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语文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2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B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B。
2.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从“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 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答案:B4.(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5.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2019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 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 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 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 1937 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高中历史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资料〔难点分析〕一、浅析近代交通业开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1.原因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X,中国战败。
不管从X的进程,还是从X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
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开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强化操作、镇压中国人民的对抗,操作和操作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开展的严峻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开展的不平衡。
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肯定程度的开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操作和操作。
〔3〕地域之间的开展不平衡。
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开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法,肯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例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开展、分布状况及其认识1.状况:建国前,开展缓慢,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建国后,开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开展;火车机车不断改良,车速进一步提高。
2.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放开,才能完成交通的迅速开展,铁路的长度是衡量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开展,不仅推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开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开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材习题点拨: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Word版含答案
教材习题点拨
学思之窗
答案: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答案: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发展可从以下角度入手分析:随着近代化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轮船公司的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已经奠定,建国后,新中国加快铁路建设,铁路里程跃居亚洲第一;公路建设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航空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通讯工具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架设成功,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开始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此后各地陆续开设了无线电报局;同时,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传真机开始在我国使用;近年来互联网得到了发展。
学习延伸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的理由是:“要想富,先修路”,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通讯和交通发达是经济起飞的前提,高速公路在中短途运输中效率最高,虽然现在利用率不高,但从长远来看,它必定会拉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的理由是:高速公路的成本大,在中国现今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多条公路的修建必然会牵动大量资金,且一些公路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造成很大的浪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五单元第15课1.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河运输业的局面,故A项正确;飞机、汽车都是20世纪初才在中国出现的,故B、C两项错误;马车属于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故D项错误。
2.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人写了一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
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
”这首竹枝词不能反映的是( )A.新旧交替时期的认知B.上海人的自豪感C.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D.交通运输业发达【答案】D 【解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快,而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的交通工具,故选D项。
3.“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
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
”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报传入B.电灯传入C.电话传入D.英语传入【答案】C 【解析】通过“向线端传语”达到“无异一室晤言”,反映的是电话的效果,故选C项。
4.(广东梅州期末)近代有诗写道:“漫说天机不易参,远乡消息霎时谙。
人工巧夺天工巧,今后休寻鲤寄函。
”此诗赞扬的产业是( )A.铁路运输业B.航运事业C.影视传媒业D.电报电信业【答案】D 【解析】材料“远乡消息霎时谙”体现的是信息传播的快捷迅速,由此可判断此诗赞扬的是电报电信业,故选D项。
5.(新疆石河子二中期末)近代有人作竹枝词描述南京富家女子结伴乘坐火车游上海的情景:“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
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来去也从容。
”诗中反映的是(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提升C.汽车和飞机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传播【答案】A 【解析】材料“火车当日达吴淞……沪宁来去也从容”体现出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5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观察下图,本照片摄制于1905年,照片中人骑在木制的自行车上,但该车没有链条,估计无法正常骑行。
该照片反映出晚清()A.普通民众对洋货的抵制B.普通民众对新式交通工具的崇尚C.自行车已逐渐走向普及D.代步工具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说明人们对自行车这种新式的代步工具非常崇尚。
2.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很可能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诗中涉及的交通工具有“车轮”,由此可排除B、D两项。
从诗中“水”“桥”“红叶纷纷”等描述,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交通工具不仅长距离行进,而且速度较快。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3.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
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
轮船××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
4.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它当时是由()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C.北京飞往天津D.广州飞往上海5.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
其主要原因是()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既需要设计施工能力,也需要充足的资金。
2019年春学期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Word版含解析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A B C D解析: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项。
答案:A2.“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B.水运业C.航空运输业D.电报通信业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注意对诗词的理解。
“从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D3.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涉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D两项的内容。
答案:B4.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信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解析:电话的普及,通信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答案:D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解析: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Word版含解析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堂演练当堂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A B CD解析: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
答案:A2.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B.20世纪初冯如制成的中国第一架飞机C .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天津航线的开通D.中国首条航线北京一上海航线的开通解析:佃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B正确。
A、D不符合史实;C标志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答案:B3.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 .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 .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 .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由材料信息“佃世纪六七十年代” “江苏……到上海”,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C项。
答案:C4.下列组合中正确的是()A.丹麦公司——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C .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D .无线电报一一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解析: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是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故B项错,选A项;C项的地点应为台湾;20世纪初,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百姓使用得很少,故D项错。
答案:A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咼、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 年7月通车的()A .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 .青藏铁路D .京九铁路解析: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答案: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毁路口号一一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 B.晚清D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C.民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②③④B .①②③A.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1902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
慈禧弃之不用主要是因为()A.封建观念无法适应近代文明B.闭关政策使中国尚不需汽车C.遏制当时社会崇洋媚外思想D.中国社会落后无力供应燃料2.周积明在《最初的世纪》中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中国向外国贷款修建和自筹修建的铁路占54%。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A.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B.列强对华的侵略方式发生变化C.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铁路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3.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世界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世界观念所替代。
对此事件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服饰方面中西合璧B.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C.并行于世的中西餐D.交通通讯工具领域的改变4.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5.“举头铁索(铁线)路行空(横空),电气能收夺开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诗中所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B.化学工业C.电报电话D.火车的发明6. “20世纪初,民办中型轮船企业逐渐增多,许多新创办的公司明确提出了收回航权的口号。
他们在同外国公司的竞争中,大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
这使他们在外国垄断势力的压迫下,不但得以坚持下来,甚至还能有一些发展。
”材料主要表明()A.近代中国航运业因受到外国势力压迫难以发展B.民办轮船企业的发展与近代爱国思潮紧密相关场景。
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贵族乘火车出行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D.官员按等级就座13.2019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大飞机梦”终于得以实现。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5课时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D.此种现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
6.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 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 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C.通过轮船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11.20世纪初,有人写了一组描写上海洋场风物的《望江南》词,其中一首写道:
申江好,电线疾雷霆。万里语言同面晤,重洋信息霎时听。机括竟无形。
写的是
A.电报B.电车C.邮局D.电话
12•古代小说中的“千里眼” “顺风耳”的传说,今天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实现了。
材料三 人民网西安2004年1月6日电 记者朕少忠报道:今晚18时,16002次 货物车从西安新丰站缓缓驶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标志性工程一西安至南京 的铁路(也称西陵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开通运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修建西陵铁路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大肆争夺修筑铁路权力的 原因。
下列历史事物中能体现“顺风耳”传说的是
A.高速列车B.火星探测器C.手机D轮船
第U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清廷宣布于次年春季拜谒西陵。为便于慈禧 太后等人“御驾”往来,决定从河北新城县高碑店到易县良各庄修筑一条新易铁 路(也称西陵铁路),全长43公里,限期六个月完成,并拨官银60万两。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现今修建西陵铁路的意义并指出与近代修筑 铁路的根本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
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
”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
A. 电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B. 中国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新式学堂开始讲授近代科学知识
D. 电话的应用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A. 数字化
B. 多元化
C. 网络化
D. 日常化
3.这两年,我国高铁发展迅速,创造两车重联情况下的世界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黄遵宪(1848-1905)在一首诗中写道:“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此诗反映了当时()
A. 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B. 近代通讯事业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C. 大众传播媒体的传入改变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西方服装和礼仪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5.“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
”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6.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D. 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7.我国古代常采用信鸽、烽燧、驿站等方式传递信息。
下列与锋燧传递信息的途径相似的是()
①交通信号灯②电子邮件③轮船旗语④手机短信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A. 火车 B. 飞机 C. 骑马 D. 轮船
9.下列各项组合中,正确的一组是()
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天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无线电报──20世纪初在民间普遍使用
10.下列关于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A.1872年,外商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1865年,留美学生向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1900年,上海商人打电话报消息
D.1915年,北京居民乘坐飞机到达武汉
11.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发展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
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
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
”“一平马路真如邸,信步行来趣更奢。
眼底耳根两清净,从今不见破骡车。
”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
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
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
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
12.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
A.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融入中国社会
B. 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 中西文明抵触矛盾
D.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13.“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该通讯设施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
A. 六十年代
B. 七十年代
C. 八十年代
D. 九十年代
14.驮运(用牲口运物)、驿运(驿站式)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
这说明()A. 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形势 B. 传统运输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
C. 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
D. 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15.下列不属于通信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6.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A.广东 B.北京 C.台湾 D.江苏
17.1899年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在奏折中写道:“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止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盛宣怀记述的科技产品是()A. 火车B. 电话C. 电报D. 电影
18.郭嵩焘1879年离职乘坐轮船返回湖南,官绅哄动苦阻,集议于上林寺,差点把他寓所焚毁。
1896年熊希龄、蒋德钧等人为创办湖南内河轮船企业四处奔走游说,并于次年春获得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
这一变化()
A. 推动西学东渐上升到制度层面
B. 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C. 表明民众接受了近代化思想
D. 反映了近代航运事业艰难发展
19.下列有关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和政治近代化的步伐
B.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住处的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0.历史记载:民国初期,脚行、人力车夫及商家抗议电车通行,迫使直隶省议会否决了电车公司开通海河北岸线路的计划。
这表明近代中国()
A. 交通近代化影响部分下层民众生计
B. 民主政治对社会近代化起决定作用
C. 政治民主化已经涉及社会方方面面
D. 直隶是中国近代最早开通电车城市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帝王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与“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
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
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
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推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广大地域。
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
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
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材料二:1840年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
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
我国最早的一座租界公园建于1868年,其最先不允许华人进入。
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私家园林的主人对自己的宅园尝试使用西洋的管理方法,并出现了私人修建公园的情况。
同时皇家苑囿、旧时街署园林、孔庙等园林向社会开放,形成大众公园。
辛亥革命后,在一批民主主义者极力倡导和影响下,我国一些主要大城市中相继出现了政府修建或改建的公园。
英国人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对我国初期的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安怀起《中国园林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C2.B3.D4.A5.C6.C7. A 8.A9.A10.C11.B12.D13.B14.A15.C 16.C17.B 18.D19.D20.A
21.(1)特点:起源较早;类型多;影响广泛;没有升华为科学理论。
(2)变化:园林功能发生变化,为公众服务的公园出现;政府等成为推动近代园林转型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借鉴西方造园理论和管理方法。
原因:列强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学东渐,人民生活观念变化;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