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地形山川:中国地形多山,大大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味道和风味。

由于中国地形山川纵横,各地的风味和菜色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鱼、虾、蟹等为主要食材。

而北方则以麦子、豆类、牛羊肉等为主要食物。

2. 气候条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的差异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南方人的饮食比较清淡,添加过多调料会影响菜肴的原味。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北方人的饮食色彩比较浓郁,口味则较重。

3. 文化传统:中国饮食也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节日享用团圆饭。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茶叶种类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总之,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刻,包括菜品风味、食材选择、烹制方法以及不同地区间的饮食习惯差异。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

分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理环境背景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的饮食文化对环境的适应,目的是为了提升人们对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一、饮食文化概述饮食是人们的第一要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药补不如食补”,等等。

居家七宝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都与饮食有关。

最初,饮食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人们的饮食技巧、饮食文化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而饮食文化的本质就是探讨在何种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和吃了如何等问题。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从人地关系、历史地理学、饮食文化功能、饮食行为以及哲学等多种角度对饮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但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义标准,观点较多,众说不一。

概括来说,我们认为:饮食文化是某一个地区在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形成的饮食行为和规范的总和。

饮食文化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饮食材料来源、饮食材料加工、膳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食物保存储藏环境所反映的饮食团体和饮食方式等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英国人见面谈天气,美国人见面问“How are you?”,中国人见面则问“你吃了吗?”。

自古吃穿住用行,中国的吃始终是第一位的。

吃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无可替代的中国精神。

中华饮食经过五千年的一脉相承,兼容并蓄,目前风味众多,流派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国饮食文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食材和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

我国地域的广博性与气候的多样性为饮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原料和调料,进而形成了各地独具风味的菜系。

其次,中国的“吃文化”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浅谈中国饮食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浅谈中国饮食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浅谈中国饮食的发展与人文地理的关系摘要:民以食为天,无论走到哪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食物,经过各种加工和长期以来的人类对其的改进,进而演变成今天的中华美食。

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大,形成了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对饮食的影响。

关键字:中华饮食地理发展历史一、引言:(一)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最初的饮食文化是从火堆中孕育出来的。

蒙昧时代,由于天火的原因,时常发生火灾,能从大火中逃出来的野人难以抵制烧熟的野兽和坚果的扑鼻焦香,把他们捡起来放在嘴里,舌上的味蕾立即反馈出一股求之不得的食欲,这就成了人类结束茹毛饮血时代的一个信号。

经过了很多年的尝试和失败,原始人群终于懂得了如何利用自然火,控制火种,从此走上了吃熟食的道路。

并且,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最初的烹调是“烧烤”和“膨爆”(把植物种子放在炭火上爆米花来吃)。

熟食的饮用使原始人的体质以与生产生活都有了飞快的发展和进步。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期间,我们的祖先终于从“狗尾草”的籽实中,选出第一种粮食作物,这就是小米。

而养殖业主要是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是六畜具备了。

经考证,当时的家畜主要为猪,狗,牛,羊,鸡。

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展。

为了满足当时社会上人们的需求,蔬菜的种类,食物的种类,以与烹调食物的方法都有了更大的改进。

出现了调味品,发明了发酵技术,食物的保鲜和储藏技术等。

(二)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589年,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

长时间的时间和积累,人们掌握了更加先进和娴熟的生产技术,并且也发现了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的种类。

使人们所使用的食物营养丰富,更加美味。

与此同时,食品制造也有了新的突破。

出现了制造豆腐等豆制品,酒,植物油,蔗糖,点心面食等技术。

在饮食上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以下就我国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气温比南方低,到了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所以当我们去到北方地区时,就会发现当地人的饮食多以面食为主,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在北方是最常见的东西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却不一定受到他人的喜好。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

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但作为南方人,大米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我国的南方地区西高东低,地形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平原地区河湖众多,水网纵横,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再加上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农作物种植的需要,所以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很多地方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在保证粮食生产正常气候宜人各方面富足的情况下临海地区的城市成为目前中国大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那里的人们一方面通过农业种植获得食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渔捞经济和淡水养殖获得水产食物。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

再说说我国的西部地区。

我国的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论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论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从中国地理看饮食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

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在此,我主要以身边的同学为例,来探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

我的一个同学湖南,众所周知,湖南人爱吃辣。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这是因为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而又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

用酸泡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我的一位室友来自四川,与我一样爱吃辣。

而川菜是以麻辣称著,四川地处盆地,更加潮湿多雾,四季阳光少,空气湿度大,这跟湖南的湿润气候很像,吃辣也主要是提神去湿。

而我一位山东的同学也好吃辣,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部分地区气候也是湿润多雨,而东北人吃辣更多的原因是用于御寒,因为东北气候过于严寒,吃辣也可以驱寒。

从这些基本可以总结出居住在温湿或严寒地区的人比较喜好于吃辛辣食物。

来到上海就读以后,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菜肴都偏甜。

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它吸取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

而苏锡菜的特点就是放糖多,对于北方人来说甚至难以入口。

这其实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

比起北方,南方的蔬菜瓜果更是丰富多产。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因而在口味上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再来说说山西人。

山西等地,特别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

长年食用,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

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和南方相反,北方人在饮食口味则偏重于咸味。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首先,地理环境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偏寒冷,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因此,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要食物,如饺子、包子、面条等,建立了独特的面食文化;而南方地区地势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发展出稻作文化。

这种饮食文化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我国的海产品消费和海洋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陡峭,面临大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因此,沿海地区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如海鲜大餐、海鲜火锅等,发展出独特的海鲜文化。

而西部地区地处内陆,缺乏海洋资源,人们更多依赖于农业生产。

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

另外,地理环境还对中国特色的调味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国南方地区湿润多雨,适宜种植辣椒、葱、蒜等作物,因此南方菜以辣味为主。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多风沙,适宜种植大葱、大蒜等作物,所以北方菜更注重葱蒜味。

这种地理环境对调味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菜系的多元化。

此外,地理环境还导致了不同地区的食材特点的差异。

比如,川菜以辣椒、花椒为重要调味品,因为四川地区气候潮湿,食材较易变质,而辣椒和花椒具有杀菌作用。

广东地区气候湿热,海鲜丰富,所以广东菜偏爱鲜料,注重原汁原味。

这些特点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地理环境对传统的烹饪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四川川菜独特的火锅文化,与四川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相关,火锅在湿气大的环境下煮熟食物、加热室内空气,能够增加饭后消化和祛湿的功效。

而烤羊肉串在我国北方地区十分流行,与北方干燥、多风的气候环境密切相关,通过烤制可以使羊肉外焦内嫩、肉质更加鲜美。

这些烹饪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生产、海洋资源、调味品、食材特点以及烹饪方法和技巧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饮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

饮食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

金韩肠粉
据说,汕头肠粉还一直在进化中
No.4蚝烙
蚝烙(潮州话为o lok,潮汕话属闽南语系,o 对应的字应该是“蚵”,蚝即是海蛎,由于广 东粤语地区常写作“蚝”,所以潮汕也沿用了 这个字)是广东省潮汕汉族特色小食,台湾省 称为蚵仔煎,外地人来潮汕总要尝一尝这—美 食。在潮汕城市乡村小市集,常有这种小店或 摆摊小贩。这种蚝烙,是用地瓜粉溶于水,拌 葱珠,在一个平底的铁锅上煎,加上海蛎,再 下蛋花,取起蘸鱼露吃。
汕头肠粉 一张米浆皮, 打上一个鸡蛋,加猪肉或 牛肉末,几只鲜虾、豆芽、 香菇丁,然后上面浇一层 秘制卤汤,最后洒上一勺 潮汕菜脯碎(萝卜干), 香而不腻,那味道实在让 人怀念。一样的肠粉,不 一样的口味。 在广东,肠粉是一种非常 普遍的街坊美食,它价廉、 美味,老少皆宜,妇孺皆 知。从不起眼的食肆茶市, 到五星级的高级酒店,几 乎都有供应 。
. 1950 1980 .
--
.
1940
17
.
.
.
1920
• 一个蛋挞相当于吃下一碗饭 又酥又软 两三口就一个的葡式 每个平均热量约是300卡左右 而普通一碗饭的热量是280卡 所以你吃一个葡式蛋挞已经超过一 碗米饭的热量 如果你体重约60公斤 啪啦啪啦5分钟吃下三个蛋挞 就要慢跑一小时才能消耗这些热量。 脂肪多多,不饱和脂肪酸更多 但是蛋挞和米饭不同 米饭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 而蛋挞则超过60%来自脂肪 虽然两者的热量差不多 你却吃进去非常多的油 而且你不会马上有饱足感 会让你一口接着一口。
后因各种原因葡挞的秘方和新产品开后因各种原因葡挞的秘方和新产品开发权卖给肯德基发权卖给肯德基此举使葡挞发扬光大使玛嘉烈葡挞此举使葡挞发扬光大使玛嘉烈葡挞红遍两岸四地红遍两岸四地上海位于上海的莉莲蛋挞店最为著名在虹口徐汇杨浦等地区开有十几家分店位于上海的莉莲蛋挞店最为著名在虹口徐汇杨浦等地区开有十几家分店并为食客所津津乐道并为食客所津津乐道而我们潮汕地区呢而我们潮汕地区呢最有名的莫过于就是最有名的莫过于就是小公园的蛋挞了小公园的蛋挞了no2十二中煎饺煎饺是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之一主要食材是面粉和肉馅制作成水饺之后用油煎制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

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

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地域影响前言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 ,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食物特色,人们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

地理环境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

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1.饮食文化的概念“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

”自古以来饮食就作为百姓的第一要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七件宝都与饮食有关。

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我们认识不同地域文化乃至文化多样性有重要作用,对于加强地域文化交流,增进地域间团结和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也有非常积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饮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饮食原料加工;二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食品的消费,就是吃和喝。

文化,则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而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概念,它的学术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目前在学术界的概念仍有不同论述,有学者认为地理环境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自然要素有规律的结合体,是指空间上客观存在着的有地域差异和相对性的空间客体[1]。

还有学者认为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且认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

本文探讨的是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文所述的地理环境为以上第一种定义。

我们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类社会、地球表层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界,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化自然,及与自然环境有着内在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

3.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及背景研究饮食文化的发展久远,胡自山在认为从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饮食文化才真正开始。

经历不同氏族及朝代,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

肉类: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3]。

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地域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

我国在主食方面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之分。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差异的现象。

目前,从事饮食文化研究的队伍十分庞大。

然而中国饮食文化近现代研究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的。

综观数十年间海外学者的中国食文化研究,可以说是思想活跃,范围广泛,学者如林,成果丰硕。

相对中国大陆的研究队伍和研究现状而言,这些特点显得格外鲜明。

他们坚实深厚的功力、科学圆熟的方法,求实的精神和严肃的态度都是足堪称道的。

由基本的资料入手,广征博引、推勘论列,实事求是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是这些研究者的共同方法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

对饮食的研究是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

自80年代初起,陆续出版了一些烹饪专业大中专教材和饮食文化方面的书籍,以饮食史、饮食风俗、饮食艺术等饮食文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有数百种之多。

90年代的饮食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空前高潮。

4.我国南北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我国疆域辽阔,境内地理环境错综复杂,为此我国的动植物资源也呈现多样化。

由于食物来源不同,气候不同,我国各地的饮食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旱地农业区的人们主要种植粟、麦等旱地作物,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湿润农业区的人们主要种植水稻等水田作物。

在此基础上,南北不同区域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选料与饮食风味等逐渐产生差异,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饮食文化区域: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饮食文化区。

以我国华北的山西地区,西南的四川地区的饮食习惯为例。

华北地区民风俭朴,饮食不尚奢华,讲求的是实惠;食风庄重、大方,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评语。

多数城乡一日3餐,面食为主,小麦与杂粮间吃,偶有大米;馒头、烙饼、面条、饺子、窝窝头、玉米粥等是其常餐。

这里的面食卓有创造,日本汉学家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华北、华北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在太原”的美誉。

它不仅有抻面、刀削面、小刀面、拨鱼面“4大名面”,不仅有形审飞腾、吉祥和乐的象生“礼馍”;而且家庭主妇都有“三百六十天、餐餐面饭不重样”的本领,京、津、鲁、豫的面制品、小吃和蒙古族的奶面制品,无不令人大快朵颐。

这一带农村盛面习用特大号“捞碗”(可容200—300克干面条),人手一碗,指缝间夹上饼馍或葱蒜,习惯于在村中心的“饭场”上多人围蹲就食,边吃边拉家常,或互通信息,或洽谈事务,或说笑聊天,形成特异的“风景线”。

这里的蔬菜不是太多,食用量亦少,但来客必备鲜菜,过冬有“贮菜”习惯,农户普遍挖有菜窖。

华北居民宴客情文稠叠,有一套又一套的食礼与酒令,至诚大方,其心拳拳,使人如沐春风,情暖胸怀。

山西人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西南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盆地四周高山环绕,长江横贯南部,其氓江、乌江等支流流经北部和南部。

四川人饮食离不开辣,常言道“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人饮食辣的特点。

由于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境内山林茂密,菌笋丰盛,有虫草、竹荪等山中珍品;河渠交错,鱼虾肥美,有江团、雅鱼、黄辣丁等鱼类上品;肉类禽蛋,干鲜果蔬,四季不绝。

所有这些都为巴蜀人提供了丰厚的物资。

为此四川饮食的多样性亦为全国有名。

而最突出四川饮食习惯还是以辣的食俗为首,而食辣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

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

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我国南北跨度大,饮食习惯差异明显,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带有很强的地理因素。

5.莱系的形成及发展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烹调方法、调味手段、风味菜式、辐射区域,并且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

菜系是我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

菜文化的品种繁多而形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四大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

川菜起源于周秦时期的巴国和蜀国,四川盆地是其基地,后向川西高原拓展,现今其踪迹已遍及全国及海外。

这里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

鲁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从鲁西北平原向胶州湾推进,影响京津、华北和关外以及黄河上中游的部分地区,被称为“北方菜”淮扬菜源于文化古城扬州和淮安,这里自古富庶繁华,文人荟萃,商业发达,因而烹饪高手辈出。

汉武帝统一闽越时,四万多闽越人散居于江淮地区,给淮扬菜增加了闽菜成份。

南宋期间,大量中原厨师从汴京迁到临安(今杭州),又使淮扬菜吸收了不少北方菜的成份,南北朝时,这里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J中心枢纽,荟萃了四方佳味,因而形成了淮扬菜品种多、技艺精、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特点。

粤菜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南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是其根据地,影响整个岭南与港澳以及京、沪等地,在海外也有较高知名度。

岭南兼有沿海海鲜、三角洲、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鲜,又有山地的山珍野味和四季时鲜瓜蔬,因此形成其用料多而杂的特点。

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基础,我国四大菜系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菜系风味差异大,各菜系的特点均与其相应的区域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有关。

人们享受饮食文化,是通过食物这个载体去实现的,我国四大菜系源远流长,独领风骚。

但这种格局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人文环境的变化,人们的饮食习惯、口味和饮食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各种菜系也相互融合发展,由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随之变动。

6.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6.1地理环境对食物原料文化的影响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暖温带气候,降水较少,大多为半湿润及半干旱地区,粮食作物为小麦、谷子、高梁等旱作物,因此风味食品以面制品为主。

馒头、包子、花卷、饺子、烙饼锅贴、都离不开面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