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感觉与知觉串讲笔记

合集下载

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第⼀章绪论 第⼀节⼼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 1、⾃变量的定义 ⾃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

2、⾃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

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

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复习稿: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教学要求:1.掌握感觉、知觉的概念。

2.了解感觉、知觉种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直观教学的形式和特点、正确进行直观教学的措施。

3. 掌握青少年感知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1.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2. 知觉的特性;教学重难点:感觉、知觉的特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的概述教学过程:导学提示感觉与知觉是最初级,也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感觉, 我们从内外环境中获取信息, 通过知觉, 我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从环境中输入的信息加以整合和识别, 使杂乱无章的刺激具有了意义。

现实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感觉总是与知觉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也称感知觉。

心理学对感知觉的研究有着最长的历史和最为丰富的内容。

〔一〕、什么是感觉。

1 、感觉的概念。

〔1 〕导入:课堂小实验〔2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研究实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的剥夺感觉的实验。

【心理点评】感觉虽然试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

首先,感觉向大脑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通过感觉的人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保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而以上实验可以证明刺激和感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

〔二〕感觉的特点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的事物。

〔不是过去的事物或间接的事物〕2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不是事物的整体〕3 、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以客观事物为根源,以主观解释为形式〕〔三〕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2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略作解释〕三、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一〕什么是知觉,1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与知觉
医学心理学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其中感觉与知觉是常考的知识点之一。

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各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就是说,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

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看到了一个物体的视觉就包含了颜色、形状,乃至对这一物体其他外部特征的认识,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单独存在的感觉。

总之,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

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

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
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等等。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但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既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感受一、概述(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过程感觉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环节:①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②传入神经的过程;③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三)感觉的种类(填)依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可将感觉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多选/单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

内部感受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填)(一)感受性和器官阈限。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程度。

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

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

因此,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公式表示为E=1/R.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填、选)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阈限。

也称最小可觉差。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1.同一感觉得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1)后象。

是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由兴奋过程所留下的痕迹作用存在于各种感受之中,在视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象保持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属性。

负后象则与原刺激物所具有的性质相反。

(2)感觉适应。

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第四章 感觉和知觉
第二讲 感觉和知觉
本章主要内容:
1、感觉 2、知觉 3、感知觉在教学上的应用
第一节 感觉
➢ 什么不是感觉?
• 我对这个女孩有感觉。 这里的“感觉”指的一种 情绪,一种爱慕。
• 我感觉这件事要这样 发展……
这里的“感觉”指的是一 种意识,是对感觉的认识。
➢ 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 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范围内,人们对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 最敏感。 听分析器也是人重要的信息通道,接收10% 以上的信息。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
你站对位置了吗?
在对另一半说情话前,得先搞清楚自己 是不是站对了位置。美国最近一项研究显示 ,人类的左耳接收诸如“我爱你”等甜言蜜 语,比右耳来得敏锐,因此如果想对情人示 爱,最好站在对方的左边。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5、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为 肤觉。
包括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皮 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 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冷和热的感 觉。
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不同,如 指尖对刺激位置感觉的精确度是后背的10 倍。
肤觉在人类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一个方 面是:触摸。通过触摸,你可以和他进行交 流,这个人是你渴望给予或接受安慰、支持 、爱和热情的人。
某种感觉能力有缺陷的人,可以通过发展另外一 些感觉能力而得到补偿。例如盲人一般具有较好 的听觉和触觉能力,可以通过脚步声或拐杖击地 的回响来辨别附近障碍物、房屋、河流、旷野等 地形,也可以通过触摸觉“阅读”盲文。
➢ 感觉的现象
1、感觉适应
定义: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 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闪光融合现象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第5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

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

2、拮抗理论 黑林提出的四色说。人眼对光反应 的视觉基本单位是成对组织的,有红、 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 三队,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第三节 听觉
• 一、听觉刺激 •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 振幅和波形。 • 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 20000赫兹。
2、时间知觉的线索: (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3、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人的兴趣和情绪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 整体属性的反映。 •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 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在现实中,我们 总是要把通过感觉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 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 的知觉); •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 3、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
•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 觉过程; •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 搜集到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这 一过程往往受先前经验的影响。 • 1、先前经验可能是错误的; • 2、个体没注意到信息的偏差; • 3、个体抓住最显著的个案信息
• • • •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
四、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心理咨询师辅导笔记知觉相关知识内容

心理咨询师辅导笔记知觉相关知识内容

心理咨询师辅导笔记知觉相关知识内容1、知觉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确认转自环球网校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同: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同属于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形式;异: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知觉按一定的方式来整合个别感觉的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

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对知觉所依赖的,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特性进行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人的知觉系统对体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一般说来,在人的知觉中,非感觉信息越多,他们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因而自上而下的加工占优势;反之,……3、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

(1)人的知觉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2)我们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3)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4、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1)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3)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5、影响大小知觉的因素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体态变化。

6、时间知觉及其形式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转自环球网校7、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性质和数量;人的兴趣和情绪。

8、图形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9、听觉定向的规律----------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向(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定点作一圆锥,那么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心理学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9
第二、内部分析器:内部分析器在人体内部器 官和组织中分布着各种末梢感受器,接受有机 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号。同内部分析器相联系 的有机体觉。
第三、运动分析器:运动分析器处于中间地位 。它的末梢感受器在肌肉和韧带内,能提供身 体各器官运动和位置的情况。同运动分析器相 联系的有运动感觉、身体及其各部分在空间移 动和姿势的感觉。痛觉能发出对有机体伤害强 度的信号,它分布在有机体的所有分析器中。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7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 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动物心理进化过程 中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都曾经独立地存在过,但 是在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活动中却很少独立存在。在成 年人那里,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来不及看清物体 、或在实验条件下只要求反映某一属性的时候,才有单 纯的感觉。
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 ,自己产生刺激。
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7
感觉和感觉的意义
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人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 的意义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8
感觉的种类
事物具有各种不同的属性,它们作用于人的不 同的分析器而产生出不同的感觉。人们的主要 感觉器官就是眼、耳、鼻、舌、身。因此,我 们的感觉也主要有五类: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躯体觉。
依据产生感觉的分析器和它所处的部位,可以 把感觉分为三大类: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 1、认知心理的范围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

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行活动。

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2、认知心理的意义①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③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二、认知心理的实质1、人的认知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行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

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

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

五、个体认知发展1、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

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

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发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

自考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第3章 感觉与知觉

自考心理学临考背诵要点:第3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名词解释: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心理学导论《第四章 感知觉》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四章感知觉知识点汇总1)感性阶段:是指将客观刺激转换成心理印象的初级阶段。

2)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和动物发展起更复杂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

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部信息是人和动物的基本需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Hebb)的“感觉剥夺实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知觉:是个体借助于感官觉知环境中物体的存在、特征及彼此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个体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4)感觉和知觉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两者密不可分,感觉发生在知觉之前,为知觉收集和提供原料,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也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和解释。

感觉和知觉一般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个体很难体验到从感觉再到知觉的过程,故心理学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5)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肤觉包括:温觉、冷觉、痛觉。

6)知觉的种类:按照内容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

7)错觉:即错误的知觉,指不能正确反映事物本身属性的知觉。

8)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指不同人对同样的刺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感受能力。

9)感觉阈限包括: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也叫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它是在“感觉到”和“感觉不到”之间的一个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越低(甲能看到微光,乙不能,则甲的绝对感觉阈限低于乙),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所以甲的绝对感受性高于乙的)。

10)差别阈限:也叫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差异量。

11)感官的感受性会随着作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锻炼与补偿-感觉的相互作用。

12)感觉对比:当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适宜刺激的作用时,感官对其中某些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

医学心理学重点:感觉和知觉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人的心理现象也是复杂多样的。

感觉和是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心理现象。

今天,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了有关心理学上的感觉和知觉的内容,来帮助大家理解记忆。

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具有着各不相同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

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就是感觉。

通过感觉使我们获得了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味道、气味、冷热、粗糙、光滑等感觉信息。

感觉除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外,还反映机体内部状况,例如,通过感觉我们可以反映有关自身的位置、运动、姿势以及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态等种种感觉信息。

二、知觉知觉同感觉一样,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在实际生活中,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时,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不仅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同时反映了事物整体,即在以感觉的形式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同时也反映了事物的整体。

譬如,儿童面前有一朵花,他们并非孤立地反映它的红色、香味、多刺的枝干而是通过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从整体上同时反映出它是一朵玫瑰花。

三、两者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②感觉的产生是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则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③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它们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感性认识的形式。

(2)联系:①同属认识的感性阶段;②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0471认知心理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总论第二章注意第三章感觉第四章知觉第五章记忆第六章第七章思维第八章概念第九章第十章言语总论内容1.2.3.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感觉知觉低级形式;记忆高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1注意认知的高级形式依赖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

知识点1:认知心理的范围和意义2、认知心理的意义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1不论是认知心理还是个性心理;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

大闹天宫这幅图景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映。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映,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关;是否全神贯注、认真听教师讲课有关;也和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有关。

知识点2:认知心理的实质2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

人的心理实质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有别于系统,又有联系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人并不是社会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积极活动者。

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内部世界实现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行反应。

知识点3: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例如茅以升,,,....出于发展我国交通事业的需求,为了壮大我国的国威和对外国人的嘲笑与讽刺的蔑视在社会、人民的要求和个人的强烈愿望与情感的驱使下,孜孜不倦地攻读,精通了祖国桥梁建筑史,掌握了有关桥梁建筑的渊博知识,冲破了被帝国主义把持的中国建桥大权,在他亲自设计和指挥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当时最现代化大桥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提出是否研究意识问题。

创始人冯德创立的“构造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他把意识叫做“直接经验“构造主义”的基本内容。

20美国的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意识是不能观察到的,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其任务在于揭露S-R(刺激反应),;知识点4:认知心理的意识性片面性。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领会】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P50)
眼睛
色觉理论
眼睛的构造
网膜上的 感光细胞
学习,是一种信仰!
眼睛的构造

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成像
学习,是一种信仰!
视网膜上的感官细胞
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棒体细胞:分散在网膜周围
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
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
专门反应光的波长
首因效应
1、定义:最初获得的信息 比后来获得的,影响更 大。 2、 “踢响头三脚”; “第一印象”; “一见钟情”等
近因效应
1、定义:新近获得的 信息比原有的,影响 更大。 2、信息间隔时间越长 ,效应越明显。 3、“见异思迁”; “喜新厌旧”等。
晕轮效应
1、又称“光环效应”; 个人的好恶→得出认知 判断→推论其他品质。 2、 “以貌取人”; “一美遮百丑”等
学习,是一种信仰!
深度知觉

来自视觉线索本身
双眼视差:由于两眼位 置不同,投射的图像有 差异,大脑结合两个不 同的信息,产生具有深 度的立体感
学习,是一种信仰!
运动知觉

由运动线索引起 逼近 位移 前庭 触觉
学习,是一种信仰!
时间知觉

四个种类 三个线索 三个影响因素
学习,是一种信仰!
学习,是一种信仰!
一、感觉概述
【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45) 1、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 之间的关系。
2、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
激强度的临界值。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分为绝对感觉阈 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感觉与知觉的心理学知识一:概述1.1 真实感受:感觉与知觉的定义与区别1.2 感官器官:人类感觉的基本组成部分1.3 感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感觉的基本特性2.1 感觉的强度:感知中的量化特征2.2 感觉的质量:不同感觉之间的差异2.3 感觉的持续性:感觉的持续时间和延迟效应 2.4 感觉的适应性:人类感觉系统的可塑性三:感觉处理的神经基础3.1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感觉信息的传导3.2 感觉通路:感觉信息的传递与处理3.3 感觉与大脑区域:感觉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四:感觉心理学的经典理论4.1 力度理论:感觉强度与刺激能量的关系4.2 门控理论:痛觉调节和控制的机制4.3 十分鼓励理论:感觉阈值的设定和调整五:知觉的组织与解释5.1 知觉整合:感觉与经验的交互作用5.2 形状与图像知觉:物体的识别与辨认5.3 运动与深度知觉:空间感知与运动感知5.4 时间知觉:感知事件的序列和持续时间附件:- 图表:相关实验数据和统计图表- 图像:与感觉和知觉相关的示意图和实验设备图像- 表格:相关概念和理论的总结和分类法律名词及注释:1. 感觉:指人类或动物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到的刺激信号的初步处理过程。

2. 知觉:指在感觉基础上,通过大脑对感官输入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3. 神经元:指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负责传递、加工和储存大量信息。

4. 神经递质:指神经元内部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参与神经信号的传导和调控。

5. 感觉通路:指连接感官器官和大脑的神经通路,传递感觉信息和产生感觉体验。

6. 知觉整合:指将来自不同感官通路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物体、事件等的完整理解和认知。

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一)复习资料:感觉与知觉(4)

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一)复习资料:感觉与知觉(4)

自考医学类选考科心理学(一)复习资料:感觉与知觉(4)社会知觉的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并通过一些介质。

不准确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可以预测他人行动,本身先计划。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①社会知觉往往按照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更容易采用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经验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②人在不竭变化,人人之间差异大。

社会认知:本色是研究人们如何按照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两个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主不雅因素的制约,先前经验会影响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①先前经验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差。

②个体没注意信息中的偏差。

少数人或短时间内的行为,不能代表总体。

③个体往往抓住那最显着的个案信息,而忽略多人的统计信息。

2.信息的整合过程:搜集,选择信息后,人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

整合方式很独特。

①首因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本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信息重现的挨次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显,遍及。

个性特点也影响首因,近因的发生。

心理开放,灵活易受近因影响。

心理不变,受首因影响。

②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戴恩:研究人们对认知对象的外表魅力产生好,坏感后,就会对其它品质或特点进行信息整合,笼罩上好的,坏的晕轮。

③社会刻板效应: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力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心理学感觉与知觉串讲笔记
感觉的基本概念
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

它是一个
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视觉适应
适应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

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

颜色的特征
色调、饱和度、亮度
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色觉理论
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

视觉的机制:
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视网膜(真
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 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扩大,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 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
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颜色对比、互补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