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上第二单元知识点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水母。

恒星:如太阳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一: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实验二: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光源和屏的位置不变时,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遮挡物与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实验三: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

物体影子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从不同侧面照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4.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一个物体的影子变长是在下午。

6.我们发现:物体影子的方向随太阳(方向)的变化而变化,影子总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

影子清晨长中午短黄昏长7.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变化:东、南、西一天中太阳高低的变化:低、高、低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8.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发出的光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图一看到光线通过3个小孔,在屏上留下一个光斑。

图二将第二张纸向右移动5厘米后,光斑出现在第二张纸上,而不是最后的屏上。

以上实验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9.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1)物体背面有影子如皮影戏。

(2)排队时如何站成一条直线(3)三点一线瞄准射击(4)日食、月食的形成。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4.空气的成分知识点: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约占1%。

2.氧气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常用来灭火。

4.氧气的作用:(1)供给呼吸:用于缺氧、低氧和无氧的环境。

(2)助燃剂(3)冶炼5.氮气的作用:(1)医疗手术(2)制氮肥、(3)保护食品6.二氧化碳的作用:(1)制作碳酸饮料(2)用作制冷剂(3)提高作物产量(4)作为灭火剂7.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实验一:实验材料:蜡烛、玻璃片、水槽、矿泉水瓶等实验方法:①将一支蜡烛黏在玻璃片上并放在水槽底部②向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③用一只矿泉水瓶罩在蜡烛上方现象:蜡烛慢慢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面上升了。

实验二:将燃烧的木条插入矿泉水瓶内,出现的现象是什么?现象:燃着的木条熄灭了说明剩余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如何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判断哪瓶是氧气,哪瓶是二氧化碳?把点燃的火柴(或者木条、纸条等)放进瓶子里,火柴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继续燃烧的是氧气。

5.燃烧与灭火1.燃点:某种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这种物质的燃点。

2.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燃点。

3.灭火的方法: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到该物质的燃点以下。

4.遇到火灾怎样逃生?(1)穿过浓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2)将身体贴近地面行走。

(3)披上湿被褥。

实验:右图所示,①用“纸锅”可以烧水吗?为什么?“纸锅”可以烧水。

“纸锅”中的水不断蒸发带走热量,“纸锅”始终达不到燃烧的温度。

②逃生方法推想:为什么逃生时要披湿被褥保护身体?浸湿的被褥可以带走热量,降低温度,防止被烧烫伤,保护我们的身体。

6让空气更清新1.让空气更清新的措施:(1)植树造林(2)低碳出行(3)道路洒水(4)治沙种草。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每课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光第一课《光和影》1.判断光源的两个特点:(自己发光)(正在发光)。

2.影子形成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光源和影子一定在物体的(两边)。

3.遮挡物离光源越近,离屏越远,物体影子(越大)。

遮挡物离光源越远,离屏越近,物体影子(越小)。

4.光源从不同方向照向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

光源从不同侧面照向物体,影子的(形状)不同。

5.举例:光源有(太阳)(点燃的蜡烛)(点亮的电灯),(月亮)不是光源。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1.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也随着变化。

影子长短变化是(长—短—长)中午影子(最短)。

影子方向变化是(西—偏北—东)。

2.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影子的(方向相同)(形状不同)。

3.阳光下,木棒长1米,测得木棒的影子长2米。

同时测得大树的影子长9米,问大树高(4.5)米。

在这一题中(影子的长度)是(物体实际高度)的2倍。

4.某同学观测阳光下木棒影子的长度,请你帮他把下面表格填写完整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公里每秒)。

2.影子总在(背光)的一侧。

3.书本29页图中实验,图一纸屏上(能)看到光斑,因为(小孔在一条直线上,光是直线传播的)。

图二纸屏上(不能)看到光斑,因为(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4.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

第四课《光的反射》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2.请举几个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反光镜)(潜望镜)(医生的额镜)(灯罩)3.画出潜望镜光的反射路线图4.当遇到强光时,眼睛的瞳孔就会(缩小);当光线较弱时,眼睛的瞳孔就会(放大)。

5.为什么教室的墙壁要涂成白色?(答: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光的反射,使教室里更明亮。

)第五课《光与热》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把光线会聚起来的原理工作的,(奥运会圣火火种)也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一课地球的表面1、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面积占(71%)。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2、世界五大地形特点。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3、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又称水成岩,是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4、变质岩:(大理石、板岩)在高温、高压等影响下发生变化形成的。

5、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地球内部充满着运动。

这些运动也使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地壳的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就是地震。

2、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

3、地震发生时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答:①岩层断裂、错动②公路毁坏③铁轨变形④山体滑坡、泥石流⑤房屋倒塌旧⑥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有:①形成火山岩小山②形成火山口湖③形成火山岛2、火山喷发的成因?答: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

地球内部充满着炙热的岩浆,这些岩浆不断的向上运移,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会顺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涌而出,从而形成火山。

3、火山喷发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答:坏处: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好处: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产生矿产资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第四课风的作用1、戈壁滩的形成: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

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0.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零和云
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2.深秋的早晨有时会看到零。

在高山上能看到云海
3.[实验名称]模拟零的形成
[实验目的]模拟雾的形成
[实验材料]烧杯、温水、冰块、子。

[实验步](1)在烧杯中倒入半杯不冒“白气”的温水。

(2)用锡子夹取一块冰块,接近烧杯口观察现象。

(3)把冰块移开,观察现象。

(4)重复上述步骤几次,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烧杯口,烧杯口有“白气”(“雾”)出现,把冰块移开“白气”会逐渐消失。

[实验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中。

离地面较近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4.云和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云与雾形成的相同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都会遇冷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不同点是云在高空,雾距地面较近。

露和霜1.秋季清晨,草叶上的小水滴是露。

冬天的草坪上有霜。

冬天的窗户玻璃上会出现“露”或“霜”
2.桶的外壁上的小水珠就是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露”
3.向冰块上撒盐,可以让温度更低。

4.桶的外壁会形成一层“霜”,这是由桶外壁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5.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C)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6.在温度降到0C以下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知识点一:物质的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不易改变,质量不变,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来改变其状态。

- 液体的特点是形状不固定,质量不变,可以流动。

- 气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知识点二:物质的变化包括溶解、蒸发和凝结- 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产生溶液。

-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一般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凝结是指气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一般需要散热才能发生。

知识点三: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约占78%。

- 氧气占空气的一小部分,约占21%。

- 空气的质量和重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空气有压强,压强随着海拔的提高而减小。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和用途-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臭、可溶解物质和能溶解许多物质等。

- 水的用途包括饮用、洗涤、种植、发电等。

知识点五: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不断转换和流动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四个主要过程。

- 蒸发是水从水体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 降水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体,落到地面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流到地表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是指渗入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库。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 环境保护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行为。

- 节约用水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浪费。

-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减少用水量,保护环境。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
点梳理
知识点1: 物体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了解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形式;
- 理解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性质发生了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
- 理解化学变化是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具有不可逆转性质。

知识点2: 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 掌握物质的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
- 掌握物质的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 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不同,是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导致的。

知识点3: 电的传导原理
- 理解物体中的电荷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力;
- 理解金属等导体中电子是自由移动的,可以传导电荷;
- 理解绝缘体中电子不能自由移动,不易传导电荷。

知识点4: 电的产生与电的应用
- 了解摩擦生电和接触生电是电的两种常见产生方式;
- 了解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形式;
- 了解电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电灯、电风扇、电热水器等。

以上是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一、词语辨析1.加、添、增:加:把两个数相加,表示增加,用+号添:向其中增加衣物,附加物品,表示加添,有时也可表示混合增:增加数量、多于原来的等,表示增加,用+号2.集、收、聚:集:把多个空气集中在一起,收集物品或者财物等,表示集合收:用容器盛收水,以及把杂乱、无序的东西整理和收集起来聚:多个物体聚合在一起,多指有组织,按规则归类3.得、定、获:得:通常用以表示取得某些结果或者感到满意定:表示使某事物固定在一定水平,或者做某事情确定获:获取某事物或者获得了某种成绩二、重点知识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某一个词语有不同的含义,也就是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词语常见于中文使用。

2.双关语:双关语是指在一个句子里并列使用两个或多个词语,以便于将普通的字眼、词语用来表达出一段话的另外一种含义。

3.成语:成语是指一个中文字的词语组成的固定的短句。

成语的意义和字本身的意义不一样,或通过比喻来指代一个情景、一种意义等。

4.习语:习语是指一种遵循特定的书写格式,发音的词语,它们无论从书写上还是发音上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循环使用的,这些习语可以表示一种思想、感情或比喻等。

三、重点练习1.选词填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收、加、聚、增)(1)诸葛亮曾经说:“快得像用箭射下溃敌,___及捉住<春秋>”收(2)甲乙两个数字相___,结果是十五。

加(3)我们看到很多散落在河边的石头___起一个堆。

聚(4)我的英语词汇___到了一百个左右。

增。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要点总结

第二单元
1、原子钟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

NISTF-1原子钟由170个部件组成,其中包括透镜、反射镜和激光器。

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工具是我国的日晷guǐ。

2、1656年,有摆的挂钟诞生于惠更斯的实验室内。

它是以伽利略发现的摆的摆动具有规律性这个原理为基础而发明的。

3、摆往返一次为摆动一次;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快慢与摆锤的质量无关。

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原理工作的。

4、人们利用某些物体相对稳定的运动规律,发明了各种钟表。

5、在同等条件下,水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水钟利用了这一原理来工作。

水钟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

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

6、1969年,第一块石英手表诞生。

原理是处于电路之中的石英晶体,能产生频率稳定的振动。

7、生物钟现象:东方欲晓,公鸡打鸣。

猪羊牛白天活动,而猫夜晚活跃。

牵牛花大约凌晨4时打开喇叭。

夜来香深夜飘香。

病人周期性发病。

8、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大。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时,人会生病、衰老甚至死亡。

科学认识生物钟,顺应生物钟,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有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 与镜面反射相比,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三、光的折射。

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比如将铅笔斜插入水中,看到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3.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能用来做放大镜。

五、眼睛的科学。

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2.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3.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桐乡市崇德小学班级学号姓名《光》第一课:光和影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4.物体影子的方向会随着光源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5.物体影子的长短会随着光源照射角度的改变而改变。

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光源斜射的程度越大,影子越长。

6.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7.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gui)。

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第四课:光的反射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如: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水艇的潜望镜、照明灯上的灯罩等。

第五课:光与热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3.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第六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1.太阳是一个巨大火球,外度温度约有6000摄氏度。

2.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4.阳光照射的角度与物体的吸热有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直射)比倾斜(斜射)吸热快。

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节能装置。

2.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3.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前要考虑:构造、材料、运用的原理、如何方便实用等。

第八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请家长监督孩子并确保孩子背会知识点。

谢谢您的合作!)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2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2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26.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2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3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3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照明灯上的灯罩;
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1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五、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

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