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市场分析
第三章自然条件和厂址选择
第四章产品方案与工艺技术
第五章环境保护及其它
第六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八章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第一章概述
1.项目背景
这几年国家对地方优质资源相当重视,先后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近来在油茶产业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性。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科学规划,统筹部署,以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广泛调动山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积极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良品种、提高单产,进一步挖掘山地资源利用潜力,努力把油茶等木本粮油产业做大做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改善食物消费结构、促进山区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市是我省油茶种植面积和低改面积大县,被原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单位”,所辖范坑乡墩头村是油茶专业村,1956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绿色油库”。范坑油茶名声不胫而走。上世纪70至90年代,是范坑油茶产业最红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种植,多的一户茶农可采收鲜果5000公斤。近几年来,随着橄榄油等高端食用油产品步入寻常百姓家,价格看涨,营养价值与橄榄油不分伯仲的山茶油产业再起波澜。**市农业专家分析认为,范坑,上白石,潭头等地油茶生产历史文化悠久、距今有300余年,颇有名气,且其生长过程中少有施肥喷药,其品种是全国最晚熟的立冬籽品种,生长期长达13个月之久。历经四季。营养成分完全来自天然无污染的空气
和高山土壤,是一种难得的纯天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大、前景广,对广大茶农而言无疑是座沉眠的“金矿”。做好油茶产业开发这篇文章,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可以增加产区群众收入,而且对“三农”问题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具有十分的意。油茶是世界世上稀有的木本油科植物,全身是宝,果实生长期长,从开花、授粉,到果实成熟需经历秋、冬、春、夏、秋五季之雨露,拥有“抱子怀胎”之佳称,可称为“人间奇果”,完全处于自然野生状态,是现有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绿色”油料作物。一次栽种多年收益。种植油茶树既能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也可帮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型、观光型林业经济。茶油色泽金黄,清香宜人,营养丰富;茶粕深加工潜力很大,综合利用价值高;油茶加工后可以生产很多副产品,如茶皂素、茶蛋白、茶多糖、皂角素等多种化工急需的原料,国内、国际市场紧俏。油茶花开冬秋,花期长达数月,花蜜浓香;油茶树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苛刻,荒山僻壤、丘陵闲散地均可种植,这些都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发展我国油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概况
**市地处**中部,三面环山,南面临海,土地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7.44平方公里。南宋淳右五年(公元1245年)置县,1989年11 月撤销县建制,设立县级市,现辖11个镇、7个乡、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 60万人。境内水陆交通便捷,104国道贯穿南北,省道小浦线横越东西,赛岐港、白马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山海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34.1万千瓦,已开发的水电站44处,总装机容量为6.2万千瓦。主要矿藏有钼矿、银矿、叶蜡石、花岗石、辉绿岩、高岭土、河沙、煤泥等。 **是全国茶叶基地之一,“坦洋工夫”红茶驰名海外;也是省内茶油、绿笋生产基地,油茶林有“绿色油库”之誉。传统物产有芙蓉李、蘑菇、桐油、绿笋等,产量居全省前列;水产有蛤、蚶、鳗苗、中华绒毛蟹、对虾、黄鱼等。工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全国知名的电机电器城和全国三大民间船舶修建市场之一。
项目原料基地设**县北部三个乡镇范坑,上白石,谭头。夏长冬短,温暖湿润,土质以黄土壤为主,年平均气温18度,海拨80-680米之间,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和土质条件,是油茶最佳的生长环境。三镇现有油茶面积:范坑2.8万亩;上白石 3·7万亩;谭头 3·1万亩。而且,三镇均分布在104过道旁,距沈海高速才半个小时车程,交通便利。
3.**油茶产业现状
**现有茶林面积14.88万亩(其中经营面积8.19万亩,荒芜面积6.69万亩)。茶林主要分布在谭头镇、范坑乡、上白石镇、城阳乡、溪柄镇、松罗等。现全市茶油产量从原来的50—80万公斤下降到30万公斤左右,按现行价格计算,平均每公斤40元,全市油茶产业产值仅余1.2亿元人民币。油茶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就这么一个有巨大价值的产业,却逐年在萎
缩,而且是令人痛心的速度在萎缩。大多数茶林置于无人管的地步,只取不予,茶油经营也相当粗放,散乱。茶油生产和经营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油茶林面积逐年减少。 **八五期间尚有茶林面积14.88万亩,到现在只有 8.19万亩。素有“绿色油库”称号的范坑乡,潭头,上白石三个镇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茶林面积7.999万亩,现在面积不到4.999万亩,减速相当快。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1).思想重视不够,荒芜不管,茶林遭到人为或动物的破坏,由经营林变成荒芜林,由荒芜林到不成林。这是茶林被毁的关键性因素。
(2).群众防火意识差,历年茶林火灾事故不断,且未给予应有的经济处罚。即使处罚,也是轻描淡写,未能起警示作用。
(3).改种其它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锐减。由于茶林老化,茶林稀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太好,原来每亩可产茶油10公斤以上,最好时达40多公斤,现在平均只有4·5公斤左右。有些农民原来每户年榨油1000多公斤,现在却只有100多公斤,而他们的茶林面积基本未变。茶林已进入老化期,当地农民反映,有的一亩茶林只收获0.5-1公斤茶油。农民就干脆改种其它经济林,如松林、茶园、太子参等。
(4).品种老化,改造更新少。尽管政府每年都要更新改造一些茶林,然而这部分茶林毕竟是少数,远远赶不上茶林老化的速度单位面积产量锐减单位面积产量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