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导语:山地是地球地表的地理特征之一,它们以陡峭的山脉和峰峦起伏的地形而闻名。
山地的形成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和地形因素,了解山地的形成机制对于地理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山地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地质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山地的起源和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山地的形成过程;3. 了解山地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内容:一、山地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A. 引入山地的定义和特征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相对较高的地形地貌,通常包括陡峭的山脉、高原、台地和山谷等地形特征。
B. 山地的特征1. 高度:山地通常比周围的平坦地区高出很多,高度可达数千米。
2. 陡峭:山地的山脉和山峰通常非常陡峭,坡度大。
3. 多样的地貌:山地包括多种地形特征,如山谷、高原和峡谷等。
二、山地的形成过程(30分钟)A. 断层活动1. 引入断层活动的概念: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的带状结构,其活动导致地质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2. 介绍断层活动对山地形成的作用:当地壳中断层活动强烈时,岩石被挤压、折叠和隆起,从而形成山地。
B. 构造抬升1. 解释构造抬升的概念:构造抬升是指地壳中岩石板块上升的过程,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和隆起引起的。
2. 介绍构造抬升对山地形成的重要性:当地壳中的岩石板块被抬升时,地表会随之上升,形成山地。
C. 侵蚀和风化1. 简要介绍侵蚀和风化的概念:侵蚀是指水、风或冰等自然力量对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移动,而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气候和环境作用下的破坏和改变。
2. 说明侵蚀和风化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侵蚀和风化会逐渐削弱山地的地形特征,形成山谷、峡谷和河流等地貌。
三、山地的类型和分布(20分钟)A. 山脉1. 定义和特征:山脉是指一系列相互连接并在地表上形成连续山脉的集合体,山脉通常由岩石构成。
2. 示例: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B. 高原和台地1. 定义和特征: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且比周围地区高出的地形地貌,台地是指相对较大的高原,通常由平坦的岩石构成。
山地的形成教案8篇
山地的形成教案山地的形成教案8篇山地的形成教案1【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形成的过程3. 山地形成的特点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复杂性2. 山地形成特点的多样性教学准备:1. 地球科学相关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发现山地分布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山地?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3.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抬升等。
2.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3.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侵蚀作用等。
4. 沉积固结: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作用,以及固结成岩过程。
四、山地形成的特点(10分钟)1. 地形崎岖:山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
2. 植被稀疏: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生长困难。
3. 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
4. 资源丰富:山地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
五、案例分析:我国山地分布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我国主要山地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结合我国山地分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后,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10分钟)1. 山地生态系统概述:介绍山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山地形成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山地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山地的定义和特点2. 山地形成的原因3. 山地形成的过程4. 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5. 山地形成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山地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地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山地形成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讲解:讲解山地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山地形成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5. 总结:总结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山地形成过程的简图,并写一篇关于山地形成的小论文。
教案一、山地的定义和特点山地是指地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地形。
山地特点如下:1. 地形高差大:山地的高度差异明显,有明显的山顶和山谷。
3. 地貌复杂:山地地貌多样,包括峰、峦、岭、谷等。
4. 植被丰富: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大,植被种类繁多。
5. 水系发达:山地地势高差大,水系较为发达。
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使地壳变形、断裂,形成山地。
2. 侵蚀作用: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剥离,逐渐形成山地。
3. 堆积作用:河流、风力等将泥沙、石块等物质堆积在山谷地带,形成山地。
4. 地球物理作用:地热、地震等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 地壳运动阶段: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使地壳变形、断裂。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如地壳运动、岩层变形、侵蚀作用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地的概念:山地是指地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地形。
2. 山地形成的地质原因:地壳运动、岩层变形、断裂上升等。
3. 山地形成的水文原因: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
4. 山地形成的气候原因: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山地形成的地质原因、水文原因和气候原因。
难点: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形成的原因。
2. 使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山地形成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山地概念:简要介绍山地的定义及其特点。
3. 分析山地形成的地质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层变形、断裂上升等地质过程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4. 分析山地形成的水文原因:讲解河流侵蚀、冰川作用等水文过程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5. 分析山地形成的气候原因:讲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气候过程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7.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山地为例,分析其形成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山地形成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山地形成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
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讨论山地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3.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山地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分析能力。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地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
2. 山地地貌的特点:崎岖、陡峭、山脉、峡谷等。
3. 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貌特点。
2. 难点: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结合地形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山地形成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3. 分析山地地貌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地形模型,讲解山脉、峡谷、陡峭等地貌特征。
4. 探讨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山地为例,分析山地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山地地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山地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简单介绍GIS在山地研究中的应用,如山地资源的调查与规划、山地灾害预警等。
2. 探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生态环境问题。
七、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地貌模型制作,增强学生对山地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开展山地景观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山地地貌对行走、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形成的原因、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教案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看法褶皱山和断层山的构成及基本形状特征。
2、了解火山的构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培育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育先生运用数据剖析天文效果的才干。
进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培育先生读图才干,培育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3、经过火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育先生大胆、自动剖析效果和处置生活中的天文效果。
5、案例探求: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散布格式、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求,协助先生树立勇于探求创新的肉体,克制困难的信息和勾搭协作的良好习气。
学会倾听和欣赏他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他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经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时开展变化的辩证唯心主义观念。
重点难点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1、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腕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佐教学、自主探求学习法教材剖析及教学战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构成和开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状的力气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状的一个典型案例独自讲授。
地表形状与人类生活和消费有亲密的关系,为了让先生看法地表形状对人类生活和消费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构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消费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构成,引见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构成、散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散布格式、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word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差不多形状,把握正确判定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明白得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把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阻碍,明白得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把握火山的组成。
4.明白得山岳对交通运输的阻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差不多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阻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地势的形成缘故,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能够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定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明白得褶皱山的概念。
2.把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阻碍,明白得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定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伙儿是否注意过如此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缘故是什么?他们的形成缘故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要紧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进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担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假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高一地理必修1_《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1
解析答案
(2)短小精悍·简明扼要 例句:①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提出:“讲话、演说、写文章和 写决议案,都应当 简明扼要。” ②《离开与回归》的写法独特,采用了简单易懂、 短的小自精由悍体方式,很 好地再现了一个移民儿童的真实生活。 解析 两者都可形容说话和写文章简要。“短小精悍”着眼于“篇幅 (短小)”,“简明扼要”着眼于“内容(简单明了)”;“简明扼要”可 作状语,修饰“说”“写”等词,“短小精悍”不能。除此之外,“短 小精悍”还可以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
答案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 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答案 梁先生的书法很美,却用了极少的文字来表现,体现了白描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的特点。
答案
(3)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答案 梁先生当时的情状震动了所有的听众,文章中却仅用四个短短 的排比句来表现,体现了白描“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的特点。
答案
美点赏析
1.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先 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
2.白描是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 文学表现手法。本文在描写梁任公先生的时候采用了这种白描手法, 请分析下列句子体现了白描怎样的表达效果。 (1)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 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答案 文章一开头就直接进入主题,体现了白描“不写背景只突出主 体”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地景观,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地形成的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壮丽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特点,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和探索,对待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山地环境脆弱性,认识到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反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地形特点等。
2.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形模型、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5.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山地地形的基本特点,如坡度、高度、地形起伏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这些特点对气候、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2.介绍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河流侵蚀等,结合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作用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山地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探讨山地形成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自觉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第1篇:山地的形成教案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
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
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学习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中的矿石很可能被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