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热传递初中物理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与应用

热传递初中物理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与应用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热传递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热的特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一、导热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热水器: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导热的特性,将燃气或电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导热方式传递给水,将水加热至合适的温度。
2. 电热毯:电热毯通过导热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传递给毯子,实现保暖的效果。
3. 厨房烹饪:在烹饪过程中,我们常常使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锅具来传递热能,加热食材,使其熟热均匀。
二、对流是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空调:空调利用对流的原理,通过送风机将热空气排出,吸入冷却的空气,从而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2. 水循环系统:中央供暖系统中的水循环系统利用对流的方式,将热水依次传递到各个房间,实现整体供暖效果。
3. 汽车散热器:汽车散热系统通过对流的方式,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表面,通过对流使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降低发动机温度。
三、辐射是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常见的应用有:1. 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将其转化为电能。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吸收太阳的辐射,将其转化为电能,实现绿色能源的利用。
2. 红外线烤炉:红外线烤炉利用红外线辐射传递热量,使食物迅速加热,节省烹饪时间。
3. 远红外线保健仪器:远红外线能够穿透皮肤深层,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医疗和健康保健领域。
综上所述,热传递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热的本质,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在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机制和应用,以发挥其在能源、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冬季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冬季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如凝华、升华、液化等。
2. 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冬季现象的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冬季现象的分类和特点。
2. 物理知识在解释冬季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凝华、升华、液化等概念的理解。
2. 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冬季现象图片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冬季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冬季现象的观察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凝华、升华、液化等冬季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些现象在冬季中的应用。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冬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四、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冬季现象的发生过程。
2. 学生参与实验,亲身体验冬季现象。
五、练习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与冬季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冬季现象及其背后的物理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或科学家来校讲解冬季现象的科普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冬季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冬季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通过介绍凝华、升华、液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深入理解冬季现象背后的物理原因。
最后,通过练习与思考,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冬季现象的相关知识。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

初中物理的归纳与解析常见的力学现象及其解析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学科,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
本文将对这些力学现象进行归纳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一、重力现象及其解析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所施加的吸引力。
它使得物体具有下落的趋势,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即F = mg,其中F 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表示重力加速度,通常取9.8m/s²。
二、摩擦力现象及其解析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它可以使得物体相对运动或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摩擦力,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相互压力的大小。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摩擦力会变为动摩擦力,其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μN,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物体间的压力。
三、弹力现象及其解析弹力是弹性体的特性之一,它使得物体在受力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者位置。
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弹力会反向作用在物体上,使其恢复到初始状态。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成正比。
即 F = kx,其中 F 表示弹力,k 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x 表示物体的形变程度。
四、浮力现象及其解析浮力是指物体在浸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该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浮力的大小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 = ρVg,其中 F 表示浮力,ρ 表示液体的密度,V 表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g 表示重力加速度。
五、惯性现象及其解析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时,其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解释物体在平面上滑动的现象,如滑雪、滑冰等。
2022年中考物理真题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通用版)

专题04 温度、物态变化(第1期)一、选择题(2022·四川遂宁)1. 下面数据中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教室里课桌的高度大约是80dmB.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C. 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0℃D. 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答案】D【解析】【详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23℃,故C不符合题意;D.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一旦高于这个限定值,对人体会有危害,故D 符合题意。
故选D。
(2022·重庆A)2. 下列物理量最接近实际的是()A. 初中物理课本长约26cmB. 中学生正常体温约42℃C. 人体的安全电压约220VD. 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900W【答案】A【解析】【详解】A.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25cm,在26cm左右,故A符合实际;B.中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故B不符合实际;C.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故C不符合实际;D.一盏日光灯的功率较小,约为40W,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022·四川南充)3. 物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下列数据符合实际的是()A. 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B. 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 某普通中学生百米赛跑成绩为7sD. 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约为26dm【答案】A【解析】【详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用体温枪测得小明同学体温为36.8℃,故A符合实际;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故两个鸡蛋的质量约为100g,即0.1kg,故B不符合实际;C.百米赛跑的世界纪录为9秒58,故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不可能为7s,故C 不符合实际;D.初中物理教材的长度略大于一根筷子的长度,约为26cm,故D不符合实际。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1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_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_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_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现象(无重复,齐全)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
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7、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8、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9、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
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
(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6个与过年有关的物理知识

6个与过年有关的物理知识
1. 爆竹原理:爆竹利用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使竹筒爆炸。
这涉及到气体的体积变化、燃烧过程以及压力的变化等相关物理知识。
2. 烟花原理:烟花利用化学荧光、燃烧和爆炸等过程产生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光和声音效果。
这涉及到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燃烧过程以及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知识。
3. 鞭炮原理:鞭炮利用火药爆炸产生声音。
这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声波的传播、爆炸过程以及能量的转化等物理知识。
4. 春联的静电吸附:春联是用纸张制作的装饰品,常常通过静电吸附在墙壁上。
这涉及到静电的产生、静电力的作用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物理知识。
5. 红包的重力和空气阻力:在过年期间,人们常常会送红包,红包在空中运动时会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
这涉及到物体受力平衡、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以及运动学等物理知识。
6. 拜年时的声音传播:在过年期间,人们常常互相拜年,传递祝福的声音需要通过空气传播。
这涉及到声音的传播、声波的特性以及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等物理知识。
过年 物理知识

过年物理知识
过年涉及到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活动,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热胀冷缩:在制作食物如饺子、馒头等时,加热会使食物膨胀,冷却后又会收缩。
这是因为物质受热时,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会增加,导致物体膨胀;冷却时,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会减小,导致物体收缩。
2. 热传递:在煮饭、烧水等过程中,热量会从热源传递到被加热的物体。
这是因为热量可以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直到达到热平衡状态。
3. 力的作用:在放鞭炮时,火药爆炸产生的气体对鞭炮产生作用力,使鞭炮飞上天。
这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气体对鞭炮产生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对火药产生反作用力。
4. 声音的传播:在听到爆竹和烟花的声音时,我们实际上是听到了它们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结果。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
5. 光的折射和反射:在看到烟花时,我们实际上是看到了烟花燃烧时产生的光线经过空气中的折射和反射的结果。
这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在通过不同介质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6. 压强与压力:在燃放爆竹时,爆竹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产生压力差,使爆竹爆炸。
这是因为气体受热膨胀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减少,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导致爆竹爆炸。
以上是一些与过年相关的物理知识,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年中的各种现象和活动,也可以更好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知识要点之物态变化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首先利用分子动理论从微观意义上解释物态变化的本质(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凝华知识点1.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需要放热。
凝华现象: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2.影响熔点,凝固点的因素影响熔点(凝固点)的两大因素①压强。
平常所说的物质的熔点,通常是指一个大气压时的情况。
对于大多数物质,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大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升高;对于像铋、锑、冰来说,熔化过程是体积变小的过程,当压强增大时,这些物质的熔点降低。
②物质中混有杂质。
纯净水和海水的熔点有很大的差异。
熔化知识点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2、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
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5、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完整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初中物理 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含答案)

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11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和40道趣味竞赛题一、11个有趣的生活中物理现象及解释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其实隐藏了很多物理知识,只要用心观察、细心体会,相信你的物理学习会变得五彩缤纷!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 ”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 ”的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
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初中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点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①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②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沸腾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蒸发定义: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蒸发的特点: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只发生在液体表面;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
物理常见条件(初中)

物理常见条件常见隐含条件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13.白气:液化现象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易被理解错误的知识点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2.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3.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
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4.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
人教部编版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现象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现象梳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初中物理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光现象原理

初中物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光现象原理示例文章篇一:《初中物理: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原理》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为什么有时候会有影子?为什么彩虹那么美丽?其实啊,这都和初中物理里的光现象原理有关!先来说说影子吧!每天放学回家,太阳西下,我们走在路上,是不是自己的影子就会变长?这就好像是一个调皮的小怪兽一直跟着我们。
你们难道不好奇这是为啥吗?其实呀,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光就像一个个勇往直前的小战士,直直地往前冲,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我们的身体,就没办法穿过去,于是在物体后面就形成了影子。
这就好比我们在一个长长的走廊里,只有前面有亮光,后面就是黑漆漆的一片,那黑漆漆的地方不就是影子嘛!再讲讲镜子吧!每次照镜子的时候,是不是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好像在另一个世界?当我们对着镜子微笑,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微笑。
这是因为光的反射呀!光射到镜子上,就像皮球撞到墙上一样,被弹了回来,于是我们就能看到镜子里的影像啦。
这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夏天的时候,我们走在路上,会看到地面好像有一滩水,亮晶晶的,可走近一看,啥也没有!这又是咋回事呢?这叫“海市蜃楼”现象,也是光的折射搞的鬼!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一样,就像我们在不同的跑道上跑步,速度会不同一样。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发生折射,让我们看到了本不存在的东西。
“哇塞,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光的奥秘!”我的同桌小明惊讶地说道。
“可不是嘛,物理真是太有趣啦!”我兴奋地回应他。
“那彩虹又是咋形成的呢?”小红好奇地凑过来问。
“彩虹呀,那是因为太阳光经过雨滴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
”我得意地回答。
同学们,你们看,光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不是超级有趣?这些光现象原理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
我们要善于观察,去发现更多光的秘密!所以呀,初中物理里的光现象原理可不是什么枯燥的知识,而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工具。
冬天 初中物理题目

冬天初中物理题目
冬天,气温逐渐降低,水开始结冰。
为了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进行一些实验。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放入冰箱中冷冻。
2. 观察并记录水的状态变化。
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开始变得浑浊,这是因为水中溶解的气体开始析出。
3. 当温度降至0°C以下时,水开始结冰。
在此过程中,水的密度逐渐减小,因为水分子的排列变得更加有序。
4. 继续观察并记录结冰过程。
当冰完全形成时,它的体积会比原来的水更大。
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结构。
5. 测量并记录结冰前后水的温度和体积变化。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结冰的过程。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结冰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物理现象。
首先,水在结冰时体积会膨胀,这是因为水分子在结冰时形成了更加紧密的结构。
其次,
水的密度在结冰前会减小,这是因为水分子的排列变得更加有序。
最后,结冰过程是放热的,这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结冰时释放出能量。
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水结冰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而且在工程、建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冬季,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考虑到水结冰膨胀的现象,以避免建筑物受到破坏。
因此,研究水结冰过程的物理现象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150个物理现象与原理 你都了解吗

初中150个物理现象与原理你都了解吗
物理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初中物理课会让学生了解很多生活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原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初中物理必备的知识点
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4.使用刻度尺测量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5.量筒不但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用“排水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6.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7.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8.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那些常考的物理现象及原理
【水滴入滚热的油锅会立刻爆炸】
原理:水的密度比油大,水滴入油中会迅速沉入油的底部,同时水在高温作用下急剧汽化而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热油中形成气泡并不断膨胀上升。
由于气泡内部的压力比较大,从而导致气泡在热油表面爆裂开来,溅起油花,并发出爆裂的声音。
该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反应,不是化学反应。
【将豆腐冰冻一段时间再解冻,豆腐内部会出现非常多的小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 - 冬季常见的物理现象
一、冬天窗户上结冰花
形成冰花的这种情况叫做凝华,原因是冬天屋内的水蒸气温度比玻璃的温度要高一些,当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时,会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形成小冰晶,从而形成了冰花。
二、水结成冰
冬天,水流到屋檐下会凝固成冰锥,这是凝固现象。
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
三、雾凇
雾凇在严寒的天气里,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晶或小冰粒。
四、霜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成固体。
五、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
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原因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
六、从嘴中哈出“白气”
人嘴呼出的气体中有水蒸气,冬天外面的温度很低,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变为液态水,我们看到的白气就是这些小水滴。
冬天对着手哈气感觉到暖和,是口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这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七、眼镜起雾
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属于液化现象。
八、在下雪的路面撒盐
下雪时撒盐是因为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低,而且盐水的浓度越高,凝固点就越低,这样雪就可以更快地熔化掉,从而起到防滑的效果。
这就好比海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更低,把盐撒到水中后使水密度变大,从而不易结冰。
【补充】物态变化知识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5)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6)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九、冬季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常在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一些水,第二
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中的水放掉——这是因为傍晚时在秧田里灌水,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较慢,与不在秧田里灌水相比,灌水的秧田里温度较高,不至于引发冻害。
而白天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是因为与不放水相比,秧田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使得秧苗有较好的生长条件。
十、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十一、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这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