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导读教案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文学手法的作用:小说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艺术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海底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海底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情节。这是一部描绘了阿龙纳斯教授与尼摩船长一同探索海底世界的科幻小说,它展示了作者的丰富想象力和对海洋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小说中的一些具体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展示了海底的奇妙,还涉及了科学探索和人性探讨。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实验操作非常感兴趣,但有时操作过程不够规范。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指导,度。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部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既能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主要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复杂性格,我会通过故事中的具体行为和对话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探险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科普实验,如模拟潜水艇的浮力原理。
-词汇与表达:掌握小说中的生字词,如“鹦鹉螺号”、“电解”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海底两万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编《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答: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

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

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三、经历险情说说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人们在海底航行中遭遇了那几次危险,如何化险为夷的。

(至少说两次,要求说出具体位置和危险)①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同鲨鱼搏斗)②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一名船员惨死(章鱼袭击)化解:勇敢下船与章鱼搏斗③鹦鹉螺号在珊瑚礁上搁浅,全船人员受到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搁浅、土人围攻)化解:几天后潮水上涨才托先离开:没有还击,在扶手上通电把土人逼离开了④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冰山封路)化解:尼摩船长决定用艇撞开冰墙⑤小说最后,鹦鹉螺号陷入迈尔海峡的漩涡,阿龙纳斯和捕鲸手、仆人乘坐小艇成功逃生,尼摩船长和他的成员生死未卜(陷入海峡漩涡)四、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五、一句话评价科学与幻想之旅六、这艘潜艇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由尼摩船长设计,从不同国家订购材料,然后在大洋中一个荒岛上装配好。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三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三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跳读方法,搜索有效信息2.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本内容3.精读片段,感知人物形象4.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兴趣1866年,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内德•兰,受美国海军部的邀请,参与清除“海怪”的活动。

结果三人却成为“怪物”俘虏。

原来“海怪”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潜水艇。

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他们便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阅读《海里两万里》,进行一次科学与幻想之旅。

二、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1、假如你在深海里航行,你会遇到哪些海洋生物?2、跳读《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十四章,用笔圈画出你所读到的海洋生物3、出示胭脂鱼、海鳗、白头虾虎鱼图片,请学生根据特征猜测名称。

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1、打开目录,用笔圈出目录中出现的海域2、请同学在地图中指出航海的路线3、在不同海域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发生?4、跳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思考:尼摩艇长带领我们来到南极洲,在南极洲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尼摩船长用了怎样的办法?四、神秘莫测的人物精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看看大家是怎样在大章鱼面前化险为夷的,解读尼摩船长的为人。

阿罗纳克斯教授评价:“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复仇天使。

”若想深入了解他为何被称为“复仇天使”请课下继续阅读。

五、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1、出示“鹦鹉螺”号图片,并讲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请大家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出示核潜艇的大小、时速、动力系统等数据。

2、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比较“鹦鹉螺”号的前世今生有哪些相似之处?3、出示资料并思考科学与幻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飞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开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导读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简介2. 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梗概3. 主要人物介绍和分析4. 文本重点分析和讨论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引入《海底两万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作者简介介绍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包括其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对科学和冒险的热爱。

步骤三:背景与情节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即19世纪的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和科学发展的背景。

然后,概括整个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整体把握。

步骤四:主要人物逐一介绍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尼莫船长、阿龙纳克斯教授和康塞尔教授。

讨论他们的特点、行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步骤五:文本分析和讨论选取小说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描述手法,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展望下一节课将要研究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期待和兴趣。

四、教学方法1. 形象直观的引导: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互动讨论: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视听辅助教具:借助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相关内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和合作探究,促进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提问情况以及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表现。

3. 书面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课题:《海底两万里》导读教学目标:1. 知道《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内容,并能简单总结故事情节;2. 理解“科学探险”的概念,知道主人公在小说中所进行的任务和挑战;3. 学会描写、人物分析等阅读技巧,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4. 能够表达自己对主人公的想法和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海底两万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 理解科学探险的概念和主人公在小说中所进行的任务和挑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特征;2. 引导学生审视小说中的科学探险精神;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结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对小说的整体印象;2.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探索答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3.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海底两万里》的海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小说的主要内容。

2. 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小说《海底两万里》?了解的程度如何?Step 2:阅读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海底两万里》的内容概括,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汇(海底、鱼、潜艇、科学、探险等)。

2. 学生独立阅读第一章内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的目的是什么?3.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读到的情节及对主人公的印象。

Step 3:整合教学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第二章,引导学生了解潜艇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自主阅读第三章内容,通过个人的理解及小组讨论,找出潜艇在行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克服。

3. 教师辅助解释一些生词,如“鹰翼型”、“电机”等,并结合图书配图进行讲解。

Step 4:深化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第四章,通过练习整理情节概括。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科学探险精神并找出文中证据。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下语文第六单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尼摩船长的性格分析,我会通过对比和具体情节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海底探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海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制作一个小型潜水艇模型,演示浮力原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投入。他们围绕海底探险相关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同时,通过制作潜水艇模型,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浮力原理,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围绕科学探索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我在一旁观察,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拓展思路,解决问题。
-结合现实案例,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科技问题在当代社会的体现,如对比小说中的潜艇与现实中的深海探测器。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或跨学科项目,将小说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如设计一个环保ຫໍສະໝຸດ 目或科技创新方案。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想象过海底世界的样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部科幻名著的奥秘。
-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问题,如尼摩船长的正义与矛盾、科技的双刃剑等。
-培养学生将阅读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阅读迁移能力。
举例解释:
-针对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设计图表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发展。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

以下是《海底两万里》的导读课教案示例:主题:探索科幻经典——《海底两万里》导读目标:1. 了解《海底两万里》这本科幻经典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探索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

3.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让学生思考海底世界的奥秘和探险的魅力。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小说的作者儒尔·凡尔纳和他的科幻创作背景。

解释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设定。

3. 角色介绍(15分钟)简要介绍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如主人公尼摩船长、故事的叙述者阿龙纳克斯教授等。

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和作用。

4. 故事梗概(20分钟)以章节为单位,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尼摩船长的潜水艇“鹦鹉螺号”、他与船员们的冒险经历、与巨大海怪的战斗等重要情节。

5. 主题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隐含的意义,例如科技与自然的冲突、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等。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5分钟)总结《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本小说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辅助工具: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展示作者、背景和角色介绍等内容。

2. 教学素材,包括小说摘录和插图,用于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力。

3. 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角色和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讨论的表现。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以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希望这个《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可以帮助到你!。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一、教学内容《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发表于1870年。

本课教学内容为《海底两万里》的导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海底两万里》涉及的科学技术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产生兴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海底两万里》原著或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地位,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简介小说内容:概述《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

3. 分析科学幻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科学幻想的例子,讨论其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幻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海底两万里》导读2. 内容:- 故事背景:19世纪末,探险家们在海洋中的冒险- 主要人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尼摩船长- 科学幻想:潜水艇、深海探险、海底资源- 现实意义: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作业设计1. 阅读原著《海底两万里》,深入了解小说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对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启示,撰写一篇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两万里》导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指导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指导过程
一、展示导入
多媒体展示片段:
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
学生回答:《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
-
1、畅言读后感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学生畅言读后感。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示例:
“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
3、幻想与现实的联系
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预设:
由于作者勤奋好学,所以他符合科学原理的幻想成为他别具一格的特色,当今社会海底潜艇与深海漫步已不单单是幻想。

由此可见具有创造力且符合科学的幻想,始终引领预示着科技的发展。

三、归纳总结
师: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你能归纳出这部小说的特点吗
学生归纳,教师作预设性总结:
(1)科学:①阿基米德浮力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等物理知识,一一体现了出来。

&
②为我们介绍了丰富的海底知识,如形形色色的软体动物和海带,斑驳密集的珊瑚王国等。

③人们研制出的真实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2)幻想:本书写于1870年,那时世界上还未研制出潜水艇,海底世界到底如何无人知晓,本书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幻想出尼摩船长研制了潜水艇并带阿龙纳斯教授一行游览了长达两万里的海底世界,观赏到海底五彩缤纷的美景。

而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研制出真实的潜水艇。

(3)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都具备。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
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前准备
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指导过程
一、深度鉴赏
“救命!救命!”我喊着,两手拼命划着向林肯号泅去。

我身上的衣服非常碍事衣服湿了贴在我身上,使我的动作不灵。

我要沉下去了!我不能透气了!……“救命!”这是我发出的最后呼声。

我嘴里满是海水。

我极力挣扎,我就要被卷人深渊中了……忽然我的衣服被一只很有力的手拉住,我感到自己被托出水面上来了,我听到,我的确听到在我耳朵边响着这样的声音:“如果先生不嫌不方便,愿意靠着我的肩膀,先生便能更从容地游泳。

”我一手抓住我忠实的康塞尔的胳膊。

“是你呀!”我说,
“是你呀!”“正是我,”康塞尔答,“我来伺候先生。

“就是刚才的一撞把你跟我同时抛人海中来的吗"“不是。

为了服侍先生,我就跟着先生下来了!这个好人觉得这样做是很自然的!“战舰呢”我问。

“战舰哪!”康塞尔转过身来回答,“我认为先生不要再指望它了."“你说的什么”“我说的是,在我跳入海中的时候,我听见舵旁边的人喊:‘舵和螺旋桨都坏了"“都坏了"“是的!被那怪物的牙齿咬坏了。

我想,林肯号受到的损坏虽然只存这么一点儿,可是,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是很不利的,因为船无法掌握方向了。

”“那么,我们完了!”“也许完了,”康塞尔安静地回答,“不过,我们还可以支持几个钟头,在几个钟头内,我们可以做不少的事!"康塞尔这样坚定和冷静,鼓舞了我的力量。

我用力地游着,但我的衣服像铅皮一样紧紧裹着我,很妨碍我的动作,我觉得很难支持下去。

康塞尔发现了这一点。

“我想先生一定会允许我把衣服割掉。

”他说。

他在我的衣服下面放入一把刀子,很快的一下,从上至下把衣服割开。

然后,他敏捷地替我脱衣服,我就抓住他泅水。

现在我们唯一的生路,就是希望林肯号放下小艇来救我们,所以我们应该想办法,尽力支持,时间愈久愈好,等待小艇到来。

我于是决定节约使用我们的力量,使两人不至同时筋疲力尽,下面是我们的办法:我们一个人朝天躺着,两臂交叉,两腿伸直,浮着不动,另一个人泅水把前一人往前推送。

做这种“拖船”的工作,每人不能超过十分钟,我们这样替换着做,我们就可以在水面浮好几个钟头,也许可以一直支持到天亮。

这是碰运气的事!不过希望在人心中总是根深蒂固的!并且我们又是两个人。

最后,我还要肯定一点——这看来像是不可能的——即使我要打破我心中的一切幻想,即使我要“绝望”,现在也办不到!战舰跟那鲸鱼冲撞的时间是在夜间十一点钟左右。

^
所以到太阳升起,我们还得游泳八个小时。

我们替换着游,游八小时必然可以做到。

海面相当平静,我们还不至于过度疲劳。

有时,我的眼光想看透深沉的黑暗,但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那由于我们游泳动作激起的浪花透出一点闪光来。

在我手下破碎的明亮的水波,点缀在镜子般闪闪的水而上,就好像一块块青灰色的金属片。

阅读上面的文字,然后进行个性化点评。

个性化点评要点:在“林肯号”战败后,这三个人被抛到了海中。

作者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人物在极度紧张、恐慌中的心理活动,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主人公之间的友谊和伟大的忠诚也令人感动。

二、课堂总结
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地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

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

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

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

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这也正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原因。

三、拓展训练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阅读方法,阅读《名人传》,并把阅读所得整理成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海底两万里
凡尔纳科幻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