》这样的书籍,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我们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范文《马格里特的苹果》(比)克拉斯菲尔普朗克(Klaas Verplancke)绘;佟画 译读后感艺术,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表达,往往能折射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

矛盾空间——马格利特作品中视觉语言的一个面向

矛盾空间——马格利特作品中视觉语言的一个面向


关键词:马格利特 矛盾空间 视觉语言




I
马格利特作为20世纪比利时最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 视点的透视规律,采用一个平面、多个视点组织画面的空

家之一,把绘画视为一种“奇特的活动”他认为,绘画是 间。它通常利用改变透视与结构的合理性,在二维上表
一种唤起心灵现实的手段,"心灵喜欢未知的东西,喜欢 现三维立体形态,但在三维形态中又显现出不确定的视
1 -内与外的空间矛盾 马格利特喜欢把观者的视角作为创作的一部分,并由此创 作了一系列室内室外、舞台上下的作品”他利用"画中画”营造 画面空间,使人产生幻觉”他曾说:“我站在窗前,从房间往外 看,这张画表现的是完全被’画’自室内往外,与自户外向内两个 不同角度所挡住的风景,对一个观者而言,内外景色可以同时存 在着,就像这张画既存在于室内的画中,又像存在于窗外的真实 风景中,这便是我看世界的方式:将内外经验化。”③《人类的处 境》(图1)采用“画中画”的构图方式让观者产生一种空间上的错 觉与困惑”窗前的画架上放置的画正好与室外风景部分重合, 真实与幻觉、自然与绘画混为一体,难以分辨”如此看来,似外 实内,似内实外,物体彼此扰乱了内与外之分”观者只能通过想 象完成画板背后的“真实”风景”在与之相似的作品《夜幕降临》 中,画中的玻璃窗被打碎了,破碎的玻璃片堆在窗户下面,依旧 保持原来窗外风景的原貌,似乎窗外的风景被定格画在了玻璃 上,玻璃上的画与窗外的风景重叠在一起,玻璃画会碎掉,而窗 外的风景不会破碎”作品既给观者带来了矛盾的空间错觉,又 引发观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点透视表现画面空间的做法,尤其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开 绘画道路,尝试用绘画表现绘画之外的东西,揭露隐藏在
始利用多视点、多空间营造非常规的空间景象。透视法 词与物背后的本质,探索无意识的绘画创作”马格利特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色解读马格利特(1766-1828)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法国表现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以其超凡的艺术成就而闻名,其中满足了观众及专业人士对绘画结构的要求。

他的绘画不仅体现出理性的立体视角,还对他的作品投射出一种独特的创作特色,这使得马格利特的绘画成为法国画家当时所熟悉的艺术文化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理性与创作特点等方面对其绘画作品进行解读。

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与理性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是以物质主义为核心,他认为“物质是真实的,神的事物是虚幻的”,他的绘画哲学是以物质和实体为基础,并重点关注实际主义。

这种哲学观念强调了事物本身的存在,他认为只有展现事物本身,画面才能反映出真实的内容。

马格利特也强调理性,他相信经过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画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他相信,绘画只有经过理性的处理,才能展示出真正的美感。

因此,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是由理性的思维与严谨的技巧创作出来的,它们体现了由理性处理的绘画结构。

马格利特的创作特点马格利特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他对画家当时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艺术视觉表达和技巧手法上。

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恪守传统和实用的审美原则,并充分发挥画家个人想象力和艺术思想的创造力,将个性的色彩、形状、以及不同的质感和光线的表现结合在一起,以更纯粹的形式来完善画面的表现。

其技法也贴合当时的技术潮流,他特别重视构图的结构,坚持采用线条和镜头的视觉表现,并将其结合到画面上,从而使画面完整、有机地表达出来。

此外,他在明暗和色彩相结合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

他所使用的色彩组合方式源于西方启蒙时期的通用认识,他将传统的色彩组合规律中的“明暗”运用到他的画作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富于变化,显示出色彩的鲜明美感。

综上所述,马格利特的绘画哲学以物质主义作为核心,以理性的处理和技巧的运用为本,将创作特点运用到他的作品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展现出出色的技艺和极具魅力的美感。

勒内·马格利特的绘画语言结构

勒内·马格利特的绘画语言结构

勒内马格利特的绘画语言结构
叶勃凯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4()4
【摘要】勒内·马格利特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前卫的艺术创作理念,另辟蹊径地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超现实主义道路。

不同于《超现实主义宣言》宣扬的那般激进的革命精神,马格利特展现的是具有思辨意义的图像艺术。

他凭借精湛的写实技法,重新
审视物体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使他的作品极具神秘感和隐喻性。

马格利特以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的角度重构了客观世界的逻辑关系,使他的作品
充满谜一样的诗意。

他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构建客观事物,以便找寻其中的内在矛盾,为图像艺术开启了一扇新的哲学之窗。

【总页数】3页(P77-79)
【作者】叶勃凯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用蒙太奇作画的马格利特——马格利特绘画中诗性哲学思想的研究
2.从马格利
特人体绘画看人体绘画欣赏观念的转变3.论勒内·马格利特的奇幻艺术4.马格利特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研究5.契里柯形而上绘画对马格利特绘画风格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词语无声的工作

词语无声的工作

词语无声的工作作者:谭钶欣来源:《美与时代·下》2023年第12期摘要:现代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界,催生了语言学批评方法的产生。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后现代时期,符号、图像、声音与文字遂成为一批后现代学者的研究对象。

福柯与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的代表,分别在各自的著作中参与了讨论。

在《这不是一只烟斗》中,福柯通过《词语无声的工作》一章,分析了“图像”与“语言”这两种符号之间的古老对立,以及语言在马格里特的名画中对“再现”的否定,强调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分解能力。

而德里达则在《声音与现象》中,通过《保持沉默的声音》一章,一反传统语音中心主义对在场言说的确信,确立了“独白”的话语价值和其在主体内心的生产性,指出“独白”不是为了认知,而是与“指责、鼓励、做出决定或者懊悔”等内心活动相关。

聂鲁达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这首内心独白之诗具体展示了“沉默”的实践性与神秘性,是词语无声工作的例证。

关键词:后现代文论;语言学批评;这不是一只烟斗;声音与现象一、语言学批评方法概况本文关注的“语言学批评”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修辞和音韵研究,特指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界在现代语言学(主要是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构建出的一种全新的、跨学科式的文艺批评方法。

按照朱立元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说法,西方文艺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有两个明显的转向: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

20世纪20-30年代蔚为大观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是公认的语言论转向中的主要助推力量,并且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结构主义的影响还一直持续到50-60年代甚至是后现代时期。

自50年代起,一批后结构主义者展开了更抽象的符号分析,他们虽多少受到过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启发,但却不再对之顶礼膜拜,而是转身发起了反叛,正如高宣扬所言:“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始终都同符号和语言的批判有密切关系。

试论超现实主义神秘意象的隐喻功能——以马格利特作品为例

试论超现实主义神秘意象的隐喻功能——以马格利特作品为例

72美学2021/05在当代学界,关于“什么是隐喻”“隐喻是什么”一直是个热门话题。

对于隐喻一词的界定当代学界尚有许多说法,此处列举一种,并由此展开本文。

在当代隐喻研究中,“隐喻”一词的用法已有所不同,如今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1]2(a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

所谓“跨领域映射”,也有人称为“图式的转换”“概念的迁徙”与“范畴的让渡”[1]3(a transfer of a schema,a migration of concepts,an alienation of categories)。

据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所言的“转换”“迁徙”“让渡”来看,隐喻就是意义(宏观范畴)在“我”(认识主体或生命体验)、“与我有关的非我”的两种领域中的“投射转换”。

比如说马格利特画中最常出现的带高礼帽的西装男子①,有学者认为他自带一种匿名的隐喻,这些外观高度一致、冰冷麻木的形象隐喻了当时资本主义表面的自由和背后的如履薄冰。

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形象是马格利特自我的分身,他在认同自己身份的同时也不停地通过作品进行批判,并通过同一形象的并置寻求个人在群体及社会中的定位。

因而,人作为主体性的隐喻性存在也慢慢澄明了。

受自动主义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一直聚焦于无意识思想变化与普通思想流与经验流的规避,在这种情况下,隐喻作为一种符号语言,在文字语言的表意功能丧失时(不足以阐释一种现象或传达一种情感)起了替代的作用。

从宏观来看,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实现了关于人、社会、自然的思考,渗透在画作中的隐喻也随之被赋值,获得了相应的模式。

但是我们对超现实绘画隐喻功能所做的普遍性探讨是建立在对其绘画作品的特殊性个案分析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将以隐喻意象符号如何暗示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无法言说的内涵为目标,并通过勒内·马格利特的若干画作阐释其中的隐喻情况。

语言·形象·意境——版画艺术审美要素浅析

语言·形象·意境——版画艺术审美要素浅析

语言·形象·意境——版画艺术审美要素浅析近年来,版画艺术正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到版画的阵容之中。

究其原因,除了版画艺术所拥有的独特的优势外,它的审美要素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这种审美要素的构成却包含着很多独特的内容,下面就来浅析其主要的审美要素:首先是语言,语言是版画艺术审美要素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要素。

它可以让观者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呈现,让人们用更细微的方式感受到作品的审美意境。

版画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语句,它们使作品丰富多彩,让整个作品更加活泼生动地表达出艺术家对话题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是形象,形象是版画艺术最为具体的表现形式。

它从图像的角度出发,以分层、精炼和叠加的方式来表现一幅作品,使它更具有层次和内涵。

形象的版画有更好的可读性,观者可以更清楚地捕捉作品的内容,加深艺术家对话题的感受。

最后是意境,意境是版画艺术中最虚幻、最抽象的一种审美要素。

它是由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所决定的,让整个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灵性气息,让观者在感受版画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带来的情怀。

总结而言,语言、形象和意境是版画艺术审美要素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版画作品,为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想象,也为观者带来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要想作出一幅优秀的版画作品,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准确而全面地浅析语言、形象和意境审美要素,才能让版画作品更加出色、更具独特性。

版画艺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当今的生活,它的审美要素无疑是它发展的基础。

而语言、形象和意境,正是版画审美要素的核心部分,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幅优秀的版画作品,而深入浅析这三者的审美要素,正是艺术家获得最好的作品效果的关键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格里特质疑语言和形象之间的自然联系,从而再现了他曾用文字表述过的思想,“没有任何事物的名称同事物本身联系的紧密地不能为另一个更为合适它的名称所取代”。这种思考在马格里特的系列画《梦的钥匙》中表述得非常直接:在那里公文包下被标作“天空”,树叶下面标明的是“桌子”,小刀标作“鸟”,而花朵下面标的是“海绵”。与此同时,马格里特还创作了另一幅画《这不是一支烟斗》,画面上他画了一支非常精确的烟斗形象,却在旁边提了“这不是一支烟斗”的字样,形象本身非常写实逼真,字体亦是工整的手写体法文,并无一点可以怀疑、含糊的地方,两个相反的意思共存于同一幅画中,让观者感到异常神秘。马格里特在1966年又创作了此画的姊妹画《两个神秘物》,他将1926年的“旧作”保留在一个黑板画的位置,并被牢牢的固定在标记明星的空间里:有宽度、高度、深度,这是一座结实的牢房;同时,他在画面的左上方又置空画了一支烟斗,这个烟斗没有明显的方向坐标,它巨大的比例使方位变得模糊不清,它悬在画家上空,宛如一朵从画面深处飘来的烟雾。这些话所表现的主题是马格里特所致力探索的最具哲学意义、最高智慧难度的诸多主题之一。

在马格里特的绘画作品中,“语言”更多指意为文字语言。“形象”是“能引起人们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主要是指“物体的形状相貌”或“文学、艺术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生活图像”。
从哲学角度来看,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艺术观点无不折射出当时哲学思潮的光芒。柏格森认为,在艺术中,“现实幻想更加直接,更加率直;正因为艺术家最不重视利用自己的直觉,他才能够认识大量事物”。对超现实主义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经指出,真正的天才艺术作品“直接来自直觉,并以直觉为对象”,他强调“实利性”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真实意义的。许多超现实主义者也号召对人类的概念和认识进行革命性的改变,他们断言:“为此必须否定理性和传统逻辑,打破对事物的习惯认识,如美与丑、真与伪的‘荒谬’的区分,必须拒绝一切传统(‘在迸发反抗的时候,谁也不要祖宗’),必须消灭一切有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以及构成人类社会全部基础的习惯观念”。这些观点在马格里特的作品中便表现为无关联的或相背离的事物之间不合逻辑的结合,以此来表现我们平时常常不注意的语言习惯的混乱和粗略。 三
也就是说,一个名称并没有正确使用它的标准,除非有一种语境,否则便无意义。一个句子的含义与其说是有它所指的对象来决定,倒还不如说是有它的使用方法来决定,一个句子没有使用就没有含义,语言是有用法的,这些用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语言规则和词语之间的特殊关系,因此,“与对象一致或不一致”在不同的语言种含义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外教出版社,1996年.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 法福柯:《词与物》,转自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5 德叔本华:《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第2卷,p399―400,1844年.
马格里特力求运用逻辑来打破语言的专制,并揭露出我们语言中的混乱,在绘画实践中他不断探究怎样解决语言所产生的特殊逻辑混乱。于是他使用了某些不平常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这不是一支烟斗》中,画面上烟斗的形象有布料和颜料组成。而我们实际上的烟斗是由木料和金属组成的,“这不是一支烟斗”的题词又是由黑色线条(1966年版是用白色线条)组成的。语言和形象之间构成一种相似的关系,然而相似并不就是同一,相似的事物也不能互相替代,它们之间不是亲密无间、绝对一致的,而是有间的、有区别的。语言与形象有一种“游离”的关系,其间的相似更依赖于我们的心理构成和表现方式,而不是语言结构本身的逼真。
关键词:语言 形象 意象 语言独立性 语言相似性
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里特(rene margritte,1898―1967)诡谲奇异、诗意盎然的画面,给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哲学思辨的神秘,通过一种非理性的组合挑战观者的神觉和思维;通过相互矛盾的绘画陈述和词语陈述的组合创造“一种语言和再现之间关系的再现,一幅关于词语和形象之间距离的画面”。
于是,马格里特在《梦的钥匙》中形象和语言文字被武断的重新排列,因而它们不再在通常逻辑学方面相一致:一匹马的形象被题名是“门”,一只闹钟上被贴上了“风”的标签。一般来说,事物是在“树”、“鞋”之类的词语下分类的,同时也可以在它们的画像下面分类,这些题名越多,就越有可能把描述与被描述物弄混淆。
从另一种角度讲,由于语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以及语言自身结构所限,一个事物的名称并不能完全表明对象本身。正如约翰斯在关于绘画色彩的研究中所分析的那样,语言在描述对象时与对象本身村有差异。就像词语“黄色”在定名时仅用来指示“作为蓝色的补色”,“橙色”仅表示一种“黄色的暖色体系”,“黑色”也仅指“与白色相对的一种极端色”,等等。

综上所述,马格里特以真实的意象打破通常的语言和形象之间传统的逻辑关系,或者说用语言打破通常形象之间的方位关系。他的画具有相当浓厚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在其画面中,语言与形象本身的分离、交错、游离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抽象文字(或拼音)的局限,而真正的内涵则隐藏于画面本身的意象之中,画面不是平常人们所感觉到的一般视觉形象,而是心灵的视像,是“意象”。“心像”于是变形、错位、夸张------各种手法都会被合法化,画面可以如梦境那样荒诞,画不仅要看,更要用心去领悟和欣赏。
这种语言功能的不完善性表明了语言结构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不只是单纯的模仿和反映对象本身,而是一种象征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相对而言的。一个烟斗的图像,使我们联想起一个真正的烟斗,并诱使我们按照语言的习惯去说:“这是一只烟斗”。然而在马格里特看来,一个形象不能跟真正的事物相混淆,即语言和形象本身存在差异,因此,他就在一个烟斗的形象下面题上“这不是一只烟斗”。
在马格里特一篇关于绘画和语言表象系统的文章《语言和形象》中,论述了他在绘画中专注于“语言与形象”关系的基本观点:“一个事物可以暗示它后面还有其它事物”;“每个事物都趋向于使人认为在事物本身与其表象之间几乎没有关系”;“指代两个不相同事物的语言并没有表明是什么东西使这两个东西相互区别开来”。他认为,知道一种语言的名称不等于已经学会说它,就像知道扑克牌或棋子的名称并不等于会玩桥牌和象棋一样,语言结构本身和使用规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要结合具体语境区别对待。
浅谈马格里特绘画中“语言”和“形象”的关系
本文来源:论文 /
摘要:马格里特是20世纪比利时超现实画家的杰出代表,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他常将形象和语言往往矛盾的并置在同一幅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带有哲学思辨的神秘。研究马格里特绘画中语言和形象的关系,对理解他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进而了解超现实主义画派及整个西方现代艺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意图,文章以马格里特的绘画作品为例,主要从语言学、哲学以及语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似性等方面对其作品中语言和形象相背离的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马格里特艺术的精髓。
6 法勃勒东:《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
7 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笔记》,1963年.
中国论文网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