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讲述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水稻育种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展示了他们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努力。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报告文学特点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理解。
(2)报告文学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报告文学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结构、报告文学特点等。
5.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尊敬劳动、热爱科学的情感。
6.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提高自己的信息处理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业科学研究的热爱和执着,培养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2)体会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了解作者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课文中的科学道理和人生哲理,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正确评价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就,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袁隆平及其事迹和贡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喜看稻菽千重浪”,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相关科学知识和人生哲理。
5. 课后作业:(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板书(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赞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在小组中交流观点。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生字词,正确书写。
(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农业生产的热爱。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2)理解作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金黄的稻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景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由此引出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学生跟读,纠正字音,提高朗读水平。
3.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义,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重点内容。
4. 体会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农民的赞美之情,对农业生产的热爱。
5. 小组合作学习(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讨论,如:农业生产的现状、农民的生活、粮食安全等。
(2)各小组交流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形成共识。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杨绛和其代表作《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学会运用阅读策略分析和解读诗歌作品;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会分析和解读诗歌作品;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导入:是否有人读过杨绛的作品?是否了解《喜看稻菽千重浪》?【新课呈现】1.介绍杨绛和其代表作《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点读诗歌,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感受诗的力量;3.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讲解】1.解读诗歌内容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象征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品;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运用技巧:包括押韵、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拓展】1.阅读相关材料和扩展阅读;2.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个人理解或创作类似的诗歌。
【梳理】1.回顾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运用技巧,对学生进行简短测验;2.总结诗歌的阅读策略和解读方法。
【巩固】1.作业检查和讨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指导;2.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能力。
【课堂延伸】1.设置小组或个人的扩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杨绛和其作品;2.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作品。
【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2.鼓励学生培养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作业;2.在课后做相关阅读和写作练习。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1.2 教学内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的文学术语和批评性语言。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个人经验和情感,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视频等,辅助展示课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
利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章、讨论区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介绍,引起学生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兴趣。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并进行小组讨论。
主题探讨: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
4.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分析与讨论:20分钟主题探讨: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选材特点、细节描写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进一步了解科学家的人生境界。
二.走近人物⑴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教案: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2)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丰收的景象,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解析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如“稻菽”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和祖国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 4 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沈英甲。
本文通过记叙袁隆平的事迹,展示了他为科研事业、解决世界饥饿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高尚品质。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表示人物精神品质的词语和句式,学会如何用文字表达人物的精神风貌。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作者如何将袁隆平的事迹娓娓道来,提高自己的叙事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习袁隆平的事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培养他们为科学事业、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精神。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学会辩证思考、创新思维。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本文以记叙为主,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袁隆平的高尚品质。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本文,提高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和创造美的文字。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袁隆平是我国科技界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2)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记叙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字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如何分析和理解袁隆平的科研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2.掌握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作手法。
(重点)3.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袁隆平的杰出事迹和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从真实情境,走进稻田提到稻田这个名词,有的同学可能脑子里就有了画面感,但是同学们你是否见过亲眼见过稻田,亲手触摸过稻穗呢?下面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一片稻田(放PPT展示/视频/稻穗——这是老师从这片稻田给同学割下的稻穗)我们此刻手中拿过的稻穗、看到的稻田,正是袁隆平爷爷实现“禾下乘凉梦”的具体表现。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他的稻田梦是如何实现的。
二、理清文章结构(请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结合练习册完成)明确:第一个小标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第二个小标题: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第三个小标题: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第四个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三、品读课文(一)任务一:如果你是袁隆平的助手,从1961年到2001年我们一起经历哪些事件?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优秀品质?(小组合作探究)明确: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极具韧性。
④1992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挑战自我,不断进取。
(二)任务二:总结人物通讯特点指导:我们一起从文章篇幅、字数、写作重点、对象、写作手法、作用效果这几个方面一起来总结一下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能够领会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农民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
(2)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3)写作练习的指导。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稻菽的生长过程,引起学生对农业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稻菽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现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共同解决难题。
(2)分组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理解句子。
(2)解析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业发展的期望。
(3)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运用。
5. 朗读与默写:(1)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布置默写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四、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稻菽的生长过程和农业发展的短文。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写自己喜欢的农村生活的片段。
2. 作业要求:(2)作业按时完成,认真批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教学活动的响应程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课的一篇人物通讯,出自《人民日报》。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详实的记录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展现了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
2. 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但对于通讯这种新闻体裁接触较少,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袁隆平的了解也比较有限,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袁隆平科研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了解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细节描写和数字说明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教学难点:理解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和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袁隆平》,让学生对袁隆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有什么感受?你们对袁隆平有什么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作者:路遥背景:了解作者路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主题:农民的生活和奋斗情感:表达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敬意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作者的写作特色和技巧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2.2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文学欣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作者背景和文学特色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2 教学手段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信息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和作品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内容分析:讲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4.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5分钟阅读理解:15分钟内容分析:20分钟写作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文理解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来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教师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路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 教案 (1)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 2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可活学活用,运用到写作上)的特点。
4.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学习重难点】1.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1、播放视频3分钟,截取主持人读颁奖词部分视频。
2、过渡语: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检查自主预习情况:(一)字词:稻菽(shū)饥馑(jǐn)田埂(gěng)稻穗(suì)掖(yē)着颁(bān)发阐(chǎn)明贬(biǎn)斥一蔸(dōu)花蕊(ruǐ)籼(xiān)稻粳(jīng)米分蘖(niè)撒(sǎ)播屏(bǐnɡ)气淤(yū)泥2.词语(由学生找出文中的词语并板书,然后学生交流理解)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饥馑:饥饿,饥荒。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课文导入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和背景。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人物。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 课文的背景和主题理解。
2. 重要概念和人物的掌握。
3.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中较为难懂的语言和描述。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人物,如稻菽、农村改革等。
4.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分析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2. 人物描写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和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
2. 相关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回顾上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本章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人物描写和刻画,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等。
4. 引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5.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进行相关讨论和写作练习。
第三章:理解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2. 事件和情节对主题的揭示和表达的掌握。
3. 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尊敬,培养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2. 相关资料:关于稻菽的知识,作者的生平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家能简单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勾画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贾平凹的写作风格及文学特点。
(2)分析课文中的稻菽种植过程和技术要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稻菽种植技术要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稻菽种植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亮点和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
(2)讲解稻菽种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技术要点。
4. 案例分析:(1)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取一篇贾平凹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写作质量和思考深度。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以及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
(2)介绍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内容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对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的看法。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
2.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并学习人物通讯的写法。
2.学习本课选材与细节描写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通读全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型事例。
4.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热爱劳动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通读全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型事例。
学习难点: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热爱劳动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利用词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2、了解人物通讯这种文体和袁隆平的生平事迹。
3、通读全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典型事例。
一、【激趣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预习检测】(一)文体知识检测:抽1——3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袁隆平生平事迹检测:抽1——3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袁隆平,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
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
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本】1、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四个小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四、【学习总结】学生反思学习本课的收获,教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加以总结。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板书设计】五、【课后作业】细读课文,勾画出有关人物细节描写的语句片段。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1、细读课文,勾画出有关人物细节描写的语句片段。
2、分析作者用了那些手法来写袁隆平的。
一、【激趣导入】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二、【预习检测】请1——3名同学板书预习情况。
三、【深入研读文本】1. 鉴赏细节描写。
片段一: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明确】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片段二: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明确】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片段三: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明确】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2. 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有何特点?【明确】全文通过把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3.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点。
【明确】(1)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例如:“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2)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
如: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
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
(4)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4.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①通俗易懂。
如:记录了袁隆平“泥腿子专家”的称号;“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
文章用列举y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③生动传神。
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
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5. 技巧点拨—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任务引导】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用表达方式来说,就是在行文的过程中既要有记叙,也要有议论。
【任务活动】找到文中夹叙夹议的片段,并分析其效果。
【明确】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这里就用到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总括式的记录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繁殖规律的过程。
后面,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