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33页PPT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件: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国家出现了若干区 域性的增长极。
10
(三)起飞阶段
政治、社会 :
➢有一个有助于国内筹集资金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 构,即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以推动 经济的扩张。
其它 :
➢ 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 部门的正常现象。
➢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 “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 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不 会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 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17
(五)群众性高额消费阶段
主导产业 :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
政治、社会:经济的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海外直接 投资引起新的国际分工。
美国是最早进入这一阶段的国家,其进入以1913一 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采用自动装配线为标志。 西欧和日本则是在50年代进入这一阶段的。
目前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已进入这一发展阶段。
4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一)传统社会阶段 (二)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三)起飞阶段 (四)向成熟推进阶段 (五)群众性高额消费阶段 (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5
(一)、传统社会阶段
科技的应用 :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
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均实 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 个阶段。
区域发展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三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1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二、中国学者的四个阶段划分 三、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四、按推动力划分的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阶段课件

答案:(1)粗放型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 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2)相对封闭 (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污染、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任答三条即可)
知识点二
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 的发展阶段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很少
高效益 工业化阶段 的综合发 展阶段 达到较 高的水平
材料一 1990~2005 年 E 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材料二
2008 年 E 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
材料三
2008 年 E 市三次产业构成。
(1) 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 素是 ________ 。 2008 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 ________________。 (2)E 市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____阶段, 在 该 阶 段 , 劳 动 力 向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大规模转移。
答案:(1)原料
煤炭开采业 服务业
(2)工业化 制造业
(3)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 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 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 放程度逐步提高。 (4)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区域内部的 发展差异 逐渐 缩小, 空间结构 区域的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 度增强 发展状态 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发展特点(图示)
1.不同区域开发方式的特点及后果
开发 方式 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 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 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特点 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 和深度利用,强调以较少的 为代价, 谋求地方经济在短 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区域 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阶段完整课件

区域发展阶段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11课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特征;3. 西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特征;4. 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地球仪、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地图、地球仪。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西北风光》视频,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知识拓展:讲解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
2. 西北地区的人文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
3. 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政策优势。
4. 西北地区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
七、作业设计2. 分析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邀请西北地区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
第29课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差异(共33张PPT)

第29课 普查讲 第(2)题 P212
18
of
22
18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简述瓯江流域的自然地 理特征。 解析:伏大。该流域位于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 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 量大且集中在夏季,河流 以降水补给为主,所以河 流水量丰富,水位季节变 化大。
31
of
22
31
(4)读图,完成下题。 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 的地理条件优势。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岛比南 岛纬度低,热量条件较好;岛内机 场密度、交通干线网络密度都是北 岛比南岛大,因此北岛交通条件更 好;由图中地形信息可知,北岛平 原比例较大,地形较南岛平坦;新 西兰的首都惠灵顿在北岛,靠近首 都,城市密度较大。
第29课 普查讲 第(3)题 P213
25
of
22
25
(3)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主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图a为澳大利亚 部分区域示意图,图b为该国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图c为图 a中①②③三地的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 比较②地和③地水资源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②③两地都有丰富的 地下水。(2分) 不同点:②地地表水资源总量比③地 少,地表水终年缺乏。(4分) ③地 地表水较丰富且季节变化大,集中在 冬季。(4分)
半球位置
即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海陆位置
即岛屿、半岛,大陆东西部,大洋东西岸,临海,离海较远、深居内陆等。
相对位置
即陆上相邻、海上隔海相望等。
的描述方法
2.人文地理位置 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 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经济地理位置 即所处经济区及地位、邻近(远离)某经济区。 政治位置
区域发展阶段PPT课件

2、处于衰退阶段的区域,原来的发展优势基本丧失,其人 地关系日趋紧张。
3、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资源紧缺、用地紧张、环境趋 于恶化等限制性因素以及设备老化急需技术改造和市场竞争能 力面临挑战的问题。
借助浦东新区开发这一契机,加大改革力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并紧紧依靠科技,努力探寻本区域新的增长点,才能为上海注 入新的活力
3、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
生产方式——大多数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生活方式——由乡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2021/7/23
8
2021/7/23
9
二、工业化阶段 (阅读P9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出工业化时期的特点)
区域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 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 大规模转移。
人均国民收入: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占有量,
反映国民收入总量与人口数量的对比关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是衡量一国的经济
实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均国民收入是综合地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的
重要2标021志/7/。23 它与人口增长成反比,与国民收入增长成正比。
2
世行公布2004年GDP排名
1、美国 (116675亿美元)
2、日本 (46234亿美元)
3、德国 (27144亿美元)
4、英国 (21409亿美元)
5、法国 (20026亿美元)
6、意大利 (16723亿美元)
7、中国 (16493亿美元)
8、西班牙 (9914亿美元)
9、加拿大 (9798亿美元)
区域空间结构:出现一系列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发 展速度快同时带动区域的发展,交通运输建设 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