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地理与文化的关系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465f0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1.png)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及最后一位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启蒙老师。
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梁启超强调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精神包括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开放合作、追求真理等方面的品质。
科学精神要求人们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梁启超认为,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人们才能逐步摆脱迷信和偏见,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梁启超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互相借鉴和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梁启超在研究东西方文化对比时,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积极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成果,提出“中国需要学科学”的主张。
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伦理观,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在具体实践中也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融合。
他曾创建《自然科学杂志》等科学刊物,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他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
他的著作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综合运用和理解。
梁启超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对科学精神的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https://img.taocdn.com/s3/m/17f664f69e3143323968938d.png)
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在刊于《新民丛报》第 2 号的《保教非所以尊孔
论》中,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之害有更痛切而 淋漓尽致的阐发。虽文字稍长, 但因其关乎梁氏对中 国学术的基本判断, 故仍完整引录如下: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 人物之伟大, 莫盛于战 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 语, 坑方术之士, 而思想一窒; 及汉武帝表章六 艺, 罢黜百家, 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 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 号称行孔子教者二千余年 于兹矣, 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 以 为一贯之精神。 故正学异端有争, 今学古学有 争; 言考据则争师法, 言性理则争道统。 各自以 为孔教, 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 于是孔教之范 围, 益日缩日小。 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 公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 浸假 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 浸假而孔子变 为程伊川、朱晦庵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 王阳明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 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 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 一果, 跳掷以相攫; 如群妪得一钱, 诟骂以相夺, 其情状亦何可怜哉! ① 而中国学术之萎缩衰敝, 也成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的根本原因。 政治专制与学术一统既相缘而生, 为害甚烈, 梁 启超于是自觉以批判、破坏的姿态出现, 明确宣称: “一尊者, 专制之别名也。 苟为专制, 无论出于谁氏, 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 吾自认吾之义务当然 耳。”(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这与“新民”之道中以 “自由”为必不可少之义的论述也一脉相通。在《新民 说·论自由》② 一节中, 梁氏着重发明了“欲求真自 由者乎,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的道理。他认为, 被 人奴隶并不可怕, 最悲惨的是自我奴隶, 那便会堕入 万世沉沦而永无超拔之日。 文章区分出“心奴隶”的 四个种类与解除之道, 而列于首位的正是“勿为古人 之奴隶”。 甚至说:“要之四书六经之义理, 其非一一
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_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_邓伟
![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_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_邓伟](https://img.taocdn.com/s3/m/a7dffd5f33687e21af45a9ad.png)
文艺理论研究 2006年第4期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邓 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僵化的决定论思维模式,以至很难对研究对象作出深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中,应重视地域文化在共时性话语结构中的建构与指向,应重视对地域文化与民族国家关系的探讨。
具体说,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建构是基本指向民族国家的,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自身表现特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地域文化 民族国家 现代性 共时性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在语体上以现代白话文取代了具有超越地域书写性质的文言文,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对“写实性”的重视,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现实。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一些作家以文学的地域色彩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
无疑,这一切拓展了文学探索和表现的领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
以这样的文本、作家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即已兴起。
九十年代,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推出了系列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遂将这一课题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股不大不小的“地域文化热”。
今天,当我们反思其时为数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时,感受到的或许是困惑。
因为,这种研究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僵化的模式,它不能意识到地域文化所面临的现代语境,也不能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在 作者简介:邓伟(1975—),男,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任教于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学风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中的地理书写
![学风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中的地理书写](https://img.taocdn.com/s3/m/b01bc1faf12d2af90342e6df.png)
作者: 朱文哲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27-1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学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
摘要: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
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48f7096bb84ae45c3b358ce0.png)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 Post By:2005-12-25 0:23:00刘悦笛艺术文化学,就是关于艺术文化的理论,它是由文化学对艺术学的介入而形成的。
艺术文化学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属于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而不是文化学的分支。
这是由于,艺术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文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以艺术现象来印证一般的文化理论,而在于对“作为艺术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艺术”的特殊规律的把握。
艺术文化学的先驱,有论者认为包括法国的丹纳,他的名著《艺术哲学》(1865)视艺术为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文化结晶。
对英美国家而言,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所倡导的文化批评更为重要,中经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兴起,“文化研究”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已成为显学。
艺术文化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亦得以成熟发展。
美学家卡冈在《美学与系统方法》中,明确将“艺术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进行研究,认定艺术文化具有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部结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鲍列夫也认为艺术文化具有特殊的“符号体系”。
无论怎样,艺术文化学对中国人而言都是外来物。
而20世纪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研究,在前半世纪受到丹纳以及欧洲传统的艺术社会学的影响甚大,后半世纪前期则与前苏联的艺术社会学模式非常接近,直至世纪末期的欧美的文化研究又成为学者们竞相效仿的对象。
这样,我们就以1949年为限,大致将中国艺术文化学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一、前半世纪:非学科性的共生在20世纪的前半叶,作为学科的艺术文化学在欧美和苏联都尚未成熟,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的初步建设也就具有了一种“非学科性”探索的特质。
虽然艺术文化学的学科并没有得以系统的构建起来,但是关于艺术文化的思想却是非常丰富的,这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
在20世纪前50年的时间里,也可以大致区分出三个时段:1900年至1919年(初生期),1920年至1939年(兴盛期),1940年至1949年(落潮期)。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8540ca34b4daa58da0114a7b.png)
平原
• “所有权和生产性实业的原则就孕育在这当 中” • “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 明” • 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因为这里 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 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 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 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 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
北
南
北
南
南
北
北
语言: 北齐南繁; 人的性格: 北爽南细; 哲学: 北孔南老; 经学: 北学深芜,南学约简; 学术: 北重考述,南究义理; 宗教: 北儒南道; 音乐: 北刚南柔(梁启超说:北乐悲壮,南乐靡 曼” ) 戏曲: 北宜和歌,南宜独奏; 书法: 北书雄健,南书秀雅。北方为方笔之祖,南方 系圆笔之宗; 饮食: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 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 • 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 “亚洲有一些大帝国,它们出现在幅员辽阔 的大平原上,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为了防 止形成割据的局面,就只能实行专制制度, 而且只能实行一种极端严酷的奴役的统治; 而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 大不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 是很有利于保国的;所以没有法治,国家便 将腐化堕落,而和一切邻邦都不能相比”。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2)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 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 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
• 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bca1919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e.png)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将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他对于西方文化的评价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1. 接受与借鉴梁启超是一位早期接受并借鉴西方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2. 批判与反思尽管梁启超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但他并不是盲目崇拜。
相反,他对于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虽然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但在道德伦理等领域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也要保留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梁启超对于西方文化的评价1. 科学技术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非常先进,这是中国所欠缺的。
他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2. 文化价值观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文化在某些领域存在着不足之处。
例如,在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等方面,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认为,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3. 政治体制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值得借鉴的。
他赞扬了西方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法治和宪政等制度,并认为这些制度可以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社会。
三、梁启超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1. 文明交流与融合梁启超认为,中西文明应该进行交流与融合。
他主张通过文化交流,使两种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自信与创新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
中国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34e0cdd15abe23482f4dcc.png)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15共30页
(一) 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美国地理学家。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大学地理学教授。 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 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 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 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 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索尔(1889~1975) Sauer,Carl Ortwin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1769-1859)
3 洪氏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 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 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 性;
胡彦纳 2016/2/29 12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1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
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 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 的创建人。 2 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 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 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 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 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5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6共30页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纵向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 理论)
横向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
殖民地独立运动十分活跃 移民强化了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英国的军人中出现反战思潮 对公平和权利追求 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
“文化转向”:将“事实”视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 而对于“事实” , 不 同阶级、种族、性别、民族、政治信仰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化已经 成为研 究的根本的焦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413ca59be23482fb4da4ccb.png)
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8c579faf12d2af90342e635.png)
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 、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此前古2素9来00濒年综海至之前合民1,8作世所纪以用比于的陆居结者活果气较。胜,地进取理较锐环。 境对古希腊民主制度的形成起了促
文化上:
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金字塔; 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书写材料:纸莎草是古埃及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为地理概念,指南亚次大 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 加拉、尼泊尔、不丹等领土,未 曾以之为国名。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 本标志。
生产力低下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
生产力提高
采集 渔猎
文字
农耕 畜牧
社会分工 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产品的出现 私有制的产生
国家
国家机器的诞生: 政府、军队、监 狱等等
阶级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之间)、古埃及 (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700年之间)、中国(公元前2000年开始)、古希 腊(公元前800年——公元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 地”。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说法。
希腊文 明
巴尔干半岛 南部和爱琴 海岛
前8世纪至 前5世纪
1.城邦文明 2.斯巴 达实行寡头政治,雅 典是民主政治的典型
文学、历史、哲学
三、如何看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问答题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问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724361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7.png)
一、填空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陈寅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概念,大文化,小文化。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在全国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世纪中从境外迁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带动人口变化的三次动乱: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乱。
今天的回族是以13世纪自中亚,阿拉伯和波斯迁入的移民为主,吸收其他民族而逐渐形成的。
中央官职:中枢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
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汉语是有声调的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汉字从历史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自秦代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
隶书是关键的过渡阶段。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e775371c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5.png)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是民族所处的地理境、所从事的物质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造成的。
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的组织制度状况制约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直接造成一个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差异。
就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看,地理环境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型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组织是血缘宗法制。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类型,使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一、中国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能给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物质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趋向和类型。
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是一块半封闭的大陆。
亚洲大陆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东部为我国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尽管汉代已经形成丝绸之路沟通西域,但中国和西亚的联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约;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横断山脉的大江大河与热带丛林的阻碍;北部地区从黑龙江沿海到东南沿海的海岸线长达两万余公里。
中国尽管从唐宋以后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海上交通,但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并没有因此使中华民族向海洋纵深发展。
总之,中国这种三面环陆、一面临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相对隔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很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中国很早就产生了农业文明,并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哲学思想。
由于相对封闭,再加上这块土地的富饶,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相对温和的性格和缺少竞争的性格。
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地理不便,故无交通,无交通故无竞争,无竞争故无进步。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b3b6cae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9.png)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字馥伦,号东江。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维新运动的旗帜”。
梁启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其中,他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探索真理的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精神。
这种精神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不受国界、种族、文化的限制。
梁启超在研究科学精神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流。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也有共通之处。
他主张要借鉴西方科学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只有将东西方的文化精华融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新文化。
梁启超还特别强调了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关系。
他认为,科学精神不仅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人的行为和道德上。
他主张,科学精神应该使人们更加勇于创新和实践,同时也要注重伦理道德的约束,保持人类的尊严和尊重。
梁启超在教育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才能和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才。
梁启超的思想与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也对世界的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的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通过对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深度的观点和理论。
他主张科学精神要与道德精神相结合,要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推动文化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b38d8f4c8d376eeaeaa3113.png)
“新史学”思想《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主要内容1.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这就是,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
”指出了人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
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
”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
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范围也。
”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
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比较
![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2de24f5910ef12d2af9e76d.png)
延 边 大 学(课程平时作业(论文)课程名称:西方史学史论文题目: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比较学生姓名:邵张彬学 号: 2104051710学 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 业:历史学班 级:2010级学校代码:10184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比较邵张彬摘要:孟德斯鸠、梁启超都是“地理环境论”者,他们的认识和思想既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同之处,又有若干不同之处。
孟德斯鸠和梁启超都认为气候决定性格;温度带决定文明;地形、土壤影响法律、政治制度。
但同时,二者“地理环境论”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不同;对各自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同。
梁启超对于孟德斯鸠地理环境论的发展和中国化利用,体现了近代东方知识分子吸收西方先进文明并使之本土化的趋势。
关键词: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比较孟德斯鸠作为西方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社会学家,是西方国家学说、法学理论、三权分立理论上的创立者,而其“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其思想兼采中西方之所长并加以吸取利用,在史学、文学、哲学、法学上研究深入。
在近代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救国救民的努力,梁启超引进了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论”学说,并加以中国化改造,利用地理环境论学说来探讨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的各方面的具体联系,以救亡图存。
目前学术界对于孟德斯鸠和梁启超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和各个时期,深入不同的领域,笔者无力无意一一例举。
但是学界对于梁启超与孟德斯鸠的比较,尤其是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的比较则缺乏深入研究。
虽然孟德斯鸠和梁启超生存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但是两者都是“地理环境论”者,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且梁启超的地理环境论具有西学东渐意义,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笔者试结合史实及研究成果,对孟德斯鸠、梁启超“地理环境论”史观做一粗浅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尝试反思对于学习西方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设计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01a468a5acfa1c7ab00cc4c.png)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导学案)【课程标准】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2.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学科素养】1.能够依据《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把握人类早期文明的分布,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能够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等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产生,明确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国家开始形成。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3.概述埃及、巴比伦、印度和希腊四个古代文明各自的地域、存在时间和政治文化成就,认识地理和历史环境对这些文明产生的影响。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4.通过概述古代各种文明发展的状况,理解古代文明多元、分散、无关联的特点,认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是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安排】2课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自主学习】1. 、的产生——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和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角色变为食物生产者;出现了和的分工,促进了(商业),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出现。
3.私有制产生,阶级及阶级对立形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有了,部落酋长和首领们把公共产品据为己有,逐渐产生;社会分化为和两大阶级;成为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4.国家开始形成在和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5. 因记事和管理需要产生。
【思考与总结】1、人类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简述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历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古代文明多元特点的主要表现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北非的、南亚的和、中国的和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986c3c7f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c.png)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考。
梁启超在他的著作《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对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梁启超强调了科学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基石。
科学精神强调以理性思维、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对待世界的认识,这种方法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呼吁国人应该具备科学精神,用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梁启超关注了东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他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方面。
梁启超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既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与西方文化的对话中得以发展和壮大。
他认为,只有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又能保持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我们需要培养年轻一代人具备科学精神,倡导以事实和逻辑为依据的思考方式。
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魅力。
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基于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的述评
![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基于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的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3c53e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f.png)
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基于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的述评邵艳艳;龙行年【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粹之一,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对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的述评认为:武术文化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所依托的地理环境;武术文化中不同的门派风格同样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而迥异的地理因素铸就了武术文化不同形式的传播方式.因此,《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特色形成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地理环境不是影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绝对因素.【期刊名称】《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3页(P88-90)【关键词】武术文化;地理环境;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武术地域性文化;武术文化传播【作者】邵艳艳;龙行年【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地理环境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1]。
人们的物质、制度、精神等都脱离不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中华文化自发生起,即因环境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的多元状态”[2],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向来都是大家追根溯源的首选要素。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的武术,亦深受我国特殊的地貌风情的影响,诸如对“道”的追随、“家族本位思想”、包括其本体的传承和发展等都是农耕文明孕育出的智慧,是各民族武术文化发展的共同结晶。
地理环境和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是武术文化研究者不可不回答的问题。
梁启超先生在1902年所撰写的《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试图用当时西方传进来的一些新观念来研究中国地理对文化的影响,它在学术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文试图在对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的述评基础上,回看武术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武术地域性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梁启超列举大量事实,主要以南北两地地理环境的差异为出发点进行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曾经写过《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
其中认为,人类文化形成初期,其文化样式和特质是深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的。
首先,地理气候条件决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如肉体之与精神。
有健全之肉体,然后活泼之精神生焉。
有适宜之地理,然后文明之历史出焉。
”他断定“文明之历史,独起于温带”。
其原因是“夫酷热之时,使人精神昏沉,欲与天然力而不可得;而严寒之时,使人精神憔悴,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他;热带之人,得衣食太易,而不思进取;寒带之人得衣食太难,而不能进取。
唯居温带者,有四时之变迁,有寒暑之代谢,苟非劳力,则不足以自给,苟能劳力,则必得其报酬,此文明”文明之国民,所以起于北半球之大原也。
“
为什么近代出现了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差距呢?对于这个问题,梁启超仍然从人类社会金华和地理的关系进行了解答。
它认为人类社会到近代为止已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进化。
既由”以专制政治为文明之母“的阶段;进化到了”所重者不在秩序而在进步“的第二阶段;亚洲历史的缺点不在昔代之行专制,而在今日之犹安于专制,”徒抱文明之基础,而不能入于进化只第二期也“。
究其原因”由于天然之境遇,所得过享,其精神为天然力所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