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6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Vol.27,No.6 2004年11月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 oreign Languages Nov.2004 

收稿日期:2003-12-25

作者简介:王菊泉(1944-),男,江苏无锡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郑立信

(1949-),男,江苏建湖人,上海海事大学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

近十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回顾

3

王菊泉,郑立信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

摘 要:近10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理论建设有所建树;(2)“化入—创生”初见成效;(3)宏观研究进展明显;(4)个性研究不断深入,共性探索得到重视;(5)寻求解释形成风气等方面。然而这一领域要继续发展,还得在中西结合以及改善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上狠下功夫,尤其是要加强汉语以及语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进展;回顾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4)0620001206

A R evie w of China πs E 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W ANGJu 2quan ,ZHE NGLi 2xin

(C ollege of F 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0135,China )

Abstract :A great advance has been made in China πs E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The progress is chiefly manifested in (1)notew orthy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2)a g ood start in drawing on the western theories to construct our own ;(3)a g ood progress in macroscopic research ;(4)a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in idiosyncrasies and the study of universals being given due importance ;and (5)an assiduous seeking for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facts.H owever ,to make further progress ,the researchers must continue to make untiring efforts at integrating western linguistic theories with the true fact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K ey Words :English 2Chinese contrastive studies ;advance ;review

继李瑞华(1996)之后,我们最近选编了《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论文集(1995-2003)》。借此机会,我们拟对最近10年间我国英汉语对比研究的总体状况做一简要回顾,并就今后的学科发展谈点想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1.长足的发展

近10年来,我国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以下除有必要外均简称英汉对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单从这期间国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下同)发表的论著数量来看,便可见一斑。据潘文国提供的“汉英对比研究论著索引(1898-2001)”以及赵世开(1999:348-49)等资料,1967年到1994年间国内共发表这方面的论文930余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近30部。而据我们不完全统计,1995年到2003年国内这方面的论文已超过2100篇,专

著和论文集有120余部,也就是说,1995年至今的9年间,与以前的28年相比,时间不到1/3,论文数却增加了1125倍多,专著和论文集数增加了4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4年间,论文数更是呈激增态势,高达1250多篇,占9年间论文总数的60%,并且超过了1995年以前28年的总数。

学科取得长足的发展更体现在质量方面。下面我们从5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111理论建设有所建树11111英汉对比语言学有了明确界定,学科理论框架的构建取得进展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自1994年12月成立以来,曾就英汉对比语言学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科的理论框架等对学科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的理论问题组织过多次研讨,最后对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等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即“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兼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和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胡春燕,2002:62)与此同时,学科理论框架的构建也取得了进展。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1992)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该书于2002年做了较大修订与补充,并更名为《对比语言学》。我们认为,该书在科学论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时候,尽可能地结合了英语和汉语的实际,利用了英语和汉语的语料和英汉对比研究的最新成果,实际上也就是为英汉语言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具体参照的理论框架。此外,一批带有综合性质的英汉语言对比著作也先后问世,如潘文国(2002)、熊文华(1997)、邵志洪(1997)、赵世开(1999)、何善芬(2002)以及魏志成(2003)等。这些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为构建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体系做出了贡献。

11112宏观思考渐成风气,理论探索不断深入

最近10年来,我国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可以说是宏观思考渐成风气,理论探索不断深入。一大批在国内语言学界和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如王宗炎、刘重德、赵世开、沈家煊、徐盛桓、钱冠连、杨自俭、潘文国、许余龙、连淑能、罗选民和伍雅清等人都从哲学的高度思考和关注着与英汉对比研究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问题,就诸如对比的哲学基础、共性和个性、对比研究从形式出发还是从意义出发,以及学科史研究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潘文国和伍雅清两人的观点。

潘文国是最近10年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10年来,除出版了《汉英语对比纲要》这一部影响深广的著作以外,还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文章。他的主要观点包括:(1)对比研究必须建立在深层的哲学基础之上,并提出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2)主张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偏重对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异的研究;(3)认为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严重地依赖于英语,主张“从观念上来一个更新,变从英语到汉语的研究为从汉语到英语的研究,即尝试走一走从汉语到英语进行对比的路子”;(1997:2)(4)认为“语言对比必须联系文化

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 (2002:42)即主要采用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方法;“对比语言学主要应侧重宏观语言学方面”,侧重于“语言结合文化、社会等各种背景的研究”。(2002: 43)

与潘文国不尽一致,伍雅清则认为,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宏观的理论基础;罗列描写多,分析解释少;在研究中存在着实用主义的指导思想,过分突出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实用价值;把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和语言学科学和语言教学、翻译以及文化拴在一起,从而使科学通俗化,甚至庸俗化”;(2000:20)主张“我们的研究不应该是为比较而比较,满足于找出对立面,而应该突出共性,致力于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和对普遍语法的探索”。(同上:24)

潘、伍两人实际上代表了语言学界两种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在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以及语言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等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笔者认为,两种观点或许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但各自都有哲学和语言理论为基础,因而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在我国语言理论比较薄弱、研究者理论意识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我们主张,双方都以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对方的观点;各自尽可顺着自己的路子探索,但也不妨吸收一下对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而不要采取一概排斥、一概否定的态度。

11113学科史的研究取得突破

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从《马氏文通》算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一直没有有心人对学科的发展史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总结。针对这一状况,潘文国以及杨自俭等人曾多次呼吁开展学科发展史的研究,以促进学科的理论建设。潘文国并身体力行,先是对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研究史做了比较研究(2002a:69-102),继而又对自《马氏文通》以来100年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做了全面回顾,撰写了长文《汉英对比一百年》,不仅从理论和方法的高度对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各个阶段的特点与问题做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学科自1977年以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预测(2002b:60-86)。除潘文国外,许高渝等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由于以上诸位学者的努力,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学科史的研究不但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除以上几点外,英汉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主要体现在经国

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