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侠客精神
一、“侠”“侠义精神”的践行者‘侠’是对不公道的事激烈反抗,尤其是指为了平反旁人所受的不公道而努力。
真正侠义的行为,是自己没什么好处可得,也可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如能为国为民,更是‘侠之大者’的风范。
”“侠”作为个体,他自己本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郭靖从一个蒙古大漠中持弓射雕的质朴少年,到最后成为一位“为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侠之大者”,可以说郭靖作为一个被标榜的侠客形象,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侠义”两个字。
他幼时为救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坚守诺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肯屈服,他坚守的是道义;年少后初涉江湖,见杨铁心父女受辱时,路见不平,出手相助,他伸张的是正义;他爱黄蓉至死不渝,但也不轻易背叛和华筝的婚约,他奉行的是情义;他三次不杀欧阳锋,信守诺言,他求的是江湖信义……而这些还不止,郭靖最令人钦佩的当在于他鞠躬尽瘁、死守襄阳,为国为民的那份仁义。
可以说,他的“仁义”就是他道义、正义、情义、信义的源泉。
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被人们所称道,就在于他以一颗仁爱之心,牺牲自己,成全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践行着侠义的行为。
侠客既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本身,被我们放大,那么最终它又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
如杨过虽然侠肝义胆,但却与其师小龙女产生了不被世俗所容忍的恋情;张无忌虽然宅心仁厚,但其性格的优柔寡断也实在令读者觉得美中不足。
体现出侠客除了行侠仗义外,又激发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活理想,侠客身上人性的光辉更加让读者触摸到了侠义的本质,让我们对“侠”有了另一种回归。
到了这里,“侠义精神”才真正的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指导意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成人童话。
生活中的我们只要有一颗单纯、善良、公正的心,那么我们都可以成为童话中的侠客,在自己的江湖中打拼出一片理想的天空。
二、“义”是金庸小说“侠义精神”的主导者如果说“侠”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那么“义”就是“侠”的灵魂,是“侠”之所以为“侠”的主导因素。
墨子精神与侠文化
5. 墨子的宗教,虽然主张敬天事鬼,却极力反对命定论。在他看来,天与鬼的存在 不是为了直接控制人们的行为,而是要对人们的善行恶举加以公允的奖惩。命定 论的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天”,让人感到无可无不可,
解除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这约束本该是通过奖惩实现的),最终导致人祸肆虐、
天下大乱。因此必须提倡“非命”思想,树立起世人的进取心,激发他们为求善 报而践履善行的动力。
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於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 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二)墨子精神
第二条理由有很浓的宗教意味。与其它学派不同,墨家信仰一个人格化的“天”,
“天”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意志,据墨子说来,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其论证 方式很独特,大意是说,上天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说明他兼爱着人类,他必不愿看到世 人互相残害,而是一心要人们相爱相利。这使人想起了基督教的教义,基于这一教义上的
认识密切相关。这种认识即是:天下物资本非十分充裕,必须把每一分每一毫都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使天下人皆得饱暖,任何奢侈的耗费都是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衣食为代价才可能的,必须 坚决反对之。后来荀子试图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否定动摇墨子的整个立论,可见两派理论上的分 歧根源还在于不同阶级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迥异体认上。 “节葬”主张可以视为“节用”理念在丧仪方面的具体表现。但它似乎更触怒了传统派, 因为在那个时代丧仪是整个礼仪制度乃至政治制度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否定厚葬久丧无异于对 整个“礼治”传统发出了挑战。坚持这一主张是要承受不小的压力的,墨子不屈于这种压力而 倡导“节葬”还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消灭“糜 财贫民”、“伤生害事”的时弊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真正把百姓的福祉放到了首位。 “非乐”的主张是实用主义由合理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一直以来就有人以此诟病墨子,。 实用主义如果被囚禁在一个过于狭隘的空间里就会走向荒谬,最终失去大多数人的同情,这不 能不看作这位伟大先贤的一个教训。
在中国思考法律和文学
在中国思考法律和文学谈到法律和文学在中国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人对法律和文学的重视程度。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将法律和文学这两大领域的知识融合使之发挥最大效用。
在今天,随着中国的法律制度一步步完善,中国文学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吧。
首先,文学为法律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法律是制度性的规定,而文学则是一种更为广泛、深入的描述和描绘,它能够从感性的角度出发,使用语言的艺术来讲述人的情感和社会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都融入了很多法律元素。
比如《红楼梦》中的家庭财产的继承权问题、《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与抗争、《西游记》中的婚姻家庭之事、驱魔辟邪等,这些法律问题或现实问题,都对今天的法律制度有参考价值。
其次,文学为法律注入了生命力。
法律条文制定时有时可能会显得生硬和抽象,容易让人觉得乏味枯燥。
而文学则不同,它是一个鲜活的描述和描绘,能够从富有情感的角度来呈现法律条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飞驰人生》,电影在讲述一个人在历经成长和颠沛流离后,最终体悟到了人生真谛和贡献精神。
电影中的这些元素正是当今法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如天下第一武功,不能忘记名剑与人的绑定关系。
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文化和经典文学,正是对当今法律体系的回顾和思考。
此外,文学也能为法律带来多元性。
法律作为国家规范行为的工具,很难面面俱到的考虑到社会中各个方面的情况。
而文学则不同,它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各个群体、各种境遇之下的人生百态。
这就给了我们创造多样化法律方案的机会和空间,在不影响正当法律处置的情况下,真正符合人们心智需求。
然而,法律与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也不能忽视。
法律也能为文学提供素材和保护。
法律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之一,在法律框架内的文学作品能够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能获得法律的保护。
比如在侵权行为上,法律可以为作品维权提供保障,让他们不会成为侵权行为的受害者,更能够激励他们更加用心地创作。
侠义精神与礼法之争
侠义精神与礼法之争作者:荆棘来源:《齐鲁周刊》2017年第13期从刺客文化到游侠精神,其轻身重义的品质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更愿意看到个人侠义精神。
千百年来,“忠孝仁义”的儒家文化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法律,从孔子开始,人们之所以反复强调“礼”高于“法”,并最终达到了“以礼入法”的目的,其深意就是要维护一种恒定的精神理念。
刺客列传与侠文化中国是个讲究行侠仗义的国度,侠义文化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里隐约可见,历代文人都曾为侠客挥笔泼墨,最著名的当归太史公的《刺客列传》。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荆轲在咸阳宫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文末提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说明司马迁看重的是刺客的“志”和“意”,而这个就是“义”的精神。
孟子曾有“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这里儒家所说的“义”是偏重人伦,强调的是对国家、君主、社会的义务。
而刺客所奉行的“义”则和儒家的“义”不尽相同,但也是先秦时期侠义精神的体现。
刺客们轻身重义的精神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众多侠客,这些侠客多具有轻身重义、重信、重名的特征,如朱家“专趋人之急”,曾“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郭解“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并且,侠义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入了新的内容。
汉魏之际,诗人曹植创造大量少年侠客的诗歌,唐代王维《少年行》、李白《侠客行》等诗歌中都贯穿了侠客们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唐传奇中的聂隐娘、红线的形象也是它济弱扶困的反映,元代杂剧中有《赵氏孤儿》《豫让吞炭》等剧目,宋代以后《三侠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也都有侠义精神的反映,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武侠文化的传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武侠文化的传播【摘要】武侠文化是中华文化很有特色的一部分。
随着光影技术的提高,电影中飞檐走壁的中国式侠客给外国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中国功夫热”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现象。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武侠文化,功夫文化做为切入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武侠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h31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汉语热”和”功夫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我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武侠文化是其中很优秀的一部分。
武侠文化融汇了中国古典哲学,传统医学,养生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式文化。
目前,武侠文化已经深入中国人心中,成为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武侠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中国式侠客出神入化的武功和行侠仗义的个性,来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用这种留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喜欢上汉语,喜欢上中华文化,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一、武侠文化的内容武侠武侠,有武有侠。
武,就是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一词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武术器械)的技术演变。
中国武术流派众多,常见的有少林,武当,南拳,太极拳,潭腿,八卦拳,峨眉拳等。
五千年的积累,各门各派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格斗技巧。
但是,和西方以击倒对手为最终目标的格斗哲学不同,中国的武术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在习武的过程中,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到最后了解自己,并超越自己。
侠,是指仗着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人或行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重于侠,轻于武。
一个侠客,侠义为先,武艺为次。
例如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世人公认的大侠是陈近南。
行侠仗义,武功高强,是侠客的典型代表。
传承与发扬侠文化-高三作文
传承与发扬侠文化-高三作文“千古文人侠客梦,千古侠客梦桃园。
”,侠客行,文人梦,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与众不同的侠文化的形成,它是我国文化花园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或许它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对今日的我们依然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应当传承与发扬侠文化。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百家争鸣,侠士也随之出现。
侠士原本是根据自己心中的是非观来追从某人并为之效力的志士,有点类似政客的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侠士则变成了恩怨分明,打抱不平,帮助弱小而不畏死难,四海为家的侠客。
而所谓“侠”字,即由“人”字和“夹”字组成,人字旁表明这是一种人类行为,“夹”字的篆书是一个大人挟带着两个小人,是有力量的人帮助弱小的人的意思但一直以来,“仗剑纵酒”是侠客的独特形象,“行侠仗义,扶贫助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
他们之中有轻生死,忘安危,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的专诸;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的侠肝义胆为文人所敬仰,所以便有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人英”的赞赏;他们的潇洒豪迈为文人所艳羡,所以才有了“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提剑绕残尊,歌终便出门”,“西风漫天雪,何处报人恩”等诗篇的吟咏……这一切形成了侠文化,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添色。
侠文化,它不仅包括文人吟咏侠客的诗文作品,还包括一种侠客精神——行侠仗义,扶贫救弱。
而这种帮助弱小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现在这个有点冷漠的社会,我们需要这种暖人心窝的精神。
我们需要它来让小悦悦被车碾死,十八路人袖手旁观事件不再发生,我们需要它来让老奶奶路上摔跤,无人敢上前扶助现象不再出现,我们需要它来让行人不再是冷脸相待,互相戒备……如今,我们周围已经很少听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事迹,也很少看见“路见弱小,伸出援手”的侠客义举了,更多的是“好人难做”的哀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弘扬这种帮助弱小的侠客精神来改变现状。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摘要金庸认为《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虬髯客传》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通俗武侠小说,直至今日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本文通过对《虬髯客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侠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侠义精神的实质和特点。
关键词:唐传奇武侠小说侠文化侠义精神儒侠正文1、前言: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虬髯客传》就是其中的名篇。
《虬髯客传》应成文于唐末,主要讲述了隋朝末年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三人的故事。
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途中结识豪侠虬髯客,结伴同行至太原见到了李世民。
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李世民神气不凡,是未来天下贤主,于是把财资、兵法传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而自己远赴海外,另辟天地。
小说借虬髯客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
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
”作品的动人之处不是作为盛世挽歌的主旨,吸引人的是它所展现的豪侠之风。
作品中将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描写的栩栩如生,这三位也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
三位主人公都是快意恩仇、豪迈绝伦的任侠形象,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高层境界的应是虬髯客这一豪侠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1对国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虬髯客传》的故事以隋末乱世为背景,其中即涉及到真实历史中的帝王将相又有纯属虚构的人物,虚实相生,被认为是“子、史附庸而承认有一定的虚构”的代表。
以乱世末世演绎侠客传奇,能形成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侠客们可达庙堂又能至武林,纵马江湖,出入江山,显得大气磅礴。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只有四部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其他多以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期作为背景。
这样的设置给了侠客们展现忧国忧民的儒侠风范的机会。
从政治关系上来说,虬髯客与李世民是争天下的对手,但虬髯客却能舍弃匡扶天下的个人理想,将为起事准备的巨额财富转赠,并退出逐鹿中原的舞台,换来一个清平的世界,这种“能舍”的“大仁”“大义”使他的形象迥别于同时代的其它豪侠。
浅谈武术中的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谈武术中的侠义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摘要:从古至今从文学到现实侠义精神都有所变化和不同,对于现代社会侠义精神应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应该进行倡导。
在法制方面,如今虽然为依法治国但是同侠义精神一样都是在维护正义和公平,很符合当代的法制思想。
在社会方面,是见义勇为还是见义不为都在于人们心中那可侠义精神,但是现在社会缺乏的正是这种精神!关键字:侠义精神/内涵/法制/社会一、侠义精神的内涵武侠小说中侠义精神一般是狭义的指那些为维护正义凭借武术技巧进行暴力搏击(很明显这都是违反当时封建时代的法律的,但是当时的法律,官僚都是在压迫穷苦百姓,而采用暴力手段来维护正义,其实无可厚非)。
而古代社会中的侠义精神大多都体现在了文人身上如李白的“燕南壮示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
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峙轻鸿毛”更多的是在与通过运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报效国家,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古代还有墨家的侠义精神“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心怀广阔颇有纳天下之大义与其怀。
而在于现代的侠义精神而因该是将内涵有所差异的武侠精神进行过滤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这里的现代侠义精神是指: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维护正义以及公平,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侠义精神的思想品质可以解析为:勇敢、睿智、爱国、正义等美好品质。
二、侠义精神在现代法制方面中国传统的法律没有独立性, 往往受礼的制约, “出礼则入刑”, 可以说, 在中国社会, 礼义道德比法更具规范性, 是否符合礼义, 是传统中国人判断行为是否正当的首要标准。
由此, 侠义行为只要符合礼义规范, 往往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崇, 而不计较此种行为带来的法律后果。
杀伤人盗窃是重罪, 是极其恶劣的行为, 但若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所为, 便是受人尊敬的行为, 甚至会被文学作品上升为英雄行为。
在普通民众心里, 形成一种通过侠义行为解决问题比通过法律解决更便捷, 更会被尊重的观念。
但在司法实践中, 由于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侠义行为往往被原谅, 人权和私人财产权得不到保护, 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人们没有依法行事的意识, 更谈不上法治精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中国侠文化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赵氏孤儿 英雄主义 类型电影 电影改编 武侠 大片 《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科研热词 武侠小说 鲁迅 雅俗对立 阶级的分析 血性冲动 苗族生命伦理 瞿秋白 白羽 现代性 现代化 狂禅派 泰州学派 沈从文 文学影响 押川春浪 心学 幻想文学 平江不肖生 宫竹心 多元文化 动力机制 动制分途 元语言 侠文化批评话语 侠义叙事 侠 书信 中国侠文化 《近代侠义英雄传》 《江湖奇侠传》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钱基博 还珠楼主 类型文学 研究范式 清末民初 江湖 民国武侠 武德 武侠小说 标志物 林纾 文学类型 文体形态 技击余闻 技击 小说亚类 小城镇叙事 后金庸 后不肖生 《蜀山剑侠传》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武士 春秋战国时期 文学 山人侠 刺客 侠 中晚明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科研热词 豪侠文化 瞿秋白 武侠小说 文化软实力 政治化 批评 对外态度 大众化 反武侠 华语电影导演 佛经故事 主题学 中国西部电影 《聊斋志异》
武侠文学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步提高等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侠义文化中吸取经验 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 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 和教训 , 扩大社会主义 民主。 泛调动 。侠的萌芽 , 除 了全 民性 尚武 、 习武 的社会条 现在有些媒 体 片面强调 法制 、 法 律条 文, 强调 件外 , 还因为它直接受胎于先秦时期最为活跃的社会 “ 程 序 正 义 ”, 但是 “ 程 序正 义” 不 能代 替 “ 实 质 正 群体—— “ 士” 阶层。长期 以来 , “ 士” 阶层一 直都是 义” 。按 照法 律程 序 进行 的 判 决 , 不一定是公正 的, 武士阶层。到 了春秋 时期 , 原来都是武 士的“ 士” 阶 因此 “ 依 法治 国” 必须与“ 以德 治 国 ” 相结 合 , 社 会 需 层发 生 了分 化 。一 部 分 “ 士” 人 专 门从 文 , 这便 是 最 要法律规则 , 也 需 要 正 义 。按 照 古 代 侠 客 “自掌 正 初 的一批 “ 儒士” 。而 “ 士” 阶层 中未 分 化 出去 的一 批 义” 的说法 , 正义不在规则 里, 而 在 人 心 里— — 这 是 武士, 仍保 持着朴 素 的源 于史 前 时期远 祖 的 尚武传 统 侠 客 精神在 今天 的意义 。 和强悍的民族特质 , 并不断汲取 民间社会的文化营养 1 . 2 公 平正义 与“ 偶 见不 平事义 不容 已” 向前发展 , 这便是萌芽状态的“ 侠士” 。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 到妥善 “ 战国时, 养 士之风兴盛 , 以‘ 四公 子 ’ 为代表的 协调 , 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 到正确处理, 战 国权贵 为人才 方面 激烈竞 争 的形势所 迫 , 在 网罗人 社会 公 平 和 正 义 得 到 切 实 维 护 和 实 现 。 武 侠 小 说 才上遵循了一些难能可贵 的准则 。其 中之一是 ‘ 合 《 三侠五义》 中, 作者有一段插话 : “ 真是行侠仗义之 则留, 不合则去 ’ , 游士有很大的选择权 , 可以流 动到 人, 到处随遇而安。非是他务必拔树搜根, 只因见 了 适合 自己发挥才能的地方去。 ” ¨ 即如“ 四公子 ” 这样 不平之事, 他便放不下 , 仿佛与 自己的事一般 , 因此才 的权贵在各方面包括个人道德修养 方面都必须格外 不愧那个 ‘ 侠’ 字。 ” _ 2 作者这段议论 , 惟妙惟 肖地揭 小心谨慎, 才能招徕人才 。今天, 在我国, 用人单位与 示了绿林义侠的典型心态 。“ 偶见不平事 , 义不容 已” , 应聘者双向选择与此如出一辙 , 然而 , 由于我国还处
武侠与法制
武侠与法制我们平时看武侠小说经常直呼过瘾,那什么是侠?在小说中,侠是江湖,是角色,是一种文化。
古龙的《陆小凤传奇》中,西门吹雪的首次亮相是去杀洪涛,二者间有这么一个经典的对话:洪涛问:“你来做什么?”西门吹雪:“杀你。
”洪涛:“为什么?”西门吹雪:“赵刚。
”洪涛恍然大悟:“阁下是赵刚的朋友?”西门吹雪却摇了摇头。
洪涛:“阁下为了个不认得的人就不远千里赶来杀我?”西门吹雪点头。
由此看来,侠文化追求的是不受人支配,不受物约束,不受法律管束的绝对自由主义。
绝对自由是个人意志“终极裁判”的体现,因为有了绝对自由所以视生命如草芥,采取暴力复仇的行为恰恰释放了人类最原始的嗜血欲望。
而在金庸名著《雪山飞狐》和《飞狐外传》中,却对侠有了新的思考。
胡一刀“杀奸恶之徒只一刀”的确大快人心,但江湖恩怨常常殃及自身、祸及无辜;其子胡斐为了报仇苦练武功。
但当胡斐的刀架在杀父仇人苗人凤头上时,剧情却戛然而止。
也许,金庸先生正是看到了江湖无休止的纷争,仅仅依靠无限膨胀的正义之心和手刃仇敌的极度快感是无法平息的,若要定分止争,只能依靠令行禁止的规范和制度。
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金庸留下了这么一刀:劈下去,江湖依旧腥风血雨;刀下留人,则维护了正义。
侠文化的产生,与传统社会特殊情况有关,封建社会的法多用于维护统治阶级,平民百姓的正义难以伸张,所以侠客们多采用私力救济的方式来“矫正正义”。
而在现代法治社会,侠文化却是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法治社会不反对伸张正义,反对的是不经正当程序的私法、家法。
在近期,“人贩子该不该处死刑”引起广泛的讨论。
令人惊叹的是,许多人都支持“杀死他们”。
这种追求复仇快感的方式与古侠客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正当性。
以杀止杀、以暴制暴在侠看来是合理的,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想法有可能摧毁文明的基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整体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道路。
历史的发展是不能割裂,法律亦是如此,我们要去糟粕取精华,将其有用部分融入现代法治规则,而非照搬西方法律制度与文化。
法治语境下谈侠义精神
Abstract:Chivalrous spirit is an importan t compon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ts intension is quite abundant,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the rule-of-law is not like w ater and fire.H esitating not to do w hat is right , keeping one’S words are som e im portant factors in the chivalrous spirit under the linguistic context of rule—of-law,thcy are still valuable and vigorous in today’society.Since rule—of-law is not a good recipe of curing all diseases of society,it’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 h e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from the chivalrous spirit to keep the society in order and in harmony
中国武侠精神
目 录
武侠精神起源、内涵与实质 武侠精神的发展与武侠世界 武侠精神的现代价值 武侠小说电影中的武侠精神
一、武侠精神的起源、内涵及实质
一、武侠精神的起源、内涵与实质
• 武侠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思想的 产物,是中华民族宣泄情感的一种表 现形式,它有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
和情感,也带有中国社会固有的道德
二、武侠精神的发展与武侠世界
从侠客到武侠
• 侠客也称游侠、武侠等。它们的使用时 间和频率并不一致。 • 游侠最为普遍,时间也更早,其意也较 为多元,后来也指贬义。侠客与此同时, 但唐代以后常用武侠最晚。武侠,武功 高强的侠。游侠、侠客都不必然指武功 高强的侠 • 何谓侠?侠,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俜‛的意思。据有关学者考证,俜就 是公平、正义的意思。也就是说侠的根本就是为了伸张正义,也即行侠仗义。 • 侠客、游侠、武侠、侠士都是伸张正义之人,但它们也有区别。游侠,这一最 早的称呼,其关键词是游。游,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旌旗之流也‛,所 以游与流意思接近,均指不固定、变动、流动,于是有游侠、流寇、流氓(民) 等。游侠是不居于定所而专事行侠仗义的一群人。侠客与此类似。客相对于主, 主固定,而客变动,引申之意就是游走、变动不居,侠客就是游走各地专门从 事行侠仗义的人,侠客不会呆在一个地方,因此是‚侠客行‛、‚行侠‛。
伦理色彩 • 中国的武侠活跃于闾巷之间,藏身于 草野之中,是一种纯粹的下层社会的 大众文化的产物
武侠精神的起源
• 武侠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到 汉代由司马迁对其进行了概括,得以定 型,成为千古侠士的核心理念和行事原
则。及至后世,武侠精神在民间又有所
发展。侠高于武,武赖于侠。武是侠的 立身之本,侠是武的人格升华。 • 武侠精神实际上就是民间社会认同的 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
侠、士精神 民族幸福的文化基因
对中国古代 “ 士”的精神 最贴切 、 人木 三分的写照 . 北宋著名政 冶家、思 想家 、 是 军事家 、 文学 家范仲淹在 《 岳阳楼 记》中的 名旬 :“ 居庙堂之高 则忧 其民 . 江湖之远 处 则忧其君”、 “ 先天下之忧 而忧 ,后天下之 乐而乐”。范仲 淹是中国古代 社会 中 “ ±” 的形 象最典 型 的代表 .他 为政 清廉 .体恤
者和 传播者 蛳 1 f 创造及发展 的 化内容 , 文
由人疑 家,由家而 国,无一不与经邦 治国之 道有关 。以此来 界定 当代的 “ 士”,则官员、 专家 、学者 、作家 、记者等 各类知识 分子 , 以及 商界 、 业界 、卫生界 、 育界 ,科技 企 教 界 、文艺界等领域 的有识之士 ,凡具有担 当
骄予专题 ・ 幸蓿论坛
■● 当代 之 “ 士”,其精 神要 旨已 经由古 时 的为君 王 、为一 方 之 黎 民而 “ 忧”,自然 而然地 随着 社会 形态 的发 展变化 而变 化 为为 国家 、为民族 而 思虑 、奉献 的高 尚思 想 。其 次 , 现在 具 体 体的 行为上 , 代之 “ ”更 多地 是 通过 “ 菩 ”的方 式来 成 当 士 积 就自我 ,同日 也以 他们 的善行 、 财 、善治 为社 会的 发展作 出 j 善 贡献 ,这 也与 古 时之 士 多因 身份 家世 贫 寒 卑微 而 只能 独善 其
可 以是 具 有 开 创 性 、先 锋 性 的 政 治 家 ,也 可 以是 热 衷慈 善 的企 业 家 ,或 者热 心 公益 的 NG0。他 们
传 承着 中华 文 明优 秀 的 基 因 ,也 必 将通 过 自 己的
实践, 将这一基因继续传承下去。
,,
的要素 。在构建中国式幸福 文明社会 的进 程 中, 、 侠 士精 神不仅 要得到弘 扬.同时 更要 让更 多的社会公民 认识到 . 、士精 神作为 侠 中华儿女 共同的民族基 因,早已成 为民 族幸 福的一种 重要的文化基 因,在文化 的更新和 传承 过程中 ,发挥决 定性的作 用。同时 ,也 只有现 代社 会的更多 “ 侠”和 “ ”积 极参 士 与 ,才能 赋予中国式幸福 生活新的 内涵和更 广阔的可能性。
古代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
古代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中,武侠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
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自唐宋以来便得以发展壮大,尤其在元明清时期,其文学成果更加丰硕,被誉为“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
这些小说以热血、荣誉、忠诚、友谊、爱情等因素为主线,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念,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道德和价值观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文化背景武侠小说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古代,封建社会极度残酷,法治不完备,强权威压,因此百姓们渴望英雄,渴望有仗剑天涯的高义凛然者拯救他们脱离苦难;同样地,这些英雄阻挡了那些猖狂的、不知死活的恶棍。
同时,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传承,又使他们关注道德和人性,探究人生境界,使得武侠小说既是一种欠发展的文化产品,也是一种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这样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武侠小说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特点武侠小说的文学特点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生气勃勃的叙事风格和特定的叙事结构。
这些小说并不是按照现实的历史发展来组织,而是按照想象的、架空的历史而展开,剧情变化迅速,情节曲折跌宕,却也精细复杂。
其中重要的人物常常有着复杂的性格和富有情感的内在世界。
不过,这些叙事风格并不会让武侠小说显得空洞虚幻,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了强烈的精神震撼。
构造武侠小说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武侠技艺和武侠世界观。
这些小说中的武侠技艺多半非常高明,常常是所谓奇妙幻世的“武功秘术”,这些技艺既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健身精神,又让小说充满神秘色彩。
武侠世界观与儒佛道等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其主张在人生历程中,要崇尚正义、尊重生命、珍惜友情、为义气献身等。
这样的世界观也进一步丰富了武侠小说的人生哲学。
三、文化价值武侠小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
首先,武侠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这种特殊性从其文化背景中可以看出端倪。
其次,武侠小说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的桥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王晓熙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7156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内容包罗万象,非常丰富,笔者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染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像天体那样努力向上,决不停止。
“天地之大德日生”,它表现了天地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志士仁人为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事业而终身奋斗。
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司马迁也正是以这种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不朽的历史篇章《史记》。
近代民主思想的先驱者梁启超、李大钊,他们都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更以他们的人生践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鼓励中华儿女敬业进取、百折不挠、不断向前的奋进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在民族压迫面前的不屈精神。
论法治语境下的侠义精神
利 的就是正义的行为。 ”郑春元指出侠 的本质在 于 “ 他性 ” 利 ,认 为 “ 有 急 人 之 难 、 舍 己 为 具 人 、伸 张正 义 、 自我牺 牲 精 神 的人 就 是 侠 。 [4 ”3 1 龚鹏程说 :“ 侠是一个急公好义 ,勇于牺牲 ,有
一
蠹》 。荀悦说侠是 “ ) 立义气 ,作威福 ,结私交 , 以立强与世者”(《 汉纪》 。司马迁也批评侠 中 )
的败类 “ 朋党 宗强 比周 ,设 材役贪 ,豪暴侵 凌
孤弱,姿欲 自快” (《 游侠列传》 。但这些都不 )
是后 来 为人 们所认 同的侠 的主 流 。
何为 “ ? 《 义” 中庸》 说 : “ 义者 ,宜也 ” 。 朱熹在 《 四书集注》 中解释道 :“ 宜者,分别理 事 ,各有所宜也” 管子 ・ 。《 心术上》也称 :“ 义 者 ,谓各 处 其宜 也。 胡适 在 《 国古 代哲 学 ” 中 史》 中说 : “ 宜即是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 ,
“ ?《 侠” 说文解字》 释 “ ”为 : “ 也,从 侠 俜
卜,夹声 。 段注 进 一 步 引 申说 : “ 也 ,按 侠 ” 侠
之言夹也 。夹者 ,持也。经传所假侠为夹 , 几侠 皆用侠。 《 ” 汉书 ・ 季布传》颜注谓 :“ 侠之言夹
[ 收稿 日期 ]2 1 2一 2 0 0—1 O [ 作者 简介 ]习剑平 (98 ) 男 , 17 一 , 江西新干人 ,法学 硕士 , 冈山大学政法学 院讲师。 井
视 “ ,对 “ ”都有 自己不 同理解与 阐述。 义” 义 儒家对于 “ ” 的论述可谓多 矣。如 “ 义 信近于
义 ,言可复。 (《 ” 论语 ・ 学而》 “ ) 见义不为 , 无勇也 。 (《 ” 论语 ・ 为政》 “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论语 ・ 述而》 君子喻于义 , )“ 小人喻于利。 (《 ” 论语 ・ 里仁》 “ ) 见利思义 , 见危授命 ,久 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 以为成人
法治社会下武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
2019年12月第4卷第12期武术研究法治社会下武侠精神的内涵及价值研究邱舒杰仇开放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摘要:武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其重义轻利、重信守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为国为民等武侠精神早已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对塑造法治社会下的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传统武侠中“侠”是大多是通过“武”的暴力手段来达到的,所以被认为是违法且反社会的,但“武”的暴力只是表象,更深远的是武侠精神对人们法治意识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法治社会下武侠精神的价值:正确认识武侠精神,增强民众法治意识;重构武侠精神内涵,加快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法治社会武侠精神内涵价值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9)12—0031—03自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我国开始进入了法治社会建设的新征程。
“武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其武侠精神深深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蕴含着中华民族道德伦理文化的内涵,对塑造法治社会下的民族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武侠精神并不是完全适应当前法治社会,其部分内容与法治社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武侠文化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武侠精神如何与当前法治社会相适应。
1武侠精神的内涵释义武侠文化历经时代变迁,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兴起于先秦时期,形成于在春秋,发展于汉代。
韩非子在《五蠢》中,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禁”“群侠以私剑养”,把“侠”定性为是扰乱社会秩序的群体。
闪但是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提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何他认可侠的信守承诺、行事果断、助人为乐、一诺千金、舍身求义等行为,但也指出了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
武松与中国侠义文化
武松与中国侠义文化由《水浒传》广泛流传前的水浒戏可以得知,水浒故事在民间早已流传,而到了元代,在文人士大夫及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水浒故事发展的则更为枝繁叶茂,武松、林冲等英雄故事的身影在戏台上随处可见。
而水浒戏的主题作家们在向民间取材和推广时,侠义文化的东西随之流入水浒戏的创作中。
这就使得剧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不仅用文字寄托着自己对于社会复杂的文化心理且更带有从民间汲取而来的对侠义文化的接受和继承。
在借梁山好汉匡扶正义、打抱不平的情节铺展中,自己的内心抱负也得以舒展。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文化及精神得以延伸开来。
这就使得像武松这样的侠,备受文人士子与百姓的欢迎与青睐,他们确信:只要侠义精神永存,英雄不死,生命就会不止。
一、武松形象在历史中的演变早在宋代,武松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朝罗烨在《醉翁谈录》卷一《舌耕序引·小说开辟》的说话家数中就已经有了《武行者》的名目,从其与《花和尚》并列在“杆棒”类里,可以推知其必与小说《水浒传》中的武松故事相类似。
另外,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赞》也对武松有赞:“汝优婆塞,五戎在身。
酒色财气,更要杀人”,其罔顾戒律、胆识过人于此可见一斑。
《大宋宣和逸事》也曾提及过武松的名号。
只是从上述现存资料,我们却无法得知武松的故事在老百姓中流传的详细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武松在民众中的形象是一个见义勇为,嫉恶如仇,为民除害的一个侠义英雄。
到了元代,武松的故事再次受到瞩目。
从仅存在5部杂剧《双献头武松大报仇》、《折旦儿武松打虎》、《窄袖儿武松》、《梁山五虎大截牢》、《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就可以看到武松的身影。
在这五部杂剧中,前三部都明显是以武松为主角,只是已经散轶;后两种武松都是配角,形象不够鲜明立体,只是从《梁山五虎大截牢》第三折中武松的上场诗“性恶粗疏敢自当,梁山寨上显高强,幼年勇跃能敌对,双拳打虎景阳冈”,可以推知他生性刚猛,粗豪勇敢。
明朝初年朱有燉《黑旋风仗义疏财》是现存最早的以武松为主角的杂剧,杂剧中用武松勇擒恶霸赵都巡的义举再现了其不畏强权、惩奸除恶的侠义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李晓婧摘要: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
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士;儒士;侠文化;法治;法律文化;制度重构近年来,文化领域一直倡导的正统文化显示出衰退的迹象,而草根文化却逐渐兴起,侠文化的流行则是较为典型的一例。
当代学者也许是出于哲学上的“傲慢与偏见”,对侠文化以不屑一顾的态度保持缄默。
这种局面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对侠文化的研究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
须知中国文化本来就有江湖与庙堂之分,有很多现在被高高供在庙堂之上的经典也是“出于风尘”,如《诗经》便来源于民间。
法律文化的研究,应该具有更为丰富的样式和手段,而我们过去的研究未免显得有点单调乏味。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从来都不是孤立自足的。
一个事件的意义,必须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予以考究,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只有这样,法律文化的研究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和丰富起来。
学术研究要古今融通、中西融通,能够紧密关切当前热点现实问题又具有自身独立的学术品位,要理论严密又材料丰赡,能够自由“游走”在多个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术境界,本文可以说是在努力践行这样一种学术品格。
一、法律视角下中国传统侠文化存在原因的解读在经历了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热闹之后,儒家思想牢牢占据了历史的天空,几千年的兴衰更替,只不过是儒家统治的往返更叠,其他的思想只能叨陪末座,侠文化正是在历史的星空中飘浮的一朵白云。
但我们绝不能因为侠文化的从属地位甚至是反正统地位而予以忽视,要知道,儒家文化和侠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彼此之间既互相冲撞又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象。
(一)春秋战国时期侠文化的法律解读1. 统治阶层权力斗争的需要侠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维护正义、好勇轻死的原始氏族遗风的存在为侠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①,至于春秋时期的士阶层则对侠的萌芽和诞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士”是先秦社会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文化。
在贵族政治崩溃以前,这些有技艺才能之士,皆为统治者专养专用,皆是在官者。
正如施伟青所说:“西周春秋之士包含上、中、下各阶层的奴隶主贵族,但不包含村社农民。
”[1]到了春秋后期,奴隶制日趋崩溃,礼崩乐坏,那时已有“公子、公孙之无禄者”[2]。
这些地位下降,无“田”可食之“士”流落于民间,以卖其技艺为生。
于是出现了士的文武分途:一部分人接受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礼乐文化,走上了专门从文之路,于是形成了原始之文士,称为“儒”;另一部分人则继承了远古史前时期的尚武传统和强悍的民族特质,依然保持着武士身份,称作“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层权力斗争的需要,是任侠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礼制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与破坏。
“人在那个时候已经发展出来最冷酷和最彻底的实用理性,早已经不再相信那些不能直接获得利益或遭受惩罚的仪式和象征,也早已经不再相信那些没有实用意义的良心和道德。
仪式和象征,良心和道德,仿佛破旧的稻草人在田边孤零零地嵌立着,没有人真的把它当作人来看,连麻雀的眼珠也不转过去,要守住实际的稻谷,就只有真的使用惩罚的手段。
” [3]这种全方位的社会变动,给任侠风气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和长足的时间,正好,任侠风气先天崇尚暴力的性质极大地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口味。
正是鉴于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政治上“无法无天”的倾杀谋夺,后期兴起的法家,尤其是韩非,站在重建社会秩序、维护绝对君权的立场上,对“以武犯禁”的侠类予以了激烈的抨击,将侠列为五蠹之一,主张以严刑苛法来禁杀任侠风气的蔓延。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主张法家思想的秦王朝不允许侠存在并严厉打击侠的根本原因。
2. 复仇行为的催生社会认同的复仇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时期任侠风气的盛行。
复仇,尤其是血亲复仇,在上古氏族社会即已有之。
摩尔根说:“北美易洛魁氏族的一个成员被杀害,就要氏族去为他报仇??杀人者既已偿命,公正的要求乃得到满足。
”[4]恩格斯也指出:“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外族人伤害时,要帮助复仇。
个人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凡伤害个人的,便是伤害了整个氏族。
因而,从氏族的血族关系中便产生了那为易洛魁人所绝对承认的血族复仇的义务。
”[5]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复仇之风与远古的血亲复仇略有差别。
瞿同祖先生说:“其他社会复仇的责任不外乎血属,中国则不止于此,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也是中国复仇习惯中的一特点。
中国的社会关系是五伦,所以复仇的责任也以五伦为范围,而朋友亦在其中。
”[6]复仇现实的普遍存在,极大地刺激了社会范围内任侠风气的滋生蔓延。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血亲复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7]相反,禁止报仇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商鞍变法,明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8]采取严刑酷法打击一切威胁官方权威的暴力行为。
相应地,秦朝的任侠之风就不是那么的浓厚。
(二)秦以后中国传统社会侠文化的法律解读1. 从法的本质剖析秦以后中国传统社会的侠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实际上是人治法、伦理法②和等级法三者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整体的、全方位的精神压抑与个体的正常欲望之间,由上而下的思想禁锢与下层百姓之间,形成了持久的隐性文化冲突。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冲突有可能转化为民间文化与正统文化的公开对抗。
而侠文化基本上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它大体上应被视作下层百姓对现存秩序的幻想中的反抗,以及对幻想中的完美英雄人格的追求。
尽管从本质上讲,侠义行为也是一种个人的法律、一种专制,但它毕竟比现存制度具有更多的向善的可能性,给予平民以希望、安慰。
同时,由于传统中国社会的法律具有伦理法的性质,因此侠的行为只要符合礼义规范,往往会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推崇,而不计较此种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即使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立法上严厉打击“侠”的行为,③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社会舆论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侠义行为往往被原谅。
2. 从民众的法意识剖析传统中国社会的侠文化以人治法、伦理法和等级法为特征的法律制度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对于民众来说,是外在的、强加的。
以前对“法”字的解释,多认为“水”旁是公平的象征,而这显然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法观念有所不符。
苏力教授认为“水”旁指称的是法像水一样自上而下地颁布,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法是外在的、强制的”的佐证。
再看看西方法律,古希腊罗马的法律起源于贵族与平民斗争的民主政治,是贵族与平民意志和利益的共同产物,法律自始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对市民而言,法律是“我的”,而不是“他者”。
但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法律则是不折不扣的他者,是一种压迫物。
这种他者意识,决定了普通中国人内心中对法律的厌弃,法律在古代社会从未内化为中国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以人治法、伦理法和等级法为特征的法律制度也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众的“无讼”或“厌讼”心理。
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区,“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9],人们重视的是“情”“面”,即使有了纠纷也倾向于选择法律之外的软性解决机制,因此导致了老百姓普遍的“耻讼”心理。
他们以打官司为耻,并侮辱性地称帮人打官司的读书人为“讼棍”,所谓“家和万事兴”“恶人先告状”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传统司法奉行重刑主义,再加上诉讼带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投入,往往所费大于所争,因此导致了老百姓普遍的“惧讼”心理,“无讼”便成了人们生活经验的血泪凝结。
在民众对法律的“他者”意识和“无讼”或“厌讼”心理的推动下,选择“侠”来为己伸张正义便是他们权衡利弊、面对现实的理性选择。
也就是说,在普通民众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种通过侠义行为解决问题比通过法律解决更便捷、更会被尊重的观念。
更深一层次来说,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国民的弱者文化心理分外突出并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为奴性人格,在这种整体性的历史文化状态下,平民大众在一种无形的思维定势中借建立英雄(侠客)来推卸每一个个体为命运而抗争的责任,这是严格意义上的“逃避责任”,因而“作为弱者文化土壤上的强者精灵,中国平民大众的崇侠慕侠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样的精神需求”。
[10]3. 从法律的空间效力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的侠文化马克斯·韦伯曾指出:“从中国现代化的演化来看,中国传统社会并非想象中的专制社会:国家无处不在,皇权无所不能。
事实上中国传统的国家能力有限,而所谓全能政治的建立,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完全是一种现代现象。
??事实上,正式的皇权统辖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
??出了城墙之外,统辖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减弱,乃至消失。
”[11]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国家——社会二元政治格局。
为了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国家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民间的组织和秩序。
这种特殊的政治格局必然刺激民间自生自发出各式各样的权力组织,以及一套具有自治性质的纠纷解决系统。
因此,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离的政治格局,为侠的生存提供了制度场景,也就是说,侠的侠义之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上的空白。
二、法律视角下中国现代侠文化存在原因的解读现代社会,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作家的武侠小说的风靡,以及根据作品陆续被改编成的影视作品在荧屏的热播和武侠网络游戏的异军突起,表明了侠文化在现当代中国的流行,同时武侠似乎成为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一。
虽然现代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建立的江湖秩序和追求的江湖正义实际上没有超出传统社会秩序的范畴,在追求社会正义方面已没有实际意义了,只不过是追求个人能力的自我实现的一种“成人的童话”而已,但是因为其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渴求,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解读。
(一)从现代社会法律制度的尚未完备剖析侠文化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是一种与中国传统社会法律制度完全异质的新型法律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和传统,在整体性上无法创生出现代的民主法治,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又走了很多弯路,中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至今还处于完善时期,能够成功导向法治并给予法治以持久支撑的法律制度体系的建立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而现代社会的制度优越性不需要侠的插手。
由于现代社会又是法治社会,所以人们在遇到纠纷时纷纷诉诸法律而非寄托于侠客的出现。
但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又是不完善的,有时甚至是违反法治原则的,因此造成了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的厌弃。
如果将公民对法律制度厌弃的心理状态调动到参政议政,则是一种文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