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 40 年:不老传奇的启示 触 宝

合集下载

互联网40年大事记

互联网40年大事记

互联网40年大事记起源于1969年的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即将走过40年的历史。

在这40年间,互联网得到长足发展,但同时也经历过低迷。

以下为互联网40年大事记:1969年:9月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即阿帕网(Arpanet)。

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坦福研究所实现首次网络连接。

1970年:阿帕网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2年: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引入电子邮件功能,并选择@符号标记电子邮件地址。

1973年:阿帕网建立了首个全球节点,地点位于英格兰和挪威。

1974年: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TCP通讯协议,后演变为TCP/IP,1983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3年:域名系统(DNS)被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启用。

1988年:首个互联网蠕虫“莫里斯“(Morris)爆发,感染数千台计算机。

1989年: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即AOL)为Macintosh和Apple II两种型号的计算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网(WWW)诞生。

1993年: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同事开发了首款图形Web浏览器Mosaic。

1994年:安德森与Mosaic团队成立公司,开发首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

1995年:亚马逊网站开张营业。

1998年:谷歌成立。

1999年:Napster普及了音乐共享。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2年:全球网民数量超过5亿。

2004年:社交网站Facebook诞生。

2005年:视频网站YouTube诞生。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一、以太网标准的发展1982年12月IEEE802.3标准的出现,标志着以太网技术标准的起步,同时也标志着符合国际标准、具有高度互通性的以太网产品的面世。

IEEE802.3标准规定以太网是以10Mbps的速度运行,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简称为CSMA/MD)介质存取控制(简称为MAC)协议在共享介质上传输数据的技术。

不久以太网产品在局域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90年,为了提高网络带宽,一种能同时提供多条传输路径的以太网设备出现了,这就是以太网交换机,它标志着以太网从共享时代进入了交换时代。

以太网交换机是一个多端口网络设备,不仅将竞争信道的端口数减少到2个,还支持在几个端口同时传输数据,因此,它的出现,改变了共享式集线器多个端口共享10Mbps带宽的局面,显著地提高了网络的整体带宽。

1993年,全双工以太网的出现,又改变了以太网半双工的工作模式,不仅使以太网的传输速度又翻了一翻,彻底解决了多个端口的信道竞争。

1995年3月,IEEE802.3u规范的通过,标志着以100Mbps的速度运行的快速以太网时代的来临。

1998年6月,IEEE802.3z规范的通过,又使以太网进入到了高速网络的行列,运行速度达到了1000Mbps(即1Gbps)。

因此,我们已经可以听到高速以太网时代(或称为千兆位以太网时代)到来的脚步声,以快速以太网连接桌面,高速以太网连接核心的高速局域网的轮廓也已依稀可见了。

二、以太网速度的发展以太网从出现至今,仅仅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时间,其运行速度却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从10Mbps到100Mbps到了1000Mbps,乃至最近出现的10Gbps的以太网原型,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动的变革。

而以太网低廉的端口价格和优越的性能,使得以太网在不到20年的发展时间里,占据了整个局域网市场的85,左右,从而使得CSMA/MD协议在局域网协议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了局域网协议的事实标准,也使得以太网成了局域网的代名词。

以太网技术的前世今生

以太网技术的前世今生

以太网技术的前世今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太网就成为最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它"统治"着世界各地的局域网和企业骨干网,并且正在向城域网发起攻击。

随着万兆以太网标准的推出,以太网为征服广域网、存储和宽带领域中的新领地做好了准备。

根据IDC的统计,以太网的端口数约为所有网络端口数的85%。

而且以太网的这种优势仍然有继续保持下去的势头。

从10M、100M、千兆到万兆以太网,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在速率呈数量级增长的同时,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而不同应用领域各自的应用需求,又促进了在这些领域内以太网技术的个性化发展。

一、以太网的发展历程1973年Metcalfe博士在施乐实验室发明了以太网,并开始进行以太网拓朴的研究工作。

1976年施乐公司构建基于以太网的局域网络,并连接了超过100台PC。

1980年DEC、Intel和施乐联手发布10Mbps以太网标准提议。

1983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10BASE-5"粗缆"以太网标准,这是最早的以太网标准。

1986年IEEE 802.3工作组发布10BASE-2"细缆"以太网标准。

1991年加入了无屏蔽双绞线(UTP),传输速率是10Mbps,所以称为10BASE-T标准。

T 是双绞线的意思,它可运行在普通的电话双绞线上。

由于支持10BASE-T的集线器和交换机工作十分可靠,使得这种技术和10BASE-T标准得到了迅速推广。

这种标准支持在共享介质上的半双工传输。

并采用CSMA/CD协议来解决信息在共享介质上的冲突。

1995年,IEEE通过了802.3u标准,将以太网的带宽扩大为100Mbps。

对于无屏蔽双绞线的标准称为100BASE-T。

快速以太网(100Mbps以太网)除了继续支持在共享介质上的半双工通信外,还支持在两个通道上进行的双工通信。

双工通信进一步改善了以太网的传输性能。

另外,100Mbps以太网的网络设备的价格并不比10Mbps的设备贵多少。

PLC今天活得比以前更健康——PLC诞生40周年感言

PLC今天活得比以前更健康——PLC诞生40周年感言
际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下.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 开展推进:2007年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完垒按 照PLcopeⅡ国际组织规范的培训中心.经过考核
考试已有12^获得了具有国际认证资萌的IEC
&资产设备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可满 E小规模的单元控制、巾规模的K墟控制和大规模 的垒厂控制的各种要求。0它在&共的I程环境
拽国台湾地区的研华,蛆格和台达的PLC和PAC正 n形成比翼双1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基于
IEC

备包含TFFB的功能性。不论是日缟狂的FFB还
是可鲺悫的FFB,其算法的编程方式都是基j
61131—3的(见图1)。

IEC
6113'一3国际标准的犏程软件系统方面有了
长足的进步,已有数家&司开发T具有自主知识产
口的新型控村器.他明白要把这个剖新的i感变
为现实,自己B须很努力。否目q那就成了转瞬即
逝的火花。之后.他和他的团孰冲刺丁一年多. 辩于捌成了模块他的数字式控制器(M州uI“z)igital
Controller),开创了PLC的新纪元。随后.他以!
例t:2001年FF基金会发布丁|性功能块
(Rex|blc
制系统是基干DCS述是基于PLC.抑或是其他凳
世的吗?怎2从1968年算起呢?不错,PLC作为 一十可实i使用韵控制器实俸诞生干1969年.不
过.被誉为PLc之父的美国^pie rt Motiey曾经这
was
型)联目集成,将控制信息自企业计划管理.生
产执行信息羹成,着力干发展和建立统一的I
New
to
mom』
+哪}Ⅱc
I叭o}
。Mo
Do
而自
。}_三}i.“_,}一{}。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

2
高速以太网的实际应用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为 各种实际应用提供了可 能。以下是一些高速以
太网的实际应用
高速以太网的实际应用
云计算服务
云计算服务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请求。 高速以太网可以提供稳定的数据传输能
力,满足云计算服务的需求
远程医疗
在远程医疗中,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大量的 医疗数据。高速以太网可以提供高效、稳 定的数据传输能力,满足远程医疗的需求
-
1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2 高速以太网的实际应用
1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以太网作为局域网的标准,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多 年的发展,从最初的10Base-T到现在的100Base-T、 1000Base-T(千兆以太网),甚至更高速的以太网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10Base-T时代
高速以太网的实际应用
6
总的来说,高速以太 网的发展和应用为我 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
了极大的便利
7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 用的需求增长,高速以太网将 会继续发展,为我们提供更高 效、更稳定的数据传输服务
Hale Waihona Puke -演讲完毕 感谢聆听
汇报人:XXXX
100Base-T保留了以太网的帧结构和CSMA/CD,使 10Base-T和100Base-T站点间进行数据通信时不需要 进行转换。这意味着,只要设备支持,就可以直接接 入网络,无需进行复杂的配置
高速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千兆以太网时代
然而,随着数据量的进一步增长,100Mbps的带宽也变得捉襟见肘。于是,千兆以太网技 术应运而生。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最新的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 有效解决方案 千兆以太网技术继承了传统以太技术价格便宜的优势,同时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 、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此外,为了能够侦测到 64Bytes资料框的碰撞,Gigabit Ethernet所支持的距离更短。这意味着在短距离内,千 兆以太网可以提供更高的传输效率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
以太网是在70年代初期由Xerox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的。

1979年Xerox、Intel和DEC公司正式发布了DIX版本的以太网规范,1983年IEEE 802.3标准正式发布。

初期的以太网是基于同轴电缆的,到八十年代末期基于双绞线的以太网完成了标准化工作,即我们常说的10BASE-T。

随着市场的推动,以太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下面简单列一下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70年代初,以太网产生;
1929年,DEC、Intel、Xerox成立联盟,推出DIX以太网规范;
1980年,IEEE成立了802.3工作组;
1983年,第一个IEEE802.3标准通过并正式发布
通过80年代的应用,10Mb/s以太网基本发展成熟
1990年,基于双绞线介质的10BASE-T标准和IEEE 802.1D网桥标准发布90年代,LAN交换机出现,逐步淘汰共享式网桥
1992年,出现了100Mb/s快速以太网
通过100BASE-T标准(IEEE802.3u)
全双工以太网(IEEE97)
千兆以太网开始迅速发展(96)
1000Mb/s千兆以太网标准问世(IEEE802.3z/ab)
IEEE 802.1Q和802.1P标准出现(98)
10GE以太网工作组成立(IEEE802.3ae)。

广告四十年发展观后感

广告四十年发展观后感

广告四十年发展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跟你聊聊我看完广告四十年发展的感受哈。

这一路看下来,真的是太让人惊叹啦!刚开始那会,广告简单得很,就是在报纸上或者大喇叭里喊一喊,画面也没啥特别的,能传达个信息就不错啦。

可你瞧瞧现在,那广告做得,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各种高科技手段都用上了,什么 3D 特效、虚拟现实,让人感觉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而且以前的广告,总是千篇一律地说产品有多好。

现在可不一样喽,广告不仅仅是在卖东西,还会给你讲个小故事,传递一种情感或者价值观。

有时候看着看着,都忘了是在看广告,还以为是在看一部小电影呢。

还有啊,广告的传播渠道也变得超级多。

以前就那么几个电视台,几个报纸杂志。

现在呢,手机、电脑、平板,到处都是广告的身影。

社交媒体上的广告更是五花八门,一不小心就被吸引进去了。

这四十年,广告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感觉它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魅力。

我都有点期待未来的广告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啦!第二篇亲,我来和你唠唠我看广告四十年发展的感想哟!哇塞,这四十年的广告发展,那叫一个精彩!想当年,广告的形式特别单一,台词也没啥创意,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

可你再瞅瞅现在,那广告词写得,简直绝了,又押韵又有趣,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以前的广告明星也没几个,现在可不得了,各路大牌明星都来代言,那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广告的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有搞笑的、温馨的、酷炫的,啥样的都有,总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口味。

还有哦,广告不再只是针对大人了,小朋友的市场也不放过。

那些可爱的卡通形象,充满童趣的广告,让小朋友们看了就缠着爸爸妈妈要买。

这四十年,广告从简单粗暴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有内涵。

它不仅是在推销产品,更是在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不过有时候,广告太多也有点烦人,哈哈,但总的来说,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和有趣的东西。

不知道未来的四十年,广告又会变成啥样呢,真让人好奇!。

高科技公司的40年变迁

高科技公司的40年变迁

高科技公司的40年变迁作者:王勇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5年第11期过去40年,是以计算机与手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改变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引领世界的40年。

在此期间,孕育了微软、苹果、英特尔、甲骨文、思科、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索尼、三星、雅虎、谷歌、亚马逊、华为、阿里巴巴、腾迅、Facebook等一批杰出高科技公司,它们或以其产品,或以其服务,在不同时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像任何领域一样,高科技公司也在40年间经历了大浪淘沙的剧变。

计算机从硬件为王时代进入到软件为王时代,微软取代IBM的高科技王冠。

但到了手机时代,微软则无奈地看着昔日的对手苹果超越自己。

网络门户时代,雅虎风头出尽,但到了搜索与电子商务时代,雅虎无情地被谷歌、亚马逊与阿里巴巴淘汰。

曾几何时,雅虎是阿里巴巴的依附。

手机从黑白时代到彩色时代的剧变,使诺基亚领先于摩托罗拉、爱立信,成为世界手机的王者。

但到了智能时代,诺基亚则无情地被苹果、三星取代。

腾迅QQ改变了华人世界的沟通方式,但一直没有获得王者声誉。

微信的诞生,则使沟通方式又一次发生剧变,腾迅蜕变中国式科技巨无霸。

从硬件到软件的过渡——微软超越IBM一位日本电脑专家说过“电脑的历史,就是IBM的历史”。

从发明家霍尔瑞斯依靠穿孔制表机技术创办制表机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起,这家公司的基因里就附着了高科技的印记。

1911年被称为“托拉斯之父”的查尔斯·弗林特将制表机器公司与自己控制的国际时间记录公司和美国计算秤公司进行合并,创立了CTR——IBM的前身。

1924年,在老沃森的主导下,CTR更名为IBM。

老沃森对公司生产的计算制表机进行改进,大力赞助科研和发明专利,从1911年至1950年,公司共获得了2000多项专利。

这使得IBM公司掌握了绝对领先的工业发明与制造能力,在机械时代独占鳌头。

IBM生产的机器设备不断被大机构采用,市场份额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太网技术的进展与未来

以太网技术的进展与未来

以太网技术的进展与未来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

而以太网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的局域网技术,一直在推动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

本文将从以太网技术的起源入手,讲述其发展和现状,并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起源以太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计算机网络主要采用的是非常贵重的主机间连接装置,这些主机连接装置需要高级技术和极高的成本,因此,并没有广泛应用的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使计算机网络能够更加普及和实用。

1973年,美国Xerox公司的Robert Metcalfe提出了以太网技术,并将其命名为“以太(Ethernet)”,这就是以太网技术的起源。

以太网最初的速率只有2.94Mbps,采用细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成本高昂,但是由于它的共享式结构和数据包交换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以太网技术不断升级和优化,逐渐发展成为了支持高速数据交换的现代化网络技术。

二、发展1.速率的提高随着以太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普及,网络应用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因此,以太网的速率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2.94Mbps,发展到10Mbps,100Mbps,1Gbps,10Gbps,50Gbps,200Gbps等速率级别,无论是在传输速率还是吞吐量方面,以太网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2.传输介质的多样化在以太网的发展过程中,传输介质也经历了从细同轴电缆到双绞线、光纤的演变。

现在以太网技术主要基于双绞线和光纤的传输介质,这些介质具有传输速度快、信号传输质量好、支持长距离传输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网络应用的需求。

3.多种拓扑结构以太网的发展还注重拓扑结构的多样化,从原始的总线结构到环形、星型、树形等多种拓扑结构,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和应用要求。

4.协议的优化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相关的协议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比如:TCP/IP协议、ARP协议、DHCP协议等,这些协议可有效地解决了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

以太网发展新时期

以太网发展新时期

障碍二: 标准缺乏一致
在标准方面,虽然城域以太网论坛(MEF)制订了明确标准,但并没有被所有硬件厂商 和运营商所采用。目前实施的硬件其标准各不相同、功能不一:有的是复杂的第二层 服务互联,有的是简单的基于专线的点对点以太网。如果在采用不同技术的两家运营 商之间延伸以太网服务,硬件选择的多样性就会带来特性差异,而相应的是产品功能 上的差异会导致部署端到端服务并不能符合用户的心意。
标准
IEEE802.3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 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 环、FDDI和ARCNET。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千兆以太网 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 解决上述问题可选的预备方案: ● 利用额外光纤。 ● 采用基于铜线和专线的以太网。 ● 以太网交换机硬件成本不断降低。 ● 通过网桥连接其他第二层的交换式以太网服务。 ● 无线以太网。许多无线设备生产商现在为点对点 部署提供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等接口;利用 WiMAX及其他技术也有望能够带来多点部署及延长 传输距离等功能。 ● 实施一致的标准和核心交换功能。 ● 克服性能受到限制的问题。
障碍三:性能受到限制
除了上述覆盖范围、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之外,网络性能是我们最关注的焦点。大多数 以太网服务缺乏服务级别和流量优先级划分,所以它是一种“尽力服务”(best-effort service)。但不管怎样,如果使用冗余骨干网流量确保流量没有阻塞,还是能满足高可 用性的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不过,在一条或者多条核心网络通路出故障而导 致网络停止运行的情况下,也会引发流量阻塞。
以太网发展新时代
主讲人:叶海宾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价值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价值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价值以太网技术是一种局域网(LAN)数据传输协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最初,以太网技术是由Xerox公司的研究人员发明的,旨在解决公司内部数据传输的问题。

随着以太网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市场,它发生了不断的变革,从最初的10Mbps、100Mbps到现在的千兆以太网,再到10千兆以太网和40千兆以太网,以及最新的百千兆以太网。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太网技术开始逐渐被商业、政府机构和大学采用。

它的主要优点是低成本、易于部署和维护、高效、可靠和灵活性强,因此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电脑局域网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之一。

今天,以太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金融、交通等行业,还广泛地应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城市等领域。

以太网技术的应用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数据传输速度快、可扩展性强等方面,更在于它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更高效而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

以太网技术为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供了高速、安全和稳定的工具,例如,我们现在常用的云存储技术就依赖于以太网技术的高速传输数据和存储技术来实现。

同时,以太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和物联网的应用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工业自动化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就需要以太网技术来进行,而物联网互联的基础也是以太网技术。

以太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传输数字数据,同时还广泛应用于音频、视频和信号控制等多个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

高速以太网技术能够支持更高速的数据传输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而新的标准和协议也进一步完善了以太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

例如,虚拟局域网(VLAN)技术使得数据在局域网内更安全而且更容易管理,而质量服务(QoS)技术则保证了不同应用所需的带宽和网络连接质量。

总的来说,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说是IT领域的一个重大成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技术也将不断推陈出新,为各个行业的管理和生产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传输方式。

以太网技术的进化与发展

以太网技术的进化与发展

以太网技术的进化与发展以太网作为一种局域网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在不断进化和发展。

今天,以太网已经成为了现代通信网络的基础,而它的进化也同样影响了这些网络的性能和规模。

本文就以太网技术的进化与发展进行探讨。

1. 初代以太网最初的以太网协议发布于1976年,称为“以太网防碰撞协议”(Ethernet Collision Detect,简称Ethernet CD)。

这个协议使用基带频率传输数据,并且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先监听通道,确保通道空闲。

但是,由于即使在无数据时仍然需要发送空闲包,这种防碰撞方法的效率并不高。

此外,初代以太网每个传输周期中只能有一个传输活动,而且传输速率只有10Mbps,不足以满足今天的大规模网络需求。

然而,初代以太网的出现奠定了现代局域网技术的基础。

2. 发展至Gigabit Ethernet1995年,IEEE标准组织发布了以太网的第一个千兆位数据传输标准--Gigabit Ethernet。

由于它的速度是以前的100倍,同时也采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数据传输和流控制,因此在商业和科研环境中被广泛使用。

此外,Gigabit Ethernet还提供了多种优化特性,例如数据包过滤、优先排队和切片流技术,这使它能够为像VoIP和视频流这样的多媒体应用程序提供可靠的带宽。

3. 10 Gigabit Ethernet10 Gigabit Ethernet(10GbE)标准在2002年被IEEE发布。

这个标准在速度上又将以太网的速度提高到了10Gbps,这比上一代Gigabit Ethernet快了10倍。

同时,10GbE还为现代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提供了更快、更可靠和更实用的局域网服务。

在这一代网络技术中,10GbE采用了全局通道(CX4)和光纤通道技术(Fiber Channel),这使得10GbE成为了现代数据中心中不可或缺的网络技术之一。

4. 25、40、50和100 GbE在以太网技术发展的道路上,25、40、50和100 GbE都是很重要的一步。

以太网科技的新进展

以太网科技的新进展

以太网科技的新进展以太网科技是现今最常用的局域网和广域网通信协议之一。

无论您是在家里使用的路由器,还是在工作中使用的网络交换机,都可以看到以太网技术的身影。

虽然以太网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近年来,以太网技术的新进展依然让人惊叹。

首先,以太网技术在传输速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过去,以太网技术最初采用的是10Mbps的传输速度,高端的以太网技术也只能达到百兆甚至千兆的传输速度。

然而,自从2010年起,以太网技术开始研发40Gbps和100Gbps的传输速度。

这种高速的传输技术对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非常有用,如医疗、金融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相信在未来,以太网技术的速度还会更快,为人类带来更多的进步。

其次,以太网技术在数据中心方面的应用也有了重大进展。

在过去,大型数据中心通常使用光纤通讯、光纤通道或Infiniband等高端技术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然而,现在领先的数据中心正在采用以太网技术来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数据传输。

例如,在以太网技术的最新标准中,通过使用双机制技术,将网络分为两部分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带宽,确保高速数据中心的稳定性和规模性。

此外,以太网的数据中心应用还在努力开发更多的应用和服务,包括节能技术、虚拟化和云计算等等。

第三,以太网技术也在可靠性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在过去,由于以太网是属于共享介质网络,一旦出现故障就很难定位和修复。

然而,现在的以太网技术已经采用了多种技术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包括链路聚合、协议独立多路径和网络恢复等。

特别的,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将多个以太网接口(如网卡)组合成一个高速的连接,从而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可靠性;协议独立多路径技术将多个网络路径组合成一个集合,多个集合之间叠加,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最后,在未来,以太网技术也将为更多的物联网应用带来新的进展。

当前,随着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设备之间需要快速、安全地传输数据。

以太网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专门为物联网设计的双层以太网架构;新的通用协议架构,如Net4Things,将简化物联网应用的部署和管理;虚拟化以太网技术则可支持快速移动或临时部署的 IoT 设备。

《激荡四十年》读后感

《激荡四十年》读后感

《激荡四十年》读后感《激荡四十年》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作文600字这真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从细微之处来折射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国民经济缩小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从中我们能嗅到什么味道,也许每一个人透过味道都能想到不同的“山珍海味”,大水大鱼就是这本书的全部主题,风云激荡的十年。

这真是一本激动人心的书,从细微之处来折射中国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国民经济缩小了其实就是每一个企业的发展经历,从中我们能嗅到什么味道,也许每一个人透过味道都能想到不同的“山珍海味”,其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了。

做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我们能从中吸取到的养分,足够让我们对未来进行一些深度的思考。

近期在社交圈里刮起的一阵裁员风,其实也和整个大经济环境的寒冬息息相关。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结束了,透过新闻,我们可以常常看见大佬们的话语,下半场,产业互联网,ToB等等,在激荡四十年里作者用“不惑之年”来形容我们已经经历的2018,在互联网行业里最突出的案例可能就是共享单车摩拜管理层的提前上岸和ofo的退潮之后衰败的鲜明对比,一个疯狂烧钱一个疯狂创业的时代,正经历着这种转变,粗放式的发展之路,已经变的那么阵痛,精耕细作式的服务,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说,确实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在这种大趋势下,个人的存在意义似乎极其的渺小,我们对抗不了这种经济活动的转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要么浴火重生,要么彻底滚蛋。

当资本更多融入的第一,第二产业,信息化的变革带来的效益的提升,服务意识在客户的心里普遍会追求更多的精益,这不是一个增量的时代,而是一个存量的时代,更多垂直,个性化,精致的服务,会为你赢来更多的客户。

做为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我会更喜欢这样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的我会从各种牛鬼蛇神中脱颖而出,如果有一天,我说下半辈子我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把食物做好,利用好各种互联网的平台协同,做好一碗米粉,也许,这不再是梦想。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这个如今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神奇存在,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无数的创新和突破。

从最初的简单构想,到如今的高度复杂和普及,计算机网络走过了一段漫长而精彩的道路。

20 世纪 50 年代,计算机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那时的计算机还只是孤立的个体,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军事领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能让这些计算机相互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将会带来巨大的价值。

于是,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应运而生。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网络的形式非常简单。

比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ARPANET 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ARPANET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在军事领域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它使用分组交换技术,将数据分成一个个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这种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计算机网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各种网络技术不断涌现,其中以太网(Ethernet)成为了局域网(LAN)领域的主流技术。

以太网以其简单、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迅速在企业和学校等场所得到广泛应用。

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协议也逐渐成熟,如 TCP/IP 协议。

TCP/IP 协议的出现,为不同类型的网络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Internet)开始蓬勃发展。

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使用变得更加便捷和直观。

人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轻松访问各种网站,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开展商业活动。

这一时期,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网络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快的网络速度,从而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发展,如在线视频、音频流媒体等。

无线网络技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摆脱了网线的束缚,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

五年级作文:网络的发展史 _500字

五年级作文:网络的发展史 _500字

网络的发展史 _500字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介绍网络,认真听好了: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出现,体积竟有2幢楼这么大!40年前,美国五角大楼的“军事家”为了使得在假想的核战争爆发之后,还能够有效地进行通讯,便主持建立了阿帕纳网。

一开始只有四台计算机,但是它们通过若干通道互相进行连接,如果其中一条通道被破坏,其它的通道仍可使用。

这就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雏形。

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显然比对战争的热情高。

上世纪,70至80年代,这个为战争目的而开发的网络,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像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了。

1972年,神奇的电子邮件(e-mail)诞生了。

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出现。

1987年,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

钱白天教授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为“越过长城,通向世界”。

|1989年,出现了万维网(www)技术。

同年,用于战争的阿帕纳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式宣布关闭。

1992年,万维网正式开始应用,它标志着互联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

1994年3月,中国专线接入internet;2000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人数突破4亿;2010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突破四亿……再给你们猜几个歇后语吧:(1)兔子的尾巴(2)公鸡的尾巴(3)三月的桃花(4)早春的天气(5)天上的星星(6)上天的气球(7)没眼的笛子(8)聋子的耳朵(9)汽车的拖斗答案:(1)长不了(2)翘的高(3)红一时(4)变化大(5)数不清(6)飘飘然(7)吹不响(8)摆样子(9)老落后。

通信工作四十年的感悟

通信工作四十年的感悟

通信工作四十年的感悟作为一个从事通信工作四十年的老兵,我不禁感慨万分。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过去四十年,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感悟。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回想起四十年前,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的有线电话,通话质量差,而且通信范围有限。

如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好友进行语音和短信交流,距离不再是问题。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使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即时沟通,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捷高效。

通信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四十年前,电报和传真是主要的商务通信手段,信息传递缓慢且成本高昂。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企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快速高效地进行商务沟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电子商务的兴起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拓宽销售渠道,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通信技术的创新也为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四十年前,医生在远程诊断和治疗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

而现在,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远程监护等方式与病人进行交流,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的医疗服务。

这不仅解决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使得更多的病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通信技术的进步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四十年前,学生们主要通过课堂上的教学和书本进行知识的获取。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远程教学等方式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这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人们对于通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沉迷于虚拟世界也成为一些人的现实。

同时,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未来的40GbE技术优势分析

未来的40GbE技术优势分析

未来的40GbE技术优势分析据可靠消息40千兆以太网时代已经来临了。

而且该标准早已批准,产品已经陆续出现。

但是,目前40千兆以太网正面临问题,现在来看看40GbE技术的未来发展。

下面北京万任科技UniERM系列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就带大家一起看看40GBE技术的未来优势。

服务器虚拟化,存储引领趋势尽管存在这些挑战,40千兆网络依旧可以在拥有高密度虚拟化服务器的数据中心里大显神威。

想想那些安装了刀片服务器的电信服务供应商,或基于云的主机托管供应商。

这些机构使用诸如思科的UCS,在一台设备上运行数十台虚拟机。

“虚拟化是推动10千兆以太网络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驱动40千兆网络的核心,” 451集团的分析师Eric Hanselman说,“一旦开始进行更高密度的服务器虚拟化,你将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容量。

”事实上,突然登场的10千兆以太网服务器可能让某些数据中心网络感到不适应。

“所有下一代服务器都有内置支持10千兆以太网络的选项,” Hanselman说,“这改变了服务器定价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引入这些设备,现有的网络环境可能还没有做好准备。

他们可能会考虑在升级网络核心基础设施之前先不升级服务器。

”另一个趋势也促进了10千兆以太网向40千兆演化,存储区域网络已经可以最新的速度运行,无论是InfiniBand还是以太网光纤通道。

许多高性能计算设施已经采用InfiniBand,而且结果显著,改善了性能并提升计算能力。

此外,互联网托管服务提供商,如,已经让所有的InfiniBand后端用上了超低延迟网络。

随着存储厂商推出低延迟连接,期望在未来能够看到40千兆网的竞争。

一些数据中心也有可能直接略过40千兆以太网而直接跳级到100千兆网。

“我一直考虑明年在内部部署SAN,40千兆以太网是重要方面,但如果要我投资,我可能会直接考虑100千兆以太网,”某医疗记录管理公司的CIO Tony Maro表示。

机架顶上行设备的配置升级高速网络的方法之一便是所谓的顶级机架交换机,用它来汇聚机柜内的服务器,并和其他短距离机架顶端的交换机连接。

云计算蓝图读后感

云计算蓝图读后感

云计算蓝图读后感宽带资本的创始人兼董事长、“IT老兵”田溯宁昨天出现在RIM举办的移动互联峰会上,畅谈他想象的云计算蓝图。

虽年过四十,但田溯宁激情依旧。

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云计算是什么。

田溯宁打了个比方,他说,云计算就好比我们从农村自己打井取水,过渡到城市化后的自来水生活,原本各家都有自己的井,自己用的时候取水,但是不用的时间更多,属于设备闲置,但是自来水则不同,水都存在一个地方,需要的时候自己取就可以了。

(SAAS博士:水和电,都是物理资源,掌控物理资源的利益集团在销售这些资源。

软件是数字虚拟资源,可以复制N份而不消耗任何物理资源,非常环保。

现在,有云计算的人,非要控制这虚拟的资源,并号称帮助用户节约物理资源来制止虚拟资源的零成本复制方式传播。

所以,云计算完全不能和自来水、自来电比较,而应该是有线电视节目)田溯宁说,云计算在台湾被翻译成“云端计算”,这更好理解,在未来的云计算时代,人们都把计算和存储功能放在云端上,个人的使用终端越简单越好。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普通用户无需花钱购置昂贵的设备,这将给微软、英特尔等公司带来挑战;同时,云计算也使得中小企业乃至个人的创业门槛大大降低,很多创意和应用都可以放在云上存储,无需大量的硬件设备投入,这会让IBM、SAP等企业感到压力。

“未来云计算带来的蓝图我们可以尽情想象,无论如何想象都不过分。

”田溯宁说,他在美国听到一个基于云计算的创新故事:三个人从未谋面,彼此通过互联网认识并且合作在网上写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帮助节电,最后该软件被星巴克采用,应用在星巴克全球各地的店面,实实在在为星巴克节省电费支出。

(SAAS博士:有三个从未谋面的中国人,通过网络认识,共同写一个博客,这博客可以帮助中学生学习英语,全国的中学生都很受益,实实在在提高了成绩,请问田董事长,这是不是云计算?)田溯宁称,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发展都是在跟着美国,美国有雅虎,中国有新浪、搜狐,美国有谷歌,我们有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演进的标准
位于 山 景 城 的 计 算机 历 史博 物 馆 可 谓 是 “圣地” 。它不仅承载着硅谷 IT 界人士心目中的 创新的精神,也记录着信息技术领域一幕幕重 大事件。在这个内容丰富的博 物馆里, 《中国科 学报》 记者与梅特卡夫 等人一道参观了以太网 展区。 是为了更好地前瞻未来。 ” 在斯 “回顾历史, 《中国 坦福大学任教的未来学家保罗 · 萨夫 告诉 科学报》 记者, 以太网 的历史表明拥有一个好标 准至关重要。 数字 设备 1980 年 , 在 梅 特 卡夫 的 努 力 下 , 公司、 英特尔 公司 和施乐公司联合 研 发了 10M 以 太网 规范,以 此为 基础形成的 IEEE802.3 以 太网标准在 1985 年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5 月 30 日 , 美 国 电 气 和 电 子 工 程 师协 会 (IEEE) 还特意为以太网 40 周年举行了庆祝会, 以纪念该标准使世界发生的改变。 萨夫认为,坏的 标准会对技术创新形成桎 梏,而好的标准则可 以为下一步的创新提供平 台。它们可以自我演化、 发展, 并拓展出前所未 以太网的历史是 有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 说,

富有的秘诀
·梅 特 卡夫 还 是 哈 佛 1973 年, 27 岁 的鲍勃 大学的博士生。此前,他提交的毕业论文因为 “理论不足” 而被打回。 梅特卡夫对此非常生气, 他决定先接受施乐公司帕洛阿托研究中心提供 的职位, 暂缓毕业。 在 这 里 , 他 接 触 到 了 ALOHA 网 络 。 ALOHA 是 1968 年 美 国 夏威夷 大 学 一 项研究 计划的名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计算机 通信网。它可以使分散在夏威夷各岛的多个用 户通过无线电信道来使用中心计算机,从而实 受 ALOHA 启发, 梅 现一点到多点的数据通信。 特卡夫产生了以太网的构想,可以使电脑在短 距离间互相联通。 他在大卫 · 博格斯等人的帮助 下实现了这一想法, 并由此获得了博士学位。 ALOHA 的发 明 人 诺姆· 阿 布 兰姆森 也出 有趣的是, 他不记得 现在了以太网创新峰会上。 自己曾经邀请过梅特卡夫前往夏威夷。而梅特 卡夫本人则对此记忆犹新, 并深表感谢。 梅特卡夫一生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 1979 年 , 他 离 开了 帕洛 阿 托研究 中心, 成立 了 3COM 公司 , 将 以 太 网产 业 化 。 之 后 ,他 从 现 在则 3COM 退休 , 成 为了一 名 风险 投 资者, 是 美 国得 克萨斯 州 立 大 学 奥斯汀 分 校 的 创 新 总监。 Network Test 实 验 室 总 裁大 卫·纽曼 告 诉 记者一则轶事。 在移居得州之前, 《中国科学报》 梅特卡夫住 在波士顿 一 幢六 层 的 联排 别 墅里。 “我 他的学生前来拜访时十分羡慕,向他表示: 也要努力工作, 并发明一个很 ‘酷’ 的东西, 好住 这样的房子。 ” 幽默的梅特卡夫告诉他: “你搞错 不是因为我发明 了, 我之所以能住这样的房子, 了以太网,而是因为我知道贩卖与以太网相关
无法重现的历史
贝尔实验 室、 施乐帕洛阿 托研究 中心、 IBM 宽松的环境, 充足 的研究 沃森实验室……自由 、 经费,让这些企业研究机构在上世纪中 后期计 算机技术的拓荒时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并产 生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 作为前帕洛阿托研究中心负责人, 比 这样的实验室今天已不 可能存 尔 · 斯宾塞认为,
坏的标准会对技 术创新形成桎梏, 而 好的标准则可以为下 一步的创新提供平 台。它们可以自我演 化、 发展, 并拓展出前 所未有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 说,以太网的历史是 一个关于创新的故 事,也是一个不断演 进的标准的故事。
以太网之父鲍勃 · 梅特卡夫于 1973 年绘制的以太网草图。
计红梅摄
的产品。” 时至今日, 梅特卡夫 依然认为, 创新 过程中 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 知识转化为金钱。
公司
源于 曙光之所以选择大数据 , “落地” 工具 为客户提供 曙光云计算的战略。 、 在云计 算 领域 , 曙光 是 当之无 针对行业 大数据的难题, 曙光公司通 过 “行业云” 愧 的佼佼 者。 曙光 总裁历军透露, “中国 物联网 云计算中心” 的 积累, 为 下 一 步 的行业 数 哈尔滨等地开通 的云计算中心, 曙 据挖掘作好了前期准备。 如算上今年在新疆、 硬件是曙光坚实的基础。 同时, 光的城市云计算中心约达 10 个。不管是自己的云计算 “未来的公司产品线, 曙光均列第一。 必 中心, 还是行业云, 在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或信息系统供应商的转型中, 我们发现数 我们从人数和 “但云计算业务运行了一 段时间之 后, 须要增加软件的投入。 在过去的几年里面, 据越来越多、 成本越耗费越大。 ” 历军表示。 曙光曾尝试 投入上, 都超过了硬件的开发团队。” 历军表示。 改进装备, 将每个比特的成本降到最低, 但云计算成本 经过十多 年在高性能 、云计 算和 存储领域的 精耕 气象 气候、 政府 、 医疗和 交 的下降速度仍抵不过数据的增长。 细作 , 曙光已经在国防军工、 仅仅健康档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一线的大型城市, 通等 行业推出了一系列成 熟的解决方 案, 同时 积累了 案的数据, 一年就有 5PB 之多。一个智慧城市的数据, 应对不同规模、 不同类型数据处理的创新技术。 一个季度就是 200PB 之多。 可以预见 的思路是, 曙光通 过一个具 有国际 化品 这些 在过去多得都无法想象的 数据, 该如何处理? 质的 硬件平台, 如高性能计算机、 服务器、 存储, 在 上面 就是要把 这些数据变 得井 实现不同大类的产品。 “我想业界所 有人都有共识, 承载不同的软件系统, 历军指出。 加上高 性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 井有条, 从中去寻找金矿。” “通过 高品质的刀片, 传 “这个数据分析与挖掘,绝不是 传统 厂商的 事, 就是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这个高 品质的 刀片承载 上 统的厂商只解决存储落地的问题。就是我拿盘阵 把你 云计算操作系统, 那就是一台云计算机。如果高品质的 的数据放下来。” 在历军看来, 盘阵适合 放的是结构 化 服务器, 加上 XData, 那就是大数据一体机。” 曙光公司 数据, 今天的大数据主要是非结构化的数据。 存储产品总监惠润海表示。 在他看来, XData 大数据一体机将为我国通信数据 物 统计, 互联网 、 移 动 互联网 的 日 志 和 用户 行为 分析, 三步走战略 联网 、传感器网络的数据 监控和 追踪 分析 以及金融交 当前市场所需要的综合厂商,不 仅要解决数据落 易数据的离线统计和挖掘等众多 行业的“ 大数据运营 并构建数据 的统 一分析 平 地, 还要解决数据计算问题, “落地” 工具。 战略” 提供
“ 我 用 我 的人 格担 保, 1 亿用 在日 户 的 数据 没 有 任 何 水 分 。” 触 宝科 前 举 行的 新 闻 发 布 会 上 , 技创 始 人 兼 CEO 王 佳梁拄 着 双 拐, 宣 布 触 宝科技旗 下 产品 全 球 用户 突破 一亿 大 关。 王 佳梁 在发 布 会 的前一天, 姻 希望 以 最 无数 次演练 现 场 演讲 , 本 好 的 状态呈 现 , 然 而 唯独 没 想 到 报 会 拄 着 双 拐 上 场 —— —他 由于 过 记 者 于 激 动 下 楼踩空。 周 5 年 前王 佳梁离 开微 软 创 业 熙 时, 曾将 在 香格 里 拉饭店 举 办 发 檀 布 会 当 做 创 业的 梦 想 之 一。 5 年 后, 他 圆梦 于 此 , 并成 为 继腾讯 、 百 度、 360 等 巨头 之 后 又 一 个 迈 入亿 级 用户门槛 的 互联网公司。 如今, 法国电信 、 HTC、 三星、 索尼、 华为、 中 兴等 都是触宝的 客 户, 新的客户也在不断开拓。 但是, 对 于第一个用户获取之 难,王 佳 梁仍记忆深刻。 “我不愿意做第一 个实验的客户。” 这是用户普遍的心理。 此外 , 一 家 中国企业 走向 海 外 市 场 , 还 面临 着 如 何建 立 信任 和 声誉的 难 题。 “当 时很 多 客 户都 是很 直 接 地 拒 绝我们 。一 看 是 中 国 公 司,直 接 就 说 : ‘对 不 起 ,我 们 不 会 考 虑 。’ 。” 王 佳梁 回忆说 。但王 佳梁 并没 有 因 此把自 己 包 装成 国 外 公司 。 最终, 是 创新 打 开了僵 局 , 并赢 得了中国 移 动 互联网 创 新 在国 际 上 的 话 语权 。 如 今, 触 宝 输入 法有 六七 成 客 户来 自 国 际 市场 。 法 国 电 信移 动 终端总 监 万杰 说 , 欧洲 市 场 和国 内市 场 的 区别 , 就是 消 费者 对产品 细 节 和 用户 体 验 非 常挑剔 。 然 而, 以输 入 法 为 切入 点 , 法 国 电信 与 触 宝 联合创 新, 改 善手 机人机 交互 体 验 , 取 得了 不 错 的 成 果。 创新还 在 继续 。2013 年 MWC 展 会 期间 , 触宝 科技在巴塞罗那发 布了英 文整句 滑动 输入功 能 (TouchPal Wave) , 而 相距 不 到 4 个 月 , 触 宝科技 在 此 次 发 布 会上又 发 布了中 文滑动 输 入 功能。 当 王 佳梁 的 手 指 在 手 机 键 盘 上 连续滑 行 输 入 “床 前 明月 光 ” 时, 触宝科技 的 输 入 法 软 件 凭借 对 轨 “这是一 迹 的 判断 , 在 屏幕上 准 确 显示 出 整句内 容。 种 前 所未 有 的 输入 体 验, 它 将带 来 手 机 输 入 法 的一 场 革命。” 王 佳梁说 。 除了触宝输入法,触宝科技还用创新的理 念打 造了触宝号码助手。据了解, 触宝号码助手依靠创新 的功能以及在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利, 仅用不到一年的 时间就已经创造拥有累计超过 1000 万用户的成绩。 “我本人是触宝号码助手忠实的活跃用户, 有很 智能陌生号码识别功能 多功能我每天都在用。比如, 让我不再纠结电话接还是不接。”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 公司应用商店运营中心产业链合作总监李旦说。 触宝 号码助手是首款实 现 “陌生来 电识别” 的创 新应用。其独有的 “号码慧眼” 专利技术, 采用云端超 构建了超过 5200 万的号码数据库。 大规模数据挖掘, 在未接听陌生来电之前即可获知对方身份。 记者在 试 用 这款 APP 之 后 ,也 感 觉 到 其 很 多 细心、 创新 的 功 能, 真正 满足 了用户 需 求。 “在 公司 发 展 的 4 年 时 间 里, 我们只有 不 断 创 而 创新 也 自 然而 然 成 为我 新, 才 能取得 如此 佳绩, 们 杀 手级 的武 器。” 王 佳梁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