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88562e6b8f67c1cfad6b878.png)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第一节绪论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一)中国饮食饮食体系包括:饮(茶、酒、奶、其他);食(主食、副食)中国饮食文化: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饮食是文化的原因:1与人的生存同步2每种菜系都是一种文化3饮食现象有一种丰富的结构4包含着哲学思想三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内容:食生产、食生活、食事象、食思想、食惯制四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1历史上的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秦始皇专政,汉独尊儒术)食天求饱,居天求安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孙中山)烹调之术蕴育在文化中3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
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5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五课程专业地位与学习方法饮食文化:专业与修养,修养,知识,管理,技能,就业点,未来发展前景,应用研究学习方法:1积累广博的知识2掌握学科信息3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重点难点:四大原则,五大特点一饮食文化理论的四大原则(一)医食合一1神农尝百草《齐民要术》贾思勰,李时珍《本草纲目》2周代食医3《千金食治》孙思邈(二)饮食养生1预防重于防治2黄帝内经3饮膳正要,忽思慧(元):食疗、保健思想(三)本味原则1滋味美味:味感、触感、嗅感2作用功能辛:发散作用,酸:收敛作用,苦:清热解暑,甘、咸:补身体(四)孔孟食道体现道德规范:孔子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不及乱”“食于表者之侧,未尝饱也”孟子饮食观:(1)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2)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而尔予人,行道之人弗受,蹴而尔予之,乞人不屑也二饮食文化的五大特征1悠久的饮食文化2浓厚的文化内涵:重食,重养,重味,重利,重理(道德规范,哲学思辨)3精湛的制作工艺:刀工精细,调味多样,制熟技术先进,美食美名美器,造型美化4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自然地理条件5进食选择的丰富性:上层社会选择,下层社会的选择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一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一)张骞“凿空”与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汉带去丝绸、茶叶,引进葡萄、胡桃、胡蒜、西瓜等水果(二)释教弘法与求法事业中的中外饮食交流鉴真东渡带给日本制做豆腐的方法,日本“干光法师”荣西传去菜文化(三)“贡使”与商人西欧与北美国家中餐馆的开设(四)郑和下西洋(五)传教士:沟通中西饮食文化的桥梁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文化观念:中国饮食文化:美性(悟性),西方饮食文化:理性;饮食核心:中(重味),西(营养);饮食行为:中(合)西(分)原料使用:中(植物性)西(动物性);分解工艺:中(精细)西(简单)火候方法:中(复杂)西(单一)饮食器具:中(筷子)西(刀叉)饮食制作:中(随意)西(规范)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流1生产力烹饪水平:史前熟食,瓷器,青铜,铁器2以历史朝代划分: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三代时期,春秋战国,汉魏,唐宋,元明清3以饮食发展的进程划分: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阶段,繁荣阶段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萌芽时期一人类饮食的起源饮食起源:生食(茹毛饮血),熟食(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人工取火阶段)用火熟食的意义:把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1)代表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摩擦生火在解放人类的作用上,甚至还超过蒸汽机的作用(2)结束人类生食的生存状况,使身体素质和智力得到更迅速提高(3)孕育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飞跃物质基础二中国饮食文化萌芽产生的条件1火的使用2食物原料来源相对稳定3陶器的产生与使用三中国饮食文化萌芽时期的特点1炊餐器具基本齐备2采集渔猎与农耕畜牧原料使用3烹饪技艺与饮食品初步发展4调味出现,筵宴产生第二节中国饮食文化初步形成时期一初步形成的历史背景1夏商周的农业2夏商周手工业的发展二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1炊餐器具种类多样(1)烹饪食器(2)酒食器(3)辅助器2烹饪原料品种繁多植物性原料,动物性原料,调味品3烹饪工艺形成初步格局(1)对烹饪原料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使用(2)对烹饪方法及手段有一定进步4周八珍及南北食风(南甜北盐)5烹饪名家纷纷涌现6饮食著作开始问世:《黄帝内经》“四大医术之一”,《吕氏春秋》“本味学说7水果用于充饥,在周朝起作为休闲食品第三节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时期一中国饮食法杖时期的历史背景(一)农业的发展:水利建设,温室(二)手工业的发展:铁器冶炼,漆器的产生,大陶器,瓷器(三)商业的发展:长安,贸易往来,丝绸之路,重农抑商二中国饮食蓬勃发展时期特点1能源出现新突破(煤的利用)2炊餐具的革新(地灶台,铁“五熟釜”诸葛亮发明)3食物原料来源更加丰富传统原料发生变化,豆腐发明,异域菜种传入,植物油应用,茶成为主要饮品4烹饪工艺不断革新(1)烹饪环节分工细化(炉案分工,红白分工)(2)烹饪技艺不断创新(炸、煎、炒)5荤素菜系形成流派6烹饪饮食名家与饮食著作《茶经》“茶圣”陆羽“茶仙”“茶神”《金匮要略》孙思邈7饮食市场逐渐兴盛(1)经营档次齐全(2)经营方式灵活多样(3)服务周到,分工细致第四节中国饮食文化成熟时期(定型)一历史背景(一)发展:岭南出现三季稻,引进番薯等品种(二)手工业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红曲霉酿酒,茶叶“炒青”(三)商业的发展:都市食肆发展二时期特点1餐饮器具精美绝伦(1)瓷器餐饮器具,中国瓷器鼎盛时期,“景德镇瓷器”青花瓷(2)金属餐饮器具,金银器2食物原料十分广阔(1)新原料的开发:新的野生动植物品种的开发与利用;持续利用不断提高的各种技术培育和创新品种(2)新原料的引进:番薯、番茄、辣椒、马铃薯、洋葱(3)已有原料的巧妙利用一物多用—综合利用—废物利用3烹饪工艺拥有较完整的体系(1)对原料选取和加工有了较为科学的总结(2)刀工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3)制熟技术发展(4)火候与调味颇有建树(文火与武火的划分,十层油温判断,复合味定型)4地方风味流派形成稳定格局5饮食消费空前繁荣(1)专业的饮食行增多(2)综合性的饮食店不断完善(3)饮食奢华,场面盛大(满汉全席代表)6饮食著述完善体系—袁枚《随园食单》特点:(1)注重原料选择(2)注重原料搭配(3)强调烹调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制约的关系(4)主张破除陈规陋习(5)讲究装盘上菜及进食艺术第五节中国饮食的繁荣创新时期(民国—改革开放—至今)一繁荣时期的特点(一)烹饪工具与生产方式逐步趋于现代化1烹饪工具的现代化:能源(汽、电、太阳能、沼气),烹饪设备(电磁炉、微波炉)2生产方式现代化:(1)代替手工操作(2)食品工厂出现,自动化生产食品(二)优质原料品种增加1新型的优质原料品种的引进与开发2珍稀原料的种植与养殖3传统优质原料的品种增多(三)国内外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广泛交流1国内饮食的交流:沙琪玛、羊肉串、竹筒饮2国外饮食的交流:肯德基、麦当劳(四)创新筵席大量涌现与饮食市场空前繁荣1创新筵席:新奇宴、文化宴、生态宴2饮食市场繁荣第三章中国饮食思想第一节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一“甘”、“美”、“善”—饮食审美思想的萌芽1羊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2《说文》释云: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善也,美与善同意3美是感官的舒服感,是人的需求被满足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1从“和”的思想来源上看2从“和”的内容上看:(1)物有先天(原料选择的自然和谐)(2)水火相济(食物烹调物性和谐)(3)适口者珍(饮食过程的审美过程)3从“和”的效果上看(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浓而不薄,肥而不腻)4从“和”的思想之辩证关系与深刻性是看三“五世长者知饮食”—高层次的审美1“三世长者之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2“知味者”王小余3上层社会定势、定向对饮食文化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四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1“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
![大学生中国饮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196c6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d.png)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感受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3.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如何将中国饮食文化与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相结合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关注饮食文化中的地域特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如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等时期。
-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饮食礼仪、烹饪技艺、饮食文化传承等。
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和代表性菜系-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如南北方饮食、八大菜系等。
- 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
2. 教师组织学生品尝代表性菜系的小样,感受地域差异。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布置作业:收集家乡特色美食,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儒家伦理等哲学思想。
- 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如色彩、造型、口感等。
2. 中国饮食文化与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培养民族自豪感。
- 鼓励学生将中国饮食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增强文化交流。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9933684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8c.png)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饮食文化是指在饮食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特定民族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与该民族的历史、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传统、气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是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为题,阐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将饮食文化传递给学生,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文化的独特性。
一、探究课题:中国的饮食文化1.研读文献资料,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2.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3.制作“中华美食地图”,介绍全国各地的著名美食和饮食特色。
二、体验课堂:学生自己动手做1.带领学生现场亲自体验制作中华小吃,比如包子、馄饨、煎饺等。
2.请学生带着父母或亲朋好友,共同体验中华美食的魅力。
三、交流学习:分享各自的饮食文化1.学生们分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文化,介绍家乡著名美食和吃法。
2.开展“饮食文化传承人”评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扩展拓展:走近饮食文化的源头1.组织学生参加食品生产厂家、农业合作社等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饮食文化的源头。
2.进行“厨艺大赛”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创新、设计餐点,体验食品加工和烹饪的乐趣。
食在知味,饮食文化教案二,这样的课程设计是从很多角度和维度去让学生全面地了解饮食文化,它不仅仅教了学生如何品尝美食、如何烹饪美食,还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学生们对各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一个民族饮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饮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希望能够在这样的课程设计下,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饮食文化的魔力,从而愿意自发地将其传承下去。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cdcd1ead02de80d4d840d0.png)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学校:青岛超银中学班级:2012级二班组长:程谟怡组员:蒋小倩,程凤,吴相甫,王阳阳,韩梓浩指导教师;邵林目录一、研究背景⋯⋯⋯⋯⋯⋯⋯⋯⋯⋯⋯⋯⋯⋯⋯⋯⋯⋯2二、研究目的⋯⋯⋯⋯⋯⋯⋯⋯⋯⋯⋯⋯⋯⋯⋯⋯⋯⋯3三、研究步骤⋯⋯⋯⋯⋯⋯⋯⋯⋯⋯⋯⋯⋯⋯⋯⋯⋯⋯4四、进行调查问卷⋯⋯⋯⋯⋯⋯⋯⋯⋯⋯⋯⋯⋯⋯⋯⋯⋯⋯5五、得出结果:1、感受⋯⋯⋯⋯⋯⋯⋯⋯⋯⋯⋯⋯⋯⋯⋯⋯⋯⋯72、倡议书⋯⋯⋯⋯⋯⋯⋯⋯⋯⋯⋯⋯⋯⋯⋯⋯⋯⋯9研究背景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
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
我不禁起了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 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
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
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有鲁菜,苏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
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研究步骤1、实地调查中式餐馆的现状。
2、讨论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中国饮食文化27919教学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27919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74d4871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d.png)
中国饮食文化27919教学提纲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
2.学习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探究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30分钟)
①通过PPT等视频教学的形式,简要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源远流长;
②叙述历史上各个朝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经历;
③强调古今中国的饮食文化光辉灿烂、瑰丽多彩。
2.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的认识(30分钟)
①通过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
②提示学生认识中国菜的根源概念;
③让学生学会认知传统饮食的美好禅意。
3.用图片和文字去探究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30分钟)
①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扩散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②分析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的传承性以及创新性;
③从古今中国美食文化流传、开拓中来探究菜品的分类及味道的特点。
三、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也为他们以后去探索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打下了基础。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DOC
![中华饮食文化讲义DOC](https://img.taocdn.com/s3/m/e729dc5869eae009581bec40.png)
中华饮食文化第一章绪一、“饮食文化”研究的迫切性学习研究饮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市场需求的变化1. 恩格尔系数在降低,GDP值2. 饮食需求质量在提高3. 饮食观念在变化(二)企业的困惑1. 许多企业经营步履艰难2. 部分企业表现出强劲的“长寿”迹象(三) 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四) 民族繁衍的历史责任二、饮食文化的科学性三、教学要求(一)市场需求的变化1、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在降低,人均GDP、人均餐饮在提高⏹联合国粮农组织:59% 以上为贫困50%——59% 为温饱40% ——49% 为小康30% ——39% 为富裕30% 以下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19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
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标准⏹60%以上贫困⏹50%-59% 温饱⏹40%-49% 小康⏹30%-39% 富裕⏹30%以下最富裕中国恩格尔系数(%)GDP (亿元)⏹2004年159878.3 10.1% 世界6人均1100美圆⏹2005年184937.4 9.9% 世界4人均1703美圆世界107⏹2006年216314.4 10.7% 美日德后人均1954.5美圆100位左右⏹2007年265810.3 11.4%,⏹2008年314045.4 9% 世界3 人均3266美元⏹2009年340506.9 9.1%⏹2010年397983 10。
3%⏹2011年?2、饮食需求质量在提高居家餐饮社会化(中美饮食业状况比较)厨房生产社会化对饮食原料、生产环境、消费环境要求更加严格3、饮食观念在变化果腹需要→养生需要→社会交往↓↓↓维持生命保健长寿体验文化、价值美国餐饮业协会公布的报告:2007年美国餐饮业将连续第16年增长,总规模可望达到537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5%。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
![中国饮食文化选修课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bdfe618866fb84ae45c8dbc.png)
第一章饮食文化1.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中国的“八大菜系”。
2.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a097ce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0.png)
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为了了解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我们在调查结束后还需要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饮食文化调查报告1一、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生理上需求各种各养,而我们的家长总认为只要给我们吃饱,多吃肉类,我们的身体健康会比较好,而这往往使我们得不到需求的各种营养,触发了一些疾病,例如:贫血、营养不良……为了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地成长,我小组对校园饮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过程首先,我们先从指导老师处得到一些青少年成长背景知识,从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接养,我们小组分组对食堂和同学分别进行了调查。
在食堂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食堂承包者注重对菜种类的安排,菜多达几十种。
随着四季的转换,菜的炒法也各有特色。
据承包者介绍,男生喜爱各种各式的菜,营养比较全面和丰富,而女生则更喜爱吃一些清淡的菜类,而且偏食现象明显比男生严重。
在同学购物方面,我们也发生同学们对小包装零食、碳水化合物的饮料以及果法、牛奶等独有钟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了如下内容的调查表:1、饮食时,是否注意营养的搭配?a、是b、不是2、你喜欢哪一类食物:a、猪肉类b、鸡肉类c、鱼肉类d、蔬菜类e、水果类3、你是否有偏食的习惯?a、有b、没有4、你是否有厌食的习惯?a、有b、没有你厌哪类?a、肉类b、鸡肉类c、鱼肉类d、蔬菜类e、水果类5、你是否有吃泡面的习惯?a、有b、没有c、经常(主食)6、你喜欢正列哪类食品和饮料?喜欢的打上“√”可乐等汽水类、茶类、水果汁类、牛奶类、矿泉水类、薯钉(片)类、饼干、饼、面包、话梅类、蛋糕、糖果类、果冻类、干果类、鸡翅、鸡腿、粽子、其它……据有关数据显示,我们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按百分比统计如下:校园饮食调查数据1、饮食时,是否注意营养的搭配?a、66.5%b、33.5%2、你喜欢吃哪一类食物?a、14.9%b、15.4%c、17.3%d、25.7%e、26.7%3、你是否有偏食的习惯?a、55.7%b、44.3%你偏于哪类?a、23.2%b、15.5%c、18.9%d、25.7%e、26.7%4、你是否有厌食的习惯?a、35.2b、64.8%你厌哪类?a、34.4%b、22.5%c、20.1%d、2.3%5、你是否有吃泡面的习惯?a、65.3%b、29.5%c、5.2%6、你喜欢下列哪些饮料和食品?可乐等汽水类7.3% 茶类2.3% 水果类10.0% 牛奶类9.2%矿泉水类2.1% 薯条类(片)13.5% 饼干4.6% 饼0.3% 面包5.9%话梅类7.1% 蛋糕3.3% 糖果类4.5% 果冻类5.2% 干果类2.2%鸡翅10.4% 鸡腿12.4% 粽子0.9% 其它0.2%三、研究的结论和建议由于我们缺乏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分析数据:在数据的分析中,同学们在一些饮食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450e9ddcc1c708a1284a4471.png)
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回顾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饮食文化研究近30年的发展情况,进而从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几方面归纳总结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类学对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最后拓展了人类学对饮食文化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做了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饮食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的各类书籍中都不乏有关饮食的叙述,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到烹饪的原料、技巧;食物的菜名、菜系、器皿;饮食文化的历史、功能、宗教礼仪、应用与创新以及各区域的饮食文化特点和发展状况等。
为了更加深入的用人类学的视角对中国饮食文化作研究,有必要对与人类学视角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一、我国的饮食文化研究(一)饮食文化的界定目前,对饮食文化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一般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如毛丽蓉认为,所谓餐饮文化指的就是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的形式等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和被人们普遍接受、沿袭相传的各种习俗。
广义的饮食文化则同时关注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如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表述为: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本文所说的是广义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于“烹饪研究”,这种“研究”是以 20世纪70年代中叶以后菜谱的编写为前奏。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传统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
这种烹饪热和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正确的方向。
深入地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近20年的事情。
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饮食史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著名学者徐吉军和姚伟钧合著的《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一文中列举了20 世纪研究中国饮食史的论文和专著的数量达189 篇(本)。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提纲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9f41cc1b0717fd5360cdc6f.png)
中国饮食文化复习提纲
1. 阐述江苏风味流派的形成、分支、风格特色及代表菜品。
江苏风味菜简称苏菜,由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锡风味和徐海风味构成。
江苏风味菜的主要特点是:(1)用料讲究,四季有别;(2)刀工精细,刀法多变;(3)重视火候,讲究火功(4)口味清鲜,咸中稍甜江苏风味代表菜有松鼠桂鱼。
清炖蟹粉狮子头,梁溪脆鳝,水晶肴蹄
2. 阐述广东风味流派的形成、分支、风格特色及代表菜品。
广东风味菜简称粤菜,由广州风味,潮州风味,东江风味和港式粤菜风味构成。
广东风味菜的主要特点是(1)用料广博;(2)方法独特,(3)兼容并蓄(4)口味清鲜广东风味菜的代表菜有蚝油牛肉,大良炒鲜奶,白云猪手,脆皮鸡
3. 四大菜系分别有那些代表烹饪技法?
山东菜的烹饪技法有爆,炒,烧,炸,蒸;四川菜的烹饪技法有干煸,干烧,小煎,小炒;江苏菜的烹饪技法有炖,焖,蒸。
烧,炒;广东菜的烹饪技法有焗,煲,烩
4. 请列举四大菜系的代表名菜各六个。
江苏风味代表菜有松鼠桂鱼,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蹄,扒烧整猪头;广东风味菜代表菜有蚝油牛肉,大良炒鲜奶,白云猪手,脆皮鸡,脆皮乳猪。
红烧大群翅;四川风味菜代表菜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毛肚火锅,水煮牛肉,家常海参;山。
饮食文化总复习
![饮食文化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b6af0185e53a580216fcfeb2.png)
• 2.刀工细巧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成为烹调所需要的,整齐一致 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 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 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 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 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麦穗花、荔子花、 蓑衣花、兰花、菊花等多样花色,还可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 “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 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 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 屏”、“喜鹊登梅”、“荷花仙鹤”、“花篮双凤”等。例如“孔雀开 屏”,是用鸭肉、火腿、猪舌、鹌鹑蛋、蟹蚶肉、黄瓜等十五种原料, 经过二十二道精细刀技和拼摆工序才完成。
3、火候独到
•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 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掌握适当火候是我国厨师的一门绝技。我国 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 熟练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握传热物体(油、水、气)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 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的次序,加以灵活运用, 使烹制出来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早在古代,我国厨师就对 火候有过专门研究,并阐明火候变化规律及掌握要点:“五味三材,九沸九变, 必以其胜,无失其理。”(《吕氏春秋》)北宋大诗人苏轼不仅是位美食家,而 且还是一位烹调家,创造出著名的“东坡肉”菜肴,这和他善于运用火候有密切 关系,他还把这些经验写入炖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到时自然美。” 后人运用他的经验,采用密封微火焖熟法,烧出的肉原汁原味,油润鲜红,烂而 不碎,糯而不腻,酥软犹如豆腐,适口而风味突出。
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07bdf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c.png)
中国传统 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引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
论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概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饮食不仅是生活的必需,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饮食文化不仅包含了食物的种类、烹饪方式、饮用方式等方面,还涉及到饮食礼仪、饮食文学、饮食传统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来获得食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饮食文化逐渐进入到农耕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种植粮食和蔬菜,养殖家禽和家畜,使得食物的种类更加丰富。
到了商周时期,饮食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饮食礼仪和食俗也开始形成。
在饮食礼仪方面,主要包括用餐礼仪、宴会礼仪等;在食俗方面,主要包括节令食俗、地域食俗等。
到了汉代,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大量的食谱和食品鉴赏书籍也开始出现。
食品烹饪技术得到了提高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的内涵。
例如,饮食中的“色、香、味、形、器、音、乐”等方面,都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饮食礼仪的严谨和周密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礼仪观念;而“食以养人”、“药食同源”等观念则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于健康和营养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内涵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非常重视食品的品质和食品安全。
在古代,中国人已经开始关注食品的来源、加工和保存等问题,采用了许多方法来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例如,古代中国人经常使用盐、酱、醋等调味品来防腐和增加口感,同时还会对食材进行腌制、晾晒等处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也非常重视饮食的营养价值。
中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
![中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521308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0.png)
<<中国饮食文化>>讲授提纲谢定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文化(一)定义:狭义广义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
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
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术。
根据学者的研究。
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等。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大运会上有传统服饰表演,展示的是中国传统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科举制度也属制度文化层。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兄弟共妻、一夫多妻均属于制度文化层。
新颁布的《婚姻法》、《户籍改革规定》也属制度文化层。
(活动示例)探究中国的饮食文化1
![(活动示例)探究中国的饮食文化1](https://img.taocdn.com/s3/m/e043c56ba98271fe910ef948.png)
探究中国的饮食文化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热爱、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丰富学生态度情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饮食的热爱。
2、初步了解食物的种类和功能,懂得食物和健康息息相关。
3、懂得合理膳食,安全饮食,自觉养成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4、通过小组活动感受合作、探究、创造的快乐,感受生活,认识社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了解饮食文化,了解食物的种类和功能,合理膳食。
2、确定活动主题。
教学难点:活动列举。
教学时间:四课时一、教师谈话引入:我们的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高,饮食业发达,人们的饮食内容也非常丰富,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美食天地,探讨多姿多彩的饮食设计文化。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确定活动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
3、活动的资料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确定活动主题。
教学难点: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实施的过程及方法:一、教师谈话:中国人最重视也最讲究吃。
“民以食为天”的传统创造了辉煌的中国饮食文化。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饮食上有什么不同?食物营养怎样搭配?把你们的对食物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一起研究。
二、列举研究主题(1)本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2)餐桌上有哪些礼仪和艺术?(3)吃的学问有哪些?(4)中西饮食有什么差异?教师:你们还想研究的主题是什么?三、制定活动计划---小组主题研究方案要求:制定研究方案要有活动主题、目标,选好组长、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时间,活动的地点,研究的方法,研究活动步骤,研究活动的成果展示。
(列表)四、活动资料的准备与注意事项(1)收集处理好信息及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
(2)做好活动记录。
(3)学会与人交往合作。
(4)注意安全。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活动列举1、家常饭菜香2、餐桌上的艺术3、活动的资料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d13320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b.png)
中国传统-饮⾷⽂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绪论第⼀节饮⾷⽂化的概念与研究内容⼀、“饮⾷”的定义饮⾷,做名词时指各种饮品和⾷物;做动词时则指喝什么、吃什么,以及怎么喝、怎么吃。
饮⾷包括三个部分:⼀是饮⾷原料的加⼯⽣产;⼆是制成的产品;三是对饮⾷品的消费,即吃与喝。
⼆、“⽂化”的定义关于⽂化的定义,100多年来各国学者从符号学、规范性等多种⾓度提出了260余种不尽相同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是。
从字源上来看,英⽂与法⽂的“⽂化”⼀词均为culture,原从拉丁⽂的cultura⽽来。
拉丁⽂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种含义,可见它的含义⽐较⼴泛。
英⽂中的“农业”⼀词agriculture,“蚕丝业”⼀词silkculture,“体育”⼀词physicalculture,都由culture构成,显然都有“⽂化”的含义在内。
对“⽂化”的理解,中外⽐较⼀致的倾向是宽泛论观点,即“⼤⽂化”观点。
诚然,在众多的定义中,宽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但它具有⼴泛和侧重精神⽅⾯两个主要特点。
将“⽂化”的各种解释归纳起来,则可分为狭义和⼴义两种。
狭义的⽂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思想、道德、风尚、宗教、⽂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义的⽂化,是指⼈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三、“饮⾷⽂化”的定义(⼀)饮⾷的潜意识中国“吃”的观念与西⽅完全不同。
西⽅⼈对“吃”的理解⾮常简单,肚⼦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中国⼈对吃则⾮常讲究。
1、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2、“吃”对中国⼈的⽂化⼼理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吃”(或⽂⾔⽂中的“⾷”)被赋予各种感情⾊彩。
⼈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起。
例如:被冷落叫“吃闭门羹”,被⼈趋捧最棒叫“吃⾹”,⼀往⽆阻、⾮常⾛红叫“吃得开”;⼲⼯作不怕困难叫“吃苦”,受到损失叫“吃亏”,得到好处叫“吃到甜头”,⾐⾷有余叫“吃着不尽”;承受祖宗余荫叫“⾷德”,把不讲信⽤叫“⾷⾔⽽肥”等。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绪论-ok7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绪论-ok7](https://img.taocdn.com/s3/m/aac252d3ad51f01dc281f1aa.png)
丰富多彩的藏族 饮食文化
氽灌肠
青稞酒
炸灌肺
区域文化的通融性
茶 鬲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3、中国饮食文化有哪此特点?
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 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 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 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 进化之深也。 ——孙中山《三民 主义》、《建国方略》
林语堂—《中国养生术》、 《我们怎样吃》
结论: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学 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 的反思,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 的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
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 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 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 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 事的总和。
中国饮食文 化包括那些 现象?
• • • •
物质形态的现象 制度形态的现象 行为形态的现象 心理形态的现象
三、饮食文化研究内容
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前提: 原料、器具),吃什么(对象:具体肉、蛋、果蔬),怎么 吃(方式:生吃、熟吃,用筷子、用手、用刀叉),吃了以 后怎样(结果功能:有益健康、有害健康)等等的学问。
饮食生产工具 饮食原料 饮食加工技艺 饮食风尚,习俗,民俗 饮食制度 饮食产品
【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 重点、难点
1、饮食文化的概念 2、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3、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指社会意识形 态(如思想、道德、 风尚、宗教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学术等)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 织和制度。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7a4a34b14e852459fb578d.png)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学校:超银中学班级:2012级二班组长:程谟怡组员:小倩,程凤,吴相甫,王阳阳,梓浩指导教师; 邵林目录一、研究背景 (2)二、研究目的 (3)三、研究步骤 (4)四、进行调查问卷 (5)五、得出结果:1、感受 (7)2、倡议书 (9)研究背景暑假里的一天,我上完了上午的辅导班后,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进了旁边一家肯德基吃饭,准备下午的课。
狭小的快餐厅里挤满了人,点餐柜台旁等待点餐的人排到了门口。
正当我急得直跺脚时,抬头瞥见对面装饰典雅的中式菜馆里却人迹寥寥,冷冷清清,只有几位穿着讲究的人在推杯换盏。
我不禁起了疑问,同样是餐馆,同样是中午吃饭的时间,几乎一样的地点,为什么大部分人们选择了洋快餐,而不去中式餐馆呢?前不久,我和爸爸去一家中式餐馆吃饭,发现这里也有水果沙拉之类的西餐----纯正的中式餐馆越来越少了。
点完菜后,我们便坐着等菜,等了好一会,几盘简单的菜才上来,而那道纯正的鲁菜五花酱肉我们却等了近一个小时。
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尽量不选择中式餐馆。
但我仍不甘心,便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研究目的中国的饮食文化上下延续了一百七八十万年之久,是唯一没有中断,环节完整,延续至今的饮食文化。
中式餐饮种类繁多,著名的有鲁菜,菜,粤菜,川菜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对中国餐饮文化越来越陌生,到中式餐馆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装饰典雅的中式餐馆因客人太少,而不得不倒闭,被洋快餐取代。
我想通过这份研究性学习报告,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并弘扬这种文化。
多去中式餐馆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餐饮文化,尽量少去洋快餐店。
研究步骤1、实地调查中式餐馆的现状。
2、讨论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
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人们对中国餐饮文化的了解程度。
4、分析问卷,整理数据。
5、制作报告。
进行调查我们小组的组员分别在距离很近的一家中式餐馆和洋快餐店蹲点调查中午11:30——12:30一小时进入饭店就餐人的数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重庆交通大学结课论文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论文题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目:授课老师:学院:专业:姓名:学号:日期目录摘要Abstract关键字一、前言二、饮食文化1、特点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2、现状3、快餐文化4、发展趋势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三.小结四、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
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食。
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
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
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一、前言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生产与消费的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的文化综合体。
而饮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它自人类产生以来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维持生命物质存在的行为,它经由对维持生命物质的存在的意义而衍生出丰富复杂的精神意义,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明尤为重视精神文化意义,具有较强的精神文化特征,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整个精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重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且熔铸于人们意识形态之中。
饮食文化作为以食品为物质基础而反应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
【1】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维持人的生存,也在某种意义上寄予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概念和艺术理想,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不断地发扬光大,进行创新,彰显出我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二、饮食文化1.特点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吃,在中国是头等大事。
孔子早就说过“食、色性也”,因而在注重人性的中国文化中,食就被放在首位。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深人人心。
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自原始社会发端以来,一直保持着发展势头,经久不衰,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社会制度的变更,都未对它产生太大的影响,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中国地域广大,食物原料分布地域性强,各地发展程度不一,在文化悠久和封闭程度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许多风格不尽相同的饮食文化区。
饮食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及其味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国饮食文化分布区域主要有东北、京津、黄河下游、东南、中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西北、西部高原等10个大区域以下各省、各市、县甚至乡都有自己的特色。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中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传统文化、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存在,在饮食文化上又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此外,某些民族或一部分人由于宗教原因,有一些饮食禁忌,长期坚持下去就会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特质,如中国的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回族饮食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伊新兰菜系、部分信仰佛教的民族当中又形成食素菜系等。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人到海外谋生大多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中国人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中国味”唐人街就由此产生。
可是对于中国饮食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我国传承发展了五千年的的文化性。
中国饮食文化不能仅仅局限在餐桌上,它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在于领会,体会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犹如欣赏诗词歌赋,如果能领悟到其中的意境,你便会对中国饮食文化刮目相看。
【3】2.现状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成了一种习俗,一种文化,这使得无数食客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现在普遍承认的有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和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清代的时候,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民国时分为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
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成为八大菜系之首,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分为川菜和湘菜。
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经过竞争,排次发生变化,首先川菜上升到第二,苏菜退居第三。
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除了中国公认的“八大菜系”外,中国饮食文化近现代研究的兴起,并非在中国大陆,也并非由华人为中坚力量率先搞起来的。
严格地说,中国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日本学者为主力队伍的。
中国人开始认真反省,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资产阶段民主思想发生以后,尤其是近代西风东渐和民族先驱“睁眼看世界”以后。
正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确切些说应当是19世纪~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制,不仅给了我们新的方法,也给了我们新的力量、新的生机。
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的开展一样,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可是给民族饮食文化以科学认识,并明确指出其为“文化”,当首推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这位哲人在他的《建国方略》、《三民主义》待文献中,曾对祖国饮食文化作了很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只是表明进化之深也。
”孙先生认为,作为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烹调技艺的发展与整个饮食文化水下的提高,同整个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且是社会进化的结果,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他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论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孙先生之后,诸如蔡元培、林语堂、郭沫若等文化名人,也都不乏此类论点。
他们一致认为,“烹饪是属于文化范畴,饮食是一种文明,可以说是‘饮食文化’……烹饪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看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生活文明,从饮食观察,多少总可以看出一些的”。
20世纪70年代兴起烹饪研究,到了80年代以后,这种研究很快进入了总结烹调技术经验和弘扬国粹阶段,并且至今依然如此。
我们一直为中华饮食文化自豪,但是在国外国内市场上,并非如我们想的那样。
这种烹饪研究滞缓了中国传统烹饪的改造更新步伐,阻滞了中国传统视频的工业划进程,误导了人们对中国传统烹饪的认识和消费观念,甚至过度的宣传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烹饪王国使饮食文化研究失去了正确的方向【4】。
尽管中国讲究食疗和食补,重视饮食,来强身养生,但是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追求。
人们多以味觉视觉、嗅觉。
触觉等方面直观的把我饮食,而不论营养是过度还是不足,只要口味好,色彩没,造型佳,便乐意享受这口福。
因此中国有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他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主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熟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在一起。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
“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
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
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