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1)关于教育的作用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2)关于教育的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3)关于教育的对象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

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们的性情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使人产生了不同。

否定了人的等级差别,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而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说明“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

(4)关于教育内容先秦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5)关于教学方法“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

墨家重视思维的发展,注意逻辑概念的启迪,还特别重视“强说人”的积极教育态度,与儒家的“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恰成对比。

(6)关于道德教育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来进行。

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道德认识,要能分清善恶与是非,进一步形成道德信念,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践。

墨家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

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他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浅析先秦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以《论语》和《墨子》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社会学院08历史0803401028 刘雅婧内容摘要:在《韩非子·显学》中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显学,指出儒家和墨家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显学,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甚至是相同之处。

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有着差异,甚至是对立。

本文将以《论语》和《墨子》为例,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论语》;《墨子》;思想差异。

《韩非子·显学》开篇第一句就是“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1作为当时的两大显学,儒墨各自的代表人物正是他们的开山鼻祖孔子和墨子。

而研究儒墨的思想,最佳的选择自然是《论语》和《墨子》了。

虽然在《论语》和《墨子》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通或相似的思想,但是从墨子“非儒”和孟子“辟墨”就可以看出儒墨两家的思想存在了巨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一同从《论语》和《墨子》的文本入手,一起探讨儒家和墨家在“鬼”、“乐”、“利”、“爱”、“命”等方面的思想差异。

一、《论语》远鬼,《墨子》明鬼在《述而》篇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

”2的记载,意思就是说孔子不谈论的东西有: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

因此《论语》中不常提到鬼神,其中明确提到的有两次。

一次为“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3另一次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4在这两次答学生问中,孔子明确了表示了他的远鬼神的观点。

樊迟问什么是“智慧”,孔子指出要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鬼神,明白无误的表达了远鬼的思想。

而当季路问怎么侍奉鬼神的时候,孔子更是明确的回答“活人都还没侍奉好,哪里要侍奉鬼神呢。

”表达出对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态度。

与《论语》远鬼不同,《墨子》则奉行了明鬼的思想。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摘要】先秦时期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儒家教育注重个人修养与仁爱,强调礼乐教育以传承与继承为重点,同时强调等级秩序与传统权威。

而墨家教育则注重公益与无私,注重实用技能教育以实践与改革为核心,强调平等与民主。

儒家和墨家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但又互相补充,共同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儒墨之辩、理解与尊重他人不同观点、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是关键。

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国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墨家、教育、思想比较、教育事业、修养、仁爱、公益、无私、礼乐、实用技能、传承、继承、实践、改革、等级秩序、传统权威、平等、民主、结论、贡献。

1. 引言1.1 先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先秦时期,教育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这个时期,教育被认为是塑造人才、培养人格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知识、培养自身的品德和道德,以及传承和发展社会的文化和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被视为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在这个时期,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与仁爱,强调通过仁爱和礼仪来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

墨家则注重公益与无私,提倡实用技能教育和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在先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和重视,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不仅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工具,更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对不同教育思想的比较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先秦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以及儒家和墨家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和影响。

1.2 儒家教育思想概述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是儒家的仁爱和礼乐。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爱有差等与爱无差等承认天命与反对命定论赞成合乎“礼”的战争与反对一切战争回避鬼神的存在与张扬鬼神的价值主张厚葬、音乐教化与主张薄葬,反对音乐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斗有序运转一样。

同时人们应互相爱护,只是这个爱因为亲疏远近不同而不同,对自己亲人的爱多一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少一些而墨家的兼爱非攻的意思是不是指爱天下所有苍生!凡事要为天下苍生百姓着想!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支持锄强扶弱守护弱小的正义战争墨两家,当时并不能完全融洽相处的,其实两派也会时有矛盾。

儒家的核心在“仁”,重孝道,讲究“礼”;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两者其实在层次上讲,是互补的,并没有说那个更高或更低。

就理想而言,两者的理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后世的“儒家”的宋明理学,已经不是当初的“儒家”了,初期儒家讲究全面发展,君子不单单要有道德,而且也要熟悉“六艺”(当时所需要的六种技艺),才是合格的君子,而且大儒孟子讲过“仁者爱人”、“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就说明早期儒家是有着平等思想的。

相比起儒家,墨家则是实用派的一类,墨家很讲究实用性,例如墨子就研究过防御器械、物理光学等等,不像儒家那样注重学理和框架构建,所以看出两者其实是一个互补来的,一个用于“文能安邦”,一个用于“武能定国”。

相同点:两者都是入世的思想,都打算治国平天下,二者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儒家和墨家两种思想流派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先秦儒家和墨家的政治思想,并论述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一、先秦儒家与墨家的政治思想异同首先,先秦儒家和墨家在政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提倡仁爱之道,追求君民和谐的治理。

而墨家则主张以无差别的爱和利他主义来推行政治,追求世界的大同。

可以说,儒家追求的是有序的社会结构,而墨家则追求的是平等的社会关系。

其次,两者在政治手段上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主张通过仁德的教化来达到良好的政治效果。

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倡导以技术和工程等实际手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修筑城墙、建设水利等。

由此可见,儒家更加侧重于道德伦理的层面,而墨家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性。

此外,两者在政治权力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儒家崇尚君主专制,认为君权至上,主张君主拥有天赋的统治权力。

而墨家则主张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强调平等和公正。

墨子提出的“三监”制度,即监守自盗、相互监督的观念,对于儒家权力集中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抵制。

二、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墨家十论是墨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涵盖了对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论述,对于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伦理和政治道德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念,对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承继作用。

墨子强调无差别的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关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相似之处。

此外,墨子的“非攻”思想也对儒家的德治观念提出了挑战,墨子认为国家应该摒弃侵略战争,以和平相处为基础,这与儒家的和谐稳定观念不同。

其次,在政治权力观念方面,墨子提出了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的观念,这对于儒家的君主专制思想形成了抵制。

墨子认为政治职位应该由具备才能和品德的人来担任,提出了一种公正和平等的政治选拔机制。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

本论文为提纲式论文,简单扩充就可以成为一篇完善的论文。

欢迎你使用!先秦时期中国儒墨教育事业思想比较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教化。

儒家主张学以致用,提倡“三纲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应该有所规范,同时也要尊重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修身,要先发扬个人的德行才能感化他人,担任君子的角色。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共利益。

墨子强调爱人,反对战争和刑罚,提倡“兼爱非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赤子之心。

墨子反对传统的有阶级差别的儒家教育模式,主张用可以使人们更加通识和实用的知识来教育汇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

儒、墨教育思想的比较在先秦时期,儒和墨两家是中国思想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两家在教育问题上的观点也存在着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个体修养和德性的培养,目的在于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

而墨家则重视通识和实用性的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两种思想虽然不同,但都存在一个明确的目标,即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交天赋,从而赋予社会以秩序和和谐。

然而,无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都强调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富有实用性和适应性的知识对人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无论是何种学派,教育的要义都在于发掘培养人的潜力,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们成为社会的有益之人。

在国家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的素质提升上,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契合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的教育进步。

结论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墨两家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正面的影响。

儒家教育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强调君子和人的个体发展;墨家教育思想则着重通识、实用性与社会化,认为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

虽然两家思想体系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和素质等方面。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儒墨教育实践的比较

儒墨教育实践的比较

摘要:儒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哲学流派,它们的教育实践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的比较,分析其异同,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儒家和墨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哲学流派,它们的教育实践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教育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培养,而墨家教育则强调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本文通过对儒家和墨家教育实践的比较,分析其异同,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二、儒家教育实践1. 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儒家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重视培养君子的品德。

2. 儒家教育实践(1)教育对象:儒家教育对象广泛,包括士、农、工、商各个阶层。

(2)教育内容:儒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以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

(3)教育方法:儒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4)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君子,为治国安邦服务。

三、墨家教育实践1. 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

墨家认为教育是拯救天下苍生的途径,重视培养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

2. 墨家教育实践(1)教育对象:墨家教育对象以平民为主,强调教育普及。

(2)教育内容:墨家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墨子》等墨家经典著作,以及数学、几何、物理等实用知识。

(3)教育方法:墨家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4)教育目的:墨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兼爱、非攻、节用等品质的人才,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四、儒家与墨家教育实践的异同1. 教育对象儒家教育对象广泛,包括士、农、工、商各个阶层;墨家教育对象以平民为主,强调教育普及。

2. 教育内容儒家教育内容以经典为主,注重道德修养;墨家教育内容以经典和实用知识为主,注重实际能力培养。

儒墨思想对比

儒墨思想对比

儒墨思想对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学派,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其中儒墨被称之显学。

在教招考试中,儒墨两家的代表人物、人物的地位以及核心思想历来是单选和多选题的高频考点。

接下来,将对两者观点进行详细解读及对比分析。

一、儒家学派代表人:1.孔子①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其中“习”泛指后天的环境,而非学习。

②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庶、富、教;个体功能:性相近,习相远。

③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④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⑤教育方针: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扩大了受教育群体,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但是在春秋时期,“束脩”仍然是昂贵的拜师礼,因此这是一种相对的教育公平。

⑥教育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2.孟子①人性论: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故有之也②教育作用:扩充善性③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④教育内容:道德教育⑤教育方法:盈科而进;教亦多术;深造自得⑥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①人性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教育作用:化性起伪③教育目的:培养大儒④教育内容:儒家经典⑤教育方法:闻、见、知、行——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二、墨家学派代表人:墨子①人性论:人性素丝说②教育作用:兼爱、非攻③教育目的:培养兼士、贤士④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科学技术;文史;思维能力⑤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亲之、闻之、说之⑥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三、儒墨对比:在内容方面,儒家强调六艺和礼乐教育,而墨家重视政治和道德、科学技术、文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技术被称之为先秦墨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具特色的主张。

在教学方法方面,儒家强调“拱己以待”“不叩不鸣”,老师被动等待学生,不主动施教。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儒墨法是中国古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其教育思想也各有特色。

以下是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点:1.重视教育的作用:儒墨法都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善社会的重要途径。

2.强调道德教育:儒墨法都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性的基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3.注重实践应用:儒墨法都注重实践应用,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还要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不同点:1.教育目的不同: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圣人君子,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墨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爱非攻的武士,强调个人武艺和社会正义;法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诚守法的官吏,强调法律意识和行政管理能力。

2.教育内容不同:儒家注重经典文化、诗词歌赋、礼仪规矩等方面的教育;墨家注重自然科学、实践应用、军事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法家注重法律制度、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3.教育方法不同:儒家强调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言传身教等教育方法;墨家注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自力更生等教育方法;法家主张严格管理、惩罚惩戒、强制执行等教育方法。

4.教育对象不同:儒家教育的对象比较广泛,包括士人、官吏、百姓等各个阶层;墨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武士和手工业者等劳动人民;法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官吏和统治者。

5.教育价值观不同:儒家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墨家强调实用主义,重视实践应用和技能训练,追求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法家强调法治主义,重视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综上所述,儒墨法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对象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这些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些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也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先秦儒墨教育内容的差异比较

先秦儒墨教育内容的差异比较

先秦儒墨教育内容的差于乐” 乐 用现代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 ,“ “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极具影响的两大教育集团,他们的教育内容 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礼乐在古代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礼 都十分丰富,而且也都符合当时特定社会、阶级的需求。儒墨两家 的场合必然有乐的助兴。孔子及其后世儒家非常重视礼乐对人的内 本是同源,他们的某些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内容主张的某些方面都 在修养的感化作用和外在气 质和氛围的修饰作用, 认为 礼乐 有助于 有相通之处,如他们都关注当时的社会的发展,希望通过 自己思想 个人性情的陶冶,从而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使人们品行高尚,社 学术的传播来改造当时的社会, 都注重伦理道德, 主张“ 言行一致” 、 会能够长治久安。正所谓 “ 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 。 乐也者, , ‘ ‘ “ 见义勇为” ,重视贤才,都重视 《 、《 、《 诗》 书》 春秋》等文史知识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 教育。但是,先秦儒墨两家的很多主张都有较大分歧。其中,他们 其教焉。 孔子的 主张在 现在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音乐、 美术等 的教育内容主张也有多方面的差异: 美育的确具有陶冶净化思想、提高综合素质的潜在作用。 1教学科 目不同 . 墨子承认, “ 本身而言是美好的东西, 身知其安。I 就 乐” “ Z l 知 孔子侧重的是人文道德教育, 在继承当时 传统的 “ 六艺”( 礼、 其甘,目知其美,耳知其乐” 美是人人向往的,但它并不能解决 ,… 乐、射、御、书、数)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时代发展和需要, 络。网络上的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 “ 黄色 黑色” 信息的肆意横流, 延伸到网络上。要增补网上 “ 两课”教学内容,开展网络德育和法 对长期以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主旋律教育的主导作用形 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另外为了促进 “ 两课”的教学,还应该编制 成了强大的冲击,主阵地发挥的舆论宣传导向的控制力量不可避免 些生动形象的计算机程序,供课堂使用。 的受到挑战。各高校要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德育网站,利用网站 4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识别、抵制负面信息 . 上载国际互连网及其他一些网站上的有益信息、即使宣讲党和国家 的能力。所谓信息素质,是指能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 的重大方针、弘扬社会新风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 并恪守时代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网络社会中, 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德育工作 每个劳动者都应具各: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 者及时的给予答复,与学生及时的沟通,澄清观点,理顺情绪,化 能力;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能力;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解矛盾,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开辟网 信息素质的培 养已经 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 在大学德育工作中, 容。 上论坛,就一些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明辨是 培养学生的素质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 非:结合学生网站的实际情况,学校应充分整合高校的人力、物力 择,养成他们的道德自律。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关键是要发展大学 资源,建立以主流网站为核心,以金字塔的网络联盟为体系的高校 生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学会选择,使他们能够吸 主流网络体系,将学生网站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 纳和认同传统的优秀的道德价值、 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在 鱼龙混 2 开发和编制德育工作软件, .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信息资源建设。 杂的网络道德情境中避免道德的迷茫。 学校还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德育工作软件,使之具有较强的 参考文献; 感染力,符合时代的特点,能把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等结合在 [ [ ] 森. 距离教 1 美 莫里 远 ] 育的未 J 国 来[] 外社会 . 科学,1 9 9. 8 起。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动态的环境中感受教育内容,自由的畅游 [] 2陶文昭。詹英. 网络教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 M. 99 于其中。同时学校还要开发超文本结构的德育工作电子教材,容文 [ 张晓 李爱民 试论 3 明, ] . 互连网 代的大 育[ . 时 学德 J 河北社 科学, 01 ] 会 20. 字、图像、声音等为一体,增强德育效果。 [] 4张群耀, 青. 关常 直面网 络信息时代的 高技德lC . l J 湖北师范 f] 学院学报, 04 8 . 20 ( )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

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区别在哪里?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同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分支,二者并称显学。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最初的司仪演变而来,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等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仁政学说;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并倡导礼治说。

儒家思想提倡礼治,德治,人治,其中的礼治带有明显的宗法等级制特点,与孔子恢复周礼的初衷不谋而合。

春秋战国时期,军阀割据,战乱四起,早期的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统治。

因此为实现大一统,秦始皇时期摒弃了儒家思想,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主张。

西汉初期,社会衰落,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统治者便采用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治理国家。

在国家步入正常的运行轨道之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观点,进而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发展,同时使其在一国之中的思想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随后宋代的程朱理学以及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更进一步使儒家思想得以创新和发展。

墨家思想由墨翟创立,产生于战国时期,战国之后其影响力开始逐渐减退。

墨家纪律严谨,其成员到各国为官时须采用墨家主张,所得的俸禄也须奉献给墨家这个团体。

墨家思想主张兼相爱,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观点主张。

•兼爱:一种无差别的,没有等级之分,血缘之别的博爱,与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有不同。

•明鬼:墨家相信鬼魂的存在,目的是警惕君主不能因一时的怒气而滥杀无辜;不相信命运。

儒家主张宿命论,认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正是命运使然。

•非乐:墨家主张废除礼乐制度,因为礼乐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花费巨大,不利于国家生产。

儒家则主张以礼乐治民,但事实上礼乐只是贵族享乐的工具,对平民毫无意义可言。

•节葬:墨家主张在葬礼方面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譬如周朝时期的厚葬。

儒家则坚持厚葬原则。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

从对艺术之美的态度窥视先秦儒墨思想的差异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儒家重视人的行为礼仪和秩序,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品德培养。

墨家则强调实用主义和公正平等,主张消除社会分级和对人民的奉献。

在对艺术之美的态度方面,儒家和墨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注重的是艺术的道德功用和教育意义。

在《礼记·乐记》中,孔子强调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调节人的行为,而戏曲则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同样地,荀子认为文学艺术可以使人心态平和,道德风尚高尚。

根据儒家思想,“美”之于艺术,是一种体现美德和教化人的手段。

与此相反,在墨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价方式。

墨子认为,“兼爱”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而艺术的角色是展现社会中各种人群的形象,通过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和事业的热情。

在《墨子·公良》中,墨子要求各种制度必须合乎实际和道德,而艺术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可以看出,儒家与墨家对于艺术的态度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在历史上的表现并不绝对,并不是始终如一的。

在儒家传统中有一个流派,称为“文化儒家”,其代表人物是孟子。

文化儒家认为,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可以改善社会风貌,教育人民。

这一观点显示了儒家与墨家之间的一定相似之处。

在墨家思想中,公正和平等是最为关键的价值观。

在殷商时期,由于封建制度不公,民众处于不平等和受压迫的状态,墨家的价值观念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在周代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封建制度的开展,实现了等级制度的平稳过渡。

因此,在公正和平等的基础上,对于艺术的关注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艺术品是否美好”。

在墨家思想中,艺术家可以不必强调艺术品的美满,而是更重视艺术品之内美的力量。

这就是墨家思想对于艺术美的发展特点。

在传统文化艺术史中,儒墨两家思想也各自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儒家有孔子和荀子的教育文化思想和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的创作;墨家则有墨子前后重历史的局面,很好地彰显出他关心公正、正义、平等等道德的思考。

浅谈儒家墨家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家墨家思想的异同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与墨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来比较下儒家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两者的共同点(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两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二)从教育对象来看: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三)从教育方法来看: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同时双方都重视“行”的作用,即实践的重要性;(四)从内容来看: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强调人的道德教育,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五)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强调推行教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两者的不同点(一)关于教育目的儒家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主张培养“君子”“圣人”“大儒”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能为实现德治、仁政、礼治的理想而奋斗的人才。

而墨家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论,以“兼士”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

墨家的兼士和儒家的君子在外表和内质上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反映了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不同的理想。

(二)关于教育内容儒家重视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以“六经”为主要教材。

儒家的“仁爱”强调爱是有等级差别的。

虽然墨子与孔子一样重视“德行”,也讲《诗》《书》,但全盘否定了《礼》《乐》的价值。

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同时墨家所强调的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墨家不重视文史教育,注重培养思维能力。

(三)关于教育方法儒家重视“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此为核心,创造出了“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并提倡“因材施教”。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先秦儒家与墨家教育的差异
摘要:对先秦儒家和墨家教育的比较研究,将会加深我们对春秋私学的认识,而对于当代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墨家;教育;比较研究
春秋私学的兴起,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格局,对于传播知识,打破奴隶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意义重大,但儒家和墨家教育却不尽相同。

一、学派创始人不同
孔子出身贵族,且曾担任低级官吏,属于奴隶主贵族基层;但墨子出身寒微,自称“贱人”或“北方之鄙人”,并以“贱人之所为”为荣。

一个是贵族,一个是下层的小生产劳动者,不同人生阅历和价值追求,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的定义、追求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

二、招生对象有差别
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原则,这为贫寒人士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具体体现为:一方面不但有贫贱家庭出身的颜路、曾析等,而且还有贵族出身南宫敬叔、司马牛等,更有甚者“大盗”——颜涿聚;另一方面孔子门生来自各个诸侯国和贵族,这两个方面完整而准确地向我们诠释了“有教无类”。

墨子由于出身寒微,且从事小生产劳动,是一个手工业者,因此墨子的身份更接近下层劳动人民,其招生对象也更接近于下层人
民。

但此举并非说明墨子仇视上层贵族,不愿与其为伍,则是由于其自身的条件决定其招生对象,因其强烈要求发展手工业经济,并参与政事。

墨子的招生条件其一是先行苦役为其入学的前提条件,其二就是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差异
孔子私学的课程不同于西周官学,西州官学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孔子私学不但重视六艺之教,更注重“六经之教”。

学习“六艺”在孔子看来还不能成为合格的士,更不能很好的被统治阶级吸纳,而必须要研习六经,别且作为一个奴隶主贵族,孔子也是身体力行,经常带领学生演习礼乐,希望使得其教诲可以传于弟子。

墨家注重劳动实践和吃苦耐劳精神,但并非没有理性的成分。

墨子年轻时代在鲁国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因此墨子对于儒家的理论和学说并非一概否认,而是采取了择善而用之,不善者则弃之的策略。

墨子学派课程的第一部分是儒家的一些传统理论,他也推崇《诗》、《书》、《春秋》,但反对某些礼教,如厚葬。

墨家学派课程的第二部分为自然科学知识,这与墨子本身的小生产劳动者的身份密不可分,体现其对生产实践和科技的重视,这也是中国古代唯一提倡生产实践与科技论相结合的私家学派。

墨家私学课程的第三部分是认识论与逻辑学。

同时又提出逻辑学的六大任务:“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四、教学特点的差异
孔子私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但体现在教学场合的灵活上,还体现在教学方式上。

孔子私学设有固定的教室,成为“堂”,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并未被其束缚和限制,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和一切的地点去言传身教,即使是在周游列国之时,也注意向弟子讲授知识和道理。

另一方面,孔门私学并不一味拘泥于言传身教,甚至鼓励学生互相辩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以此同时孔子也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作风,让学生在具体的行事活动中受到洗礼与教育,加之其“不耻下问”,并且因材施教,所以成果显著。

墨家由于是一个小生产者的团队,其教育方式有别于孔门私学。

首先是关注生产实践,注重生产技术与生产劳动的发展。

其次,墨门私学讲究团体大局利益,具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此处看来墨门又像是一个私人秘密团体,他们强调对墨家巨子的绝对服从,讲究集体荣誉。

他们提倡侠客精神,主张扶危济困,帮助弱小,反对恃强凌弱。

五、经费来源的差异
孔门私学的教育目标是“入仕”,培养符合统治阶级的士,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信赖,这种支持一方面是精神和荣誉,另一方面是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开支主要体现在日常开支、对贫困子弟的以及贫困家人的资助。

墨子的出身及其教学特点使其得不到广泛的支持,这与其提倡
的“节用”“节葬”等节俭政策有关。

其经费大部分是自力更生,及日常的生产实践所的。

另外也有少数的诸侯赐赠和弟子的侍奉。

六、组织管理的差异
孔门教育相对自由,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非绝对的自由,又加之其提倡礼乐教化,所以孔门的组织管理主要体现在精神约束上,。

墨门的严密纪律使其组织严格,这是墨门的最显著特点,因为其提倡巨子的绝对权威,强调集体利益与绝对服从,这体现在墨门教义和教规之中。

七、社会影响的差异
孔门教育以学习礼乐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入仕”为目标,这使其居于社会上层,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大力支持。

墨门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管理使其类似于宗教秘密团体,而且提倡侠义精神,约束严格,行动隐蔽,且与统治者治国安邦政策互相冲突,故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但其侠义精神却被某些社会团体所继承,例如行会、帮会,成为中国侠义精神的鼻祖,也成为农民起义的旗帜。

总之,儒家和墨家的教育虽有不同,但无可辩驳的是两者都对当时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且对于当今的教育也有一定的积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孟志伟(1985-),男,河南焦作武陟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