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2. 诗歌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每一个句子,特别是其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5.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石灰吟》的意象和比喻,正确地朗诵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相关资料。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石灰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主题。

3. 诗歌解析: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朗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诵诗歌,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或者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受文。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XXX3. 诗歌主题:XXX4. 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5. 朗诵指导: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6. 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7. 写作活动: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感受文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石灰吟》,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石灰吟》,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石灰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全诗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诗人高洁的理想。

诗的前两句就石灰的特征说人,“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还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充分表达了一个终生坚守高洁情操的人的志向。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2.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把握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意境。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高洁的志向。

4. 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如对仗、押韵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 结合诗意,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托物言志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石灰吟》的诗意,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10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1一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

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二)检查预习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

(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1.指名读课文。

(读准、读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5.反复吟诵。

(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

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附:板书《游园不值》屐齿扣潋滟亦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课时一、教学目的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代文人的高洁情操和坚强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创作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诗中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追求。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字,采用了“吟”的古典诗歌形式。

3. 诗歌意境: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诗歌传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坚韧品格的赞美和追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石灰吟》,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表达其含义。

2.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感悟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所表达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朗读音频和视频。

- 文本资料:诗歌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用于记录重点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与《石灰吟》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指导正确的节奏和语气,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生词,分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作者的品质追求。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歌,并撰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感想。

板书设计- 《石灰吟》- 作者:于谦- 朝代:明- 关键词: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浑不怕- 结构:起、承、转、合- 主题:坚强不屈、高洁自好作业设计1. 背诵:要求学生课后背诵《石灰吟》。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美的兴趣;
3.提高思维品质:分析《马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介绍李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分析李贺的诗歌风格,如浪漫主义特点,以及与同时期诗人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马的形象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理解其深层含义。
-指导学生如何从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
(2)古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识别。
-学生在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程度不一。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但可能由于时间关系,部分学生还未完全消化吸收。考虑到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的前几分钟,对今天讲解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中表现积极。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将在下一次活动中,加强对每个小组的指导和关注,鼓励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中马的形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到学生们对《马诗》这一章节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探索古诗中的马的形象,我发现学生们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播放视频)2.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板书课题:马诗)3.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书写指导:(“络”字左窄右宽。

“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

《古诗三首》教案5篇《古诗三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二、基本部分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多媒体)(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

(不同的方法朗诵)(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

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三首》教案篇二活动目标: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活动过程: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

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精选3篇)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身为教师或者准教师,我们有必要学习研究古诗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清晰透彻的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义。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三年级《古诗三首教案》教案(篇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

六年级语文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六年级语文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e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

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

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

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写教案不能总是千篇一律,要全面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老师的教案要结合一下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鉴戒,下面作者精心准备了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2、能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知道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知道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视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现、评判。

4.指导知道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

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换。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知道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知道“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通过对石灰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志向和不屈的精神。

2. 诗歌解析:对《石灰吟》进行逐句解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写作手法:分析《石灰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石灰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内容。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诗歌解析和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石灰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石灰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石灰吟》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灰吟》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作者:于谦3. 背景:明代4. 意境:高洁、不屈5. 写作手法:比喻、象征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石灰吟》2. 写作练习:仿写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歌,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课后反思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示例教案,实际教学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环节。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石灰吟》这首古诗,了解其诗意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古诗《石灰吟》的背景介绍2. 《石灰吟》的诗意解析3. 《石灰吟》的艺术特色分析4. 学生自主学习《石灰吟》5. 学生合作学习《石灰吟》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石灰吟》,了解其诗意和背景。

2. 教学难点:解析《石灰吟》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石灰吟》的朗读和背景音乐。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石灰吟》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播放《石灰吟》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析:详细解析《石灰吟》的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讨论:分组讨论《石灰吟》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5.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石灰吟》,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

6. 总结:对《石灰吟》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石灰吟》2. 诗意解析:详细解析《石灰吟》的诗意,突出其意境和情感。

3. 艺术特色:总结《石灰吟》的艺术特色,强调其文学价值。

作业设计1. 背诵《石灰吟》。

2. 写一篇关于《石灰吟》的心得体会,不少于200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石灰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解析诗意和艺术特色方面。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自主学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会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革命理想”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们的抱负和志向;《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作者的回忆,描写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牺牲的经过;《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一篇演讲稿;《金色的鱼钩》讲述了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古诗三首 2 1.会写并掌握29个生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3.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关注人物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高贵品质;学习《为人民服务》,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金色的鱼钩》,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无私奉献的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为人民服务 2 金色的鱼钩 1 口语交际 11.选择生活中的某一场合,进行即兴发言。

2.理清思路,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习作 2 1.选择恰当的素材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心愿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

2.用修改符号修改文章,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语文园地 2 1.学习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表达方法及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习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学习并积累事物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古诗。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4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1.指导朗读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

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马诗》▶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你会填吗?一( )当先(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课件出示:燕yàn 山shān 似sì 金jīn 络luò 脑nǎo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品读古诗,体会诗意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课件出示钩的图片)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

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资料。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第2课时《石灰吟》《竹石》▶课时目标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 áo ”;“碎”读“su 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石灰吟千锤chuí/万凿záo /出深山,烈火/焚烧fénshāo /若等闲。

粉骨/碎suì身/浑hún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