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复习提纲.pptx

合集下载

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资料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主体:公众B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质量:理智/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梁启超《舆论之子与舆论之母》,中国第一篇专门探讨舆论的文章。

2、约翰-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代表人物。

他将舆论与民主联系起来。

3、卢梭《社会契约论》受到洛克启发,西方近代系统研究舆论的第一人。

认为舆论分为“公意”和“众意”。

公意是人们最初结成共同体时候的协议、约定和意愿;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以公共利益作为基础。

4、1899年法国塔尔德的《舆论与公众》,人类历史上研究舆论学的首本专著。

5、1922年美国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标志着舆论学在西方开始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6、舆论的八大要素:判断某种意见成为舆论的标志。

A 主体:公众B 客体:人物事物现象问题观念等等C 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D 必要条件: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强烈程度;持续性影响E 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F 质量:理智 / 非理智7、舆论的存在形态按照表露的方式和程度划分:显舆论、潜舆论和行为舆论8、舆论的表现形态: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畸变形态的舆论——谣言(流言,rumor)。

9、影响舆论形成的宏观因素:公众总体、舆论环境、舆论场、舆论波。

10、舆论波主要有四种方式:中心辐射律;遍地涌动律;两点呼应律;多渠道互补律。

11、舆论形成的标志: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时间对客体产生影响(关键)12、舆论生成的模式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种种模式,归结起来可分为爆米花模式、风吹浪起模式、飘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

13、舆论的正功能主要体现为:诤言;社会褒扬;舆论监督。

14、舆论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浮言、假话、谬理和谣言。

15、测量水平实际上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有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以及定比测量。

16、舆论测量的功能社会评价功能、决策参考功能、社会示范与社会沟通功能以及学术促进功能17、人类三种历时的引导类型:传统引导型、内部引导型、他人引导型。

舆论学教程PPT第七章 舆论的传播周期及阶段

舆论学教程PPT第七章 舆论的传播周期及阶段

不同信息导入型网络舆论传播阶段
(二)传统媒体首发型舆论传播阶段模型
如图所示,事件的发展依然呈正态曲线分布,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解决期等几个阶段,传统媒体 依靠其专业优势,为网民省去了对事件真伪性的鉴别环节,可以跳过一个“是不是”的质疑阶段,网民关注 曲线的潜伏期消失,网络关注直接呈引爆趋势发展,随着传统大众媒体报道量的增多,网民的关注度也达到 了阈值,随着事件的解决或行政力量的介入,传统大众媒体对事件的关注接近于零,转移到新的热点事件上 去,网民的关注因搜索等方式的存在而进入长尾期。
第五个阶段是意见的互动与整合。此时的意见不再单纯是舆论领袖的意见,而是由舆论领袖的意见所聚 合的社会人群所持有的意见,这一阶段舆论互动的形式是争论与话语交锋。
第六个阶段是舆论的形成,即在舆论场中明显出现了一个大的“意见核”。“意见核”形成的基本特征 如下:(1)争取到了相当规模数量的社会成员的认同;(2)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见结构,没有出现反转舆情或者新的 事实元素的进入;(3)确立了有序的状态,意味着相对稳定的舆论基本形成。一旦这三个要素与特征具备,则说明舆 论场中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大“意见核”。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五)缓解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迫于网络民意的压力,政府力量或其他社会力量介入后,事件开 始得到解决,民众的好奇度、兴趣点和不满情绪开始转移,网络关注度开始消退。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六)长尾期
随着话题的兴趣衰减和新的兴趣点的出现,网民的关注度会下降,但由于网民的多元 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其对网络事件的关注一般不会终止。虽然事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 还会存在一个消弭期,这一时期通常比较漫长,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因此这一阶段又称为长 尾期。
一、六阶段划分及依据

舆论学ppt 1至2章

舆论学ppt 1至2章


舆论的强度与公众对于舆论客体的知晓状况相关。
强烈程度是测量舆论存在与否的量度之一。 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不仅要考虑某一舆论的数量, 同时也不能忽视舆论的强度,二者要兼顾。 在我国,代表公共利益的民意如何进入社会管理和政治 操作中?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都期望代表自身利益的舆 论能有效地影响公共管理决策。
第二章
舆论的要素
第一节 舆论的主体:公众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是自在的对于外部社会有一定的 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相近看 法的人群。 舆论公众群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两个标志): 一、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 二、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 三、当前存在舆论监督的主体缺失问题
第二节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 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
讨论:是否想要最大程度、强度地代表某个 群体,就一定得从这一群体中找到他们自身 利益的代表?

结论:总之,舆论的数量较大还只是基础,只有 通过某种方式把这种数量转化成潜在的力量,让 它具有影响社会决策的舆论强度,它才能够真正 地在社会利益的讨价还价过程中,把自己的力量 纳入、溶入到这种社会决策当中。


第九节

舆论的必要要素和非必要要素
舆论的七个必要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本 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和舆论 的功能表现。这七个要素缺一不可,少了一个即无法构成 舆论。 任何一种意见形式,只要同时具备以上七个要至少,便可 视为一种舆论。 任何一种舆论都可能存在外界对它的质量评判(正确与否、 理智与否、方向正确与否等等),但是这个要至少不妨碍 确认舆论本身的存在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主体:一般公民和新闻媒体。 对象:各级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 载体:公共论坛。 三、什么不是舆论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新闻专业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三要素:1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特点: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2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特点:问题的相关性社会成员的主体性3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特点:集合性表层性2 舆论定义(无):公众的意见或言论3 舆论角色与功能: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

舆论对任何人都没有强制性,不能代替行政权力机关的发号施令。

4 舆论的形成过程(无):问题发生,舆论领袖的发现,意见的发生,事实与意见信息的传播,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

5 突发性公共事危机件的形成机制:征兆期——爆发期——持续期——痊愈期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6 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舆论引导概念:是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把那些与己不同的舆论变成与己相同的舆论,使受众放弃不符合该传媒所主张的意见的意见,并进而引导受众的认识和行动。

靠“设置议程”来“引导”靠“沉默的螺旋”心理来“引导”甚至“控制”舆论监督概念: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

7 媒体怎么发挥舆论引导,监督:引导:1、争取主动,迅速收集信息2、及时汇报,加强沟通协调3、统一口径,规范新闻发布4、滚动发布,准确把握角度5、收集舆情,关注网络动态监督:一、把握好“角度”:例如:政府腐败、社会丑恶二、把握好“宽度”:例如:南京冠生园制假卖假三、把握好“温度”:例如:明星绯闻8 我国目前舆论监督遭遇哪些障碍:一、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党的有关舆论监督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抽象,缺乏操作性,另外也有不连贯不统一的问题。

二、舆论监督大多集中于乡以下基层机关、基层干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问题,涉及高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政治生活的甚少。

三、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中如何进一步把握事实和分寸的问题。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学概论详细复习重点

舆论: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其内涵是:①舆论是一种公众的意见;②这些意见涉及多数人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③表达这些意见的人们具有共同的兴趣或利益。

宣传:是一种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或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播实践活动。

诤言:实事求是地说出事实的真相,指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存在的错误,并为克服错误提出正确的建议,就是诤言。

浮言:是指脱离实际的意见和动听的套话,又称美丽的空话,在社会舆论中具有普遍性,大都来自于会议上、报刊宣传中那些粉饰太平的不实之词。

流言: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有关某种社会现实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传播的方式一般是口头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

民意:是人民对有关自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一致意见,体现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总和,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具有坚实的真理性。

它能够被民意检测的量度(60-70 %以上)所证实。

制造同意:就是利用宣传手段,制造种种假象表明大众赞同权力的统治与政策,诚心接受权势阶层的观点。

包括:突出报道;精英言论;意见“构造”;议程协商)话语权:广义而言,话语权是指公民在公共空间传播思想观点的自由。

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

权利:权力是指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能力。

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文化霸权: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

舆论一律:所谓舆论一律,是指整个社会只有当权者的声音,仅允许媒体对社会事务表达掌权者的观点,不准公开表达任何与权力话语对立的意见。

其危害有:扼杀理性;丧失经济;文化废弛;管理失衡。

爆米花模式:其产生的舆论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让人措手不及。

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风吹浪起模式:是舆论突发模式的一种。

在舆论凸显之前,社会没有任何议论,根本不存在相关意见。

第十讲 舆论学

第十讲 舆论学

第十讲舆论学一、舆论概念的历史和定义1、“公意”与“众意”:卢梭把舆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公意,一部分叫众意众意公意定义指原始的舆论—所有人的议论众意中多数人赞同的意见性质个别意志的总和高于“众意”、神圣不可侵犯,人人都要遵守出发点着眼于私人利益着眼于公共利益地位公意高于众意的集体意志,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危害“多数人的暴虐”2、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如果人数比例超过总体的三分之一这种意见才能说是舆论(因此网上的意见不能叫舆论)?3、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二、舆论的八要素1、舆论的主体:公众①舆论的主体是自在的(不是有组织的),对外部社会有一定的共同知觉,或者对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有着相近看法的人群。

②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两个标志:由相近或相同的认知而关联(有共同或相近的观点);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性(自愿参与,具有自主性)③各种社会团体、党派、企业、学校和政府机关的宣传部门、接待部门和公关部门,发布本单位关于方针政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组织信息,不是舆论④由法定社会组织成员形成的执行某种社会职能的群体,是对公众的模拟,称为“模拟公众”(一些单位或有组织的团体发出些意见信息来冒充舆论;官方观点不是舆论,除非这个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2、舆论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①舆论的客体是自然存在的公众讨论的话题,而且这个客体一般是有“争议”的②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公众对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表现出某些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3、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①信念:当受到外部信息的刺激时,人们常常不以观察和分析为基础,而作出接受(相信)或拒绝的反应。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资料

1、舆论:是群体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具有自身期望目标的社会意识的集合,舆论的期望目标往往扎根于群体自身的切身利益或兴趣之中。

舆论具有客观自在性。

2、舆论的共同点:(1)舆论不是官方的观点与意见。

(2)舆论是群体的行为,这种群体可以是集团、阶层、组织和地位相近的非组织群体。

(3)舆论所表达的意见都是针对某种事件、人物、现象和问题的,没有针对性的舆论是不存在的。

(4)舆论是通过自由表达和传播来实现的。

(5)舆论带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期望对于事态的发展给予一定影响。

3、舆论的不同表现形态:(1)根据舆论的强烈程度的不同,分为: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

(2)从舆论的表现形态方面,分为:讯息形态的舆论、观念形态的舆论、艺术形态的舆论和舆论的畸变形态。

(3)从舆论主体的行为方式角度,分为:社会传闻、会议讨论、理论争鸣、艺术鼓动和示威游行。

(4)从舆论传播是否以媒介为载体的标准,分为:媒介形态和现实形态。

4、饱和型舆论:是指舆论在某一点上和越过这一点后,外在信息的输入不再对舆论主体产生正向作用,而是引起主体的逆反心理。

5、舆论的现实形态:(1)议论;(2)艺术形态的舆论——民谣;(3)付诸行为的舆论——聚众;(4)舆论的畸变状态——流言;6、舆论的要素:外部要素:舆论的数量、质量、强度、持续性、功能性表达(对客体的影响)内部要素:舆论主体、客体、自身。

7、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

是舆论形成的标志,是意见量度标准。

8、舆论的质量:指舆论包括的信念、情绪、态度、意见中的理智成分与非理智成分的比,即舆论的理性程度的高低。

9、舆论强度:是指舆论主体诉诸一致的坚定程度,表现为一定人数坚持何种意见,其态度的明朗指向。

舆论强度两个公式:P • T/ U=K (常数)(1)S® U (2)P (社会结构性压力)T (公众的关注热烈程度)U (社会心理承受力)K (常数)S (公众的舆论强度)(1 )表示:U 与P 和T 的乘积,呈正比例管理。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资料

舆论学复习资料舆论学(复习用)第一章中西比较视野下舆论含义的历史演变第一节舆论概念在中国的形成概说一、”舆论”一词的由来二、中国古代舆论的表现形态三、中国封建社会舆论的局限性第二节舆论概念在西方的形成概说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出版了《public opinion 》一书,标志着舆论学的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章舆论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第一节西方舆论学研究思潮1、古希腊奴隶民主制的贡献民主制鼓励和保护思想自由及表达自由的权利。

普罗塔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里的”人”指的是一独立自主的个体,发现和肯定自主的个人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古希腊民主制的重要贡献。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意见”,而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公共的和客观的认识,知识使我们摆脱了私见的束缚,成为真正能行独立判断的主体,因此,人的本质及主体性在于理性(知识)而非感性(意见)。

2、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

超越个人与社会对立的办法是社会成员之间订立契约,即自己服从为自己制定的法律,这种法律不是出于个人意志而是集中体现各个人意志的公意,根本上是与个人的意志相一致。

3、近代英国思想家穆勒:1859年,穆勒出版《论自由》一书。

他总结了法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多数人的暴虐”。

他担心,对自由的威胁现在并不来自政府,而是社会上多数人不能容忍非传统的见解,他们对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投以怀疑的目光,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和整肃少数人。

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将柏拉图的思想引伸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的图象的基础”。

?《公共舆论季刊》现在成为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舆论学第一章 ppt课件

舆论学第一章  ppt课件

PPT课件
12
1.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集体意识中分 化出来
从物质生存条件来说,最初的原始社会环境是很艰险的,面对强大的 自然力,个体是无法独立生存的。(生存依赖于血族关系)
从经济形态上来看,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经济形 态,即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原始人尚无个人财产概念)
PPT课件
19
韩非认为,君臣、君民之间既相互利用,又根本对立,绝 无仁义可言,民不会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人臣也不会心 甘情愿地服侍君王。
为君之道务在“弃仁义”而“绝怜悯”,必须把全国人的 思想统一到法令上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 也”,不仅要领布法令,还要宣传法令,使妇孺皆知。
PPT课件
PPT课件
14
3.原始社会末期提供了前提
个体意识的发展(铁器出现,个体劳动解放)
集产社会的奔溃(土地分配)
利益分化(财富分化)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氏族社会的解体、人的个体意识的 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分化,为舆论发挥作用提供了某种可 能性。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阶级意识和个体意识产 生了,舆论的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舆论具有了鲜明的 阶级性和政治对抗色彩。
PPT课件
16
民本主义在春秋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和发展。 齐相管仲 “民心”重要性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PPT课件
17
民本主义舆论观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则是由儒家学派 来完成的。
孔子:“泛爱众”
孟子:“民贵君轻”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 之”“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PPT课件
21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学课件ppt

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促进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
舆论能够传播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认知水平 ,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舆论能够激发公众的共同情感和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舆论能够反映民意和监督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公正。
舆论的特征与功能
信息传递
舆论可以传递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事件真相和背景。
社会监督
舆论可以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公正和透明。
心理调适
舆论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舆论的互动与影响
舆论的互动 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媒体报道和信息
传播影响公众意见的形成和变化。
公众之间的互动:个体之间通过交流 、讨论等方式相互影响和作用。
3
舆论学还涉及对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舆论研究,如 政治舆论、经济舆论、文化舆论等。
舆论学的发展历程
01
舆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哲学家对公众意见的探讨。
02
19世纪中叶,随着大众传媒的兴 起和发展,舆论学开始逐渐形成
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进 步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舆论 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CHAPTER 05
舆论与社会发展
舆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01
舆论能够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激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推动
社会变革。
舆论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02
舆论通过传播和扩散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进
而影响社会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舆论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03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

《舆论学》统考复习资料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一、单选题。

1.(B)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A.《礼记》B.《尚书》C.《老子》D.《尧典》2.(A)叙写了尧选贤能的情况,是原始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记录。

A.《尧典》B.《尚书》C.《孟子》D.《道德经》3.(C)是《尚书》中另一篇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A.《尚书》B.《尧典》C.《洪范》D.《老子》4.原始社会中,作为人的个体意识尚未从(D)中分化出来。

A.个体意识B.群体意识C.公共意识D.集体意识二、多选题。

5.《尚书》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ABC)。

A.历史人物B.历史传学C.历史事件D.历史传学E.历史故事6.当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就会出现保守与激进思想的(A)。

A.二元尖锐对立B.三元尖锐对立C.四元尖锐对立D.多元尖锐对立7.民本主义舆论传统源于(B)。

A.东周B.西周C.商代D.夏朝8.西周的政治思想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老子C.周公旦D.庄子9.轻言主义的主要代表是(D)。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程朱理学D.法家学派10.(A)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A.商鞅B.李悝C.韩非D.李斯11.《管子牧民》的中心思想是(ABCD)。

A.政之所在B.在顺民心C.政之所废D.在逆民心E.民心向背三、填空题。

12.由于原始舆论赖以产生的条件呈现出(初级的)、(不完善的)特征,所以,原始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

13.主体意识的替代物——(巫术),实质指向人的(主题自我意识)。

14.政治大转变时期的到来,政治哲学思想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丰富的古典舆论思想也孕育其中。

15.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中出现舆论思想的“(民本)”与“(轻言)”的二元分野也就不难理解了。

16.周公总结了夏、商灭亡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敬天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齐相管仲首次提出了“(民心)”的重要。

17.民本主义舆论观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是由(儒家)学派来完成的。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pt课件

舆论学(第1章)舆论的定义及要素 ppt课件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第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作用于“意见气候”,在舆论形成
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诺曼认为,人们判断周围意见 分布状况(即意见气候)的主要信息源有两个,一是所在的 群体,二是大众传播媒介。在超出人们直接感知范围的议题 上,传播媒介的影响尤其强大。诺曼认为,在电视高度普及 的现代信息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认识产生影响,主 要通过媒介传播的一致性、累积性和普在性的特性。具体来 说就是:(1)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雷同、一致,容易 产生“共鸣效应”;(2)同类信息的传播在时间上持续累 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3)媒介传播的信息无所不 在,人们无法避免受其影响,无法通过其他渠道验证其真伪,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三道屏障都会失去抵御作用。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信息 社会中形成“意见气候”的主导因素。
大事件,流行的现象和观念,社会热点问题等,舆论客体不同程度地具 有争议性。在事物变化过程中被舆论主体所关注的事件和问题,通常以 公共事务为主。
私人事务、无关较大社会范围的、仅存在于小范围的家庭事务、小 型族群事务等,往往与舆论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但在现代舆论(即所谓 “公共舆论”)中这种类型并不占主体。与此同时,信息化社会,个人 的私人事务成为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PUBLIC OPINION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
▪ 中国当代学者较细致的界定
1、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有一定数量规模)、强烈程度和 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 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陈力丹)
PUBLIC OPINION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2021/2/24
第一节 民意与舆论
• 汉语中的“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周礼·考工记·舆人》中说, “舆人为车”,即舆人是为造车匠,又指与车有关的各色人等。后来, 舆人又指驾车的人,称“舆丁”或“差夫”,是差役中的一种,人数众 多。所谓“舆者,众也”。春秋末期,人分十等,舆人为第六等。《左 传·昭公七年》中说:“人有十等,……皂臣舆,舆臣隶……”杨伯峻注 引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仆臣台义》:“舆则众也,谓卫士无爵又无员 额者。”舆人因此取得与坐车官吏相对应的一般老百姓的广泛含义。 “众”字本身就有等级地位的色彩。商周时期一般将农业生产者称谓众, 后演化成与管对应的概念。我国学者徐向红指出,中文里关于舆论表示 群众言论这一说法,至少在周朝就大量出现了。先秦典籍中的舆论,主 要有“庶人之议”、“国人之议”和“舆人之议”这三种提法。
• 在中文中,舆论就是“舆人之论”的简称,一般指老百姓 的言论。这和public opinion所指称的“民意”(general will)基础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在现代社会,public opinion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民意表达,而又其特定的发生机 制,并可能成为强大的社会或政治力量,因此首先需要对 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 社会科学中关于“众”的概念有很多,“众”,可以是社会学家 库利所说的以家庭和儿童伙伴关系为代表的主机群体(primary group),也可以是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所揭示的无组织的乌合之众 (crowd),但舆论学研究更关心那些以某种公共事务为共同话题、 参与社会讨论过程的公众(the public)。
• 舆论学概论全套课件

2021/2/24
舆论学概论
2021/2/24
第一章 认识舆论

舆论学教程PPT第九章 传统舆论测量方法

舆论学教程PPT第九章 传统舆论测量方法
样(proportional to population size)。PPS抽样是指按概率比例抽样,属于概率抽样中的一种。在 多阶段抽样,尤其是二阶段抽样中,初级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概率取决于其初级抽样单位的规模大小: 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大,被抽中的机会就越大,初级抽样单位规模越小,被抽中的概率就越小。它是 将总体按一种标准划分出容量不等的、具有相同标志的单位在总体中不同比率分配的样本量进行的 抽样。 • 三是能够得到较高的有效回答率。因为访问员直接入户现场督促,并对每户合适的调查对象进行访 问,拒访率低。 • 四是对于不符合填答要求的答案,可以在访问当时予以纠正。 • 五是可由访问员控制跳答题或开放式问题的追问。
一、电话调查的发展历史
(一)出现与蛰伏期(1929—1940)
1876年电话出现后,刚一开始主要是作为上层人士联系的一种工具,并没有普及。随着一战结束, 电话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开始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美国的电话普及率得到很大提升。但那时还没有人 把电话作为一种调查工具。直到1929年美国民意调查的开创者盖普洛发现电话调查可以代替入户调查的 手段,因此进行了一个对比试验。用入户访问的方法进行一项广播收听率的调查,同时以电话访问作验证 。他发现入户访问与电话访问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电话开始成为一种调查手段被使用与推广开来。但电话 调查必须以电话普及率较高作为条件,因此当时的电话调查还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零 星使用。
第九章 传统舆论测量方法
本章学习要点
1.了解舆论调查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 2.掌握邮寄调查、入户调查、电话调查等调查手段的异同及 注意事项 3.能够组织焦点小组对某一舆情热点进行分析 4.熟练掌握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流程
目录
第一节 舆论调查发展历史 第二节 邮寄调查 第三节 入户调查 第四节 电话调查 第五节 焦点小组 第六节 内容分析

舆论学教程PPT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舆论学教程PPT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第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第二节 舆论的质量 第三节 舆论与网络民粹主义 第四节 舆论与网络民族主义
第一节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舆论的数量与规模
➢ 一、舆论的数量 ➢ 二、38.2%还是20%?
一、舆论的数量
陈力丹认为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围绕一个舆论客体产生的各种意见,如果处于 众说纷纭的境地,意见呈现几乎无限的多样性,那么这些意见不能视为“舆论”,因为不存关于这个客体 的舆论。舆论的数量是辨别舆论存在与否、存在程度的一个客观标准。小范围内的或较为简单的舆论客体, 围绕它产生的各种意见,无论是凭直觉还是调查结果,其多样性是有限的。通过随机访问一些人,凭直觉 得出“相当数量”“超过半数”“较多”或“很多”等模糊性的概念,可以表达关于某个舆论客体的某 种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如果客体本身十分复杂,关心的公众不仅人数多而且差异性强,各种意见通过碰撞 和磨合,往往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几种意见。这时,估量舆论的数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较为复杂、涉及面 广泛的客体的意见,需要凭借科学方法来估量舆论的数量。
第八章 舆论的数量与质量
本章学习要点
1.正确理解和把握舆论的数量与质量的概念及两者差异 2.把握网络民粹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阶段及对舆论生态的影响 3.正确看待网络民族主义现象及其舆论影响力 4.掌握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的异同 5.正确看待网络民粹主义与网络民族主义交织下的中国社会舆 论生态
目录
一是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 的最主要来源;
二是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民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三是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进行有效的 控制和操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具有德高望重、人际关系和谐、消息灵通、意见独到的特点。 公众舆论
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根据舆论各部分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 握 公众舆论环境。
刻板成见 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
评 两个方面。
意见的“质” 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忽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 ,
其诉求的强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 立 的前提。
二、基本理论
请举例简要回答什么是舆论?舆论的三要素有哪些?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 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
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影响力。
公共领域 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之间,有一个区别于政治和市场的空间,人们可对权力机构的政 策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评判,以维护公众利益。
而为了使公共领域发挥职能,必须有公共媒体。
1
书山有 路
拟态环境 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
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2
书山有 路
请举例简要回答舆论的稳定性及把握舆论状态的三类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 舆论的稳定性:对于公共管理而言,舆论就需要一种定力。
在公共管理中,既要听取民意,充分的考察民意,吸收民意当中好的、有效 的东西,但同时又要避免反馈过度。 传媒对舆论稳定性的影响:如果传媒不能正确地反映舆论,从而使舆论呈现不稳定的假象, 会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举例:SARS 期间传媒对舆论的反映。 指标:一是舆论分布状况,即不同意见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二是持有某一种意见的强度到 底多大;三是这种意见本身是否稳定。
如何对社会正在传播的谣言进行理性分析?如何辟谣? 1.分析来源:一个可信的来源(权威人士、权威机构、舆论领袖)传递的谣言,比一个不可 信的来源传递的谣言,可信度高。 2.分析意义: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客观的事实存在和相反的意见,来分析信息到底包含多 少真实成分。 3. 分析效应:分析谣言的传播是否会对社会、群体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
请举例简要回答网络时代议程设置的新特点有哪些? (一)议程设置的主体发生变化 1.受众成为发起议程设置的主体。(因为受众拥有自由、主动传播信息的条件。) 举例:“甘德怀事件”。 2. 受众成为把握网络议程发展方向的主体。(因为受众的反馈开始具备了即时性)
4
书山有路
举例:“中美空军对撞事件”。 3.受众通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形成议题,来确立自己在形成议题方面的主人地位。 举例:“孙志刚事件”;“赵薇服装风波” (二)议程设置具备共时性和历时性 网络可以在一天甚至更短时间内使某个议题的消息急剧增加,而且受众对该议题的关注, 很 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改变。 举例:大妈讹诈外国小伙。 (三)颠覆了传统议程设置三个过程 主要是网络言论的出现,“把关人”角色弱化甚至缺失,受众在网络上设置的议题存在许 多 不足和缺陷。 1. 从整体上看,议题多表现出更多的私人倾向,忽视了议题的社会性、公共性。 2. 容易造成议题的失真。 3. 容易形成网络暴力行为。 4. 容易造成舆论引导的困难。
舆论强度在西方和中国决策操作规则中的体现各有哪些? 西方:前提:20%的人热衷政治;80%的人属于沉默的大多数。
当 5%的人拥有一种强烈而明确的意见时,应在决策中充分注意到他们的意见; 当达到 10%的时候,应在决策中兼容这种意见; 当超过 15%的时候,就必须在决策中纳入他们的意见。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 要善于分析利益格局,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从而联合利益相关的同盟军, 壮 大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力量,去应对跟自己利益有严格冲突的对立集团。要知道如何实践 自己 的政治艺术。如何竞争,如何妥协,如何争取最广泛的同情等等。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有哪些?
3
书山有 路
1. 公众的交往环境 公众的社会交往广泛而深入,用语言、行为等接触方式而产生的互动,成为社会舆论形
成的第一个环节。 在公众交往中发生许多矛盾和不幸事件,引起人们无休止的议论,舆论成为公众交往的
必然结果。 舆论环境既基于公众交往,又促成交往的深入发展,舆论与社会交往始终纠缠在一起。
书山有路
一、基本概念
舆论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
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 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份。 舆论领袖
指在非正式组织内,其意见、主张能够影响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人物。 他们是靠自身的智慧、信息资源的权威和人格力量来影响他人的。
媒 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民意 指人民群众普遍的、共同的思想和意愿。。
舆论监督 指公众对各种公共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
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 这种监督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督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
2. 社会意识环境 舆论始终存活在各种意识中,构成整个社会意识的一种最活跃的因素。 舆论和意识形态在实际生活中是紧密联系的,成为意识环境中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是前
意识、浮动意识和表层意识。 3. 舆论场与公共领域
舆论都是在具体环境中产生的,起始于某一具体空间,这种微观环境称为舆论场。 舆论场的宏观含义则是指社会的公共领域,是同微观的舆论场相对的概念。公共领域是 公共生活领域和大众公开参与社会活动的场地,是一种社会场。 舆论场的开放与否,不仅关系到舆论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制约着舆论的正确 与 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