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工作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工作原理
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来改变其性状和功能的技术。
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取目标基因:确定想要改变的性状或功能,并找到与其相关的基因序列。
2. 获得DNA序列:获取包含目标基因的DNA序列,可以通
过从细胞中分离DNA或使用现有的DNA库等方法来获得。
3. 基因克隆:将目标基因的DNA序列插入到一个DNA载体(如质粒)中。
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可以在细胞中自
我复制。
4. DNA转化:将载有目标基因的质粒导入细胞中。
这可以通
过多种方法实现,例如化学处理、电穿孔或使用病毒载体等。
5. 基因整合:目标基因被细胞摄取后,可以将其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中。
这个过程中,目标基因会与宿主DNA进行互补配对,并与染色体连接成一条连续的DNA链。
6. 表达和转录:一旦目标基因被整合到细胞的染色体中,细胞可以开始利用这个基因来合成特定的蛋白质。
这个过程涉及到基因的转录(将DNA转录成RNA)和翻译(将RNA转化为
蛋白质)。
通过以上步骤,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的改造和定制,
从而赋予其新的性状和功能。
这项技术在农业、医学、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改良作物、生产药物和生物材料等。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来实现对其性状的调控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基因选择:从目标生物体中选择具有所需性状的基因。
2. 基因克隆:将目标基因从生物体中分离出来,通常通过
PCR等方法进行基因扩增。
3. 基因构建:将目标基因插入到载体DNA中,构建重组DNA。
载体可以是细菌、酵母或其他生物的染色体片段,一
般被称为质粒。
4. 基因转导:将重组DNA导入到宿主生物体中。
这通常使用
基因枪、电穿孔和细菌介导等技术来实现。
5. 检验与筛选:对转导后的宿主生物进行筛选,确认目标基因达到预期效果。
这可能需要对基因表达进行检测,例如通过PCR、基因表达测定等方法。
6. 基因表达:在宿主生物中,目标基因会被表达为蛋白质,进而影响其性状。
这可能需要使用特定的启动子、RBS和终止
子等元件来调控基因表达水平。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这些步骤来实现对基因组的改造,从而达到人为调控生物性状的目的。
这项技术在农业、医学和
生物工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改良植物品种、生产特定药物和生物材料等。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及应用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及应用1.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基因工程育种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来改良和改变其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
其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克隆:基因工程育种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基因克隆。
基因克隆是指将目标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并复制到另一个生物体中。
这样做可以将某种有益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表达具有该基因所编码的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功能分子。
2.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指通过针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的DNA序列修改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有CRISPR-Cas9和TALEN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精确地切割和修改DNA序列,以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特定改造。
3.遗传转化:遗传转化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并使其在细胞内正常表达的过程。
常用的遗传转化技术包括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和生物颗粒枪介导的基因转化等。
这些技术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引入到目标生物体,从而改变其性状。
4.基因表达调控:基因表达调控是指通过对目标基因的转录和转译过程进行调控,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常用的基因表达调控技术包括启动子工程、转录因子介导的调控和RNA干扰等。
这些技术能够使研究人员能够精确地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2. 基因工程育种的应用基因工程育种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作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
通过导入与抗虫、抗病、耐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逆境适应性。
例如,将Bt基因导入到作物中,可使其对昆虫害虫具有抗性,从而降低对农药的依赖。
2.畜禽养殖:基因工程育种也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中。
通过引入与生长速度、肌肉质量、抗病能力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例如,通过导入生长激素基因,可使畜禽生长速度加快,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3.医药研发:基因工程育种在医药研发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一个完整的基因克隆过程应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克隆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改造,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重组DNA分
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出含感兴趣基因的重组DNA转化细胞。
实现上述
过程需要一些重要的工具酶,如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连接酶等。
限制性
内切核酸酶是一类识别DNA特意序列的内切核酸酶。
①目的基因的获取:
外源基因又称目的基因,来源于几种途径:化学合成、酶促合成c DNA,制备的基因组DNA及PCR技术。
细菌质粒、噬菌体和一些病毒DNA
均可被改造成基因克隆的载体。
②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可作为基因载体的DNA分子有质粒DNA、噬菌体DNA和病毒DNA,它
们经适当改造后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或兼有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
③外源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连接方式有:黏性末端连接、平端连接和人工接头连接等。
④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外源DNA与载体在体外连接成重组DNA分子,需将其导入宿主细胞。
随受体细胞生长、增殖,重组DNA分子得以复制、扩增。
⑤重组体的筛选:
鉴定哪一菌落或嗜菌斑所含重组DNA分子确实带有目的基因,即可
得到目的基因的克隆,这一过程即为筛选或选择。
⑥克隆基因的表达:
在原核或真核表达体系中进行表达,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例题(单选):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分子克隆主要是指:
A.DNA的大量复制
B.DNA的大量剪切
C.RNA的大量复制
D.RNA的大量剪切
E.反转录酶。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简介知识分享
fragments
3. 1.25 U/ugDNA Bcl I
1. Bcl I 酶切纯化片段
4. Lamba DNA/Hind Ⅲ Marker
2. Lamba DNA/Hind Ⅲ Marker
图2. 基因组DNA Bcl I 酶切电泳
图3. 10~23kb DNA片段回收产物电泳
实验二、 家蝇卵黄蛋白基因组基因的克隆 和噬菌斑
可疑阳性克隆
噬菌斑原 位杂交
三次纯化
KW25 1
噬菌斑原 位杂交
阳性克隆
提取
目的DNA片段
Hind III
鉴定 XhoI
Southern Blot
λ-DNA
单酶切和 双酶切
亚克 隆
测序
序列分析
实验二结果 ➢2.1 特异性探针制备
制备了大小为768bp的地高辛标记的DNA片段特异性探 针,工作浓度为1:2000。
实验二结果 ➢2.3 mdYP基因组基因的克隆
获得了全长3991bp的基因组序列,包含1.7kb卵黄蛋白 基因组基因及其5’-调控区序列。
1 ACAGAATTTGCTATTTAGGTCTTATATTTCTCAGAGCAAAGAGCTGGGCTGCAGAGAGATTTATGACAACGCCGTTGTGTGGTGTATGTATATAGAAAGA 100 101 ATAGAAGAATTACTTTNCTTAGTTGTTTTTTAAATAATCCTGTCCAACAAATGTGTCCAATCCAATTCTTGTTTTATTGGTTTTATCCCTCCTTAATATT 200 201 AATCTTTTTGGTCTTATTGAATAATTATTGATTGTGGTGATTGCTGTCTCTACTTCGTTTGGTTTGGTTTGGTTGTCAGTTGCGAACGTTGGAAACAAAA 300 301 ATGAAAAACGTCCCAACGAAACGAATATGAAGGCCACAAAGGAATACCCGATAAAAAATAAACAGAAAGCAAAGACTCCGGGTACTCTGTTGTTTACGAA 400 401 TGAGACATGAGAGAATTGAACATCTTCACTAAAGAGCTCGGAATTAGTTACAAATTAAATTGAATTCGACGGTGCGGTGGCGACATGACAGACGGACGGGT 500 501 TGATGGATAGATAACGGCGTTGAGAGTGAATGTGTTGGCGTCTTGTCTCTATTGCAGGGTGATTCATATATTAGAAAATTTACAATGGAAAAGTGGTTAT 600 601 TTTAAATAAGAAATAATATATATATGATATATATGATGTTTGGGGAAAAAATATGAAAAGATTACACTCTTACCTCATTATCTTTACTAAAAAAGGTATT 700 701 TTATGTATAAAAGGCTTGCAAAGTCGAAGTCTATTCACAAAAGATTCGAAAACGGTAATAAATGATCCTTCAGCAAAATATTATTGGACAGTATTGGACA 800 801 ATTCAACGATAAAAAAGTCACATTAAAAAGTGCTTTAAAAATAATGGCGGTTGACTTTTTTGCAGTTTTTTTTTTATCTTACCCTTTATGTCTAAAACGG 900 901 ACATTTTCAAAGGAACCTTATTCTAAAAATCTCAAAATATATGGAAGAGGGGGTAACTTTCCTCCTCTATTTAGGTTACTTTCCGATGTAAATTTTCAAA 1000 1001 ACGCCATTACATTTGTCTTCTATTTTTAGCCCTACTTTCATAATCTACTAGATTATTTCAGTATTTTTTTGCACAGTGCAGGTGATGATATTGGATAATT 1100 1101 CTTATTGAGGAAAAAATTCCCCAGTAAGAATGGAGAATCGGGTTATGAAACAAGATTTTTTAATAATTTCATTAATTATTTATTTTTTGNTTCTATGATT 1200 1201 TTGTGTTTTTTTTTTTTTTTGAATATTATTTTGAAATAAAGTGAAATCGAAATCTTCTCCTTTTTAGGTTATTGATCTAAAATACAAGGCTATTGCCAAA 1300 1301 ATCATGTAATACAATATTTGCTGAAATAGGCCAAATCACTTCTCGCCCTCCGTTCTATTTTTGATGACAGTGAAGCATTATGCAAGCTTGTTTCAATTCT 1400 1401 CCCGCTTATCGTCACAACCTCTACAGATTTTGCAATTTACGTAAAGAAAAAGAAAAACGGCAAAATATTGAAAATGAAAATCAGCAAAAATCAAAAAAAT 1500 1501 TATCAGCAGTTCTCGCTGGACTCACCTGACGGTCTGATTAACTATTTTGCTGTGAAATGTTAAATTTATTTGATATAAATACCCCCAGTGGAAGCCAGTG 1600 1601 GAGGGTACATTTCACAAGTTAGAACATTCGGCTTAAGAAGTGCCCGTACGACTTTGGGAATTTTTGAAACTGACCGACAGAAGGATGAATCCATTGGGAG 1700 1701 TTTTGTGCTTTGTAGCCTTTGTGGCTGCCGGCGCCTTGGCCTCACAATCGCAGGACTACAGTCCAAAGCCAGCACATTGGCTGAAACCCACCGAATTGGA 1800 1801 GGCCACACCATCTTTGAATGAGCTCACCTTTGAGCAGCTGGAGAATATGCCATTGGAAAAGGGAGCCAAATTGATGCGTAAACTCTGTAAGTAGCCAGTC 1900 1901 AAGAATTTGGAAAAGACCTCCAATAATACAATTTCTCTCTTCTCTAGACCACCTGTCCCAAATCGACTACTCTGTGTCGCCCAACTTTGTGCCCAGTCCC 2000 2001 AGCAATGTCCCCGTCTACATTTTCAACAGCAAGGGTGAAAAAGAAACCTGCAACTTGAACAACTACGTCGACATTGCCAAGGAAAAGCCGAAATTTGGCG 2100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什么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什么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基因组的改造和调控的技术,它的原理主要包括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几个方面。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精准的编辑和调控,从而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改良和优化。
首先,基因工程的原理之一是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是指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来确定目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包括物理定位和遗传定位两种方式。
通过基因定位,科学家们可以准确地找到目标基因,并为后续的基因编辑和调控奠定基础。
其次,基因工程的原理还包括基因克隆。
基因克隆是指将目标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复制出来,并将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科学家们可以获取大量目标基因的复制体,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另外,基因工程的原理还涉及基因转移。
基因转移是指将目标基因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的过程,可以是同种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也可以是跨种生物体之间的基因转移。
通过基因转移,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组的改造和调控,从而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生物体。
最后,基因工程的原理还包括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调控机制来控制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时机,从而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精准调控。
通过基因表达调控,科学家们可以实现对生物体特定性状的增强或抑制,为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调控等几个方面。
通过这些原理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组的精准编辑和调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
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
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基因工程是一门现代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它通过改造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实现对生物体基因的精确操控和改良。
下面将对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应用。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因工程是指通过人为手段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以改变其性状和功能的技术。
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定位、基因克隆和基因传递。
1. 基因定位:基因定位是指确定感兴趣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常用的方法有FISH(荧光原位杂交)和PCR(聚合酶链反应)等。
2. 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复制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使其在目标生物体中表达。
常用的方法有限制酶切、连接酶切和DNA合成等。
3. 基因传递:基因传递是指将经过克隆的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并使其在目标生物体中稳定遗传。
常用的方法有基因枪、电穿孔和冷冻贮存等。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将分别介绍其主要应用领域。
1. 农业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和遗传改良。
通过导入特定基因,转基因作物可以获得抗病虫害、耐逆性或提高产量等特点,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医学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生物药物的生产。
通过基因诊断,可以准确检测遗传病的基因突变,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治疗提供依据。
基因治疗则通过修复或替代患者体内的异常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被用于生产重组蛋白和抗体等生物药物。
3. 工业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酶的生产和环境修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酶,用于工业生产和制药领域。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降解有机物污染物,用于环境修复和生物能源开发。
三、基因工程的伦理和安全问题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 胞中稳定和高效的表达。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目 的基因可以有很多种,如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 除草剂基因、人胰岛素基因和人干扰素基因等。因 此表达的产物各不相同。通过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就能实现目标。
二、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选择的关键是分析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按转基因的目的来选择:
基因工程的 最终目的
得到大量特 殊蛋白质
得到转基因动物 得到转基因植物
常用的受 体细胞
大肠杆菌 等微生物
受精卵 植物体细胞
导入的方法
Ca2+处理法 显微注射法 农杆菌转化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常选细菌 作受体细胞的原因:它 们繁殖力极强,生长速 度很快,短期内就会产 生大量后代,所以把目 的基因转入这些细菌, 就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 量的目的基因产物。
细菌的检测:
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形成菌落,检测菌落中 是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淘汰无表达产物的 菌落,保留有表达产物的进一步培养、研究。
无表达产物
无表达产物
有表达产物
无表达产物
多细胞生物的检测: 将每个受体细胞单独培养并诱导发育成完整个体, 检测这些个体是否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例:抗虫棉检测
用棉铃饲喂棉铃虫,如虫吃后不 出现中毒症状,说明未摄入目的基 因或摄入目的基因未表达。
例:下列有关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说法正确的是( C ) 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功能是切割各种DNA分子 B.基因工程中经常用到的酶只有DNA连接酶和限制性 核酸内切酶 C.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来 源的DNA重新组合的过程 D.具有粘性末端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切口处, 先形成磷酸二酯键,再形成氢键
基因工程原理
基因工程原理
基因工程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实现特定的生物表型改良或产生特定的有用产物。
其原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 基因克隆:通过利用DNA序列的一组特定酶和载体,将感
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提取出来,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的染色体上。
这样可以将某个有用基因转移到目标生物体中,并使其具备原生物体所不具备的特性。
2. 基因编辑:利用CRISPR-Cas9等工具,直接在生物体的基
因组中对特定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或修复。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纠正基因中的突变、删除不需要的片段或添加新的基因片段,从而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3. 基因调控: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细胞内的代谢途径。
这可以通过调节转录因子、使用RNA干扰技术、利用人工设计的启动子等方法来实现。
基
因调控的改变可以使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性状或产生特定的物质。
通过这些原理,基因工程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例如生产人类用药、改良农作物抗病性和提高产量、生产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原料等。
这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并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知识点
基因工程技术与应用知识点
1.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
基因克隆是指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物种中剪切并插入到另一个物种
的DNA中。
首先,需要获得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然后通过PCR扩增得到
足够多的目标基因的DNA片段。
接下来,将目标基因的DNA片段与质粒进
行连接,形成重组质粒。
最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其进行复
制和表达。
这样,目标基因就被克隆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转基因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细胞中,使其产生
新的功能或性状。
转基因主要通过两种方法实现:直接注射外源基因或利
用载体导入外源基因。
直接注射外源基因常用于转基因动物的制作,而利
用载体导入外源基因则常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制作。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
实现农作物的抗虫、抗病、抗逆性增强,以及工业酶的大规模生产等。
2.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农作物的抗虫、抗病和抗逆性提高
等方面。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表达抗虫蛋白,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也可以导入外源基因,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使其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
工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工业酶的生产,如乳酸菌发酵生产
乳酸。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如利用转基因酵母生
产乙醇。
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插入或删除生物体内的基因来改变其特性的技术。
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利用基因的特性,将特定的基因插入到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特性或改变原有的特性。
基因工程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分子是由若干条碱基链组成,每条碱基链由若干种碱基构成,碱基之间通过碱基对键来连接。
基因的插入和表达: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的基因插入到生物体内,使其产生新的特性或改变原有的特性。
这通常需要使用含有目标基因的质粒,并利用载体将其插入到生物体内。
插入后,基因可能会被表达,即转录成 RNA 并翻译成蛋白质。
遗传工程技术:遗传工程技术是指在基因工程实验中使用的一系列技术,包括 DNA 合成、PCR 技术、DNA 酶切割和修饰技术、基因转换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
帮助研究人员操纵基因,使其能够被插入到生物体内。
载体技术:载体技术是指利用载体将目标基因插入到生物体内的技术。
载体可以是质粒、噬菌体、病毒等,它们可以在生物体内复制并传播目标基因。
载体技术是基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将目标基因插入到特定的生物体内,并控制基因的表达。
染色体工程:染色体工程是指对生物体染色体的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或改变染色体的基因。
染色体工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并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染色体的基因组成。
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改变生物体的特性,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在分子水平上直接操作遗传物质,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以获得人们所需的新性状或新产品。
这一技术的核心是DNA重组技术,即将所需的目的基因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出来,经过必要的加工和处理后,与载体DNA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然后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通过筛选和鉴定,获得稳定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体克隆。
最后,通过对目的基因的表达和产物的纯化,获得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性状。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获得目的基因:这是基因工程的第一步,需要从供体生物的基因组中分离出所需的目的基因。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PCR扩增法、基因文库筛选法等。
构建重组DNA分子:将目的基因与载体DNA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载体通常是一种能够自主复制的DNA分子,如质粒、病毒等。
连接过程需要用到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等工具酶。
引入受体细胞: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常用的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感染等。
受体细胞可以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或细胞系等。
筛选与鉴定重组体克隆:通过选择性培养基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出含有重组DNA 分子的细胞克隆,并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包括PCR、测序、Southern杂交等。
目的基因的表达与产物纯化:在鉴定出正确的重组体克隆后,需要通过诱导表达或组成型表达等方式,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
然后通过对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获得所需的新产品或新性状。
总之,基因工程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直接改造遗传物质的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实现对其性状和功能的定向改造和优化。
这一技术在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原理
绪论第1节 基因概念与基因工程的诞生一、基因工程⒈概念:一般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在体外操纵、改造、重建细胞的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按人们的意志的定向变异。
⒉特点:基因工程能够打破种属的界限,在基因水平上改变生物遗传性,并通过工程化手段为人类提供有用的产品及服务。
3.理论上的三大发现:DNA遗传物质、DNA双螺旋、遗传密码破译。
4.技术上的三大发明:限制性内切酶、逆转录酶、载体。
T4连接酶。
第二节 基因的现代概念一、移动基因1.概念:在染色体基因组不同位置上移动的基因。
也称跳跃基因。
2.功能:异常基因功能现象的解释。
3.分类:(1)插入序列( insertion sequence,IS):原核生物中存在,长度2Kb以下。
共同结构特点:①分子末端具有一段反向重复序列;②插入位点两侧为同向重复序列;③转位酶的作用:a.催化转化因子(IS)从IR处切离,b.识别插入染色体的靶点。
(2)转位子(transposons):由几个基因组成的特定DNA片段,长度大于2Kb,其中含有一个抗菌素抗性基因,广泛存在于原核与真核生物。
二、断裂基因(split gene)--在真核生物核苷酸序列中插入有与氨基酸编码无关的DNA间隔区,使一个基因分隔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此种编码序列不连续的间断基因即断裂基因。
--内含子的一般特点:①不同断裂基因内含子数目差异极大;②不同来源内含子分子大小不同;③内含子长度超过外显子;④并非所有真核生物都有内含子。
--mRNA初级转录本的剪辑:真核细胞mRNA的5'剪辑点GU开始,3'剪辑点AG结尾,为保守序列。
根据生命活动的需要可变剪辑。
三、假基因(pseudogene)--概念:在核苷酸序列上与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不具功能活性的失活基因。
--根据假基因序列的特性不同分为:①重复假基因--此类假基因与亲本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染色体区段上串联重复而名。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基因技术改造生物体的方法,包括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基因进行精确修改和重组,以改变其特性和功能。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涉及到DNA的分离、修饰、转化、检测和表达等技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分离出的目的基因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修饰。
修饰包括剪切、连接和修复DNA序列,以生成所需的基因构建。
剪切是通过酶切将DNA分子切割成互补的片段,连接是使用连接酶将两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修复是通过DNA修复酶修复DNA序列上的缺失或错位。
修饰完成后,通过转化将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
转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法、电穿孔法和冷冻法等。
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利用质粒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质粒是小圆环DNA,可以在细胞中独立复制,并且可以携带外源基因。
通过质粒载体,基因可以进入宿主细胞并被细胞识别和利用。
转化后,需要对转化的细胞进行筛选和检测,以确认是否成功导入了目的基因。
筛选的方法依赖于已导入的目的基因和质粒载体的选择标记。
例如,如果质粒携带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筛选过程可以通过将细胞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进行。
检测包括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和测序确认等。
最后,导入的基因需要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出来。
在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需要使用相应的启动子、终止子和调控子等调控元件,以确保基因在合适的时间和条件下进行表达。
调控元件通常是与特定的组织类型和环境适应性相关的DNA序列。
通过启动子,目的基因可以在细胞内转录成RNA,然后通过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从而达到所需的功能或特性。
总之,基因工程通过基因的分离、修饰、转化、检测和表达等步骤,使得科学家能够精确地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和重组,以改变其特性和功能。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用于生物学研究、药物开发、农业改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2、形成重组DNA分子
限制性核酸 ①用一定的_________切割 内切酶 质粒,使其出现一个切 粘性末端 口,露出____________ 。 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②用_____________切割 含目的基因的DNA ,使其产生_____ 相同 的粘性末端 ____________。
切口 处, ③将切下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质粒的______ DNA连接酶 ,形成了一个重组 再加入适量___________ DNA分子(重组质粒)
农杆菌转化法
农杆菌是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农杆 菌中细胞中含有Ti质粒,其上有一段T-DNA,农杆菌通过 侵染植物伤口进入细胞后,可将T-DNA插入到植物染色体 中。人们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 杆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5、目的基因的表达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 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 检测 方法—— DNA分子杂交(DNA探针) (分子水平)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 方法—— 分子杂交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方法—— 抗原抗体杂交 个体水平 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A、DNA连接酶将黏性末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 C、目的基因须由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D、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性内切酶
2.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限制性内切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 B.重组质粒的形成在细胞内完成 C.质粒都可以作为运载体 D.蛋白质的结构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第一章
第二节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基因工程实验原理
基因工程实验原理
基因工程实验的原理是基于对生物体基因组的修改和重组,旨在增加或改变生物体的特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基因工程实验原理:
1. 基因克隆:该实验原理是将所需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剪切并插入到另一个生物体的染色体上,使目标基因能够在新宿主中表达。
2.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该实验原理是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标DNA,创建具有粘性末端的DNA片段。
然后,可以通过连接这些片段来构建重组DNA。
3. 反转录和cDNA合成:这个实验原理是利用逆转录酶将RNA转录成DNA,即cDNA(互补DNA),然后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中。
4. 基因敲入和敲除:该实验原理是通过CRISPR/Cas9系统或其他方法,有针对性地切割或改写目标基因,从而敲除或敲入特定的DNA片段。
5. 转基因技术:这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表达或增强特定的功能。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可以是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等手段。
这些实验原理是基因工程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改良农
作物、生产药物、开发生物燃料等领域。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仔细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
基因工程育种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修改和调控,实现对目标性状的改良和选择的方法。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基因工程育种的第一步是从有所需性状的物种中克隆相关基因,并将其导入到目标物种中。
这可以通过PCR、限制酶切剪、DNA连接等技术来实现。
随后,将克
隆的基因导入到目标物种的细胞或组织中,并利用基因转导技术使其能够表达出来。
2. 基因的编辑和修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
技术或TALEN技术,可以在目标物种的基因组中进行精确的
编辑和修饰。
这可以通过特定的核酸序列设计,引导特定的酶来切割和替换目标基因中的特定区域。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目标性状的修饰和改良。
3. 基因的调控:通过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可以实现对目标性状的选择和改良。
这可以通过插入外源调控元件,如启动子、增强子和抑制子等,来调控目标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此外,还可以利用RNA干扰技术来抑制或降低目标基因的表达,从
而实现对性状的调节。
4. 基因的传递和选择: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将编辑和修饰过的基因传递到后代中,实现对目标性状的选择和固定。
这可以通过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组选择和胚胎选择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将有利性状的基因固定在目标物种
的基因组中,并传递给后代,以实现性状的稳定遗传。
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基于对基因和基因表达的精确控制和调节,以及对遗传信息的编辑和修饰。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实现对目标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为农作物、养殖动物和微生物等的育种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进行基因改造的技术。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干预生物体的基因组,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从而达到改良生物体的目的。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基因的克隆、基因的修饰和基因的表达等方面。
首先,基因的克隆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基因的克隆是指将感兴趣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中分离出来,并通过体外复制技术进行扩增,得到大量的同一基因序列。
这样的基因序列可以用于后续的基因修饰和表达实验。
基因的克隆需要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标基因插入到适当的载体中,然后将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
其次,基因的修饰也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基因的修饰是指对目标基因进行特定的改变,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常见的基因修饰包括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突变等。
基因的修饰可以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来实现,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对基因进行修改,从而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最后,基因的表达也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基本原理之一。
基因的表达是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并使其在细胞内表达出目标蛋白。
基因的表达需要利用适当的启动子和终止子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从而实现目标基因的高效表达。
基因的表达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来实现,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使其表达出目标蛋白。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基因的克隆、基因的修饰和基因的表达等方面。
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可以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精确的改造,从而实现对生物体遗传特征的调控。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为农业、医学、生物制药等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有望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发展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原理内容提要1. 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操作、重组DNA技术,是P. Berg等于1972年创建的。
基因工程技术涉及的基本过程包括“切、连、转、选”。
该技术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2. 基因工程中使用多种工具酶,包括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 连接酶和其他一些参与DNA 合成与修饰的酶类。
3.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基因工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酶,属于水解酶类。
根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特点,被分为三大类。
n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酶,该类酶的分子量小,专一性强,切割的方式有平切和交错切,作用时需要Mg++作辅助因子,但不需要ATP和SAM。
第一个被分离的n类酶是Hi nd n。
4. 连接酶是一类用于核酸分子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有DNA 连接酶和RNA 连接酶之分。
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连接酶来自于原核生物,有两种类型的DNA 连接酶: E.coliDNA 连接酶和T4-DNA 连接酶。
基因工程中使用的主要是T4DNA 连接酶,它是从T4 噬菌体感染的 E.coli 中分离的一种单链多肽酶,既能进行粘性末端连接又能进行平末端连接。
5. 载体是能将分离或合成的基因导入细胞的DNA分子,有三种主要类型:质粒DNA、病毒DNA、科斯质粒,在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改造载体。
6. DNA 重组连接的方法大致分为四种: 粘性末端连接、平末端连接、同聚物接尾连接、接头连接法。
粘性末端连接法是最常用的DNA 连接方法,是指具有相同粘性末端的两个双链DNA 分子在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个杂合双链DNA 。
平末端连接是指在T4 DNA 连接酶的作用下,将两个具有平末端的双链DNA 分子连接成杂种DNA 分子。
同聚物加尾连接就是利用末端转移酶在载体及外源双链DNA 的3'端各加上一段寡聚核苷酸,制成人工粘性末端,外源DNA和载体DNA分子要分别加上不同的寡聚核苷酸,如dA(dG)和dT (dC),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成为重组的DNA。
这种方法可适用于任何来源的DNA片段,但方法较繁,需要入核酸外切酶、S1核酶、末端转移酶等协同作用。
将人工合成的或来源于现有质粒的一小段DNA分子(在这一小段DNA 分子上有某种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序列),加到载体或外源DNA 的分子上,然后通过酶切制造黏性末端的方法称为接头连接法。
7. 基因文库分为基因组文库、cDNA 文库等,是指在一种载体群体中,随机地收集着某一生物DNA 的各种克隆片段,理想地包含着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
8. DNA 重组分子在体外构建完成后,必须导入特定的受体细胞,使之无性繁殖并高效表达外源基因或直接改变其遗传性状,这个导入过程及操作统称为重组DNA 分子的转化。
目前常用的诱导感受态转化的方法是CaCl2 法(图3-20),此外也可以用基因枪等方法转化外源DNA。
9. 重组体筛选有遗传学方法、核酸杂交筛选法等。
10. 基因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目前在工业、农业和医疗中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并形成了一大批生物技术产业。
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或是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生命活动规律。
基因工程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是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它的创立和发展使生命科学产生了一次重大飞跃,证明并实现了基因的可操作性,使人类从简单地利用天然生物资源走向定向改造和创造具有新品质的生物资源的时代。
基因工程技术诞生至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最有生命力和最引人注目的前沿学科之一,基因工程也是当今新的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操作(gene manipulation), 重组DNA(recombinant DNA)技术,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1972年,P.. Berg等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将新的遗传信息插入SV40病毒DNA的生物化学方法:含有入噬菌体基因和E.coli 半乳糖操纵子的环状SV40DNA,标志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
SV40病毒是猿猴病毒,是一种直径为450丄的球形病毒,分子量为28X 106道尔顿。
SV40的DNA是环状双链结构,全长5243个碱基对,编码三个衣壳蛋白VP1 VP2、VP3和一个T抗原。
SV40DNAE有一个限制性内切酶 E.coR I的切点。
Berg等首先用化学方法构建了一个二聚体的环状SV40DNA图3-1)。
图3-1重组的SV40二聚体的构建(引自Berg et. al ,1972)当时所用的连接方法是同聚物谱尾法,重组体的鉴定主要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比较分子量大小。
当获得二聚体SV40DNA后Berg等就证明了环状DNA被内切酶切成线性DNA后能够重新环化,并且能够同另外的分子重组。
于是他们进行第二步的实验就是从入dvgal DNA中制备含有E.coli 的半乳糖操纵子DNA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重组连接,并获得成功。
Berg等的工作是人类第一次在体外给遗传物质动手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为此他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图3-2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引自Old & Primrose,1980)U 末增转移障d/TP 卓 dTTPOP 5*基因工程的操作可用图3-2表示:5 OP_| E.coli \连接观O dA外切asmdAdTOPS f3* HOdA卄PO5dA 3' OH—~—""rdA 3 OH它所涉及的过程可用“分(合成)、切、连、转、选、鉴”六个字表示。
分(合成):指DNA的制备,包括从生物体中分离或人工合成。
分离制备或合成制备DNA的方法都有很多种。
切:即在体外将DNA进行切割,使之片段化或线性化。
连:即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重新连接起来,构建重组DNA分子。
转:即将重组连接的DNA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重新送入或细胞中进行扩增和表达。
选:从转化的全群体中将所需要的目的克隆挑选出来;鉴:就是进行对筛选出来的重组体进行鉴定,因为有些重组体并非是所需要的,必需通过分析鉴定。
基因工程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分子水平上的操作和细胞水平上的表达。
遗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自然界中发生的遗传重组主要是靠有性生殖。
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使人们能够在试管里进行分子水平上的操作,构建在生物体内难以进行的重组,然后将重组的遗传物质引入相应的宿主细胞,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工作。
这实际上是进行无性繁殖,即克隆,所以基因工程通常有称为基因克隆。
第二节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外科医生给患者动手术需要手术刀,基因工程师们给DNA分子(基因)动手术需要分子手术刀,这就是工具酶。
基因工程中使用的工具酶很多,包括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和其他一些参与DNA合成与修饰的酶类,最重要的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基因工程上把那些具有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统称为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发现1952年Luria、Human在T偶数噬菌体、1953年weigle、Bertani在入噬菌体对大肠杆菌的感染实验中发现了细菌的限制和修饰现象。
正是对限制和修饰现象的深入研究,导致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发现。
噬菌体在某一特定细菌宿主中生长的能力,取决于它最终在其中繁殖的细菌是什么菌株。
例如,将A噬菌体从一株大肠杆菌转移到另外一株,其生长效率往往会削弱,对这两个菌株的滴定度可差好几个数量级。
第二个菌株释放的噬菌体能百分之百再感染同类菌株,但是若先将它们感染原来的宿主菌,再将释放的子代噬菌体重新感染第二个菌株时,感染率要大大下降。
此种现象即为宿主控制的限制作用(host —Controlled restriction)。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受感染的宿主细胞中,噬菌体生长的限制伴有噬菌体DNA的迅速降解,然而,用作繁殖噬菌体的感染宿主菌株并不导致类似的噬菌体DNA的降解。
如果某一细菌细胞具有一种能选择性降解来自侵染病毒(或其他来源)的核酸酶,那么,它必须能将这种外来DNA同它自己的DNA区分开来,之所以能够如此,乃是通过稍为宿主控制的修饰作用(host-controlled modification)。
因此,限制(restriction)作用是指细菌的限制性核酸酶对DNA的分解作用,限制一般是指对外源DNA侵入的限制。
修饰(modification)作用是指细菌的修饰酶对于DNA碱基结构改变的作用(如甲基化),经修饰酶作用后的DNA可免遭其自身所具有的限制酶的分解。
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科学家推测细菌中有限制-修饰系统(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 .R-M system)。
该系统中有作用于同一DNA的两种酶,即分解DNA的限制酶和改变DNA碱基结构使其免遭限制酶分解的修饰酶,而且,这两种酶作用于同一DNA的相同部位。
一般说来,不同种的细菌或不同种的细菌菌株具有不同的限制酶和修饰酶组成的限制- 修饰系统。
1968年,Meselson从E coli K 株中分离出了第一个限制酶EcoK,同年Linn和Aeber从E . coli B 株中分离到限制酶EcoB。
遗憾的是,由于EcoK和EcoB这两种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不够专一,在基因工程中意义不大。
1970年,Smith和Wilcox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到一种限制性酶,能够特异性地切割DNA,这个酶后来命名为Hind n,这是第一个分离到的n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由于这类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特异性很强,对于分离特定的DNA片段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和分类(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法,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属于水解酶类。
由于限制性酶的数量众多,而且越来越多,并且在同一种菌中发现几种酶。
为了避免混淆,1973年Smith和Nathans对内切酶的命名提出建议,1980年,Roberts对限制性酶的命名进行分类和系统化。
限制性酶采用三字母的命名原则,即属名+种名+株名的个一个首字母,再加上序号,将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要点列于表3-1。
表3-1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命名要点条目要点基本原则3-4个字母组成,方式是:属名+种名+株名+序号首字母取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且大写第二字母取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第三字母①取种名的第二个字母,小写;②若种名有词头,且已命名过内切酶,则取词头后的第一字母代替第四字母若有株名,株名则作为第四字母,是否大小写,根据原来的情况而定顺序号若在同一菌株中分离了几个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则按先后顺序冠以I、II、山,••…等如:EcoK: Escherichia coli _ K (大肠杆菌K株)(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分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特点,将它们分为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