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建设
在 学术 界 中普遍 认 为 , 克思 主义 是我 国社 会主 义文 化建 设 的根本 指导 思想 。 马 马克思 主义 之所 以是 中 国文化 建 设 的根 本 指 导思 想 , 主要 有 以下 几 点原 因 : 一 , 第 由社会 主 义文
化 建 设 的性质 决 定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科学 地 揭示 了人 类 社会 发展 的历史 规律 , 是 全人 类优 秀 文 化 它 之精 华 的真 正 先进 的文 化形态 。对 于我 国 的文化 建设来 说 , 只有 坚持 不懈 地坚 持社 会主 义 的世 界观 、 人生 观和 价值 观 为核心 理 念的规律 , 能掌握 广 大人 民群 众 。 才
0 @ 0
中图分 类号 : 5 1 D 4 文献标识码 : A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当代 文化建设
刘 静
(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江 苏
南通 26 0 ) 2 50
【 内容提要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 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 分。马克思主 义是科 学的思 想理论体 系, 是 我 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 也是我 国文化建设创新的主要 内容 , 依托社会 主义主义文化建设推进 马克 思主义大众 化 ,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 国意识形态领域 占主导地位的主要途径 。 是
要影响, 尤其 在 农 村地 区 受封 建 落后 思 想 的影 响 更 为严 重 ; 会主 义 市 场经 济 在给 我 国带 来经 济 高 社 速 发展 同时 , 加速 了西 方 资本主 义价 值观 念对 我 国 的渗 透 。这 些 问题 的存在 , 明我 国文 化建 设 的 也 表
进程 不 可能 一帆 风顺 。 因此 , 择何 种 思想体 系来 指导 我 国文化 建设 向着 健康 方 向发 展至关 重 要 。 选 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

●张林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自信—评《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全力推动我国文化发展,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与义务,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内在需求。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孙麾、林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紧紧围绕“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唯物史观创立进程中的马克思早期文化批判研究”“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借鉴问题”“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的话语变革”“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等议题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重要的学术课题,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信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实现文化创新的保障。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对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

一般来看,形成文化自信需要深入了解自身文化,并对自身文化形成强烈的认同感,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并且从意识与行为上主动传播自身文化。

具体而言,文化自信就是要在明确意识到本民族文化重要性的情况下,始终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信仰。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一书提出,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要实现现代文化的自信,全面建设现代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中国当代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

建设当代中国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中源源不断地挖掘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

这一形势下的中国当代文化不是传统文化的翻版,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复刻,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上升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第四个自信”,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更加凸显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当代中国的具体指导意义。

一、历史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人们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他们的政治、法律、哲学等各个方面的意识形态。

在新时代中国,这一理论表明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鼓舞着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经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有关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削机制。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

另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还涉及了社会分工、价值规律等经济学概念,对于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三、政治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它提出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我们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还提出了阶级斗争、国家理论等政治观点,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四、文化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唯物史观,它认为人类的意识和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的。

马克思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哲学体系,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源泉和理论基础。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它作为一种理论和思想体系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并且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马克思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变化构成的,矛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矛盾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处理,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矛盾则主要体现在发展与稳定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只考虑到发展,而忽视了稳定,那么我们的建设就会越来越失衡,甚至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且把握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点。

二、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它主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借鉴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们自己的历史进行自觉反思,以此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在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探索前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根源,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唯物史观的指导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贯穿着内在必然性的,是因果关系的客观反映,任何社会发展的道路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需要借助唯物史观的思想来认识和评价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历史的必然性,以此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唯物史观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方法,强调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国家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并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文化建设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文化建设和传承创新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文化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性,认为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一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相互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从中提取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强调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的培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存在,而民族精神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培育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国家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通过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二.本章精讲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

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

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之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都是社会的历史,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化与阶级斗争的密切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在特定社会制度下,由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对社会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塑造的总和,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育、媒体、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进而巩固统治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文化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创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渗透,倡导和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媒体、文艺等渠道,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同时,中国也积极扶持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2
会整体化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功能;
3.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交往行为是为了造
成个人独有的特征和本质。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文学理论的指导思 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为指导,去考察新的情况,回答新的问 题,作出新的结论。同时,对马克思主义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 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 义者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 《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 《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 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 《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 《未来哲学原理》
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
点。


(三)应该具有当代性
所谓当代性指建设文学理论新形态应体现时代
精神。具体说,当代性应概括社会主义文学实
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
的新问题,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敢于吸收新的方法。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 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 方面的问题?

4. 审美意识形态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布洛夫和斯托洛 维奇等人,以“审美”取代“形象”,
提出艺术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他们
看来,审美就是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
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是审美
的意识形态的提法在我国文艺学界 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并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是 执 政 党 和 国家 的主 导 意 识 形 态 , 社 观 的研 究 一 直 在 进 行 , 览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经 典 著 作 , 以说 通 可
会主义文化建设 必须坚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 这是 中国共
马克思主 义对 文化及 相关问题的研究也从未停歇 , 中不乏 其 很多宝贵的理论 思想。 在 ( 8 4 经济学 哲学 手稿 》 14 年 中马 克思提 m了“ 人化 自 然 ” 观 点 , 不 仅 揭 示 了 美 的 本 质 , 揭 示 了文 化 的 本 质 。 的 它 也
文化建设具 有重要 的指导 意义。从马克思 主义 经典 著作 中发掘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的相关 内容,结合我国 当今 的社会 文化发 展 现状趋势来论述马克思 主义 文化观对 中国文化建设 的现实意义。 [ 关键 词] 文 化;马克 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建 设 [ 中图分类号 ] A 1 8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 简介 ] 陈娟 ( 9 9 ) 1 8 - ,女 ,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
意识 。
文化 , 是人类在存 在过 程 中为 了维护 人类 有序 的生存 和持 就
第2 卷第 8 5 期 21年8 02 月
长春理工大 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a o Ch n c t Un v ri f ce c n e h o o y ( o il ce c s dto ) o r l f a g hm iest o S in ea dT c n lg n y S ca in e i n S E i
马 克 思 以文 化 理 念 的 历 史 性 和 延 续 性 为 基 础 , “ 的本 质 用 人
产党 的一贯 主张。 由于马克思 主义在 中国的特殊地位 , 因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展开,探讨如何运用这些观点来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剥削与压迫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劳动者被剥削是因为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并控制着生产过程。

而无论是经济剥削还是政治压迫,都是不符合公平正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消除剥削与压迫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的道路。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

因此,在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和解决社会阶级矛盾是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和实践。

这一理论使得中国人民能够成功地进行革命斗争,并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

中国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中国坚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也促使中国政府加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治理体系的建设四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确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在对中国国情深入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的发展路径。

这条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和致力于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

中国坚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构建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社会领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论为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视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扶贫攻坚、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不断提升全民福祉水平。

中国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三、文化建设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还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推进上。

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播。

中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法治理论的指导。

中国加强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文学概论 0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 苏珊· 朗格;美学史上声名显赫的 女性美学家。她以“艺术是人类 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全新 的命题为核心,构筑了一种艺术 符号论的美学思想体系。
• 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 哲学的开创人。 • 尼采提出要对理性进行重新审视, 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承认人是有理 性的,曾说过“唯有具备理性者, 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 部分的生物均谈不上这些。”但认 为理性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 分,主体部分是本能、欲望和意志。 并且认为,理性意识是人生俱有的 天赋中产生最晚,也最没有力量的 一环。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行 为善恶的标准,理性只不过是为了 功利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 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而已。 与之相关,主张对一切价值重估。 宣称:“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 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 公式,它已经成为我心中的天才和 血肉。”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学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 类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必须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 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 三、当代性 • 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 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 提出的新问题。 • 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 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 主义的创始人。 •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志”有两大特点, 其一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认为人的 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人之有 理性,会分析问题,有知识,不过是 表面现象,本质上是盲目的意志。理 性不过是意志雇佣的向导,理性的目 的不是其本身,而只是作为实现意志、 满足欲望的手段。人体构成,即是非 理性意志的产物。有头脑,是为了服 务于思想的意志;有嘴有腿,是服从 于吃、走之类生命意志。 其二就是认 为人的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旧的欲望 实现就会出现新的欲望。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结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化建设;现实意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阐述我们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但是我个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是从以下以方面认识这个问题的。

现提供给大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因为地域广,人口多,人民生存状态呈现多层次,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素质也呈现多层次性,这要求有一个最高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它尊重现在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又要通过积极的指导教育,使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理论,其基础是认识论中的革命性。

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水平,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的思想否定了思想的绝对性。

这种思想对于“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是一种完全的否定,在有几千年封建思想传统的我国,各阶层还具有较深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官本位思想,尊卑观念,家长作风等等。

其次从1840年后,尤其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也在一定的阶层流行。

这样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基层中存在着三大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一种是传统封建思想,一种是机械马克思主义,一种是资本主义思想。

而能够统领这一切自发存在思想意识的只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些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同,这要求有一个能够统领各种思想文化的大中国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放眼世界的理论,其思维的力度从基本的生命要求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联合,从人的思想意识到信仰理念,都有唯物的,历史的,科学的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化融会的思想,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我们能够科学认识民族信仰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尊重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民族文化传统。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解放的重要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文化是社会意识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推动力量;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文化建设要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社会。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标志和推动力量。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构建世界和谐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马克思的文化建设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实现个人自由解放和幸福的重要保障。

文化建设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文化冲击和碰撞使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强调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倡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也要通过创新发展弘扬本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PPT课件

一、文学活动论
•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人 的一种活动,建立‚文学活 动论‛ •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 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 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 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 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着了。‛
黑格尔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 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 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 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费尔巴哈
•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 唯物主义哲学家 •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 理》 •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 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 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 将文学看成是“人学”,充分肯定了人的 作用及文学的终极意义——为了人! • 文学从神学的附庸中完全解放出来! • 文学从唯心主义、虚无主义中完全解放出 来!
二、文学反映论
•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 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 意志意识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 物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
文学活动论
•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 文学艺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才能、思想、情感、理 想、道德、性格等。 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 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简称,整体内容覆盖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的社会形态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以及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现代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政治经济体系当中的主导思想。

在世界大战期间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众多无产阶级对列强侵略进行反抗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在中国的当代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以下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当代文化;影响在我国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当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化产生了非常深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关注到的一些较为重大的理论和问题都和马克思主义所关注的重点有所契合,新中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路径上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具有一定的一致性[1]。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也不断的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2]。

因此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会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政治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对我国当代文化的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以及全人类彻底解放的一种学说。

该主义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者三个内容,创立者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关于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科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实践的成果不停的丰富发展以及完善,体现了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3]。

我国在近现代发展的过程当中,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我国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相结合,将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下又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发展[4]。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强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建设应当具有群众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点,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以及科学道德观念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强调群众性,注重发掘和倾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参与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强调科学性,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

科学性是指文化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发扬科学精神,追求真理,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文性是指文化建设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保障人的基本权益,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强调先进性,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

时代性是指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起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的基本原理都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对我国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指导意义。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把无处无时不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称为思想路线。

由于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因而我们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时,首先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或思想路线的指导。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只有以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才能正确认识文化的起源、实质,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文化对其他社会现象的作用,文化的传承,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各种哲学的文化观各不相同,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文化观。

作为文化整体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的文化观,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还在形成中。

但无论如何,认识一种文化现象、处理一个文化问题,任何人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观指导。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概括。

这种指导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避免“左”或右的偏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文化问题
正确的指导包含对指导思想的分析,对客观对象的分析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真理性才是可靠的,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是今天还没有充分解决的理论问题。

文化不是一类感性事物,无法根据其感性特征而把文化从其他事物中区别出来。

我们对文化的界说大体上有一共识,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诚然,作为精神产品,必有物质载体,但物质载体不等于文化,物质载体虽然是感性的,载于其上的文化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因此,究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必要认真研究。

文化是三大社会领域之一,要弄清楚它的内容问题应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当然会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样,我们就可以循着作为社会存在之精神反映及其成果把文化因素区别出来。

例如,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关系区别出技术、自然科学、经济理论,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关系区别出语言、文字等。

对政治领域的精神活动和文化领域本身的精神活动,也是如此进行具体分析。

这样,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总之,指导不仅是在指导思想中进行逻辑演绎的过程,也是在指导思想下深入实际,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建设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下面,就其中几个重要问题略陈己见。

第一,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问题。

至今,还没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文化观,即文化哲学,因此建设和发展科学的文化哲学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这个任务,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来指导才有可能完成。

科学的文化哲学之所以难于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其对象的理解各式各样。

应该采取多数人在理论研究中的理解。

在理论研究中,各家各派、东西方往往把经济、政治和文化并列为人类社会三大类活动和现象,把文化界定为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是一种可以与经济、政治比较清楚地区分开来的东西。

有了比较明确的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研究。

进一步研究应该包括,对它的环境的研究和对它本
身的研究。

对它的环境的研究,包括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实际就是对它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的研究,即它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研究。

对文化本身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内部结构的研究。

这就需要首先对文化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弄明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再进一步研究,要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的文化哲学的建立与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这种系统的研究是必要的,它将与对现实文化的研究和文化建设实践互相推动,极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其成分是很复杂的,它不但包含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也包含很多外来的文化因素。

今天热议中的儒家、国学,不等于传统文化,但可以代表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和典籍在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国学指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理论、学问,是传统文化在思想、理论上的总括,是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升华。

它们无疑可以代表传统文化,但还有许多文化因素,如中华民族长期在严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以及抵御外侮的战斗和抗拒阶级压迫中形成的勤劳、节俭、智慧、勇敢、坚韧、友爱、先公后私、自我牺牲等高尚品质和产生的经验、知识、技术、艺术、箴言、谚语、风俗、习惯等文化产品,这些有的曲折地反映在传统典籍和文人的著作中,大部分在民间通过口头、日常生活或通过杰出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代代相传,从而积淀在传统文化中,但往往为后代的文化研究者所忽视。

对传统文化的鉴别,何为精华,何为糟粕,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

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往往仁者见仁,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存在客观标准的。

这就是:我们不能以今日之是非为标准,而只能以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为标准。

第三,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为基础建设当代中国文化问题。

文化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其产品也是现实的。

文化产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服务,如演出、传播、管理、教育、医疗等,另一是产品,如图书、艺术品、媒体、名胜古迹等。

它们不但有价值,而且有交换价值,能够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不但具有社会效益,而且具有经济效益。

这样,文化就成了一种实力,即软实力,文化力也被看成一种生产力。

但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毕竟不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物质产品,这就使文化领域变得更为复杂。

这主要表现在文化活动及其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和文化生产的事业性和产业性的关系上。

任何产品一旦成为商品都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重效益。

物质资料的产品,一般说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正比,只有在生产过剩时,经济效益才会下降,但这是由于市场需要的变化,与产品本身的性质无关。

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则复杂得多,有的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不取决于它的社会效益的高低,甚至社会效益愈高的,经济效益愈低。

比如,一本有极高科学价值的著作的稿费收入可能很低;而一本哗众取宠或低俗的书却有极高的稿费收入。

因此,在文化生产领域,我们绝不能把经济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应该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也绝不能损害社会效益。

总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事业性与产业性的关系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很复杂问题,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